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姓圖騰(虎氏圖騰)
虎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後人,以虎為氏。虎姓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四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七十七位。
【得姓始祖】
伯虎: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是帝嚳高辛氏的大臣,帝嚳死後,堯繼帝位,八元退隱。舜接替堯為帝時,重新起用大批元老舊臣,伯虎部族的首領才又復出為大臣。伯虎一族從此再度發達,他的後代遂以虎為姓,稱為虎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後人,以虎為氏。
據古史傳說,伯虎是帝嚳高辛氏的大臣。相傳帝嚳有八大才子: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實際上是八個部族的首領)輔助他,史稱“八元”。帝嚳死後,堯繼帝位,八元退隱。舜接替堯為帝時,重新起用大批元老舊臣,伯虎部族的首領才又復出為大臣。伯虎一族從此再度發達,他的後代遂以虎為姓,稱為虎氏,成為今日虎姓家族的重要來源。
源流二
源於姬姓;西周末年,有大臣召(讀shao音)公姬虎,為周武王之弟召公奭之後。
是時,周厲王無道,召公力諫而不從,“防民之口,勝於防川”便出於召公諫文。最終國人暴動,歷王出逃,召公匿王子於其家,而使自己兒子代死。後周公召公同輔政,是謂共和。召公歿,諡穆公。其召國後被戎狄所滅。召國亡後,部分後人為念先祖護國之功,及懷念故國之意,遂以先祖之名為姓,是為虎(音hu)氏。召公即為虎氏人中所傳“姬邵虎”耳。(另:姬虎後人分支頗多,後人分為虎氏、姬氏、召氏、穆氏,秦漢之際,召(音shao)又分為召和邵二支)
源流三
源自回族
① 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如明代西域人忝克里別兒的,入中國居南京任職錦衣衛副千戶。其子虎歹別兒,以虎為姓,有孫虎先、虎馬鎮、虎夢解、虎如聲、虎承瑞等。另,元明時將回回名首音譯為“虎”字的還有撒馬兒罕人虎歹達、康里人虎秀思等。回族虎姓也有諧音字演變而來的。據《元史·氏族表》載:贍思丁三子為忽辛、納速刺丁四子為忽先,其後裔有以忽為姓者,也有改為虎姓者。又據云南昭通地區《虎姓家譜》載:“吾祖奉請來朝。唐王親封虎威將軍……故由此子孫永遠姓虎。”這是一支以祖上官職封號首字為氏的虎姓。
② 據《回回姓氏考》載,虎(Māo 音貓)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讀虎而讀貓(Māo)音。”其實,雲南地區的虎姓也讀貓(Māo)音。虎姓回族主要分佈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陽等地。
源流四
源於古老的虎圖騰信仰,屬圖騰信仰避諱改音為姓氏。
今四川省南部縣五靈鄉岐山壩村有八十餘名村民姓虎,但虎氏讀音卻為“貓”。岐山壩村第八組被當地人稱作虎家灣,它的得名不僅因為這個小山灣裡的村民都姓虎,而且還因為這裡有一處地名,名叫虎家埡,讀音作māo(ㄇㄠ)。
在南部縣其他鄉鎮也有虎氏,但他們不像岐山壩村貓家灣的村民那樣集中,其姓氏讀音為“虎”字本音hǔ(ㄏㄨˇ)。但在南部縣的五靈鄉,虎氏的姓氏讀音又都讀作māo(ㄇㄠ)。此外,在雲南省也有些地方把虎氏的姓氏讀音讀作māo(ㄇㄠ)。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據《風俗通》載:有“合浦太守虎旗”。虎旗為漢代人氏,傳為八元伯虎之後人。在歷史上還有虎子威、虎大威、虎臣等人,亦為虎姓一族。在東漢《風俗演義》收的姓氏中就有此姓。漢代著名產珍珠的產地合浦,有太守名虎旗。元代有虎秉,為河內知縣。明代有大將虎大威,榆林人,曾為山西總兵。清代有虎坤元,四川人,為咸豐年間提督。《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虎氏姓名五例。此為冷姓,姓的人較少,為一般人所忽略。此外,帶“虎”字的複姓有“術虎”、“虎夷”等。雲南省昭通地區的虎姓則是取祖上“虎威將軍”封號的“虎”字為姓。生活在甘肅環縣虎洞鄉的虎姓人居多,自稱自己的先祖是姬姓後裔。
分佈
虎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古老群體,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四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七十七位。虎姓望居晉陽郡(秦置晉陽縣,趙國都城置晉陽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屬太原郡轄,現在山西太原市)。
