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姓圖騰(合氏圖騰)
合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é(ㄏㄜˊ),亦可讀作hā(ㄏㄚ)、gé(ㄍㄜˊ)、xiá(ㄒㄧㄚˊ)。源於子姓,出自戰國時期宋國君主微子之後裔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鄭樵注云:“子姓。宋向戍食採於合,為宋左師,故謂之合左師。望出馮翊。”另有元朝時期古突厥族合魯溫部漢化改姓為氏和元明朝時期哈拉王族的帝王改姓賜姓為氏。合姓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九百四十五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七十五位。
【得姓始祖】
微子啟、子合王、合羅鳳(閤羅鳳、閣羅鳳)、哈散
微子啟:周朝初年,子啟被周成王封於商朝舊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建立宋國,爵位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成為周朝宋國的開國始祖。傳三十二世而齊、魏、楚共滅之,三分其地後有了合氏。其支於戴國者,滅於鄭國,後有戴氏、甾氏、菑氏。子段分於褚為,褚氏、石氏、褚師氏。其合氏就是宋微子的後裔,分封在合邑,就是後來的廬郡合邑,在今安徽省合肥市東鄉一帶,族人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合氏。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合邑”是諸侯國對一種城鄉共合的居住群體的稱呼。該支合氏族人皆尊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戰國時期宋國君主微子之後裔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遠古時代的公元前8000~前6390年:東、南、西、北、中,五方都有分佈的原始社會。約在公元前6391~前6210年,出現了盤古、天皇、地皇、人皇、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敘命紀等“九紀社會”。
傳至少典氏第十五代、黃帝軒轅氏第四代帝嚳:帝嚳次妃有娀氏,生契(商朝祖)為堯司徒,封於商,賜姓子氏。後來周武王封其子武庚於邶。武庚後來反叛,周公即古公亶父徵而滅之,然後乃以帝乙之元子微子封於宋邑,建宋國,為周之賓。傳三十二世而齊、魏、楚共滅之,三分其地後有了合氏。其支於戴國者,滅於鄭國,後有戴氏、甾氏、菑氏。子段分於褚為,褚氏、石氏、褚師氏。
其合氏就是宋微子的後裔,分封在合邑,就是後來的廬郡合邑,在今安徽省合肥市東鄉一帶,族人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合氏。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合邑”是諸侯國對一種城鄉共合的居住群體的稱呼。
該支合氏族人皆尊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姓氏讀音作hé(ㄏㄜˊ)。
源流二
源於國名,出自漢朝時期西域古子合國,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
子合,亦稱朱駒波、朱居、朱俱波、遮句迦、遮居盤、遮居迦、朱俱盤、斫句迦、沮渠等,是西漢時期西域的一個古國名。在史籍《前漢書·西域傳》中記載:“西夜國王,號子合王。”
子合國的地理位置,在史籍《後漢·西域傳》中有記載:“子合國,去疏勒千里。”,就是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什噶爾地區以西、帕米爾高原與小帕米爾的東部,即葉爾羌城(莎車)的東南部,都城叫作呼犍谷。
據史籍《大唐西域記》、《歷代三寶紀》等的記載:“子合國形勢堅固,編戶殷盛,人民性情躁暴,禮義輕薄,學藝淺近,然淳信三寶,好樂福利;國王尤重大乘,試練入其境之諸國名僧,凡小乘學者即遣不留。王宮及東南二十餘里處之山中,藏有《大集》、《華嚴》等佛典,國法相傳,防護守視。”
