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沒氏起源及歷史

陳沒姓圖騰_陳沒氏圖騰

陳沒姓圖騰(陳沒氏圖騰)

  陳沒是一個非常罕見的姓氏,讀音作chén mò(ㄔㄣˊ ㄇㄛˋ),不可讀作chén méi(ㄔㄣˊㄇㄟˊ)。其得姓時間較短,出自清朝時期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直到民國中期以後,人們才逐漸知道了陳沒氏這個姓氏的真正來由。

【得姓始祖】

  石達開:(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今貴港市港北區奇石鄉)客家人,祖籍地在今廣東省和平縣。石達開太平天國名將,中國近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戰略家,武學家,詩人,書法家,民族英雄。1851年12月,太平天國在永安建制,石達開晉封“翼王五千歲”。1857年,封“左軍主將翼王”,天京事變曾封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軍民尊為“義王”(本人謙辭不受)。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歲受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獲封翼王,三十二歲英勇就義於成都。一生轟轟烈烈,體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蹟為後世所傳頌,被認為是“中國曆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石氏,出自清朝時期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今重慶市涪陵區一帶地區的陳沒氏家族,出自清朝時期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其起源主要是由於清朝時期的太平天國運動。

  石達開於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出生於廣西貴縣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一說地主家庭)。幼年入私塾學習,後因家道中落而失學。由於石達開勤奮好學,能文能武,成為太平軍中的一員名將、軍事家。

  清朝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石達開由於受到當地豪紳勢力的欺壓,憤而在廣西桂平縣紫荊山參加了洪秀全創立的上帝會,並響應洪秀全反清的革命號召。清道光三十年農曆12月16日(公元1851年1月11日),石達開參加了洪秀全在桂平縣金田村領導的反清武裝起義。

  從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元~三年(太平天國元年,公元1851~1853年),石達開隨太平軍轉戰數省,戰功卓著,12月,太平天國在永安建制,石達開晉封“翼王五千歲”,意為“羽翼天朝”。在清咸豐二年(太平天國二年,公元1852年)西王蕭朝貴在湖南長沙陣亡後,太平軍在長沙城下陷入清軍反包圍,形勢萬分危急,石達開率部西渡湘江,開闢河西基地,緩解了太平軍的缺糧之危,又多次擊敗進犯之敵,取得“水陸洲大捷”,重挫清軍士氣。其後,石達開為全軍先導,經河西安全撤軍,跳出反包圍圈,奪岳陽,佔武漢,自武昌東下金陵,二十八天挺進一千二百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令清軍聞風喪膽,號之曰“石敢當”。

  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國三年,公元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金陵,改號天京,石達開留京輔佐東王楊秀清處理政務。定都之後,諸王享樂主義抬頭,廣選美女,為修王府而毀民宅,據國庫財富為己有,唯石達開潔身自好,從不參與。當年秋天,石達開奉命出鎮安慶,節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國以往重視攻佔城池、輕視根據地建設的傳統,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逐步擴大根據地範圍,親自指揮攻克廬州(今安徽合肥),迫使名清軍將江忠源自盡。

  清咸豐四年(太平天國四年,公元1854年)夏秋,太平軍在西征戰場遭遇湘軍的兇狠反撲,節節敗退,失地千里。石達開看出兩軍最大差距在於水師,便命人仿照湘軍的船式造艦,加緊操練水師。在湘軍兵鋒直逼九江的危急時刻,石達開再度出任西征軍主帥,親赴前敵指揮,於清咸豐五年(太平天國五年,公元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兩次大敗湘軍,湘軍水師潰不成軍,統帥曾國藩投水自盡,被部下救起,西線軍事步入全盛。同年秋天,石達開又揮師江西,四個月連下七府四十七縣,由於他軍紀嚴明,施政務實,愛護百姓,求賢若渴,江西人民爭相擁戴,許多原本對太平天國不友好的知識分子也轉而支援太平軍,隊伍很快從一萬多人擴充到十萬餘眾,滿清政府哀嘆“民心全變,大勢已去”。

  清咸豐六年(太平天國六年,公元1856年)3月,石達開在江西樟樹大敗湘軍,至此,湘軍統帥曾國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經陷入太平軍的四面合圍,對外聯絡全被切斷,可惜石達開適於此時被調回天京參加解圍戰,雖然大破江南大營,解除了清軍對天京三年的包圍,卻令曾國藩免遭滅頂之災。同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東王楊秀清被殺,上萬東王部屬慘遭株連,石達開在前線聽到天京可能發生內訌的訊息,急忙趕回阻止,但為時已晚。北王韋昌輝把石達開反對濫殺無辜的主張看成對東王楊秀清的偏袒,意圖予以加害,石達開逃出天京,京中家人與部屬全部遇難。

  石達開在安徽舉兵靖難,上書天王洪秀全,請殺北王韋昌輝以平民憤,洪秀全見全體軍民都支援石達開,遂下詔誅韋昌輝韋。11月,石達開奉詔回京,被軍民尊為“義王”,合朝同舉“提理政務”。他不計私怨,追擊屠殺責任時只懲首惡,不咎部屬,連北王親族都得到保護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來。在石達開的部署下,太平軍穩守要隘,伺機反攻,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石鎮吉等後起之秀開始走上一線,獨當一面,內訌造成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但洪秀全見石達開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對石達開百般牽制,甚至意圖加害。

  深怕自己被洪秀全殺害,石達開便於清咸豐七年(太平天國七年,公元1857年)5月底從天京南門負氣出走。他從銅陵渡江後,逃往安徽安慶,並在途中釋出文告剖示自己的心跡,在文告結尾,石達開仍用“太平天國丁巳七年”年號,表示不忘舊。但實際上,他已經同洪氏兄弟撕破臉了,想自己重新開創出一片新天地。10月5日,石達開率部從安慶出發,經過建德進入江西,開始了他的不歸之路。

  從清咸豐七年~清同治二年間(太平天國七~十三年間,公元1857~1863年),石達開率部在江西、浙江、福建、廣西、湖北、貴州、雲南、四川等省進進出出,輾轉游移兩萬多里,顯然當時他並沒有真正的去向目標。在他出走之時,帶走了湖北、江西、安徽三省一直忠於他的幾十萬精兵良將,使得太平天國在這三省的大部分州縣很快就丟失,殘餘的太平軍退縮到天京周圍以求自保。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清軍和湘軍的主力並未受石達開所部的牽制,仍舊集中兵力對付天京的洪秀全。

