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姓圖騰(狐氏圖騰)
狐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晉國六卿之一,源於姬姓,出於上古周朝。歷史中有許多“狐”姓的名人,比如:狐突、狐偃、狐射姑、狐鞫居、狐卷子等。狐姓宗祠有一通用對聯:治道須從身始;父教惟望子忠。上聯典指戰國時期魏國人狐卷子,下聯典指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突。狐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零一位。
【得姓始祖】
王子狐: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東周時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個兒子(一說為孫)叫“狐”,王子狐的的後代就以狐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狐突:狐突是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淪落於狄族的後裔,出仕晉武公。有女狐季姬、小戎子嫁於晉獻公,分別生公子重耳(晉文公)、公子夷吾(晉惠公)。有二子狐偃、狐毛,投於公子重耳門下。前656年,驪姬之亂,太子申生自殺,晉國動亂,狐偃勸重耳流亡外國,重耳於是開始了長達19年的流亡生涯。重耳起先居住在狄國,後來繼位的兄弟晉惠公密謀行刺重耳,重耳便與屬下大夫們流亡中原。前637年,晉惠公之子晉懷公即位,命令狐突召回狐偃、狐毛,狐突說要教兒子忠義,沒有從命,晉懷公於是將曾外祖父狐突殺害。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君主給周文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典籍《廣韻》中記載:“晉有狐氏,代為卿大夫。”上古時期,周文王姬昌有個兒子叫畢公高。畢公高有個孫子叫畢萬。在春秋時期,畢萬到晉國當上大夫,他有一個曾孫叫魏顆。魏顆建有軍功,曾活捉了秦國大將杜回,也就是《左傳·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中記載的“魏顆敗秦師輔氏,獲杜回”,因功被晉景公姬獳賜封於令狐(今山西臨猗)。
在魏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令狐氏。令狐氏後來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狐氏,亦有維繫令狐氏複姓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出自上古周朝時期王子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典籍《尚書·晉語》中也記載:“狐氏出自唐叔。又令狐,複姓。”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東周時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個兒子(一說為孫),由於他為人行事有三德,即“其色中和,小前豐後”,因此起名叫“貔”。古人認為“狐”為妖獸,有鬼神附體,而“貔”是狐中最佳者,即白狐,要敬而遠之。當一個人待人衷和,先前看著不起眼,而後卻驚天緯地,即可稱貔。因此周平王就為自己的這個兒子起名叫“貔”,也就是“狐”。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理念中,無論是道教還是儒教,都不排斥狐的形象與內涵之存在,甚至還具有人類所不能比擬的美德,因此在人名、地名、族稱中多有存在。而將“狐”貶化為狡詐、貪婪、淫蕩的形象,則是在佛教泊入中國之後。但是,在諸多隱諭的反佛文學作品和政論性文章中,依然維持著“狐”之聰穎、善良、美麗的傳統形象,例如蒲松齡的《聊齋》。
在王子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貔氏,後多省稱狐氏,以示謙恭,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大狐容,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大狐氏,為春秋時期晉國原始舊姓。據傳說,大狐氏原姓姬,因其先祖被分封在狐氏大戎(今山西交城),故以地名為姓氏,稱大狐氏。這種說法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太原為古唐“帝堯初都”之地,又是夏朝統治的根據地,狐氏大戎即是其屬地之一。但是在西周初年,該地已經是戎、翟諸民族出沒遊牧的地方了。
據史籍《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周成王姬誦“分唐叔(叔虞)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於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這裡的“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實際上是晉國建國初期的根本治國方略,就是在中央政權的建設上,堅持夏朝的先進位制度,但是在地域管理方面又遵循當地遊牧民族的風俗。在晉國建立初期,真正的宗周貴族是不多的,叔虞只帶去了“懷姓九宗,職官五正”等極少數姬姓族人,大部分還是土著居民,晉國大夫狐氏到底出於姬姓王室,還是當地土著民族,在史籍中無考。事實上,晉國的“胡”風一直是很濃厚的,從西周初期受封於唐邑,後改唐為晉,建立晉國。其時,晉國人與周邊民族通商、通婚的現象一直就十分普遍,國君也不例外。在史籍《左傳》中稱,晉獻公“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漢朝史學大家司馬遷也認為:“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不過,當時也有其他民族是姬姓的——那麼,兩週之際狐氏大戎的首領狐突(晉國重臣狐偃之父,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的外祖父),其祖上到底是姓姬還是姓狐?是土著民族還是宗周後裔?如果是出自土著民族,那麼到底是戎(羌)還是翟(狄)?均已經頗為渺茫難考了。
