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姓圖騰(尕氏圖騰)
尕姓是一個少數民族姓氏,尕,讀音作gǎ(ㄍㄚˇ)。一是源於藏族,出自宋、元時期藏族尕嘉洛家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還有一支源於回族,屬於以官職(教職)稱謂漢化改姓為氏。尕姓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六百一十三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藏族,出自宋、元時期藏族尕嘉洛家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世界第三、中國第一的長江(長度6403公里)之源頭的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一帶,在公元十一世紀上半葉格薩爾王統治時期,根據自然地理特點,將整個藏區分成阿里、衛藏、朵康三大區域,治多縣屬於朵康地區,是名震雪域的鉅富——藏族尕嘉洛爾家族駐牧地。由於該區地廣人稀,水草豐美,史稱“尕嘉洛草原”,在歷史上不僅出現了尕嘉洛家族那樣富甲天下,前無古人的養畜大業主,而且曾經以“十八大動物王國”而著稱於青藏高原。
藏語“尕嘉洛”,漢義“永遠年輕的神”,尕嘉洛爾氏族是上古時代藏民族中最著名的部族,一直處於全藏神聖的地位。在藏族心目中,格薩爾王時期,“尕嘉洛草原”是雪域王后珠姆(格薩爾王的大王妃)出生的家園,雄偉壯麗的尕嘉洛紅樓(尕嘉洛草原上一個紅色的僵化土土丘)像一座紅色的寶塔,屹立在長江源頭的嘉洛草原。它是尕嘉洛家族富裕的象徵,它是尕嘉洛草原財富的源泉,它為嘉絡草原帶來了吉祥、帶了歡笑、帶來了快樂、帶來了紅紅火火的幸福生活。
“尕”,在藏語中也有“年青”之義,更是“小”的愛稱。在尕嘉洛氏族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其漢化諧音為姓氏者,稱尕氏,世代相傳至今,是藏民族中很古老的漢姓之一。
宋、元兩朝以後,隨著伊斯蘭教傳入青藏高原,逐漸出現了信仰伊斯蘭教的藏族同胞,其中有以“尕阿訇”之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後漢化稱尕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回族,屬於以官職(教職)稱謂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中的尕氏,主要源自明、清兩朝時期的伊斯蘭教法官“尕最”,後取其詞首諧音漢字“尕”為姓氏,稱尕氏。
元、明、清時期,自中亞地區來中原,精通《古蘭經》誦讀的伊斯蘭教學者,及在清真寺裡擔任初級經文教學的阿訇,人們都稱其為“尕阿訇”,其後有取其詞首的諧音漢字“尕”為姓氏者,稱尕氏,世代相傳至今。
在新疆地區有一尕氏家族,上祖為明朝時期的望族,原來家居今陝西省的咸陽地區。至清朝初期,其曾祖曾考取進士入翰林院,故而在陝西咸陽一帶有民謠:“先有尕家墳,後有河州城。”這個“河州”,就是今甘肅省南部的臨夏回族自治市。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尕姓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六百一十三位。回族尕氏主要分佈在陝西、新疆、青海等地區,藏族尕氏主要分佈在青海、西藏等地區。
如今在新疆地區有一尕氏家族,上祖為明朝望族。至清朝初期,其曾祖曾考取進土入翰林院,故而在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還傳有民謠:“先有尕家墳,後有河州城”。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1:藏族英雄格薩爾王:
著名中國英雄史詩中《格薩爾王傳》,是一部藏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文學紀錄、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藝術概括與再現,也是該民族的“傳奇故事”和“聖經”。正如黑格爾所論:“史詩是民族精神的標本展覽館、它所反映的是本民族的偉大人物。他們代表全民族的整體,他們雖然是個別的人,卻有著普遍性,是民族精靈的體現”。
《格薩爾王傳》也是這樣。如林主格薩爾,他是藏民族中的英雄人物,他抵禦過蒙古族的入侵、捍衛了本土,開疆拓地、建立林國、戰功卓著、為民族的統一作出過巨大貢獻。因此,幾個世紀以來,備受世人稱道和頌揚。然而,這樣一位歷史人物,卻不見諸青史。
格薩爾究竟是誰?長期以來異說紛呈:或曰墀松德贊、唃廝羅、蓮花生、或謂其為漢族的“關羽”。而英國學者沙烏又說格薩爾是羅馬的愷撒大帝、科津則說他是成吉思汗等等。這些離奇之說,正如左思在《三都賦》中描述的:“美物者貴依其本,贊事者宜本其質,啡本非質,覽者奚信”。
此外,關於格薩爾的傳說很多,如仲格薩爾、霍爾格薩爾、衝格薩爾、北方格薩爾、朱古格薩爾等等十餘種格薩爾。餘以為格薩爾是林蔥土司的先祖,他與林國的開創休慼相關。
⑴.格薩爾生於什麼時代:
格薩爾生於什麼時代?史學界似乎已成定說。