  洪秀全見石達開帶走了那麼多人馬,心中大慌,忙派人送“義王”金牌給石達開,又削了自己那兩個哥哥的王爵來示好,但均被石達開拒絕。在行走途中,石達開多次殺掉想返回天京的兵將,說明他去志極堅,無可挽回。

  可嘆的是,昔日英明神武的石達開在負氣出走後,手下雖有數十萬大軍,卻連吃敗仗。因為沒有根據地,需要不斷搶糧,搬運軍械,隨從人員不斷減少。在湖南圍攻寶慶府不克的情況下,石達開只得在清咸豐九年(太平天國九年,公元1859年)夏季繞道進入廣西,攻打桂林,又不克。直到年底,石達開終於攻克慶遠府,改名為“龍興”,想以此為根據地作一番事業。他在“龍興”一呆就是八個月,渡過了自己的三十歲生日,並準備對太平天國制度加以修正。

  清咸豐十年(太平天國十年,公元1860年)3月,石達開的軍隊進攻百色失利,被清軍殺掉近十萬人。大敗之下,石達開軍中諸將開始自相殘殺。同時,不少人見他有“另立中央”之意,紛紛要求離開。後旗宰輔餘忠扶手下將士首先自行脫離,餘忠扶本人出面勸阻,被士兵殺掉。接著,武衛軍宰輔蔡次賢想統軍出走,事洩被殺。不少將領則勸石達開進攻南寧,再招集兵馬返回天京。等到攻克南寧後,見石達開根本沒有迴天京的意思,彭大順、朱衣點等大將便帶領十餘萬大軍脫離石達開,向天京方向殺去。一路上,這些人死的死、降的降,最終仍有數萬人在江西與李秀成匯合。在眾叛親離之下,石達開心灰意冷。修整幾個月後,石達開攜殘兵在清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十一年,公元1861年)秋季離開廣西,復攻湖南。一路之上,喪失鬥志的石達開再無心約束部伍,他的手下四處劫掠殺人,居民被殺數十萬人,這隻太平軍就變成了百姓的公敵了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元年(太平天國十二年,公元1862年)初,石達開率軍進入湖南來鳳。3月間,進入四川石柱。5月初到涪州時,石達開仍擁眾二十餘萬,大有復興之勢。7月,大軍攻破長寧。

  清同治二年(太平天國十三年,公元1863年)春,清軍調集川、滇、湘軍多部,欲攻佔橫江,以阻止石達開率太平軍搶渡金沙江。1月15日,雙方在橫江激戰,太平軍堅守二十二天,後因叛徒倒戈而被迫撤兵,退入雲南。之後石達開兵分三路進攻四川:屬下李福猷率一路大張旗鼓東入由貴州繞入四川,另一路由屬下賴裕新率一萬多人向寧遠府(今西昌)進發牽制清軍,另一路由他親自率領率本軍四萬餘人在未遇抵抗的情況下自昭通府的米糧壩輕易渡過金沙江,直殺寧遠府。不幸的是,賴裕新出師不利,4月間在越雋廳中州壩戰死。李福猷遇阻後自貴州、雲南折返。而當時石達開對二將的命運一無所知,仍舊率軍自寧遠府以西的徑路北行,想搶渡大渡河後繼續行進。

  5月,石達開率所部進佔寧遠,經冕寧小路在5月14日進抵大渡河南岸與松林河交匯處的紫打地(今貴州安順場),此時北岸尚無一名清軍。如果當天渡河,石達開就有有很大機會逃出清軍的包圍。但是,石達開有一位愛妾當晚為他生下一子,高興之餘,他下令部隊在河邊休整慶祝,結果錯過了大好時機。第二天一早,大渡河上游山洪爆發,河水暴漲,無法渡河了。嚮導介紹,此時非漲水季節,只因山洪爆發才突漲,很快會回落,石達開遂下命休息三日,造船待機,耽誤了大好時間。5月17日天晴,但對岸出現了大隊清軍。第一次試探性搶渡不利,5月21日第二次搶渡,河水突然暴漲,五千太平軍精銳被捲入波濤,無一生還。5月23日在搶渡松林河和十里磨坊溝時,這次搶渡,石達開先派二百人沿河直下詐降,清軍覺得可疑,開炮轟擊。然後,石達開大隊水陸並進,船筏二十餘隻,每船載幾十人,結果,船筏因水急被衝覆五隻,其餘均被擊沉。石達開這次孤注一擲地搶渡又失敗了。5月25日,清軍乘勢分別自松林河、馬鞍山兩路齊攻紫打地。石達開部的營寨被焚,輜重盡失,幾次搶渡失敗及這次紫打地營寨被襲擊,使石達開的主力損失慘重,從原有三、四萬人減至七八千人。同時,當地忠於滿清政府的土司王應元把席子裹成筒狀,用墨水染黑,在大渡河對岸擺放了數百個,其中只有幾個真炮,轟轟放了幾響,使石達開覺得王應元火力實在太強大了,因此更不敢冒險渡河。此時,石達開後退之路也被邛部土司嶺丞恩用巨石大木塞住了。盛怒之下,石達開下令斬殺了為大軍帶路的二百多彝族人,然後想伺機殺出。就在此時,滿清四川總督駱秉章率領的清軍已經把石達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

  至6月9日,石達開被迫率殘部六千餘人離開紫打地向東突圍。6月11日因被老鴉漩水勢所阻,由於地勢兇險,清軍與當地土司兵人多勢眾,石達開部越殺越少,最終在6月11日剩下的六千餘將士皆被圍於老鴉漩(今四川石棉縣農場鄉利磧堡),由於當地彝族人恨石達開殘殺自己部族之人,拼死抵擋諸要隘路口,石達開再也衝不出去了。到了這個時候,石達開才感到山窮水盡,對搶渡突圍失去信心。

  突圍無望,且全軍已經彈盡糧絕,石達開先讓其五個妻妾以及兩個幼兒皆投江自殺。然後,為了“捨命以全三軍”,他先寫信給駱秉章,即《致駱秉章書》,然後與手下高階將領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以及五歲幼子石定忠赴涼橋清軍大營,與清軍主帥駱秉章“談判”。

  在清軍大營內,與洪秀全同出身於廣東花縣的駱秉章問石達開:“爾欲降乎?”

