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氏起源及歷史

般姓圖騰_般氏圖騰

般姓圖騰(般氏圖騰)

  般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bān(ㄅㄢ),亦可讀作bō(ㄆㄛ),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公子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該支般氏正確讀音作bān(ㄅㄢ),族人皆尊奉公子般為得姓始祖。般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九百七十八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公子般:出自春秋時期魯莊公的二兒子。國君的繼承人。在“慶父之亂”被犖刺死了。“慶父之亂”事件之後,公子般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般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般氏正宗。該支般氏正確讀音作bān(ㄅㄢ),族人皆尊奉公子般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公子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觳梁傳·莊公三十二年》記載,魯莊公有三個兄弟:慶父、叔牙和季友。慶父最為專橫,並拉攏叔牙為黨,一直蓄謀爭奪君位,並與其嫂即魯莊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因魯莊公和季友是一母所生,他們的關係就特別密切,這就引起了慶父的忌恨。

  後來,魯莊公的二兒子公子般長大了,成了國君的繼承人。有一天,有個叫犖的養馬人欺負公子般府人(一說未婚妻),被公子般看見了,他派人抓住犖,狠狠地揍了一頓。犖狠透了公子般,就投靠在慶父的門下,等候著報復的機會。

  魯莊公於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為妃子哀姜沒有生子,既無“嫡嗣”,便從“庶子”中議立。魯莊公先與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慶父的買囑,就主張立慶父;魯莊公很不滿意,便再與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則力主立魯莊公與其寵姬之子公子般,並逼叔牙以死表明擁立般。

  不久,魯莊公病逝,季友協助公子般料理魯莊公的喪事,公子般繼位。

  慶父甚不甘心,便與哀姜密謀,欲暗殺姬般。於是慶父便把犖找來,對他說:“魯國國君的座位本來應該是我來接的。現在季友和公子般勾結起來,想把我置於死地。魯莊公臨終前秘密授權給我,要除掉這兩個人。你跟公子般有仇,先去殺死他吧!”

  犖有慶父撐腰,便膽大包天起來。這天夜裡,他悄悄溜進公子般的臥室,剛要舉刀向熟睡的公子般砍去,公子般突然醒了,立刻跳下床來拔劍自衛。兩人鬥了一會,畢竟因為犖的氣力大,公子般鬥不過他,最終被犖刺死了。

  訊息傳到季友那裡,季友悲痛萬分。他明白這是慶父指使犖去謀殺公子般的。慶父是個陰險歹毒的野心家,季友擔心自己遲早也會遭到他的暗算。於是,他悄悄地離開了魯國,逃到陳國避難去了。

  誰來做魯國的國君呢?哀姜便想讓慶父繼承王位。這對慶父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但魯莊公還有兩個年幼的兒子,如果自己得了王位,怕引起民眾的公憤。慶父便向魯莊公夫人提議立八歲的公子啟為國君。然後,慶父借為公子般發喪的名義,偷偷跑到齊國去求齊桓公的支援。史書《春秋》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極為簡單,毫不提及慶父到齊國去的目的。記載中用了“諱莫如深”四字,意思是把重大的事情隱瞞起來。

  慶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公子啟(姬開),是為魯閔公。此後慶父更加肆無忌憚,與哀姜打得更是火熱,並越來野心越大。魯閔公二年,一對姦夫淫婦又指使一個叫齮的人殺了魯閔公,目的還是欲立慶父為君。季友趁亂領著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申(姬申)逃到邾國,然後發出文告聲討慶父,要求國人殺慶父,立姬申。國人響應,慶父畏懼,逃亡到莒國,哀姜則逃到小邾國。

  姬申得立,季友買通莒國押回了慶父,慶父自知沒有好結果,遂在途中自縊而亡;因為哀姜是齊公室之女,所以齊桓公很生氣,將哀姜召回,也殺了。

  在魯莊公死後的幾年裡,由於慶父串通哀姜連殺了兩個國君,而且極度荒淫無恥,作威作福,橫行無忌,不但給魯國宮廷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也給國人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故齊國的仲孫湫到魯國弔唁回去後,曾嘆息地說:“不去慶父,魯難末已。”

