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氏起源及歷史

揭姓圖騰_揭氏圖騰

揭姓圖騰(揭氏圖騰)

  揭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史姓。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漢時期因屢立戰功受封,被皇帝賜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曆史。現今揭姓人口約五十六萬,排在第二百一十一位,臺灣排名四百九十三位。分佈廣東、江西、福建、廣西、浙江、湖北以及海外等地。其中僅廣東省廉江市便有三萬左右人。

【釋義】揭,本義是高高舉起。“揭竿而起”正是其義。引申有向上翻、顯露之義。

【得姓始祖】

  史定(揭猛):從揭氏的族譜看《高廉揭氏族譜》記載:“揭原史姓,漢初時,豫章郡史煥公之長子定公,智勇超群。出生於漢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農曆十一月十六子時。於漢武帝時為護駕將軍。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閩越王王郢發兵進攻南越,漢武帝派王恢、史定興師平亂,兵出南昌,未過南嶺,閩越王弟殺郢以降,天子羈留史定為揭陽令。未幾,因南越相呂嘉叛主,殺中國使,史定籍揭陽人民財賦總繪南越地圖,挈地上奏天子,並承天子令,會諸將來番禺,捕獲南越叛首呂嘉、建德,如命屯兵梅嶺,挫敗東越餘善的稱帝叛亂。兩役奏凱,收平南越、東越歸漢。武帝嘉其忠勇,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十四日發聖旨加封史定為‘安道侯’,以揭邑為姓,賜姓‘揭’,改名‘猛’,此為揭姓之所由也。”據福建《歸化瀚溪揭氏族譜》、《明溪縣誌·姓氏源流·揭姓》、寧都《豫章揭氏十修族譜》和江西《濠江揭氏族譜》等對揭氏祖源的記載,也同出一轍,皆稱“始祖揭猛,原姓史名定,任揭陽令。元鼎六年,被漢武帝賜姓‘揭’,改名‘猛’,並封為安道侯”。故史定就是揭氏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官制之司揭,屬於以官制稱謂為氏。

司揭,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官職,主要執掌和管理君王的旌旗儀仗隊,自己則親舉華蓋(王傘)。司揭在楚國是君王的貼身小官,屬於內廷侍從類,不列官籍,但負責歷代君王的威儀以顯示國祚,職責重大。元至元~至正年間,元朝學者範槨在《贈揭景哲茂才別》中說:“司揭本楚官,子孫以官氏,揭陽漢建侯,氏(指揭氏)突出於史,回源而異流……驅與燕山市,路遇子揭子,為我述其先,本自司揭氏,及乎盱徒洪,著與揭陽通。以茲究其源,瀕海而南東,南東煙濤惡,將身犯蛟鱷。遠拜故侯墳,遺蹤尚如早……” 明確指出司揭為楚國官職稱謂,子孫以官名為氏。

  “揭”,在這裡是擔、負、舉的意思;而“司”,是掌管、負責之意。在歷代司揭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其先人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揭氏,後省文簡化為揭氏、司氏等,或改為竭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官稱,出自春秋戰國時期上大夫謁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謁者,春秋戰國時期設定此官,為國君掌管禮賓、訊息傳達的職責。秦、漢時期沿襲,負責宮中賓客及拜謁皇帝者傳達通稟。到漢朝初期以後,郎中令係數的官員中就有謁者,在少府下屬官中有中書謁者令,後改稱中謁者令。郎中令的屬員謁者,負責賓贊受事,員額多達七十人。這七十人的首領就叫謁者僕射,俗稱大謁者。到東漢時期,稱作中宮謁者,隸屬大長秋管轄。到了晉朝、南北朝時期,朝廷設定了謁者臺,屬員叫通事僕射,負責引見臣下,傳達使命。到後魏、北齊時期,稱作中謁者僕射。隋朝時期設通事謁者,唐朝時期原稱內謁者,後改為通事舍人,由宦官擔任。以後到宋朝時期廢黜,統稱使者。

