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盧氏起源及歷史

豆盧姓圖騰_豆盧氏圖騰

豆盧姓圖騰(豆盧氏圖騰)

  豆盧姓是中華複姓之一,源自慕容氏,為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姓氏,北魏時被賜姓所改。豆盧氏原為鮮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後燕慕容萇降北魏,授長樂郡守,賜姓豆盧(鮮卑語“歸順”的意思),其後代相傳姓豆盧,稱為豆盧氏,後多改為盧氏。《元和姓纂》雲:豆盧范陽,本慕容氏,燕敗歸魏,北人謂歸義為豆盧,因氏焉。又據《姓氏尋源》雲:“魏太和(477-499年)初,皇帝下詔,令豆盧氏改為盧氏。”

【得姓始祖】

  慕容萇:豆盧氏原為鮮卑族慕容氏的一支,後燕慕容萇降北魏,授長樂郡守,賜姓豆盧(鮮卑語“歸順”的意思),其後代相傳姓豆盧,稱為豆盧氏,後多改為盧氏。據《姓氏尋源》雲:“魏太和(477-499年)初,皇帝下詔,令豆盧氏改為盧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代北方古鮮卑族慕容部,屬於帝王賜姓漢化為氏。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慕容部有一個分支為吐伏盧氏族,後被後燕國的慕容萇所吞併,歸附於慕容氏家族。

  在慕容萇於(後燕慕容熙建始元年,公元407年)率部降靠同為鮮卑族的拓拔部北魏政權之後,慕容萇一族連同下屬的吐伏盧氏族,一同被北魏祖昭成皇帝、即北朝時期北魏政權開國皇帝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公元386~409年在位)賜姓為“豆盧”,因此改稱豆盧氏,授長樂郡守。其後裔子孫便以“豆盧”為姓氏,稱豆盧氏。

  古鮮卑語“豆盧”,就是“歸順”之意,但沒有貶義,而是主動參加、歸附的意思。

  在著名的“孝文改制”中,即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73~476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曾詔令豆盧氏改為單字漢姓豆氏,但其族人一直在悄然使用豆盧氏複姓。

  慕容萇的曾孫豆盧寬,就是後來隋文帝楊堅的外孫,被封為芮國公。在唐高祖李淵率唐軍在平定關中時,芮國公跟隨蕭瑀(字時文)一起投靠唐高祖,有大功,因此唐高祖特詔命其去“豆”改單姓“盧”,從此慕容氏家族又分衍出一支盧氏,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後燕國(公元385~407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之一,由鮮卑族慕容部所建立的政權。後燕國曆七主,共二十六年,曾屬於十六國後期中原地區最強盛的一個政權。

  前燕國時期(公元352~370年),慕容垂因宗室內部矛盾激烈,遂率族人投奔前秦國,成為苻堅屬下的著名將領。

  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安十九年,公元383年),前秦世祖宣昭帝符堅在著名的“淝水之戰”大敗後,慕容垂至鄴郡拜謁先人陵墓。當時丁零族首領翟斌於河南起兵反前秦,鎮守鄴城的苻丕(苻堅庶長子)命慕容垂及宗室苻飛龍前往鎮壓。途中,慕容垂襲殺了苻飛龍,與前秦國徹底決裂。

  東晉太元九年(後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燕元元年,前秦建安二十年,公元384年),慕容垂集合周圍的鮮卑族人開始建國,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燕王,建元立國,史稱後燕。其時,慕容垂擁有兵眾二十餘萬,即進圍前秦國的鄴城。

  東晉太元十年(後燕燕元二年,前秦建安二十一年,公元385年),苻丕自鄴城撤往晉陽(今山西太原),如此一來,河北之地盡屬後燕國。慕容垂自立為帝,遂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

