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姓圖騰(登氏圖騰)
登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子姓,一支出自商朝君主武丁給其叔父曼季的分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一支出自商朝御門尹登恆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登姓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第九百三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四十四位。
【得姓始祖】
子曼(曼季):曼季是商王武丁的的叔父,鄧國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鄧州)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殷商時期鎮守西南重要侯國,至西周、春秋共二十二代,經六百餘年。鄧國滅亡後,在鄧侯的後裔子孫中,有一部分以先祖古稱號為姓氏,稱登侯氏;一部分子孫以國號為姓氏,稱鄧氏;另一部分子孫以國已失為史,去“鄧”字之“邑”為“登”,稱登氏,後登侯氏族人中亦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登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登氏族人尊奉子曼(曼季)為得姓始祖。
登恆:商湯之時,有一位專職負責把守王宮御門的武官,官稱為御門尹,名為登恆。在登恆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為君王執守而榮耀,遂有以先祖名字之“登”為姓氏者,稱登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君主武丁給其叔父曼季的分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廣韻》的記載,商王武丁在執政時期(商高宗子昭,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國勢強盛,曾大封諸侯,在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今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公佈的《夏商周年譜》,重新推算為公元前1240年),將其叔父子曼(曼季,字德陽)封於鄧地(今河南南陽),建立了曼姓鄧國,為一世鄧國侯。到了商王朝晚期,鄧國人南徙至今河南郾城縣東南。
鄧國的先人早期主要活動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商王朝後期的鄧國為侯爵,故址已經遷徙到今河南省孟州市境內,在典籍《卜辭》中就記載有“王在登”的記述,“登”即“鄧”,今簡化為“鄧”。據歷史文獻《明嘉靖鄧州志》記載:“夏,帝仲康封其子於鄧”,此鄧之始。因鄧為曼季的後裔,故又云鄧國出自曼姓。
在西周初年,鄧國又舉族南遷至南陽盆地,其地域在今河南鄧州與湖北襄樊一帶,都城約在河南鄧州西南的林扒鎮。在西周中期,鄧國又徙都於今湖北省襄樊市附近。
在西周時期,鄧國與周王室及姬姓諸侯國關係密切,先後與井國、應國等諸侯國聯姻,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在周成王、周康王時代,周王室還派大夫盂慰問鄧國君主。從西周中期開始,鄧國君主一律稱“公”,反映了鄧國地位的進一步提高。
春秋時期,鄧國依然非常活躍,與鄭國、楚國等諸侯大國保持有婚姻往來。例如在史籍《春秋·桓公七年》中就記載,鄧侯曾千里迢迢到魯國去訪問魯桓公姬允(姬軌)。
周桓王姬林十七年(楚武王熊通三十八年,公元前703年),鄧國與楚、巴二國發生了糾紛,引得楚、巴聯軍攻伐鄧國,結果鄧軍大敗,此後鄧國開始急速衰落。
周莊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貲二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國假道經過鄧國,受到了鄧侯子明淵的殷勤招待,當時有鄧國大夫提出藉此機會殺掉雄心勃勃的楚文王,免得將來會及禍於鄧國,然而鄧侯卻認為楚文王是自己的外甥,肯定不會對鄧國不利的,遂不聽群臣的建議。結果楚文王在率軍伐申國歸來時,毫不客氣地攻擊了這位舅舅的鄧國。
到了周釐王姬胡齊四年(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不管什麼郎舅關係,再次大舉伐鄧國,將其徹底吞滅。
鄧國滅亡後,在鄧侯的後裔子孫中,有一部分以先祖古稱號為姓氏,稱登侯氏;一部分子孫以國號為姓氏,稱鄧氏;另一部分子孫以國已失為史,去“鄧”字之“邑”為“登”,稱登氏,後登侯氏族人中亦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登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登氏族人尊奉子曼(曼季)為得姓始祖,與鄧氏、曼氏為同宗同源,史稱河南登氏正宗,該支登氏正確讀音依然作dèng(ㄉㄥˋ)。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御門尹登恆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商湯之時,有一位專職負責把守王宮御門的武官,官稱為御門尹,名為登恆。