  謁者,其後裔子孫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謁氏,後有字誤而改稱竭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一、源於地名,出自古邑揭陽縣縣令史定,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嶺南地區的揭氏族人堅持認為,揭氏源於揭陽,是原來以官為姓的史氏,因官於揭陽,遂以揭陽為姓氏,後省改為單姓揭氏。這在中華姓氏史上是遺世獨美,潮汕之光。《漢書·功臣表》文中有安道侯揭陽定”。廣東大埔名賢溫廷敬在《潮州福佬民族考》中記載:“潮州自秦朝史祿將率戍揭陽嶺,後皆家焉。南粵為揭陽令降漢之史定,當即祿後,以官為姓者”。在文獻《揭陽縣誌·宦跡》中記載:“史定,秦時人,仕南越為揭陽令。元鼎六年漢兵下番禺,定決屬漢。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戶。子當時襲侯爵,子孫遂家於揭陽。祀名宦。”在文獻《辭源》中“揭”詞條註解:“姓,安道侯揭陽定之後,改為單氏,江西建昌府多此姓。”二千多年前的古揭陽縣首任縣令史定,是豫章郡郡令史煥之長子,秦末漢初時已任揭陽縣令。漢武帝劉徹在征服南越時,“史定聞漢兵至,遂降漢。”因史定智勇超群,而被留用,“封為安道侯,仍任揭陽令。”後因史定自嫌“史”和“屎”諧音,而特別奏請漢武帝為其賜姓改名,劉徹遂以其原任官職所處為姓氏,賜其為複姓揭陽氏。此是潮汕揭姓起源,係為史改揭姓。

  上述資料,說明揭氏源出於古揭陽縣,原為複姓揭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揭氏,世代相傳至今,代出名賢。

  二、源於地名,出自南康郡古揭陽縣(今江西省寧都石城一帶),據史籍《萬姓統譜》中“揭”姓條:“《千家姓》說:古代家族在豫章郡……在史籍《揭陽文史·南康地名與北門關帝廟燈櫥》文中記載:“關帝廟燈櫥,有‘清樽調北海;桃熟獻南康之聯’。根據詞典,南康原為江西地名,古為南康郡,漢屬豫章郡(轄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帶),揭陽晉時屬南康”。在文獻《辭海·文學分冊》中註明揭斯為著名的元朝文學家(今江西豐城人),官至翰林侍講學士。著名的《豫章叢書》就是其詩文集,揭斯亦稱其祖先因官揭陽,遂以揭為姓。此是江西揭姓起源。江西是揭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源流四

源於壯族,出自蒙古族濟喇敏鄂瑪特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姓氏通譜》記載:蒙古族濟喇敏鄂瑪特氏,原居錫喇塔拉地區(今甘肅張掖永固鎮和武威一帶,一說在今內蒙古東部和吉林西部一帶即鄂爾多斯草原,待考)。元朝時期,濟喇敏鄂瑪特氏部族隨駐廣西地區。

  元末明初,濟喇敏鄂瑪特氏所部為明軍統帥沐國公沐英擊潰,族眾分散逃逸於嶺南各地,後有以部落名稱首二音之諧音漢字“揭”為漢姓者,稱揭氏,後在明朝“改土歸流”過程中逐漸融入壯族,成為今廣西壯族揭氏。

  源流五

源於滿族,出自女真族濟喇敏鄂瑪特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姓氏通譜》記載:滿族濟喇敏鄂瑪特氏,襲用蒙古族濟喇敏鄂瑪特部落的姓氏,滿語為Gilaminemate Hala,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和武威一帶,一說在今內蒙古東部和吉林西部一帶即鄂爾多斯草原,待考)、上都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一帶地區。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濟喇敏鄂瑪特氏族人中有取原姓氏諧音漢字冠改為漢姓揭氏、竭氏、濟氏、吉氏、敏氏、鄂氏、瑪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當今遍佈嶺南地區的揭氏族人,他們的始祖就是秦漢時期的古揭陽縣令。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漢時期因屢立戰功受封,被皇帝賜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曆史。對於史定的來歷,清朝年間撰著的方誌《揭陽縣誌》中有記載:“史定,秦時人,仕南越,為揭陽令。西漢元鼎六年,漢軍下番禺(今廣東廣州),史定決計屬漢,武帝嘉之,封安道候,邑六百戶,子當時襲侯爵,子孫遂家於揭陽,祀名宦。”史定為何以揭為姓呢?這裡面牽出了二千多年前漢武帝平南越賜姓揭陽令的一段史話。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閩越王王郢發兵進攻南越,漢武帝派王恢、史定興師平亂,後收平南越,東越歸漢。史定歸漢有功,於漢元鼎六年被漢武帝封為安道候,並以史定原來任職的揭邑為姓,賜姓“揭”,改名猛。這便是嶺南揭氏的由來。2004年底,江西省豐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孫還專門攜家藏族譜專程赴揭陽尋根。古揭陽是秦漢時代嶺南地區六個古縣之一,但它究竟始於何時建制,古揭陽縣城故址又在何處,至今仍是一個謎。

