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氏起源及歷史

奇姓圖騰_奇氏圖騰

奇姓圖騰(奇氏圖騰)

  奇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ī(ㄐㄧ),亦可讀作qí(ㄑㄧˊ)。《鄭樵通志》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王父字伯奇,其後以字為氏,為奇氏。此外還有出自上古東夷部落首領窮奇(即共工氏),屬以祖名為姓。出自西周初期殷商貴族箕子,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另有蒙古、滿族等少數民族漢化為氏。奇姓現今人口約九千,排在第七百六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三百八十位。

【得姓始祖】

  共工、奇相、孛兒只斤·巴爾斯博羅特。

  共工:姜姓部落首領,號“窮奇”、或稱“穹奇”。為遠古五帝之一、東夷部落聯盟首領少皡氏(少昊金天氏)的兒子,一說為炎帝神農氏部族之人,姜姓,是女媧氏、神農氏交替時代之人,也就是人類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發展至父系氏族社會過程中的著名人物。《史記·五帝紀》中記載:“少皡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窮奇’。在共工氏家族的後裔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窮奇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奇氏、窮氏、穹氏。姜姓奇氏族人皆尊奉共工氏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金天氏,出自遠古東夷部落首領共工氏,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共工氏,姜姓部落首領,號“窮奇”、或稱“穹奇”。

  其實,“窮奇”是傳說中的一種遠古神獸,“狀如牛有獨角、渾身鎧甲”,或就是今天的犀牛。

  傳說,姜姓部落首領共工氏,為遠古五帝之一、東夷部落聯盟首領少皡氏(少昊金天氏)的兒子,一說為炎帝神農氏部族之人,姜姓,是女媧氏、神農氏交替時代之人,也就是人類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發展至父系氏族社會過程中的著名人物。

  共工氏人面蛇身,滿頭紅髮,性情兇惡,因頭上有隻獨角,所以號“窮奇”,為西方水神。

  共工氏家族曾為治水世家,後來與顓頊帝爭奪天下君位而大戰一場,戰敗後逃往西方,怒觸不周山,天下傾斜破損,引發了大洪水,造成天下生靈塗炭。災難一直延續到女媧氏補天,繼而大禹治水,方逐漸結束了蠻荒的洪水時代。

  漢朝史學大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紀》中記載:“少皡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窮奇’。注:窮奇,即共工氏。”

  共工氏的女兒(一說兒子)叫“后土”,是農耕時代的開創者,為後世人人尊崇的著名社稷之神。

  在共工氏家族的後裔子孫中,很早即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窮奇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奇氏、窮氏、穹氏,世代相傳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姜姓奇氏族人皆尊奉共工氏為得姓始祖,姓氏讀音作jī(ㄐㄧ)。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魯國王父,屬以名為姓。

  據《鄭樵通志》載,春秋時期,魯國有王父字伯奇,其後以字為氏,為奇氏。

  源流三

  源於震蒙氏,出自遠古蜀山震蒙氏部落酋長之女奇相,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奇相,上古時期人們對江神的一種稱謂,這尊江神原來是蜀山震蒙氏部落酋長之女。

  傳說,遠古天地混沌,孕育了一顆玄靈寶珠,被混沌氏得到,用以開天闢地。這顆寶珠會自選賢德之主,得主能通天地冥界、知曉未來,因此最終被黃帝得到了,仗其靈氣統一了天下。

  後來黃帝在巡視天下時,不慎遺失了寶珠,趕緊派訖、智、離等賢達之人尋找,卻始終沒找到,反而被手下粗心大意的勇將象罔拾得。黃帝得回寶珠後大喜,任命象罔為護珠將令。

  象罔原來是戰神蚩尤的九黎族人,勇猛善戰,就是有點馬虎,還喜愛炫耀。有一次象罔將玄靈珠私帶回家鄉蜀山炫耀,被震蒙氏的女兒知道了,於是偷走了玄靈寶珠。黃帝因此懊惱不已,罷免了象罔,派遣天神追捕震蒙氏的女兒。

