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氏起源及歷史

斛姓圖騰_斛氏圖騰

斛姓圖騰(斛氏圖騰)

  斛姓,源於敕勒族,出自古敕勒族斛律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姓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斛姓為斛律、斛斯等複姓所改,而斛律、斛斯均為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姓氏,後來才逐漸改為單姓斛。斛姓現今人口大約千人,排在一千五百一十位,在臺灣則沒有。

  附:"斛" 漢語拼音註解“hu” 斛姓人代代口碑相傳姓氏讀“huo”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敕勒族,出自古敕勒族斛律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斛姓為斛律、斛斯等複姓所改。按斛律、斛斯,均為南北朝時期北郡方少數民族之姓氏。敕勒族是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屬於原始遊牧部落,又稱赤勒、高車、狄歷、鐵勒、丁零(丁靈)。匈奴族人稱敕勒族為“丁零”,鮮卑族人則因其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因而稱之為高車族。

  斛律氏為敕勒族中一支較強大的部落,族人皆驍勇善戰,以部族為姓氏,在南北朝時期曾出了斛律金、斛律光、斛律羨等著名將領,其後裔大多融入鮮卑族,後再漢化為漢字單姓斛氏。

  源流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斛斯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斛姓為斛律、斛斯等複姓所改。按斛律、斛斯,均為南北朝時期北郡方少數民族之姓氏。“斛斯”,為古鮮卑語對斛斯山的稱謂,即終南山,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仙都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中國大陸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武功,東至藍田,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南北朝時期,遷居於終南山一帶的鮮卑族人首領,將自己的部族即改稱為斛斯部,自己先改稱為斛斯足,取“徵始斛斯足下”之意,即自己的部族要從終南山腳下開始興旺發達,此後始有斛斯氏,後漢化省文簡稱斛氏。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斛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斛者,是秦朝宰相李斯設定的官位,也是古代一種糧食、酒的專用量器之的稱謂,掌管國家糧倉的糴入量出,隸屬於大司農管轄。在史籍《前漢書·律曆志》中記載:“斛者,角鬥平多少之量也。又量者躍於龠,合於合,登於升,聚於鬥,角於斛,職在太倉,大司農掌之。”

  在斛者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斛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斛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大約千人,排在一千五百一十位,在臺灣則沒有,以洛陽、朔州為郡望。

  主要分佈在今山西省的呂梁山一帶地區。據2018年續修斛氏家譜統計,山西有斛姓總計1774人,介休支系(354)人;中陽馮家圪臺支系(283)人;中陽天神廟(314)人;柳林苗吾支系(486)人;中陽福祿峪支系(52);柳林寺坡支系(61)人;交城支系(62)人;忻州偏關支系(102)人,共計(1714)人。

  具體是呂梁市中陽縣的武家莊鎮天神廟村,暖泉鎮馮家屹臺村,柳林縣留譽鎮的苗吾村,寺坡村以惠家坪村,晉中介休市的義安鎮義安村,三佳鄉東湛泉,西湛泉村,臨汾市隰縣城鄉上友村,偏關縣城空地街、陽反咀村。

  2018年續譜統計斛姓分佈的村落及城市,晉中市:介休市義安鎮義安村、三佳鄉東湛泉、 西湛泉、下曹麻村、連福鎮張良村,呂梁市:中陽縣暖泉鎮暖泉村、桔槔村、馮家圪臺村、天神廟村、武家莊鎮福祿峪村、柳林縣留譽鎮苗吾村、惠家坪村、高家圪墶村、白洋峁村、垣上、寺坡村、交城縣辛南村、臨汾市:隰縣下李東溝村、城南鄉坊底村、永和縣坡頭鄉任家莊村、忻州市:偏關縣城空地街、陽反咀村。

  上海市、北京市、蘇州、南京、美國、 (馮家圪臺支系); 深圳、太原、江蘇(苗吾支系);湖南湘潭(交城支系); 內蒙、四川、太原(介休支系);包頭、呼市、太原(偏關支系);福建泉州(寺坡支系)。

【郡望堂號】

  郡望

  洛 陽: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故城轄地達今韓國首都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諸王朝亦以洛陽為陪都。故而現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朔 州:此處“朔州”非山西朔州,正確的為“內蒙古自治區固陽縣懷朔鎮”。

