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氏起源及歷史

河姓圖騰_河氏圖騰

河姓圖騰(河氏圖騰)

  河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é(ㄏㄜˊ)。其源有三:一是源於風姓,出自伏羲氏裔孫的分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二是源於地名,出自唐朝時期的古河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源於古高麗族,出自朝鮮半島高麗國康州河道總管大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河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七百二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一十八位。

【得姓始祖】

  伏羲、河拱辰

  河拱辰:(?—1011年),高麗王朝前期大臣。他是高麗康州(今韓國慶尚南道晉州市)人,朝鮮半島河氏始祖之一。歷史上他的首次出現是在統和十二年(994年),當時第一次高麗契丹戰爭剛結束,高麗雖然在軍事上失利,卻透過徐熙的巧妙外交而獲得了戰場上得不到的實利——江東六州,疆域直抵鴨綠江口,於是高麗成宗在新開拓的土地上設定了鴨江渡勾當使,初以李承乾擔任,旋即改用河拱辰。高麗穆宗時,河拱辰任中郎將。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康兆進京,廢黜穆宗,擁立大良院君王詢,是為高麗顯宗,河拱辰當即投奔康兆,遷尚書左司郎中。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風姓,出自伏羲氏裔孫的分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伏羲氏,燧人氏之子,因風而生,故為風姓”。因伏羲氏為湯古氏的後裔,所以在風姓中要保留族徽,為此風的古體字為“颺”。因十日為伏羲氏之子,十日必是湯谷的主人。《海外東經》證曰:“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十日拆裝組合為“早”,亦稱“暘”。後因臨水而居改稱“湯”,所以十日族後來皆以湯為姓氏,稱湯姓,比姜、姬之姓古老很多。

  在民族分衍的過程中,湯姓又分衍出湯河氏,分居於古淮河流域(今江蘇淮安楚州廢黃河古道),其子孫後裔以所居之地為姓氏,稱河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唐朝時期的古河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河州,在秦、漢時期稱隴西,到了唐朝時期稱“河州”,故址在今甘肅省的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帶地區。在史籍《廣輿記》中記載為:“河州,古西羌地,秦漢屬隴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衛。”

  漢、唐時期,隨著民族融合程序的發展,有河州的羌、氐、突厥、匈奴等少數民族以居地名稱為漢化姓氏,即稱河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古高麗族,出自朝鮮半島高麗國康州河道總管大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河氏始祖為河拱辰,原籍晉州,高麗玄宗時期任尚書、工部侍郎。其後代子孫分衍為江陵、江華兩支,均屬晉州牧。

  公元十八世紀初,朝鮮國的貧苦邊民不堪忍受封建統治者的壓榨與災荒飢餓之苦,開始不斷違禁,越江潛入中國境內,從公元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大批潛入,並在與中國東北地區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建設東北邊疆,長期進行反帝反封建鬥爭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朝鮮族。

  河氏,即其中的一支。進入中國後,取祖上官職稱謂的漢義字為姓氏,稱河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七百二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一十八位,以襄陽、隴西、晉州為郡望。

  今甘肅省的平涼市涇川縣、臨夏回族自治州,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湖北省的襄樊市襄陽區,臺灣省等地,均有河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楚 州:春秋戰國時期,楚州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楚州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封劉纏為射陽侯,楚州分屬二侯國。西漢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淮陰侯國降為縣。西漢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西漢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東漢朝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東晉義熙七年(己酉,公元411年),廣陵、臨淮二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五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二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己巳,公元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三百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一百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楚州,治淮陰。隋開皇十二年(壬子,公元592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隋朝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公元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南宋朝紹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于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四縣。元朝至元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縣。元朝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公元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朝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二縣地置阜寧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淮安府裁撤。中華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併入淮安縣。中華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公元1949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8年戊辰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為縣級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

  晉 州:亦稱晉州牧,是韓國南部的中心城市。自古以來,晉州是韓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發祥地,享有“教育、文化、藝術和忠貞之鄉”的美譽。在伽倻時代,晉州是高靈伽倻的古都,到了三國時代後期屬於百濟國,稱居列城。進入統一新羅時代以後,改稱為居列州、菁州和康州。到了高麗太祖二十三年庚子(公元940年)才改稱為晉州而至今。在高麗的成宗二年癸未(公元983年),晉州成為全國十二牧之一,即晉州牧。到了朝鮮高宗三十三年丙申(公元1896年),全國再分為十三道,晉州屬於慶尚南道,成為道政府所在地,觀察使常駐於晉州,從而成為慶南的行政中心。中華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4月1日慶尚南道政府移至釜山,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成立後,實施了地方自治制度,從而晉州府升為晉州市。1995年乙亥1月1日按照有關‘城鄉結合型城市設直’之規定,對原有的晉陽郡和晉州市進行合併重組,設定了“統合晉州市”。

