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姓圖騰(丙氏圖騰)
丙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bǐng(ㄅㄧㄥˇ)。相傳始源於春秋時代,關於其淵源的說法各有不同,有說源於姬姓,亦有說源於姜姓或嬴姓。丙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四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五百六十三位。
【得姓始祖】
邴豫、邴鸀、李陵、邴開(李開、託跋·開)
邴豫: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封邑在邴邑(今河南成武),史稱其為“邴豫”。在邴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邴”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邴氏,後有人去邑改稱丙氏。姬姓丙氏族人皆尊奉邴豫為得姓始祖。
邴鸀: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封地於邴邑,後稱邴鸀。在邴鸀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邴”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邴氏,後有人去邑改稱丙氏,姜姓丙氏皆尊奉邴鸀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通志》記載,古代,“邴”也作“丙”,二字通假。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豫的封邑在邴邑(今河南成武),姬豫得封后,史稱其為“邴豫”。
在邴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邴”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邴氏,後有人去邑改稱丙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姬姓丙氏族人皆尊奉邴豫為得姓始祖。該族族人有個特點,即姓氏用字“丙”、“邴”兩字通用。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邴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姜鸀的封地叫邴邑(又名祊,祭祀泰山的城邑,今山東費縣),姜鸀得封后稱邴鸀。
在邴鸀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邴”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邴氏,後有人去邑改稱丙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姜姓丙氏皆尊奉邴鸀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原漢朝都御李陵之後,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隴西地區有一個氏族部落,史稱“索虜”,族人皆稱拓拔氏,最強大的一支叫索頭,部眾多達數萬餘戶,其餘各部皆以索頭馬首是瞻。
實際上,該氏族部落的先祖就是漢朝時期著名的貳師將軍李廣的後代,主要是李廣之孫、都御史李陵(字少卿,公元前?~前74年待考)一族,居於隴西成紀一帶(今甘肅靜寧南部)。
按史書記載:“陵降匈奴,有數百千種,各立名號,索頭亦其一也。晉初,索頭種有部落數萬家在雲中。惠帝末,幷州刺史東嬴公司馬騰於晉陽為匈奴所圍,索頭單于猗馳遣軍助騰。懷帝永嘉三年,馳弟盧率部落自雲中入雁門,就幷州刺史劉琨求樓煩等五縣,琨不能制,且欲倚盧為援,乃上言:“盧兄馳有救騰之功,舊勳宜錄,請移五縣民於新興,以其地處之。”琨又表封盧為代郡公。愍帝初,又進盧為代王,增食常山郡。其後盧國內大亂,盧死,子又幼弱,部落分散。盧孫什翼鞬勇壯,眾復附之,號上洛公,北有沙漠,南據陰山,眾數十萬。其後為苻堅所破,執還長安,後聽北歸。鞬死,子開,字涉珪,代立。”
自東晉十六國開始,至南北朝初期,李廣的後代索虜集中為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給各方都製造了不少麻煩。後託跋·開率全族數萬人馬歸附於北魏王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一直就十分景仰當年的李陵“敢以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因此特意在邴殿很高興地接見了他們。
邴殿,就是帝王宮廷的第三進宮殿,相當於後世明、清時期故宮中的保和殿,是明朝皇帝大典前更衣、冊立皇后、太子時,受百官賀之所;每年除夕日、元宵節皇帝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舉行之所;後來還是清朝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之地;也是皇帝大婚之所;還是御見欽點狀元、榜眼、探花之所。
北魏道武帝在邴殿接待李廣的後代,表明非常重視李陵後代歸附之事。之後特指殿名賜其姓氏為邴氏,後有省文簡改為丙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嬴姓丙氏皆尊奉李陵、邴開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丙氏與邴氏都是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大多為同宗同源。邴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四十八位,,在臺灣省邴氏名列第四百三十四位,而丙氏則名列第一千五百六十三位,皆以魯郡、平陽為郡望。
今山東省的萊西縣、沂州市、文登縣、日照市、臨沂市經濟開發區、煙臺市,安徽省的蒙城市,陝西省的西安市,遼寧省的盤錦市、營口市老邊區大水塘村、鞍山市鐵西區、鞍山市溪湖區東風鄉、本溪市蘭河峪鄉,北京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黑龍江省的大慶市、牡丹江市,臺灣省的嘉義縣,美國的阿克拉荷馬州等地,均有丙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平陽郡:亦稱臨汾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大狐氏的郡望為①即今山西臨汾。
堂號
魯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東魯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操尚堂:後漢丙原,尚操守。黃巾兵起,丙原率全家入海,住在鬱州山中。孔融想推薦他當官,辭,又至遼東,慕來而歸者,一年裡有幾百家。後來丙原做了五官將長史,他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