虎姓在現代較為鮮見,古代亦不多。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固原市、彭陽縣,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湟中縣,甘肅省的慶陽市、岷縣、靖遠縣三灘鄉、環縣、平涼市、定西市香泉鄉,甘肅省的隴南市成縣,西和縣;雲南省的昭通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南部縣五靈鄉、巴中市巴州區光輝鄉、廣元市青川縣,江蘇省的南京市,河南省的鄭州市、洛陽市、平頂山市、開封市、南陽市,安徽省的宿州市,北京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漢中市,貴州省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天津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昌吉市、哈密市、伊犁市、焉稽縣、米泉縣,上海市的崇明縣,臺灣省等地,均有虎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為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為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幷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幷州,晉陽歸屬於冀州,分置為恆山、西河二郡,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為晉陽,而原晉陽則為太原。五代時期為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後,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幷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堂號
晉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太原堂。
字輩
安徽宿州虎氏字輩:“紫燕鳴震永井玉德發春立山林威武行峻嶺英姿”。注:該虎氏字輩漢、回兩族通用。
陝西西安虎氏字輩:“廷賓(春)世文林漢良元堂新(親)崇德廣先業修道樂天倫”。注:該支虎氏讀音作hú(ㄏㄨˊ)。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摧陣奪纛;
具疏諫燈。
——佚名撰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四川人虎坤元,字子厚,咸豐年間從軍,官至提督。每作戰都往前衝,喜歡奪敵軍大旗,後戰死於秣陵關。下聯典指明代麟遊人虎臣,成化末年入太學。一次,孝宗準備在萬歲山上搭建棕棚,用來遠眺觀燈,他具疏諫阻。祭酒擔心自己遭禍,下令把虎臣綁了起來。不久,孝宗下詔慰問虎臣,又令拆除棕棚。虎臣從此聞名京城。
【中國虎文化】
虎文化的淵源
藝術是最具人性意味的人類社會活動,因為它直接處理人的情感、感覺、夢幻乃至理智。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虎的藝術品的匯聚生成了虎的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從舊石器、新石器的巖畫,商周的再銅器,秦漢石雕,魏晉南北朝壁畫,唐宋詩畫至以明清文人畫、小說中,虎的形象被歷代藝術家刻劃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這些作品的分佈範圍在中國的東南、西南、華南(黃河、長江流域),這正是華南虎的棲息地,藝術家表現物件只能是華南虎。
華南虎,世界上8個亞種虎之一,中國特有(英譯 Panthere Tigris Amoyensis),幫國際上定義為“中國虎”。我們動物學家根據中國虎的主要頒佈範圍和棲息地在中國的華南地區,故冠名為“華南虎”。
獸中之王
虎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它一直被當作是權力和力量的象徵,也一直為人們所敬畏。虎在中國生肖中排位第三,並被認為是世上所有獸類的統治者,出生於虎年的人被認為是英勇的、樂觀的,也是寬容的、慷慨的,他們能夠長壽而且善於領導而非服從。
虎前額上的花紋構成中國的“王”字,事實上,中國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來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國人巧妙地以它前額上的花紋作為一個漢字,意思是統治者。如今,這個字已成為了百家姓中的一個了。虎是一種極具陽剛之氣的動物,它具備勇敢與威嚴,虎也被人們認為是山大王,傳說它能夠驅除一切邪惡。在戰爭年代,虎頭被繪製在戰士的盾牌上用以嚇阻敵人。
