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在爾氏起源及歷史

賀在爾姓圖騰_賀在爾氏圖騰

賀在爾姓圖騰(賀在爾氏圖騰)

  賀在爾姓是中華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讀音作hè jiā ěr(ㄏㄜˋㄐㄧㄚㄦˇ),滿語為Hejair Hala。源於錫伯族,出自古鮮卑族錫伯族部族賀在爾氏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錫伯族賀在爾氏族人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賀氏。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錫伯族,出自古鮮卑族錫伯族部族賀在爾氏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賀在爾氏,亦稱賀佳爾氏、賀佳恩氏、賀佳而氏、賀佳邇氏、賀佳二氏、賀佳耳氏、賀佳兒氏、和佳爾氏、何佳兒氏等,是錫伯族人的姓氏,部分女真族人因之,成為滿族人的姓氏之一,滿語為Hejair Hala。

  “錫伯族”是本民族自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文史籍則稱其為犀毗、師比、鮮卑、矢比、席百、席比、錫伯族等。

  關於“錫伯族”一詞的含義,歷來諸說不一:一說意為瑞獸或珍貴材料的衣帶鉤,即史籍《漢書·匈奴傳》中所稱的“犀毗”即為用犀牛角或貴重金屬製作的衣帶鉤,為王公貴族所專用的物品;一說為地名,即今海拉爾(呼倫貝爾)迤南室韋山一帶地區,漢文史料注稱為“錫伯族”,因此居住在這一帶的少數民族因以得名。

  按:本書贊同“錫伯族”為地名說,蓋因其為錫伯族人的自說,為本民族自己的歷史記載。錫伯族族名源起“莝草”一說,“莝草”是地名,在錫伯族人的家譜中多記有“伯都訥錯(磋)草溝”這一地名。“錯草溝”、“磋草溝”即“莝草溝”之異寫。先是以地貌特徵命地名,然後以地名命部落之名,之後成為族名,最後有成為姓氏者。

  錫伯族人大多認為自己是古代鮮卑族人的後裔,源出拓拔部,其先民原遊牧於代北地區,後其中一支隨北魏王朝遷居於豫北地區開封賀砦一帶(今河南開封杏花營賀砦村),遂取地名的漢字諧音為“賀在”為姓氏,稱賀在爾氏。賀在爾氏不僅是鮮卑族拓拔部的老姓,也是鮮卑慕容部的姓氏之一。後該支鮮卑族人隨戰亂分散流離,後史稀載。

  漢、唐之際,因中國北方地區戰亂疊起,錫伯族人紛紛遷徙到相對安定的中國東北地區的大、小興安嶺、呼倫貝爾草原生息繁衍,賀在爾氏族隨遷至大興安嶺一帶地區。後來,由於東北地區的高句麗國與大唐王朝之間的頻繁爭戰,錫伯族人大多又移居到更為北部的黑龍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基本上過著漁獵生產的生活方式。

  到公元十六世紀,東北地區女真族諸部再次崛起,以建州女真為核心的佟·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並在短時間內透過政治、軍事手段和策略,迅速將東北地區境內的各個民族統一在後金政權的管轄之下,錫伯族人就在這一時期被編入滿州蒙古“八旗”,居於盛京(今遼寧瀋陽)、扶余(今黑龍江雙城)一帶的錫伯族賀在爾氏族也在其中,歸屬於滿洲蒙古鑲黃旗。之後,整個錫伯族人的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在生產方式上基本轉入相對穩定的農牧業經濟。

  近有學者認為,錫伯族先人原本居住在諾尼河流域,他們是在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被佟·努爾哈赤擊潰的九個部落之一。後金政權在征服科爾沁蒙古人後,錫伯族人在科爾沁人的控制之下。

  在有清一代,由錫伯族人組成的強勁牛錄,多次輾轉萬里,長途跋涉,在祖國的東北、西北、西南邊陲有效地抗擊了外國侵略勢力,為維護祖國的領土完整,作出了可歌可泣的犧牲和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錫伯族賀在爾氏族人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賀氏。

