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姓圖騰(貴氏圖騰)
貴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來源眾多,最早源於姬姓,出自顓頊帝的玄孫陸終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此外還有西周時期八天官之第六,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以及少數民族漢化改姓等。貴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七百一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零八位。
【得姓始祖】
陸終:顓頊帝的玄孫。其後有分封於貴邑(今陝西咸陽渭城區周陵鄉馬家窯村),因以為姓氏,稱貴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貴氏正宗,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貴氏族人大多尊奉陸終為得姓始祖。
蚩尤:苗族皆尊始祖是太皞伏羲氏,先祖則是中華民族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的三苗首領、戰神蚩尤。苗民中的貴族,多為數千年一脈相承的世襲制度產物,有以其貴族地位為漢化姓氏者,稱貴氏,世代相傳至今,苗族貴氏與歷朝歷代的改土歸流運動並無直接關聯,屬於原始姓氏群體。
各支始祖
貴繼忠:於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由浙江衢州府常山縣與弟貴繼孝,隨其父少司馬貴純有事於雲南曲靖軍民府。未幾,貴純歿,是時,貴繼孝已授金齒衛千戶,羈於職,弗獲扶櫬東歸,葬於滇。貴繼忠服闋東還,擬取眷口入滇。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攜眷西行,道經武陵,絀於費不能行,遂卜居侯家港,墾殖納糧承差,是為落籍湖南武陵之始祖。有貴德福、貴德壽二子。貴德壽徙居衡州。貴德福生貴文聖、貴文山、貴文信、貴文進、貴文憲、貴文慶、貴文質、貴文河八子。貴文進、貴文憲兩房失考。長子貴文聖遷梅家渡,次子貴文山遷居梘見堤,三子貴文信遷居老宅上邊,六子貴文慶遷花廟坪,七子貴文質遷老宅西邊,八子貴文河守老宅。其後六房瓜瓞綿延,散居四方。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顓頊帝的玄孫陸終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廣韻·未》的記載:“貴,姓。出陸終之後。”顓頊帝玄孫陸終之後有分封於貴邑(今陝西咸陽渭城區周陵鄉馬家窯村),因以為姓氏,稱貴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貴氏正宗,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貴氏族人大多尊奉陸終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八天官之第六,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典籍《周禮·天官·大宰》記載:“以八統詔王馭萬民,六曰尊貴。”西周時期,官吏都分別隸屬於“當時”(天官)、“稟者”(地官)、“土師”(春官)、“司徒”(夏官)、“司馬”(秋官)、“李”(冬官),即各級官吏分屬於天、地、春、夏、秋、冬六部統領與管轄。天官,分統八師,亦即八鄉。所謂“八鄉”,許多史學家歷來解釋為西周初期的八個大邑,每邑擁一師軍隊。按《周禮·天官·敘官》中的敘述,“治官之屬”有冢宰,即大宰,有小宰、宰夫,其下食官之長則為膳夫,大宰、小宰、宰夫都可以單稱為宰,而膳夫又可稱作宰夫,甚或稱為大宰。其地位和職能儘管懸殊,官名卻能通用。由此可見,屬於一系的官名,在一定的情形下有通用的可能。例如在《周禮·天官·宰夫》中記載:“宰夫之職,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敘群吏之治,以待賓客之令、諸臣之復、萬民之逆。”其職能是出納王令及其回覆。在著名的克鼎記膳夫克中記載有:“舍令於成周,遹正八師”,成周的“八師”即八鄉(向),所云恰可與宰夫職文印證。本書經考證則認為,“八鄉”即“八向”,指以先宗周(豐、鎬二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十二公里灃河兩岸,豐京在河西,鎬京在河東),後以成周(今河南洛陽)為中心的八個方向,以紫氣之鄉(向)為源,指向東、東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東這八個方向,概指西周王御之天下,以八師統之,稱八統,官稱為“大宰”。其東、北東兩個方向分由兩個異姓王族統領,即姜、子二姓,其餘六鄉(向)由姬姓王族貴胄統領,這六鄉(向)姬姓王族貴胄皆稱“尊貴”,為尊號。“尊”者僅能用於王稱,“貴”者則可泛用於族稱,“尊貴”成為了西周王朝統領和維護天官制度的核心,後來這種尊號成為統治集團的專利。後有後裔子孫以其尊號為姓氏者,稱貴氏。西周政體中的大宰、小宰、宰夫、膳夫,以至邑宰等等的通轉變化,比較複雜,因為“宰”這一名稱,本義即是一種食官,由於古代政權機構形成過程的特點,移用於協助天子掌理政務的要職,其本義的湮沒有相當長的過程。
直到後世,“宰相”一詞婦孺皆知,人們才把“宰”的本義漸漸淡忘了。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苗族先祖蚩尤之後裔,屬於以貴族身份為氏。
該支貴氏,本是古苗族貴族的簡稱,苗族同胞皆尊始祖是太皞伏羲氏,先祖則是中華民族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的三苗首領、戰神蚩尤。蚩尤與炎帝本為族裔關係。
在史籍《路史·蚩尤傳》的記載:“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與蚩尤均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同屬農耕部澆聯盟。炎帝部落為神農氏族之直系後裔,仰成於其先祖神農氏發明耒耜功績之餘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聯盟之首,而稱“炎帝”。炎帝與神農氏既屬於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故而在史籍《史記·封禪書》中例舉封禪大典時,將神農氏與炎帝分列先後。在史籍《史記·五帝本紀》中,關於神農氏與炎帝的記敘非常貼近,但未予指明其間的關係。
在史籍《帝王世紀》中則記載:“神農氏作,是為炎帝”,已經注意到了二者的親緣關係。在史籍《漢書·古今人表》及《易·繫辭·疏》中,已經將炎帝與神農氏合稱為“炎帝神農氏”。在典籍《易·繫辭》中疏引《帝王世紀》記載:炎帝之號,凡傳八世: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見蚩尤部澆嶄露頭角。
