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朱氏起源及歷史

爾朱姓圖騰_爾朱氏圖騰

爾朱姓圖騰(爾朱氏圖騰)

  爾朱姓是出自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起源於北魏,其先祖為契胡部落酋長,世居爾朱川(今山西省西北部流經神池、五寨、保德縣之朱家川),遂以居住地為姓,稱為爾朱氏。後大多改爾朱氏複姓為單姓朱氏、爾氏、榮氏、胡氏、兆氏(肇氏、趙氏)、隆氏等等漢姓。

【得姓始祖】

  爾朱代勤:在鮮卑拓跋氏的早期歷史上,爾朱氏即為拓跋氏部下的酋帥,隨拓跋氏征伐。爾朱代勤曾數次跟隨太武拓跋燾外出征伐,屢建功勳,獲封為立義將軍。爾朱代勤曾與部落之人在山中圍獵,部民射虎,誤射中他的大腿。爾朱部落當時仍屬於奴隸制社會的習慣,奴隸竟然以箭中主,按常理必死無疑。爾朱代勤自撥箭鏃,竟然沒有推問射箭之人,他對左右說:“這是誤射,我怎能忍心加罪於人啊。”其部落之人知道這一訊息,都很感動,更加忠心於他。爾朱代勤心善人好,九十一歲善終。故爾朱氏後人奉爾朱代勤為爾朱姓的得姓始祖。

  爾朱榮:(493—530年),字天寶,梁郡秀容(今山西省朔州市)人,契胡族。北魏時期權臣、軍事家,梁郡公爾朱新興之子,爾朱代勤之孫。早年襲爵,擔任第一領民酋長。獻女於孝明帝元詡,鎮壓北方各地起義,對抗胡太后勢力。孝昌二年(526年),自領肆州刺史,兵勢日盛。武泰元年(528年),得知孝明帝遇鴆後,以為帝報仇為由,率軍攻下洛陽,擁立孝莊帝元子攸即位,拜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尚書令、太原王,弒殺胡太后和幼帝元釗,專擅朝政。藉口丞相高陽王元雍謀反,製造河陰之變,圍殺王公百官。率軍返回晉陽,身居外藩重鎮,遙控朝政大局。鎮壓葛榮起義,遷侍中、大丞相、都督河北諸軍事,平定韓樓、邢杲、元顥叛亂,拜太師、天柱大將軍。永安三年(530年),得知皇后(女兒)產子,入宮覲見,坐罪賜死,追贈假黃鉞、相國、錄尚書事、司州牧、晉王,諡號為武,配享高祖廟庭。史書留下奸雄罵名,卓越的軍事才能值得肯定,後世建立明惠王廟祭祀。北魏政權覆滅且分裂為東、西二魏前夕,羯胡族爾朱氏一族為避禍難,大多改爾朱氏複姓為單姓朱氏、爾氏、榮氏、胡氏、兆氏(肇氏、趙氏)、隆氏等等漢姓。該支爾朱氏族人的後裔到了唐朝中葉以後,皆逐漸融合於漢族的汪洋大海中。該支世系的朱氏、爾氏族人一直尊奉爾朱榮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地名,出自匈奴族契胡部落居住地爾朱川,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契胡(羯胡)部族原是匈奴族的一個部落,屬於在漢朝時期分化後的北匈奴的一支。史籍《魏書·石勒傳》中描述:契胡(羯胡),“其先匈奴別部,分散居於上黨武鄉羯室(今山西榆社),因號羯胡。”

  在五胡十六國的動亂年代,契胡(羯胡)部降附於鮮卑族拓跋·珪,於東晉廢帝司馬奕鹹安元年(公元371年)被北魏開國道武皇帝安置在北秀容(今山西朔州),秀容地區有條爾朱川(今山西朔縣朱家川),該河流經神池、五寨、保德縣等地,孕育當時山西西部的一片肥沃之野,契胡(羯胡)部酋長即以爾朱川為之名作為姓氏,稱爾朱氏。

  史籍《魏書》、《隋書》中,都說爾朱氏為“契胡”,而史學家陳寅恪、姚薇元則都認為“契胡”即“羯胡”。姚薇元並且認為,是北魏政權因為收受了爾朱容之子的賄賂,所以才諱“羯”為“契”。在其他史料中則多次稱爾朱氏為羯,如史籍《北齊書》、《洛陽伽藍記》等。

