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氏起源及歷史

成王姓圖騰_成王氏圖騰

成王姓圖騰(成王氏圖騰)

  成王姓是歷史上罕見覆姓,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周成王之後,屬於以帝王諡號稱謂為氏。成王姓當今已很少見,大多改為單姓成和王。

【得姓始祖】

  姬誦(周成王):周成王姬誦,姬姓,名誦,鎬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周王朝第二任君主,周武王姬發之子,母為邑姜(齊太公姜尚之女)。繼位之時,年紀尚幼,由皇叔周公旦攝政,平定三監之亂。七年之後,正式親政,營造洛邑、大封諸侯,命令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加強西周王朝的統治。公元前1021年,因病駕崩,享年五十歲,在位22年。周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成為中國古代史上的一代明君。其支庶後裔中有人以周成王的諡號為姓氏,稱成王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也有部分成王氏族人簡改為單姓成氏。

  熊惲(楚成王):(?-公元前626年),羋姓,熊氏,名惲,出生地:湖北廣陵今湖北荊州,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公元前672年,弒殺其兄楚堵敖奪位。楚成王即位後,佈施恩德,與諸侯修好結盟,向周天子進貢以鞏固王位,鎮壓夷越各族,大力開拓疆域。先後滅亡弦、黃、英、夔等國。楚成王與齊國爭霸,後因忌憚齊國兵威,與其舉行召陵之盟,暫時同中原諸侯和好休兵。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戰中戰敗宋襄公,稱雄中原。城濮之戰時,遭晉國打敗,因此向中原發展受阻。公元前626年,楚成王遭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迫自殺,諡號成王。據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序》中的記載,楚國國君楚成王(熊惲,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的支庶旁遠後裔,當時不得姓熊氏,他們乾脆就以楚成王的諡號為姓氏,稱成王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少部分人簡改為單姓成氏。成王氏族人大多尊奉楚成王熊惲為得姓始祖。

  趙丹(趙孝成王):(?-公元前245年),華夏族,嬴姓趙氏,名丹。趙惠文王之子,東周戰國時期趙國第八代君主。公元前266年即位,在位21年。趙孝成王年幼執政,第一年便聯合齊國退走秦軍的進犯。公元前262年,韓國獻上黨郡與趙國,趙王貪戀土地,於是秦軍進犯長平,趙軍45萬精銳部隊慘遭俘虜坑殺,但戰後聯合其他諸侯國,進行戰略動員,打敗了秦軍。晚年重用廉頗,多次戰勝燕國,守衛趙國北方。在趙孝成王的其它支庶後裔中,有以趙孝成王的諡號為姓氏者,亦稱成王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周成王之後,屬於以帝王諡號稱謂為氏。

  據史書記載,周朝時期周文王姬昌的孫子姬誦為周成王後(公元前1042~前1020年在位),其支庶後裔中有人以周成王的諡號為姓氏,稱成王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也有部分成王氏族人簡改為單姓成氏。例如,唐朝晚期著名的弘農郡人(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絳州萬泉縣(今山西萬泉南部)縣令成琮,就是該支周成王的成王氏後裔子孫,他在任期間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以諡為氏,是中國歷史上姓氏的重要淵源之一,例如,周王朝貴族多生有爵位,死有諡號,“諡”遂也成了這些貴族後裔子孫的姓氏。

  以諡為氏形成的單姓或複姓,大致有四種情況:

  ⑴.直接以諡為氏,大多是以帝王國君的帝稱、王稱、諡號為氏,多為單姓。以諡為氏的有莊氏、嚴氏、敬氏、康氏、武氏、文氏、哀氏、宣氏、昭氏等等二十五氏。

  ⑵.以諡爵為氏,即以帝王國君或家族名人生前的爵位與逝世後的諡號複合為新的姓氏,皆為複姓。以諡爵為氏的有成王氏、成功氏二氏。

  ⑶.以邑諡為氏,即以帝王國君或家族名人被分封的采邑諡稱為新氏,皆為複姓。以邑諡為氏的有苦成氏、古成氏、庫成氏、丁苦氏等五氏。

  ⑷.以諡氏為氏,即以帝王國君或家族名人逝世後被封或賜的諡號與原氏複合為新的姓氏,皆為複姓。以諡氏為氏的有顏成氏、共叔氏、惠叔氏、尹文氏、士成氏等八氏。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周朝時期楚國國君楚成王之後,屬於以帝王諡號稱謂為氏。

