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姓圖騰(邯鄲氏圖騰)
邯鄲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中華複姓,讀音作hán dān(ㄏㄢˊㄉㄢ)。源於嬴姓,出自少昊後裔造父後代之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穿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贏姓,晉趙盾從父昆弟子曰趙穿,食邑邯鄲。因以為氏。”
【得姓始祖】
趙穿:(?—前607年),嬴姓,趙氏(邯鄲氏),名穿。春秋中期晉國大夫,趙氏旁支,趙盾堂弟(一說堂侄)。晉襄公的女婿,是個養尊處優,驕奢蠻橫的駙馬爺。曾封於邯鄲,稱邯鄲君。在趙穿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邯鄲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嬴姓,出自少昊後裔造父後代之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穿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執政上卿趙宣子(趙盾)的堂弟、晉軍大將趙穿的食邑被封於邯鄲(今河北邯鄲),趙穿因以被稱為邯鄲君。
當時的晉國君主為晉靈公姬夷皋,年少頑劣,整日胡鬧,趙宣子多次勸諫,居然引得晉靈公十分惱怒,竟然派刺客三番兩次地刺殺趙宣子。因此,趙宣子決意除去這個無聊、無能、暴虐的小君主。
周頃王姬壬臣六年(晉靈公十三年,公元前607年)農曆9月,趙宣子與堂弟趙穿經過一番妥善佈置之後,趙宣子就“流亡”去了。按計劃,趙盾一旦走出晉國邊境,趙穿就動手。
趙宣子悠哉悠哉地溜達到首陽山(今河南偃師邙山主峰),還是有些不放心,遂停步打探訊息。可是沒等趙宣子離開晉國,那位性急的堂弟趙穿就在晉國王宮的桃園把晉靈公殺了。
趙穿先裝出痛心疾首的樣子,主動要求晉靈公治他們趙家的罪,此舉反而取得了晉靈公的信任,畢竟晉靈公當時才二十歲,好騙。趙穿還投其所好,從各地網羅美女獻給晉靈公。趙穿還獻計:“大王身邊的衛士武藝不強,怎能保證大王的安全呢?不如讓我精選一批強悍的甲兵,隨您左右,您就可以盡情放心玩樂了。”晉靈公不知是計,連連稱妙。
於是,趙穿挑了二百名忠於自己的趙家甲兵,經一番部署後,在農曆9月26日請晉靈公檢閱。趁晉靈公飲酒助興之際,趙穿一個手勢,二百名趙家甲兵一齊衝上去刀劍亂砍,將晉靈公殺死。之後,通知趙盾回來收拾殘局。遺憾的是:當趙穿動手的時候,趙盾還沒有“流亡”出晉國領土。
總之,晉國太史令董孤當即在竹簡上記錄:“趙盾弒其君”,然後拿到朝堂給列位公卿大夫們公示。
趙盾趕忙理論:“先生,您弄錯了,弒君者不是我,那是趙穿乾的呀!”
董孤從容答對:“可您是國家的正卿,國家歸您管理。您雖逃亡了,卻並沒有離開國境。而且這事情本來就是您策劃的,回來後又不懲辦兇手,您說,弒君的不是您是誰呢?”
趙盾叫苦不迭:“哎呀,都怪我貪圖舒適,沒有跑快點啊!”
趙盾弒君,成為春秋乃至古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樁道德公案,趙穿自始至終是核心干將。連後來的孔子都參與了對此事件的討論:“董孤,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如果趙宣子出了晉國之境,他就不必揹負弒君的惡名了。)
還是孟子的邏輯直截了當:“暴君非君,僅一夫者。”也就是說,殺暴君只是誅“一夫”而已。孟子的這句話惹惱了後來以明太祖朱元璋為首的很多皇帝,以至於自己的牌位差一點被從太廟中轟出去,而且其文章也被從四書五經中撤裁了不少。
殺了晉靈公之後,趙盾馬上派趙穿到洛陽接晉靈公的叔叔——公子姬黑臀繼位為國君,是為晉成公。
二百零四年後在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晉烈公姬止十七年,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家徹底瓜分了晉國,趙氏家族的老祖宗之一趙穿的封邑邯鄲成了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都城。
在趙穿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邯鄲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邯鄲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趙郡、廣平、穎川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趙 郡:漢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將原秦朝邯鄲郡改為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邯鄲)。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改為趙郡,轄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莊市、趙縣、邯鄲市一帶地區。隋朝時期移治到趙縣(今河北趙縣)。
廣平郡: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穎川郡:夏王朝建立後,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啟建都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臺”(今河南禹州三峰山東麓)。殷商時期許地分佈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長葛),昆吾(今河南許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戰國末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為穎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西漢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今河南許昌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今河南長葛老城)、鄢陵縣(今河南鄢陵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三國時期,曹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許昌郡(今河南許昌張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河南長葛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河南長葛老城)。