  震蒙氏的女兒在天神的追捕下走投無路,又懼怕黃帝的責罰,因此跳進了汶川,汶川中有個九身江妖,他把震蒙氏的女兒變幻為馬首龍身的怪物,叫作“奇相”,然後與黃帝糾纏,自己卻攜帶玄靈寶珠逃到蒼梧之野(今湖南永州)。

  黃帝擊破了“奇相”的化身,震蒙氏的女兒最終沉江溺水而亡。隨後黃帝持續追擊九身江妖到了蒼梧之野,九身江妖無處可逃,便吞下玄靈寶珠自戕。它死後骨肉身軀化為九座山峰,血水筋脈化作九條江河,玄靈寶珠就藏在這九山九江之內。由於九山九江形狀都一樣,連黃帝也分辨不出玄靈寶珠到底被藏在何山何江,因此將蒼梧之野稱作“九疑山”,就是今天的“九嶷山國家森林公園。”

  後來,黃帝又覺得震蒙氏的女兒“奇相”為了一顆珠子而喪失性命大可不必,憐憫之,賜其為江神,後人在湖北秭歸新灘南岸修建了一座“江瀆廟”祭祀她,成為中國四大江瀆廟之首。

  奇相成為江神之後,專職負責掌控長江流域的洪水,她騎著一隻巨大的元鱉,居於汶川、岷江一帶。不過,每當奇相休息睡眠時,她的坐騎元鱉就會因失去約束而到處溜達。每當那巨大的元鱉胡亂走動,就會引發岷江一帶的大地震。因此,當慘烈的“512”大地震發生後,在汶川一帶羌族同胞的口中,就成了“奇相又睡著了”。

  這在南朝劉宋政權時期大地理學家庾仲雍所撰著的《江記》中有記載:“奇相,帝女也。卒為江神。”

  關於奇相,在宋朝學者張唐英所撰《蜀壽杌》中記載得更清楚:“奇相江神,時大霖雨,禱於奇相之祠。唐英按右史,震蒙氏之女竊黃帝玄珠,沈江而死,化為此神,今江瀆廟是也。”

  在清朝文學家姚福均撰著的《鑄鼎餘聞·軒轅黃帝傳》中也記載:“蒙氏女奇相,女竊其元珠,瀋海去為神,上應鎮宿旁及牛宿。”

  奇相化為江神之後,其震蒙氏部落族人有崇而引以為姓氏者,稱奇相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奇氏、相氏等,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蜀地原始姓氏之一。

  苗裔、彝裔、羌裔奇氏族人皆尊奉奇相為得姓始祖,姓氏讀音作qí(ㄑㄧˊ)。

  源流四

  源於子姓,出自西周初期殷商貴族箕子,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在朝鮮民族中,有一支奇氏家族,人數相當龐大,主要分佈在南北朝鮮和東北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該支奇氏源出西周初期的殷商貴族箕子。箕子,是商王朝末代君王子辛受的兄弟。當時,子辛受執政暴虐,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天下謂之紂”,因此史稱其為殷紂王、或商紂王。

  漢朝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商王朝末期,箕子曾多次勸諫商紂王,紂王不但不聽,還在惱怒之下將箕子關押起來。在周武王姬發伐紂之後,釋放了箕子,並向其請教治國之道。箕子介紹了仁義治國的道理,周武王非常欽佩,聘請箕子擔任西周上大夫。但箕子不願為滅國之君服務,遂帶著商王朝的一些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武王的承認和賜封,爵位為侯爵,史稱“箕子朝鮮”,是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有國家政權的開始,亦稱“箕氏侯國”。

  “箕子朝鮮”國祚長達千年,在漢朝時期被故燕國姬姓遺民衛滿所滅。“箕氏侯國”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的朝鮮歷史上開始有所記載。