【遷徙分佈】

  關於錫伯族族源問題,歷來有不同見解,如鮮卑後裔說、滿族同源說、女真同源說等。

  一:錫伯族族源及其稱謂的由來

  ⑴.錫伯族為鮮卑後裔說:

  今有學者包爾罕、肖夫、白友漢、賀靈等持有此意見。其中錫伯族學者賀靈的論述比較詳細、清晰,主要論點為:

  ①根據史書記載,理清了由北魏開始從鮮卑遺民到錫伯族的延續轉化過程。

  賀靈引用漢文古籍文獻資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東漢末年,東胡為新興的匈奴族所破,分為烏桓族、東部鮮和拓跋鮮三大部。曹魏前後,烏桓族先後融合於漢族、匈奴族和鮮卑族之中,東部匈奴鮮卑漸融合於漢族之中,而拓跋鮮卑活動於北方之大鮮卑山為中心的地區。大鮮卑山的地理位置,史學界長期爭論不絕,1980年7月,史學工作者找到了在大興安嶺北段阿里河北段鎮西北十公里當地居民稱之為嘎仙洞的石洞,經研究確定,此既為史藉中提到先帝舊墟石室,也就證明了此處為古代拓跋鮮卑的活動中心。

  東漢建開廿四年(公元18年),大鮮卑山拓跋鮮卑開始南遷,最初到大澤即呼倫貝爾湖區,此後繼續南遷,到五原郡境內,曹魏高貴鄉公曹髦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又南遷到盛樂,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這一部分鮮卑人建立了北魏王朝,並漸融合於漢民族中。

  當拓跋鮮卑從南方大澤遷走時,其中一部分遊部落留居原地,世代從事遊,另一部分狩獵部落進入大興安嶺中段,以狩獵為業,到北魏初年達綽爾河流域,從北魏開始,他們也被稱為室韋。

  整個室韋範圍非常廣大,隋唐之際,已經東至黑水漠合,西至突厥,南接契丹,北至於海(舊唐書)。室韋的組成非常複雜,但主要是東胡系鮮卑後裔。據《隋書》記載,當時室韋分五大部分,即北室韋、缽室韋、深未室韋、大室韋和南室韋。他們互不相屬又不相統一。

  南室韋地處室韋最南端,主要活動於綽爾河和嫩江流域。南室韋內部也不是統一的,綽爾河流域的室韋,狩獵為主,頗有粟麥及稷,由於種植糧食作物,出現造酒業,此外他們又兼營漁業。這支室韋發展為今天的錫伯族。

  錫伯族從遼國以來,或者更早的時候就以綽爾河為中心,在北到海拉爾附近,南到吉林境內,西到綽爾河流域廣大地區活動。

  錫伯族在元、明末清初曾依附於科爾沁蒙古。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科爾沁之王公臺吉等,將所屬錫伯族獻給清朝,因而歸屬了滿洲,基本上被編入滿洲八旗兵內。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舉族遷盛京(今遼寧遼寧),清乾隆二十九年(清1764年)清政府從遼寧錫伯族兵一千零二十名,連同家屬共四千餘人,遷移到新疆伊犁一帶屯墾戍邊。

  ②從民俗方面提出佐證:

  錫伯族從遠祖是拓跋鮮卑,近祖是南室韋。

  從喪葬方面保留了鮮卑許多特點,婚嫁時新娘理鬢盤發,新郎必要刮臉剪髮,大概由鮮卑髻頭習俗而來。新中國成立前錫伯族中有供奉鮮卑獸的習慣,直到新中國成立仍有人掛其像,作為供奉之神。在有些錫伯族家譜上至今仍畫有此種獸像。

  在喪葬、婦女坐姿、婚嫁習俗與室韋有相同或相近之處。

  ③從語言方面的考證:

  根據許多研究者的考證,鮮卑、室韋都是錫伯族(XIWE)的音轉和異寫。包爾漢和馮家升在《錫伯族利亞名稱的由來》一文中,根據前人鮮卑是犀毗、師比,也是私紕等說法,從語音學的角度考證了“鮮”“卑”“犀”“毗”“師”“比”“私”“紕”字的上古音和中古音,因而他們得出結論說:它們“作SIBIR為正確”。

