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宮姓圖騰(北宮氏圖騰)
北宮姓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據《姓纂》載:“出自姬姓,衛成公曾孫括,世為衛卿,別以所居為北宮氏。”周初,周文王之子康叔被封於衛,稱為衛康叔。春秋時,衛國衛成公的曾孫名括,世襲為衛國的上卿,居於京都北宮。其後代子孫有的就以北宮為姓,稱為北宮氏。
【得姓始祖】
姬括: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成公姬鄭曾孫。世襲為衛國的上卿,他所居之處在京都的北宮,因此有別名號為北宮氏。其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居地名稱為姓氏,稱北宮氏。北宮氏族人以及分衍的北氏、宮氏皆尊奉姬括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成公曾孫括,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纂》記載:“出自姬姓,衛成公曾孫括,世為衛卿,別以所居為北宮氏。”
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暢第九子姬封康叔先被周武王姬發封於康(今河南禹縣),後又被周成王姬誦封於衛地(今河南淇縣),領有黃河、淇水之間大片疆域,史稱“衛康叔”,他建立了衛國。
到了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成公姬鄭有個曾孫叫姬括,世襲為衛國的上卿,他所居之處在京都的北宮,因此有別名號為北宮氏。其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居地名稱為姓氏,稱北宮氏。後省文簡改分別稱北氏、宮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北宮氏正宗。
北宮氏族人以及分衍的北氏、宮氏皆尊奉姬括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暫缺)北宮姓是以居住地的方位命姓氏。北宮氏、東宮氏、西門氏、北門氏、南門氏,都是以居住地的地理方位命姓氏。同樣,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四個複姓的產生也是由於四家居於城郭四方的緣故。
【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上黨”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與天為黨也”,故名。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佔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長治市為中心的山西省東南部地區。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為潞州外,上黨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從此上黨郡之名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仍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為長治縣,從此上黨作為地名不再存在。
金城郡:西漢朝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肅永靖),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蘭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地區。隋朝大業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蘭州為金城郡。
湟中縣:湟中縣歷史悠久,距今四千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李家山鄉卡約村古文化遺存的發掘,證明早在青銅器時期,古代先民就已經在這裡繁衍生息了。西部古老民族之一的羌人是迄今為止最早活動在湟中地區的民族。據古籍記載,戰國初期羌人首領即與中原接觸、聯絡,吸取中原地區先進的農耕畜牧技術,農牧有一定的發展。秦漢以前,湟中屬“羌戒之地”。漢武帝時,派大軍進據湟水流域,在今西寧設西寧亭,湟中從此列入中央政權版圖。此後,漢在今湟源縣設臨羌縣,歸金城郡轄,湟中屬臨羌縣地。漢宣帝神爵二年,後將軍趙充國在湟水流域興修水渠,修築道路,架設橋樑,實施較大規模的軍事屯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湟水流域的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東漢末年,在青海東北部設定西平郡,改西平亭產西都縣以炒郡治,湟中大部分地區歸西都縣轄。大約在魏、晉時期,臨羌縣移治今湟中多巴,此後很長時期,湟中地區西部,臨羌兩縣轄地。東晉和南北朝時期,湟中和青海東北部地區一樣,先後在前涼、後涼、南涼、西北秦和北涼等地方割據政權的統治下。隋時,湟中屬今樂都縣地的湟水縣轄。唐朝時期在今西寧設定鄯城縣,湟中歸鄯州鄯城縣轄。故臨縣治多巴改稱“臨蕃城”。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佔領。宋朝初期,為吐蕃角廝羅政權管轄,後為宋西寧州地,在總寨鄉一帶設定倚郭縣。不久,湟水流域先後被金、夏佔領,湟中地區歸金國和西夏國的西寧州轄。元朝時期湟中縣地屬西寧州,為蒙古吉駙馬封地。明朝時期地屬西寧衛,清朝時期地屬西寧縣。明朝以後,漢族、回族大量移居境內,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漢、回、藏等民族共居的地區。民國時期的1943年,西寧縣治遷至魯沙爾,1946年始稱湟中縣,並沿用至今。歷史文獻中,“湟中”一詞泛指湟水流域,自此才有了特定含義。新中國建立後,湟中一直是青海省直屬縣,1960年1月~1961年7月屬西寧市,1961年8月復為省直屬縣,1979年劃屬海東地區。1999年底湟中屬西寧管轄。
郃陽縣:今陝西省合陽縣。郃陽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合陽土地上繁衍生息,部落時代有華氏部族聚居之地。夏、商、周時期為古“華國”,亦名“有華國”,周族遠祖至公劉所居地。春秋時期為晉國轄區,戰國時期歸屬魏國。魏文侯十七年(辛亥,公元前429年)在黃河西岸的郃水(亦稱洽水,清初斷流)北岸築城,取名“郃陽城”。秦朝時期置“郃陽邑”。漢朝置邰陽縣,據史籍《百家姓》注邰陽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武功縣。1964年甲辰9月國務院更改生僻地名,稱合陽縣。
堂號
上黨堂:以望立堂。
金城堂:以望立堂。
湟中堂:以望立堂。
郃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周室爵祿;
孝文寵臣。
——佚名撰北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衛國人北宮錡,他曾向孟子詢問有關周代王室爵位、官階及分等級制定俸祿的事。下聯典指西漢人北宮伯子,文帝時寵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