  在箕子的後裔子孫中,分衍了一個鮮姓,之後有鮮仲氏,被封于于邑(今吉林昌邑區土城子滿族朝鮮族鄉北部),稱鮮于氏。在鮮于氏的後裔子孫中,再次分封至奇邑(키읍,今朝鮮咸鏡北道清津一帶,함경북도청진),由此誕生了一支奇氏,成為朝鮮民族的奇氏之始,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據《魏河南官氏志》記載奇斤氏改為奇氏。

  奚鬥盧氏,亦稱奚計盧氏、悉什盧氏,源自南北朝時期代北地區(今河北蔚縣以西、山西外長城以南原平、五臺山東北一帶)鮮卑族,是鮮卑拓拔部的一百五十餘個屬部之一。奚鬥盧部是古代真明島的原住民族息砮族的三大部落之一,歷史上曾被稱作“息砮人”,而春秋戰國之際從大陸漂泊而來的南勾吳地區(吳、越兩國)“婁底人”則被當地稱作“烏吉人”,意為“外來的、海上漂泊來的人”。“真明”這個名字,出自典籍《禮經》中的“斯是昌盛,唯德真明”,其並非是一個島嶼,而是遼東地區東部的半島地貌,其在古夫餘國(今吉林農安)以東近海地區,即今牡丹江、積習、七臺河、雙鴨山一帶。後來本地的息砮人和外來的烏吉人彼此之間戰戰和和,逐漸融合在一起,成為新的三個部族八大姓氏,分別是奚鬥盧氏、如羅氏、奇斤氏、伊氏、陶氏、新氏、隆氏、郎氏,史稱“八藩人”。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元年,公元386年),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史稱北魏道武帝,建元“登國”,立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朝紀年正式開始,此後八藩人中的三大部皆歸附於北魏王朝,由此成為了鮮卑拓拔部的屬部。至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二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興元年,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將都城從盛樂遷往平城(今山西大同),奚鬥盧隨遷至代北地區,落居於五臺山東北地區。到了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北魏孝文帝又將都城從平城遷至雒城(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隨即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期間奇斤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奇氏,融入漢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 .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孛兒只斤氏、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出自元太祖“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家族後裔,突厥語為“Bordijidin”,意為“藍眼睛的人”,蒙語為□□□□□□□□,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吉林西部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阿巴噶(今內蒙古阿巴噶)、巴嶽特(今山西天鎮、陽高)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ji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奇氏、包氏、鮑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波氏等。該支奇氏被稱為蒙古族奇氏正宗,出自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第十五世孫達延汗孛兒只斤·巴圖蒙克的第三子孛兒只斤·巴爾斯博羅特、鄂爾多斯部首領的嫡系後裔。

  ⑵ .蒙古族博爾濟氏,出自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蒙語為□□□□□,世居東城(今黑龍江勃力)、阿爾達額爾蘇(今黑龍江勃力)、阿拉克(今遼寧新賓)等地。後滿族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 Hala。其分支阿拉克的奇特部族人多冠漢姓為奇氏、邊氏、季氏、李氏等。

  ⑶ .蒙古族奇墨斯氏,蒙語為□□□□□,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mos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莫氏等。

  ⑷ .蒙古族奇爾果特氏,蒙語為□□□□□□□,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後滿族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rgote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齊氏等。

  ⑸ .蒙古族阿拉克奇特氏,亦稱阿喇克球氏,蒙語為□□□□□□□,世居察哈爾一帶(今河北張家口一帶),以部為氏。後滿族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akcou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

  ⑹ .蒙古族梅林奇德氏,亦稱瑪古特氏,蒙語為□□□□□,世居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後滿族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agut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梅氏等。

  ⑺ .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穆奇德氏,源於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滅裡吉歹氏,後成為巴爾虎蒙古姓氏,蒙語為□□□□□□,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rcit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穆氏、秦氏、孟氏等。

  ⑻ .蒙古族奇壘氏,蒙語為□□□□□,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吉林西部一帶)、察哈爾等地(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lei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雷氏等。

  ⑼ .蒙古族恰特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乞顏部怯特氏,蒙語為□□□□□,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yat Hala。所冠漢姓即為奇氏。