在登恆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為君王執守而榮耀,遂有以先祖名字之“登”為姓氏者,稱登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姓氏用字與“鄧”相通,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登氏正確讀音作dèng(ㄉㄥˋ)。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五代時期南唐國後主李煜的第八子李從鎰,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南唐,為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其始祖為徐知誥。
徐知誥本姓李,徐州人,後被徐溫收為養子,之後改姓徐。吳越錢鏐天寶元年(後梁太祖朱晃開平二年,公元908年),徐溫擊殺了張顥,擁戴楊渭(楊隆演)為吳越國君主。從此,徐溫便掌管了吳越國的大權。不過,徐溫並未取代吳越國,反而一直保持著吳越國的天下。他只是派其子徐知訓駐廣陵,處理日常政務;派其養子徐知誥駐潤州,以為呼應。大事則由徐溫在金陵親自決斷。及後徐知訓驕橫無知,被吳王楊渭的舅舅朱瑾所殺。此時徐知誥乘機到了廣陵,安定秩序,並代徐知訓執政。徐知誥精明,既對徐溫以孝著稱,又頗得民心。
南吳楊溥乾貞元年(公元927年),徐溫逝世,徐知誥囚禁了徐溫的兒子徐知詢,自代徐溫執政。他繼續擁護楊溥為吳國皇帝,但自居金陵;並派自己的兒子徐景通、徐景遷先後駐廣陵,一如徐溫舊例。
南吳楊溥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南吳王封徐知誥為齊王,以升、潤、宣、池、歙、常、江、饒、信、海十州為齊國。不久,又改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為齊王加九錫,建天子旌旗。
南吳天祚二年(公元937年),徐知“誥受”南吳睿帝楊溥的“禪讓”,建國號為唐,立都金陵(今江蘇南京),改元升元;旋又恢復姓李,改名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南唐政權,李昪即為南唐烈祖。
南唐建國後,對外即施行睦鄰政策,對內則規定外戚不輔政、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由於李昪的竭力經營,南唐“內外寢兵,耕織歲滋,文物彬然,漸存中朝之風”。到了南唐昇元七年(公元943年),李昪逝世,其子李璟繼位,是為南唐中主。
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李璟乘閩越國內亂,出兵佔領了汀、漳、建、泉諸州;再加上新增置的泰、筠、劍州,全國合共三十五州,遂成為南方的大國。但日子一久,南唐王室變得日漸驕奢起來;及出兵滅楚,只知掠奪金帛、珍玩,由是大失民心,使湖南諸州得而復失,還因此與閩越國成為夙敵。
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南唐主李璟出獻江北、淮南十四州,並向後周稱臣。南唐後主李煜建隆二年(北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璟逝世,其子李煜繼位,是為著名的南唐後主,文采稱絕,治國卻一塌糊塗。
北宋開寶七年(南唐開寶七年,公元974年)農曆9月,宋太祖以南唐後主拒命來朝為理由,發兵十餘萬,三路並進,趨攻南唐。當時東路吳越王錢弘俶做為昪州東南面行營招撫制置使,亦率數萬兵自杭州北上策應,並遣宋軍大將丁德裕監其軍;中路由曹彬與都監潘美率水陸軍十萬由江陵(今湖北江陵)沿長江東進;西路則以王明為池、嶽江路巡檢、戰棹都部署,牽制駐紮在湖口一帶的南唐之軍,以保障主力東進。
可嘆的是,南唐後主李煜過於依賴長江天險,雖有近四十五萬大軍在手,卻完全坐失了利用北宋軍隊渡江時反擊的機會,埋下了亡國之患。到了農曆10月,北宋軍隊順利渡過長江。在其後的採石、秦淮河、皖口三次戰役中,南唐軍隊屢戰屢敗,在長江中游的精銳兵力全部喪失。
北宋開寶八年(南唐開寶八年,公元975年)農曆3月,北宋軍隊攻至金陵城下。農曆6月,北宋軍隊攻陷了金陵東面的門戶潤州,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圍之中。南唐後主急召外地軍隊救援金陵,然而,這一切都為時已晚。農曆10月,由江西匆忙趕往金陵救援的南唐朱令贇所部十五萬水軍在湖口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從此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斷,成了一座孤城,而南唐後主仍然執意守城到底。此後圍城之中的金陵糧食極度匱乏,士氣低落。至農曆11月12日,北宋曹彬大軍開始從三面攻城,南唐後主曾派五千兵夜襲宋軍北寨,杯水車薪且未果。11月27日,北宋軍隊擊破城池,南唐後主李煜見大勢已去,只得奉表投降,南唐政權遂亡。從公元937~975年,南唐政權前後歷三王,共三十八年。
據文獻《安化鄧氏譜序》的記載,南唐後主李煜的第八子叫李從鎰,初封舒國公,後改蔣國公。在李煜嗣位之後,李從鎰被晉封為鄧王,奉命留守南都。由於李從鎰曾受封為鄧王,因此在南唐亡國之後的宋軍大搜捕過程中,李從鎰之子李天和成功脫逃,匿於湖南益陽一帶,以其父曾封鄧王之故,改姓為去邑鄧氏(鄧),稱登氏,以避禍難,後遷居安化地區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登氏正確讀音依然作dèng(ㄉㄥˋ)。
源流四