  石達開眉宇間英氣不減,朗聲道:“吾來乞死,兼為士卒請命!”絕口不言降字。

  其實,石達開的這個舉動與投降並沒有什麼分。石達開給駱秉章的書信文采炫然,有為自己三軍的乞憐,有對駱秉章的“奉承”,還有對自己一生的回顧,確實流露了“投降”的真情。在《致駱秉章書》這封信中,石達開充分暴露了嚴重的悲觀主義和失敗主義的情緒:“命薄時乖,故爾事拂人謀”,“天耶人耶,終窮無益,時乎運乎,窮竟不通”,“豈知逐鹿空勞,天弗從願,達思天既如此,人將奈何”……表現了對前途的絕望。這是石達開當時動搖投降的思想基礎,所以,在歷史文獻《越雋廳全志》中記載石達開在敗走老鴉漩後,“進退戰守俱窮,頗有降心”。

  6月12日談判後,石達開遣散部下四千人,其餘兩千餘人堅不繳械,移住大樹堡。當日,石達開攜幼子石定忠及少數部將入隨清軍參將楊應剛而行。後清軍重慶鎮綠營兵統領唐友耕強行奪俘,石達開等與大樹堡兩千餘太平軍將士失去聯絡。

  絕路之軍,哪裡還有生命談判的本錢。清軍食言了,在夜間以火箭為號,將已經繳械的數千太平軍將士圍殺,一個不留。大渡河一時皆為血腥赤水。

  駱秉章把石達開等人押至成都科甲巷關押,為保險起見,駱秉章在6月27日把石達開和隨從宰輔曾仕和、中丞黃再忠等均押至鬧市,凌遲處死。當時石達開、曾仕和二人分別被面對面縛在兩個十字木椿上,執行凌遲時,劊子手先對曾仕和割第一刀,曾仕和受疼不過,慘叫狂呼,石達開斥責他說:“為什麼不能忍受此須臾時間?”曾仕和這才緊咬牙關,不再叫喊。石達開受刑時,被割一百多刀,他從始至終默然無聲。

  石達開的凜然之氣和堅強意志使在場在所有清軍官兵感到震驚,四川布政使劉蓉感嘆地說他“梟桀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亢不卑,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實醜類之最悍者!”

  按照大清律法,石達開那五歲的幼子應該到年齡滿虛歲十六歲後方受凌遲之刑,但實際上石達開就義後不久就被毒死了。

  當時被石達開遣散的部下約有四千餘人,呵護裹卷著石達開的另兩幼子(實名待考),躲入巴山峻嶺。

  石達開一族出自閩地石氏一脈。在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於唐高宗李治總章二年(公元669年)自河南固始隨唐朝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立州並落籍。後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又有石琚(號正庵,唐朝右丞相,公元892~941年)在退職後,自安徽壽縣徙居同安(今福建廈門同安),其後裔子孫繁衍旺盛,散居於閩、粵各地,石琚就是石達開一族的始祖。

  因此,躲入巴山一帶(今重慶)的石達開的另兩幼子(實名待考),取開閩先驅陳政、陳元光父子的名頭,再取先父石達開歿在成都之諧音“沒”,合為複姓“陳沒”,成為陳沒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

  興寧始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隸屬東官郡。南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分其地為興寧、齊昌兩縣,唐時屬循州(今廣東惠州),五代時屬齊昌府。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從興寧西南地域劃出長樂縣(今五華)。清朝時期劃歸直隸嘉應州管轄。1994年設立縣級市,仍由梅州市代管。面積兩千一百多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二十萬。轄二十九鎮,市區為興城鎮,城鎮人口二十多萬。

  黃陂鎮地處興寧市北片,面積七十七平方公里,人口為四萬三千左右,分十五個村和一個居委,下有兩間中學,一為黃陂中學(完全中學),一為僑光中學(初級中學)。黃陂鎮歷史上叫龍歸洞,後分出三個鎮:黃槐、黃陂、崗背。

  黃陂在1991年成為興寧市的第一個億元鎮,該鎮經濟以煤炭開採、運輸、小型鐵廠以及商業批發、小水電和水泥生產為主。在黃陂鎮,有五個村幾乎是連片的石氏聚居地,即:陶古村、陶塘村、後山村、濁水村、大二村。陶古村,就是當年石崇山落籍開基的地方。

  石崇山一支家族世系

  第一世:始祖石崇山,度六十一郎,諱通號安仁,生元至正庚子(公元1360年),於明洪武年間(約公元1385年)從惠州至興寧北廂龍歸洞(今廣東興寧黃陂)開基立業,卒景泰三年,年九十三。原葬走馬嶺,1958年因開荒闢地,遷葬陳義塘。妣鍾大孺人陳義塘竹窩裡寒虎咬尾形坤山艮向,清乾隆甲子年起金重修;生五子:石庭春(早卒)、石庭玉、石庭慶、石庭善、石庭盛。妣劉大孺人生子石庭珍後,公元1388年遭週三兵亂失散,流落梅縣石坑鄒府,其玉骸為子孫爭回安葬曹碓坑口,1972年因平整耕地,再次遷葬於陳義塘竹窩裡,公妣三墳並列。

  在廣東興寧石氏第二世中,有長房石庭珍裔,二房石庭玉裔,三房石慶裔,四房石庭善裔,五房石庭盛裔。

  第二世:石庭善,石崇山四之子,度法成,與兄石庭珍合葬走馬嶺半山旗形令字穴,妣黃氏葬走馬嶺下何樹墩上坤山,繼陳氏葬平原輋蛇形坑蛇形戌山,公妣創衎裡圍屋一座,後分與子石玉光居住。生四子:石玉海(早卒)、石玉光、石玉珍、石玉明。

  第三世:石玉珍,石庭善三之子,度法開,妣曾氏,公妣合葬走馬嶺中心峎下乾山,生三子:石璞、石昂、石鼎(無嗣)

  第四世:石璞,石玉珍長之子,妣巫氏與五世六練蘇何申五金合葬結坑子巳山,生一子:石永堅。

  第五世:石永堅,石璞之之子,妣練氏,繼蘇氏,生三子:石松、石柏、石梅。

  第六世:石柏,石永堅次子。字雙池(公元1520~1599年),妣何氏葬結坑之子,已山。繼申氏,葬走馬嶺下,戌。生二子:石一貴、石維賓。

  第七世:石維賓,石柏次之子,字子敬,號仁裡、鄉飲耆賓。生嘉靖己酉(公元1549年)11月。葬走馬嶺下,壬山。妣曾氏,壽九十一,葬平原輋李子樹下。生四子:石大規、石大矩、石大威、石大儀。