  蒙古族奇氏族人的姓氏讀音皆作qí(ㄑㄧˊ)。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的社會組織》、《滿漢名臣傳》等記載:

  ⑴.滿族亨奇勒氏,出自庫雅拉女真族,滿語為Hengcile Hala,漢義為“恭敬”,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庫雅拉(今以圖們江為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綏分河,南至朝鮮咸鏡道鏡城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奇氏、赫氏等。

  ⑵.滿族洪果奇氏,滿語為Honggoci Hala,世居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奇氏、洪氏等。

  ⑶.滿族琿達奇氏,滿語為Hundaci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達氏等。

  ⑷.滿族尼奇哩氏,滿語為Nikiri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渾春(今吉林渾春)、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巴顏和羅(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奇氏、尼氏等。

  ⑸.滿族奇德哩氏,滿語為Cider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齊氏、祁氏等。

  ⑹.滿族奇塔喇氏,亦稱奇特拉氏、祁他氏、喜塔喇氏,滿語為Citela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海岸則自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烏蘇里江與松花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奇氏、祁氏、齊氏等。

  ⑺.滿族色木奇哩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族姓氏塞蒲里氏,以姓為氏,滿語為Semukiri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齊氏、穆氏等。

  ⑻.滿族卓奇氏,滿語為Joci Hala,世居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黑龍江兩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奇氏、卓氏等。

  ⑼.滿族科奇哩氏,亦稱郭齊里氏,滿語為Gociri Hala,世居德爾吉阿庫裡(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阿庫裡河流域俄羅斯境內)。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齊氏等。

  ⑽.滿族鼐奇哩氏,亦稱鼐齊里氏,滿語為Naikiri Hala,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后冠有漢姓為奇氏,齊氏等。

  ⑾.滿族奇杜穆氏,滿語為Cidumu Hala,世居烏蘇里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奇氏、穆氏、杜氏等。

  ⑿.滿族杜奇勒氏,滿語為Ducile Hala,該氏族人口不多,世居愛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愛琿鎮),俄國人稱之為“杜奇爾”,後由於野蠻的哥薩克族人對其採取斬盡殺絕的政策,所剩人口非常稀少。後多冠漢姓為奇氏、杜氏、圖氏等。

  ⒀.滿族尼瑪奇氏,滿語為Nimaci Hala,漢義“山羊皮”,人口稀少,世居地待考。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顏氏、於氏等。

  滿族奇氏族人的姓氏大多讀音作jī(ㄐㄧ),少部分人讀作qí(ㄑㄧˊ)。

  源流八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

  達斡爾族精奇哩氏,為達斡爾族著姓,世居精奇裡烏喇(今俄羅斯境內結雅河流域)、噶哈里碧漢額裡村(今吉林延吉朝陽川)、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ingcir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滿族精奇哩氏多冠漢姓為奇氏、金氏等。

  達斡爾族奇氏族人的姓氏讀音皆作qí(ㄑㄧˊ)。

  源流九

  源於赫哲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大清實錄》、《吉林通志》記載:

  ⑴.赫哲族奇楞氏,亦稱奇勒里氏,出自古奇勒爾人姓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奇勒爾”,就是女真族人對赫哲族人的稱謂。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leng Hala。後多冠漢姓為奇氏、齊氏等。

  ⑵.赫哲族搬吉爾罕氏,亦稱奇勒爾氏,出自古奇勒爾人族稱,世居費雅喀(今黑龍江南岸下游)。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ingeri Hala,漢譯改作拜英格哩氏,或稱白亞格爾氏、白依爾氏。所冠有漢姓中有奇氏。

  ⑶.赫哲族恰喀拉氏,出自費雅喀奇勒爾部落,世居費雅喀(今烏蘇里江口以下黑龍江南岸下游)。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yakala Hala。所冠漢姓中有奇氏。

  赫哲族奇氏族人的姓氏讀音皆作qí(ㄑㄧ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奇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淵源眾多,可人數卻少,現今人口約九千,排在第七百六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三百八十位,多以蜀郡、遼東、太原為郡望。

