啖姓圖騰(啖氏圖騰)
啖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tán(ㄊㄢˊ),不可讀作dàn(ㄉㄢˋ)。源於子姓,出自周武王給殷帝乙長子微子啟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字訛為氏。還有一支源於羌族,出自羌族分支古西南夷賨族,屬於以部族稱謂為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沒有進入排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周武王給殷帝乙長子微子啟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國名字訛為氏。
遠祖始於戰國時期,商帝乙的長子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哥哥,他看到紂王十分無道,屢次規勸他,紂王十分惱怒,但是又不好殺自己哥哥,於是就不聽勸諫。微子啟沒有辦法,只好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帶走,離開了商紂王。這就是著名的“微子去殷”的故事。
據史籍《姓苑》記載,上古周武王姬發攻滅商紂建立周王朝後,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微子啟得到了優厚的待遇。周武王封殷帝乙長子微子啟於宋邑,爵位是公爵。
在微子啟的後代中,有人在春秋時期被封在郯邑(今山東臨沂郯城),子爵,建有郯國,因稱其為“郯君”、郯子,史稱“郯子國”。當時,郯子國的疆域包括沂河東岸從李莊到歸昌楊集,東面包括臨沭曹莊大興,以及贛榆部分、東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區,是“週五十里”的小國。
郯子國弱小,周邊又有十個諸侯國,有鄟國、祝其國、莒國、向國、鄅國、魯國、鄫國、邳國、鍾吾國,其中的莒國、魯國、鄫國皆為一時強鄰大國,郯子國只能依附大國而生存,並不得不在戰國時期遷徙到沐陽地區,與滕國為鄰。
郯子國傳國至第三十六代,在周威烈王姬午十二年(越王朱勾三十五年,公元前414年)著名的“越滅滕、郯之戰”中,最終被越國軍隊滅亡,其王族子孫以及部分國人遂以國名為姓氏,但改為談氏。
談氏一族中後有人在書寫姓氏時因字訛而成為淡氏、或啖氏,世代相傳至今。郯國故城於199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源流二
源於羌族,出自羌族分支古西南夷賨族,屬於以部族稱謂為氏。
賨族,又稱寅人,就是古稱的板盾蠻,是羌族的一支,在唐朝時期稱為“南平僚”,宋朝時期則稱“渝州蠻”。“啖”,就是賨族人中古老的部族之一啖部,是漁獵部落,“燎獵為食,因稱啖部”,即以篝火燒烤獵物為食,沒有缽鍋。族人以部族稱謂為姓氏,稱啖氏。
今重慶地區的縉雲山,在遠古時代叫做巴山。巴山地區居住著兩個勤勞而善良的土著氏族,一個是巴族,另一個就是賨族。
據傳說,在上古時期,軒轅黃帝在打敗了炎帝,統一了中原以後,大封功臣,把一個掌管驅疫、驅鬼的臣子封為夏官,並賜他到縉雲山一帶居住,還賜了一個姓氏,就叫縉雲氏。
縉雲氏生了一個名荼的兒子,性情暴躁,常在外為非作歹,塗炭生靈。百姓們將他控告到黃帝那兒,黃帝大怒,準備下令把荼處以極刑。縉雲氏十分恐懼,他想起了同朝共事的高辛氏也有八個不成器的兒子,便去找他商量主意。他們終於盤算出了一個辦法,就向黃帝彙報說,巴山有一個仙泉,懇請黃帝批准由他們的兒子帶兵到巴山一帶去征服當地的氏族,奪取仙泉,將功贖罪。
黃帝想佔有仙水,於是,以縉雲氏之子荼為帥,高辛氏八子當先鋒,率領上萬兵士,溯江而上。他們一路上燒殺搶掠,賨族人民英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最後剩下九位年輕的勇士退到嘉陵江邊的巴山上,以喝巴山仙水補充精力,堅持奮戰了七天七夜,使荼和高辛氏的軍隊死傷數千人。
荼氣得大怒,兩眼噴出火花,將巴山的樹木燒光了,岩石熔化了,鳥兒飛走了,老虎被燒死了,連巴山上空的雲朵也被烤成緋紅緋紅的。待漫山大火熄滅後,那九位賨族勇士化成了九座雄偉高大的山峰,仍然頑強地擋著進攻者的去路,它們就是現在的縉雲九峰。從那時起,巴山上空的雲彩,一早一晚,總是緋紅緋紅的,古時稱赤色為縉色,於是後人們便將巴山稱為縉雲山了。由於荼是用大火取勝的,惡毒無比,人們後來就用“荼毒”來形容最惡劣、殘忍的屠戮伎倆。