苗民中的貴族,多為數千年一脈相承的世襲制度產物,有以其貴族地位為漢化姓氏者,稱貴氏,世代相傳至今,苗族貴氏與歷朝歷代的改土歸流運動並無直接關聯,屬於原始姓氏群體。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公族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春秋時期,楚國公族中有被分封於貴邑(今江蘇江陰、常州、丹陽一帶)者,其時,治所在今江蘇省的鎮江市丹陽市延陵鎮,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貴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嬴姓,出自少皞(昊)金天氏後裔伯益的後代造父,屬於以氏族圖騰為氏。
傳說,造父的後裔趙匡胤為該支貴氏的祖先。
宋太祖趙匡胤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農曆10月20日一夜之間猝然離世之後,即位的宋太宗趙光義逼殺了三十歲的趙匡胤長子趙德昭,其二十三歲的幼子趙德芳後來也神秘地暴病身亡,隨後,宋太祖的族人紛紛設法避難,其庶支後代之一就改名叫“中一貝”。
在中一貝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將先祖的名字合了起來,成為“貴”字,然後以“貴”為姓氏,以悼念中一貝。(待考)
源流六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駱越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典籍《韻會》記載:“貴,春秋駱越地,隋鬰州,唐攺貴州。”駱越之地,據現有文獻記載“駱越”的“駱”,是由“駱民”演變來的。
古之駱越地的住民、遷住民中,多有以唐朝以後的地名稱謂“貴”為姓氏者,稱貴氏,世代相傳至今,是今天壯族中相當古老的姓氏群體。
源流七
源於姜姓,出自秦、漢時期古西羌族酋首貴霜王朝,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西羌帥有貴霜王,或其後以為氏。”西羌,出自三苗,是姜族的別支,三代以後居於河西、賜支河和湟河之間。戰國時,羌族興盛,有蓖中種(越錨羌)、白馬種(廣漢羌)和參良種(即武郡羌)等等。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西漢王朝建立。這時進入中原的羌人已基本上融合於漢族之中,未進入中原的羌人除部分生活在隴西以外,大都散佈於長城以西,特別是河湟地帶。西羌部落繁多,大多以動物之名為號,如白馬、犛牛、參狼、黃羝、黃羊等,可能是一種圖騰崇拜的遺蹟。有一些以地名為號,如勒姐、卑。這部分人可能已進入地緣性聯盟。而較強大的先零、燒當羌則以父號為名,表現了父系氏族的父子聯名制。大致說來,西北諸羌,先零、勒姐、當煎、當闐、封養、牢姐、彡姐、卑浦、烏吾、鍾存、鞏唐、且凍、傅難諸種在隴西、金城兩郡及其塞外。全無、沈氐、部分牢姐在上郡(今陝西綏德縣)。虔人及部分卑浦在西河郡(今陝西河曲縣附近)。各部自有酋長,數相攻殺掠奪,戰禍頻頻不斷。諸羌之中,最初以先零為最強大,居住在大榆谷(今青海貴德、尖扎),水草豐美,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對外向漢朝邊境用兵,對內併吞弱小,後被燒當羌等聯合擊敗,逐漸被削弱。燒當羌傳說是研的十三世子孫,本來居住在大元谷(今青海貴德),人少勢弱,後擊敗先零、卑浦羌,遷居到大榆後,日趨強大起來。此外鍾羌也很強大,號稱有兵力十萬。至於其他羌部,大者萬餘人,小者數千人,一時都很活躍。漢興時,這些羌族部落都臣服匈奴。漢景帝時,羌族一支研的後代留何率種人請求歸附,為漢朝守衛隴西要塞。漢景帝歡迎遠方來降,把留何及其研種羌部落一齊遷居到隴西郡中,安排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安故(今甘肅臨洮)、臨洮(今甘肅岷縣)、氐道(今甘肅武山)、羌道(今甘肅舟曲)五縣中,與漢人雜居,共同守衛西北邊防。到漢武帝時,對匈奴人採取了急風暴雨式的軍事行動,與匈奴人勾結的羌人也受到了衝擊。漢武帝下令對河西用兵,匈奴人受到沉重打擊,渾邪王和休屠王部眾的投降使得羌人和漢朝發生了直接的接觸。漢武帝派兵在河西驅逐匈奴的時候,也同時對諸羌施加了軍事壓力,逼迫他們向西遷移。由於匈奴渾邪王的內降和諸羌的西遷,使河西一帶成為真空。漢武帝召烏孫回河西故地的計劃落空之後,他為了加強在河西地區的邊防,就在河西先後設立了武威郡和酒泉郡,從此河西一帶正式成為漢朝的領土。漢武帝還不斷招募百姓和輸送罪犯到河西地區開墾荒地,發展生產。這對於以後開通西域和繼續打擊匈奴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漢武帝在河西設定郡縣以後,西羌和北匈奴被南北隔絕,不得交通,這樣,兩者勾結對付漢朝已經特別困難了。
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農曆9月,分佈在今甘肅臨夏以西和青海東北一帶的先零羌和封養牢姐種羌盡釋前仇,結成同盟,再次與匈奴人相勾結,合兵十餘萬人,會攻漢朝的邊郡令居縣(今甘肅永登)和安故縣,包圍了槍罕(今甘肅臨夏),邊關告急。漢武帝派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率兵十萬人,在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農曆10月,出兵討伐。經過強硬的軍事行動,解開槍罕之圍。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農曆10月,漢軍平定了諸羌的叛亂。漢武帝為了強化對羌人的管理與監視,在漢元鼎六年開始在羌人居住的地區設定護羌校尉,持節統領內附漢朝的諸羌部落。從此,青海東部開始成為中國的行政管理區域。經過漢武帝的數次打擊,先零羌移居到西海、鹽池地區。漢武帝逐漸遷徙漢人充實河西的空地。後來到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0年),又設定了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肅永靖),原護羌校尉所轄的領地全部歸屬金城郡。
在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貴霜王朝的第二代國王維瑪·塔克託(Vima Takto,公元80~105年)曾試圖求娶漢朝的公主,卻被西域長史班超所拒絕。於是貴霜王遂派遣其副王謝斯(Shies)率軍七萬進攻班超,卻為班超統領漢軍所擊敗,便只得納禮求和。不過,班超一直不知貴霜王的實際名字,僅以“月氏王”呼之,並將其記載在《漢書》之中。
在貴霜王的後裔子孫中,有不少內遷入中原留居,其中即有取王族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稱貴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鮮卑族,出自漢朝末期鮮卑族乞伏部密貴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西晉末年,五胡崛起。由鮮卑與敕勒融合形成的乞伏部曾是隴右鮮卑中最強盛的一支。
公元383年,前秦國的大將乞伏·國仁在“淝水之戰”之後率部造反,後在今甘肅榆中地區成立了秦國,史稱西秦國,之後開始了國境擴張。乞伏·國仁親領鐵騎三萬多,在六泉大敗鮮卑族的密貴氏、裕苟氏、提倫氏等部落,收其為乞伏部部眾。
公元400年,西秦國被羌族人姚氏的後秦國擊敗,國君乞伏·乾歸投奔南涼國。