  今奇姓主要分佈於內蒙古、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4省區奇姓人口約佔全國奇姓總人口的60%,廣東揭陽的奇姓居民落居於榕城仙橋、惠來仙庵和普寧南徑3地。

【郡望堂號】

  郡望

  蜀 郡:戰國時期秦國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時轄地在四川舊成都龍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寧府之劍閣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國,治今之成都縣,自漢朝至隋朝皆因之,唐朝時期升為成都府。後治置蜀郡屬國都尉,三國時期蜀郡改為漢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縣。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古稱“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稱“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的涇洛之北,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北部地區,中心區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遺址一帶。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討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該地區。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姜姓奇氏族人的郡望和堂號之“太原”,指的是①。

  堂號

  蜀郡堂:以望立堂,亦稱天府堂、成都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遼陽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稱固原堂。

  字輩

  (暫缺)

  世系

  準格爾旗蒙古族奇氏世系:

  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第十六世孫孛兒只斤·巴爾斯博羅特執掌新秦中草原(今內蒙古鄂爾多斯盟),傳至孛兒只斤·巴爾斯博羅特的第五世孫孛兒只斤·額磷臣即位鄂爾多斯盟王爺,他將自己的侄子孛兒只斤·色楞派遣到盟下七旗一區(伊金霍洛旗、達拉特旗、杭錦旗、準格爾旗、烏審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東勝區)中的準格爾旗擔任扎薩克(旗長)。

  孛兒只斤·色楞赴任之後,取宗族姓氏全稱“奇渥溫·孛兒只斤”首音的諧音漢字“奇”為漢化姓氏,稱奇氏,形成了準格爾旗蒙古族奇氏一族。其實,當時的鄂爾多斯地區蒙古族黃金家族中,已經多有稱漢姓奇氏者了。

  孛兒只斤·色楞:清順治六年~康熙十三年(公元1649~1676年)在位二十七年,扎薩克旗位下傳長子。

  孛兒只斤·貢布喇什:清康熙十六年~二十三年(公元1677~1684年)在位七年,扎薩克旗位下傳長子。

  孛兒只斤·根東什轄布:清康熙二十四~四十八年(公元1685~1709年)在位二十四年,扎薩克旗位下傳長子。

  孛兒只斤·羅布德:清康熙五十年~乾隆五年(公元1710~1740年)在位三十年,扎薩克旗位下傳長子。

  孛兒只斤·那木吉爾達木濟:清乾隆五~四十二年(公元1740~1777年)在位三十七年,扎薩克旗位下傳次子。

  孛兒只斤·色旺喇什:清乾隆四十二年~嘉慶十七年(公元1777~1812年在位三十五年,兼任鄂爾多斯盟長,扎薩克旗位下傳兒子。

  孛兒只斤·鄂爾德尼:清嘉慶十七年~道光六年(公元1812~1821年)在位九年,扎薩克旗位下傳兒子。

  孛兒只斤·葵圪堵爾色楞:清道光六年~咸豐二年(公元1821~1852年)在位三十九年,兼任鄂爾多斯盟長,扎薩克旗位下傳兒子。

  孛兒只斤·扎那濟爾德:清咸豐二年~光緒二年(公元1852~1876年)在位二十四年,兼任鄂爾多斯盟長,扎薩克旗位下傳兒子。

  孛兒只斤·珊濟密德布:清光緒二十七年~民國五年(公元1901~1916年)在位十五年,扎薩克旗位下傳兒子。

  孛兒只斤·阿拉騰瓦其爾:民國六~十四年(公元1917~1925年)在位八年,扎薩克旗位下傳兒子。

  孛兒只斤·寶音巴德爾胡:準格爾旗末代王爺,但因年幼未襲扎薩克王爺,僅為記名扎薩克王爺。

  至此,蒙古準格爾旗扎薩克旗位共有十二代,歷祚二百五十五年。

  阿拉騰瓦其爾的兒子孛兒只斤·寶音巴德爾胡因年幼,不到承襲扎薩克旗長之位的年齡,旗政實際上由東協理(第一副旗長)孛兒只斤·那森達賴來執掌。

  在孛兒只斤·寶音巴德爾胡為記名扎薩克期間,由孛兒只斤·烏力吉巴雅爾(奇文英)護理扎薩克印務,東協理是孛兒只斤·烏拉巴雅爾,西協理是孛兒只斤·奇默特諾爾布,管旗章京是孛兒只斤·迭格什,東梅林是孛兒只斤·巴爾腦亥,西梅林是孛兒只斤·吉爾格拉扎布。