  著名近代姓氏學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的第八,羯族諸姓⑶爾朱氏一欄中考證:魏書本多曲筆,伯起以高齊出自爾朱,且曾納榮子賂金,故作此曲折之筆,諱言其為胡族耳。實則爾朱氏本為羯胡,所謂“契胡”,乃“羯胡”之異譯也。

  至於今天有學者說:“時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陝西渭水北諸山間也多有此族……”云云,則是不負言責了。早至唐朝中葉,契胡(羯胡)部族的絕大多數就已經被完全漢化,極少部份則分為兩:一部份融合入蒙古族,另一部份融合入吐蕃族(今藏族),中國歷史上早已不再有契胡民族(羯胡)了。

  北魏政權覆滅且分裂為東、西二魏前夕,羯胡族爾朱氏一族為避禍難,大多改爾朱氏複姓為單姓朱氏、爾氏、榮氏、胡氏、兆氏(肇氏、趙氏)、隆氏等等漢姓。該支爾朱氏族人的後裔到了唐朝中葉以後,皆逐漸融合於漢族的汪洋大海中。該支世系的朱氏、爾氏族人一直尊奉爾朱榮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1.爾朱氏勢力的形成與擴張

  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的末年,統治集團之間爆發了一場爭奪中央政權的變亂,史稱“河陰之變”,核心雙方即爾朱氏集團與拓拔氏集團。

  羯胡(契胡)部族原是匈奴族的一個分支部落,屬於漢朝時期分化的北匈奴的一支。

  羯胡族的爾朱氏一族於東晉鹹安元年(公元371年)降附於由鮮卑族拓跋·珪開創的北魏政權,被北魏開國道武皇帝安置在北秀容地區(今山西朔州),秀容地區有條爾朱川(今山西朔州朱家川),該河流經神池、五寨、保德縣等地,孕育山西西部一片肥沃之野。

  北秀容地區適宜放牧,爾朱氏世為羯胡(契胡)部族的大酋長,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生息繁衍,羯胡部族積聚了大量財富。到了北魏後期,爾朱榮(公元493~530年)襲為羯胡大酋長時,胡酋部已經擁有龐大的八千餘戶部落民眾、牛羊駝馬成群,一時間色別嫋嫋,瀰漫山谷。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紛紛起義,爾朱氏家族大首領爾朱榮與漢族地方豪強勢力相勾結,積極發展自己的政治、軍事力量。他先後鎮壓了北秀容一帶各族人民的起義,吞併勢力,兵勢日盛。隨著他的勢力日漸強大,北魏政權封賜其為車騎將軍,並、肆、汾、唐、恆、雲六州討虜大都督,爾朱氏一時成為當時北方地區的豪強勢力。

  此時,北魏朝廷一直內訌不已。北魏孝明帝元詡一直面受胡太后的專制,不敢擅作行動,而且又對當朝大臣鄭儼、徐紇擅弄朝政不滿,謀劃剷除之。在北魏孝明帝元詡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初,北魏孝明帝派密使詔請爾朱榮率兵入洛陽清君側,替他除掉心頭之患。不料胡太后一黨搶先發難,農曆2月,胡太后毒殺了北魏孝明帝元詡,將剛出生的皇女冒充皇子,立以為帝,幾天後,又另立剛剛三歲的元釗為魏帝。

  一直久覷中原的爾朱榮接到密詔後,乘機派軍進發洛陽,途中得到北魏孝明帝被胡太后廢弒的訊息後,便以給北魏孝明帝報仇為口實,冠冕堂皇地從幷州領軍南下,兵鋒直指洛陽。農曆4月11日,爾朱榮在河陰(今河南洛陽)立元子攸為帝,是為北魏孝莊帝,而自己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領軍將軍等職;同日,洛陽東北門戶河橋守將降爾朱榮,京城遂無險可守,將士四散,胡太后大懼,被迫削髮為尼。4月12日,北魏王朝的皇室、貴族官僚紛紛至河橋迎爾朱榮之駕。4月13日,爾朱榮先派人將剛當了一天尼姑的胡太后和三歲的魏帝元釗溺死於河陰,又以祭天為名,集合迎駕的百官,宣稱“天下大亂,北魏孝明帝被害,完全是由於朝臣貪婪殘暴、不相輔佐造成。”之後,爾朱榮縱兵將北魏王朝的王公卿士兩千餘人全部殺害,是為歷史上著名的“河陰大屠”。