  東晉太元十七年(後燕建興七年,前秦太初七年,公元392年),慕容垂消滅了割據河南的丁零族翟魏政權。

  東晉太元十九年(後燕建興九年,北魏登國九年,公元394年),慕容垂又滅了西燕國,後燕國基本上恢復了前燕國時期的版圖。強盛時期的後燕國,統治範圍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遼寧的一部分。

  東晉太元二十年(後燕建興十年,北魏登國十年,公元395年),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寶率軍八萬大軍進攻北魏政權,結果在參合陂(今山西陽高)大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北魏攻後燕之戰”。

  東晉太元二十一年(後燕建興十一年,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慕容垂親率大軍往攻,一度取得了平城(今山西大同)。可惜的是,慕容垂在同年的農曆4月病逝了,由兒子慕容寶繼位。而此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乘機以步騎四十萬來攻,奪取了晉陽,繼而進圍中山。

  東晉太元二十一年(後燕永康元年,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農曆8月至北魏皇始三年(後燕永康三年,公元399年)農曆1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率大軍南下,攻佔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大敗後燕,史稱“北魏攻後燕之戰”。

  後燕國遭“參合陂之戰”大敗後,國力頓衰。而慕容寶繼位後極力逼殺太后段氏,法峻政苛,上下皆離心。農曆7月,後燕遼西王、幷州牧慕容農率部曲數萬至晉陽(幷州治所,今太原西南)赴任。幷州素無儲積,又值早霜,百姓苦於供應軍糧,暗中招引魏軍。

  拓跋珪為取得中原,於農歷8月親率步騎四十餘萬自魏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進攻後燕國。以左將軍李慄領五萬騎兵為前鋒,經馬邑(今山西朔州)越句注山(今代縣西北);另遣將軍封真等從東路經軍都關(今北京居庸關),襲擊後燕國幽州(今北京)。農曆9月,北魏大軍逼近晉陽。慕容農出戰,大敗,奔還,後燕國司馬慕輿嵩閉城門拒之,慕容農率數千騎東走,遭北魏軍追擊,從騎盡沒,慕容農帶傷單騎逃歸中山。

  北魏大軍佔領幷州後,拓跋珪乘勝遣輔國將軍奚牧略地汾川,俘虜了後燕國丹陽王慕容買德等,置守宰,招撫離散,勸課農桑。

  面對北魏軍的進攻,後燕國主慕容寶不納中山尹苻謨等提出扼險拒敵之策,而是聽從了趙王慕容麟閉城固守、待其憊而擊之之言,修城積粟,並命慕容農出屯安喜(今河北定州)作為外援。一切軍務,皆委於慕容麟。農曆10月,北魏冠軍將軍於慄石單、寧朔將軍公孫蘭率步騎兩萬潛自晉陽趨井陘關(今河北井陘)。拓跋珪率大軍繼後,出太行山,進拔常山郡(今河北正定),俘虜了後燕國太守苟延。自常山以東,諸郡縣守宰或逃或降,僅中山、鄴(今河北臨漳)、信都(今河北冀州)三城為後燕國軍隊所守。

  農曆11月,拓跋矽命東平公拓跋儀率五萬騎兵進攻鄴城,冠軍將軍王建和李慄領五萬騎兵進攻信都;自己則率主力攻中山,因城固難攻,遂引兵南下圍攻鄴城。此時,北魏軍隊遭後燕國軍隊的夜襲,慌亂之下退至新城(今河北肥鄉)。

  農曆12月,北魏遼西公賀賴盧率騎兵兩萬助拓跋儀進擊鄴城。翌年農曆1月,鄴城守將後燕國的范陽王慕容德向後秦國求援不果,城中人心驚恐。拓跋儀部將丁建暗通後燕軍隊,施計離間,使拓拔儀與賀賴盧互生戒心,相繼引退。丁建乘機率眾降靠後燕國,且言拓跋儀師老可擊。慕容德便遣將追擊撤退中的北魏軍隊,大破之。慕容寶得到鄴城捷報後,使左衛將軍慕輿騰乘勢收復了博陵、高陽諸郡,殺了北魏政權所置的守宰,堵塞了北魏軍隊的糧道。