  準格爾旗王府因記名扎薩克年歲幼小的緣故,特為旗王府專門設立了一個財政處,設處長一人,書記二人,白通達一人,處丁(稅收員)三十人。這是蒙古旗制中極其罕見的一種特殊財政機關。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元朝最後的皇后——奇氏

  奇皇后是高麗人,高麗王朝大貴族總部散郎奇子敖之女,元惠宗第三任皇后。奇後原本是來自高麗國的一名貢女,負責在宮中烹茗。這樣一名普通的外國女子,最終卻成了元惠宗的皇后。

  她不僅人長得漂亮,性格也十分乖巧伶俐,在元宮中負責烹茗。經過多次接觸後,惠宗漸漸喜歡上了這個性格柔和的外國女子,一來二去兩人便產生了感情。這種事情當然瞞不過答納失裡,很快就有人向她報告了這件事情。答納失裡怒不可遏地召來奇氏,命人用鞭子將她打得遍體鱗傷。當時的惠宗自己都害怕答納失裡,更無法保護奇氏。答納失裡在對惠宗為所欲為的時候,也許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落得個被殺的下場,雖然她很無辜,只是受到自己哥哥的牽連,但是對於惠宗而言,這是除掉她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他又怎麼會錯過呢。在惠宗正式即位以前,燕帖木兒就已病亡。左丞相撒敦因多病辭職,惠宗因攝於答納失裡皇后的淫威和燕帖木兒家族的勢力,便命答納失裡的哥哥唐其勢代任。唐其勢就任數日,就多次與伯顏發生爭執,於是請求罷職。惠宗只得召回撒敦,再次任命他為左丞相,並追贈燕帖木兒,加封德王,諡曰“忠武”。

  左丞相撒敦病死後,伯顏專政,唐其勢心裡很不平,常對密友說:“天下本我家的天下,伯顏何人,位置卻在我之上,可恨!”一氣之下他就寫信給叔父答裡,信中說伯顏專權,惠宗昏庸,勸答裡帶兵入朝行廢立之事。答裡與宗王晃火帖木兒交情很深,於是答裡、晃火帖木兒、唐其勢三人密謀一番後,計劃起兵入宮殺伯顏、廢惠宗。不料訊息走漏,等他們殺入宮禁時,卻反被伯顏安排的伏兵活擒。結果不僅唐其勢和叔父答裡性命不保,就連無辜的答納失裡也受到牽連,被伯顏用鴆酒毒死。惠宗的第一個皇后就這麼死了,由於答納失裡昔日的所作所為實在太過張狂,所以對她的死,惠宗一點也不難過,並很快開始張羅立他最喜愛的奇氏為後。不過,他的這一計劃因伯顏的強烈抗議而沒有得到執行。最後冊封了伯顏忽都為皇后。伯顏忽都是蒙古語的音譯,與權臣伯顏並沒有任何關係。

  伯顏忽都的性格與答納失裡完全不同,她性情節儉,有度量,當時惠宗雖然有了她這個皇后,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奇氏那裡過夜,伯顏忽都對此沒有任何怨言,對奇氏與其他妃嬪也很好,從來不挑撥離間,因此惠宗對她也很好。按說有伯顏在,而且惠宗也已經有了皇后,奇氏要做皇后是沒什麼希望了,但是這奇氏運氣好,偏偏這時候伯顏出了事。由於惠宗的過分寵信,伯顏在朝廷中幾乎一手遮天,誇張一點的說,當時的天下人只知道有伯顏,不知道有惠宗。惠宗也不傻,知道伯顏權力過大必定有礙於自己,就想個辦法將他抓了去,流放嶺南,伯顏還沒到流放地便在半途病死了。接下來惠宗又流放了圖帖睦爾的皇后不答失裡。