在漢、唐時期,子合國的子合王皆有派使者進貢、經商,其後有留居中原者,以其國名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稱合氏、朱氏、沮渠氏、句氏等。
該支合氏族人皆尊奉子合王為得姓始祖,姓氏讀音作gé(ㄍㄜˊ)。
源流三
源於突厥族,出自元朝時期古突厥族合魯溫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書記載:“南詔王合羅鳳之後,有合氏。”
合羅鳳,本稱閤羅鳳,後字訛稱閣羅鳳、或覺樂鳳,是唐朝時期著名的南詔王。
閤羅鳳,公元712~779年,南詔第五代王,公元748~779年在位。
閤羅鳳的父親,就是著名的皮邏閣,他在大唐王朝的扶持下統一六詔,受唐朝封為雲南王。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皮邏閣逝世,閤羅鳳繼位,襲封。
還在皮邏閣執政時期,閤羅鳳已參與削平六詔的活動,即位後,繼續發展勢力,接著消滅了東方的東爨、西爨,控制了整個滇東地區。
閤羅鳳初臣服於唐朝,曾協助唐朝抗擊吐蕃。後因唐朝的雲南太守張虔陀無禮於閤羅鳳,又胡亂徵求財物,因此,忍無可忍的閤羅鳳於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發兵攻陷姚州城(今雲南楚雄姚安),殺了貪官張虔陀。
隨後,唐朝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發兵征討閤羅鳳,又為其所敗。
閤羅鳳怕唐朝繼續征討,遂轉而依附吐蕃,吐蕃王朝晉封閤羅氏為贊普鍾,號東帝。當時,唐朝國舅爺楊國忠為宰相,又徵兵全國,大舉討伐,結果仍然為閤羅鳳所敗。不久,“安史之亂”爆發,閤羅鳳趁機擴大領土,控制區域囊括了今雲南全境及四川西南、貴州西北部。
隨後,閤羅鳳建立制度,修築道路,設定城邑,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在位期間,使南詔成為中國西南地區強大的奴隸主政權,以漢文教貴族子弟,吸收漢族先進文化。
由於南詔與中原王朝已有百年臣屬關係,閤羅鳳幾度試圖與唐王朝和好。唐代宗李豫永泰二年(公元766年),閤羅鳳在都城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豎立了著名的“南詔德化碑”,表明叛唐出於不得已,願與唐世代友好。
在閤羅鳳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閤氏,1955年文字改革之後,“閤”字被簡化為“合”字,因此族人逐漸皆寫為合氏,但姓氏讀音因“閤”一直被字訛為“閣”而讀作gé(ㄍㄜˊ),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宋朝時期官吏合都尉、合門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宋朝時期,官制中有閤都尉、閤門使,皆為主管門禁之官,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閤氏,1955年文字改革之後,“閤”字被簡化為“合”字,時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突厥族合答斤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合答斤氏,亦稱合底忻氏、和爾欽氏、哈塔斤氏,先祖為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母阿蘭豁阿的第三子不忽合答吉,不忽合答吉組成的部落就稱合答斤部,族人以部為氏,蒙語為,世居揚什木(今遼寧彰武)。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還分衍為兩支,一支仍稱合答斤氏,滿語為Hercin Hala,另一支則稱罕古拉錦氏,滿語為Hangulagi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合答斤氏後多冠漢姓為合氏、哈氏、和氏、井氏等。
源流六
源於突厥族,出自元朝時期古突厥族合魯溫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早在宋、元時期,突厥民族中有合魯溫部落,在史籍《補元史·氏族表》中,曾有對其氏族中的合魯溫·滿速兒有記載,其時他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官吏。