公元409年,乞伏·乾歸重建西秦國。到了公元431年,西秦國被赫連氏的胡夏國所滅。國滅後,乞伏部眾被其他強國分割歸攏,密貴氏部族投奔北魏政權,融入拓跋部。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的過程中,鮮卑密貴氏改為漢姓貴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時期中亞西部何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昭武九姓,是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中亞西部十來個小國的總稱。其王均以昭武為姓。人種主要是粟特人或其後裔,泛稱為“昭武九姓”。
漢文史籍稱其原住祁連山北昭武城,曾被匈奴擊走,被迫西遷至中亞河中地區。“昭武”一詞的語源,目前尚無定論。史籍《新唐書》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為昭武九姓,而以東安國、畢國、捍、那色波附於其間,曹國又分為東、西、中三國。
另據史籍《北史》、《隋書》記載,烏那曷、穆國、漕國也是王姓昭武的國家。據史籍《隋書》記載,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蔥嶺,支庶各分王,以昭武為姓。居民主要務農,兼營畜牧業。粟特人在歷史上素以善於經商著稱,長期操縱絲綢之路上的轉販貿易。早在東漢時期,洛陽就有粟弋(即粟特)賈胡。敦煌古代烽燧下曾發現寫在紙上的“古粟特語信柬”數件,其內容反映了東漢末年、西晉末年粟特人的經商組織和活動。南北朝以來,昭武九姓經商範圍更加擴大,並不時為一些國家承擔外交使命,如公元545年北周曾派遣酒泉胡安諾盤陀出使突厥。在唐朝時期,經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稱為興生胡或簡作興胡,從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看,興胡與縣管百姓、行客並列,表明他們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份或社會地位。六世紀中期,昭武諸國相繼臣屬西突厥。七世紀中期歸附唐朝,受安西都護府統轄。同時開始遭受阿拉伯帝國侵襲。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賜封的王號,反抗阿拉伯帝國。八世紀下半葉諸國逐步消亡。
其中的何國,在今撒馬爾罕西面。唐朝永徽年間以其地為貴霜州,任命何國國君為刺史。其後裔子孫有內遷入中原者,唐太宗李世民安置其於內廷地,即唐朝源地山西太原,後有取唐封居地為姓氏者,稱貴氏,後來成為了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古姓之一。
源流十
源於丁零族,出自元朝時期大臣拜柱,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元朝晚期,雜爾定班之子拜住在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考取了右榜狀元(文科進士第一),元順帝特別賜予其漢姓“貴”,於是世間皆稱其為“貴狀元”。拜住,字明善,又字聞善,康里人,其家族世為康裡部大人,其祖上海藍伯、燕真、不忽木、回回等人皆為元朝重臣。拜住初為國子生,得中狀元之後,依例授集賢院修撰,授承務郎。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拜住升任山東鄉試監試官。後歷官奉訓大夫,僉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事,累官至翰林國史院都事、太子司經。傳聞之中的拜住,有一喜一喪。“一喜”,是說元朝的宣徽院使、色目人孛羅家有座杏園。到了春天,他的幾個女兒都要在園中盪鞦韆遊玩。有一次,拜住經過孛羅家園外,看見一位盪鞦韆的女子長得美極了,於是回家稟告父親,派媒人前去求婚。孛羅見到他,命令拜住以鞦韆為題作一首詞,拜住遂用蒙古文寫了首《菩薩蠻》詞。詞雲:“紅繩畫板柔荑指,東風燕子雙雙起。誇俊與爭高,更將裙繫牢。牙床和困睡,一任金釵墜。推枕起來遲,紗窗月上時。”孛羅看了很高興,便將拜住所見到女兒許配給了他。“一喪”,是說在元朝末年,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元朝風雨飄搖大勢已去。後來明軍兵至,拜住已經無路可脫身。於是他對家人說:“我的始祖海藍伯,封河東公,曾與太祖同事王可汗。太祖取王可汗,收俘各個部落。我的始祖引數十騎,飛馳向西北而去。太祖使人追上問他為什麼,他說:“昔日曾與皇帝同事王可汗,王可汗今已滅,欲為他報仇,然而,皇帝乃是天命,欲改事皇帝,則我心又有所不忍,故避之於遠地,以消磨餘生罷了。”他接著說“此我始祖之言。我的始祖生於朔方大漠,他所說的尚且如此。今我生長在中原,中原是讀書國學的地方,而可以不知大義嗎?況且我上一世受國厚恩,我又食國家俸祿,與其苟且偷生,不如捨生取義。”說完這些,拜住遂投井身亡。他的家人後來在住宅東邊埋葬了他,並焚燒了他所有的著書作為殉葬。
在拜住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帝賜之”貴”為姓氏,稱貴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一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 滿族貴益昆氏,亦稱古勒琿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族,古女真語為Gohun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漢義為“鉤子”,世居黑龍江地區,後金時期稱郭琿氏,后冠漢姓為貴氏、郭氏、琨氏等。
2. 滿族貴嶽哩氏,滿語為Guiyori Hala,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原),后冠漢姓為貴氏、岳氏、桂氏等。
3. 滿族貴車特氏,滿語為Guicet Hala,這是滿族的脫譜姓氏,世居伯都訥(今吉林松原),后冠漢姓為貴氏、桂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據《廣韻·未》記載:“貴,姓。出陸終之後。《風俗通》有貴遷,為廬江太守。”《千家姓》:“常山族。《漢書》:‘廬江太守貴遷’。”郡望與堂號為常山堂。堂聯為“常山源遠,武陵流長”、“祖衍貴姓子孫,宗傳貴品貴德”。常德出過貴姓名人有貴中孚,清乾隆9年(1744)舉人,仕至廣西桂平梧鬱道,當代則有名廚師貴自祥。
分佈
貴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七百一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零八位,以常山、東陽為郡望。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河南省新鄉市下轄的衛輝市、延津縣,北京市,四川省的綿陽市三臺縣,湖南省的常德市、龍山市,湖北省的襄樊市,浙江省的衢州市,遼寧省的營口市,山西省的太原市,臺灣省等地,均有貴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常山郡:故址位於今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城西北十公里故城村南,是邊長為一千五百米的正方形城址。現為河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城始建於先秦時期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二年(趙孝成王十一年,丙午,公元前255年)。漢高祖劉邦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在此置恆山郡並治元氏縣。漢文帝前元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更名為常山郡。西晉初期,常山郡移治真定,仍治元氏縣,屬趙國。北齊天保五年(甲戌,公元554年)廢除元氏縣。隋朝末期劉黑闥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破此城,城廢。
