箘氏起源及歷史

箘姓圖騰_箘氏圖騰

箘姓圖騰(箘氏圖騰)

  箘(菌)姓是一個源起百越的古老姓氏,讀音作jūn(ㄐㄩㄣ),古音讀作qūn(ㄑㄩㄣ)。出自古駱越族分支夜郎國竹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經過了唐、宋、明的漫長曆史時期,箘氏族人中有逐漸融入漢族者並向中原腹地遷徙,姓氏用字訛改為菌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百越族,出自古駱越族分支夜郎國竹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蜀賈人對漢番陽令唐蒙說:“南越以財物役屬夜郎,西至桐師,然亦不能臣使也”。同書《南越列傳》又說“趙佗以“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里”。兩相對照,即可知自夜郎至桐師一帶,為西甌駱的分佈區。

  在史籍《呂氏春秋·本味篇》中有“駱越之箘”的記載,這裡的“箘”是指竹筍,後人訛寫作“菌”。

  據史籍《逸周書·王會解》的記載,有“路人大竹”的記錄,後來經過清朝學者朱石曾的考證,在其所著《逸周書集解校注》中認為:“路”音“駱”,當是駱越。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漢朝初期“興於豚水”的竹王與駱越有極其深邃的淵源關係。

  百越族在戰國中期以前,活動的中心在中國東南地區,他們在那裡創造了色彩絢麗的幾何印紋硬陶文化和青銅文化,建立了稱霸一時的百越強國。

  周昱王(周顯王)姬扁十四年(越王姒無顓八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公元前356年),楚宣王滅了越國之後,東南部的越人大部分向南遷移。所以漢朝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說:“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皆粵分也……其君禹後,帝少康之庶子云……後五世為楚滅,子孫分散,君服於楚”。

  其實,自戰國末期以降,越人的活動重心已轉到南部和西南部地區。秦、漢時期,越人在南方和西南地區組成了勢力大於東甌、閩越的南越王國及其他一些國家政權,如西甌、夜郎、且蘭、句甸等,並在這些地區創造了以銅鼓為代表的燦爛的青銅文化。

  夜郎國在當時的諸候國中不僅勢力較強,而且控制的疆域較廣,在史籍《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有記載:“夜郎最大”。番陽令唐蒙在上書漢武帝劉徹時,說其有“精兵十萬”,能迫脅“旁二十二邑”。正因為如此,夜郎國王尤最接受了漢武帝賜封予的王位——“竹王”。

  數千年以來,以今貴州省鎮寧自治縣革利鄉為中心,仍居住著一支被稱為“蒙慎”的神秘苗族,苗語“蒙慎”是古老年代就遺留下來之意。這支蒙慎苗族有人口約兩萬五千餘人,他們不信神,只敬奉祖宗竹王,並稱夜郎竹王就是他們的老祖宗。這裡的男性成人都要舉行儀式供竹王,死時用供的竹片陪葬。他們供奉的“竹王”是由五塊大竹片、五十塊小竹片,竹掛一對合在一起的,上面留有一尺來長的麻作為“竹王”的鬍鬚。

  在史籍《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夜郎者,初,有女子浣於水,有三節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之。及長,有才武,自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

  這裡的“以竹為姓”,是整個氏族共同的名稱、徽號或者說是圖騰。竹之於夜郎子民猶如龍之於炎黃子孫,而“菌”或“箘”字即“竹之子”之義。

  鎮寧革利地區的這支蒙慎苗族具有強烈的、獨一無二的竹王崇拜現象,家家戶戶都用竹塊束成夜郎竹王的偶像祭供在堂屋樓上,神龕上左右敬撰“祭供竹王發達,傳承竹祖興旺”的楹聯,中間是“夜郎竹祖神位”。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來看,民俗材料的產生要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礎。在貴州苗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萬物崇拜,例如崇拜蝴蝶、雞、鴨、鵝等,然而鎮寧自治縣革利地區這支苗族卻只崇拜夜郎國的創始人竹王,並且形成了一套獨特、嚴密、根深蒂固、代代相傳的祭祀禮儀和民族認同感,這在社會發展中屬於高階形態的人文崇拜。

  竹王崇拜已經完全滲透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中不可分離的構成要件,這不僅在苗族各支系中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其他自稱為竹王后裔的民族所沒有的,因此,這隻苗族確實極有可能就是失蹤兩千年的夜郎王國的後裔,據瞭解,他們還持有夜郎王印。