  分佈

  揭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遠早於漢朝時期,現今揭姓人口約五十六萬,排在第二百一十一位,臺灣排名四百九十三位。其中僅廣東省廉江市便有三萬左右人。

  揭氏族人現廣泛分佈於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湖北、河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蘇、內蒙古、臺灣等地以及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歐洲、美洲等國家,這些揭氏族人不一定都是嶺南揭氏一族,有許多都是源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吏司揭的後代。千百年來,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但揭氏子孫從不忘其根。後世偶一部分揭氏族人的族譜均稱其始祖史定為猛公,並載明揭陽就是揭氏發源地之一。

  【入閩遷徙】

  《萬姓統譜》“揭”姓條:“《千家姓》說:古代家族在豫章郡”。

  據福建《回化瀚溪揭氏族譜》、《明溪縣誌·姓氏源流·揭姓》等族譜稱:“始祖揭猛,原姓史名定,任揭陽令。元鼎六年,被漢武帝賜姓‘揭’,改名‘猛’,並封為安道侯。” 三明揭姓郡看豫章。

  元末,邵武揭太守從江西豐城遷居邵武禾坪;明初,其後裔徙居建寧縣赤上。邵武揭佑民,元代廣昌縣(今江西省)人,後寓居旴江(又名建昌江),自號旴裡子,晚年又號希韋子。泰定年間官邵武經歷,以正直而有才能聞名,好遊覽,每遇到故都遺蹟,往往徘徊悲歌。著有《籲裡子集》。

  明永樂二年(1404年),江西豐城一支揭氏遷居明溪瀚仙;其後裔播衍於將樂、沙縣、尤溪等地。三明市有揭姓人口3340人,在全市姓氏人口中列第95位,佔全市總人口的0.12%,其中建寧縣1529人。

  福建揭氏分佈在福州、寧德(地區),福清、閩侯、長樂、石獅、連江、羅源、閩清、平潭、南平、政和、沙縣、永安、建甌、建陽、順昌、松溪、明溪、尤溪、將樂、建寧、漳州、南靖、龍巖、漳平、長汀、永定、上杭、武平、連城、寧德、福安、壽寧、柘榮等市縣。

  清朝以來,揭姓有閩粵入墾臺灣。據有關統計在臺灣有280人,以人數排名在413位。

【郡望堂號】

  郡望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於縣境置鍾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後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豫章郡:西漢設定,曾改名洪州,治南昌,轄境相當於今江西省。

  廣昌縣:廣昌建縣於南宋紹興八年(戊午,公元1138年),系由南豐縣析出南部的三個鄉而成,迄今已八百餘年的歷史。因道通閩廣,隸屬建昌,故得名廣昌,盛產通芯白蓮,雅號“蓮鄉”。明朝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農曆二月,改建昌為肇昌府,農曆9月改為建昌府。至整個清朝,廣昌均隸屬建昌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廣昌隸屬江西省。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全省分豫章、潯陽、盧陵、贛南四道,廣昌屬豫章道。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道,縣由省轄。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2月,廣昌南豐兩縣合併為南廣縣。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4月復原建縣,同年8月,廣昌析出南部置赤水縣。民國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9月,廣昌與赤水兩縣合併為廣赤縣,10月,複名廣昌縣。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廣昌隸屬寧都專區,1952年寧都專區併入贛州專區,廣昌改屬撫州專區,1954年7月改屬贛南行政區。1983年8月,廣昌劃入撫州地區。

  揭陽縣:揭陽縣是廣東潮汕歷史文化的發祥地。從建制沿革上看,揭陽建制早於潮汕。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秦將任囂、趙佗平定南越,遂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領四縣:龍川、番禺、揭陽、博羅。今潮汕全境、梅州及福建龍溪、漳浦一帶隸屬揭陽縣。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發兵平南越,復置南海郡,轄揭陽、龍川、番禺、博羅、中宿、四會等六縣,史定任揭陽縣令。以後幾經復廢,至南宋紹興十年(庚申,公元1140年),又復置揭陽縣。至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批准揭陽撤縣建地級市。