如《印度八大法王傳》說:“格薩爾後於朗達瑪,先於阿底峽尊者。”即生於公元九至十一世紀;林蔥土司附近竹慶寺李維明說:“依藏曆計算,格薩爾降生距今九百年”即十一世紀。林蔥土司的老相臣說:“格薩爾生於阿提沙之前、蓮花生之後。”亦為八至十一世紀;藏文抄本《今世真主格薩爾王》則說:“格薩爾曾依照十一世紀上半期在藏北宣揚佛教的拉哈喇嘛事例,興辦學校。後入侵藏北地區的土耳其部族廓爾魯喀人俘虜了拉哈喇嘛,索取與其身重相等的黃金為贖。”《格薩爾王傳》所載的北方之戰,與此時入侵的廓爾魯喀人作戰相當,據此,格薩爾應生於十一世紀。
又如《蒙古族古代史》說:“遵佛陀之命、按王、皇之旨,格斯爾(即藏族的格薩爾)死後百年,轉世為成吉思汗,將世界統一在自己的權力之下。”轉世之說雖是神話,卻可以反映格薩(斯)爾死於成吉思汗出生前一百年。成吉思汗生於十三世紀上半期,可以印證格薩爾生於十一世紀。以上持論,與《安多政教史》所謂格薩爾生於庚子或癸已,按第一甲子推算為公元1260年或公元1053年,與十一世紀相吻合。
以上諸說,似乎已成定論。
但近有學者譚玉良認為:格薩爾生於十一世紀的結論不能成立。從《格薩爾王傳》所提供的內容來看,它主要是描寫戰爭,而歷史的演進也是如此。格薩爾一生的主要活動是征服四敵。四敵中,最強大的對手是“霍爾”。因此,弄清“霍爾”是什麼民族?是什麼時代人?至關重要。這對於考察格薩爾的生年是一個有力的旁證。藏民族從公元七世紀起就有本民族的文字記載歷史,其文化的悠久,僅次於漢族。在卷帙浩繁的藏文古籍中,關於北方民族的記載很多,其中“霍爾”是一個經常出現的民族稱謂,漢籍中譯作“霍耳”,或“互人”、“胡”等。那麼“霍爾”究竟指代的什麼民族?查《辭海·民族分冊》”:霍爾是藏族對居住在西藏北部地區的遊牧民族的泛稱”。然而這個解釋很不準確:因為藏箱中對居住在西藏北部的羌系遊牧民族、如羊同、蘇毗、党項等,並不稱為“霍爾”。只是對蒙古族稱為“霍爾”。如元朝時期稱蒙古使者為“霍爾使者”、元朝法令稱“霍爾法令”、藏籍稱成吉思汗為“霍爾成吉思汗”等。另外,藏籍稱“回鶻”亦為“霍爾”。如《新唐書·回鶻傳》載:“回鶻,其先匈奴也。”因為蒙古與匈奴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東胡,也可以說蒙古是匈奴的餘種。再者,藏籍稱青海土著為“霍爾”。如《辭海·民族分冊》說:“土著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因此,藏族稱青海土著為“霍爾”也就不言而喻了。可見“霍爾”是藏族對蒙古人的代稱。又如《格薩爾王傳》中又有“梭”或“梭林”的稱謂出現。考察北方民族語系發現,所謂“梭”亦是蒙文的代稱、即指代蒙人。“梭林”即蒙古與林國作戰的省稱。據此,可知史詩《格薩爾王傳》中的“霍爾”指蒙古人無疑。另外,史詩《門林篇》中還有“格薩爾二十四歲時把鋒芒指向貼木霍爾”的記載。貼木霍爾是一位戰功卓著、頗有威名的蒙古汗王的名字,一般泛指蒙古人。而《霍嶺大戰》中又有“名為金光胡然斷,塞欽傑布祖傳劍”的詩句。這裡是霍爾黃帳王的兩句唱詞,而霍·塞欽傑布指的就是元世祖忽必烈。
由此可知,格薩爾的勁敵是蒙古人。據此推斷,格薩爾不可能生於十一世紀。因為公元1206年蒙古的成吉思汗才剛剛建立政權,《元史·太祖本紀》中說,成吉思汗在公元1227年親率大軍經臨洮進入青海西寧,這時才是蒙古入侵青海的開端。再者,格薩爾出生的上幾輩時,蒙古遊牧部落早已在林國北部一帶定居,與林國有時還和好相處、曾作過親戚,同為漢族的外甥。
格薩爾的哥哥甲察未出生前,林國曾一度屈服於蒙人的勢力,向其交納差賦。可見,格薩爾的生年,應在蒙古入侵青海之後。格薩爾未出生前,基本·查根曾請湯東傑布前來圓夢。據《西藏年鑑》記載:湯東傑布生於第六繞迥辛丑年”(公元1361年),他到林國時已八十六歲高齡(公元1447年)。按《格薩爾王傳·天界篇》說,此時格薩爾王的母親還未送往果洛首領熱洛之家寄身,後來林國與果洛兩部發生成爭,他的母親被絨察·查根所俘,才被帶回交與其弟僧倫為小妻,生格薩爾。若按《湯東傑布傳》的時間推算,格薩爾應生於公元十五世紀然靈藏贊善王之時。按理,十五世紀初,已該見諸明史了,那麼,為何史籍並未記載這位抗擊霍爾的英雄格薩爾的名字?因此,上述推論仍然存在問題。
那麼,格薩爾究竟生於什麼時代?
學者譚玉良認為:“靈藏”(林國)之名初見於漢文史籍,其背景應是林國興盛時期,勢力擴張很大,構成所謂朵康大國。加上元朝覆亡之前退居青海,地方勢力這時才能得以抬頭。所以它才得到了明朝的承認,把朵甘思(林國勢力)和烏斯藏、脫思麻並列起來、贊善王與其它七王並列起來等同看待。如果林國不是一個很強大的政治實體是決不可能的。而這種局面的開創,無疑與林主格薩爾有關。他抵禦了強大的蒙古族入侵,捍衛了國土,戰功卓著,才備受世人稱道與傳頌。從蒙古入侵這段歷史推斷,格薩爾出生的年代,既不是十一世紀,也不是然靈藏贊普出現的十五世紀,而應該是蒙古入侵青海之初的十三、十四世紀之間,這是比較符合史實的結論。
⑵.歷史上有無林國的存在:
林國的存在與否,是確證格薩爾是否實有其人的關鍵。因此,在考察格薩爾生地的同時,將著重討論林國盛衰的歷史發展過程。關於格薩爾的出生地,許多論者都語焉不作或不確。如任乃強在《格薩爾研究》中說:“格薩爾生於今康地石渠縣的雄壩。林國的統治中心在鄧柯,其治地在六岡之外”。這個意見很值得商榷。十八世紀藏學家松巴·耶協班覺則說:“格薩爾生地,是朵康上部,在德格的左邊。”而十九世紀的丹巴繞吉在《安多政教史》中說:“黃河上游朵康地方,是林主格薩爾所統治的地方。”此兩說所指生地又很不具體。實際上,今甘孜州德格縣的阿雪之加達(吉尼瑪袞奇)地方才是格薩爾的降生地。那裡至今還有格薩爾的父母搭帳篷的遺址。格薩爾的統治區域,《安多政教史》說在“朵康”地方。所謂“朵康”、丹巴繞吉曾有過解釋:“朵”指安多一帶區域,“康”即康地喀木地方,總名“朵康”。元朝封為朵甘思,在《薩嘉世系史》中記載,元世宗忽必烈還把吐蕃三大地域分為衛藏法區、朵堆人區、朵麥馬區三個行政區域。所謂“朵康”就是朵堆和康地。朵堆包括黃河源頭地區、即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瑪多、瑪沁等縣以及今玉樹藏族自治州的稱多、玉樹縣一帶地區。康地包括昌都地區的昌都、貢覺以及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石渠、鄧柯、德格、色達等縣。“朵麥”,元朝譯為脫思麻,在積石山以東,上部包括青海湖和湟水流域、下部包括今甘肅和四川的阿壩藏族自治州轄境範圍,而不在朵康之內。任乃強說“格薩爾的統治範圍在六岡之外,其統治中心在鄧柯。”這與事實出入很大。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必須明確六岡的地理位置和區劃。所謂六岡:即雅礱江與金沙江之間高地偏北者為塞莫岡;金沙江與雅礱江之間偏南者為博波岡;雅礱江與黃河之間為瑪雜岡;雅礱江以東為木雅饒岡;金沙江與瀾倉江之間為瑪康岡;瀾倉江與怒江之間為察瓦岡。林國之所以又稱為“朵康林”。因為其統治範圍包括了“朵”與“康”兩大地域。因此,林國部落的主體位置應是黃河第一彎的果洛地區、朵康境內居於“朵”的部分,而不是鄧柯。鄧柯只是林國大將察向江鄧瑪鎮守之地,處於塞莫岡南部、朵康之中居於“康”的部分。元朝鄧柯轄境很大,不只是今天鄧柯縣一地。也就是《安多政教史》中記載的:“古代凡黃河上部兩岸地區都是格薩爾統治的地方”。他的塞堡中心應是青海的果洛地區而不是柯柯一隅。其統治範圍是廣有六岡而不是“在六岡之外”。因為格薩爾的勢力範圍沒有跨伸至六同以外的其它地域,鄧柯是其屬部。如《格薩爾王傳》說:“林國虎踞朵康,木波棟族世系十八,鄧為佐臣亦有十八代”。然而後來衰落了。
《格薩爾王傳》還說林主格薩爾一生南征北戰,開疆拓土建立偉業,“但他只活了八十一歲,因無子而淹沒無聞。”然而從史實來看,並非如此,他所開創的林國政權並未中斷。如元朝設烏斯藏、朵甘思、脫思麻三路赤站。元朝以後,明朝遵襲元制,追封加認元朝遺部原各位首領,證明朵甘思仍然是一個強大的政治實體。《明實錄藏族史料》中記載,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又升朵甘思烏斯藏二衛為都指揮司,以朵甘衛指揮同知瑣南兀即爾營招兀即兒為都指揮同知。他們都是林國所屬部落首領,仍在白林國統治範圍之內。其後,林國內部互相爭權,朵甘思的竺堅贊與營招兀即兒不合,發生內亂,互相仇殺。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曾請闡化王僧人章陽沙加前去調解糾紛,後來得到解決。
明承元制,對林國採用“代導為善”的安撫政策,封朵甘思的“靈藏僧”為贊善工(在朵甘思都指揮司之上)。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封靈藏僧扎巴堅贊為灌頂國師。永樂五年加封他為贊善王,國師如故。弘治七年,“靈藏僧贊善王喃葛堅參巴藏人等來朝謝恩,貢進方物”。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出現的“靈藏”之名,這時才初見於漢文史籍,這個“靈藏”所指的就是林國。而《明史摘編附錄》還說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靈藏僧贊善王奏稱年老,請以長子代,帝不從請,而授其子為都指揮。”明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明帝準其請曰:“今爾年老,令長子班丹監挫嗣封贊善王”。明正德二年癸酉(公元1507年)“故靈藏贊善王之弟端竹監咎公襲兄爵,許之”。可見,無論是贊善王還是朵甘都指揮之職,都是林國家族中人的兄弟或侄子擔任,其世襲統治並沒有中斷。
那麼,《格薩爾王傳》中多次出現的“靈藏”與“林蔥”兩者是什麼關係?查《智者喜筵》,知“靈藏”的藏文寫作“林蔥”“靈藏贊善蘭”為“林贊善王。”可見“靈藏”是藏文的一個專用名、因漢語譯音不同,使“靈藏”與“林蔥”二者銜接不起。從而不知“靈藏安撫司”即等於“林蔥安撫司。”林蔥士司就是林國的繼續。林蔥土司自稱是林主格薩爾的後代、這也是有充分根據的。
明朝末年,蒙古族喀爾喀首領卻圖汗入侵白林國,公元1640年和碩特固始汗再次入侵其南部,還因格魯派的宗教勢力的包圍和明朝實行“多封眾建”的政策,白林國內部的招討司以及萬戶、千戶、百戶等土官土目各自為政等諸多原因,使自林國失去控制力,導致內部的分裂、地域不斷縮小,國勢日下。德格土司於明末清初崛起,至公元1559年蒙古吐默特部落的再次入侵,這時白林國才徹底解體,其殘部退居鄧柯一隅,即林蔥安撫司。任乃強可能忽略了這段史實,所以將白林國最後退居鄧柯誤以為林國的統治中心在鄧柯,這是不對的。林蔥土司自稱是格薩爾的後代,當然不是直系後代。實際上是稱為谷斯的阿六甲族部落的成員,他們曾是林國的一部分。從《林蔥世系史》所載史料來看,在藏民族史上,確實有一個林國的存在。他的開創者就是林蔥土司的先祖林·格薩爾。
⑶.爭鳴:
如上所論,既然林國於史有據,那麼,格薩爾實有其人也應於此得到確證,然而學術界仍多持異說。如學者任乃強在《藏三國的初步介紹》中說:“餘考格薩爾,確為林蔥土司的先租,即宋史吐蕃傳的唃廝羅也”,學者譚玉良認為這是不對的。