  第八世:石大規,石維賓長子。字尚文,號心仁。妣練氏,生三子:石相宏、石相宣、石相寬。

  第九世:石相宏,石大規長子。字俊輝。妣鍾氏,生六子:石玄瑋、石玄琳、石玄琮、石玄璜、石玄璋、石玄瑞,移和平下車鄉。

  第十世:石玄琮:石相宏三子。妣曾氏。生四子:石元啟、石元開、石元新、石元來。

  第十一世:石元啟,石玄琮長之子,妣劉氏。生三子:石永興、石永旺、石永發,居和平。

  第十二世:石永旺,石元啟次之子,妣徐氏。生五子:石仲佑、石光佑、石廷佑、石鳳佑、石鵬佑。

  第十三世:石鳳佑,石永旺四子(注:譜中為永興四之子,實誤),妣黃氏,黃妣墓碑現在陳立在貴港市東湖公園翼王亭旁(五修注)。子三:石潤財、石潤貴、石潤祿,移廣西貴縣北山裡那邦村。

  第十三世:石學進,石文瑛三之子,妣鄧氏,生二子:石振普、石振魁,居廣西貴縣。

  第十四世:石潤財,石鳳佑長之子,妣曾氏。生三子:石昌茂、石昌榮、石昌達。

  第十四世:石潤祿,石鳳佑三之子,妣李氏,繼韋氏,續張氏。生二子:石昌隆、石昌輝。

  第十四世:石振普,石學進長之子,妣江氏,生三子:石集隆、石集端、石集勳。

  第十四世:石振魁,石學進次之子,妣廖氏,生一子:石偉三,與兄居廣西貴縣。

  第十五世:石昌茂,石潤財長之子,妣朱氏。生一子:石祥開(後易名祥禎)。

  第十五世:石昌輝,石潤祿次之子,妣周氏,壯族,六屈村國質周公長女,生一子:石達開。

  第十六世:石祥開,石昌茂子(注:譜中為石昌華之子,實誤),約在公元1815年生,參加起義後改名石祥禎,成為太平天國重要將領,封為“國宗”。公元1853年6月始領兵,加提督軍務銜,曾攻克漢口、漢陽、嶽州等地,並在靖港大敗湘軍。公元1854年9月在天京東南七橋甕作戰,活擒清軍猛將而歸,在馬背上中暗器犧牲。事載史志及《辭海》中。

  第十六世:石達開,石昌輝之子,公元1831年生於貴縣北山裡那邦村,公元1850年率千餘人至桂平縣金田村參加太平軍,起義後受封翼王,公元1853年率兵攻下南京,是太平天國第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公元1863年農曆5月受困於大渡河,農曆6月受騙遇害於成都。可詳見譜端傳文,娶六合村壯族女熊氏(咸豐元年抄家時改嫁),繼桂平玉昆公女王氏,續劉氏等,生子數量待考,但已知的有:石永活(胡永活)、石定忠、石定基等。

  第十七世:石永活,石達開長之子,石達開公率兵出發時,託姑母胡三婆撫養,改姓胡,換名為胡永活,妣未詳,生二子:石天祥、石天堯。

  第十七世:石定忠,石達開幼之子,五歲時於大渡河畔紫打地隨父受騙自投清軍營中,遇害於成都。

  第十七世:石定基,石達開之子,由生母劉氏扶抱,兩名侍衛保護,於深夜從紫打地攀山脫險,遇害於途中。

  以下為石永活裔,避禍改姓胡氏:

  第十八世:石天祥,石永活長之子,妣未詳,生三子:石鴻志、石鴻禧、石鴻有。

  第十八世:石天堯,石永活次之子,妣未詳,生三子:石鴻才、石鴻業、石鴻德。

  第十九世:石鴻才,石天堯長之子,妣未詳,生二子:石聯章、石廣恕。

  譜注:據《和平縣誌》記載,當時貴縣北山裡那邦、那良兩村石氏人口約四十人。石祥開因避翼王諱改名石祥禎。翼王部所屬鎮侖、鳳魁、鎮崗、石鎮吉等都屬堂、族兄弟,原名什麼,均無考。石鎮吉是一名虎將,受封國宗,曾於咸豐九年率兵經大埔、梅縣、興寧入湖南、廣西。石達開後裔已傳至第二十二世。

  廣西貴縣(今廣西貴港)石氏祖居廣東興寧。興寧縣北廂龍歸洞黃坡區陶古堡石崇山開基為始祖(又說石崇山實為第四世),至第十世祖石玄琮曾孫暨第十三世祖(又說實為第十六世)孫石鳳佑遷居廣西桂平白沙圩,其子又遷廣西貴縣北山。

  石達開一支家族世系

  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與國宗石祥禎等均為石鳳佑曾孫,其世系表為:

  第一世:石鳳佑,石氏第十三世(又說第十六世)祖,約於乾隆末年自廣東和平縣興寧遷至廣西桂平白沙圩。配黃氏,生三子:石潤財、石潤貴、石潤祿。

  第二世:石潤財,石鳳佑之長子。配曾氏,生三子:石昌茂、石昌榮、石昌達。

  第二世:石潤貴,石鳳佑之次子。配黃氏,生一子:石昌翰。

  第二世:石潤祿,石鳳佑之三子。配李氏,繼配韋氏、張氏。生二子:石昌隆、石昌輝,均李氏出。

  第三世:石昌茂,石潤財之長子。配李氏,生一子:石祥開。

  第三世:石昌榮,石潤財之次子。配廖氏,生二子:石祥成、石祥有。

  第三世:石昌達,石潤財之三子。配廖氏。

  第三世:石昌翰,石潤貴之子。

  第三世:石昌隆,石潤祿之長子,配劉氏。

  第三世:石昌輝,石潤祿之次子。配周氏,生一子:石達開。

  第四世:石祥開,石昌茂之子。

  第四世:石祥成,石昌榮之長子。

  第四世:石祥有,石昌榮之次子。

  第四世:石達開,別名石亞達,石昌輝之子。公元1831年3月出生,公元1851年1月11日參加金田起義,封左軍主將,是年冬晉封翼王,稱五千歲。公元1863年6月27日就義於四川成都。配熊氏、黃氏、馬氏、劉氏、潘氏。生子數量待考,已知的有:石永活、石定基、石定忠等。