突厥一族在大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發動西征戰略的後期,被成吉思汗的孫子孛兒只斤·旭烈兀徹底征服,其族諸部落被編入蒙古軍旅,後在元朝初期遷落新疆、雲南、中原內地等。
其中的合魯溫部後逐漸融入蒙古族、回族、漢族與彝族,其族人中有取原部族名稱首音為諧音漢字單姓者,稱合氏,多居於陝西、雲南地區。
該支合氏族人後有人成為元朝皇帝之師,後來皇帝在“合”字外面加了“門”部首,表示只給皇帝一個人上課,足不出戶,以顯矜貴,再賜讀音為xiá(ㄒㄧㄚˊ),以表吉祥,從此分衍出一支閤氏。
該支源出突厥合魯溫部的合氏族人有兩個姓氏讀音,即多數人的姓氏讀音為hé(ㄏㄜˊ),分衍出一支閤氏讀音為xiá(ㄒㄧㄚˊ)。到1955年文字改革之後,“閤”字也被簡化為“合”字,因此族人逐漸皆寫為合氏,但姓氏讀音確依然分為兩種,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回族,出自元、明朝時期的中亞哈拉王族,屬於以帝王改姓賜姓為氏。
哈氏為“回族十三姓”之一,起源於中亞布哈拉王族,北宋神宗趙頊執政時期(公元1068~1085年),布哈拉王及其弟艾爾沙率領族人五千來華,抵居汴京(今河南開封),從此絕大部分人定居中原生息繁衍,其後裔中就有著名的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
據史籍《續雲南通志考》記載:“哈散,贍思丁次子。流於河西,其曾孫政舉,始易哈為合。”
賽典赤·贍思丁,公元1201~1279年,先知穆罕默德(別庵伯爾,即“領袖”,西域穆斯林徒眾對回教教主之尊稱)的後裔,是整個元朝時期(公元1271~1368年)享有極高盛譽的平章政事(中書宰相)。“賽典赤”的漢義,就是“貴族”。
賽典赤·贍思丁在晚年授爵雍國公,又奉命行省雲南諸路。他積極為雲南地區帶來了和平與安寧,建立了雲南行省,改善了民族關係,發展了經濟文化,為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雲南期間,賽典赤·贍思丁治理了滇池水系,造福後代,雲南各族人民至今還在懷念他。賽典赤·贍思丁還在昆明建清真寺十餘所,將伊斯蘭教傳入滇、黔地區。在賽典赤·贍思丁去世後,被元世祖忽必烈在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追封為“咸陽王”,號“阿札勒”(極榮耀者),國內外的穆斯林皆尊稱他為“咸陽王巴巴”。
哈散·贍思丁,就是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的第二子,在元朝時期為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廣東宣慰使都元帥。平安路,就是今青海省東部的平安縣,是唐蕃古道和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驛站,自古便是商賈雲集、市井繁華,為元朝時期西部地區的重要蕃鎮之一。
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曾想以哈散·贍思丁為相,哈散·贍思丁則以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勳舊,故力辭。元仁宗乃以孛兒只斤·伯答沙為右丞相,仍任命哈散·贍思丁為左丞相。
史籍《元史》記載:“仁宗即位,浮屠妙總統有寵,敕中書官其弟五品,思明執不可。帝大怒,召見切責之,對曰:‘選法,天下公器。徑路一開,來者雜遝。故寧違旨獲戾,不忍隳祖宗成憲,使四方得窺陛下淺深也。’帝心然其言,而業已許之,曰:‘卿可姑與之,後勿為例。’乃為萬億庫提舉,不與散官。久之,近臣疾其持法峭直,日構讒間,出為工部尚書。帝問左右曰:‘張士瞻居工部,得無怏怏乎?’對曰:‘勤政如初。’帝嘉嘆之,命授宣政院副使。五年,除西京宣慰使。嶺北戍士多貧者,歲凶,相挺為變,思明威惠並行,邊境乃安。因疏和林運糧不便事十一條,帝勞以端硯、上尊。會左丞相哈散辭職,帝不允,其請益堅,帝詰之曰:‘朕任卿未專邪?’曰:‘非。’曰:‘近臣有撓政者邪?’曰:‘無有也。’‘然則何為而辭?’對曰:‘臣自揆才薄,恐誤陛下國事,若必欲任臣,願薦一人為助。’帝問:‘為誰?朕能從汝。’哈散再拜謝曰;‘臣願得張思明。’即日拜思明中書參知政事。比召至,車駕幸上都,見於道,慰勉之曰:‘卿向不負朕注委,故朕用哈散言,復起汝。’未幾,升左丞。”
