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氏起源及歷史

黑姓圖騰_黑氏圖騰

黑姓圖騰(黑氏圖騰)

  黑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來源較多,部分源於漢族,部分源於突厥族,出自漢唐之際突厥族突騎施部黑氏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源於回族,出自回族黑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源於回族,出自明朝親軍指揮黑資哩,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瓦剌部黑氏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黑姓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四十三位。

  附:姓氏讀音: hēi(漢族姓氏及黑肱氏後裔姓氏)、hè(回姓漢化後姓氏及回姓“朱”姓的改姓)、mèi(突厥族黑氏分支,默氏後裔的姓氏)、mò(墨肱氏後裔姓氏)(黑肱氏、墨肱氏同源於“姬”姓,其簡改為“黑”)另外,在《說文解字》寫到,當作姓氏時,讀hè。

【得姓始祖】

  姬黑肱、曹黑肱、娑葛、黑齒·常之、也黑迭兒、黑的兒、黑鳴鳳、黑永德、黑資哩。

  姬黑肱:就是春秋後期著名的魯國第二十一任君主魯成公,是魯宣公姬餒的兒子,公元前590~前578年在位十八年。在魯成公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行時者,稱黑肱氏、或墨肱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黑氏,亦稱墨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姬姓黑氏族人大多尊奉魯成公姬黑肱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稀姓錄.十三知》記載:“黑氏:微子之後。四川舉人黑光翰。”《春秋》雲:“微子之後有黑氏。”《潛夫論》雲:“宋微子後有黑氏。”因為宋微子是黃帝的後裔,所以出自宋微子之後的黑姓,當是黃帝后裔。此支黑氏為漢族。分佈於河南、湖北、四川、陝西等省。

  源流二

系出羋姓。春秋時楚大夫黑肱(即公子黑肱)之後。

後人世居河南省魯山(見《偃師姓氏源流》)。因為楚國公族出自黃帝之後,所以此支黑姓也是黃帝后裔。此支黑氏也是漢族。主要分佈於河南、河北、山西等省。

  以上兩支為漢族黑氏,均出於軒轅黃帝之裔。

  源流三

源於突厥族,出自漢唐之際突厥族突騎施部黑氏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漢唐之際,突厥族突騎施部創立汗國,創立者是出身於黃姓突厥部的鳥質勒、娑葛父子。鳥質勒是歐洲人種,他們在接受唐朝冊封后,獨力擊敗東突厥,光復了碎葉。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娑葛殉難,突騎施汗國曾一度出現極大混亂。突厥的另外兩個部,車鼻師部和處木昆部,都是黑氏氏族,蒙古人種,其中的黠戛斯部落中再分為赤、黑兩氏,赤氏(赤發藍瞳)為正統嫡傳,黑氏(黑髮黑瞳)則多被認為是前漢朝大將李陵的後裔。

  到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出身於黑氏突厥部的蘇祿自立可汗,唐朝政府加速了結好蘇祿可汗的各項政治步驟,包括招收以黑氏突厥部為核心的蘇祿汗國學子入唐學習,加強兩國商品交換與貿易等。

  在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李隆基詔見了在唐學習的蘇祿汗國學子,予以嘉勉,並按其部族原稱謂,賜其為漢姓黑氏。該批學子中留居中原者,遂以唐皇賜姓為姓氏,稱黑氏,是較早形成的黑氏一族。

  後該支黑氏在南北朝時期曾出一達官貴人,因為人處世剛直不阿而得罪了權貴,獲罪滅九族。有正直友人見憐,從中幫忙,其二幼子得以逃脫,為避難遂改姓為“默氏”。這二子為保留血脈,一留北方,一去南方。留北方者即在今河北省新樂縣生息,去南方者據稱在湖南地區繁衍。該支黑氏分支默氏,其姓氏讀音作mèi(ㄇㄟˋ),不可讀作mò(ㄇㄛˋ)。