  第五世:石永活,石達開之長子。石永活為避難故,隨其姑父胡善積改名為胡永活,生二子:胡天澆、胡天祥。

  第五世:石定基,石達開之次子。

  第五世:石定忠,石達開之三子。

  第六世:胡天澆,胡永活之長子,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出生。生一子:胡鴻才。

  第六世:胡天祥,胡永活次子。

  第七世:胡鴻才,胡天澆之子。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出生,生一子:胡聯昌。

  第八世:胡聯昌,胡鴻才之子。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出生。生一子:胡廣恕。

  第九世:胡廣恕,胡聯昌之子。1955年出生,生二子:胡瑞傑、另一待考。

  第十世:胡瑞傑,胡廣恕之子。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對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介紹,都說石達開是廣西貴縣人、客籍。1991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張克明出示《石達開自述》後,人們才知道石達開的祖輩是從廣東省和平縣移居廣西貴縣的,其祖籍是和平縣。後來人們又查閱了羅爾綱《太平天國史料辨偽集》和《中國近代史手冊》歷史人物篇,亦認定石達開祖輩是從廣東省和平縣遷去廣西貴縣。至於和平縣縣誌與貴縣縣誌中記載的,在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農曆3月,石達開、石鎮吉(又名石國忠)率太平軍十餘萬抵經和平縣紮營的事,看來與祖籍並無關係。

  為了弄清石達開的家世淵源,人們調查了和平縣長塘鎮現在的幾處石氏群眾,瞭解到和平縣石氏都是從廣東興寧、龍川移居來的。由於移居年代比較久遠,當地人對歷史移居情況已經不甚瞭解了,因此,唯有找到石氏族譜。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並得到長塘鎮供銷社幹部石德奇的提供和幫助,找到了《興寧武威石氏四修族譜》。此譜首修於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二修於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修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四修於民國九年以後就沒有續修過。此譜以興寧縣北廂龍歸洞黃陂區陶古堡石崇山開基為始祖(第一世),生五子為第二世,按長幼次序分一、二、三、四、五大房,後代都從始祖一世系列輩份。全譜分十三卷宗支實錄和第十三卷世系線圖,加上卷首,一共二十七卷。全譜今被收藏在龍川縣細坳鎮基舉坑石井安家。

  ⑴.查譜證實:

  和平縣有石氏族人移居到廣西貴(桂)縣和貴縣北山裡那邦村開基創業的記錄,譜記繁衍四代。

  查遍族譜,發現興寧石氏一、二、三、四大房的後裔第八世、第九世、第十一世、第十二世先後分別都有遷到和平縣長塘、下車、貝墩以及縣城附近等地落居。後來,有的已經住歿,有的繁衍至今(當時三房在長塘三處共十五戶八十五人,一房三戶十二人),絕大部分又移居到別省、縣。譜記四房六世石柏派下第十一世~十五世的宗支實錄和世系線圖明確注著:第十三世石鳳佑,妣黃氏,生三子:石潤財、石潤貴、石潤祿,後裔俱移居廣西省貴縣北山裡那邦村。正是石達開出生的家鄉。因此重點查清石氏這一宗支。

  溯查石鳳佑上代,譜記:其第九世祖石相宏,字俊輝,妣葉氏,生六子(石玄瑋、石玄琳、石玄琮、石玄璜、石玄璋、石玄瑞)居和平縣,還有相宏堂侄孫第十一世石仲儀、石仲明兄弟居和平。石相宏後代,除第五子石玄璋又遷居江西泰和縣外,其餘裔孫一直在和平居住創業數代。後來有的住歿,大部分又遷居別處,離開和平縣。石玄琮次子石元開(石鳳佑叔祖父)從和平縣移居廣西貴(桂)縣。接著就是石鳳佑移居廣西貴縣。從族譜查明,譜只記到第十五世,個別第十六世,第十六世後的絕大部分就沒有譜錄,找不到石氏四房九世石相宏這一宗支在和平縣的後裔了。

  往石鳳佑下代查,譜記:長子石潤財(第十四世),妣曾氏,生三子:石昌華、石昌榮、石昌達(第十五世)。石昌華,妣朱氏,生一子:石祥開(第十六世);石昌榮,妣廖氏,生二子:石祥成、石祥有(第十六世);石昌達,妣廖氏,無子名。次子石潤貴(第十四世),妣黃氏,生一子:石昌翰(第十五世),無妣氏。三子石潤祿(第十四世),妣李氏、續韋氏、續張氏,生二子:石昌隆、石昌輝(十五世)。石昌隆,妣劉氏,無子名;石昌輝,妣周氏,無子名。四修譜記述這支石氏到個別第十六世止。綜上所述,雖未見石達開名字,但已經完全證實了石元開及侄孫石鳳佑先後從和平縣遷居到廣西貴(桂)縣和貴縣北山裡那邦村落居,在那裡創業,生下了子孫後裔。

  ⑵.調查和核對證實:

  石鳳佑是石達開的曾祖父,石昌輝是石達開的父親,這就足以說明其祖籍是在廣東省和平縣。

  根據張克明提供的石達開曾祖母墓碑刻影印件,和在廣西桂平、貴縣進行實地調查。雖然在那兩縣找不到石元開、石鳳佑的後裔,就是石鳳佑、石元開及其妻、子的墳墓也被清政府挖掉,已碎骨揚灰。但是在貴港市人民政協文史委的協助下,得到了許多史料和兩件考證石達開家世的重要文物。一是石達開曾祖母墓碑(1933年發現收藏);二是《鼎建渡船記》(公元1840年春立),當地稱《建船碑》。這兩件文物至今陳置在貴港市東湖公園翼王亭旁。

  石達開曾祖母的墓碑刻,字跡十分清晰。墓主石母黃氏,第十三世,生三子:石潤貴、石潤財、石潤祿;孫:石昌榮、石昌茂、石昌輝、石昌達、石昌翰,曾孫:石祥開、石達開等。除石昌茂的名字與族譜名字昌華(譜中線圖又寫華昌)不相同,以及許多曾孫和玄孫在族譜上無名字之外,完全相同、相符。證實石達開的曾祖母黃氏是石鳳佑的妻之子,石鳳佑是石達開的曾祖父,其祖籍是在廣東省和平縣。