  對於鮮卑(犀毗、師比、私紕)向室韋的音變關係,法國的伯希和曾作了考證,並找出了它們(SIRBI和SIRVI)的音轉規律。包爾漢和馮家升根據這一音變規律進一步肯定地指出:“室韋即鮮卑的音變”。

  至於錫伯族,清朝許多學者作了考證。保秋濤說:錫伯就是鮮卑音轉;《黑龍江外記》第一卷也說:“鮮卑乃部種,非地名,今錫伯族及俄之西伯利亞皆鮮卑之音轉”。

  綜上所述,無論從地域上考證和風俗習慣上對比,還是從考古學、語言學以及從歷史文獻等等方面來分析,都證明錫伯族是古代拓跋鮮卑的後裔(東胡的一支),由東胡分化出拓跋鮮卑,由拓跋鮮卑分裂出室韋,又由室韋分出錫伯族。這就是今天錫伯族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⑵.錫伯族與滿族同源說:

  今有學者瀛文萍、徐恆安和馬協弟持這種意見。例如徐恆安和馬協弟在《錫伯族源考略》一文中的主要論點為:

  ①錫伯族非鮮卑遺民:

  徐恆安和馬協弟從西伯利亞非鮮卑音轉說起,首先否定了錫伯族系鮮卑遺民和鮮卑音轉為錫伯族的觀點。然後用習俗說明與滿族相近,認為錫伯族崇拜的圖騰不是鮮卑獸而是狗;錫伯族的髻頭和裘葬雖與鮮卑相近,但也與滿族相似,所以說錫伯族源於鮮卑遺民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②錫伯族人是女真人的後裔:

  徐恆安和馬協弟認為錫伯族一詞本來是女真固有語言,只是語音偶與鮮卑相近。該文舉出了佟氏家譜記載"佟氏之祖在元未“遷於伯都訥(今天吉林扶余)附近之措草溝處”,措草溝就是莖草溝,滿語為錫伯族霍落SIBEHOLO,SIBE為莖草,HOLO為山溝,那麼錫伯族成為部族名,很可能來自莖草溝這一地名.

  ③從嫩江流域部族分佈的變遷看錫伯族人的族源:

  徐恆安和馬協弟介紹了從西漢到東漢勿吉人(謨竭人)來到嫩江流域,認為嫩江流域室韋為謨竭的別種,到五代時已改稱女真。女真完顏阿骨打央突起,金朝建立後,鑑於嫩江流域人口空疏,且其土地肥沃,於是遷女真萬餘戶屯種於泰州。金朝這一移民舉動,改變了嫩江流域居民的佈局。因此,該文推斷,這部分女真人可能就是錫伯族部和卦爾察部的直接先世。

  ⑶.比較研究:

  學者賀靈在《族源》中的論述是錫伯族族源論述中比較詳盡的一篇,有說服力。即錫伯族是北鮮卑後裔,並不是與滿族或女真同源。

  錫伯族這一族名並不是來源於莝草和地名。何葉爾家族先由墨爾艮(嫩江)遷至吉林的伯特納(扶余)的莝草溝,以後又由莝草溝遷盛京。因此,有人推想可能是錫伯族的一部從呼倫貝爾遷到此溝後,以族名命名此溝,而不是以溝名命族名。因為族名早已具有,而錫伯族又有以族名命山、河、地方的習慣。

  關於忌食狗肉的習俗,錫伯族與滿族的原因也根本不同。錫伯族忌食狗肉,是由於錫伯族是以漁獵為生的民族,狗是工具和助手,因而不食狗肉,也不用狗皮做生活用品。據錫伯族老人講,滿族的忌食狗肉是源於努爾哈赤被明兵追趕途中,人困馬乏睡於草叢之中,明兵放火燒山。他的愛犬因救他而被燒死。因此努爾哈赤下令,滿族不能吃狗肉,狗死後也不能被扒皮製生活用品。