  如此一來,21歲的惠宗終於有了做皇帝的感覺——他可以自己做主了。1338年,奇氏為惠宗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愛猷識理達臘,這樣一來順帝就更加愛她了。奇氏因寵生驕,對皇后的寶座難免會有想法。但是當時已經有了伯顏忽都皇后,而且皇后做人太到位了,根本就抓不著她的把柄,怎麼辦呢?奇氏自有辦法,元朝不是流行多位皇后並列的制度嗎?想當年成吉思汗一人就有六位皇后,所以,雖然有了伯顏忽都這位皇后,再多自己一個也是可以的。於是她找來自己的寵臣沙剌班,囑咐他上了一個奏摺,惠宗本就有立她為後之心,有了沙剌班的提議,他馬上順水推舟冊立奇氏為第二皇后。

  就這樣,奇氏一步步坐上了元朝皇后的寶座。自從做了第二皇后,奇氏利用自己身為高麗人的優勢,將許多高麗女子安置在後宮,作為培養她私人力量的工具。當時的很多朝臣以擁有她賜予的高麗女子為榮,因此她將這些美豔的高麗女子送給朝臣,他們就甘心為奇皇后效力了。奇氏是元朝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外國皇后,也是元朝最後一位皇后。

  高龍普是高麗王朝末期的一個宦官,入仕元。作為奇皇后在高麗的代理人,不僅監視高麗宮國王和官員的行動,甚至奉元朝命令,直接參與捉拿忠惠王的行動。忠惠王繼位一年便被忠肅王廢掉,在至元六年(1340年〉才被元順帝送回高麗復位。但是忠惠王“喜營財利,荒淫無度,群小得志,忠直見斥,一有直言,必加誅戮”,陽在忠惠王后二年〈至正元年,1341年〉,忠惠王寵幸商人林信的女兒,封林信為大護軍,可是有一次“信,歐奇輪,王右信,親往輪家毀之”。奇輪是奇皇后的親哥哥,林信打了奇輪反而被忠惠王升官,這引起奇氏家族和奇皇后的不滿。店、惠王后四年(至正三年,1343年),奇轍等人赴元,“極言王貪淫不道,請立省以安百姓”。

  於是,元朝統治者便策劃誘捕忠惠王。高龍普在誘捕忠惠王的行動中是元朝的內應,親自說服忠惠王落入圈套。在忠惠王被控制住之後,高龍普統領高麗國政,四處搜捕忠惠王親信,幫助元朝料理善後事宣。之後,高龍普又設計讓元順帝同意讓忠穆王即位。中國和朝鮮的正史對於高龍普的記載都很少,中國的《元史》《新元史》都沒有給高龍普列傳,朝鮮的《高麗史》雖然有“高龍普傳”,但是隻有一個段落,記錄不甚詳盡。但是,據現有史料來看,高龍普是奇皇后的親信無疑。奇皇后在至正初年,正是最得寵的時候,元順帝對她言聽計從,所以高龍普在高麗獲得的來自元朝方面的支援,必然是奇皇后。

  奇皇后的目標是奪取元朝的最高統治權,她本人並不希望高麗脫離元朝,反而非常看重元朝對高麗的控制,這一點從她推舉奇三寶奴為高麗王世子一事中可以看出。107高龍普本身是高麗人,又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正是奇皇后控制高麗的最佳人選。奇氏家族在奇皇后被封為第二皇后後開始崛起,奇轍、奇輾等人都被封要職。尤其是奇轍,被高麗封為正墨、德成府院君,元朝也封他為行省參知政事。奇氏家族依靠奇皇后的地位,在高麗作威作福,對高麗社會各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傷害。

