憨姓圖騰(憨氏圖騰)
憨姓是中華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讀音作kàn(ㄎㄢˋ),不可讀作hān(ㄏㄢ)。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西域憨哈納思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憨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四百七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八十七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西域憨哈納思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元世祖把一部分色目人中的憨哈納思人、乞兒吉思人、兀速人遷移到朵顏山附近(今黑龍江大慶),從事後方性的朝廷工業生產。
元朝時期的色目人,大多是當今中國北方地區、西北地區諸多少數民族的先民,他們曾和漢族人民一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過重要貢獻。
著名史學家叢佩遠在《元朝遼陽行省境內的契丹、高麗、色目與蒙古》一文中,對元朝時期色目人入居中國東北地區的過程作了勾勒,透過深入論證,他認為遼陽行省境內的色目人之民族成份主要有回回族人(今回族人)、畏兀兒族人(今維吾爾族人)、欽察族人(即金帳汗國術赤兀魯思部,屬突厥族,今克里米亞族人和波洛夫奇族人)、康裡族人(今古高車族後裔阿拉伯人)、阿速族人(今信仰基督教的波斯族人)、斡羅思族人(今哈薩克族人)、唐兀族人(今蒙古族人)、乃蠻族人(今蒙古族人)、乞兒吉思族人(今吉爾吉斯族人)、兀速族人(今阿拉伯族人)和憨哈納思族人。
本書經過考證,大致同意叢佩遠的見解。但要加以說明的的是,憨哈納思族人,亦稱合卜合納思人,實際上就是原居葉尼塞河上游的一個古粟特民族部落,漢朝時期主要分佈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一帶,操中古東伊朗語,從東漢時期直至在唐朝時期以昭武九姓的名稱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一直到宋朝時期,他們世代往來活躍在絲綢古路上,以長於經商聞名於歐亞大陸。
到了金、蒙、元朝時期,粟特民族的一部分後裔子孫與蒙古族、女真族融合,形成了著名的郭爾羅斯部人,後來主要分佈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地區,其中的一個分支在元朝時期開始與漢族密切交往,並有融合於漢族之中者,並在明朝時期為兀良合三衛的中堅力量。
明朝政府曾於朵顏山設朵顏衛,管控長春洲北境的大慶地區,憨哈納思部即為朵顏衛的主力。憨哈納思部在明、清之際,多依附與滿清政權,有取氏族原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郭爾羅斯氏者;也有以氏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憨”為姓氏者,稱憨氏,讀音作kàn(ㄎㄢˋ)。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五萬滿清大軍在吳三桂緝門之下入山海關,該支憨氏率部隨之入關,駐紮在今河南洛陽、嵩縣一帶,其後一直生息繁衍於斯地。
關於憨氏的姓氏讀音,在典籍《廣韻》、《集韻》中皆注音為“下瞰切”,即讀音作kàn(ㄎㄢˋ)。今漢語詞典中多沒有其姓氏讀音,作為姓氏讀音,不可通讀為hān(ㄏㄢ)!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憨氏是一個古老的粟特族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四百七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八十七位,以洛陽、上虞為郡望。
今河南省的洛陽市嵩山市、平頂山市寶豐縣,浙江省的紹興市上虞市,湖北省的武漢市,臺灣省的高雄市等地,均有憨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上虞州:上虞是浙江省建縣最早縣份之一,歷史悠久。史籍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活。相傳父系氏族社會後期,虞舜避丹朱之亂來此。據郭沫若考證,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後屬越國,戰國時期楚滅越後屬楚,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上虞縣,屬會稽郡。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廢上虞入會稽縣,屬會稽郡。東漢建武初年(乙酉,公元25年)恢復上虞縣,屬會稽郡。東漢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上虞南鄉入始寧縣,同屬會稽郡,歷三國兩晉南北朝不變。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廢上虞、始寧入會稽縣,先後屬吳州、越州、會稽郡。唐初,今上虞境仍為會稽縣的一部分,屬越州。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曾以剡縣與故始寧地為嵊州,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州廢。唐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758年),屬會稽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後,仍屬越州。唐貞元元年(乙丑,公元785年)分會稽復置上虞。唐長慶元年(辛丑,公元821年)併入餘姚,次年復置,屬越州。五代時屬吳越國東府。北宋仍屬越州。南宋紹興元年(辛亥,公元1131年)改越州為紹興府。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紹興府為紹興路,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復為紹興府,上虞皆為其屬縣。清承明制。民國初年改府製為道制,上虞屬會稽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制,直屬於省。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屬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屬紹興專區。1952年2月起屬寧波專區,1964年9月起屬紹興專區。1968年6月起初屬紹興地區。1983年8月起屬紹興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上虞與紹興縣、餘姚縣相鄰部分地區有幾次變動。1954年秋,紹興縣東關區及湯浦區的四峰、漁浦、湯霞、四村、勝江五鄉和富盛區的長東、保山、長塘、會胡四鄉劃入上虞。1956年11月,豐惠區永興鄉和下管區王家莊、大嶺頂村劃歸餘姚縣,紹興縣川下村劃歸湯浦鄉;1960年8月及1966年1月,下管大公社的大山、隱地、黑龍潭、懸巖、溪山五村以及陳溪公社戴王、糜家兩村劃歸餘姚縣。1992年10月18日上虞撤縣設市至今。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上虞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