大狐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狐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留濟理氏,滿語為Linggirl Hala,漢義“黑狐皮”,世居黑龍江兩岸,所冠漢姓中有狐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狐氏源出上古周朝時,有個王子叫“狐”,他的後代就以狐為姓,世代相傳。狐王子是東周時國君周平王的兒子,這個記載可見於古書《通志》中的《氏族略》一篇。狐姓在歷史上也出現了不少名人,如狐卷子是戰國時代,魏國的名人,他口才很好,腦子也靈,跟人對答中最能顯出他的聰敏。他對國家的政治怎樣才能搞好,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與魏國君主討論國家大事的對話,在史書裡有著記載。狐氏是春秋時代晉國的名門望族,晉文公之母就是狐氏之女。晉文公早年長時期流落他國,得到舅舅狐偃的幫助,終能定周室之亂,完成霸業。
分佈
狐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零一位。在臺灣省沒有單姓狐氏,但有複姓令狐氏,名列第九百四十九位,以太原、弘農為郡望。
春秋時代的晉國所在地(即今山西省境內)望族出於河東郡(即今山西省夏縣西北)。今遼寧之昌圖,山西之太原、臨汾及呂梁地區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東郡,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③唐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蒲州,節度使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西南)。④宋有河東路,治幷州(太原府,今太原),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金分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治平陽(今臨汾),北路治太原府。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複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泣墓堂:後魏令狐仕,兄弟四人,早年喪父,泣墓十載。他事母至孝,鄉里無不稱讚。
博施堂:令狐仕兄弟勤儉持家,用自家勤勞換來的財物廣泛地施捨給窮苦人家。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弘農冰操;
翰苑金蓮。
——上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冀州人令狐邵,官弘農太守,廉明清白,節操如冰雪。當弘農郡內沒有人懂得五經,令狐邵使派人到河東跟樂詳學經,從此郡內文風大盛。下聯典指唐代京兆華原人令狐綯,字子直,令狐楚的兒子。唐大和年間進士,歷任湖州刺史、吳興太守,官至宰相,封涼國公。他在翰林院時,曾與唐宣宗在皇宮探討學問到深夜,唐宣宗命人用皇帝座車並金蓮花炬送他回翰林院,人們看見,以為是天子駕臨。
華宣玉輔;
榮徹金蓮。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令狐楚,貞元進士。工詩文,官尚書僕射,權重一時。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令狐綯,令狐楚之子,大和進士。唐宣宗時居相位,輔政十年。嘗夜對禁中,年老時,帝命以乘輿金邊華炬送令狐綯歸院。
名高建武;
玉輔華宣。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太原人令狐子伯,曾任楚相,為建武年間名士。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京兆華原人令狐楚,字殼士,進士出身,歷任右拾遺、中書舍人,官至宰相。歷唐朝德宗、順宗、憲宗、敬宗、文宗六朝,為人寬厚有禮,以仁惠理政,深受器重。
名高建武;
望重弘農。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令狐子伯,漢建武中期與尚書王霸為友。下聯典指三國時期的令狐邵,為弘農太守,清如冰雪。
六言通用聯
治道須從身始;
父教惟望子忠。