  從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巡視吉林時對錫伯族人殘酷地集體懲罰,也可以看出錫伯族與滿族不同源。康熙大帝在視察吉林招待錫伯族人時,錫伯族首領因招待不周,感到不公平而領頭鬧席。康熙大帝在盛怒之下對全族進行集體處分:“所有官員一律免職,並將錫伯族人等自贖出之年起嫁人之女一一查明,將正身一併解送,嫁給管領下無妻之人”;“十五歲以上尚未配嫁之女,概行查送,嫁給管領下無妻之人”;“十四歲以下之女,查取後均註冊,年滿十五配嫁”。而且,康熙大帝連寡婦也不放過,“嗣後每年半錫伯族女、寡婦,均照此查送”。

  這純係一種滅族政策,視錫伯族的地位於漢族。

  同時,康熙大帝還決定集體遷盛京。對錫伯族的任用,康熙大帝也有諭令:“該部雖能騎善射,但好酗酒滋事,不宜重用。”如果錫伯族與滿族同源,絕不會只因鬧鬧席,便就如此處置錫伯族部。

  近有論文認為,近代的錫伯族語與滿語很接近,因此認為錫伯族非鮮卑遺民。

  對此,有學者有以下兩種推測:一是按學者包爾罕、馮家升“錫伯族利亞名稱由來”一文:鮮卑不是一個單純的族系,不能說它是純蒙古系,不能說它是純通古斯系,也不能說它是純突厥系,它是屬於混合族系的一個集團,所以有可能錫伯族原來的語言就是混合語言;二是錫伯族從清朝初期以來一直在滿族的統治下,語言發生一定變化,正如瀋陽市黃家一位錫伯族老人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說的那樣:“我們的語言是夾谷稗。”

  另外,從遼寧地區錫伯族語言的變化來看,從清康熙三十八年遷盛京到民國二十年(公元1699~1931年)也不過二百三十年,由於處於漢族包圍的環境內,在東北地區,同滿族一樣,除了極少數老人尚懂一些錫伯族語外,絕大多數中、青、少年錫伯族人只說漢語,而根本就不會講錫伯族語。

  再有,日本學者在《日本研究》中,曾刊有“鮮卑人東渡日本考”,考證了鮮卑族人在上古時期就已到達過日本,因而在日語中還保留有一些鮮卑語辭彙。

  所以,不能僅由語言的變化,就斷然確定錫伯族是、或不是鮮卑族的後裔。

  從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康熙大帝視吉林時對錫伯族的集體處分,從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清廷內務府等衙門的諮文,可能看到在康熙大帝的心目中錫伯族的地位:“錫伯等原系科爾沁之奴,為科爾沁納貢服役,不堪生存,蒙皇上眷佑,不惜錢糧,支銀數百萬兩,將伊等自科爾沁贖出,安置於拉等地。駕臨拉時,錫伯族等本應致死效力,以報皇恩。因並不效力,又絲毫不懂道理,故將錫伯族等遷至盛京、錦州等地及京師諸城……”實際原因不過是鬧席,所以遭受前所未有的滅族之災,在康熙皇帝心目中,錫伯族不過是花錢贖出來的家奴或是農奴而已!

  反看康熙大帝對新疆的處理,卻十分寬厚:新疆準葛爾部首領噶爾丹的叛亂波及半個北中國,直接涉及清政權的安危。但在噶爾丹仰藥自殺後,康熙大帝並未波及其部族,而且對噶爾丹之子還任命為一等侍衛。透過比較,錫伯族在康熙大帝心中地位也就再清楚不過了。

  至於錫伯族在科爾沁蒙古管轄時期,如何葉爾氏家族從呼倫爾遷出時,蒙古達樂罕王曾給敕令一紙,其內容大意是:“凡達罕爾部隊進入錫伯族地區時,不得對居民進行騷擾。”從其史實看,錫伯族與蒙古族之間關係頗為密切和友好,不象低一等的奴才或農奴的地位。

  按:

  新疆地區的錫伯族人不同於東北地區,例如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錫伯族民眾,有許多人都保留講本民族語言的特點,並且還能講滿語,識滿文,甚至有許多人對錫、滿、藏、漢、維文都精通。

  本書筆者對錫伯族同胞的語言天賦佩服的不得了,因為筆者曾在新疆工作了一年半,維吾爾語卻僅學會了百十來句,相比之下,自嘆弗如,甚是慚愧。

  二:鮮卑族源地、是否到過錫伯族利亞以及錫伯族利亞名稱的由來

  史學界對此也存在不同的論述

  ⑴.認為鮮卑族從東漢和帝到隋統一,其活動範圍從未到過西伯利亞:

  學者瀛雲萍在《從四部宗譜看錫伯族源》一文中,認為按鮮卑人自東漢和帝(公元89~104年)時檀石槐建國,演度到北魏、東西魏至隋朝統一中國的五百年間的史實,判定其活動範圍只限於蒙古高原東部、南中與東北、華北地區,與西伯利亞無關。關於西伯利亞一詞的由來,瀛雲萍認為西伯利亞得名於公元十六世紀建立的西伯利亞汗國。而西伯利亞一詞,蒙古語意為沼澤地,非鮮卑之音轉。學者徐恆晉、馬協弟二人已於《錫伯族考略》中詳盡其論。

  ⑵.西伯利亞名稱出鮮卑:

  學者包爾罕、馮家升在《西伯利亞名稱的由來》一文中,則認為西伯利亞的名稱確出鮮卑。古代鮮卑族分居在西伯利亞,中國史書上的鮮卑不過是這個民族南遷的“散姓”。其論點有:

  ①西伯利亞與西比爾:

  西伯利亞是一個地域廣大,西起拉山,東迄楚科特半氙,隔洋與阿拉斯加相望的地區。

  西伯利亞是漢語譯過來的,德文作Siberine,法文作Siberie,英文作Siberia,所以它是一個晚近的名詞。用晚近的名詞,是不容易找出歷史上的線索的,必須拿出一較古的名稱方可。例如西伯利亞在俄文中作Счбчрь,來自拉丁文Sibir。這是德、法、英文所自出。

  俄文西比爾(Sibir)是從一種人叫西比爾來的,最早見於俄文是在公元1483年。沙皇把自己兼稱為西伯利亞的皇帝則始於公元1563年。西比爾這種人滅亡後,他們留下的幾個城和地區也叫西比爾,最後擴大為現代的西比爾或西伯利亞。包爾罕在文中有詳細的論述。

  ②西比爾與鮮卑:

  西比爾在中國歷史上究竟是哪一個民族。包爾罕認為就是古代的鮮卑。包爾罕列舉了清朝學者何秋濤(公元1824~1862年)所撰《朔方備乘》一文:“鮮卑音近錫伯族,今黑龍江境有錫伯族一種……即鮮卑遺民。”又說:“東漢魏晉之鮮卑其庭幕在喀爾喀,而封則在北海,今俄羅斯東偏之西伯利部鹹為所兼弁。”清朝咸豐時期曾任吏部侍郎的學者李文田在《元朝秘史·注》中說:“失必即鮮卑之對音也……亦作席伯,亦作席北,即非索倫,亦非蒙古,即鮮卑遺民也。”史籍《一統志》中作“西畢爾斯科”,清朝學者徐繼畲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刊行的《贏寰志略》中作“西伯利”。

  這就是說,今天西伯利亞的名稱是出於鮮卑,而鮮卑又是一個民族的稱呼。清朝末期學者丁謙(公元1843~1919年)所著《蓬萊軒地理學叢書六十九卷》中,更進而指出古代鮮卑分居在西伯利亞,中國史書上的鮮卑不過是這個族南遷的“散姓”。

  鮮卑族為東北三大種族之一,族派繁衍,部落極多,東胡僅其一支而已。大鮮卑山在今俄屬伊爾古斯克省北、通古斯河南,今外蒙古以北之地,當時西人皆稱為“悉比利亞”,以其地皆危鮮卑族人種所分佈的緣故。