  據史籍《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記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人,很有學問,曾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周文王,早卒。曾孫熊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熊氏。

  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於荊楚,建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建立了楚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勢力擴充套件至中原,為春秋五霸之一。

  到了先秦時期的秦王嬴政二十四年(楚王熊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楚國君王的後人多以熊為姓氏,稱熊氏,史稱熊氏正宗,即荊楚熊氏。

  據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序》中的記載,楚國國君楚成王(熊惲,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的支庶旁遠後裔,當時不得姓熊氏,他們乾脆就以楚成王的諡號為姓氏,稱成王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少部分人簡改為單姓成氏。

  成王氏族人大多尊奉楚成王熊惲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屬於以帝王諡號稱謂為氏。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的趙國,是從趙烈侯一代稱侯立國的,經過趙敬侯、趙成侯、趙肅侯,到趙武靈王時開始自稱為王,然後傳至趙惠文王,再傳至趙孝成王。

  周郝王姬延四十九年(趙惠文王趙何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逝世後,兒子趙丹即位(公元前266~前245年在位),是為趙孝成王。趙孝成王在位期間出現了藺相如、廉頗、趙括等著名人物,發生了秦、趙之間的上黨、長平等著名戰役,發生了魏信陵君和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邯鄲圍等歷史事件,產生了“坑卒四十萬”、“紙上談兵”等成語典故。

  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其子趙偃繼位,是為趙悼襄王。在趙孝成王的其它支庶後裔中,有以趙孝成王的諡號為姓氏者,亦稱成王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明朝第七代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屬於以爵號稱謂為氏。

  在明朝初期,殘存在蒙古草原上的北元王朝在(公元1388年),被明朝大將藍玉的率領的十萬明軍在合勒卡河和克魯倫河之間、貝加爾湖南岸擊潰,由脫古思統領的北元政權唯有軍隊大敗,殘元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及軍士七萬餘人皆成俘虜,北元大汗孛爾只斤·脫木思帖木兒逃走後被其部將縊殺。這次的失敗,使孛爾只斤氏黃金家族的北元政權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中央汗國的地位,大多數蒙古部落宣佈脫離它而獨立,主體分裂為兀良哈部、韃靼部、瓦剌部三部。

  其後,蒙古瓦剌部經過長期發展,勢力逐漸增強,在其首領綽羅斯·也先(綽羅斯·額森)的統率下逐步統一了蒙古三部之後,已不再滿足於蒙古高原,開始著手吞併中原,不斷侵擾、蠶食明朝邊關地區。

  在明英宗朱祁鎮執政年間,明朝地主階級政權日趨腐化。最高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也日趨尖銳,出現了宦官專政的局面,農民起義相繼在各地爆發,北方邊境的形勢也由於蒙古瓦刺部的軍事進攻而緊張起來。當時,蒙古瓦刺部在衛拉特的首領綽羅斯·額森(綽羅斯·也先)統治下,積極擴充實力,不斷騷擾明朝北方邊防,形勢十分危急。但是,明朝軍政大權操縱在宦官王振手裡,他不但不備戰迎敵,反而接受了瓦刺的賄賂,走私通敵。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農曆2月,綽羅斯·也先率領瓦刺軍分四路南侵,一路攻遼東,一路攻宣府(今河北宣化),一路進掠甘肅一帶,綽羅斯·也先自己則親率主力軍圍攻大同,軍情萬分緊急。一向與蒙古瓦刺部暗中勾結的大宦官王振卻一反常態,極力慫恿明英宗朱祁鎮親自帶兵出征。當時朝廷大臣吏部尚書王直、兵部尚書鄺埜、兵部左侍郎于謙等人堅決反對這種毫無準備的冒險行動。但是明英宗在王振的挑唆下拒絕大臣們的勸阻,仍然決定率五十萬明軍親征。

  王振挾持明英宗倉促出兵,他又根本不懂作戰指揮,而且各路明軍將領又被王振派去的監軍太監所牽掣,無法調兵遣將指揮作戰,這就鑄成了明軍必敗的結局。先是,大同守軍遭到慘敗,接著三萬餘增援部隊又陷入蒙古瓦刺軍的包圍圈而全軍覆沒。在綽羅斯·也先大軍的追擊下,明英宗率軍退駐至無險可守的懷來縣土木堡(今河北官廳水庫),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蒙古瓦刺軍乘勢四面合圍,但見明軍不動,便又佯裝撤退。這時王振卻下令拔營,致使陣勢動搖,秩序大亂。也先乘勢率大軍衝殺過來,明軍全線崩潰,自相踐踏,屍橫遍野,數十萬匹騾馬以及衣甲、器械、輜重也成為了也先的戰利品。王振在敗退中被憤怒的明軍將領殺死,明英宗卻成了綽羅斯·也先的俘虜。