東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名東郡,以郡在瀔水(即衢江)之東得名東郡,又因在長山之陽得名東陽郡。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金華市婺城區、)、烏傷(今浙江義烏)、永康、吳寧(今浙江東陽)、豐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龍游)、新安(今衢州市柯城、浙江衢縣)、定陽(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9縣,治設長山。
堂號
常山堂:以望立堂。
東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河南省新鄉市貴氏行輩(2000年新續版)
百士永傳祥興昭宣
培毓衍慶寶守紹元
續珍隆瑞博才暢泉
吉善增仁英炳俊繁
鵬志思孝福深澤遠
業浩功巍鼎潤富安
浙江常山貴氏字輩:“繼德文子玉志廷萬邦啟大學為之先國士應立體樹人祚永昌承家重詩禮世澤揚清芬端方頌愷悌”。
廣東東莞市貴氏字輩:“九桂存X繼會之,文玉賢紹久世天光,為國朝宗學正良,廷鳳家興榮友瑞,洪開秀仕元呈祥”。
廣東廣州市貴氏字輩:“依啟文天興萬元庭玉光如月華普照美幫家世代昌”。
廣東中山市貴氏字輩:
動靜分翕閥,類族始於寅。亞當標異說,盤古屬遺言。
溯厥軒堯初,斡勁支柯縈。舜曰諮爾契,龐命膺眷求。
廕襲封叔曼,逮祁剛造端。聘魯見交鄰,強種潢胄頻。
懿哉我司徒,指揮拯陸沉。垣次冠五辰,加秩享疆邑。
執藝淳且備,來弟普遵循。簪纓纘舊服,介祜萬斯年。
廣東深圳市貴氏字輩:“德秉均英,用子惟思,允紹宗承,繼嘉千萬,光增福澤”。
廣東惠州市貴氏字輩:“動靜分翕癖,類族始於寅。亞當標異說,盤古屬遺言。溯厥軒堯初,幹勁支柯縈。舜日諮爾契,厖命膺眷求。廕襲封叔曼,逮祁剛造端。聘魯見交鄰,強種潢胄頻。懿哉我司徒,指揮拯陸沉。加秩享疆邑,垣次冠五辰。執藝淳且備,來晜普遵循。纓簪纘舊服,介祜萬斯年”。
廣東江門市貴氏字輩:“仁亞臥必丹子土如尚興學應鹹永玉大開光明克紹鴻謨顯熙忠善述長修齊恆振志懋德自流芳”。
廣東珠海市貴氏字輩:“世法桂文景紹嗣時伯玉系志金林芳士增自大永昌英賢”。
廣東汕頭市貴氏字輩:“元宗文思應啟土司之大有樂年逢自世博公二十三世至逢派”。
廣東佛山市貴氏字輩,桃源文公裔下派語自公起:“至家聲丕振毓秀錘祥克全孝友德澤彌長”。
廣東湛江市貴氏字輩:“世時支拾萬億倡民豪傑光裕志勝榮伏”。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常山源遠;
武陵流長。
——貴氏常德常山堂宗祠楹聯。
全聯典指貴氏源流郡望。
六言通用聯
祖衍貴姓子孫;
宗傳貴品貴德。
——貴氏常德常山堂宗祠楹聯。
【典故軼事】
1:戰神蚩尤
在蚩尤部落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聚居點(後世所謂“城”)、墳冢、祀祠等遺蹟的記載,追溯這些遺蹟,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動地區,以現其遺裔的線索。
在史籍《水經注·涿水》中有關於蚩尤城的記載:“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並側流注阪泉”。又引《晉太康地理記》中記載:“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縣。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縣。阪泉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新安縣有蚩尤屋場等。
蚩尤是中華民族的三個偉大始祖之一。由於原始社會階段,沒有文字記載,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來以致如今,中國的歷史典籍,都只是根據歷史傳說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黃帝時期。然而,在黃帝時,中華民族就有三個著名的偉大始祖,即黃帝、炎帝、蚩尤。但是,在我國曆來的官方正統史中,一直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始君,後來炎帝也逐漸被確認。所以,這裡我們著重談談蚩尤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之一的問題。
應當指出,蚩尤是中國苗族的先祖。因為如今的中國苗族的族屬淵源,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一脈相承的關係。在原始社會末期,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一帶,遠古的時候就生活著很多原始人類;他們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透過艱苦的勞動,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叫做“九黎”,以蚩尤為酋領。在典籍《國語·夢語》注中說:“九黎,蚩尤之徒也”。在史籍《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蕩兵》、《戰國策·秦》等書中,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他們藉助優越的地理條件,不斷地辛勤開拓,使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一躍而成為雄踞東方的強大部落,並且最早進入中原。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撰著: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為‘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
在九黎部落進入中原之後,炎帝族也自西方牧進入中部地區,與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的衝突。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至涿鹿。後業,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展開了原始社會末期規模空前的部落大戰——涿鹿大戰。在戰爭初期,黃帝由於兵力不足,又對地形氣候不瞭解和不習慣,因而“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後來黃帝族創制了指南車以識別方向;並大大增添實力,才轉敗為勝。最後雙方決戰於涿鹿,九黎被打敗,其首領蚩尤也被擒殺。