在中國的傳說中,人們相信虎是極其有力的動物,它們能驅除家庭的三大災難:火災、失竊和邪惡。虎畫經常被掛在牆上並正對著大門以使惡魔因害怕而不敢進入。乃至在當代中國,也有兒童戴著虎頭帽、穿著虎頭鞋用以驅邪,還有的人睡虎頭枕以使自己更加強壯。在虎年,孩子們的頭上都寫上了紅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強他們的精力與活力。在早期的中國,老虎是主要的動物神靈,人們認為它能驅除旱災,還有人相信一頭虎在500年後將變得雪白,然後還能再活1000年,當它們死後,它的靈魂將滲透入地下變為琥珀,這便是“琥珀”一詞的由來,意思是“虎之魂”。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徵,在早期的中國法庭上能見到“迴避”、“肅靜”的字樣。虎符:虎形的木塊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達的軍令的標誌;古代的強盜首領也將虎皮鋪在自己的座位上以顯示自己的至高地位。帶虎字的中國成語:龍騰虎躍、虎虎生威、如虎添翼……
藥王孫思邈虎口拔骨
在古時候,一些中國醫生到處採集並實驗各種藥物的功效,他們通常會手拿一個鈴鐺,鈴鐺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銅環,人們稱之為"虎撐"或"虎銜"。這是他們的護身符。
傳說藥王孫司邈在去山中採藥的路上突然被一隻老虎攔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藥王隨身帶著一條用來挑草藥的長扁擔,但要用這條笨拙的扁擔對付老虎這又談何容易。他一無所措,只是恐懼地盯著老虎。奇怪的是這隻老虎並沒有向他撲來,正相反,它張大著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種憂傷的眼神注視著藥王似乎是在乞求什麼,並不停地輕輕擺動著腦袋。藥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驚了,他緩緩地接近眼前這頭龐然大物,他看見一塊碩大的動物骨頭深深地扎入了這頭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藥王想要幫它,替它去除這塊骨頭,但他擔心的是,眼前這頭動物要是因為疼痛而突然閉嘴的話,他的胳膊一定會被咬斷,正在這時他想起他扁擔上的一個銅環,他取下銅環並將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將那大口撐開,這樣他就不必再為自己的安全擔心了。他將手從銅環中央穿過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頭並麻利地在傷口抹上藥膏。當藥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銅環後,老虎不住地點頭,似乎是在答謝這位仁慈的醫生。從那以後,銅環被改造成一個手搖鈴,成為採藥的標誌,所有的醫生出門採藥時都會帶上它,用於顯示他們都是藥王的弟子,只有藥王能夠為老虎看病並且不會受到它們的攻擊。
虎頭鞋的故事
今天,在中國的鄉村裡仍然能夠看到小孩子們穿著虎頭鞋。虎頭鞋整個都是用布料製成的而鞋尖做成了虎頭的形狀。在中國,虎頭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而在這歷史的背後,蘊藏著這樣一個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在揚州這座著名的古城內,住著一個船伕,他的名字叫大羊,他很慷慨也很大方而且很樂意幫助別人。不久,村裡來了一位年邁的旅行者,她對大羊善良的品格大加讚賞。臨走時,她將一幅古畫送給了大羊,畫中是一個漂亮的姑娘正在用針線縫一雙虎頭鞋,船伕非常喜歡這幅畫,他一回到家,立即就將畫掛在了他床頭的牆上。
一天晚上,畫中的姑娘突然從畫中走了出來,與大羊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打那後,他們每晚都見面。一年以後,他們生了一個男孩,他為倆口子帶來了更多的歡樂。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村長耳聞了大羊家中有奇畫的事後,蠻橫地將這充滿神奇的圖畫搶走了。大羊對惡毒的村長恨之入骨,然而卻無能為力。貪婪的村長像大羊那樣將畫掛在了床頭的牆上,每天都期待著畫中女子能夠下來,令他失望的是,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大羊的孩子長大了,他總是不停地呼喚著自己的母親,大羊只得不停地哄騙他說他的母親已經去了遙遠的西方不能回來了。大羊的話語絲毫無濟於事,那孩子堅持要尋找他的母親,最後,他踏上尋找母親的旅程。他夜以繼日地不停向西方航行,最終在森林中他找到他的母親正同許多仙女在一個水坑中洗澡。"噢,我的孩子,你怎麼到那麼遠來找媽媽了?"母親正說著,兩滴晶瑩的眼淚流下滴在孩子面頰上。“媽媽,要知道,我失去你太多了。”“直到你穿著我為你縫的虎頭鞋走進村長的臥室時,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團聚。孩子,閉上你的眼睛,讓我先把你送回家吧。”