  當月,爾朱榮挾北魏孝莊帝元子攸入洛陽,開始由自己專制朝政。在此事件中,爾朱榮手下的高歡因參謀有功,被爾朱榮賜爵位為“銅鞮伯”。自此,爾朱榮一族開始了長達數年對北魏王朝的控制。

  2.高歡伐爾朱氏之戰

  高歡,公元495~547年,河北景縣人,出身於官奴家庭。他的六世祖高隱曾為西晉玄菟太守(今遼河流域),三世祖高湖曾為北魏政權右將軍。祖父高謐,官至北魏侍御史,後因犯法被遷居北部邊境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高歡即出生於懷朔鎮。高歡幼年喪母,寄養之家家境貧寒。直到娶妻成家,得岳父支援才有了自己的馬,後參加了鎮軍,並擔任鎮軍的隊主,負責保衛邊境和當地治安。再後轉任函使,往返於懷朔鎮與北魏都城洛陽,負責投遞中央與地方間的信函。到此時,高歡的生活才開始有轉機。

  先天的官僚家庭出身和後天的貧困生活,使高歡逐漸養成了深沉大度、輕財喜士的豪俠品格。擔任鎮軍後,高歡的視野擴大了,尤其是出任函使常去洛陽,逐漸熟悉北魏政治中心的情況。當他目睹羽林軍燒主張排抑代來武人“不使預在清品”的領軍張彝住宅,並毆傷張彝,殺其子張始均,而朝廷卻不聞不問,認識到北魏政治的腐敗,遂產生了推翻北魏統治的念頭。為此,他與司馬子如、劉貴、賈顯、孫騰、侯景等結為好友,相機行事。

  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上谷地區(今河北懷來)爆發了人民起義,高歡即與司馬子如等先後參加了河北杜洛周、葛榮的起義隊伍。由於葛榮的起義軍人眾分雜,勢力渙散,因而不久高歡便離開葛榮,投奔了北秀容的羯胡族大酋長爾朱榮。

  起初,爾朱榮對高歡並不十分信任,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後,發現高歡確有雄才大略,遂與之談論政治。高歡認為當時北魏皇帝愚弱,太后淫亂,寵臣專權,朝政混亂,建議爾朱榮乘勢起兵,推翻北魏朝廷。此建議正中爾朱榮下懷,開始信任高歡,任命他為親信都督(衛隊長)。

  爾朱榮在控制了洛陽政權後,立即大規模地鎮壓各地的農民起義。高歡則一面利用他與起義軍昔日的關係,到處離間起義軍,一面則與爾朱榮的將領一起直接鎮壓起義軍,因此不久即被爾朱榮提升為第三鎮人酋長,常常參與制定重大決策,實際已成為爾朱榮的副手。

  高歡的雄才大略和權力日重,又使爾朱榮憂心忡忡,深恐死後高歡篡權。為此,他—面告誡其弟弟(一說為其次子)爾朱兆不可輕視高歡,否則“爾非其匹,終當為其穿鼻”。為防止高歡篡權,他開始著手削弱高歡的權力,將高歡調往晉州任刺史(今山西臨汾),使其遠離政治中心洛陽。由此,高歡與爾朱榮遂產生矛盾。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目睹了河陰大屠殺的慘景,深知爾朱榮的政治野心,預感自己的險境。他經過一番密謀,於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農曆9月,利用朝見之機殺死了爾朱榮。

  得知爾朱榮被殺,其弟汾州刺史爾朱兆立即聯合並、肆、汾、唐、恆、雲六州爾朱氏諸將一起,從汾州(今山西汾陽)率騎兵長途急襲攻進入洛陽,並命高歡出兵。高歡則藉口晉州絳蜀、汾胡人要謀反而拒不出兵,並認為爾朱兆的行為系“舉兵犯上,此大賊也,吾不能久事之。”從此,起了殺爾朱氏之念。