從上史述中可見,哈散·贍思丁為人正直恭謙,他所推舉的張思明,後來在元朝整治體制中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由於哈散·贍思丁的後裔以先祖名字漢化為姓氏,稱哈氏。哈家歷代多出將軍,且功績顯赫,到哈散·贍思丁的曾孫時代,元順帝孛兒只斤·妥帖睦爾就稱讚其家族忠誠,因此易其哈氏為合氏,其子孫後代中有繼為合氏者。
另外,據家譜文獻《合氏宗譜》記載:“吾族為元朝咸陽王賽典赤·贍思丁裔……公歿,葬於省垣南城外斡耳朵……哈政(舉)公、王去孫,落籍河西縣之下回村,為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甲子科舉人,建坊村前,為該縣鼎甲之始,授四川綏定府達縣正堂,上(明英宗朱祁鎮)以其忠臣無二心,應無二口之意,以御筆塗去口旁,由此遵姓合。”
到了清朝時期,乾隆大帝也稱讚該家族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
該支“哈改合”的回族合氏,姓氏讀音仍然讀作hā(ㄏㄚ)。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合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九百四十五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七十五位,望出廬郡。
今湖北省的隨州市、河南省的桐柏縣、湖北省的鐘祥縣、臺灣省的高雄市等地,均有合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廬 郡:即廬州、合肥,是古廬子國,又巢伯國。春秋時期,舒國及群舒諸國多在廬郡,漢朝以後曾是三國、東晉時期的古戰場,居江淮之間,巢湖北口一帶地區。隋朝時期置為廬州,後改為廬江郡。唐朝時期複稱廬州。元朝時期立為淮西總管府,後改廬州路。明朝初期立江淮行省於該郡,不久又改為廬州府。清朝時期屬安徽省廬州府,轄廬江、巢湖等地。民國初期廢黜府制,治所改為今合肥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合肥市為省會城市,成為安徽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對於廬郡之地,合肥縣志《八景說》一文中稱讚:“山形單椒,秀澤不連,嶺以自高。<畫苑>雲:‘春山豔冶如笑,夏山蒼翠欲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欲臥。’唯其臥也,故雪霽神開,躍然有起色矣。昔人標此一端,以概三時也。豈雨後晴嵐,霜餘老色,反不敵堆鹽眩海也哉!慧滿禪師說法時,淵濟龍神來看天女雨花,師識之,與之硯汁以潤此一方民。楊行密在淮南時,披荊剪草作行宮於此,固一時之雄也。而今墨雨安在?楊吳之宮闕何存?唯有雪色不隨世代遷改。年年一來,使滕六捉筆,白描淡寫,為山頭一?老發也。彼仇池、蛾眉不得稱勝矣。”
堂號
廬州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1:連理樹的傳說
關於合氏,有一個流傳千古的感人故事:
今北京故宮的御花園中有十幾棵連理樹,多由松、柏培育而成。在天一門內有一株最著名的連理樹,該樹由兩棵柏樹主幹連結一起,長得十分粗壯繁茂。國內外遊客都喜歡在該樹下拍照留影,以求愛情甜蜜、生活美滿。
戰國時期,宋國君主宋康王偃(宋國第三十五任國君,原名戴偃,公元前239~前286年在位),暴虐無仁、荒淫無道,時人稱“桀宋”。宋康王奪了自己的臣下封丘舍人韓憑之妻合息露,強行霸佔合氏為妃,為了將韓平支開,他還強迫韓平去築青陵臺。青陵臺築成後,宋康王就隨便找了個由頭殺害了韓平。
合息露聞訊後,痛不欲生。在參加韓平的葬禮時,她毅然跳入韓平的墓中撞棺而亡。
殘暴的宋康王出於惡妒,令人把韓平、合息露屍首分別築埋於青陵臺的左右兩側,不將他們合葬一起。不料奇景出現,第二年於韓平、合氏的墳頭上,慢慢長出兩棵參天大樹,樹幹中部聚合在一起,緊緊扭抱連結著,此後常有百鳥嘻於枝頭歡躍、鳴囀。於是,後人便稱此種合抱樹為“連理樹”,比喻夫妻之間堅貞不屈的純潔愛情。
連理樹,在世人的愛情詩歌中多有借喻。例如,在南朝著名的樂府《子夜歌》裡,就有“歡愁儂亦慘,郎笑我便喜。不見連理樹,異根同條起“的詠唱。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也有“在天願作比翼鳥,於地喜為連理枝“的千古名句。
2:布哈拉王族