九黎戰敗以後,其勢大衰,但他們仍然據有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廣闊地區。到堯、舜、禹時期,他們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這就是史書上說的“三苗”,又稱為“有苗”或“苗民”。
三苗這種部落群體的發展,最後形成了部落酋長國。范文瀾說:“苗族被禹戰敗後,退出黃河流域,據戰國時人說,三苗曾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一上大國。這個大國當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是許多部落的集合體,其中較大的是荊楚。”所以,到商、周時期,“三苗”又被稱為“荊楚”,有時也被稱為“南蠻”後來,荊楚的社會經濟日益發展,其中較先進的楚人,又被稱為“荊蠻”。其後,荊蠻日漸強盛,發展成為春秋戰國“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國的主體居民和主體民族。
九黎、三苗、南蠻、荊蠻、苗族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而且都包括苗族先民,後者是前者的苗裔。典籍《周書·呂刑》中的“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典籍《國語·鄭注》中的“有苗復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後也”,等記載,就已經顯出“九黎”和“三苗”的親緣關係。典籍《禮記·衣疏·引甫刑·鄭注》中說,“有苗、九黎之後……居於西裔者三苗”等語,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後裔。“南蠻”則是被驅逐到長江以南地區的部分“三苗”的別稱,而“荊蠻”則是商、周時期對兩湖地區這部分“南蠻”的稱謂。許多隻書都認為,苗族和三苗有親緣關係,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苗者,三苗之裔”;“考紅苗蟠據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遺種也”。這就使我們清楚看到了苗族族源的線索,九黎→三苗→南蠻(荊蠻)→苗族。就是說苗族的先民是九黎,而蚩尤是九黎的首領,所以苗族人民將蚩尤視為自己的先祖。
蚩尤也是中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祖先。五千年前,與黃帝同時代的九黎部落聯盟,據史書記載,其成員中除了苗族以外,還有黎族、瑤族、畲族等少數民族。如果按照過去史書的稱謂,把遠古時代居住在南方的人統稱為“蠻族”,或稱“南蠻”、“荊蠻”,那麼就把我國在南方許多少數民族都包括在內了。這就是說九黎、三苗、南蠻,不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黎族、瑤族、畲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先民。而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蚩尤也就不僅是苗族的先祖,同時也是黎族、瑤族、畲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先民。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苗族在古代多次遷徙過程中,包括南遷和西遷的過程中,逐漸演化為若干民族,只有一部分仍保持著苗族的稱謂。由此可見,這些演化出來的民族自然也是九黎的後裔,蚩尤亦當是他們的先祖。
蚩尤也是中國羌族的先祖。在史籍《後漢書·西羌傳》中記載:“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這就是說,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後裔是姜姓的別支。據史料記載,姜姓就是西北一帶原來的姜族,後來稱為羌,以後逐漸南遷和西遷。所以,北至現在的青海,西至現在的西藏,南至現在的四川、貴州、雲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遷到西藏的人自稱為“烏斯藏”,烏斯就是烏氏,藏就是羌,烏斯藏就是烏氏羌的統稱。他們又稱為“西藏”,實際上西藏就是西羌。這就可以證明,現在的藏族,也是羌族和烏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一部分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青族融合後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遷到貴州、雲南。現在貴州西部的羌族,他們的公開族號為羌,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雲南的羌族,其來源與貴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開的族號為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由此可見,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後裔,作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當是羌族的先祖。
蚩尤也是漢族的先祖。范文瀾考證:“遠古時代,在中國領域內,居住著許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它們彼此間經長時期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鬥爭,有些逐漸融合了,有些發展起來”。“黃帝族與炎帝族,又與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稱為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的初步基礎。”“舜命契教化百姓,命皋陶用刑法制苗民,命棄播百穀以養黎民,實際是用刑法強迫苗民黎民耕種來養活受教化的百姓。”
學者陸次雲在《峒溪纖志》中說:或者人捕獲馮人妝奴隸,給他著上木靴再加木鎖,一輩子也不得逃走。這就是說,把俘獲對方民族的人當奴隸,以後便逐漸地融合在本民族中了。而且到春秋戰國時期,“華族與居住在中國內部和四方的諸族因文化不同經常發生鬥爭,鬥爭的結果,華夏文化擴大了,中國也擴大了,到東周末年,凡接受華夏文化的各族,大體上融合成一個華族。”顯而易見,這次民族融合自然也包括著一部分苗族。既然苗族的一部分融合於華族,成為漢族的初步基礎,以後又不斷有一部分苗族融合於漢族之中,那麼,九黎也應當是漢族的先民,九黎之君蚩尤亦應當是漢族的先祖,而不應把他排斥在黃帝、炎帝之外。
蚩尤不僅是苗族黎民族和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而且也是漢族等其它民族的祖先,因而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帝時期,黃帝、炎帝、蚩尤是同時代的三個偉大人物,是原始社會階段部落聯盟解體前黃帝時期的古代中國三大部落聯盟的三個首領(大酋長)和傑出代表,是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