  誠然,祖墓碑上名字與族譜上名字還有一個“昌茂”與“昌華”不符,以及墓碑上曾孫玄孫名字,僅有“祥開”在族譜上有錄,其餘族譜上都沒有名字。

  究其原因,一是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三修譜時,石達開等曾、玄孫絕大多數都未出世。個別雖已出世,但孩童時名字也多有更改,尤其玄孫多為虛名,以昭示子孫昌盛。二是從查全譜看,無論那一房,凡遷居外省的都是譜記到第十五世,個別記至第十六世,而廣東省內各縣除已歿的外,均已譜錄到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世,足以說明民國九年的四修譜時,因西南戰事未往廣西完善續譜(在首卷序言中亦作了說明),基本上照三修抄錄。三是從鑑別史料角度來說,“時近而跡真”、“地近則易核”。第十五世的石昌茂不僅在祖墓碑上有名字,而且民國貴縣縣誌編者據現代村老口譜就有“王叔(伯)昌茂回奇石尋其(侄)媳”之說,足以證實昌茂的的確確是石鳳佑移居廣西貴縣北山裡那邦村繁衍的子孫。而族譜上注列的石昌華是石潤財之之子,卻在祖母墓碑上無名字,當地村老也無口碑,很顯然是在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四修譜時,由於和平縣無這一宗支後裔,而對移居廣西貴縣的裔孫又不詳知,所以出現在名字上誤套。

  在十一世至十五世系線圖上還把“昌華”寫成“華昌”,把本來“住橫塘”寫成“往橫塘”,還有連住本縣橫塘的石永發孫石潤春(妣)朱氏生三之子,在譜上都注“未詳”字樣。說明四修譜時,對這宗支的第十五、第十六世實情不詳出現的差誤。事實上不會也不可能出現自己不是他人孫子而名字卻刻在他人的祖墓碑上。

  《建渡船碑》中,在捐一千文的十六人名單上有石昌隆、石達開;捐五百文名單中有石昌榮、石昌達;捐五百文以下者題名難於辨認。在《建渡船碑》上,當地石氏開基祖石鳳佑六個“昌”字輩的孫子中,唯一無石昌輝題名,卻有石達開題名,說明石昌輝建船前不在人世。世俗捐錢,以男性題名,石達開無兄長,自然以戶主上碑了。石昌輝與石達開是父子關係十分明顯。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上海圖書館發現的彙編本《石達開自述》:“父名昌奎,母親周氏、均已身故,並無兄弟”。這就更清楚了,《自述》中“父母均已身故”印證了上面對《建船碑》上無石昌輝名字,由石達開題名的因由。再分析“輝”“奎”二字之別,廣東客家音兩字相近,顯然是問訊的清吏把“輝”字誤記錄成諧音的“奎”。又據族譜“昌輝妣周氏”與《自述》“母親周氏”完全一致,民國時期的貴縣誌還載明石達開母為六屈村周國質之長女,足以證實石達開之父是石昌輝。

  石達開曾祖母墓碑刻為:

  ┌────────────────────────────┐

  │ 吉              世 三 十       │

  │ 地                清       道 │

  │ 辰                顯       光 │

  │ 山                妣       二 │

  │ 戌                諡       十 │

  │ 向      曾         慈   祀   年 │

  │ 兼      孫         儉   男   孟 │

  │ 巽  賢瑞恩霖捷成選雲祥     石   潤   冬 │

  │ 分      開         門  祿財貴  月 │

  │ 金    達珍應明玉新      黃   孫   谷 │

  │        開         氏   昌   旦 │

  │        玄         老  隆茂榮  日 │

  │        孫         孺   昌   立 │

  │  明凌榮正高癸連清瑚志發興    人  翰達輝    │

  │        科         之   同     │

  │    贈虎進盛璋登龍吟笑     佳   拜     │

  │        科         城         │

  │        同                   │

  │        祀                   │

  └────────────────────────────┘

  石達開祖輩移居時間

  由於縣誌和石氏族譜都沒有明確記載石達開祖輩移居的時間,所以只能作合情合理的推考。一般每代時距二十~二十五年左右,石達開的第十三世曾祖石鳳佑移居廣西貴縣到石達開才四代,至其子才五代,石達開父子就義於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那麼,石達開的曾祖父石鳳佑(第十三世)約於清乾隆五十年左右(公元1783年)移居廣西貴縣北山裡那邦村落居創業。

  再則,民國二十二(公元1933年)發現於廣西貴縣北山裡那邦村的石達開曾祖母墓碑,是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孟冬月穀旦日立的(“分金”說明是小葬即骨葬),說明她死於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前後(一般大葬七、八年後才“分金”)。從四代同堂推算,她享年至少約七十五~八十歲,約生於公元1752年左右。由此推算,她約三十歲左右隨夫石鳳佑移居廣西貴縣北山裡那邦村,亦是清乾隆五十年左右(約公元1783年)的時間。

  據石達開家鄉當地村老口碑,石達開起義前娶妻熊氏,生一男孩,後由其姑丈胡善積收養,改姓胡永活。胡永活在胡村講話還帶廣東和平土客話音,把常說的“什麼”說成“麻解”,村中人常戲謔胡永活為“麻解佬”。由此一斑,可見石達開祖輩從廣東和平縣移居到廣西貴縣北山裡那邦村居住年代不會很久。

  石達開祖籍在和平縣的遺址

  族譜記載興寧石崇山後代五大房,其中一、二、三、四房均有支脈裔孫移居和平縣。一房第六世石鎮鄒派下第十一世石純如兄弟移居和平縣長塘赤石嶺;一房第六世石重派下第十一世石捷文移居長塘木龍坑;三房第六世石金派下第十一世石寶生移居長塘成和塘;三房第六世石有龍派下第十一世石仕華移居長塘含水塘;三房第六世石金派下第十一世石茂守移居長塘東桃嶺;三房第六世石銘派下第十一世石其賓移居和平貝墩石村,至第十七世移居和平長塘橫塘。唯有石達開在和平縣的祖輩四房第六世石柏派下第九世石相宏及其堂侄孫第十一世石仲儀、石仲明兄弟只注寫居和平。他們居和平縣何處?從族譜中可認辯的線索和在長塘、下車兩鎮的重點調查,查出有幾處石氏遺址,其中有一處實可認定是石達開祖輩在和平縣的遺址,就是下車鎮石頭塘村石氏遺址是石達開祖輩居住的遺址。