  《高麗史》記當中有多處關於奇氏家族欺壓百姓的記載“轍、雄、耕、輪,倚後勢縱遠,其親黨亦緣驕橫。輾嘗會宗族,宴其母器皿珍羞,窮極侈,麗見者以為東韓以來罕有也。”“廉敦紹,轍妹婿也,其家奴恃勢頗張威福,與其黨五六人謀奪人妻,矯王命,強迫以歸,經三宿,夫家始知,訟之。”轍族弟三萬亦倚勢執行不法,奪人土田,整治都顯杖,下巡軍,逾兩旬,死。其妻訴行省理間所,因都監官徐浩等。在rJ都監事政垂金永噸白王曰:殿下何囚整治官?王曰:三真牽人田五結何至於死!”永噸曰:三萬恃勢栓惡,類止奪五結田!”“忠穆王三年(至正七年,1347年),夏四月,整治都監,杖奇皇后族奇桂,下巡軍,桂,嘗席勢肆虐,中外苦之,及置整治都監,自治其罪,逃匿楊廣道,按廉金科,捕送之。”

  奇氏家族倚仗奇皇后的權勢,在高麗諮、意妄為,搶男霸女,侵奪百姓的田宅。在奇轍被剷除掉之後,恭憨王曾經親自責成都金議司成立都監調查奇轍等人侵佔百姓的土回數量,清算後全部歸還本主。奇皇后族人不僅禍害鄉里,即便是高麗王他們也不尊敬。忠、惠王后二年(元至正元年,1341年),忠惠王去內侍田子由家,強姦了田子由的妻子李氏。李氏是奇輪的族人,於是奇輪和田麻頗便合謀打了忠惠王的內僚,藉此羞辱忠惠王。忠惠王大怒,但是又不敢拿奇輪怎麼樣,所以遷怒回麻頗。但是奇輪將田麻頗藏了起來,忠惠王知道了這件事也無可奈何。

  奇氏家族不僅為害鄉里,還禍亂高麗政局。忠惠王復位之後,荒淫無道,引起群臣的不滿。於是,奇轍、李芸等人便到元朝上疏,要求立行省,想要藉此限制王權。奇轍等人之所以對忠惠王不滿,主要是因為忠惠王能夠復位,奇氏家族功勞很大,但是忠惠王對奇皇后族人態度很不好,這樣一來雙方嫌隙很大。最終,忠、惠王被元朝設計誘捕,奇轍控制了徵東行省,並且和高龍普一起搜捕忠惠王的親信。忠惠王死後,高麗連續兩任國王都是十幾歲的孩子,他們實際上是親元勢力的愧晶。忠、定王死後,恭憨王繼位。恭憨王是一位不甘心受元朝控制的國王,所以他決心剷除親元勢力。高麗自從忠烈王開始便被元朝控制,許多高麗王都希望能夠擺脫元朝。

  但是,高麗權臣眾多、王室衰微,到了恭憨王時期親元勢力成為高麗政局的主導,這成為王權迴歸的頑疾。而且,高麗的親元勢力遠不止奇氏家族一家,權謙和盧頑二人都將女兒獻給蒙古貴族,因女兒被寵愛而飛黃騰達。奇轍與權謙、盧頂等人因為相似的背景而聯合起來,結成高麗統治階層的親元勢力,並且妄圖謀逆。恭憨王五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時,奇轍等人派人檢查各道兵器情況,並且散佈不利於恭憨王的流言,積極策劃謀反。但是,恭憨王先下手為強,一舉剷除了奇轍等親元勢力。

  奇氏家族依靠奇皇后的權勢,在高麗橫行無忌,對高麗社會的影響十分惡劣。不僅如此,奇轍等人因為奇皇后而出任高宮,以他們為核心的親元勢力把控高麗政治,甚至高麗王都要對他們禮讓三分,因此親元勢力更加飛揚跋僱,甚至到了謀反的地步。奇氏家族在奇皇后封后之後開始發跡,到恭憨王五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被剷除,橫行高麗十六年,這實質上是奇皇后間接對高麗造成的影響。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