所謂布哈拉王族,就是中亞薩珊王朝的執政王族,是中亞地區的一個封建割據政權(公元895~1005年),其王稱“異密”(今稱埃米爾),名義上尊奉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薩珊王朝當時的領土在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南部和土庫曼共和國東南部、伊朗東北部、阿富汗西北部一帶,都城為布哈拉,因此布哈拉王族。
一說布哈拉王族出自波斯薩珊王朝貴族,古波斯稱為“賽典赤”,就是“貴族”的意思。一說為該王族就為唌噠人後裔。
唌噠人,原居巴里赫附近,世任村主,信奉襖教(漢稱明教、拜火教)。公元八世紀上半葉始改奉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最先改教者名薩曼,家族遂以為稱。最先改教者名薩曼,家族遂以為稱。薩曼之孫艾哈邁德等四人效忠於哈里發麥蒙,參與平定臘菲之亂有功,被分別擢為撒馬爾罕、費而幹納、柘支(今塔什干)與赫拉特城主。後河中地區盡歸艾哈邁德所有,其子納斯爾·伊本·艾哈邁德於公元895年受封於哈里發穆太米德,正式成為藩王,是為薩曼王朝之始。
納斯爾·伊本·艾哈邁德以罕為中心,命其弟伊斯梅爾·伊本·艾哈邁德統治布哈拉。
伊斯梅爾·伊本·艾哈邁德很能能得民心,成為納斯爾·伊本·艾哈邁德的繼承人和薩曼王朝的真正創業者。他於公元900年滅了薩法爾王朝,取得呼羅珊地區統治權,後又陸續征服中亞地區許多獨立的小邦,勢力遠及怛羅斯、花拉子模、陀拔斯單與古爾乾等地。
伊斯梅爾·伊本·艾哈邁德在內政上亦以賢明著稱,在當地民間傳說與後代史籍中被譽為寬仁、公正、篤信伊斯蘭教、尊崇學術的理想化君主。
伊斯梅爾·伊本·艾哈邁德以後,薩曼王朝不再重視中亞地區而轉向伊朗東部。至其孫納斯爾二世時,王室內部及境內多次發生叛亂,但均被平息。納斯爾二世先後任用賈伊漢尼和柏萊密二人為相,在政治上頗多建樹,同時大力獎掖學術,文化事業昌盛,為薩曼王朝的黃金時代。但從這時起,伊朗西南部信奉什葉派的布韋希王朝崛興,長期威脅薩曼王朝西境的安全,呼羅珊地區叛亂頻仍。
王朝後期,多數異密即位時年幼,形同傀儡,大權落於長期任高階將領的突厥軍人之手。境內四分五裂,賦稅苛重。適其時,中國西北葛邏祿與回鶻部落所建立之喀拉汗王朝興起,屢次擊敗薩曼王朝;同時,阿姆河以南又逐步為突厥人建立之伽色尼王朝佔奪。
至阿卜杜勒·馬利克二世即位時,國土窮蹙,民心盡失。喀拉汗納斯爾遂於公元999年未遇任何抵抗便攻陷了布哈拉城,馬利克二世及其弟伊斯梅爾被俘。伊斯梅爾旋逃奔花拉子模,起兵圖恢復,曾一度奪回布哈拉與撒馬爾罕,但終被擊潰,逃往謀夫,於公元1005年被當地阿拉伯部落酋長所殺,薩曼王朝遂告滅亡。
薩曼王朝在名義上始終稱臣於巴格達之哈里發,鑄造的錢幣上用哈里發與薩曼異密二人的名字。雖不向哈里發交納貢稅,但有奉獻,也隨時報告其軍政事務。在行政制度上,薩曼王朝亦仿效哈里發朝廷。其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頗為類似,具體而微;有些地方政府並不直屬異密,而由當地君主統治,與布哈拉之藩屬關係各不相同。
薩曼王朝經常擄掠北方草原上游牧的突厥人為奴,並大批轉賣於阿拉伯帝國各地,由於壟斷這種人販賣貿易而發財致富。境內突厥族奴隸日益增多,充斥各界。宮廷中因而設有專門訓練突厥奴的學校,突厥奴可以擔任軍政要職,終至掌握國家大權。這一制度此後在中亞地區成為長期沿襲的傳統。
薩曼王朝通行波斯語,政府中以波斯文為官方文字,在宗教生活方面則使用阿拉伯語文。在該王朝發達的文化事業中,突出的特徵之一即波斯語文的復興運動,但這時的波斯語文已深受阿拉伯語文和伊斯蘭教的影響。在納斯爾二世時,各方學者雲集於布哈拉,在此地收藏大量圖書,成為伊斯蘭世界最大的文化中心,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史學家、詩人、宗教作家等,其中尤以詩人魯達基最為有名。
中國古代文獻中未提及薩曼王朝,但在阿拉伯文獻中卻有兩處提到薩曼王朝與中國皇室通使和聯姻之事,其所指可能是中國於闐大寶國王李聖天或甘州回鶻可汗。
薩曼王朝滅亡後,布哈拉王族成員及族人等曾輾轉於蒙古高原至青藏高原以及西域(新疆)一帶,到北宋神宗年間(公元1068~1085年),布哈拉王及其弟艾爾沙率領族人五千來華,抵汴京開封,依附於北宋王朝,從此定居中國,成為後來回族這一少數民族的核心中堅。回族哈氏及其分支合氏的始祖賽典赤·贍思丁,就是這支布哈拉王族的後裔。
3:布哈拉汗國