  在此時,王建久攻信都不下。是月,拓跋珪親自督軍攻之,後燕國守將竟然棄城夜走,奔歸中山。信都遂被北魏軍隊攻克。

  慕容寶聞知北魏軍隊攻陷了信都,便募集豪勇以擊北魏。農曆2月,拓跋珪因國有內亂,求和於後燕國,並以其弟為質。慕容寶不許,率步卒十二萬、騎三萬七千屯於柏肆(今河北藁城),沿滹沱水北岸為營。北魏軍隊至水南,與後燕國的軍隊夾岸列寨。後燕國派兵卒夜渡,選勇士萬餘偷襲北魏軍營,慕容寶則率援軍列陣於營北。後燕國軍隊登南岸乘風縱火,乘勢急攻北魏營。北魏軍隊大亂,拓跋珪倉皇外逃。

  在此見勝之時,後燕國軍隊卻無故自驚,互相斫射。拓跋珪見狀,馬上擊鼓收眾,遍佈火炬,縱騎衝擊,大敗後燕國軍隊,斬首萬餘,俘四千餘。慕容寶引兵逃至水北。凌晨,北魏軍隊又嚴陣臨河,與後燕國軍對峙。後燕軍懾於北魏軍聲威而喪失勇氣。慕容寶只好聽從慕容農、慕容麟之言,拔營還中山。

  北魏軍隨後追擊,屢敗後燕軍。慕容寶恐被北魏軍隊追及,竟然令士卒拋仗棄甲,繼而置大軍於不顧,率騎兩萬北逃。時風雪交加,士卒多凍死,數十萬兵器,丟失一盡。後燕之朝臣、將士降北魏及被俘者甚眾。

  慕容寶奔入中山,北魏軍尾隨而至。後燕尚書郎慕輿皓欲殺慕容寶,推立慕容麟,謀洩,斬關奔北魏。從農曆2~3月,北魏軍久圍燕都,城中將士皆思出戰。高陽王慕容隆勸慕容·寶乘魏疲我銳之機,開城出擊。慕容寶從之。慕容隆整兵出戰,而慕容麟卻多次阻撓。慕容寶遣使請和,願送還被扣的北魏拓跋觚,並割讓常山以西之地。

  拓跋珪應許,撤圍稍退。然而慕容寶又翻悔,不肯踐約。不久,北魏軍隊復圍中山。慕容麟企圖殺慕容寶,未成,出奔西山(今河北中山)。當時鎮守龍城(今遼寧朝陽)的清河王慕容會率軍南下援中山,已進至薊城。慕容寶恐叛變的慕容麟奪去慕容會軍,先據龍城,遂與太子慕容策、慕容農、慕容隆等率萬餘騎急忙北上,欲與慕容會軍會合,並以開封公慕容詳留守中山。

  農曆4月,拓跋矽因軍食不繼,命拓跋儀撤鄴城之圍,轉兵屯鉅鹿(今河北寧晉)。慕容詳以步卒六千襲魏軍諸屯,卻反為北魏軍隊所破。農曆5月,拓跋珪解中山之圍,就食河間(今河北獻縣)。慕容詳於中山自立為帝,殺拓跋觚。

  農曆7月,慕容麟率眾潛襲中山,斬慕容詳自立。農曆8月,拓跋珪徙軍至常山九門(今河北藁城),當時軍中大疫,人畜多死,將士皆思歸。拓跋珪遣略陽公拓跋遵引兵襲中山,入外城,割取禾稻而還。農曆9月,中山饑荒益甚,慕容麟率兩萬餘人出據新市(今河北正定),拓跋矽進擊之。農曆10月,慕容麟大敗,逃奔鄴乘。北魏軍隊攻入中山,後燕國的大臣、將士降者兩萬餘人。