  關於朔州記載:朔州,本漢五原郡,北魏沿和二年(公元433年)置為鎮,後為懷朔鎮。山西朔州原名馬邑縣,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將朔州從內蒙遷於馬邑縣南,北齊天保八年(公元557年)改為招遠縣,為朔州治,至此朔州之名開始。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朔州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介休斛氏祖塋

  斛氏祖塋遺址位於介休市東湛泉西北方向 ,南鄰大運公路, 東與義安鎮金沙灘相連,文革期間該目的已被破壞,唯一能找到的就是幾塊被用作橋墩的墓碑基石。

  因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大規模的“平墳”運動,一往無垠的平地上已看不到昔日墓地的景象,斛氏家族的歷史逐漸被人們淡忘,周邊幾位老者能記得當時墓地的佈局和情景。

  當時墓園規模很大,足有300畝地,墓堆有上百個,按堂系分成若干個群落,間隔分佈在整個墓園不同的地方,有的墓冢很大,足有15米之高。

  據一位懂得風水老人的回憶,墓地正南方是一條官道,官道邊上有一座“二郎廟”,該廟的斜對面就是當地斛氏祖塋。墓地大致呈正方形,環境優雅,樹木蔥蔥,門口有左右兩根栓馬柱,進入墓園有一塊石制的照壁,照壁上雕刻有牛、羊、駱駝、蒙古包的圖案,依稀能看到“斛律”的字跡。繞過照壁是一條上百米的神道,神道兩側部有石馬、牽馬俑、武士俑、石羊、石虎等石刻。神道的正前方是一座高大的圓形墓丘,登上十幾個臺階到達墓丘前,有祭臺、香爐、石碑等祭祀等憑弔物件。祭臺後方依次排列上百座墓丘,基本都呈丘狀,每座墳前都有高大的墓碑等石質物件。

  現今斛氏祖塋早已無存,只留下一片雜草叢生的荒涼之地。離遺址不遠處有一座石橋,整個橋面用兩塊大石頭組成。橋墩也是由石塊搭建而成。這座石橋就是由斛家先輩墓地的石碑建成的,從這座簡易的石橋上可以看出斛律氏在介休的鼎盛。每塊石碑都重達千餘斤,由兩塊石碑就可以組成一座橋面可想而知其長度和寬度及其重量。明清屬於封建社會時期,非一般的家族是沒有能力用如此宏偉高大的石料修繕墳地的。

  【典故軼事】

  姓氏趣聞

  "斛" 漢語拼音註解“hu” 斛姓人代代口碑相傳姓氏讀“huo”

  我姓“斛”我驕傲,可是因為我的姓氏總會讓我給與別人過多的解釋。

  有一次我去銀行匯錢,身份證遞進去老半天,櫃員“無動於衷”傻傻的看著我的身份證,不自然的敲擊著鍵盤。看著櫃員幾次輸入不成功無奈的表情我知道原因了,我自覺地告訴櫃員美女, 我姓“huo”。櫃員不好意思的說“你的姓很特別,我第一次見到,不好意思啊!”。我幽默的回答:“沒事的,可以理解 ,給我辦理業務你也長知識了多認識了一個字。遇見一個姓斛的人機率很低,你是幸運者!”。櫃員頻頻點頭,微笑當中結束了業務的辦理。

  日常生活當中就更有意思了,有人稱呼我“老xie”、“老jia”、“老chu”、“老dou”,五花八門的稱呼把我都叫糊塗了!我閨女上大學時候我去辦理入學手續,一上午排隊終於輪到我了,所有手續遞進去了,辦手續的不認識這個姓“斛”,我的暴脾氣上來了,上演了一曲農民教大學生識字的“任性”(認姓)幽默課堂。

  每逢出去辦事總要做出很多的解釋,也會讓我幽默的當一次“老師”。今天我主動的當一次老師,給大家纖細解釋一下我的姓氏。

  一、“斛:”中國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一斛本為十鬥,後來改為五斗。

  二、“斛”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源於敕勒族,出自古敕勒族斛律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姓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斛姓為斛律、斛斯等複姓所改,而斛律、斛斯均為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姓氏,後來才逐漸改為單姓斛。歷史名人有斛律金、斛律光、斛律羨、斛律徹。還有現代農民“斛長青”

  三、我們70後、80後都學過“斛”字,葉聖陶所著的“糶米”文中有這個字,初中一年級《語文》第2冊 第九課 第35頁。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