  源流四

源於回族,出自回族黑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黑氏,據著名民族史學者金吉堂所著的《伊斯蘭教民族說》一書中稱:“也黑迭兒(修建元的領監宮殿)之後裔姓黑。”實際上,在元朝時期,出任丹陽縣達香花赤的黑的兒,清朝時期任象山協副將的黑鳴鳳、任山西大同守備的黑永德,都是不同祖源的黑氏回民,他們都不是也黑迭兒的後裔。另外,據重修於明朝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的《瀋陽黑氏家譜》記載:“吾族之源,乃唐貞觀時西征吾國,至西域,未及攻鬥,乃兩國議和,互相各換士卒三千為質。吾祖原系西域一頭目,及至面君(明太祖朱元璋),蒙授職親軍指揮。祖原名黑資哩,故賜黑為姓。”還有,據對今安徽、山東、寧夏、北京、河南等地區朱氏回民家世考證,其先人姓氏為明朝皇帝朱元璋所賜朱氏。因回族讀“朱”音避諱,遂改為“黑”,因此朱氏回民皆稱作黑氏,實際上就是朱氏,亦稱“國姓回回爺”。

  該些支回族黑氏,皆屬於以先祖名字首音的漢化諧音字為姓氏,稱黑氏,世代相傳至今。回族黑氏的姓氏讀音皆作hè(ㄏㄜˋ)。

  源流五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黑壤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黑壤,地名,故址在今山西省沁水縣西北與翼城縣接界處的烏嶺腳下。在史籍《左傳·宣公六年》(公元前603年)中記載:“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於黑壤。”

  在黑壤的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黑壤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黑氏、壤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hēi(ㄏㄟ)。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瓦刺部黑氏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瓦刺部中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其中不少人歸附中原後而逐漸變為回族人。有學者在陝西省西安市蘭田縣發現的一部《黑氏回族家譜》,按其記載,蘭田黑氏的祖先原為蒙古族人,後來改奉伊斯蘭教而融入回族,稱黑氏。清朝後期的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陝西回民大起義爆發,後黑氏回族的一支隨白彥虎進人中亞地區,成為如今東歐獨聯體中的回族主流。

  該支黑氏的姓氏讀音亦作hè(ㄏㄜˋ)。

  源流七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君主姬黑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姬黑肱,就是春秋後期著名的魯國第二十一任君主魯成公,是魯宣公姬餒的兒子,公元前590~前578年在位十八年。在魯成公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行時者,稱黑肱氏、或墨肱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黑氏,亦稱墨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據說,戰國時期著名的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年待考),就是他的後裔子孫。

  姬姓黑氏族人大多尊奉魯成公姬黑肱為得姓始祖,其姓氏讀音作mò(ㄇㄛˋ)。

  源流八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邾國濫邑令曹黑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書記載:“周有黑肱,黑胎。”在史籍《春秋·昭公三十一年》裡,記載了“冬,黑肱以濫來奔”。濫,是當時魯國的附庸國邾國的一個邑地,其邑令黑肱帶著濫邑投奔了魯國。這在史籍《春秋左氏傳》中有所指明:“冬,邾黑肱以濫來奔。賤而書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從此,濫成為魯國的一個邑地(今山東滕州),脫離了邾國的管轄。在史籍《春秋谷粱傳》也對此事件有所記載:“其不言邾黑肱何也?別乎邾也。其不言濫子何也,非天子所封也。來奔,內不言叛也。”很明顯,曹黑肱是邾國人。當時邾國和小邾國是同時並存的兩個諸侯國,二者既有關聯,又不混淆。一些史學家將黑肱列為小邾國人,是錯誤的。曹黑肱後成為魯國的上大夫,依然管轄濫邑。

  在邾國濫邑令曹黑肱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黑肱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黑氏。曹姓黑氏皆尊奉曹黑肱為得姓始祖,其姓氏讀音作hēi(ㄏㄟ)。