學者譚玉良分析道:任乃強進一步徵引了《吐蕃傳》說:“唃廝羅者,緒贊普之後。本名欺南陵溫籛逋,籛逋,猶贊普也……生高昌磨榆國。既十二歲,河州羌何郎業賢客高昌,見廝羅貌奇偉、挈以歸……欲河州立文法。”這段引文是說,唃廝羅出身本微,因相貌奇偉,為河州羌所重,擬奉立之。但任乃強剛剛說出格薩爾是林蔥土司的先祖,接著又改口說林蔥土司的先祖是唃廝羅。這種前言不達後語的說法,實則是否定格薩爾的歷史存在,從而肯定唃廝羅就是格薩爾。其引論又說“唃廝羅是贊普之後”,則更是附會成說。除任外,國內外學者持這種說法的亦不乏其人。
學者譚玉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回溯了林國出現的特定背景及其血緣系統。林國的崛起,不可能在吐蕃的強盛時期。朵康上部一帶,只有白蘭、党項、吐谷渾這些部落。公元七世紀時,吐蕃興起,滅白蘭、党項諸部。《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公元634年,吐蕃攻吐谷渾,破党項、白蘭諸羌。率眾十二萬,屯於松州西境。公元663年,滅吐谷渾。其後,迫朱孤(吐谷渾)西遷洛門(今藏南喜馬拉雅山),諸羌為吐蕃所據。再其後,吐蕃緊攻唐通道,屢發戰端。在這種特定背景下,當然不容別的部落獨存,包括朵康的白林國。因此,林國的興起,只有在公元851年張義潮沙州起義、以及公元866年“嗢未”奴隸起義推翻吐蕃政權之後才有可能。
學者譚玉良認為,吐蕃崩潰之後,甘、青、川地也曾出現過一些地方政權,如公元1032年青海的漁水流域確實有唃廝羅、溫逋哥、李立遵等政權出現,但唃廝羅政權是在吐蕃王朝解體後不久出現的,而林國不可能在這時就形成了強大的部落集團,它是在長期融合了其它部落而形成的政治實體。這就證明:格薩爾與唃廝羅不可能是同時代的人。因此,格薩爾不是唃廝羅。唃廝羅也不可能是林蔥土司的祖先。另外,唃廝羅當時活動的區域,主要在湟水流域的青塘,即今青海西寧一帶,居積石山以東的朵堆地區的脫思麻。格薩爾主要活動於積石山以西的朵康地區,即今青海的果洛一帶,各有不同的居界。兩人出生的時代不同,活動的地域也不相同、當然也就不能將他們硬扯在一起附會成說,把格薩爾臆改為唃廝羅。說唃廝羅是“贊普之後”,則更與事理相悖。因為吐蕃王族與非王族,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祖先來源。《西藏王統記》記載:吐蕃王族號悉補野氏。林國是非王族,是由獼猴繁衍的原始四大種族之一的木波棟族。所謂木波棟族,木波是形容語,按苯教說法為神靈之意即神靈的棟氏族。按《苯教源流史》又把原始種族分為內四族和外四族。色、穆、董、棟屬於內四族:色為吐谷渾,穆為羊同(即象雄),董為孤波(蘇毗)。外四族是孟族、突厥、吐蕃和漢族。非王族人認為只有內四族才共同為獼猴的子孫,才是藏地的原始士著。吐蕃王族是外來的,屬於外四族。所以我們說:假使唃廝羅是林蔥土司的先祖林·格薩爾,他也不是贊普的後代,因為他不是外四族的血統。林國雖然不是王族正緒,但它仍然屬於吐蕃的別友。因為木波棟族是吐蕃原始六族之一,自稱為岡巴吐蕃(即居於六岡的吐蕃)。這是研究吐蕃族系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學者譚玉良還認為,研究格薩爾其人,史詩內容為人們提供了真實的歷史資料。因為史詩植根於實有的人物與事件,它的主要內容都取材於歷史事實。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也是這樣,它的主要內容是描寫戰爭,而這些戰爭所留下的大量名物故跡,又反映著歷史人物與事件的內在真實。如《霍嶺大戰》就是以歷史上蒙古族與林國在黃河、金沙江上游發生過的戰爭為依據,在這些地方,至今還遺存著許多以史詩人物名字命名的村邑和城堡。如德格玉隆地方的晁同宗、康定木雅地方的玉澤宗等。故戰場的瑪阿齊毒青壙地方、現在仍叫青壙。當時由林國佔領的瑪科地區的黃河江饒渡口、班瑪沙江渡口、旺布才渡口等地名與水名、當地人至今稱謂依舊。霍嶺大戰故地的拖拉山、鄧柯的雜石山(漢語名叫巴千山)。現在仍用故名。霍嶺大戰死過許多人,因而那裡至今仍然可以看到不少骨骸和生了鏽的刀、甲、矛等的碎片。在德格的阿雪之加達格薩爾生地,那裡有格薩爾小時候在石頭上刻留下的腳印。解放前林蔥土司的前幾代人為紀念格薩爾修建的廟宇至今猶存,在瑪域嶺時代建造的僧初達孜宮、甲宗穆波宮、達榮家的白馬囊宮等,於今尚在。格薩爾賽馬稱王的阿亞第草原的上、中、下三地以及焚香祭祀的拉丟、綠丟、古熱石山,現在仍叫其名。放金寶座的大石塊四周印下的人、馬、狗等的腳印、現在還清晰可辨。格薩爾召集部屬舉行大會的場地瑪代達塘,在瑪卿邦日山邊,世人至今仍叫那時的地名。
另外,從藏民習俗傳統也能證明格薩爾曾參加過霍嶺大戰。這可以用今青海果洛地區藏民世世代代使用花帳篷的習慣得到證明。原來,霍爾被格薩爾打敗後,林國士兵出於戰後特有的報復心理,所到之處,將霍地百姓的帳篷用刀戳得大眼小洞、百孔千瘡。當霍地百姓重返家園後,便把帳篷上的洞孔補得顏色調和、黑白相間、疏密有致、世代相傳,故曰花帳篷。又如,霍地藏民還忌諱棗紅顏色,見了騎棗紅馬的人不願留宿,這是因為格薩爾與霍爾作戰時曾騎過棗紅馬。這種被征服者的自然心理,也就成為一種流傳不絕的民間習俗。再如藏族崇尚白色。而這種尚白的習俗已成為他們表達感情的程式碼。如敬獻潔白的哈達表示崇敬與祝願。使用比喻時,他們用白獅子喻白馬。這種尚白的習慣,從《格薩爾王傳》中可以得到證實。如史詩中的格薩爾和許多英雄都穿白衣、拿白刀、披白色盔甲,甚至身上的痣也是白的。藏族的這種習俗、可能受白色雪山的影響。因為雪山雄偉、神奇、雪水灌溉田野、養育百姓、理應受到崇敬。於是、這種尚白的習俗便世代相襲、流傳至今。以上所舉歷史事件遺存的名物故跡與民俗,證明格薩爾是一個可以憑信的實有人物。