  堂號

  襄城堂:以望立堂。

  廣昌堂:以望立堂。

  揭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廣東廉江揭氏字輩:“德從休人開子元士敦行崇基衍業育英光世遠振嘉謨賢豪俊達文武超常宏圖丕顯展永耀華邦”。

  東莞市揭氏字輩:善行臻若水,碩德煥華章。文武乾坤振,經綸壯漢邦。

廣州市揭氏字輩:安道家聲振,豫章國瑞長;雲礽恆紹述,宏茂傳麒祥。

【楹聯典故】

  七言通用聯

  豫章公儲材孔亟;

  邵武丞抗直有聲。

  ——佚名撰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富州人揭傒斯,字曼碩,早年就以文才出名,大德年間由程鉅夫、盧摯推薦入朝,曾三次人翰林,後官授經郎,教授貴族大臣子弟,深受文宗器重。元統初年官至侍講學士,參與修撰《經世大典》及遼、金、宋三朝史,死後追封為豫章郡公,諡文安。文章嚴整簡潔,詩尤其清麗,有《文安集》。晚年時,丞相曾問他治理國傢什麼最關鍵,他回答說:“儲材(儲備人才)最亟。”下聯典指元代廣昌人揭佑民,後寓居旴(Xū 音虛)江,自號旴裡子,晚年又號希韋子。泰定年間官邵武經歷,以正直而有才能聞名。好遊覽,每遇到故都遺蹟,往往徘徊悲歌。著有《籲裡子集》。

  二十七言通用聯

  侯封安道,系朔朝陽,賜氏歷千年,猶想見先代忠誠,手擎國圖歸漢室;

  地處上淇,派分建邑,族居傳八葉,更深幸後人奮起,重修祖堂報宗功。

  ——佚名撰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西漢揭猛(史定),是中華揭姓始祖。始祖揭猛,本姓史,名定,史煥公之長子也。漢文帝己卯(公元前162)十一月十六日子時生。司馬遷《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清楚記載:元鼎六年三月乙酉日,史定因功封安道侯,世襲揭陽令。《揭氏族譜》記載:漢武帝發詔書封為安道侯,賜姓揭,名猛。蘇軾第三子蘇過於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庚辰(1100年)所撰的《史揭合序》載:史定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以護駕將軍隨王恢出豫章,未逾令而東越解兵;翌歲便是武帝元光元年,乃隨嚴助赴南越;至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史定以素教聚蓄儲者,摯地歸漢,收平兩粵,武帝旌其忠,發詔書封為安道侯,世襲揭陽令,賜姓揭,賜名猛。從這個時期起,嶺南地區進入了國家版圖,漢文化直接進入,此區開始有了隸屬於中央政權的縣郡建置。至今已二千一百一十五年。揭猛(史定)不僅是揭姓始祖,也是《史記》、《漢書》記載在漢武帝時期為國家統一立下了卓越功勳的一位先賢。

  廉江揭氏宗祠

  廉江揭氏宗祠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廉江縣。

  揭氏宗祠地處鍾靈毓秀,山清水秀,始建於清乾隆1794年,道光1839年重修,咸豐1854年重建,民國三年(1914年重修,歷時二百多年。揭氏宗祠彩繪斗拱,氣勢雄偉,古樸典雅,莊嚴肅穆,是我市儲存較好的古建築之一,具有較高的人文歷史價值。

  【典故軼事】

  火燒地與車公橋

  古時候有一日,揭陽縣令車公接到了一道密旨,要他在一個月內,把揭姓人全部殺絕,為什麼呢?原因是當時兵荒馬亂,一個皇帝做了一個惡夢,見一個擊劍巨人闖入寢宮,利劍指咽喉。他應聲倒地。醒來立即召國師解夢。國師想了想說:“巨人擊劍入宮?謀殺皇上,是主妖人造反,‘擊’嘛,就是桔;桔子產於南方,也就主妖人必是巢居南方,皇上可查南方地域有無類似‘擊’字音的地名,然後令地方官把該地的人斬盡,如此便可根除後患。”後來,在嶺南地區查出了一個揭陽城來,而揭陽又是揭家之地。於是皇帝才下了一道密旨。