  堂號

  楚州堂:以望立堂。

  晉州堂:以望立堂。

  江陵堂:以望立堂,為晉州堂的支堂,是韓國江原道江陵市河氏族人的堂號。

  江華堂:以望立堂,為晉州堂的支堂,是韓國江華郡河氏族人的堂號。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古城河州

  古城河州(甘肅省臨夏市西南)位於甘肅南部,在這塊七千九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代生活居住著回(元朝隨蒙古大軍遷徙而來)、漢、東鄉、撒拉、土等民族。相傳河州是大禹治水的極地。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另有《河湟賦》寫道:“維雍州之西陲,壯矣哉,得地勢之形勝!”生動地描寫了河州壯美俊秀的山川景象。河州是古老的黃河文化的早期發祥地之一。以“馬家窯文化”為主的各類古文化遺址相繼發現。河州還是有名的“彩陶之鄉”。中國歷史博物館內珍藏的國寶“彩陶王”就是聰明智慧的河州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寶貴遺產。

  【典故軼事】

  河拱辰的故事

  當初,河拱辰曾鎮守高麗北部邊界,擅自出兵女真,反被擊敗。他的同僚和州(今朝鮮咸鏡南道金野郡)防禦郎中柳宗聽說後憋不下這口氣,竟然將途經和州來高麗的女真使團95人全部殺死。高麗顯宗聽說後在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五月下令流放河拱辰和柳宗於遠島,更要緊的是,女真人為了報復高麗,向契丹聖宗耶律隆緒告發高麗康兆弒君的內幕。耶律隆緒聽說後決定親征高麗,遂在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冬爆發了第二次高麗契丹戰爭。契丹軍勢如破竹,直逼開京,顯宗在當年十二月十九日下令召還河拱辰和柳宗二人,不久後又南逃。十二月三十日,河拱辰、柳宗在昌化縣外的道峰寺(今韓國京畿道楊州市南)謁見顯宗,河拱辰對顯宗說:“契丹本以討賊為名,今已得康兆,若遣使請和,彼必班師。”顯宗占卜,得到吉卦,於是派遣河拱辰與戶部員外郎高英起奉表狀前往契丹營求和。河拱辰先派郎將張旻、別將丁悅到契丹軍前,讓他倆對契丹人說:“國王固願來覲,第懼兵威,又因內難,出避江南,遣陪臣拱辰等陳告事由。拱辰等亦惶懼,不敢前來,請速收兵。”張旻等還沒到契丹軍前,契丹先鋒就已經抵達昌化,河拱辰又親赴契丹軍前,陳述了這些意思,契丹人問:“國王安在?”河拱辰回答說:“今向江南,不知所在。”契丹人又問遠近,河拱辰回答說:“江南太遠,不知幾萬裡。”契丹追兵便返回了。

  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正月初一,開京城破,被契丹軍付之一炬。河拱辰與高英起又到契丹大營,乞求班師,耶律隆緒同意撤兵,但扣押下河拱辰和高英起。河拱辰和高英起為了脫身,對耶律隆緒說:“本國今已喪亡,臣等願領兵點檢而來。”耶律隆緒同意。不久後,顯宗返回開京的訊息傳到契丹,河拱辰和高英起以點檢軍隊為藉口返回高麗的計劃便流產了。契丹將河拱辰安置在燕京,高英起安置在中京,把良家女許配給他們。河拱辰仍不放棄回國的執念,他買了很多駿馬,秘密放在去高麗的道路上,以備隨時逃離。有人告發他的圖謀,耶律隆緒遂親自審問河拱辰,河拱辰供認不諱,並說:“臣於本國,不敢有二心,罪當萬死,不願生事大朝!”耶律隆緒嘉獎他的忠義並原諒了他,諭令他改節效忠,河拱辰的言辭更加不遜,耶律隆緒被激怒,下令處死河拱辰,契丹人爭著取他的心肝來吃。這是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十二月的事。

  後來顯宗下教錄功,加其子河則忠祿資。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高麗文宗下制書表彰道:“左司郎中河拱辰,在統和二十八年契丹兵入侵,臨敵忘身,掉三寸舌,能卻大兵,可圖形閣上。”超授其子河則忠五品職,隨後又追贈河拱辰為工部侍郎。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