  據當時調查下車鎮石頭塘村徐月娥(七十三歲)、曾觀清(八十四歲)等老人口碑:而今徐知新屋址原是石氏人的祖屋基,徐姓是從石氏最後一個名叫石海(清)孤老頭手中買來的(譜錄為石德佑之子,第十四世),經過拆除擴大屋基新建起來的。曾觀清老人提供她屋後小山崗上察看荊棘叢中的一座石氏孤墳,據說此墳就是石氏落基主,可惜歷經二百餘年之久的歷史,碑已無存。在徐知新屋左側小溪旁的山坡上有四座石氏孤墳,上下左右相距不遠,其中一座被徐月娥家做屋基時開挖掉,其他三座均處於荊棘叢中,可惜有兩座墓碑已風化脫落無法辯認碑文,僅有一座花崗岩石碑的碑刻尚可認辯。

  碑文所刻的墓主名、子、孫名字均與《譜》錄的完全相同:

  ┌────────────────────────┐

  │              清       乾 │

  │              待       隆 │

  │              贈       十 │

  │              諡       三 │

  │              端       年 │

  │              厚       冬 │

  │              公       月 │

  │    孫         石   二   吉 │

  │              常   大   旦 │

  │ 瑚琳球宣珍瑞璉      五   房   日 │

  │              老  隆男榮  重 │

  │    等         大   仲   修 │

  │    同         人   明儀    │

  │    祀         之         │

  │              佳         │

  │              城         │

  └────────────────────────┘

  在碑文中,石仲儀、石仲明是石達開居和平縣的九世祖石相宏的堂侄孫(據族譜,墓主石常五是第八世石大威的第二子石相祿之之子,所以碑文書二大房)。由此可見,根據當地墓葬一般在自己屋前屋後、左右兩側山坡上的習俗,九世祖石相宏率子是移居和平縣下車鎮石頭塘,至第十一世石仲儀、石仲明又繼堂伯父石相宏遷移到石頭塘落基創業。再則,徐月娥等老人講述了她家的新屋也是姓石住過的老屋跡。小時曉得石屋基殘牆還有,前面說到的四座石氏孤墳(歷年沒有後代來掃過墳的)就是在她新屋背山坡上。她還提供:同村的徐英奇屋下角(順大河流向)山坡上原有一座規模很壯觀的大墳墓,村中五十歲以上的人都知叫石三公墳地。早先在進石頭塘的路上都看得見,還常開玩笑說:到石三公墳拜拜碰碰運氣。根據徐月娥提供的資訊,確在一片茂密的荊棘、茅草中找到“石三公墳”。墳的規模很大,墳地圍牆有三丈許,高約三市尺,全是石頭壘砌,墳龜背全鋪石灰沙,可惜墓碑早已被挖走,只剩下兩個六寸厚的波浪型的花崗岩的墓門楣。查石氏族譜,居和平的四房第九世石相宏派下第十一世石元啟眾多的裔孫中,唯一有石元啟長子石永興之子石天佑、妣遊氏、嗣子亞三的名字,而且譜上是未注遷移他處。顯而易見,村中歷稱“石三公墳”,墓主是第十四世石亞三,是石達開的堂叔(伯)祖。此外,據調查當地群眾口碑,該村石屋背後山坑坡上還有四、五座石氏孤墳,可惜碑無存,難於考證。但從石相宏舉家落居於此,居住幾代,墓葬自然較多。說明石達開祖籍遺址是在和平縣下車鎮石頭塘。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是廣東省興寧縣石崇山脈下四房第十六世孫。他的九世祖石相宏率六子遷移到廣東省和平縣下車鎮石頭塘落居。至他的第十一世祖石元啟昆弟石元開,首先在清乾隆三十年左右(公元1765年)從廣東和平縣移居廣西貴(桂)縣落居。至他第十三祖石鳳佑,在清乾隆五十年左右又從和平縣率家遷移廣西貴縣北山裡那邦村落居,到石達開的兒子這輩,移去才五代。綜上述考證材料證實,石達開祖籍是在廣東省和平縣。

  石達開遺留在故鄉的後代

  據傳,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奇石鄉還有後代,現在改姓胡。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覃國文同桂平縣博物館黃培棋深入到奇石鄉平治村調查,訪問了當時八十三歲的老人胡克勤等四位群眾,還訪問了村党支書胡鴻奪、村文書胡家誼,又檢視了胡氏族譜。口碑材料和族譜都證明:石達開確實有一個親生兒子給胡善積收養。

  胡善積愛人石氏,是石達開的姐(妹),因沒有子女,在石達開參加大平天國起義期間,偷偷地抱養了石達開剛滿—週歲的親生兒子。當時,石氏是在晚間悄悄地用圍裙揹走的。養大後就跟其姑丈姓胡,胡的兒名永內,於是把達開子取名叫永活。這個名字是很有意思的,它象徵石達開不死,永運活著;石達開還有親生兒之子,不會絕後。

  胡永活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名胡天澆。這個名字也頂有意思,“澆”是“曉”的藏邊字,“曉”者,知也。其含意是說,只有天才曉得你(胡天澆)是石達開的孫子。為什麼將邊旁改為三點水呢?這裡有寓意深刻的流淚哭訴的意思。次子名胡天祥,“祥”者,吉祥也。其含意是祈禱上天賜吉祥給石達開的子孫後代,使其興旺發達。據調查統計,從胡永活到胡瑞傑前後六代人已有男丁近六十餘人。胡永活這一族人,現有人口六十九人,其中男三十九人,女三十人。

  由胡克勤口述、胡家誼記錄的有關石達開後代發展情況為:

  胡永活是石達開的親生兒之子,人高大,長相很像石達開。一週歲時是平治村胡善積的妻子石氏(石達開的姐或妹)用圍裙背到親戚家姑丈處收養。長大後跟姑丈姓胡,名永活,這是第一代。胡永活生兩個兒之子,長子名胡天澆,次子名胡天祥,這是第二代。胡天澆生胡鴻財、胡鴻德、胡鴻業三個兒之子,這是第三代。第四代有胡聯昌、胡聯裔等十四人。第五代按廣字排,計有胡廣栽,胡廣金、胡廣恕等三十人。第六代按瑞字排,有胡瑞傑等二人,由胡廣恕所出。

  附:石達開堂弟石鎮吉身世考

  “金田謀叛,隨逆首洪秀全竄攏之楚,以迄兩江……擴獷悍驍銳為諸賊冠,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繡大纛標錦字曰:協天燕。縱橫吳楚間,無敢攖其鋒者……”

  廣西都安縣青盛鄉“匹夫關”摩崖石刻中提到的這位“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縱橫吳楚間,無敢攖其鋒者”,身後飄著一面“協天燕”大旗的將領,就是太平天國國宗提督軍務、協天燕石鎮吉。他十五參加金田首義,是太平軍正規軍中最年輕的戰士之一,太平天國庚申十年在廣西桂林被凌遲處死時年僅二十五歲,是石氏一族中高階將領中死時年紀最輕的一位。

