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氏起源及歷史

辦姓圖騰_辦氏圖騰

辦姓圖騰(辦氏圖騰)

  辦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bàn(ㄅㄢˋ)。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大夫辦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二是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辦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辦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五十位。

【得姓始祖】

  周公(姬旦):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周公旦設有一種辦尹之官,亦稱“版尹”,由王族親信擔任,隸屬於冬官府司管轄。在辦尹、版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辦氏、版氏等。辦氏,以及同源的版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旦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大夫辦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誦即位時(公元前1103年),年方十二歲,因此由叔父周公姬旦、召公姬奭輔佐執政。為了更好地掌管國家,周公旦設有一種辦尹之官,亦稱“版尹”,由王族親信擔任,隸屬於冬官府司管轄。

  關於辦尹的職責,在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記載其為“以辨民器”,即專職負責掌管王朝之臣民戶籍以及相關資產,相當於今日的公安部戶政處處長。

  在辦尹、版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辦氏、版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辦氏,以及同源的版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旦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辦使,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隋恭帝楊侑義寧二年(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在滅隋創唐之後,設定有一種“辦使之官”,亦稱“版使”、“戶使”,隸屬於度支部管轄,專職負責執掌全國的戶籍、兌稅、抽丁、賑濟等等與人口相關的事宜,職能與西周初期的辦尹之官相同。

  度支部,是漢末三國時期一直到唐朝初期的中央六部之一,分有“左民”、“右民”兩部份,“左民”管轄官籍,“右民”管轄民籍。到了唐高宗李治永徽年初(公元650年),因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將度支部改稱為“戶部”,此後歷朝歷代一直沿用。

  在辦使、版使、戶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辦氏、版氏、戶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辦氏是一個源出官職稱謂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五十位,在臺灣則沒有進入人口普查程式,望出東海,主要分佈在今江蘇省連雲港一帶地區。

【郡望堂號】

  郡望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②東晉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堂號

  東海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