到了三國、魏、晉時期,一部分川東的濮族與賨族、巴族的一部分別融合一起,組成了新興的僚族,其中一支遷至南滇,與滇族相互融合,原來的滇與濮就是百濮集團中的分支。在戰國末期,楚莊躋王入滇以後加入了數萬楚人,在西漢中葉後又徙往雲南的西雙版納等地,留下的部份滇族又與僚族融合了。所以,後來的史學家稱其為“獠僰”或“滇僰”。
楊雄在《蜀都賦》中記載:“東有巴、賨、綿亙百濮“。就是指川東有巴族、賨族二族後來進入百濮族地區,“綿亙”百濮系統,所以,後來一直有學者在論述巴、賨時,認為在周武王滅商戰爭中的“西南八部族”中的“濮人”,就有“巴人”參戰於“濮人”其中,所以有說“濮人”就指的是“巴人”,這一說法肯定是不正確的,至少是不準確的。
巴人早期生活在洞庭湖一帶的部落,是被荊楚人從湘越之地趕出後,才沿江遷徙到川東之地的民族。所以楊雄才著稱“綿亙百濮”。據稱渠縣曾是周朝時期賨族古代的國都,古稱宕渠。史籍《與地紀勝》中記載:“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粼山重壘,險比相次,古之賨國都也。”
賨,古稱板楯蠻,秦、漢時期才稱為“賨”。史籍《宋史》中記載:“渝州蠻者,古板盾七姓(羅、樸、督、鄂、度、夕、龔)蠻,唐之南平蠻也。”他們的生活習俗在《新唐書》中記載:“南平僚,東距智州,北涪州,戶四千餘。多瘴厲。山有毒草,沙蝨……入樓居梯而上,名為幹欄。婦人橫布二幅,穿中貫其首,號曰通裙。美髮髻,垂於後。竹筒三寸,斜穿其耳,貴者飾以珠瑣。俗女多男少,婦人任役。昏法,女先以貨求男,貧者無以嫁,則賣為婢。男子左衽,露發跣足。”
賨族是男人只從事狩獵、征戰等涉外工作,平時不事生產,女人則負擔築屋、砍柴、家務、養育等沉重勞作。賨族的婚姻制度與漢族相反,漢族是男方託媒去求娶。賨族不然,如女方看上了男方,要先去男方求親,講好給男方多少財禮,才能嫁出去。而許多貧困家庭的姑娘由於“嫁不起”,一般便只有賣給男方為妾為婢了。
賨族發明了懸棺葬的殯葬模式,即將逝者之棺懸掛在懸崖絕壁之上,確保不被野獸和洪水破壞。這一殯葬技術後來為濮族中的“都掌蠻”一大支族所繼承,因此才有至今留在川南宜賓市珙縣的濮人懸棺。
賨族啖氏族人很早即容納漢族文化,在隋、唐時期即有族人遷入中原生息繁衍,接受並傳承發揚了儒家思想體系。到了盛唐開元時期,著名的“新春秋學派”締造者啖助,就是該支啖氏族人。
到了唐朝晚期,由於唐武宗名叫李炎(公元841~846年在位),許多源發於賨族的啖氏族人為避及唐武宗的字諱“炎”,被迫改啖氏為同音漢字“澹”氏。賨族衍傳的啖氏與澹氏同宗同源,今一部分澹氏族人即古啖氏,啖氏本姓反而很難見到了。
唐、宋朝以後,濮族與巴族、賨族融合成“僚族”。在明朝萬曆年間以後,川南的濮人也都被改稱僚族了,所以,後來的史學家就把僚族視作為濮族的延續。
歷史上的賨族,曾與中國西南地區的蜀族、彝族、滇族、昆明族等世代友善相處,是個愛和平、講道義的民族,卻屢次遭到外族的傷害,最終乃至族人分散遷徙到各地,歸於消亡。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郯國故城
郯國故城位於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北部、護城河北岸。郯國故城建於戰國至漢代,故城呈不規則四邊形,周長4696米。城門以青石構築,城牆用夯土築成。今僅存西、北城牆區域性。東、西、南、北4門為青石砌築。東北部隆起部分是古臺遺址,俗稱帥軍臺。出土有石斧、繩紋陶片、殘陶鬲等。
“郯國故城”是山東省年代較早、面積較大、保護較好的古城址之一,對於研究山東地區東夷古國史和周至漢時期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以至中華民族統一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1977年12月23日郯國故城被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8日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