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氏起源及歷史

及姓圖騰_及氏圖騰

及姓圖騰(及氏圖騰)

  及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í(ㄐㄧˊ)。其源有四:一是出自遠古黃帝之子箴姓後裔,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二是出自春秋時期衛國汲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三是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及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四是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乁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及姓現今人口約九千,排在第七百五十一位,在臺灣名列第七百六十一位。

【得姓始祖】

  公子汲(姬汲):春秋時期衛宣公之子,衛宣公將其安排在汲邑居住(今河南衛輝),史稱公子汲。在公子汲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汲氏,其中有人後來在戰國末期躲避戰禍,遂省去“氵”偏旁簡改為及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及氏正宗。及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汲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黃帝之子箴姓後裔,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在典籍《國語·晉語》中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在黃帝給其子的賜姓中,就有箴姓,所以此支箴姓直接出自黃帝,為箴姓之始。

  到了商王朝時期,有箴姓諸侯國滑方(今河南滑縣)。

  周成王元~三年之間(約公元前1063~前1061年),商紂王的獨生子武庚祿父舉兵反周,箴姓滑國就參與其中。

  輔政上卿之一的周公旦親自率軍征討,苦戰三年,最終平息了叛亂,同時滅了箴姓滑國,並將其故地封予姬姓親族。此後,姬姓滑國將其都邑由滑西遷於費邑(今山東費縣)。

  箴姓滑國被滅後,箴姓貴族以及國人四處分散,其中有遷逃至汲水一帶者(今河南汲縣),指地改箴姓為汲氏,後有人省去“氵”偏旁簡稱及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及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續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春秋時期,及邑為姬姓滑國的一個地名。

  到晉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姬姓滑國為秦國所滅。而滑國距秦國很遠,近旁的大國晉國則乘亂於同年佔取其故地,改為自己的滑邑,及邑則成為了晉國的邊境小鎮,被封賜予晉國大夫,其後裔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及氏。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汲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上古周王朝初期,周公旦平定了武庚、管叔、蔡叔之亂後,便將他們原來監管的殷商遺民一分為二,一部分封給了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封於商丘,立國號“宋”;另一部分則分給周成王姬誦的叔父康叔,封於衛邑(殷商故墟),後建立了衛國,史稱衛康叔。

  衛國君主傳至衛宣公,將他自己的兒子安排在汲邑居住(今河南衛輝),史稱公子汲。

  在公子汲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汲氏,其中有人後來在戰國末期躲避戰禍,遂省去“氵”偏旁簡改為及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及氏正宗。

  及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汲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乁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乁人,就是及人,“乁”就是“及”最古老的字。

  及人是兩週時期對專職緝拿盜寇逃犯等的捕人,相當於後世宋朝時期的捕快,為司法衙門的主要成員。這在典籍《徐曰》中有明確註釋:“及,捕人也。”

  在及人、捕人、捕快等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及人氏、捕人氏等,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及氏、捕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及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九千,排在第七百五十一位,在臺灣名列第七百六十一位。以泊頭、清河、任丘為郡望。

  今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滄州獻縣、衡水市武邑縣(橋頭鎮北口頭村、南口頭村一部分及氏族人,以南口頭村為主,將近有幾百人)、泊頭市交河鎮及家八里莊、任丘縣、邢臺市寧晉縣、廊坊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天津市紅橋區、武清區,北京市的海淀區,遼寧省的瀋陽市、撫順市、西豐縣,山東省的青島市,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臺灣省等地,均有及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泊頭市:泊頭市是河北省滄州市下轄的縣級市,河北省新興城市。始建於東漢,因運河槽運興起而得名。金大定七年(1167)析樂壽置交河縣。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建新橋驛,俗稱泊關驛,後又設泊頭鎮。1946年析交河縣置泊頭市。此後屢有變易。1983年5月交河縣併入。

  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為衛國之邑,後為齊國所佔,成為齊國邑地,位於山東菏澤汲堂河一帶,因水草清茂,古代齊國人稱其為清河。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改置清河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為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至山東省博興縣、臨清縣一帶地區。元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棗強縣、南宮縣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縣、夏津縣、武城縣及高唐縣、平原縣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時期,清河縣改歸京師廣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轄。此後直至清朝時期,清河縣隸屬於直隸省廣平府。民國初期,清河縣初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三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為大名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直隸於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初劃屬河北省十四督察區。抗日戰爭爆發後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9月,中國共產黨創立了冀南區抗日根據地,清河縣為其轄地。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成立,轄冀南區,清河縣為冀南區十三專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清河縣改屬冀南區二專區。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即行撤銷,清河縣隨冀南區二專區歸屬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河縣人民政府由城關遷駐葛仙莊。於1952年11月7日撤銷了衡水專區,清河縣改隸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清河縣歸屬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清河縣併入南宮縣。1960年5月3日又撤銷邯鄲專區,清河縣境隨南宮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南宮縣還屬。同年7月9日,恢復清河縣建制,仍隸邢臺專區。1970年邢臺專區改為邢臺地區,繼轄清河縣。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由邢臺市管轄。

  任丘縣: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壬戌,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將任丘在駐地築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為地名,始有任丘之稱。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開始置縣。隋朝初期併入高陽郡,在隋朝至唐朝初期曾兩度置廢,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復置任丘縣,以後歷代沿用。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4月30日任丘解放,1958年戊戌任丘、文安、大城三縣合併,1961年恢復原縣制。1986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目前已成為中國黃河以北規模最大的縣級市。\