根據以上三個方面的綜合考察,學者譚玉良認為:在公元十三、十四世紀之間,藏族史上確實生活著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林主格薩爾。但因明朝以前無史可考,只能根據僅有的部分史實和史詩所提供的有關資料予以推論、以及在康區工作多年所察民俗與視聽成說。
2:從牧羊人到省級領導幹部——尕布龍
二十世紀20年代中期秋後的一天,在青海湖畔金銀灘草原一個貧窮的蒙古族牧民家中,一個男嬰呱呱墜地,這孩子長得天庭飽滿.雙目炯炯有神,鄰居和親戚們都說他有福氣。但孩子的雙親並不指望他帶來太大福氣.只盼他不要生病,快點成長,將來早點拿起放羊鞭去放牧。這個孩子名叫尕布龍。
尕布龍在草原上咩咩的羊叫聲中長大。十多歲時就去山裡放羊,十七八歲他己成為一個壯如牛犢的蒙古漢子。
但是,他和草原上大多數牧民一樣.在苦難中度日。他給牧主頭人家放過羊.他被抓去當過民夫、幹過苦力。但他勤勞樸實,正直豪爽.總愛在危難之中幫助別人,尤其當發生草原糾紛甚至械鬥事件時,他總是不怕危險,出頭調解.最終將激化的矛盾化解。於是金銀灘草原上的牧人們都知道了尕布龍這個人。
但苦難的日子似乎沒有盡頭,蒙藏牧民們每天都祈禱佛爺賜福。終於有一天.解放軍來了,共產黨來了。尕布龍很快明白了一個理:共產黨是為窮苦人謀幸福的,他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不久便成為金銀灘草原上第一個為政府幹事的人。
是黨組織將他送到高等學校培養,使他有了文化,懂得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懂得了黨的方針政策。他先後當過海晏縣民政幹事、統戰部部長,繼而又擔任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黃南州委副書記、省畜牧局局長、省委常委、副省長等領導職務。
從他放下牧羊鞭走進黨政機關、成為黨的幹部的那一天起,他就在心裡對自己說,可不能忘記黨的培養,忘記養育自己的草原和牧民群眾啊!參加工作40多年來,在不同的領導崗位上,他總是小心、謹慎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和權力.生怕出什麼差錯。在他擔任省級領導以後,更足從嚴要求自己。對下級.尤其對基層幹部和群眾從不擺官架子;對工作總是那麼認真,認真得有時讓下屬都難以理解。每天工作至少達16個小時以上.今天的事決不會推到明天,尤其是關係群眾利益的事情,他都會親自過問,負責到底;能辦到的,如果辦不刊。他就會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在擔任23年省級領導期間,他至少上千次下到全省各地的農牧區搞調查研究和工作指導,全省幾乎每個鄉村都留下了他的腳印。哪裡發生雪災,哪裡出現疫情,哪裡的農牧民群眾鬧饑荒.他的身影就出現在哪裡。他下鄉總是輕車簡從,從不驚擾基層和群眾。每次下鄉前,除特殊情況外,他從不向當地黨政領導打招呼,更不允許通知基層接待。而到每一個地方,他總是和秘書、司機同居一屋,只要有一簡普通房間、三張床就行。吃飯越簡單越好.一般只要有面片、有農牧民日常喝的老茯茶就滿足了。有時.為了不給基層幹部和群眾添麻煩.午飯只用開水泡饃饃就可以了。
有一次尕布龍到大通縣樺林鄉去檢查工作,快到中午了。一位鄉幹部向另一位擠了一下眼睛,那位鄉幹部會意地去準備午飯。他發現後問;你們眼睛擠什麼?鄉幹部答:我們準備了個尕羊,擠個眼睛就是讓他們快去收拾。他聽了,一下火了:你們這樣擠眼睛,一年要擠掉多少隻羊哩?說完起身執意要到附近飯館自己去買飯。鄉幹部無奈,只得去做了一鍋麵片。
還有一次去海北草原.州縣領導得知尕布龍副省長要路經一個牧業點.就吩咐下面的人在哪裡準備一下,接待他吃午飯,還特地宰了只羊。但當尕布龍幾個人到那裡時,負責接待的人尚未趕到.帳房前、鍋灶邊幾個人正在忙碌著。他上前故意問:能不能給我們一點飯吃.我們都餓了。有人回答:不行,我們在等省長.這些吃的都是為他準備的。他又說:省長也吃不了這麼多,你們就給我們一小塊羊肉,給一點點面,我們自己揪點面片吃,行嗎?那些人同意了。他就開始親自做面片,做好了面片,等吃完後負責接待的人才趕到。當那些正在燒火做飯的人聽說剛才做面片的人是尕省長時,頓時面面相覷,而尕布龍卻開玩笑地說:沒有什麼,說不定你們做的面片還沒有我做的香哩,不信,你們嚐嚐。於是引來了在場所有人的一陣爽朗笑聲。
也許有人不信,但卻是事實。在幾十年間,作為領導幹部的尕布龍無數次下農村、跑牧區,無論在什麼地方吃飯.他都要付錢,而且律律要付三個人的錢.一份是他個人的,另外是司機和秘書的。有一次他在一個村子搞調查.中午在村幹部家吃了一頓飯,他要付飯錢,村幹部硬是不收。無奈之下.他也不再堅持.但車開出村頭之後,他還是將算好的20元飯錢託人帶了回去。他說,這不是一頓飯的小問題。戰爭年代.我們黨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心一意為人民.才打下了江山。現在搞現代化建設.更不能多吃多佔老百姓的。多吃多佔養成自然,就會敗壞黨風,喪失民心啊。
在擔任常務副省長和省人大常務副主任那些年,每當召開全省人代會時.是他最忙的時候。作為大會主要組織者之一.他一方面盡職盡責.為大會的順利進行履行好領導職責;另一方面每天總是在四、五點鐘起床.親自到大會食堂和廚房為牧區來的牧民代表燒奶茶:用餐時問.他又親自到飯廳為來自最基層的農牧民代表倒茶端飯。有人議論他有失身份.他卻淡然一笑說:農牧民代表們長年累月在下面勞動,很辛苦,好不容易來省上一回。我作為他們的公僕侍候他們一回.也是應該的。在他看來,一個牧羊人和一個省級幹部之間並沒有大的區別.所不同的是,一個人手握著自己的放羊鞭.而另一個人手裡握的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權力大小不同.但人是平等的。