  源流九

源於國名,出自春秋時期古黑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黑齒,國名。在典籍《楚辭·招魂》中記載:“雕題黑齒。”春秋時期,在楚國轄下有一黑齒國,其實那是百越、僚、百濮、烏滸等古民族部落,部眾以雕題、黑齒為特徵,因此楚國史家稱其為“黑齒國”。所謂“雕題”,就是紋身,其民族自古就有紋身的習俗;而“黑齒”,就是在族人在十六歲時鑿掉上頜中間或兩側上牙門齒或犬齒,以示成年。因其張口即顯示“黑洞”,俗稱“黑齒”,並不是某些學者認為的將牙齒染成黑色。

  黑齒國後被楚國所吞佔,其民被稱以黑齒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黑氏,世代相傳至今,主要分佈在彝族、土家族中,其姓氏讀音作hēi(ㄏㄟ)。

  源流十

源於國名,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古百濟國附庸黑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百濟國,是公元一世紀至七世紀時期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強國,與新羅國、高句麗國三足鼎立。黑齒國,是百濟國的附屬國,亦或屬邦部落,古稱黑齒夷。夷,在中國上古時代稱東方部落(夷越部落)為東夷,由於戰爭的緣故東夷分裂出“萊夷、九夷和淮夷”三個國。後“九夷”又分出“徐夷”。東夷之前稱高辛氏國和黑齒國。東夷部落君王(首領)出現過的姓氏有“嶽”、“皋陶”、“馮夷(即冰夷,死後稱河伯)”、“后羿”和“越(無餘)”,其中的后羿功德最大神話和傳說最多。黑齒國人以國名為姓氏,稱黑齒氏。朝鮮半島歷史上各勢力原來一直使用漢字,自明正統十一年(李朝世宗荘獻大王李祹六年,公元1446年)起,李氏朝鮮世宗荘獻大王李祹開始建立高麗文,黑齒氏的高麗文為“검정이빨”。唐朝初期,有原黑齒國人、左武衛大將軍黑齒·常之歸附唐王朝,後因軍功勳巨而被封為燕國公。黑齒·常之冤死於武則天的酷吏政策下。

  在黑齒·常之的後裔子孫中,皆以祖上為榮,遂用“黑齒”為姓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黑氏、齒氏者,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常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hēi(ㄏㄟ)。

  源流十一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黑赫穆氏,滿語為Heihemu Hala,世居黑龍江地區。黑赫穆氏的後裔在清末民初時期,改為漢字單姓黑氏、赫氏等。

  ⑵.滿族赫舍里氏,滿語為Heseri Hala,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亦稱何舍里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和金舊部“紇石烈”,以部為姓,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一帶)、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區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黑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佟氏、普氏、桂氏、艾氏、定氏、布氏、崇氏等。

  ⑶.滿族扎特黑氏,亦稱查特黑氏,滿語為Jatehei Hala,世居額穆赫索羅(今吉林敦化蛟河境內額穆鎮),所冠漢姓中有黑氏、查氏等。

  滿族黑氏的姓氏讀音皆作hè(ㄏㄜˋ)。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黑氏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四十三位。

  現今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在今西南地區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廣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藍田縣:秦朝置雍州藍田縣,以地產美玉(次等美玉叫藍)故名。北魏時期併入霸城縣,後復設藍田縣。北周時期升為郡後又置藍田縣,此後一直沿襲至今。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藍田縣是人類始祖的發祥地之一,有聞名中外的公王嶺“藍田猿人”遺址,唐朝詩畫家王維輞川別墅遺址,被譽為“第二敦煌”的佛教淨土宗勝地水陸庵,蔡文姬紀念館、兼有華山之險、黃山之秀的省級自然風景區王順山森林公園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觀,名勝古蹟有水陸庵、藍田人遺址、華胥新石器時代遺址,輞川、湯峪溫泉等。

  長沙郡:漢地之一,位於今湖南境內,秦始置。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漢為長沙國,晉於郡置湘州。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藍田堂:以望立堂。

  長沙堂:以望立堂。

  字輩

  (字輩)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