  武邑縣:武邑縣歷史悠久。武邑縣夏稱武羅國。秦屬鉅鹿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武邑縣,前漢屬信都國,後漢屬安平國。晉稱武邑郡,屬冀州,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武邑縣, 屬信都郡。自唐至清,武邑縣皆屬冀州。民國年間,武邑先屬直隸省冀州,後改屬大名道。1938年建立武邑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區,1949年8月屬河北省衡水專區,1952年11月劃歸石家莊專區。1958年12月撤銷武邑縣併入衡水縣。1962年3月復置武邑縣,同年6月復置衡水專區,武邑縣還屬之。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武邑縣仍屬之,至今 。 2000年,武邑縣轄5個鎮、4個鄉。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

  任丘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及宦墓

  及宦墓地位於交河縣城西北,距城牆西北角一華里處,原交河中學西南150米處,泊富路以北。共有三座墓冢,東南香口,封土很高,中間大墓封土高達四米,為及宦和夫人範氏墓,兩邊小墓封土高達三米,為及宦與第三個夫人範氏所生次子萬祺、三子萬祥墓,及宦先後共娶三位夫人,第一位楊氏,未育而卒,續娶陳氏,生長子萬言,後陳氏卒。楊、陳兩位夫人均葬於交河城西南窪及家老墳。及宦再娶範氏,及宦死時,範氏僅為30歲。及宦死後並未葬於祖墳,而是皇帝所賞賜墓地。

  及宦墓前有青石石碑一通,高約5米,常人須仰視方可見碑額。碑陽為“大明戶部左侍郎及宦之墓”,碑陰是泊頭同鄉萬曆年間禮部尚書餘繼登寫的碑文,名《明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及公墓表》,碑前有雕刻松菊梅蘭圖案的供桌,高約一米,長約一米半,寬約一米。往南是寬闊的百米神道,神道兩邊是文武石像生以及馬牛羊獅等。墓地四周有百餘棵高大粗壯的柏樹,即使無風,也呼呼作響。在墓地東南角,有房屋兩間,為看墓人居住。

  據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時,及宦墓地的柏樹被刨走,墓磚被拆走作打井之用。“文革”初期,有“紅衛兵”開啟及宦墓穴,並未發現棺槨及屍體,也未發現隨葬品。另兩個墓冢並未開啟。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展了一場平墳運動,及宦墓及兩個兒子的墓被徹底平掉,至今了無痕跡。

  查《交河縣誌》古蹟載:“及宦墓,在縣西二里。敕葬。”這說明,及宦的墓地是皇帝所封,由此而斷,及宦墓不是空墓、假墓。而是在及宦埋葬後,被人盜過了。

  【典故軼事】

  及宦死後的“金腦袋”

  及宦為官,清正廉潔,不善逢迎,就得罪了個別權臣奸相,其中主要是嚴嵩,被饞受害,遭殺頭之罪。傳說及宦任戶部左侍郎後,皇帝讓他帶人到江浙一帶選取皇妃,因他在那一帶任過職。條件是要選騎龍抱鳳的女子。及宦帶人尋找了幾個月,皆未有果,正發愁時,忽然在一戶農家看到一幕景象:一個女子騎在彎曲的牆頭上,懷裡抱著一隻大公雞,正對著東方初升的朝陽。這讓及宦頓生奇想,那牆頭是龍,那雞是鳳呀。於是及宦就將那女子叫了下來,見了其父母,講明理由,無奈女子頭上長了禿瘡,沒有頭髮,一片片的疥瘡皮一摸就掉,這有讓及宦左右為難,弄回一個禿瘡女子去,皇帝能滿意嗎?然而她畢竟符合“騎龍抱鳳”的條件,姑且將就著吧。及宦專門僱了轎子,抬著女子進京覆命。

  一邊走著,及宦心裡也是惴惴不安,擔心皇帝不滿意。她每隔兩天就偷著撩開轎簾看一下那女子,一次看是原樣,二次看禿瘡沒了。三次看頭皮光亮了,四次看已經生出了頭髮,到第五次看時,女子已經是滿頭黑髮恰如潑墨,面如桃花,豔麗無比,光彩照人。及宦心生驚喜,愁緒一下子就釋然了。

  回到京城,皇帝自是高興,重重獎賞了及宦。然而不久,皇帝又下令治罪及宦,殺頭且立即執行,不容申辯。原來,有人密告,說及宦在路上幾次掀開轎簾調戲新選的皇妃,皇帝問同行的人,皆如是說,於是皇帝下令,處死及宦。幾日後,皇帝再問皇妃情況,皇妃遂將實情和盤托出,皇帝方知錯殺了及宦,立即為其平反正名。可此時及宦下屬和家人已經將其無頭屍體裝殮入棺,運回交河,剛走到文安,皇帝便命內務府出資,尋找匠人仿照及宦模樣製作了一個金頭,追到文安,安放在及宦脖子上。同時賜以墳地,派有司將及宦屍體運回家,隆重安葬。

  這樣,及宦的無頭屍體便有了一個金腦袋。靈車行至州停宿,州知府心黑貪財,以弔唁、送官服為名,開啟棺木,將金頭取出,換以銀頭。下葬那天,及宦的兒女痛哭連聲,其中有人邊哭邊唸叨:“大人你好冤枉呀,金腦袋,銀腦袋,不如老人家的肉腦袋呀。”也有傳說是及宦的娘哭著說:“兒呀,你死得曲呀,金腦袋銀腦袋,不如俺兒的肉腦袋呀。”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吉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