幾十年如一日, 他用行動闡釋公僕深情
尕布龍說,權力來自百姓.只能服務於百姓,而不能以此謀取私利。多年來給他當過司機的楊傑說:尕省長對自己的親屬,對秘書、司機等身邊工作人員的要求太嚴格了。秘書司機們從沒有人借他的名義謀過私利;親屬當中沒有一個人因他而沾過光,他也從來不讓他們沾光。
他有一個侄兒。透過自己努力考上了中專,工作後又透過自學考上了大專。由於工作出色,單位領導們研究,決定要提拔他當副處級幹部。當他們為此請示時任副省長的尕布龍時.得到的回答卻是:就因為他是尕布龍的親侄子嗎?不要提拔,還是讓他搞業務.提拔的崗位留給別人。於是侄兒單位的領導就此作罷。
那時,他已擔任省級領導了.許多人勸他將家屬轉為城鎮戶口.他沒表態:後來.當他升任為副省長後.有人提醒他將家裡人遷到省城.給仍在老家放羊的女兒安排個工作.他還是沒表態。直到現在.老伴已經去世了.女兒仍在老家放牧。
尕蒙生.是尕布龍在上世紀60年代初擔任河南縣縣委書記時領養的一個孤兒,並在他的呵護下上小學、讀中學。文革時讓尕蒙生上山下鄉.後來在互助縣一個偏遠藏族鄉參加工作。在尕布龍擔任常務副省長期間.身邊工作人員專門提出,不用他操心,幫助將尕蒙生調到省城工作。但他始終沒答應。
1985年前.每年春節期間.如無特殊情況.他總要回到金銀灘草原的老家去過-個特殊的年.將直系親屬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已參加工作的晚輩召集在一起,自帶乾糧.為村上的鄉親們放牧一天,讓忙碌了一年的鄉親們過個好年.還自備年貨到貧困人家去拜年。每年每次當趕著羊群走向昔日曾放過牧的山坡時.他總會覺得心靈又得到了一次淨化。
但是,1985年之後.他卻再也不能到牧區老家去放羊了。因為那年.青南高原遭受了特大雪災.他作為全省救災指揮部總指揮.在唐古拉山指揮部前線海拔5300米的高地上整整忙碌了一個星期.等他從山上撤下來時.臉色已變成紫色.呼吸極度困難.感冒引起的肺氣腫險些要了他的命,他由此而落下了肺氣腫的後遺症。此後只要到高海拔地區.他的肺氣腫就會發作,就會使他面臨生命危險。這些年他感到身體一年不如一年.但他卻很少去住院治療.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就去醫院開點藥,到機關醫務室打吊針.打針時寧可自己坐在凳子上,卻總會把病床讓給別人。
不知百姓疾苦的人不配做人民公僕。他曾反覆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強調。多少年來,不論處在什麼位置.不論走到什麼地方,在他心中。放在第一位的始終是普通百姓,關心群眾疾苦是他生活中最主要的內容。凡是瞭解他的人都知道.為了那些來自農牧區的貧困群眾.他的住宅幾乎變成了患者的"住院部"和"招箱所"。他的家裡沒有沙發.沒有象樣的傢俱,只是在各屋裡擺了十幾張簡易板床.每天都要接待少則七八位,多則幾十個來自邊遠地區的農牧民群眾。他們大多是因為貧困而住不起醫院或無錢看病的患者.而其中好多人都與他素不相識。但是幾十年來,他始終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侍候他們,為他們管吃管住,甚至負擔醫藥費。據曾給他當過他多年司機的楊傑、崔生滿等介紹,30多年來,僅他們從尕省長家護送到醫院就診的貧困農牧民患者就有7000多人,其中相當一些人在病重期間,尕省長曾親自在他們病床前守護過。
有一次,海南州一個藏族牧民的孩子患了急性腦膜炎,情急之下,這個牧民先把孩子乾脆送到了尕布龍家裡。因為在他心目中,尕布龍救不了孩子.孩子也就沒救了。那天晚上,當孩子在9點被送到尕布龍家時,10分鐘後就被送到醫院。在進行搶救的10個小時裡,孩子一直昏迷不醒,尕布龍像守護親孫子一直在搶救室外焦急地等待著,直到孩子轉危為安時,他才悄然離去。事後,那個牧民感動得流著眼淚說:省長,是你救了我的孩子的命啊!而尕布龍卻淡淡地說:是醫生救了你孩子的命。
他的工資雖比別人高出許多.但為了幫助更多的貧困農牧民.他對自己生活上的苛刻讓人會感到他可憐、他寒磣:平時不敢多吃點肉,不敢多穿一件新衣服,但為了救助那些處於危機中的貧困農牧民群眾,他卻出手大方。為了他們.他那怕割下自己身上的肉都會捨得。他的工資由此而總不夠花.生活極端簡樸.直到現在,他仍然抽的是四、五塊錢的劣質紙菸,藍布中山外套已洗得發白.襯衣上打著補丁。
那年,他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一次到民和縣滿坪鄉扶貧點去檢查工作。看見路邊一個破舊的莊廓就走了進去.眼前的一切讓他心痛:屋裡一貧如洗,土炕上只有幾片破舊氈。當他手握陳老漢那隻枯乾柴般的瘦手時,心裡頓覺一陣酸楚。當晚,回到省城的他失眠了。第二天.任別人怎麼勸說.他將家裡新一點的6床被子全部捆好.放在轎車上,讓司機給陳老漢送去。
從省級領導到綠化“專業隊長”
青海西寧,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古城,古城被南北兩架山合抱著。山高、坡陡、風大,植被少,氣候常年呈乾旱、半乾旱狀態。年降雨量只有360毫米,蒸發量卻達到1763毫米。為了改變南北兩山的生態環境.1989年.省上成立了西寧市。南北山綠化指揮部"。南北兩山生態綠化工程由此拉開了序幕.尕布龍正是在這個時候走上了治理南北兩山生態環境、改善西寧人生活質量的歷史舞臺。