——上聯典指戰國時魏國人狐卷子,魏文侯曾連續問他:“作為君主,父親賢能可以依賴嗎?兒子賢能可以依賴嗎?兄弟賢能可以依賴嗎?臣子賢能可以依賴嗎?”他都說:“不足以依賴。”魏文侯大怒。他又說:“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是達不到目的的,依賴別人的人是不會長久的。您要治理國家,應從自身開始,別人怎麼能夠依賴呢?”下聯典指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突,字伯行,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的外祖父。晉懷公繼位,狐突的兒子狐毛、狐偃跟隨重耳流亡在秦國,晉懷公抓住狐突,對他說:“你把你兒子叫回來,就可以免死。”狐突說:“兒子在外做官,父親教導他忠君,自古以來這是正體。現在,我兒子為重耳做事,如果把他們叫回來,就是教他們背叛。施行淫刑,誰能無罪!我願意您隨意處置。”於是被殺。
七言通用聯
節度煥永平之業;
秘丞推文獻之英。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富平人令狐彰,字伯陽,初從安祿山、史思明,暗中歸附朝廷,唐肅宗時任滑亳魏博節度使。安史之亂後,加御史大夫,封霍國公。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史學家令狐德棻,宜州華原人,博覽經史,早年就有名。高祖入關,歷任大丞相府記室、秘書丞、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當時書籍散失,他建議多方購求,使專人補錄,從而儲存了大批書籍;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等朝史記,並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等書,主編《周書》、《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
【祠堂古蹟】
狐突廟
狐突廟位於清徐縣城西南八華里的西馬峪村北。始建於宋宣和五年(1123),金明昌元年(1190)、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作過修葺,並彩飾武士侍女及狐突夫妻坐像。明代又擴建了獻殿,明正德年間的石柱及木構件至今還儲存得十分完好。清代又擴建了山門、樂臺以及鍾、鼓二樓,遂構成了現在東西寬30米 ,南北深75米 ,佔地約2200平方米的重院建築。
狐突廟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山門寬展莊重,構築別緻,外觀為門,拾階而上是門外平臺,門楣上書“狐神古祠”,端莊醒目。進入山門,卻是一座樂臺。樂臺高約1.5米,前臺正中有石階。
院內古槐參天,蒼翠欲滴;樹幹粗壯挺拔,幾人不能合抱。中軸線間正殿三間,分為前後兩室,前為單坡五檁勾連卷鵬式,為清代重修時為保護後室而另加的。門楣懸清光緒十六年(1890)額書“三晉名臣”匾;內懸清光緒十八年“功著晉邦”匾,後室為狐突夫婦寢宮。元代曾作過修葺,但整體仍保持宋代風格。面闊三間,歇山頂建築,低矮雄壯,四角飛翹;周施單翅斗拱,粗壯樸實,疏密得當;彩繪藍綠相同,濃淡相宜;構件雕刻玲瓏大方。
室內兩側立官吏、侍女、武士彩塑像;中築約一米高坐檯,上彩塑狐突夫婦坐像。狐突紅臉,金冠,身著紅袍呈王者相;夫人則戴鳳冠霞帔,呈命婦相。兩旁彩塑侍女六尊,高1.5米 ,各人手中持物(已廢),是給狐突夫婦尚冠、尚衣、尚書、尚席、尚沐、尚膳的六尚侍女。
正殿兩側的東西偏殿各塑黑白龍王夫婦像。
內院兩側為碑廊,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修利應侯神像碑記》、明永樂十四年(1416)《重修利應侯廟記》等碑十通。
狐突廟分內外兩院。寬展的外預案落與過門樂臺組合成一座容納數千人的漏天劇場。東西廂房各七間。外院的主要建築為謝殿,又稱膳庭,面闊五間,東西寬24米 ,硬山頂琉璃剪邊,簷下斗拱有似捲雲,有似象鼻,又飾以螞蚱耍頭、六角頭、直欞欄,多變和繁雜的形制,顯為清代重修時新增,而殿內事主、梁、檁等構件,都為明代遠見。謝殿前後開窗,殿內寬敞明亮。樑架正中懸清光緒十八年(1892)書匾“澤沛蒼生”。東西兩旁立明、清、民國年間石碑8通。兩山牆有明壁畫布雨回宮圖50平方米 ,西壁為巡布雨圖:上部烏雲滾滾,電閃雷鳴,下部龍王騎龍,夜叉持傘,侍者前呼後擁,有一老者(即狐突)左手執環,右手揚拂,作施甘露狀;東壁為回宮圖:萬里晴空,禾苗茁壯,一行人馬從南而入,描繪狐突雨後回宮的情景。
院內古槐參天,蒼翠欲滴;樹幹粗壯挺拔,幾人不能合抱。中軸線間正殿三間,分為前後兩室,前為單坡五檁勾連卷鵬式,為清代重修時為保護後室而另加的。門楣懸清光緒十六年(1890)額書“三晉名臣”匾;內懸清光緒十八年“功著晉邦”匾,後室為狐突夫婦寢宮。元代曾作過修葺,但整體仍保持宋代風格。面闊三間,歇山頂建築,低矮雄壯,四角飛翹;周施單翅斗拱,粗壯樸實,疏密得當;彩繪藍綠相同,濃淡相宜;構件雕刻玲瓏大方。
室內兩側立官吏、侍女、武士彩塑像;中築約一米高坐檯,上彩塑狐突夫婦坐像。狐突紅臉,金冠,身著紅袍呈王者相;夫人則戴鳳冠霞帔,呈命婦相。兩旁彩塑侍女六尊,高1.5米 ,各人手中持物(已廢),是給狐突夫婦尚冠、尚衣、尚書、尚席、尚沐、尚膳的六尚侍女。 正殿兩側的東西偏殿各塑黑白龍王夫婦像。 內院兩側為碑廊,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修利應侯神像碑記》、明永樂十四年(1416)《重修利應侯廟記》等碑十通。
作為忠賢的楷模,狐突距今已有2600年之久。當地人建祠紀念他,除了對其高功厚德的仰慕外,更重要的是世人期盼著自己心目中的千萬個狐突來造福蒼生。而狐突廟更以自己寶貴的藝術價值,久經滄桑被儲存下來。
山西省人民政府於1996年公佈狐突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狐突廟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六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