源於滿族,出自滿族赫舒哩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赫舒哩氏,亦稱河圖哩氏,滿語為Hesuri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後改漢姓為何氏、登氏登。該支登氏鼻祖為著名的清朝初期勇將赫舒哩·登庫,滿洲鑲黃旗人,在明末清初隨軍從徵廣東時陣亡,追贈世襲雲騎尉。在赫舒哩·登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稱登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登氏正確讀音作dēng (ㄉㄥ)。
源流五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達斡爾族莫爾登氏,亦稱孟爾丁氏、孟爾的音氏、墨爾丹氏、莫塔哈利氏等,分支頗多,滿語為Mordin Hala,世居黑龍江布特哈地方(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後多冠漢姓為登氏、孟氏、莫氏、蒼氏、利氏等。
⑵.達斡爾族烏禮蘇氏,亦稱烏力斯氏,滿語為Urisu Hala,世居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黑龍江沿岸,後多冠漢姓為吳氏、登氏等。該支登氏鼻祖為清朝時期著名的寧夏副都統烏禮蘇·喀喇之子烏禮蘇·烏爾登,累官至滿洲蒙古鑲黃旗都統、左翼前鋒統領。在烏禮蘇·烏爾登的後裔子孫中,就有以先祖名字尾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稱登氏、或鄧氏,世代相傳至今。
達斡爾族登氏正確讀音皆作dēng(ㄉㄥ)。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第九百三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四十四位。以南陽、始平為郡望。
在今四川省的成都市,湖北省的武當山市、襄樊市、枝江市、宜賓市,河南省的南陽市,內蒙古自治區的通遼市、赤峰市,吉林省的長春市農安縣,臺灣省的臺北市淡水港、高雄市大寮鄉一帶,有不少登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始平郡:歷史上的始平郡有兩指:①西晉時期置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部一帶地區。②今湖北丹江口一帶,包括武當山地區。夏、商、周為豫州所轄,與雍州相鄰。春秋屬麇國,周頃王二年(乙巳,公元前616年)楚子伐麇,麇亡屬楚。戰國屬韓及楚,稱均陵。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均陵歸武當縣,屬南陽郡。兩漢沿秦制。三國時期為曹魏之地。東漢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曹操得荊州,分南陽郡稱南鄉郡,下設武當等八縣。南北朝時期,始平郡因革不一,變動頻繁。南朝宋、齊時期(公元420~502年)改始平郡為齊興郡。南朝梁太清元年(丁卯,公元547年)置均陽縣,革興郡為興州,轄武當、平陽、均陽三縣。北朝西魏廢帝元年(壬申,公元552年)省平陽入武當,改興州為豐州(因豐州城而名)。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罷郡豐州,隋開皇五年(乙巳,公元585年)改豐州為均州(因均水而名),隋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州,置淅陽郡,隋義寧二年(戊寅,公元618年)割淅陽郡置武當郡,原設武當、均陽、新增平陵,三縣皆隸。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武當郡為均州,唐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省平陵,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略均陽入武當,同年割豐州所轄鄖鄉、堵陽、安福三縣來屬;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均州省堵陽、安福二縣,以武當、鄖鄉、豐利,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均州為武當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省武當郡為均洲,唐貞元五年(己巳,公元789年)均、房二州隸山南東道,唐天佑二年(乙丑,公元905年)徙武定軍來治,唐天佑三年(丙寅,公元906年)廢黜。宋朝初期(庚申,公元960年)設均州武當郡,隸京西南路,領縣武當、鄖鄉,宋宣和元年(己亥,公元1119年)升為武當軍節度。元朝世祖忽必烈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南伐,設司置縣廢軍,省武當軍為均州;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屬湖北道宣尉司,後屬襄陽路,領武當、鄖鄉二縣。州設知州,下屬:同知正、判官、參佐官、吏目、提控案牘。縣設縣令,下屬:達嚕噶齊、尹、丞、薄、尉、典史、秩正、訓檢等。明朝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廢武當縣入均州,轄鄖鄉、上津,明成化初(乙酉,公元1465年)州隸襄陽府,此後均州無領縣,由直隸州降為散州。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亦稱武當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