  但是對於這位有“賊中最為獷悍”(劉長佑奏搞)之稱的青年將領,史料卻不僅對他的生平事蹟語焉不詳,甚至連他的身世和他與翼王的關係都長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駱文章奏搞》說,石鎮吉本姓聶,是廣東惠州府人,以至很多清方文書都用“石國宗聶酋”來稱呼他;《嘉應州志》卻說他本姓陳;《安定司世侯潘公風崗紀功碑》說他是廣西潯州平南人;《貴縣誌》則說他系貴縣人,石祥禎之弟;而《臨貴縣誌》竟記說他是“鎮吉,達開之養子也”。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發現的《石鎮吉自述》中,石鎮吉說自己是貴縣龍山人,基本澄清了他的身世,為翼王族弟;而石鎮吉在“自述”中說敘述自己的兄弟時明確地說“大胞兄石鎮龍”“二胞兄石鎮高,三胞兄鎮奇,五弟鎮發”,可證明《貴縣誌》記載他為石祥禎(翼王堂兄或從兄)之弟不確。石鎮吉說他父親是石龍泉,但翼王曾祖母墓碑上的孫輩姓名中卻沒有這個名字,曾孫輩中也沒有出現石鎮龍,石鎮高等的名字,似可說明鎮字輩確非翼王堂弟或從弟,而是同族兄弟。當然,他更不是什麼“聶姓”“陳姓”或翼王“養子”。

  身為“國宗”的石鎮吉與翼王之關係在當世竟有如此多的失實乃至荒謬的訛傳,且大都流傳於與其關係密切的兩廣地區,則有關其事蹟的其他記載更有多少失實不確之處,實在是可想而知了。

  改姓為陳沒氏的石達開後裔

  據傳,石達開的另幾位翼王妃吳氏、潘氏、胡氏,為了消除他的後顧之憂,不在戰敗後被俘受辱,也抱著兩位幼子攜手投河。實際上她們並未死去,而是當時被石達開遣散的部下四千人呵護裹卷著躲入巴山峻嶺。躲入巴山一帶(今重慶)的石達開的另兩子(實名待考),便取早已作古的前大將軍陳氏名頭,取石達開歿在成都之諧音“沒”,合為複姓“陳沒”,成為陳沒氏一族。直到民國中期以後,人們才逐漸知道了陳沒氏這個姓氏的真正來由。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徂徠堂:石玠,徂徠人(今山東泰安徂徠鎮),官至宋朝國子直講(國子監的教授)。他寫文章批評時政,毫無顧忌,升太子中允,作《慶曆聖德詩》,人稱“徂徠先生”。

  平原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創圍堂:廣東興寧黃陂石氏堂號。

  字輩

  石達開一族字輩(四房分支):“瑞興萃育泰達道永嘉長敦篤和睦祖德騰芳富貴顯揚基業永昌”。

  廣東黃陂石氏的字輩:“應萬維茂盛賢文家國昌禎祥有福兆蘭桂自騰芳禮義詩書久榮華寶貴長成才宏世澤永享武威堂”。

【楹聯典故】

  八言以上通用聯

  莫謂錦堂真富貴,男畏耕,女畏織,怠惰終需落下品;

  勿雲茅屋無公卿,士勞心,農勞力,殷勤必定出人才。

  ——廣東興寧黃陂石氏恭創圍堂聯。

  【典故軼事】

  石達開不僅是太平天國一代名將,同時也是晚清中國的武學大家,在戰場上,他是以衝鋒陷陣、驍勇善戰聞名的“悍將”,在武學修為方面,《北平國術館講義》更將他與許宣平、達摩祖師、宋太祖、嶽武穆、張三丰、戚繼光、甘鳳池等人並論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拳術名家,只可惜由於他的身份敏感,清政府在太平天國敗亡後大肆銷燬各種對太平天國人物的正面記載,以致他作為武林高手在後世的名聲遠不能和以上諸人相比。據《清稗類鈔》《太平天國野史》記載,石達開的拳術“高曰弓箭裝,低曰懸獅裝,九面應敵。每決鬥,矗立敵前,駢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敵踵至,疾轉踢其腹臍下。如敵勁,則數轉環踢之,敵隨足飛起,跌出數丈外,甚至跌出數十丈外者,曰連環鴛鴦步”,民間認為這種武藝就是後來號稱“北腿之傑”的“戳腳拳”,傳說石達開還曾將這種武藝傳授給選拔出來計程車兵,用於作戰,石達開不僅武功出眾,而且內外兼修,他和陳邦森比武的故事已成為後世武林口耳相傳的掌故。根據文字記載和口碑傳說,兩人相約各自擊打對方三拳,受拳者不得還擊,“邦森拳石,石腹軟如綿,邦森拳如著碑,拳啟而腹平。石還擊邦森,邦森知不可敵,側身避,碑裂為數段”。據舊時的《長寧縣誌》記載,“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太平軍冀王石達開率兵二十餘萬,由張懋江導引,從興文入長寧,紮營百餘里。”史料顯示,當年石達開曾率領20萬太平軍,攻破了長寧縣城。在經過龍峰山時,在山上駐紮了一段時間。龍峰山山勢險要,居高臨下,石達開的太平軍在此駐紮了近一月。龍峰古城牆還儲存有一塊刻有“天下太平”字樣的石碑,據考證龍峰山峰頂寺就是太平天國遺址。

  在有關石達開的各種評價中,最著名的當屬美國傳教士麥高文通訊中的一段話了:“這位青年領袖,作為目前太平軍的中堅人物,各種報道都把他描述成為英雄俠義的——勇敢無畏,正直耿介,無可非議,可以說是太平軍中的培雅得(法國著名將領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溫厚,贏得萬眾的愛戴,即使那位頗不友好的(金陵庶談)作者也承認這一點。該作者為了抵消上述讚揚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貶低他的膽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們口述歷險經過的外國水手聲稱的,翼王在太平軍中的威望,駁斥了這種蓄意貶低的說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長的‘電師’的頭銜,正表示他在軍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敢做敢為的人。”

  遺詩

  只覺蒼天方憒憒,莫憑赤手拯元元。

  三年攬轡悲羸馬,萬眾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酬人亦苦,東南到處有啼痕。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