1989年指揮部成立時.尕布龍擔任顧問。1992年,66歲的尕布龍從省人大常務副主任的職位上退了下來,組織上讓他擔任兩山綠化的專職常務副總指揮。從此,他把全部的心血都獻給了這兩架荒山。
曾經有好心人勸他,你工作了幾十年,為公家操勞了大半輩子.現在退休了,該好好過幾年舒坦日子了。尕布龍回答:黨把我從一個放羊娃培養成領導幹部,組織信任我,讓我把兩山綠化好。我要一心為黨的綠化事業再出最後一點力,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從此,他全面負責兩山的規劃,具體實施水利設施的建設,帶領民工修路、整地、育苗、栽樹、澆水。南北兩山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腳印。
兩山綠化初期,經過反覆策劃.他決定成立一個綠化專業隊。專業隊由他全面負責,並和農工們一起勞動,一起吃中午飯。所不同的是每天都比別人上班早.勞動卻比別人多。農工們說,你過去當的是省級大官,現在負責個綠化專業隊.連個生產隊長都不如。尕布龍回答:那都一樣,當過省長的人不見得能當好生產隊長,這方面我還要向你學習哩。
那年春天,一個很平常的日子.尕布龍早上7點就已在山上,等民工們上山時,老人已在那裡幹了快兩個小時.挖樹坑、扛樹苗……他滿身泥土.再加上那頂破草帽和那雙舊帆布鞋。儼然是一個老農民。民工們見此情景。一個個跟著他緊張地勞動起來。中午,他和民工一起用工地上支起的大鍋,熬老茯茶喝,吃自帶的乾糧。一直幹到傍晚時分.天快黑的時候,他才站在山坡上用沙啞的聲音喊:大家收工吧。喊聲剛落,眾人只見他那高大的身軀癱倒在地上。他累倒了.有人為此流了淚,更多的人跑上去把他從山坡上抬了下來……
有一次,他去二十里鋪拉雲杉苗子.早上6時就出了門,本想中午趕回指揮部吃午飯,可因修路堵車。早過了吃午飯的時候,苗木還沒裝好。飢餓難耐的他.跑到一個老鄉家裡想要點洋芋充充飢。可能是他滿身泥土的樣子令人生疑.竟被老鄉沒好氣地給趕了出來。事後.那個老鄉得知來他家討飯的是原副省長尕布龍時,後悔得捶胸頓足。
高原的春天,寒氣仍然逼人.那是二月的一天,山裡狂風大作。他本來就有點感冒,幹了一天的活,累了,支援不住.就靠在苗圃的地埂上睡著了。收工時.人們才發現他不見了,便到處尋找。等找到時,他快被那大風裹卷而來的黃土給埋掉,身上、臉上、耳朵、鼻孔全是土。第二天,他感冒加重,臉色發青,肺氣腫老病又復發了。司機小趙和為他做飯的活巴看他病得不輕,就勸他去住院治療。他卻在醫務室打了吊針後,又來到山裡帶領他的專業隊幹活。
如今,尕布龍十多年的辛勞已結成碩果:西寧南北兩山昔日的荒山禿嶺已綠樹成蔭,造林面積近4萬畝.植樹達3000多萬株,成活率為80%.建成山地苗圃500多畝,旅遊景點12處。2001年.尕布龍被授予全國母親河(波司登)獎,並獲得獎金2萬元,他將這筆錢悉數捐出。獎給了綠化南北兩山的先進個人和單位。
2003年,尕布龍從南北山綠化指揮部副總指揮的崗位上正式退了下來.但他卻不忍心放下那些親手栽植的林木,每天仍然自帶乾糧,不要任何報酬.去看護山上的苗圃,仍然去和民工們一起勞動……。
十載義務勞動,汗水染綠荒山
西寧市位於湟水河谷地,夾在光禿禿的南北兩山中間。10年前,一旦颳起風來,兩邊荒山上的沙土橫掃西寧,市民飽受風沙之苦。為了改善黃河上游生態環境,美化西寧,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將西寧市四周的各個荒山綠化任務分片包乾給省直機關各廳局。1992年,66歲的尕布龍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他還想為人民多幹些事情,組織上就讓他擔任了西寧南北山綠化專職常務副總指揮,從此他一干就是10年。
10年中,尕布龍泡在南北山林區的勞動日達3520天,而且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親自上山值班,10年來從未間斷。他每天早晨7點前就揹著水壺和乾糧步行上山,挖坑、栽樹、澆水,中午靠在樹上喝口開水,在這10
年中,尕布龍沒拿過一分錢的報酬。近4年來,綠化辦公室給他補助2800元,他用這筆錢買了樹苗栽到南北兩山。在尕布龍帶領下,各包乾廳局認真負責,完成了綠化任務。目前,南北兩山4.5萬畝規劃造林面積中,已完成造林3.75萬畝,栽植喬木554萬株、灌木2452萬株,平均成活率達80%以上。修建水泵站35個,安裝小流量高揚程水泵52臺,裝機容量5181千瓦,修建大小蓄水池158座,容量9975立方米,埋設主管道55.8公里,支管道115.5公里,保證了各綠化區林木的成活率和儲存率。
記者在林區採訪尕布龍。他說:“我本來是個放羊娃,是共產黨把我培養成了一個省級領導幹部,我不能躺在家裡消磨時間,浪費生命。利用自己的晚年,我要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
家裡辦起“牧民店”,免費服務三十年
西寧大部分市民和郊區農民,已經用上了煤氣和電灶。但在省政府大院內的省級幹部住宅樓裡,只有尕布龍一戶人家還燒著煤球爐子。6月22日,當記者來到他家採訪時,上下兩層複式樓裡擺放著11張床鋪,客廳裡並排著4張陳舊的課桌,桌兩旁擺著40把椅子,要不是看見來省城求醫的8位藏族牧民正圍桌吃飯,我們還誤認為是個會議室。這就是尕布龍30年來操持的“牧民店”。