  “慶父之亂”事件之後,公子般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取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般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般氏正宗。

  該支般氏正確讀音作bān(ㄅㄢ),族人皆尊奉公子般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名匠公輸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將“般”和“班”二字同音通假,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據史籍《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另據史籍《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傳說魯班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佈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麵磨成粉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磨。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

  在兵器方面,據史籍《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

  在建築和雕刻方面,魯班的貢獻也很多。據史籍《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

  魯班是中國古代一位最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二千四百多年來,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當然,有些傳說可能與史實有出入,但卻歌頌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魯班被視為技藝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為祖師。

  魯班的後裔取祖上的名字“般”為姓氏,稱般氏。許多從事手工業工作的人,因景仰魯班,也取“般、班”作為姓氏,稱班氏、般氏,正確讀音作bān(ㄅㄢ)。

  源流三

  源於佛教,出自釋珈摩尼的母親般若聖母,屬於以宗教稱謂為氏。

  般若,就是佛教聖祖釋珈摩尼的母親,是佛教徒心中至高無上的聖母。

  “般若”,是古印度梵文讀音,古梵音讀作“Baniya”。在唐朝時期由玄奘取經帶回中原後,最早譯音為“巴尼亞”(河南洛陽一帶讀音)或“般尼雅”(陝西西安一帶讀音),後來的漢人僧侶根據中原人的慣常讀音,又翻譯成“bō re(ㄆㄛㄖㄜ)”讀音一直到今。

  玄奘是唐朝初期的高僧,又稱三藏法師。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初年(公元627年),為了求取佛經精義,玄奘不顧大唐政府嚴厲的“戒邊令”,毅然從長安出發西行前往佛教聖地天竺(唐朝時對印度半島上各部的統稱,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途經新疆及中亞諸國,一路上備嘗艱辛。在天竺,他用了大約十七年的時間遍遊各地,尋師訪友,研習佛法,因佛學造詣精深而獲得天竺國人的極高讚譽。他還曾把《老子》翻譯成梵文,介紹到天竺。

  玄奘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有六百五十七部,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他翻譯出了其中的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卷,約一千三百多萬字。玄奘是第一個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完整地記錄下來並介紹到中國的佛學家。唐太宗李世民後來為其感動,親自為他的譯經寫了《大唐三藏聖教序》。玄奘還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弟子們整理成書,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當時各國曆史、文化、宗教、地理的重要史料。

  “般若”,佛教意為“無上大智慧”。這種“大智慧”是佛教釋意中的航慈智慧,與人們通常所謂的聰明、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般若”並不僅是指人們大腦的表層意識,而是指“心”的原態與共相。

  由佛教“般若”所形成的姓氏“般”,源出唐朝時期的“滅佛運動”。唐武宗李炎執政時期(原名李瀍,公元840~846年在位),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事就是滅佛。唐武宗的滅佛舉措,在歷史上稱為“唐會昌法難”,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24~452年在位)和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0~578年在位)的滅佛合稱為“三武之厄”。

  唐朝建國,是以道教為國教,但是佛道之爭一直就沒有間斷。唐武宗身在藩邸之時就喜好道術,即位後更是崇尚道術,他將太上玄元皇帝老子的降誕日(農曆2月25日)定為降聖節,全國休假一天;又在宮中設道場,在大明宮修築望仙台,拜道士趙歸真為師,對他們的長生不老之術和仙丹妙藥十分迷信。

  唐武宗滅佛,主要是因為道士趙歸真等得到信任,趙歸真宣揚佛道不能並存。唐武宗也認為佛僧的存在影響了他修煉成仙,當時的道士們還散佈輿論說:“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他們解釋說:“黑衣者,僧人也。”就是說僧侶將取代李唐國統。這樣的情況下,唐武宗滅佛就理所當然了。據說,為了維護道教,天下不準使用獨腳車,這是因為獨腳車會碾破道中心,會引起道士心不安。為了防止黑氣上升,以防止“黑衣天子”出世,唐武宗還禁止民間豢養黑色的豬、黑狗、黑驢、黑牛等。這些說法未必可信,但是反映了唐武宗大舉滅佛時的心理狀態。