  車公接旨後,反覆思慮:“遵旨則枉殺揭家;若不執行,恐犯欺君之罪。”經反覆思考,想出一兩全之策。當夜,車公暗命一姓“萬”的人家遷出,並用火燒萬家。事後,車公把火燒萬家,揭家已被燒殺,城已成廢墟的事寫成奏摺,呈報朝廷。皇帝看了奏本,自慶從此天下太平,江山穩固。同時,揭氏族人也就被迫他遷。

  後來,揭陽人追溯往事,把當時那段被燒的地方,命名為“火燒地”,為感車公盛德,於城東袁厝埕頭,建了一座“車公祠”,石橋叫做“車公橋”,以為紀念。

  “火燒地與車公橋”在揭陽民間廣為傳說直至今日,這也許是揭陽揭氏離開封地的原因吧!

  揭氏家族的光榮來源於身經百戰、戰功卓著的史定和漢武帝的封賜;揭氏家族的滅族之險起源於皇帝的一個子虛烏有的夢,很有諷刺意味和傳奇色彩。

【家訓格言】

  據《石城揭氏宗譜》卷三《志家規》載:“安道之家風,固以武功賜姓”、“豫章之世德,胥以忠孝傳家”。查閱其宗譜,安道之風猶存,忠孝之道傳家。

  孝悌之訓

  宗譜生動描述了子女從“母血父精”始,“十月孕成”,“子始生時,魂飛魄驚。腸如刀割,命在幽冥”的情景。後經“三年乳哺”,“手抱帶綢”,“席不安眠”;“能行慣走,又憂跌傾”;“憂其致疾,拜佛求僧”;“父為子計,百慮經營。”父母為子女,真是費盡了心機。宗譜教育後代,在父母的“百年垂老”時,應盡兒女的贍養、孝敬之道,即使是“貧難具物”,“半炙杯羹”,“承歡是孝”。兒女有錢,對父母並不是“財谷豐盈”就夠了,而是應該“毋假婢僕,事心親身”。“博親一笑,勝於三牲。”

  對兄弟姐妹,要“親之骨肉”,“親愛姐妹,恩及其甥”。“吾兄親子,毋以少陵,讓梨推棗,肩隨雁行”。“長兄猶父,長嫂母焉。事必稟命,勿以爭杈。吾弟親兒,骨肉相連,飲食教誨,又以烝烝。”

  對親人故去,“親故之日,抱恨終天”。“衣衾棺榔,各宜慎旃。”“葬祭虞祥,式禮莫愆。”對於昔己故去的先人,也要“報以嘗烝”。

  閨門之訓

  訓詞中明顯有鄙視婦女的封建思想殘餘,認為“古來家禍;悉由婦人。子未娶妻,事親怡然。一為妻惑,德色誶言。子未娶妻,·骨肉恩聯,一為妻惑,析寡分田。”宗譜中教育後代治家之道是“義正為先”,“閨幃燕好,敬如賓筵”。不要計較貲錢“誰多誰少”,“一言一動,正率無偏。”“教老禮賓,察畜雞豚”。家中的婦女,要“各司職業”,“苦勞均任”。“眠則俱眠,衣食均勻”,“服毋求鮮”,艱苦樸素。對於同鄉的婦女,常常“長舌便便”,不要與她們“說人長短”,這是萌生是非之地。宗譜以“商卒周姒”為歷史鏡子,教育後代不要迷於女色,“美婢嬌妾,縱慾流連。商卒周姒,亡鏡高懸”。

  農桑之訓

  訓詞教育子孫要勤耕力業,最忌的是養尊處優,不事家業。“胡弗安逸,履後席豐。誠以人心,最怕養慵。一無所用,馳逐難窮。”家訓還告誡後代,不是事農,就是求仕,‘兩途之外,異端勿攻。”“況爾愚賤,本非素封。一夫不耕,飢啼於宮。一日不積;寒號於童。”宗譜還說,要勤儉持家,“克勤克儉,財用乃通。務留有餘,可以御冬。量入為出,毋至匱空。”宗譜中還講明瞭小與大、窮與富、積與敗的辯證關係。“毋嫌利小,務本有終。積小成大,富可千鍾。積之艱苦,敗亦從容。”“安閒習慣,奢侈為雄。縱有所得,其敗無蹤。何如守份,作田舍翁。”“既耕還讀,樂在其中。”