  ③西比爾與鮮卑的意思:

  包爾罕根據古史和語音學作了詳細論述:“總起來說,西伯利亞是由英語Siberia譯的,而英語Siberia又出於俄語Siber,它是一種民族的稱呼。這種民族在古代漢文史書中作鮮卑,它的意思是一種獸,相當於蒙古語Sobar(五爪虎)。鮮卑人崇拜它,把它當作本部落的名稱;同時把它的形象用在金屬帶鉤上,以自別於其它部落。”

  學者肖夫也指出,西伯利亞名稱源於鮮卑族名。肖夫在《錫伯族族屬淺析》一文中引用清《黑龍江外記》記載道:“俄之西伯利亞地名,蓋起自此部族長期散處其地,故後人就以此部族之名,稱此地為錫伯族利亞,意思就是錫伯族人居住過、生活過的地方。”肖夫又引用童書業在《中國疆域沿革考》一書中的記載:“蓋自黑海一帶至西伯利亞及遼水流域等,皆鮮卑族居處(西伯利亞之名即由鮮卑而得。西文之鮮卑爾,即鮮卑異稱)。幫《後漢書》所云鮮卑者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幫因號焉之語非是。盡鮮卑乃其大名,非種族以山名,實以種族名山也。”

  ⑶.鮮卑族的發源地:

  學者賀靈在《錫伯族源》中已有論述:即東部鮮卑的發祥地和活動中心是鮮卑山,此山位於今內蒙古東部科爾沁旗西哈古勒河附近,拓跋鮮卑活動在以北土之大鮮卑山為中心的地區。大鮮卑山的地理位置,由於1980年7月在大興安嶺北段之阿里河鎮發現了拓跋鮮卑的先帝舊墟石室,證實了北土之大鮮卑山就是現在的大興安嶺,而不是在現在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境內的伊爾古斯克省。

  肖夫後來對這一問題在《犀比·鮮卑·西伯利亞》一文中的論點是:“《國語·晉語》有一條極其重要的記載:昔(周)成王盟諸候於歧陽,楚為,置茅葩、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鮮卑與楚併為周人屬國,其一部當時或已進至周人勢力之中心直至岐山一帶,只是地位比其他諸侯略遜,此次不與盟而已。”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也值得加以分析:鮮卑族最初活躍於中國遼河流域,漸向西北方向發展,其一部滯留在東北,成為今天的錫伯族;另一部則透過蒙古草原深入到黑海東岸、西伯利亞南部,和那裡的土著友好相處,後來成為鮮比爾族Sabirs,並且用”瑞獸”鮮卑之族名命名那個地區,這就是西伯利亞(Siberia)一詞的由來。其關係示意為:Sabi→鮮卑(東胡)→Sabilun。

  ⑷.比較研究:

  鮮卑為瑞獸,系鮮卑族的圖騰,用以命族名,並以其圖象做成帶鉤繫於腰部,似狸而大,似虎而小。

  鮮卑族最早現於史籍《國語·晉書八》,該書系春秋時期左邱明所著;1980年又在大興安嶺北段發現了在魏收上記載的拓跋鮮卑的先帝舊墟石室,這就可以充分肯定了鮮卑發源於中國東北。

  拓跋鮮卑中另一部透過蒙古摹深入到黑海東岸、西伯利亞南部和那裡的土著友好相處後來成為鮮比爾族(Sabirs),並且用瑞獸鮮卑之名命名那個地區.鮮卑族分佈的地域範圍很廣,不只在西伯利亞,以至黑海而且也渡海到日本北部。根據日本學者秋田孝季和田長三郎在寬政年間(公元1789~1800年)出版的《東日外流三郡志》所記載,幾千年前鮮卑族的一支就已進入日本北部,稱“都母毛族”,用日語表達為“トボテ”(Tobake),即拓跋氏。

  三:鮮卑與室韋之間的關係

  學者孫進已和包爾罕二人,都對鮮卑與室韋之間的關係有精闢論述:

  ⑴.室韋自成體系:

  孫進已在所著《東北民族源流》中闡述:“不論從地域和經濟型別,還是從習俗和語言看,室韋都應自成體系……室韋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共同體,它是一個種族和語言的共同體,它包括了許多個在種族起源和語言族屬相同和相近的許多個民族共同體--部落和部落群。”

  ⑵.室韋為鮮卑的音度:

  包爾罕在《西伯利亞名稱的由來》一文中則論述:“鮮卑人遷入內地後,都逐漸融合在漢族大集團內;其在邊緣所留的族落,則另起名稱,如契丹、庫莫、地豆乾之類;更遠的族落由於譯音的不同,又別有名稱,如失韋、室韋之類。其實,失、室韋即鮮卑的音度。失韋或室韋蔓延於黑龍江流域的南北以及貝加爾湖以東地區。”

  ⑶.比較研討:

  將上兩文對照,內容並無大差別,都認為是多民族共同體,因此各部落之間又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只是孫進已認為室韋應自成體系,而包爾罕認為系鮮卑音度。

  本書基本上同意包爾罕在文中的論述,即室韋系鮮卑音度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即進入中原的拓跋部與漢族融合,遺留在邊區的則以各種室韋命名。

  不過本書認為,近有學者認為錫伯族先人原本居住在諾尼河流域,他們是在明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被佟·努爾哈赤擊潰的九個部落之一。後金政權在征服科爾沁蒙古人後,錫伯族人在科爾沁人的控制之下。

  諾尼河,即嫩江,其流域在歷史上一直為驃悍而勢力龐大的匈奴、蒙古、達斡爾等民族所控制,無論從經濟地理、軍事地理、還是從民族地理的角度觀察,大興安嶺以東的嫩江上游地區為女真族的勢力居地,中游的科爾沁草原為蒙古、達斡爾族的勢力居地,下游為漢族的勢力居地,那麼早期人口單薄支少的錫伯族人,如若沒有勢力龐大的民族種群作為後盾,是很難在其地域內生存繁衍的。因此,錫伯族先人不可能是原本就居住在嫩江流域的原住民,而只能是隨主幹民族的遷徙而逐漸落居於嫩江地區,這個主幹民族,當非匈奴、女真、蒙古等民族,而是鮮卑族。

  一個民族種群,在一個地域內,當是主遷支留,其支方謂之“遺民”。而在中國歷史上,鮮卑族人的勢力一直在大興安嶺以北、以南地區發展,而大興安嶺以東的三江平原地區,其勢力是在漢、唐之際才逐漸滲入的。