  這次戰役,在中國歷史上稱為“土木之變”。

  明朝的這次軍事慘敗,引發了一場朝堂政治危機。皇帝被俘,朝中無主,五十萬大軍的覆滅,致使京城防衛空虛。一些朝廷大臣主張避敵逃跑,遷都南京,朝野一片混亂。在國家存亡的生死關頭,兵部侍郎于謙等人力排眾議,堅決主張固守京城。他批駁逃跑派的謬論,義正辭嚴的指出:“京師天下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還在朝廷會議上針鋒相對地宣稱:“倡議南遷者,當斬首!”

  皇太后和代表皇帝總理朝政的監國、明英宗之弟明成王朱祁鈺採納了于謙等主戰派大臣們的主張,又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決心保衛北京城。接著,明成王朱祁鈺在於謙等文武大臣的勸請下,接受了皇太后的諭旨,即皇帝位,年號“景泰”,這就是明代宗。明代宗即位後,尊明英宗為太上皇。這一正確措施,不僅安定了整個朝野,也粉碎了綽羅斯·也先企圖利用俘獲的朱祁鎮進行政治訛詐、騙佔北京城的陰謀。

  當綽羅斯·也先挾持明英宗率蒙古大軍攻破紫荊關進逼北京城的時候,兵部侍郎于謙親率明軍二十二萬,與右都督、武清伯石亨在德勝門一帶設陣,以阻蒙古瓦刺軍的前鋒。之後,于謙派一小股騎兵引誘綽羅斯·也先。綽羅斯·也先率數萬蒙古瓦刺軍至德勝門前時,于謙指揮明軍伏兵衝出,神機營火器齊發,將綽羅斯·也先的兵馬擊潰。綽羅斯·也先見攻擊德勝門無望,又轉攻西直門,城上明軍發箭炮反擊,蒙古瓦刺軍又敗。後明軍與蒙古瓦刺軍在彰儀門外展開激戰,相持五日後大敗瓦刺軍,綽羅斯·也先的弟弟綽羅斯·孛羅也被明軍炮火擊斃,于謙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徹底勝利。

  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敗退塞外的綽羅斯·也先見明朝已經立了新皇帝並穩固了皇位,挾持明英宗已毫無意義,便主動求和並把朱祁鎮送回北京。

  朱祁鎮返京後,被明景泰帝安排在紫禁城“南宮”頤養。但他很不甘心做一名“太上皇”,就勾結宦官曹吉祥及其黨羽石亨、徐有貞等人,在明景泰八年農曆1月(公元1457年12月),乘明代宗朱祁鈺病危之際,發動了著名的“奪門之變”,重新登上了皇帝寶座,改元天順。明英宗“南宮復辟”後,立即逮捕並殺害了于謙、範廣等保衛北京城立功的大臣,還把明代宗降為“成王”。本已病重的明代宗被廢黜不久即逝世了。

  為此,明代宗朱祁鈺的後裔子孫和一部分忠僕們憤而改姓“成王”,皆自稱成王氏,拒入明廷名冊。

  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明英宗的長子朱見琛即位,是為明憲宗。明憲宗開明至上,他認為,當年叔父明代宗朱祁鈺在國難之際“戡難保邦,奠安宗社……仁恩覃被於寰區,威武奮揚於海宇”,於是在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農曆12月戌子,下詔“命覆成王帝號,昭叔父之盛烈,副皇考之素心”,並且“上尊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其皇后為“貞惠安和景皇后”,還在墓地行天子之葬制,將原來的明成王墓擴建為皇陵,建成了享殿、神庫、神廚、宰牲亭、內官房等一應帝王陵寢制式。

  到了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明世宗朱厚熜又下詔改建了明代宗朱祁鈺陵寢的陵體,並把綠色的琉璃瓦換成明朝帝王專用的黃色琉璃瓦,但是,規模依然很小。