  詩書之訓

  家訓開章明義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一不讀書,遂錮於欲。不孝不慈,不悌不睦。犯上作亂,將赤吾族。驕淫奸宄,身亡家復。凡百禍端,皆教不肅。”

  宗譜中還有一句擲地有聲的名言:“家敦詩書,勝積財谷。”“毋以家貧,學能致祿。”“毋恃家富,富勿縱慾。富不好禮,如牛似犢。”還告誡說,榮祿官爵,要靠個人奮鬥,不能靠錢去買。“買爵公廷,終難免俗。”在教育子女上,不要以子女天資的賢愚,而輕易決定是否讓子女讀書,“毋以子愚:,輒廢卷軸”,賢而不勤,“乃免放逐”。只有這樣,才能“況我家聲,書香繼續”,“耀祖光宗”,“世家青箱,斯為望族。”

  非為之誡

  宗譜的誡詞;是充滿辯證思想的。誡曰:“人有不為,而後有為”。非為之誡提及的是誡毒、誡賭、誡飲酒遊獵。“嗟彼洋菸,出在四夷。誘人之始,無賢與愚。”“漸染日久,毒入心脾。”“富人典業,貧子典妻。”“終年皆臥,荒業廢時。”“嗟嗟夷禍,莫烈於斯”。

  “不睡煙床,是好兒孫。”另外,賭也是害子害孫的禍害。“兄弟嬉戲,同場共賭。“輸贏千萬,厥算無涯。贏則浪費,嫖飲無遺。輸則回家,賣子傾貲。”“更有惡者,財喪命隨。陰功喪盡,害及子孫。”宗譜還特別提到,酒飲無度,嬉戲遊獵,“亦同此譏”。“凡諸非為,戚莫自貽。”

  爭訟之誡

  誡詞規誡子孫:“禍起於微”。凡事要忍讓,不要因為“些小事情,強為較此”,“忿在一朝,禍及兄弟”,“不慎不忍,訟由茲起”。要有寬廣的胸懷,“縱我有理,何妨讓彼”,“冤結愈深”,要回過頭來言歸於好就很難了。

  佛事之誡

  誡詞告誡子孫在長者死後,只要遵照揭氏家禮“祭奠殯藏”、“惟盡悲愴”.做佛事不可吃葷,不可觀摩鑼鼓音樂把喪事變成喜事。然揭氏名人,宋元諸家都信仰佛法,不可不做佛事。

  宗譜還說,對於小兒得病,弄神作鬼,也是十分荒唐的。宗譜認為,“小兒得病,贖魂彷徨。謂被魂魄,竊走他鄉。投胎出世,作人兒郎。必靠仙奶,贖魂返房。捉坐替死,說更荒唐。”宗譜還頗有唯物主義成份,認為“魄為形質,魂是氣揚。魂氣既散,焉能返降?”“魂魄何物,豈能捉攘?”認為只有那些愚昧的婦姨才相信這些鬼話。宗譜還大聲疾呼要“讀書識禮”,“弗為迷誑。”

  悖逆之誡

  主要教育子孫不要犯上作亂,這與揭氏家族由帝賜姓,以忠孝治家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古訓

  《石城揭氏宗譜》還附有“雜訓”、“古訓”二節。其中,“樹家樹人須樹德,克勤克儉便克家”;“勤以補拙,儉以助廉;勞則思善,逸則生淫”二句頗有意義,特引之。

  揭氏家訓,有一般中華民族漢族宗譜以傳統美德為依規的共性,又有其獨特的個性。

  (一)家訓的訓詞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如談到“小”與“大”、“窮”與“富”、“積”與“敗”的關係時,強調積小成大,窮可變富,家敗則窮,積之艱苦,敗亦從容的深刻道理,啟發後代克勤克儉,積小成大,居安思危。

  (二)不信佛、不信巫。揭氏家族不相信巫醫、巫術,認為“魂為形質,魂是氣揚。魂氣既散,焉能返降?”不信邪。同時,對於先人的祭葬,也主張用家族獨特的禮俗,不做佛事。認為做佛事

  “打沙過煉,鑼角叮噹”,“易悲為喜”,“見笑大方”。頗有唯物主義成份。由此觀之,揭猛家族,“安道之家風”“豫章之世德”有著其可取的積極意義。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