  爾朱兆殺死了北魏孝莊帝,為其兄報了仇之後,另立原來的太原太守、長廣王元曄為帝,爾朱氏一族實際上繼續控制著北魏王朝。

  河北杜洛周、葛榮大起義失敗後,葛部餘眾二十多萬人流落到並、肆二州,倍受羯胡族人壓迫,先後起義二十多次。針對這種狀況,高歡向爾朱兆建議,選派心腹將領統之。

  爾朱兆根本就忘記了長兄爾朱榮的告戒,採納了高歡的建議,任其為統領,建牙於陽曲川,後又命高歡率眾東出,到山東養眾,從而使高歡掌握了這二十萬兵馬。高歡便乘機進—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為日後爭雄奠定了基礎,

  高歡離開晉陽、東出山東後,逐漸擺脫了爾朱氏家族的控制,迅速發展自己的勢力。在向河北進軍途中,高歡注意約束部將,制定了嚴格軍紀,秋毫不犯。過麥地時,他本人效仿三國時期的曹操,帶頭下馬穿行,此舉立即得到河北人的普遍支援。山東人聞知此事,認為高歡帶軍有方,整軍嚴整,也心向高歡。

  北魏建明二年(公元531年),高歡帶軍進駐信都(今河北邢臺)。當時,河北的大部分地區仍在爾朱氏的控制之下,他們手握重兵,佔據重鎮,並不支援高歡,拒絕向高歡提供糧食。只有當地的漢族大族高乾、封隆之等人想借高歡的勢力控制河北,便積極擁護高歡。高歡一到滏口,高乾就與封隆之的兒子封子繪便一起趕去迎接,高歡因此進駐信都。

  元曄只當了四個月皇帝,就被爾朱氏廢黜。爾朱兆、爾朱度律、爾朱世隆擁立與他們親近的廣陵王元恭為帝,是為北魏節閔帝。為了尋求高歡的支援,爾朱度律說服北魏節閔帝,封高歡為渤海王、東道大行臺、冀州刺史。

  高歡因此在河北、山東立住了腳,開始準備與爾朱氏決裂。他假造書信,說爾朱兆要把六鎮人分配給羯胡族做部曲(奴僕),引起六鎮人對爾朱氏的極大不滿,接著又假造兵符要徵佔六鎮人當兵,並親自到郊外為徵發的萬餘人送行,並進一步煽動說:他與六鎮人皆為背井離鄉的遊子,形同一家,沒想到而今會讓官府徵召為兵。如若西進,必定會死於戰場,如誤軍期,必被處死於刑場:而被配作部曲同樣也是死路一條,只有造反一條路。六鎮人表示擁戴高歡為主。這樣,高歡將六鎮二十萬人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為緩和民族矛盾,加強自己的力量,高歡嚴整軍紀。他說,“爾鄉里難治……無刑法,終自灰滅。今以吾為主,當與前異,不得欺漢兒,不得犯軍令,生死任吾則可,不爾不能為取笑天下。”這樣,高歡使這支軍隊成為戰勝爾朱氏勢力的基本力量。

  北魏普泰元年(北魏中興元年,公元531年)農曆2月,冀州(今河北)大族高幹及其弟高敖曹聯合反對爾朱氏,並向各郡釋出通告,討伐爾朱氏。到農曆6月,晉州刺吏高歡應高幹兄弟之邀,聯絡各路反對爾朱氏的部眾,於信都起兵。高歡部將李元忠與高乾合力平殷州,斬殺了爾朱羽生後,開始公開反對爾朱氏。

  高歡首先上表北魏節閔帝,陳述爾朱氏挾天子以令眾人的欺君之罪,但此奏章因被爾朱世隆秘密扣壓不能上達。於是在農曆10月,高歡便以朝廷被權臣把持、表奏不得上達為由,擁立北魏宗室章武王元融之子渤海太守、安定王元朗為帝,史稱魏後廢帝,年號中興。是月,元朗以高歡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錄尚書事、大行臺;高幹為侍中、司空;高敖曹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

  爾朱氏家族眼見高歡勢力日盛為患,分庭抗禮,於是合兵進攻高歡。爾朱兆大軍出井陘(今河北井陘),屯軍廣阿(今河北隆堯),爾朱度律、爾朱仲遠則駐軍陽平(今山東莘縣),號稱十萬人馬。