一陣旋風之後,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到家了,他告訴村長說他可以將畫中的婦子召喚下來。貪婪的村長,急不可耐地將這孩子帶入了自己的臥室。孩子看到自己的母親,就大聲地對著畫召喚道:“媽媽,我們走。”話音剛落,畫中女子應聲下地,摟起孩子就往外走。然而貪婪的村長已經擋住了去路。他蠻橫地要那女子做他的妻子。遭到拒絕之後,村長憤怒地像母子倆撲過來。那孩子勇敢地衝上去與他搏鬥。正當這時,那雙虎頭鞋從男孩的腳上鬆脫下來,立刻變為一隻斑斕猛虎,只見它迅速地撲向那邪惡的村長。村長的呼救聲與猛虎的吼聲響徹整個村莊……虎頭鞋拯救了母子倆和他們的家庭。從那以後,人們開始為他們的孩子製作虎頭鞋,期望它能夠保佑孩子與家庭的安全。
華南虎與中國虎文化 虎為大型貓科食肉動物,自100萬年前從中國南部起源(一說從中國東北起源),逐漸分化出華南虎、裡海虎、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西伯利亞虎(又名東北虎)、爪哇虎、蘇門達臘虎、巴厘虎等八個亞種。近幾十年來,大規模的偷獵和亂砍濫伐,導致虎的分佈範圍及數量急劇衰減。巴厘虎、裡海虎、爪哇虎分別於上世紀相繼滅絕。剩下的幾個亞種中,華南虎只產於我國,所以又名中國虎。典型特徵是頭部有鮮豔的"王"字斑紋,素有“山林之王”美譽。它常棲息活動在連片的芭茅、灌叢林中,少在林中活動,主要捕食野豬、水鹿、蘇門羚、鹿等大中型食草動物,偶爾捕食鳥類。
中華虎文化源遠流長。這其中的“虎”就是指華南虎。它很早就成為中國的圖騰之一。1987年河南省濮陽西水坡一帶發掘出土了一對蚌塑龍虎,距今大約6000年,它伴於一位祖先遺骨的東西兩側,依照方位,恰與後世盛行的"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堪稱“中華第一虎”。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飾著一對虎紋,虎口相向,口中含著人頭。《周易·乾卦文》也說:"雲從龍,風從虎。"因為龍飛於天,虎行於地,所以龍虎相合成為雄偉強盛的象徵,是人崇拜並畏懼的物件。漢朝時,人們就開始在除夕之夜在門上畫虎以驅鬼魅,以後最正宗的門神畫上,除有神荼、鬱壘二神外,都還繪有老虎。
虎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自古以來就被用於象徵軍人的勇敢和堅強,多用虎將、虎臣、虎士、虎賁、虎師、虎威、虎步、鷹揚虎視、燕頷虎鬚等詞語,讀上去就有一種不凡的氣勢。古代調兵遣將的兵符上面就用黃金刻上一隻老虎,稱為虎符。在古代戰爭中,虎的作用並非僅限於此,它還有作為戰爭工具直接參戰的記錄。影響極廣的十二生肖中就有虎的一席之地。
虎還流傳於人們的口語中。在文字、語言、詩歌、文學、雕塑、繪畫、小說、戲曲、民俗,以及更為廣泛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兒歌等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中,虎的形象無所不在,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虎符的來歷
我國古代對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比如在調兵遣將的兵符上面就用黃金刻上一隻老虎,稱為虎符。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採用銅製的虎形作為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稱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銘文,分為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並且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調兵譴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才能生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藏有“西漢堂陽侯錯銀銅虎符”一枚,長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狀,平頭,翹尾,左右頸肋間,各鐫篆書兩行,文字相同,曰“與堂陽侯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陝西博物館也藏有一枚從西安西郊發現的虎符,據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文物,稱為秦代錯金“杜”字鐧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狀,象徵軍威和進軍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銘文40字,記述調兵物件和範圍,製作卻極為精巧。