1971年,尕布龍當選為中共青海省委常委,任省畜牧廳廳長。當年,省政府辦公廳給他騰出一套省長住宅樓,但他決定不搬,仍住在畜牧廳家屬院80平方米的4間平房裡。這個家屬院是50年代修建的,房子破舊潮溼,室內沒有自來水,沒有廁所,也沒有暖氣,他一住就是18年。省委書記兩次動員他搬進省長樓,尕布龍都是那句話:“我在牧區當縣委、州委領導近20年,找我的牧民很多,我會藏語和蒙語,可以給來省城求醫、辦事的藏、蒙族牧民當翻譯。如果搬進省政府大院,大門口有崗哨,牧民找我就不方便了。”30年前,他把自己住的4間平房用土坯隔成了5間半,半間當自己的臥室,其餘5間共搭了11張床。他用自己的工資購置被褥和羊毛氈,免費為來西寧治病、辦事的牧民提供服務,成為聞名全省的“牧民店”。1988年,省政府辦公樓和住宅區分開管理,住宅區不設崗哨,尕布龍才搬進了省長樓,同時把他的“牧民店”也搬了進去。
凡是來“住店”的牧民,少則兩三天,多則一半年,感覺就像住在自己的家中一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天棚鄉的藏族牧民旦增夫婦患肺病,想到西寧治療,因家中困難,害怕付不起住宿費,不敢來西寧。他們打聽到尕布龍家有個“牧民店”,就於去年2月住了進來。在8個月的治療期間,尕布龍親自給他們聯絡醫院,找醫生,錢不夠時主動墊付。夫妻倆肺病痊癒返回草原時,流著眼淚對尕布龍說:“我們一輩子忘不了您的恩情。”尕布龍說:“我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為你們乾點事應該的。”
跟尕布龍幹了10多年農村牧區工作的原建設廳廳長簡順生告訴記者:尕布龍家的“牧民店”裡,幾乎天天有人,多則30人,少則三五人。為了讓來治病的牧民們及時熬中藥,他家常年生煤爐子,每月尕布龍用自己的工資給“牧民店”買300斤麵粉,每年要買6噸煤,每天要做5鍋麵條。尕布龍和他們一起吃大鍋飯,從來不單獨開灶。當我們問起30年來“牧民店”裡共住過多少人次時,尕布龍說:“我自己也搞不清住過多少人,大部分人的名字我都叫不上,人民養育了我一輩子,現在有條件了就應該為他們盡點責任。”
從政為民五十秋,女兒至今執牧鞭
尕布龍1949年參加工作,1952年加入共產黨,在副省級的領導崗位幹了21年,記不清他為多少人批示辦過招工、招幹手續,給多少人辦過農轉非戶口,但就是沒有給自己親屬辦過一件轉戶口的事。如今,他的老伴華毛、女兒格格麗、女婿生格和3個外孫還都是農村戶口。
瞭解到這個線索後,我們到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拖勒景鄉永豐村採訪了尕布龍在牧區的家。在這個副省級幹部的家裡看不到任何比本村牧民特殊的地方。住的仍然是20年前蓋的5間土坯房;3把人造革面的椅子,其中一把還打了3個小補丁。家裡最值錢的東西是今年新添置的一臺電冰箱,全家人仍過著牧民的生活。
村幹部告訴記者,30多年前尕布龍在黃南州任縣委書記時,妻子華毛是全村的勞動模範。有一次,她在生產隊牛場擠奶,被受驚的犛牛踏傷了腰骨,成了半癱瘓,家務的擔子全落到正在上學的格格麗身上。為了接替阿媽放牛,同時照料阿媽,她主動退了學,拿起了牧羊鞭。前幾年,很多村民看到格格麗全家當牧民,就勸她:“你阿爸是副省長,身邊又沒有家裡人,隨便找個理由,可以解決戶口,進城工作,你小兩口為啥還捨不得放下牧羊鞭?”格格麗總是說:“阿爸經常教育我們,要熱愛草原,建設牧區,雖然牧區自然條件艱苦,總要有人來建設。如果牧民都進城,草原建設、畜牧業生產由誰來發展?”
尕布龍始終保持著一個共產黨員淳樸、勤勞的高貴品格,每年春夏,他還是天天迎著那初升的太陽,上山,下山,種樹不止……
3:尕氏名餚:
太原名餚“清元和頭腦”,是山西太原“清和元飯店”產品中獨具一格的風味菜品,享譽中外。明末清初,一位甘肅尕氏移民戶在太原市的南倉開設了一家飯館,生意清淡。傅山(明末清初人,字青主,山西陽曲人,不媚權貴,憐貧惜窮,明末以後拒不為官,隱居深山,奉母至孝)曾懷著濟世扶貧的願望,傳授給他一味有食療價值的菜品配製方法。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清元和頭腦”名聲大振。抗日戰爭期間,太原淪陷,業務蕭條,“清和元飯店”幾至歇業。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得新生,在橋頭街丁字路口開店復業。1982年擴建為高階餐廳,一次可同時接待三百多人。每當“頭腦”上市,從早到晚食客如潮,勝過往昔。
現將其主要的製法介紹如下:
原料:
綿羊腰窩肉1000克(二斤),羊尾油100克(二兩)
標準麵粉500克(一斤),黃酒250克(五兩)
花椒十多粒,蔥白少許,鮮姜少許,
藕根200克(四兩),黃芪5克(一錢),山藥200克(四兩)
製法:
①將麵粉撒在蒸屜布上蒸約兩小時,離火冷卻。將羊肉羊尾油用水泡洗乾淨。將黃芪、花椒用潔白包好紮緊。然後將以上全部物料入另一鍋,加足水,用大火煮沸,撇清浮沫,轉小火,加蔥白、鮮姜,焐到用筷子能將肉戳透,將鍋離火,取羊肉、羊尾油冷卻,肉切成寸半大小塊,尾油切丁。
②將鍋內原湯的浮油撈淨,再過繃篩濾清,冷卻(以上原料應在吃前一天準備好)。
③食用時,將濾過的原湯燒沸。另用適量麵粉加水調成糊湯。將山藥去皮切滾刀塊。將藕根切片。隨後把糊湯、山藥、藕片等一起投入沸湯內。同時將事前已準備好羊肉塊、羊尾油丁和撈出的浮油加入燒熟後再加黃酒略煮即成(約可裝十碗)
④供食時,應另備醃韭菜、燒賣、燒餅等,隨同頭腦一起出菜。
特點:
有葷有素,有湯有菜,饒有風味。藥理上有滋補強身、祛風活血、鎮靜神經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