  在爾朱氏大軍壓境的情況下,高歡則利用爾朱氏內部矛盾,採取反間計使其互相猜測,各路兵馬只在原地移動,卻不向前推進。最後致使爾朱度律、爾朱仲遠不戰而還。高歡則乘機集中兵力,先與爾朱兆所部會戰,在廣阿(今河北隆堯)一舉擊敗爾朱兆的軍隊,俘其士卒五千餘人。之後,高歡乘勝南下,進攻鄴城(今河北臨漳),相州刺史劉誕閉城固守。

  高歡採取建土山、挖地道的辦法,在北魏中興二年(公元532年)農曆1月一舉摧毀鄴城,生擒駐守鄴的相州刺史劉誕。戰後,在農曆3月,高歡擁立的魏帝元朗率領文武百官進入鄴城。元朗封高歡為大臣相、柱國大將軍、太師。

  北魏永熙元年(公元532年),爾朱氏諸將在爾朱世隆的撮合下,暫時復歸於好,重新結盟發誓,同徵高歡。農曆閏3月,爾朱天光自長安(今陝西西安)、爾朱兆自晉陽、爾朱度律自洛陽、爾朱仲遠自東郡(今河南滑縣),分別率所部出發,會師於鄴城,號稱二十萬大軍,沿洹水(河南安陽河)兩岸駐紮。準備與高歡決一死戰。

  高歡以吏部尚書封隆之留守鄴城,親自率軍出城抵禦,屯軍於紫陌(今河北臨漳故鄴縣),大都督高敖曹領兵三千跟進。是月底,爾朱兆率輕騎兵三千人乘夜偷襲鄴城西門,不克,退走。

  當時,高歡的步兵不到三萬人,騎兵不到兩千人,自料難與爾朱氏軍匹敵,乃於韓陵山(今河南安陽)設立圓陣,並連線牛驢,以阻塞歸路,造成背水一戰之勢,使將士以必死之心與爾朱氏軍作戰。而六鎮兵士因久受羯胡貴族的壓迫,人心歸一,兵士鬥志旺盛。

  高歡親領中軍,高敖曹領左軍,高歡的堂弟高嶽領右軍,一起迎戰爾朱氏軍。兩軍交戰之初,中軍高歡出戰不利,爾朱兆乘機發動強攻,高歡軍一度危急。危急關頭,高嶽領騎兵五百人,拼死對爾朱兆之軍迎頭痛擊,高歡部將斛律敦也領兵抄爾朱兆軍背後,高敖曹亦領兵千人攔腰擊之。

  在高歡軍的聯合圍攻下,爾朱氏軍大敗,賀拔勝和徐州刺吏杜德於陣中投降高歡,結果爾朱天光、爾朱度律被親信斛斯椿擒獲,送到洛陽。爾朱兆則領殘部逃亡晉陽,爾朱仲遠逃奔東郡,後降南梁,不久死去。至農曆4月,爾朱世隆和爾朱彥伯被部將所殺,爾朱天光和爾朱度律亦被擒送高歡。爾朱氏勢力由此受到沉重打擊,高歡擊爾朱氏之戰,終獲大勝。此戰,史稱“韓陵之戰”,是中國軍事戰役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

  韓陵之戰後,高歡乘勢進據洛陽,廢黜了北魏節閔帝,另立北魏孝文帝的曾孫元修為北魏孝武帝。北魏孝武帝即位後,即授予高歡大丞相、世襲定州刺史。北魏王朝的軍政大權實際已落入高歡手中。

  控制了北魏王朝後,高歡立即組織兵力進攻爾朱兆。他從釜口進軍攻打爾朱兆,迫使爾朱兆在大掠晉陽後退到北秀容地區。高歡進據幷州(今山西太原),建大丞相府,幷州成為其霸業基地。接著,高歡採取疲敵戰術,多次放出口風要進攻秀容地區,但每次均按兵不動,有驚無險,使在秀容的爾朱兆窮於應付,兵士疲憊不堪而放鬆警惕。高歡則乘爾朱兆舉行年宴時,派精兵以一日一夜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進襲爾朱兆,打得爾朱兆措手不及,爾朱兆因此敗愧自殺。至此,控制北魏王朝長達三年之久的爾朱氏勢力徹底垮臺。