  這支蒙慎苗族就是夜郎竹王的後裔,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的記載:西漢成帝河平中(公元前25年),夜郎國最後的一個王名叫“興”,與句町王禹,漏臥侯俞舉兵相攻,漢朝大臣陳立帶兵到興管轄的夜郎國同亭,用計誅殺了興,興的岳父翁指與興的兒子邪務組織二十二寨苗民造反,被打敗後逃到大深山裡躲避,夜郎國從此在歷史上消失,照此推算革利苗族應該是邪務的後代。

  夜郎王的後裔子孫和族人逃到這片大山裡躲避後,過了二百五十年的東漢末年,蒙慎苗族又強盛起來,與當時統治西南地區的蜀漢政權發生了嚴重衝突。這支苗族世代有這樣一個悲壯的傳說:古代因打仗失敗後,官方強迫族人中的強壯男子長途遷去很遠的地方,讓老、弱、幼、殘的人住進“活人墳”,把吃的放在墳枕邊,任其自生自滅。現在革利地區的苗族就是當年僥倖從“活人墳”裡逃出的人繁衍而來的。而根據《三國志·蜀書·張嶷傳》的記載,與革利苗族的傳說極為吻合。

  在猛正村,有一些殘存的“活人墳”墓群遺址,最大的一座長三米,高一米,寬一米。據當地村民介紹,前幾年有商人高價收購墓中陪葬的碗碟器皿,大部份活人墳因此被毀。

  這隻苗族自稱“蒙慎”,猛正村即是蒙慎的漢語譯音,苗語意為古老年代遺留下來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他們為“古董苗”,意為古代就居住在這個地方,是革利地區的原住民。

  請竹王、供竹王、竹王陪祀,是蒙慎苗族成年男性一生中的三件大事。蒙慎苗族認為,如果人的一生中沒有“供竹王”,死後沒有得“竹片”到祖宗那裡去報到,哪怕是八十歲的老人,也得不到祖宗的承認。直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但居住在深山裡的村民供竹王,即便是那些在城市工作的家族成員也要供竹王。可見,不論歲月如何變遷,他們依然固守著千百年來不變的、古夜郎國的民風民俗。

  蒙慎苗族男人在成年時供奉“竹王”,主要有三道程式:一是在農曆2~3月間花開時節殺母豬祭拜竹王,二是在次年冬季臘月供奉竹王,三是在人死後取下生前供奉的竹王之一塊竹片陪葬,讓“亡人揣好竹片,到陰間與祖宗相認”。

  據本書瞭解,目前在全國的一百三十多個苗族支系中,蒙慎苗族是唯一至今仍以“竹王”為圖騰的苗族,一直以來,他們都自稱是夜郎竹王的後裔,其宗祠裡還珍藏著一枚世代相傳的“夜郎王”大印,繪有“夜郎王像”。

  在竹王的苗族、侗族、布依族、畲族後裔子孫中,多有以“駱越之箘”為傲者,遂稱箘氏、或菌氏,意為竹王子孫。經過了唐、宋、明的漫長曆史時期,箘氏族人中有逐漸融入漢族者並向中原腹地遷徙,姓氏用字訛改為菌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箘氏(菌氏)是一個源起百越的古老姓氏,皆以夜郎(鎮寧)為郡望,主要分佈在今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的蒙慎苗族中,在布依族、侗族中也有零星分佈,在河南省的周口市鹿邑縣也有少量分佈。可惜由於人口稀少,未能進入正常的人口統計範疇。

【郡望堂號】

  郡望

  鎮寧州:即今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其歷史悠久,秦、漢之初為古夜郎國領地,擁有世界著名的黃果樹大瀑布。“鎮寧”始得名於元朝時期,其後歷經多次變革。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鎮寧州為鎮寧縣。1949年11月21日鎮寧地區解放,11月29日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於安順專署。1956年劃入黔南自治州管轄。1958年關嶺、鎮寧兩縣合併為鎮寧縣,復歸安順行署管轄。1961年兩縣分開復置。1963年9月11日,正式成立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按:

  箘氏(菌氏)的鎮寧郡望,應注意與另一古鎮寧州即今河北省石家莊市屬鹿泉市加以區分。

  堂號

  (暫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