  至此,那支成王氏後人方將姓氏改回,朱祁鈺一系改復為朱氏。該支朱姓“成王氏”存在了六十六年之久,四代人,幾近百口。而當年那些改為成王氏的忠僕們,有乘機改為國姓朱氏者,亦有改為王氏、成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郡望

  江陵郡:原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為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號

  江陵堂:以望立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亦稱豫章堂。

  射石堂:古時有一位善於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間走路,老遠就看到在月光下,有一隻老虎趴在當道。當時他嚇了一跳,趕緊取出隨身弓箭,拉弓取箭就射去,一矢中的,但那捱了一箭的老虎卻一動未動。他走近一瞧,箭射進虎身有幾寸深,用手拔也拔不出,再定睛仔細看,原來是一塊大石頭。後來熊渠又退回原地試著再用手中的弓箭射那石頭,卻怎麼也射不進去了。此事被其一支後人引以為“射石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周成王後裔成琮墓葬

  河南省靈寶市在2007年2月份日前發現一座有紀年的晚唐墓葬,墓主人為西周周成王姬誦的後裔子孫,其墓誌銘有著重要的史料研究價值。

  該墓葬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區思平村的西南部,為土洞墓。經發掘清理,出土墓誌銘一盒、陶瓶一件、陶罐一件、器座一件、開元通寶五枚。墓誌蓋為青石料,灰白色,正方形,儲存基本完整。蓋為盝頂,中間有陰刻篆書三行,每行三個字,字為“大唐故成府君墓誌銘”。四周陰刻八卦圖形,八卦之間分別楷書陰刻天干中的“壬癸、甲乙、丙丁、庚辛”八字。按順時針排列,再外為二十八宿星象圖。四剎分別為陰刻四方方位神,即“朱雀、玄武、青龍、白虎”。這方墓誌蓋,有星象、八卦、天干等傳統文化內容,反映出唐朝天文研究和易學發展到一定水平。專家認為,這盒墓誌銘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透過墓誌銘得知,墓主人為周成王之後,姓成名琮,字美玉,弘農人,初任蜀州司馬,後調補絳州萬泉縣任縣令,終年四十八歲。成琮在任縣令期間,恪盡職守,為老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在他因病離任時,當地的老百姓們涕泣遠送者不計其數。

  明景泰陵

  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邊的金山山麓,有一座鮮為人知的明朝皇陵赫然聳立著,這便是明朝第七代皇帝明代宗朱祁鈺的陵寢。

  明朝十三代皇帝都葬於今北京市昌平區的天壽山一帶,也就是著名的明朝十三陵,而唯獨景泰皇帝葬於金山,這根源於當年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的一起奪權鬥爭,即“南宮復辟”。

  如今的明景泰皇陵,黃瓦歇山頂的碑亭還完整地屹立著,亭內有一通石碑,為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所立。碑陰記得“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碑陽刻乾隆皇帝題明景帝陵詩,有序並跋語。在黃頂碑亭後面,有黃瓦硬山頂稜恩殿三楹,其後為寶城。寶頂和封樹已遭破壞,但其規制還清晰可見。

  現在,明景泰陵卻被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退休幹部修養所機關院內,該機關至今固佔其地不放。明景泰陵的規模很小,看上去像個街心花園,雖然在1979年被確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門內的隆恩殿早已不存,現在的院落內花草佈置得倒是錯落有序,但其寶頂在2007年竟然被該機關人等無視國家法令建成了門球場,咄怪!

  【典故軼事】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發生在戰國晚期秦、趙兩國之間的一場大規模野戰,戰役前後耗時三年,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而告終。

  是役,秦軍前後殺死趙國軍人四十五萬,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當時戰國七雄中,唯有趙國還具有與秦國抗爭的實力,但自此戰後,其它的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軍事實力。

  周郝王五十三年(秦昭襄王贏稷四十五年,韓桓惠王韓蟣蝨十年,趙孝成王趙丹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國。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絡被切斷。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馮亭上任後,也不願降秦。他率眾獻郡於趙國,意欲利用趙國的力量抗擊強秦,以保全韓國。趙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仍為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五萬趙軍接收上黨。