  拓跋珪遣騎兵三萬增援拓跋儀以攻鄴城。其時慕容德遣使至龍城,上表請求慕容寶南還。慕容寶整頓兵馬,擬再南征。農曆12月,鎮守滑臺(今河南滑縣)的燕魯陽王慕容和遣使迎慕容德,慕容德遂於東晉太元二十一年(後燕永康三年,北魏拓跋珪皇始元年,公元396年)農曆1月自鄴城率戶四萬遷至該地,稱燕王(史稱南燕)。拓跋儀得到了拓跋珪的援軍後,南趨至鄴,當時南燕軍隊已去,遂入城。至此,今山西、河北二省之地,盡為北魏所有。

  此戰,北魏、後燕雙方投入兵力約五十萬,交戰次數頻繁,延續時間近一年半。北魏傾力南下,就地取糧,擇弱而攻,逐步擴大戰果,終於攻拔鄴、信都二重鎮,佔領燕都中山。而慕容寶優柔寡斷,主觀決策屢次失誤,加之內部爭權相殘,故一再受挫,終致失敗。

  東晉隆安元年(北魏皇始二年,後燕永康二年,公元397年),慕容寶突圍北奔龍城(今遼寧朝陽),開封公詳、趙王麟先後佔據中山稱帝。農曆10月,北魏攻下中山,河北郡縣盡為北魏所有,後燕被分截為兩部分。

  東晉隆安二年(後燕慕容盛建平元年,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鮮卑貴族蘭汗謀殺了慕容寶,不久,慕容寶之子慕容盛又殺了蘭汗自立。

  東晉隆安五年(後燕慕容熙光始元年,北魏天興四年,公元401年),慕容盛也被臣下所殺,慕容垂的幼子慕容熙立。

  東晉義熙三年(後燕光始七年,北魏天賜四年,公元407年),漢人馮跋等人殺了慕容熙,擁立慕容寶的養子慕容雲(高句麗人,本姓高氏)為主。

  東晉義熙五年(北魏天賜六年,公元409年),慕容·云為其寵臣離班等人殺死,後燕國終於自己被自己滅亡了。慕容熙之弟慕容萇率大批族人降靠北魏國主拓跋珪,受到拓跋珪的親自接迎。

  後燕國的政體,大體承襲前燕制度,除州郡縣治理的編戶之外,還有不隸郡縣而屬軍營的人口。後燕慕容氏以塢堡主為守宰,與漢族豪強大族合作,共同統治。

  在慕容寶執政時期,曾核定士族舊籍,分辨清濁,尊重士族特權,大族勢力得以發展。他又下令校閱戶口,罷除軍營封蔭之戶,分屬郡縣,招致怨恨和反對。後燕國原不採用胡、漢分治政策,但慕容垂執政時期已由太子慕容寶領大單于,置留臺於龍城。慕容盛執政時期曾立燕臺於龍城,以統諸部雜夷。

  慕容熙即位後,將北燕臺改為大單于臺,置左右輔。後來終於在龍城實行了六年的胡、漢分治。

【郡望堂號】

  郡望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堂號

  范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幽州堂、盧龍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八言通用聯

  惠政及民,神烏翔集;

  廉平著美,散騎晉升。

——上聯說隋朝時期徒河人豆盧勣,字定東,聰敏而有器度。北周武帝時,任渭州刺史,有惠政,封丹陽郡公。當地缺水,相傳他的馬蹄所到之處,泉水湧出,有白烏飛至廳前。民謠說:“我有丹陽,山出玉漿。濟我民夷,神烏來翔。”入隋後,因功拜夏州總管。下聯說豆盧勣的父親豆盧寧,字永安,身材魁偉,有大志,善騎射。在西魏任散騎常侍加侍中,北周明帝時,被授予柱國大將軍。為官以廉政公平著稱。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