  爾朱氏勢力垮臺後,高歡勢力大盛,完全操縱了北魏國政大權。而北魏孝武帝元修不甘做傀儡,於北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徵召關右軍隊,並親率屯於河橋(今河南孟縣黃河上),準備攻打高歡。高歡也領軍駐紮河橋以北五公里的地方。但是元修所領軍隊內部矛盾重重,無力抵抗高歡軍,元修本人只得逃奔關中,投奔了宇文泰。

  高歡再立清河王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北魏孝靜帝。同年,關中的宇文泰毒死了元修,擁立北魏孝文帝之孫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文帝,北魏王朝自此始分為東西二魏。東魏政權將都城遷往鄴城,軍國政務完全被高歡所控制。

  在控制東魏政權的過程中,高歡注意緩和民族矛盾。他要求鮮卑軍土不得凌辱漢民,“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疾之。”這有利於鞏固高歡的政治權力,也有利於民眾的安寧和社會的發展。

  整頓吏治也是高歡理政的一個重要內容。東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高歡特派使者出郡巡察,問民疾苦。到鄴朝見東魏帝時,令百官向他彙報治理地方情況,對不守法的官吏“節級相坐”,對守法勤奮的官吏則大加褒賞。與此同時,高歡企圖吞併西魏,重新統一北方。東魏建國的第三年(公元536年),高歡即利用關中霜旱、災情嚴重之機向西魏發動進攻。他親率二十萬大軍從蒲津(今山西永濟)渡黃河出擊,另派竇泰統軍趨潼關(今陝西潼關),高昂統軍趨藍田(今陝西藍田)。次年,西魏軍大敗竇泰軍,竇泰自殺,高歡只得退兵。

  東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高歡再次出兵,仍以蒲津渡河攻西魏,西魏軍則進據沙苑(陝西大荔縣南)迎擊。西魏的宇文泰採納大將李弼的建議,向東推進五公里,在蘆葦中伏兵,等東魏軍一到,鼓譟出擊,東魏軍大亂,損兵折將八萬多人。高歡本人亦險遭不測,最後跨橐駝逃到黃河邊,搶船渡河才得以逃脫。

  沙苑戰後的第二年,高歡又做了一次進攻西魏的努力。部將侯景與司徒高昂將西魏將獨孤信包圍在金墉城(今河南洛陽),雙方展開激戰。西魏文帝和宇文泰親自領兵救援,東魏的高歡也領兵支援,雙方在河陰(今河南洛陽)大戰,結果東魏軍再次大敗,司徒高昂和大都督李猛等被殺。

  在東西二魏的玉壁戰鬥中,高歡病倒,回到晉陽不久於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農曆1月病逝,終年五十二歲。死後葬於鄴西北漳水之西,東魏孝靜帝賜其諡號“獻武王”。高歡之子,後來的北齊文宣帝高洋於北齊天保初年追崇高歡為獻武帝,廟號太祖,陵曰義平。高歡之孫北齊後主高緯於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改諡神武皇帝,廟號高祖。

  高歡當政期間,注重緩和民族矛盾,整治吏治,併力求實現東西魏的重新統一,不失為一位順應歷史潮流發展的政治家、軍事家。

  3.爾朱氏後人的演變與分佈

  著名史學家王國維在《西胡續考》中考證說:

  自《漢書·西域傳》言:‘自宛以西至安息,其人皆深目多鬚髯。’後世所記胡人容貌,如《世說新語》(六)記康僧淵,《太平廣記》(二百四十八)引《啟顏錄》,記隋三藏法師,又(四百三十五)引《朝野僉載》記宋蔡事,無不如是。《北史·于闐傳》言:‘自高昌以西諸國人等,皆深目高鼻,惟此一國,(于闐)貌不甚胡。’《唐書·突厥傳》言:‘頡利族人思摩,以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種,故但為夾畢特勒而不得為設。’是胡之容貌,顯與他種不同。而其不同之處,則‘深目多須’四字盡之。

  隋唐以來,凡非胡人而貌類是者,亦謂之胡。《劉賓客嘉話錄》言:‘楊國忠知吏部銓,呼選人名,引入於中庭,不問資序,短小者通道參軍,胡者雲湖州文學。’李匡義《資暇錄》(下)雲:‘俗怖小兒日‘麻胡來’,不知其源者,以為多髯之神。‘李商隱《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嘲鄧艾吃。’《東觀奏記》:(上)宣宗問宰臣白敏中曰:‘有一山陵使,胡而長,其人姓氏為誰?’敏中奏:‘景陵山陵使令狐楚。’《侯鯖錄》:(四)‘王晉卿嘗過鞏洛間,道旁有後唐莊宗廟,默唸始治終亂,意斯人必胡。及觀神像,兩眼外皆髭也。’是中國人貌類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鬍子。此名當六朝時本施之胡人。