在蚩尤逝世後,黃帝及其後代帝王都把蚩尤奉為“兵主”,視為“戰神”來崇敬和緬懷。《路史·後紀四·蚩尤傳》說“後世聖人著其‘像於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文獻《龍魚河圖》中說:“靈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由此可見,蚩尤在九黎部落聯盟戰略被擒殺而死以後,黃帝及其族人們就將蚩尤的形象用來威嚇天下八方,從而將蚩尤變成了自己的保護神,並對蚩尤加以崇敬和緬懷。
苗族人民較普遍地將蚩尤視為自己的先祖,長期地懷念和祭祀。湘西、黔東北的苗族祭祀時,須殺豬供奉“剖尤”,並傳說“剖尤”是遠古時代一位勇敢善戰的領袖。“剖”,按湘西苗語意為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的苗族人民有祭“楓神”為病人驅除“鬼疫”的習俗,裝扮“楓神”的人打扮得十分威武;這位令人敬畏的“楓神”就是蚩尤的化身,這與史籍《山海經·大荒南經》中所記載的“蚩尤所棄其桎梏進為楓木”的傳說有關。黔東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楓木歌”,歌中唱詞的含義也是把蚩作為苗族的始祖來看待和懷念。川南、黔西北一帶還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漢族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程度不同地長期懷念著蚩尤。在民間傳說中,蚩尤是一位長期受人懷念的歷史人物。在文獻《蘇氏演義》中說:“冀州人把蚩尤稱為神,民間人常作戲;齊魏之間,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漢武帝時,太原人還為蚩尤立祠;。現在,河北省涿鹿縣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廟等,深綬當地人民的懷念和祭祀。
此外,瑤族、黎族、畲族、羌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人不同程度地長期懷念著蚩尤,把他用為偉大的歷史人物傳頌著、紀念著。
總之,蚩尤是中華民族的三個偉大始祖之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是中國人民長期懷念的偉大歷史人物。
歷史是現實的基礎和前提,現實是未來發展的起點。中國近現代文明是從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而來的,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果。在黃帝時期的古代中國,黃帝、炎帝為了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蚩尤也為中國古代文明作了重要貢獻,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之一。
第一,蚩尤為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蚩尤統率的九黎部落聯盟,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是一個面對海河而生長起來的部落,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聯盟,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藉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穀物種植,已經開始由採集、漁牧、遊牧向農業發展,這是歷史和文明的一大進步,是對古代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而穀物種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壯苗等等。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後來人們就用“苗”字來給蚩尤的子孫命名為“苗族”。與此同時,他們還能創制較精美的陶器,手工業也開始發展起來。這也是對中國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
第二,蚩尤發明了金屬冶煉和金屬兵器的製造。《世木·作篇》說蚩尤“以金作兵器”。翦伯贊寫道:“據說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屬冶煉的最早發明者。”實際上,蚩尤不僅是金屬冶煉的最早發明者,而且也是金屬兵器製造的最早發明者。《管子·地數》說:蚩尤能以金為兵,製作“劍鎧矛戟”。《史記·五帝本記》正義引《龍魚河圖》說:“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銅頭鐵額”,“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史書還說,蚩尤能製造的最早發明者,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冶煉業的出現具有划進代意義,從此,人類開始進入了使用金屬工具的時代,它標誌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新的飛躍。
第三,蚩尤是建立法規、實行法制的最早創造者和施行者。在古代中國,蚩尤首創法規,實施刑事法,以肅綱紀。《周書·呂刑》說:“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路史·後紀四·蚩尤傳》在記述蚩尤被擒殺後說:“後代聖人著其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我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太平御覽》卷七九引《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這也說明蚩尤嚴格實行法制而樹立了威嚴的形象和產生了濃遠影響。同時,鄭玄注曰:“苗民,謂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變九黎言苗民者。”這也同樣說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創者和施行者。
有的史料還說,兵器和刑法是蚩尤發明的,後來被黃帝部落集團效法。可見,蚩尤乃是中國古代法制的締造者。
2:貴霜王朝
貴霜,古國名,由大月氏人貴霜部落組成。
大月氏屬突厥遊牧部落,初居中國西部敦煌祁連山一帶。西漢前元十年(公元前170年)被匈奴擊敗,西遷中亞阿姆河流域。
西漢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大月氏征服了巴克特利亞(大夏),統治整個阿姆河、錫爾河流域。
公元一世紀中葉,部分大月氏任建立了貴霜王朝。公元二世紀中期,疆域西起鹹海,東至蔥嶺,南包括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形成連亙中亞和北印度的龐大帝國。定都布路沙布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帝國中心是“絲綢之路”的樞紐,也是佛教中心。中國高僧法顯、玄奘都曾到此。
公元二世紀後,貴霜王朝開始衰落。五世紀遭噠人入侵滅亡。
