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若姓圖騰(賀若氏圖騰)
賀若姓是中華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賀若(賀嶽)讀音作hè ruò(ㄏㄜˋㄖㄨㄛˋ),亦可讀作hè yuè(ㄏㄜˋㄩㄝˋ)。源於鮮卑,出自古鮮卑族賀若部,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賀若氏,亦稱賀岳氏。為漢、唐之際中國北方東胡北支鮮卑族賀若部的部族稱謂,亦為其族人的姓氏。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推行漢化政策的時候,鮮卑族各部族人大多數的二字、三字、四字複姓都被改為漢字單姓,唯有賀若氏、尉遲氏不改。不過,從當時賀若氏的孫輩起,亦有自發改為漢字單姓賀氏者。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鮮卑,出自古鮮卑族賀若部,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賀若氏,亦稱賀岳氏。為漢、唐之際中國北方東胡北支鮮卑族賀若部的部族稱謂,亦為其族人的姓氏。
據現代姓氏學家姚薇元在其所著的《北朝胡姓考》中考證:
“……<官氏志>:‘賀若氏依舊賀若氏’。按<姓解>二若氏下引後魏書雲:‘北俗謂忠正為賀若。孝文帝以其先祖有忠正之德,遂以為氏。’<廣韻>三十八個同,惟忠正作忠貞。據此,則賀若命氏,始自孝文,與志文‘依舊’之說,似不合。
<姓纂>之誤:按<元和姓纂>三十八賀蘭氏條下雲:‘代居元朔,隨魏南遷河洛。魏以忠貞為賀蘭,因命以氏。孝文時代人鹹改單姓,唯賀蘭氏不改。’此賀蘭氏當為賀若氏之誤。蓋<官氏志>明載賀蘭氏改為賀氏,何言不改?<姓纂>所敘世系中統、敦、誼、弼等,皆當姓賀若,周隋諸書已有傳。<姓纂>無賀若氏。據以上三點,知此賀蘭為賀若之刊誤。
宋章定氏<族類稿>卷五十九引<姓纂>正作賀若氏可證。鄧氏<姓氏辨證>卷三十三賀若氏條下雲:‘北俗謂忠正為賀若,後魏孝文時代人皆改單姓。唯賀若氏以先祖有忠正之稱不改,仍為賀若氏。’
鄧說蓋參合姓纂、姓解而定。可知賀若命氏,不始孝文;惟太和改姓,此族以旌德未改耳。
<魏書>卷十二孝靜紀雲:後魏賀若統:‘天平四年冬十月,潁州長史賀若微執刺史田迅西叛。’按此賀若微卽<周書>賀若統也。<周書>卷二十八賀若敦傳雲:‘賀若敦,代人也。父統為東魏潁州長史,大統二年執刺史田迅以州降。至長安,魏文帝拜為右衛將軍兗州釗史。’
合紀傳觀之,知微卽統。隋書賀若誼傳卷三十九及賀若誼碑開皇十六年皆雲‘父統,右衛將軍。’誼乃敦之弟,故誼父卽敦父,亦魏紀之賀若微也。據周書隋書及石刻,字皆作統,知魏紀賀若微,‘微’為‘統’之訛。
<周書·敦傳>稱代人,而<隋書·誼傳>及弼傳卷五十二皆稱河南洛陽人,是此族由代北遷洛之證。<姓纂>謂‘代居元朔,隨魏南遷河洛。’正符。參合二書,錄賀若氏世系如下:
┌→賀若隆
┌賀若敦┼→賀若弼
│ └→賀若東
賀若伏連─→賀若統(微)─→┤ ┌→賀若協
│ ├→賀若祥
└賀若誼┼→賀若與
└→賀若舉
……”
據史書記載,賀若氏族的遠祖為傳說中的達羅安樂王。達羅在安樂一帶建部,稱達羅安樂王。安樂,就是今賀若氏部族早先遊牧的地區(今寧夏中寧),後遷居於元朔地區,再後又隨北魏政權南遷至中原地區。在北魏鮮卑族語言中,做人“志正”稱為“賀若”,意為人忠誠正直端穩,因此,該部族酋長以“賀若”命為自己部族稱謂,族人因以為姓氏,稱賀若氏。
元朔,就是如今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北部的老爺山一帶地區。老爺山又叫元朔山、北武當山。在古代漢朝時期,當地建有北方匈奴族人祭祀祖先的龍城(本書注:非今江蘇常州龍城),因此“元朔”非常有名。龍城,後為漢武帝劉徹廷下大將軍衛青在漢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率漢朝大軍攻破摧毀。為紀念那次戰役的勝利,漢武帝還在公元前128年將其年號改為“元朔”。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推行漢化政策的時候,鮮卑族各部族人大多數的二字、三字、四字複姓都被改為漢字單姓,唯有賀若氏、尉遲氏不改。不過,從當時賀若氏孫輩起,亦有自發改為漢字單姓賀氏者。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郡望
北地郡:戰國時期秦國置北地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寧縣),統領甘肅舊寧夏、慶陽、平涼、固原、涇州諸府州地。西漢時期移治到馬陵(今甘肅慶陽),統領甘肅舊寧夏、慶陽二府之地。東漢時期又移治到富平(今寧夏吳忠);東漢末期其地曾被劃入羌胡轄境。三國時期曹魏國沿置,治所在泥陽(今陝西耀縣)。隋朝時期的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肅省寧縣。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充套件,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定),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充套件,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絡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北地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