虎符的作用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後來又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馳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臥室內竊得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郭沫若先生曾經選取這一題材創作了著名話劇《虎符》的劇本,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戰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勇將趙雲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而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虎的形象與中國文化
虎的形象和稱謂曾經出現在歷代的歌舞和戲劇中,如元朝雜劇《虎頭牌》,清朝傳奇《虎囊彈》、崑曲《虎囊彈》、京劇《虎牢關》、《臥虎溝》、《胭脂虎》等,不勝列舉。其中兩個表現人與搏鬥場面的最為激動人心。一個叫做《東海黃公》,是在漢代長安附近流行的一種"角抵戲"。晉朝葛洪在《西京雜記》裡對此有頗為詳細的記載:“東梅人黃公,少時為未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髮,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功羸憊,飲酒過度不能復得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三輔人遂以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抵戲馬。”看來這裡對虎的威力還是誠惶誠恐的,因為象東海黃公那樣有武功、有法術的人仍然沒有鬥過虎,終於枉送了性命。
由古典小說《水滸傳》改編的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武松打虎”,也是表現人虎搏鬥的,但結果恰與《東海黃公》相反,武松打死了虎,成為打虎英雄。在我國有關虎的語彙中也有不少含有貶意的,如"為虎作倀"形容本身受了虎害,又被驅使去害別人的勢利小人的醜惡品質;"狐假虎威"則勾畫出了一幅仗勢欺人的奴才嘴臉。
《老虎學藝》
在我國民間童話中,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老虎學藝》的故事:儘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樣地走來走去,但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會上樹。因為在很早以前,虎什麼本領都沒有,只好拜貓為師,學習各種本領。熱情的貓很快就教會了它縱、跳、躥、撲等諸般技藝,但也發現了虎兇狠殘暴的本性,就在傳授的過程中留了一手。當虎覺得自己已將貓的本領完全學會之後,便一反常態,恩將仇報,竟然猛撲過來,要把貓一口吃掉。貓卻不慌不忙,敏捷而靈巧地縱身爬上了樹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樹下無計可施,便又央求貓把上樹的方法傳授給它。貓則不再上當,虎也就終於沒有學會上樹的本領。宋朝大詩人陸游在《劍南詩稿·嘲畜貓》自注中寫道:“俗言貓為虎舅,教虎百為惟不教上樹。”這個故事辛辣地諷刺了那些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小人。至於以虎為地名、人名,繼而演繹出的故事傳說、趣聞逸事,就更是數不勝數。
虎年
而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文化中的虎年,則是每隔12年就要到來的歡樂節日。由於我國是世界上有影響的大國之一,人口位居世界第一,隨著人口的不斷遷移,幾乎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找到華人的身影。他們所到之處,也必將或多或少地帶去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的十二生肖文化就是絕大多數遠離故鄉的海外華人所難以丟棄的,同時也逐漸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因此,近年來這種以十二種動物命名年的習俗,不僅在亞洲各國和俄羅斯等的影響越來越大,也悄然傳到了歐美各國,尤其是有關虎年的來歷和各種傳說,各種媒體都樂於廣泛地進行宣傳,使虎年成了虎名副其實的“本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