布哈拉汗國,為中亞地區在公元1500~1920年間的一個伊斯蘭教的國家,又稱布哈拉·埃米爾國。實際上是在元朝中期由原布哈拉王族賽典赤·贍思丁裔支的布哈拉王族族人隨元朝大軍北征,擊潰並降服了當地阿拉伯汗國後,逐漸建立起來的汗國,並自稱為烏茲別克人。
公元1500年,烏茲別克人首領昔班尼推翻了帖木兒王朝的統治,建立了昔班尼王朝。昔班尼汗死後,國家瀕於崩潰。公元1512年,由昔班尼的侄子烏拜杜拉汗恢復和鞏固了烏茲別克人在河中地區的統治。
該王朝的另一個著名統治者阿卜杜拉汗二世,重新徵服呼羅珊和花拉子模,並侵入哈薩克草原腹地,國勢極盛。阿卜杜拉汗二世死後,國內大亂,呼羅珊等地復失。
公元1599年,贊尼王朝(阿斯特拉罕王朝)開始統治布哈拉汗國。該朝伊瑪目庫裡汗在位時,政治經濟相對穩定和繁榮。其後烏茲別克氏族勢力日漸強大,王族內訌加劇,印度莫臥兒王朝和希瓦汗國也頻繁入侵。到了蘇布罕庫裡即位後(公元1680~1702年在位),在對外戰爭和平定內亂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未能制止贊尼王朝繼續分裂和衰落的趨勢。
公元1740年,伊朗納迪爾沙入侵贊尼王朝,阿布勒哈茲汗(公元1711~1747年在位)投降,後在公元1747年遇害。
公元1753年,大臣穆罕默德·拉希姆成功篡位,改為曼格特王朝。
曼格特王朝的第三個統治者沙穆立德(公元1785~1800年在位)採用埃米爾稱號,他興建的灌溉工程和在財政、行政等方面的改革,加強了布哈拉的中央政權。
埃米爾·納斯魯拉即位後(公元1827~1860年在位),無情地打擊烏茲別克封建貴族的勢力,力圖稱霸河中,他和他的繼承人穆扎法爾(公元1860~1885年在位)對浩罕的軍事幹涉給沙皇俄國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
公元1868年,烏茲別克汗國淪為沙皇俄國的附庸,一直到公元1920年9月,當地人民和蘇聯紅軍推翻了曼格特王朝,建立了布哈拉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布哈拉汗國滅亡。
公元十六~十七世紀時,布哈拉汗國工商業發達,紡織品、陶器、紙張等遠銷國外。文化傳統得到儲存和發展。這時新建的許多清真寺和穆斯林神學院(如撒馬爾罕的希爾達爾伊斯蘭經學院)可與帖木兒王朝的建築物媲美。文學、史學等盛極一時,繪畫、書法等也達到很高藝術水平。
布哈拉汗國的歷代統治者:
①昔班尼王朝(公元1500~1598年):
昔班尼:公元1500~1510年在位。
速雲赤:公元1510~1530年在位。
阿布·賽義德:公元1530~1533年在位。
奧貝都拉:公元1533~1539年在位。
阿布都拉一世:公元1539~1540年在位。
阿布都拉·拉提夫:公元1540~1551年在位。
納烏魯孜·艾哈邁德:公元1551~1556年在位。
皮兒·穆罕默德:公元1556~1561年在位。
伊斯坎德爾:公元1561~1583年在位,公元1561年遷都至布哈拉。
阿布德·阿拉赫二世:公元1583~1598年在位,公元1557年起掌實權。
阿布德·穆明:公元1598年在位。
②阿斯特拉罕王朝(公元1599~1753年):
巴基·穆罕默德:公元1599~1605年在位。
瓦里·穆罕默德:公元1605~1611年在位。
伊瑪目·庫裡:公元1611~1640年在位。
伊瑪目·納狄爾汗:公元1640~1657年在位。
阿布都拉·阿齊茲:公元1657~1680年在位。
蘇布罕·庫裡:公元1680~1702年在位。
蘇布罕·奧貝都拉:公元1702~1711年在位。
阿布都拉·哈茲:公元1711~1747年在位。
阿布都拉·穆明:公元1747~1748年在位。
烏貝都拉:公元1751~1754年在位。
希爾·加齊:公元1754~1756年在位。
③曼吉特王朝(公元1758~1920年):
穆罕默德·拉希姆:公元1753~1758年在位。
阿布勒·哈孜(阿布·加齊):公元1758~1785年在位。
沙·穆拉德:公元1785~1800年在位,公元1785年始稱埃米爾。
海達爾·圖拉:公元1800~1826年在位。
胡賽因:公元1826年在位。
烏馬爾:公元1826年在位。
都斯特·穆罕默德:公元1826~1827年在位。
納斯爾·阿拉赫·巴哈杜爾:公元1827~1860年在位。
穆扎法爾丁·巴哈杜爾:公元1860~1885年在位,公元1866年起受沙皇俄國保護,公元1868年淪為沙皇俄國附庸。
阿布德·阿哈德:公元1885~1911年在位。
穆罕默德·阿利姆:公元1911~1920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