公元一~六世紀,貴霜王朝是統治中亞地區及印度北部的帝國,為古代四大帝國之一(漢、貴霜、安息、羅馬)。西漢元光三~五年(公元前132~前130年),大月氏遷至阿姆河北岸,旋即征服南岸之大夏。於公元前一世紀初年分其國為五大部分,首領稱翕侯,貴霜即其中之一。
公元一世紀四十年代,貴霜翕侯丘就卻攻滅其他四翕侯,自立為王,創立貴霜王朝,建都於喀布林。六十年代,貴霜已統治索格狄亞那、巴克特里亞、喀布林、坦叉始羅、犍陀羅、罽賓,可能還有西旁遮普。其後,無名王索特·麥格斯時期,貴霜向西擴充套件至赫拉特,控制了整個河間地區,並羈縻了康居和大宛。
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貴霜王求娶漢朝公主,被班超所拒絕。貴霜王遂派遣副王謝率軍七萬進攻班超,卻為班超所敗,便納禮求和。班超一直不知貴霜王的實際名字,僅以“月氏王”呼之。
公元二世紀初,閻膏珍即位,再次征服印度西北部,在中亞將勢力範圍擴充套件至花拉子模,併吞並了錫斯坦,國勢大張,成為中亞地區的一個龐大帝國。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迦膩色伽王室開始統治貴霜,帝國版圖東起巴特那,西達赫拉特,南至納巴達河,北盡鹹海。都城遷至白沙瓦。東漢光和六年~建安四年(公元183~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間,對中亞的控制減弱,康居、大宛擺脫羈縻,呼羅珊、花拉子模也脫離貴霜統治。衰敗跡象已經顯露。在東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波調即位,貴霜勢力在中亞有所擴充套件,一度重新控制花拉子模,並同亞美尼亞庫斯諾依斯結盟共抗薩珊王朝。
曹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波調遣使至曹魏國奉獻。曹魏青龍元年(公元233年),薩珊王阿爾達希爾一世率軍攻克錫斯坦後,經呼羅珊入花拉子模,接著攻入索格狄亞那、巴克特里亞、喀布林、坦叉始羅,給貴霜以致命打擊。波調死後,貴霜仍保持著印度河以東地區的統治。
公元三世紀下半葉,印度王公及西部塞種紛紛獨立。至笈多王朝興起時,貴霜蜷縮於犍陀羅和斯瓦特谷地。最後,隨著噠的興起而消亡。
貴霜王朝時期,中亞興起一批新的城鎮。灌溉技術有顯著發展,手工業有較大發展。貴霜常派使者往羅馬和中國。恆河河口、印度西海岸、索格狄亞那,巴克特里亞、喀布林等地的貿易市場十分繁榮。貴霜成為中國絲綢、漆器,東南亞香料,羅馬玻璃製品、麻織品等貿易物資的中轉站;貴霜則輸出胡椒、棉織品和寶石等。控制商路所獲厚利為貴霜迅速勃興提供了經濟保障。
貴霜王朝佛教迅速傳播,丘就卻、迦膩色伽都是佛教的贊助者。迦膩色迦信奉大乘教派,從此印度佛教以大乘為主。兩漢三國時,外國僧人半數以上來自貴霜領地,貴霜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而且貴霜王朝出自文明水平不高的遊牧部族,加之境內又有各種文化傳統、宗教信仰迥然相異的民(種)族,這就為東西方文化在其境內融合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貴霜王朝的犍陀羅藝術融合了希臘、印度傳統的,產生、發展、成熟於貴霜時代。貴霜的文化藝術和建築對中亞有很大影響。犍陀羅藝術於魏晉時期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貴霜王朝的歷代君主:
賀萊奧斯(Heraios):公元1~30年在位,貴霜王朝締造者
丘就卻(卡德菲茲一世,Kadfezi Ⅰ):公元45~77年在位,首位貴霜皇帝
維瑪·塔克託(Vima Takto):公元80~105年在位。
閻膏珍(卡德菲茲二世,Kadfezi Ⅱ):公元105~127年在位。
迦膩色伽一世(Kani&sdotblw;ka,Kanishka Ⅰ):公元127~147年在位。
瓦西斯卡(Vāsishka):公元151~155年在位。
胡維什卡(Huvishka,迦膩色伽二世,Kanishka Ⅱ):公元155~187年在位。
韋蘇提婆一世(Krishna,Vasudeva Ⅰ):公元191~225年在位,貴霜王朝末君。
迦膩色伽二世(Kanishka Ⅱ):公元226~240年在位。
瓦什沙(Vashisha):公元240~250年在位。
迦膩色伽三世(Kanishka Ⅲ):公元255~275年在位。
韋蘇提婆二世(Vasudeva Ⅱ):公元290~310年在位。
柯荷胡(Chhu):公元310~325年在位。
沙卡一世(Shaka I):公元325~345年在位。
凱普納達(Kipunada):公元350~375年在位。
……
3:中國有四個姓氏可“免貴”:兩個不必免,一個不能免,一個免不了
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這些流傳下來的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其中就包括我們熟知的姓氏文化,每個姓氏都有它的起源和故事。據最新的《中華姓氏大辭典》裡記載,目前全國共有10129個姓氏,其中漢族姓氏有8000多個。
中國千年禮儀之邦,中國人自古講究自謙,當我們想知道對方高姓大名時,一般都會很禮貌地問道:“您貴姓?”我們得到的回答通常是:免貴姓趙、姓孫、姓周等等。在中國古代,不是所有人在自報家門時需要用“免貴”二字,有兩個姓的人不必說“免貴”,有一個姓不能免,還有一個根本就免不了,你知道嗎?
一、兩個不必免
“千年世家,南張北孔。”“孔”姓不必說免貴,因為中國古代歷代統治者都採用儒家作為正統治國思想,而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地位極其崇高。歷朝皇帝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封賜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等尊號。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儼然“孔”姓已成為師者的代名詞,如果說“免貴”,會被認為這是對孔聖人的大不敬。
“張”姓不必免貴,在中國的道教神話中,張姓早就貴不可言,玉皇大帝是天道眾神之領袖,玉皇大帝在人間時的姓氏就是張姓,所以歷代帝王為表示對上天的尊敬,所以就不能以這個姓氏為國姓,張姓自然就沒爭當皇帝的必要。正因如此,張姓之人一般不能說“免貴”,如果說了就是認為上天不尊貴,古人比較迷信,對天不敬,必遭天譴,所以姓張之人就不必自謙了。
二、一個不能免
在古代,皇帝貴為一國之尊,皇權至高無上,其姓氏作為國姓。比如劉漢、楊隋、李唐、趙宋、朱明等等,姓氏十分顯赫。很多功勳卓著的將軍,除了封官進爵外,還會被賜予國姓,比如劉邦便賜婁敬姓劉,李淵賜姓徐世勣姓李,後來為避太宗李世民名諱,改為李勣。能夠與皇帝同姓,本來就是無上的榮耀,如果說“免貴”,就是說皇帝的姓氏不尊貴,小心會惹來殺身之禍。
三、一個免不了
這免不了姓氏就是“貴”姓。貴姓起源很多,主要源於姬姓,出自顓頊帝的玄孫陸終之後,貴氏族人大多尊奉陸終為得姓始祖,其次源於姜姓,出自苗族先祖蚩尤之後裔,該支貴氏,本是古苗族貴族的簡稱,也有傳言貴姓是宋朝國姓。歷史貴姓可考名人:貴遷,漢朝時任廬江太守;貴霸,晉朝時任中郎將;貴中孚,清乾隆時期仕至廣西桂平梧鬱道;貴自祥,著名當代特級廚師。“貴”姓本身就姓貴,即使你想謙稱“免貴”,也顯不出絲毫謙遜之意,故此姓免不了貴!
【家訓格言】
《戒溺女文》貴中孚
戒溺女文序
嘗思天地生人,有陰陽而後有男女。是男女皆稟天地之氣以生,無所偏倚者也。天欲生之,人何忍而殺之?世竟有無識小民,生男則愛護,惟恐不周。生女則溺死,惟恐不速。殘忍害理,慘刻居心,實上乾造物之和,下塞生人之道。尚冀邀福於宗祖、昌大其子孫乎?