  《藝文類聚》(三十五)載:‘梁簡文帝謝安吉公主餉鬍子一頭,啟雲:方言異俗,極有可觀,山高水遠,宛在其貌。’即用《世說》所載康僧淵事,蓋謂真胡人。至唐而中國人貌類是者,亦謂之鬍子。《太平廣記》(二百四之五)引《御史臺記》雲:‘邵景蕭嵩俱授朝散大夫,二人狀貌類胡。景鼻高而嵩須多,同時服朱紱,對立於庭。韋鏗簾中獨窺而詠曰:一雙鬍子著緋袍,一個須多一鼻高。云云’。又《云溪友議》載唐陸巖夢《桂州筵上贈鬍子女》詩云:‘自道風流不可攀,那堪蹙額更頹顏,眼睛深卻湘江水,鼻孔高於華嶽山。’是自唐以來皆呼多須或深目高鼻者為胡或鬍子。此二語至今猶存,世人呼須及多須之人皆曰鬍子,俗又制鬍字以代之。

  《北夢瑣言》(七)載《蔡押衙詩》雲:‘可憐洞庭湖,卻到三冬無髭鬚。’以其不成湖也。是唐人已謂須為胡。豈知此語之源,本出於西域胡人之狀貌乎!且深目多須,不獨西胡為然,古代專有胡名之匈奴,疑亦如是。

  兩漢人書雖無記匈奴形貌者,然晉時胡羯,皆南匈奴之裔。《晉書·石季龍載記》雲:‘太子詹事孫珍問侍中崔約曰:吾患目疾,何方療之?約素狎珍,戲之曰:溺中可愈。珍曰:目何可溺?約曰:卿目畹畹,正耐溺中。珍恨之,以告石宣。宣,諸子中最胡狀,目深,聞之大怒,誅約父子。’又云:‘冉閔躬率趙人誅諸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是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

  《安祿山事蹟》(下)雲:‘高鞠仁令范陽城中,殺胡者重賞。於是羯胡盡死,小兒擲於空中,以戈承之,高鼻類胡而濫死者甚眾。’事亦相類。夫安史之眾,素號雜胡,自兼有突厥、奚、契丹諸部。晉之羯胡,則明明匈奴別部,而其狀高鼻多須,與西胡無異,則古之匈奴,蓋可識矣。

  自後漢以來,匈奴寢微,而東胡中之鮮卑,起而代之,盡有其故地。自是訖於蠕蠕之亡,主北垂者,皆鮮卑同族也。後魏之末,高車、突厥代興,亦與匈奴異種,獨西域人民與匈奴形貌相似,故匈奴失國之後,此種人遂專有胡名。顧當時所以獨名為胡者,實因形貌相同之故。觀《晉書·載記》之所記,殆非偶然矣。

  羯胡族國家的建立者石勒以“石”為漢化姓氏,似乎暗示羯胡族的族稱可能和“石”有關。史學家蒲立本曾經研究分析:“羯”,古漢語音近似“Kiat”,實際上是匈奴人對羯族人的稱呼,在匈奴語中,“Kiat”的意思就是“石頭”。這一假說可以在葉尼塞語中找到很好的證據支援。據此,漢族人譯寫的“羯”這一名稱,實際上來自古匈奴人的讀音。

  而羯胡族的自稱,據史籍《晉書》上記載:羯人的祖先是匈奴別部羌渠的後裔。“羌渠”可能與吐火羅一系的“康居”有關,而吐火羅語中表示石頭的詞是“Kank”,這表明“羌渠”或“康居”很可能就是羯族人的自稱,他們的確和中亞古國康居、粟特等存在某種關聯,但究竟誰是源誰是流、抑或兩者都是流而源在別處,卻已無考,也就不宜遽下斷語了。