  因此,錫伯族人自稱為鮮卑族的“遺民”,似非準確,應為“遷遺後裔”似更為妥當。這有待從確切的歷史考古學的角度去進一步考證。

【郡望堂號】

  郡望

  扶余郡:即今雙城市。黑龍江省設定較早的市(縣)份。早在距今三~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雙城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裡分佈著肅慎族先民。公元前兩千多年,肅慎族人向帝舜貢獻矢、石。兩漢時期稱為扶余。南、北朝初期稱勿吉,後期屬勿吉伯咄部。隋朝時期屬伯咄。唐朝聖曆元年(戊戌,公元698年)後,伯咄為渤海國鄭頡府屬地。遼國初期屬東京道濱江州烏薩扎部。公元十世紀渤海國滅亡,其地為生女真完顏部所有。金國時期屬上京會寧府肇州地。元朝時期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明朝初期為奴爾幹都司所轄之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後屬女真四部之一的扈倫部屬下的烏拉部。清朝初期屬寧古塔昴幫章京。清朝康熙元年(壬寅,公元1662年)屬寧古塔將軍營;清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1676年)為寧古塔副都統衙門所轄;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為阿拉楚喀副都統衙門屬地;清朝嘉慶十九年(甲戌,公元1814年)設雙城堡協領衙門,為雙城設治之始;清朝咸豐元年(辛亥,公元1851年)裁協領,設副都統銜總管;清朝光緒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設雙城市廳,置理事撫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滿族人)、民(漢族人)分治;清朝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歸吉林省濱江道管轄;清朝宣統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設雙城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為雙城縣;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濱江道,由吉林省直轄,為一等縣;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入侵,立偽雙城縣公署,歸濱江省管;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1月27日光復,成立雙城縣民主政府,隸屬松江省哈南分割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雙城為黑龍江省協轄。1958年8月1日設松花江專署,雙城縣歸其管轄。1959年5月歸哈爾濱市屬。1965年8月又重屬松花江行署管轄。1988年設雙城市(縣級),1996年11月5日重歸哈爾濱市。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察布查爾縣:察布查爾一詞源於錫伯語,為“糧倉”之意。察布查爾自治縣地處新疆烏孫山地及伊犁河谷地之間,東西長約九十六公里,南北寬約七十公里,總面積四千四百三十平方公里。公元前二世紀,察布查爾僻處要荒,先後為寨種、月氏居牧。西漢宣帝神爵二年(辛酉,公元前60年),列入漢朝版圖。西漢迄晉為烏孫國,南北朝時期為悅般國,隋、唐時期為西突厥屬地。至唐朝時期為昆陵都護府下溫鹿洲都督府轄地,唐開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歸北庭都護府統轄。南宋時屬西遼轄,宋末元初期為察合臺封地,至南宋鹹淳十年(甲戌,公元1274年)屬阿里麻裡行中書省轄。元末為翰亦刺地,明屬也先瓦刺之後,分四衛拉特,準噶爾部崛起居之。至清朝興起,準噶爾建庭於此,成為準噶爾政治、宗教之中心和渾臺吉噶爾丹策凌兀魯思(即蒙語領地之意)。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公元1757年),清朝平定準噶爾後,察布查爾變為荒無人煙的原野。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公元1764年),清朝政府自東北調遣錫伯軍民共約四千餘人西遷伊犁,進駐察布查爾屯墾戍邊。清乾隆三十年(丁亥,公元1767年),按新額魯特例,不論旗分,以近二百戶為一牛錄,錫伯昂吉共編為八旗八牛錄:鑲黃旗(烏珠牛錄)、正黃旗(寨牛錄)、正白旗(依拉齊牛錄)、正紅旗(堆齊牛錄)、鑲白旗(孫扎齊牛錄)、鑲紅旗(寧古齊牛錄)、正藍旗(納達齊牛錄)、鑲藍旗(扎庫齊牛錄)。錫伯八旗,後稱錫伯營,隸屬於伊犁將軍府錫伯營領隊大臣直轄。清同治五年(丙寅,公元1866年),為“伊犁塔蘭奇蘇丹汗國”地方割劇政權所轄。清同治十年(辛未,公元1871年)淪為沙俄殖民地,劃歸沙俄七河省管轄。清光緒八年(壬午,公元1882年),清政府收回伊犁。清光緒十年(甲申,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錫伯營仍屬伊犁將軍統轄。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錫伯營屬伊犁鎮邊使署轄。民國四年(乙卯,公元1915年),錫伯營屬伊犁鎮守使署轄,受新疆都督節制。今縣境內坎鄉、海努克、加尕斯臺,自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公元1762年)起皆屬寧遠城阿奇木伯克轄,至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隸屬寧遠縣(今新疆伊寧)轄。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劃歸鞏留縣轄。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1月14日,撤銷伊犁錫伯營(包括四營),同時成立河南設治局(因處伊犁河南岸而命名)。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月1日,升格為縣,正式成立河南縣,海努克、加尕斯臺同時劃歸河南縣轄,隸屬於伊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河南縣被鑑定為三等縣。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5月4日,河南縣因與河南省重名,改名寧西縣,當年成立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政府,寧西縣改稱蘇木爾縣。1950年6月11日蘇木爾縣複稱寧西縣,併成立寧西縣人民政府,隸屬伊犁專員公署。1951年,坎鄉由伊寧縣劃歸寧西縣轄。1954年3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寧西縣更名為“察布查爾”,併成立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堂號

  扶余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賀若
下一姓氏: 赫舍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