東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為潁州。東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移潁陰(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併入長社,以長社為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隋晁時期改許州為潁川郡,轄十四縣,潁川(今河南禹州)、長葛、許昌、隱強(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複稱許州。北宋初,許州,隸京西路。宋元豐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宋大觀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時期,許昌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長社縣,併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明萬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朝初期,許州、禹州屬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河南新密)、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為許昌縣,改禹州為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道為區,許昌為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所鄭縣(今河南鄭州),鄢陵則直屬河南省。
堂號
趙郡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以望立堂。
穎川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趙穿的智慧
在晉靈公當權的時候,趙盾是當時的一個相國。他在協助國君治理國家的時候,可以說是任勞任怨了,從來都沒有什麼怨言,很多事情也都願意親力親為,可是世上總有不完美的事情。雖然他一心為國,也在竭盡全力的讓國家越來越強大,但是如果想要達到目的的話,還是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困難的。而最大的一個困難也就是當時的君王,因為他們兩個人的關係不太好,所以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而且朝廷上下都分為兩撥。一方面是支援王上的,那些能夠懂得事理並且忠於國家的人,都是覺得這個相國很不錯。
趙穿這個時候也看到了這件事情,因為在這麼長時間來,他看到了這位相國的確是一個願意去為國家做事情的人。而不是想著整天能夠從中撈到什麼好處,能夠得到多少錢財和利益。像這樣願意為國家任勞任怨的人真的是不多了,畢竟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是受利益驅使為著功名利祿而奔走。可是在他眼中的這位相國卻不一樣,他看到晉靈公做了一些不對的事情就會立馬指出來,而不是因為懼怕和膽怯,不敢指出君上的錯誤。所以說,儘管這位君王有一點兒不著邊際,可是在這位相國的輔助下,還是做了很多好的事情。
可是歷史上又有哪一個君王願意自己的臣下處處束縛著自己呢?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幾雙眼睛盯著,又有什麼意思呢,所以他就每天都找一些事情給趙盾。剛開始的時候,他還是有時間和精力去應付這些事的,可是後面他終於累了,不想要再這樣繼續下去了。他就直接領著自己的兒子,想要去其他的國家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可是這個時候正好碰上打獵回來的趙穿,趙穿當然是不同意這件事情的,因為他知道這位相國是以自己的生命和才華在奉獻這個國家。所以說什麼也攔著他不讓他走。
他們兩個人在僵持了一會兒之後,趙穿也覺得這樣的僵持根本就無所謂,所以他就直接給相國說您真的不能走,而且我還會想辦法再請您回來的,你先找一個地方等著,不到時候就不要出來。我來為您解決這件事情,我們一起為自己的國家做奉獻。然後他們兩個人就達成了計劃,趙穿這個時候就直接回晉國去了。其實趙盾這個時候心思也是非常複雜,因為如果趙穿直接回去頂撞王上的話,那肯定是沒有多大作用的。可是如果趙穿直接來硬的的話,肯定會惹出很大的禍事。他也不知道趙穿心裡到底是怎樣想的,只好靜靜的等待著結果。
而趙穿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就很快去見了晉靈公,首先使了一個苦肉計。他就直接跪下對靈公說,我是一個有罪的人,雖然我是你的姐夫,可是趙盾卻做了非常多不好的事情,得罪了主公,我們趙家人肯定是有罪的,所以您直接把我的職位革了去吧,讓我好好的在家反省反省。這個時候靈公也是非常的感動,因為難得有人還站在他這一邊,覺得他自己是對的。所以他就趕緊把這位忠臣給扶了起來,說他是他你是你,他不知道得罪我多少次了,但是你卻做得很好,我怎麼可能去革掉你的官職呢?
從這以後趙穿和靈公兩個人的關係就非常的好,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談論許多事情,而有一天趙穿就看到時機來了,他就直接給靈公說,大王您的後宮裡是不是妃子太少了,應該多招進來一些妃子,為您開枝散葉。晉靈公聽到這些話,轉念一想的確是這樣的,很多帝王都有那麼多的嬌妻美妾,但是自己卻沒有多少,所以就想著找個人去民間找一些貌美的女子。
這麼重要的事情肯定是要派自己的心腹去解決的,所以晉靈公就直接把自己信任的大臣派了出去。這個時候趙穿當然是非常的高興,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計謀就快成功了,有一天他就直接給晉靈公說,您經常呆在您的桃園裡面不出來,而你身邊又沒有幾個保護的人,這樣的話您的生命可能會受到威脅,所以我肯定是要派一二百個武士前去保護您的,不然您出事了,我們這個國家可怎麼辦呢?晉靈公想都沒想就直接答應了,當他再一次去桃園的時候,趙穿果然達成了目的。這次,忠臣終於保在晉國了。可見趙穿不僅僅是一個善於識人的人,他還願意為自己的國家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用自己的智慧去戰勝一切不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