  今有學者王青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一書中,對羯胡族的族源和宗教文化等方面作了不少較有價值的歸納和考證。王青綜合以前諸家的考證之後分析:羯胡族實質上是被匈奴征服的內遷月氏部落,因為其的宗教即為月氏的固有宗教,而與波斯、粟特的火祆教並不相同。當然,僅從宗教信仰一點上確定一個民族的屬性,還是遠遠不夠的。

  關於月氏的族屬,較新的研究表明,羌、突厥等的可能性很小,它更可能是屬於印歐的吐火羅或伊朗系統。這樣,羯胡族“高鼻深目多須”的種族特徵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

  由於從中原西北、河西、西域一直到中亞的大夏,沿途都正是或曾經是月氏族的勢力範圍,因此當時西域有不少高僧前往中原傳播佛教,對於契胡(羯胡)人來說,這些高僧和他們語言相通、風俗相近,又熟悉他們的固有宗教文化,所以相處極為融洽,佛教也因而在中原得到了大力傳佈,其中後趙國的師大和尚佛圖澄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此外,“羯胡”一稱並未隨石趙國的滅亡而消失,而是從晉朝至唐朝初期一直見諸史乘。雖然發生了冉閔以《殺胡令》發動的對後趙國都內羯胡族人的大屠殺,但作為一個很早便被匈奴征服的內遷月氏部落,羯胡族的分佈是相當廣泛的,北魏王朝時期居衍於北秀容的爾朱氏,就是一支存活到北魏末期的羯胡族,他們在平定了六鎮之亂後步入顛峰,然後開始急速衰敗,但其部將之一、也是羯胡族的侯景仍有足夠龐大的實力南下,將南朝梁國攪得亂七八糟以至滅亡;另一部將高歡雖不是羯胡人出身,卻也深受其文化之影響,由是奠定了後來的北齊政權,因此,在北齊宮廷中出現“祀胡天:的風俗,也就不足為奇了。

  到了唐朝初期,隨著東、西突厥的亡降,作為其重要組成和同盟的昭武九姓胡人,被大批遷往華北北部一帶,“羯胡”、“九姓胡”、“雜種胡”等稱呼都用來指這些昭武九姓少數民族,所以,當“安史之亂”爆發之後,諸多史、詩之中的“羯胡”字樣屢見不鮮,“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也多次被時人稱作“羯胡”。

  從殘漢三國開始一直持續到殘唐五代的七百四十年間,皆有眾多的月氏族人參與董卓之亂和馬超、韓遂的西涼之亂,以屠各劉淵和羯胡石勒為主發起的劉石之亂和五胡亂華、羯胡爾朱氏的亂魏、羯胡人侯景的亂梁、月支族人王世充在隋末大亂中的稱帝建國、以及以羯胡族為主發起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等,都可以統稱為“胡羯亂華”。

  “胡羯亂華”其實是對中國的中古歷史上多次種族動亂的概括性稱呼,“五胡亂華”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歷史時期。而作為這些動亂髮起的主要民族之一的羯胡族或月氏族後裔民族,則在歷次事變中均扮演了積極的角色。究其原因,恐怕還得從他們在種族、語言、文化、宗教、商業等多方面與華夏族存在的巨大差異性之中去尋找。

  在北魏政權覆滅前夕,羯胡族爾朱氏一族為避禍難,大多改爾朱氏複姓為單姓朱氏、爾氏、榮氏、胡氏、兆氏(肇氏、趙氏)、隆氏等等漢姓。該支爾朱氏族人的後裔到了唐朝中葉以後,皆逐漸融合於漢族的汪洋大海中。

  今陝西合陽朱家河地區朱姓系出爾朱氏。

【郡望堂號】

  郡望

  朔 州:朔州歷史久遠,戰國時期屬於趙國,秦、漢朝時期改置為馬邑縣,隸屬雁門郡。漢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韓王信徙都於此,漢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復為縣。北周時置朔州總管府。明清時朔州屬大同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置朔州縣,屬雁門道。1949年屬察哈爾省,1952年劃歸山西省雁北專區。1988年3月2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朔縣、平魯縣,設立朔州市(地級)和朔州市朔城區、平魯區,將雁北地區的山陰縣劃歸朔州市管轄。1993年6月25日,國務院(國函[1993]93號)批覆:撤銷雁北地區;將原雁北地區管轄的懷玉、右玉、應縣三縣劃歸朔州市管轄。

  堂號

  朔州堂:以望立堂,亦稱馬邑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