  周郝王五十四年(秦昭襄王四十六年,韓桓惠王十一年,趙孝成王五年,公元前261年),秦國派軍進攻韓國的緱氏、綸,震懾韓桓惠王;派左庶長王齕領兵進攻上黨,意欲一舉兼併。趙國派廉頗領兵二十萬救援上黨。廉頗駐軍長平,以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百里石長城為主防禦陣地,分軍前出三十二公里於空倉嶺一線據險構築前沿防禦,並派出裨將茄繼續前出搜尋迎敵。其時,緱氏、綸、上黨已被秦軍攻陷。

  馮亭率殘部歸於廉頗軍中。王齕軍與廉頗軍的首次遭遇戰發生在空倉嶺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戰中,秦軍前鋒斬趙裨將茄。初戰不利後,趙軍據守空倉嶺防線。秦軍攻擊前進突破防線,佔領趙軍堅固堡壘。趙軍被迫往長平方向退卻,於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長壘防禦。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趙軍戰敗向東退入故關,堅守百里石長城。

  石長城建築于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形勢陡峻。石長城底寬四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為故關,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佈防,以故關為重點防禦地段。居高臨下抵禦秦軍。秦軍進攻受挫,約趙軍出長城決戰。趙軍拒不出戰。

  在廉頗的統御下,趙軍堅壁以戰成功的遏制了秦軍的攻勢。秦軍攻戰年餘毫無進展。由於後勤補給線漫長,秦軍難以為繼。秦昭襄王聽取了大臣的建議,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的機會,示好於趙,使其它諸侯國不敢支援趙國;同時應用反間計,使趙孝成王臨陣換將,撤銷了廉頗的統率權,啟用了擅長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為長平前線的最高軍事統率。

  周郝王五十五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夏,趙括接管了長平前線四十餘萬趙軍。與此同時,秦國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前線接替王齕指揮秦軍。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了廉頗原有的軍事部屬和防守戰略。趙括收縮了兵力,準備主動進擊秦軍,企圖一戰而殲滅秦軍,收復上黨。白起針對趙軍的動態,以丹河東岸的長平城為依託,沿丹河東岸的天然髙崗構築起長達十八公里的主陣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東倉河北岸,以抵禦趙軍主力的進攻。另安排兩萬五千人在決戰開始後切斷從石長城出擊的趙軍退路;另五千騎兵遮絕留守石長城的趙軍與出擊的趙軍主力之間的聯絡。

  趙括在對秦軍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指揮主力出擊屯紮在故關前的秦軍部隊。秦軍按照白起的將令,接戰不久後便詐敗,沿著直通長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擊的趙軍主力引誘到預設戰場。趙括渾然不知秦軍的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此時,進擊秦軍的趙軍主力已經遠離故關十二公里。預伏在小東倉河北岸的兩萬五千秦軍這時突然出擊切斷了趙軍的退路,五千秦軍騎兵也兵臨故關前,使留守故關的趙軍不敢出擊支援。這樣,趙軍被完全分為兩段,趙軍出擊的主力失去了後勤保障;留守的部隊空守著糧草輜重卻無法增援決戰。

  白起指揮秦軍抓住有利的態勢,派出部隊從兩翼攻擊趙軍。趙軍分兵作戰,不能取勝,被秦軍壓縮在了一條狹長的地帶。面對險惡的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乘勢合圍趙軍於主陣地前。趙軍被秦軍圍於野外的訊息報到邯鄲。趙孝成王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楚、魏等諸侯國。但是,由於之前趙國使者入咸陽和談得秦昭襄王厚遇,諸侯國均看在眼裡,所以都不願救趙。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的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

  秦國方面在得到合圍住趙軍主力的訊息後,秦昭襄王親自從咸陽趕到臨近前線的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令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徵前往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的援軍。於是,被圍的趙軍再也無法得到援助和補給。農曆9月,在被困四十六天後,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趙軍將士們傷病餓羸,再無戰力,全體投降了秦軍。秦軍清點俘虜人數,竟有近四十萬人。是役,趙軍剽悍能戰,秦軍也傷亡過半,因此秦將白起對人數眾多的趙軍俘虜心有餘悸。

  於是,白起假意許諾說準備把降兵中身體強健的留下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趙軍將士們都沒有起疑,放鬆了警惕。結果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近四十萬身體虛弱的趙國俘虜全體被縛,遭到秦軍的殘酷坑殺,一批屠夫累了換另一批上,唯有二百四十名年紀幼小的趙軍小卒被白起放歸趙國去報喪。

  長平之戰,以趙軍的慘敗和秦軍的全面勝利結束,從此,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戰略舉措就只剩下時間問題了。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陳沒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