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姓圖騰(對氏圖騰)
對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duì(ㄉㄨㄟˋ)。源於官名,出自唐朝初期待制次對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五十三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官名,出自唐朝初期待制次對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王球貽謀錄》記載:“唐百官入閤,有待制次對官。後唐天成中,廢待制次對官,五日一次,內殿百官轉對。”
待制次對官,是唐朝初期的一種官職,負責排列宮廷百官的班次,相當於內務官位禮儀,安排各級官員在朝堂上的位置,以及朝堂職守官員的班次,即值日官。指定的值日官則負責朝堂上的日常事務處理。
這種待制次對官的官職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的後唐初期,方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李亶)在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予以廢黜,改由內殿百官每五日輪換值班。
待制次對官,多由帝王君主的裔親承當,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對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對氏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五十三位,在臺灣則沒有,以望出河東。
今遼寧省的遼陽市、昌圖市,湖北省的漢陽市、襄樊市、武漢市,重慶市的西陽縣,雲南省的昭通市,北京市等地,均有對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堂號
河東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