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姓圖騰(定氏圖騰)
定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回族定姓始祖是定寶祿,祖籍沙特麥地那,因有武功於明朝,於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護藩分封至楚,授武昌衛所指揮,落籍武昌長虹橋,為山西定氏移居湖北之始祖。定姓現今人口約五千,排在九百一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八十位。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定寶祿:回族,因有武功於明朝,於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護藩分封至楚,授武昌衛所指揮,落籍武昌長虹橋,為山西定氏移居湖北之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周公子伯齡後,有定氏。(見《路史》)
源流二
源於回族,出自伊斯蘭教徒譜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認祖歸宗——中國百家姓尋根》一書中記載:回族中的定氏,是“以伊斯蘭教徒的譜系為基礎而改寫的漢字單氏”。據歷史文獻《定氏宗譜》的記載:其一世祖定公(字伯安)於元朝末期自高昌入中原,剛正不阿,事載史鑑,後為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公元1333~1368年在位)效力,官居西臺御史。其後徙居山西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二世祖諱寶祿,以武功佐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定寶祿護蕃分封來楚,落籍江城,授武昌衛指揮,後遷住江夏長虹橋。
在其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定氏。該支定氏後裔在其後的數百年間,雖紛紛由經商、出仕、隨軍調遣、遊學、逃荒或過繼承嗣等原因遷至全國十多個省市地區,但仍以居湖北者為多。
源流三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原定吉哩氏,滿語為Dinggiri Hala,世居西城(今黑龍江依蘭),後有人取原姓氏首字改諧音漢字“定”為姓氏,稱定氏、丁氏等。
⑵.滿族赫舍里氏,亦稱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和金舊部“紇石烈”,以部為姓,滿語為Heseri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色欽及穆理哈村(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一帶)、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艾氏、定氏等。其定氏鼻祖為赫舍裡·定壽,滿洲正黃旗人,世居哈達村(今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哈達村),其祖父為著名的赫舍裡·祁朗阿,徵明有功,授三等輕車都尉,赫舍裡·定壽與父相繼承襲,以才勇升正黃旗都統,後改前鋒統領,在證討噶爾丹時陣亡,追授三等男掘。在赫舍裡·定壽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城定氏、丁氏,世代相傳至今。
⑶.滿族萬旒哈氏,滿語為Wanlioha Hala,世居清河(今遼寧西豐小清河),後多冠漢姓為萬氏、定氏。其定氏鼻祖為清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定妃,到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時尊為皇考定妃,並在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將整個萬旒哈氏由包衣身份抬入滿洲正黃旗,定妃高齡至九十七歲薨,其族人有以先祖母爵號為姓氏者,稱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兩漢之際新朝時期定胡將軍王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王晏,是兩漢之際王莽新朝時期的邊疆大將軍,著名的列將軍之一。王晏在西漢末期為騎都尉,在王莽於西漢孺子嬰初始元年(新朝始建國元年,公元8年)篡漢之後,官升建威將軍,協助王莽鎮壓諸劉反叛,因此官升定胡將軍。王晏一生值得稱道的,就是他在新朝始建國三年(公元10年)春季率大軍出漁陽(今北京密雲)攻擊匈奴,其時屬下光偏裨就有百八十人,軍卒多為天下囚徒、丁男、甲卒,整軍有三十萬人,打起仗來不要命,因此一直西擊匈奴直至張掖邊外(今甘肅張掖)。史籍《前漢書》中記載他“轉眾郡委輸五大夫衣裘、兵器、糧食,長吏送自負海江淮至北邊,使者馳傳督趣,以軍興法從事,天下騷動。”
在新朝地皇四年(漢更始帝劉玄元年,公元23年)新朝滅亡、王莽掉頭之後,王晏的後裔子孫為避忌禍難,分散遷逃,其中有一支避於三危山地區(今甘肅敦煌),後又遷入寧夏吳忠地區,不敢再稱王氏,而改以先祖官職稱謂“定胡將軍”四字分別為姓氏,稱定氏、胡氏、將氏、軍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海佳氏,亦稱珂里葉特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igiya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海氏、定氏。其定氏鼻祖為海潮龍,滿洲蒙古鑲藍旗人,初隨清平西王吳三桂入駐雲南,後吳三桂叛清,而海潮龍以吳偽“鶴麗將軍”率先投誠滿清政府,累官升遷至貴州大定總兵。在其後裔子孫中,有沿稱海氏者,亦有以先祖所任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定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蒙古定王,為二等爵王稱號,亦稱威定王、定遠王,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古王孛兒只斤·阿不裡哥之子孛兒只斤·木忽兒,其後裔子孫孛兒只斤·薛徹幹、孛兒只斤·察裡臺等襲封。在這些定王們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王爵稱號為漢化姓氏者,稱定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五千,排在九百一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八十位。以平城、江夏為郡望。
今湖北省的武漢市、仙桃市、洪湖市、赤壁市、咸寧市、沔陽市、十堰市、荊州市,上海市,貴州省的鎮遠市、福泉市,河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臺灣省等地,均有定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代 郡:亦稱代國、平城郡。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始置代郡。秦朝時期先為代郡,後為代縣。漢朝初期為代國,後改回為代郡,治所在桑乾縣(今山西寧武),東漢時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陽高)。晉朝時期移郡治到代縣(今山西代縣),晉永嘉後期廢黜,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一帶。北魏時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定,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鍾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三國時期的曹魏、孫吳各置江夏郡:吳國孫權在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廬陵三地設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地區;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雲夢西南)。西晉滅吳後,還治舊地,改為武昌郡。南北朝時期宋國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轄區縮為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隋、唐兩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堂號
平城堂:以望立堂。
江夏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