餘蒞新邑,凡有關民瘼者,無不殫竭血誠,隨時因革。聞斯邑此風最盛,痛恨實深。除剴切曉諭外,謹將所藏《戒溺女文》,刊刻成本,佈散閭閻。務使家喻戶曉,立改前非。
並望我邑之仁人君子,勿惜煩言,勤為勸導。或能挽回薄俗,默化鄉愚,功德無量,天必降之以福。好生之德,感召祥和,萬姓無夭札之虞,一世登仁壽之宇。餘於吾民有厚望焉。
時
光緒七年十月望日
知新野縣事維揚徐拱辰拜序
戒溺女文
《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人之所以不絕者,男女構精,生生不息而已。
近日乃有絕滅生道,而溺女者,殊為不解。求其故,或以生育太多,厭而溺之;或以屢產皆女,忿而溺之;或以養女需乳,不利速孕,急而溺之。不知多子為福,七子八婿傳為美談。生育之多,未可厭也。父精母血,妙合成形。為男為女,均屬骨肉,莫非子也。而忿之耶?
至子息之有無遲早,命實主之。人而無子,正宜積善祈天;人而晚子,益宜培養元氣。乃溺其現生之女,而妄冀未生之子。一念嗜殺,上幹天和,愈溺女愈生女。幾見溺女而可以速男者乎?
顧有藉口於家貧莫贍,嫁奩無資者。豈知天不生無祿之人,飢寒飽暖,原有定數。前之不以無女而能富,今詎以偶有此女而遂貧?出繼扶養,生路多端,開一面之網可也。
至於嫁奩,則稱家有無。吾見世有貧兒,終身難娶者。未聞育貧女,終身難嫁者。使女家不責其男家之物,彼男家,寧責其岳家之貲而甘於不娶乎?思及此則女之無容溺,尤大彰明較著矣。
若夫富貴之家,或誤信堪輿之說,謂女山不利,擇婿實難,不如早為之所。(堪輿正經並無此說。不知何人作俑。)抑思佳兒佳婿,司之自天;婦德婦功,教之由我。盡其在我,而聽其在天,何用過慮?況姜宇不過暫為人牧,呂子衡未必久貧。(卽三國呂範)禍水一盆,何如糟糠半世乎?富貴人而出此,尤為不仁之甚者也。
下及私胎一節,似萬無存留之事矣。然既犯首惡,復殘生命,是罪益罪也。不如書明生庚,置之道旁,若男若女,聽無子婦者之攜抱,猶為曲全之術耳。夫赤毛堤下,為宋夫人;虎乳澤中,得楚令尹。歷觀史冊,孰謂此盡無好人。此窮於溺,而猶可濟乎溺者也。
稽古在昔,女之以節烈顯親者,代有傳人。女之以含冤作祟者,難更僕數。觀木蘭之代父從軍,緹縈之上書救父。人患無女耳,其肯溺乎?觀陳氏之紅蛇纏股,元秀之牛蹄轉床,則嗟何及矣。其敢溺乎?
噫!未之思也。身從何來?匪母何以有我。子甫黃口,擇婦便費經營。今日之女,異日之母也;今日生女之母,當年未溺之女也;我之子若孫,未溺之女所出也;子若孫之婦,他人未溺之女也。思前想後,推己類人。(此段一字一珠)
忍使呱呱弱息,永恨覆盆也哉?嗚呼慟哉!淋淋血胞,欲語何能。母魂甫續,子命旋傾。天乎人乎?天欲生之,人慾殺之。逆天者亡,殺人者死。仇怨相尋,得不於若身而神其報耶?(此六句帝君所增。妙極。)
語云:“三代不育女者,其家必絕。”蓋使一人溺女,人鹹效之,則人將無女矣。人將無女,則人將無妻矣。人而無妻,則人將絕矣。彼欲絕人,天寧不早絕之乎?此又往復之必至者也。
又況例設育嬰堂,收養嬰赤。凡溺女者,以故殺子孫論。縱不畏冥誅,獨不畏顯戮耶?
夫雞鶵離殼而死,豬子出胎而亡,人猶惜之。虎狼不傷父子,螻蟻尚且貪生。人獨忘歟?覆巢破卵,鳳凰不翔其邑;刳胎殺夭,麒麟不至其郊。物傷其類也。矧伊人也?自傷其類,禽獸何若焉?
總之,愚人不禁情慾,嬰兒有何罪愆?彼昏不知,得吾說而存之,庶不失天地生物之心,而坤德其無疆矣。
《戒溺女文》乃武陵貴公(諱)中孚所作也。公本欲刊刻行世,後為梓人所誤,遂寢其事。
一日有同窗友陳喜亭扶乩,恭奉文昌降筆謂曰:“貴中孚為善不終。”陳問故,帝君曰:“彼作《戒溺女文》,有志發刻,已將其名錄入桂籍矣。乃欲刊中止,固非誠心為善者,行將削其籍矣。”陳代禱曰:“貴某是我研友,果有此事,我往告之。使竟其前志何如?”帝君允所請,將全文乩示,既而諭陳曰:“爾遠報中孚,刊刻廣傳,自有福報。爾果勸善亦有功焉。”
陳領命,次日往見中孚問之。中孚鄂然問故,曰:“昨蒙文昌乩雲,言子為善不終,將削其録籍。吾代為祈求,許續前志。因命我傳示作速行之。”遂出稿與觀,中孚見而悚然曰:“此文吾撰於私室,未有知者。今藏笥日久,我亦遺忘。乃帝君明示不差,可為大奇。”再細閱之,見帝君於“天乎人乎”之下,復增益六句,愈覺刻摯,遂付手民。
次年卽生長子逢甲,再次年登第,官至廣東觀察使。其子後亦登第。陳喜亭得中副榜,官教授。益見勸善之獲報不爽也。
按:《戒溺女文》,作者甚多。求其如此篇,情義兼到者,目中罕見。可為集眾說之大成,而無以復加者也。讀者凜之。
帝君曰:“人厭多兒,何不節慾?乃使其生而殺之。無故殺兒,是殺天下人民也。吾觀酆都城中,為此受罪者,不計其數。豈其甘心自禍哉?總由習俗所染,而不知其孽之得也。今特露其端於世。凡溺女者,其冤鬼俟於地下,慘報必然。縱有他善,此條不赦。人又何恃而不恐哉。”
愚按:古語云:“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是語也,人以為未必然。盍就此事觀之乎?彼貴某自作之文,自且忘之,而帝君明示不差。則是氣塞天地,(浩然之氣)其光明所及,無所不照矣。《感應篇》所謂“天地有司過之神,在人頭上,在人身中,及三臺北斗,司命諸神,司人善惡”,皆實事也。可不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