  從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農曆10月起,唐武宗下令凡違反佛教戒律的僧侶必須還俗,並沒收其財產。這期間有個僧人自稱能夠做“劍輪”並能打敗敵軍,唐武宗准許他試做,結果不能做成,就把他殺了。此後,唐武宗陸續下令限制佛寺的僧侶人數,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侶蓄養奴婢的數量,很多寺院被拆毀,大量的僧侶被強迫還俗。唐會昌四年(公元844年)農曆2月,唐武宗降旨“不許供養佛牙”,同時規定:代州五臺山及泗州普光寺、終南山五臺寺、鳳翔府法門寺等有佛指骨之處,嚴禁供養和瞻仰,如有一人送一錢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這些地方受一錢施捨者,背杖二十。到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又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滅佛。他下令僧侶四十歲以下者全部還俗,不久又規定為五十歲以下,很快連五十歲以上的如果沒有祠部的度牒也要還俗,就連天竺和日本來的求法僧人也被強迫還俗。日本圓仁和尚在他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詳細記錄了這次“法難”的情況。

  根據唐武宗的旨意,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農曆7月裁併天下佛寺。天下各地上州留寺一所,若是寺院破落不堪,便一律廢毀;下州寺院全部拆廢。長安和洛陽開始允許保留十寺,每寺僧十人。後來又規定各留兩寺,每寺留僧三十人。京師左街留慈恩寺和薦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莊嚴寺。天下各地拆廢寺院和銅像、鐘磬,所得金、銀、銅一律交付鹽鐵使鑄錢,鐵則交付本州鑄為農器,還俗僧侶各自放歸本籍充作國家的納稅戶。如是外國人,則全部送還本處收管。

  唐武宗的這次大規模的滅佛,使天下一共拆除寺廟四千六百餘所,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僧尼二十六萬餘人還俗成為國家的兩稅戶,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沒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另外還強制大秦穆護、祆三千餘人還俗。唐武宗滅佛沉重打擊了寺院經濟,增加了政府的納稅人口,擴大了大唐帝國的經濟來源。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唐武宗滅佛以後,佛教勢力在中國受到了沉重打擊。但到了唐宣宗李忱即位後(公元847~859年在位),又陸續恢復了許多佛教寺院。而到唐懿宗李漼執政時期(公元859~873年在位),佛教勢力又迅速發展起來。唐懿宗本人也沉溺其中,廣建佛寺,大造佛像,佈施錢財無數。在唐懿宗的倡導下,大規模的法會道場空前興盛,長安佛寺中的經聲佛號又開始響起來。佛經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印刷術的發達,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就是唐鹹通九年(公元868年)刻印的《金剛經》卷子,後被英國文化強盜盜掠,今被收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現存國內最早的印刷品,也是佛家的“陀羅尼經咒”。從法門寺地宮發現的“捧真身菩薩”和“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仗”等,也是敕造於唐鹹通年間的精美文物。唐懿宗崇佞佛教的高潮是繼唐憲宗之後又一次舉行了大規模的崇佛活動“法門寺迎奉佛骨”。

  唐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農曆3月,唐懿宗安排迎奉佛骨的詔書一下,立即招致群臣的勸諫。大臣們一致的理由是此舉勞民傷財,而且有唐憲宗迎奉佛骨之後暴死的前車之鑑,均認為此舉不祥。唐懿宗對此充耳不聞,他對大臣們講:“朕能活著見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沒有什麼可以遺憾了!”這次迎奉佛骨的規模,比起唐憲宗時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京師到法門寺沿途之上,禁軍和兵仗綿延數十里,場面之壯觀,遠遠超出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農曆4月8日,佛骨舍利迎入京城,在宮中供奉三天後,唐懿宗允許送到京城的寺院讓百姓瞻仰。虔誠的信眾不惜點燃自己的手臂或者在頭頂上燃香奉禮,富豪之家則舉行法會,不惜花費巨資,他們甚至以水銀為池,以金玉為樹,招集高僧大德,又請來戲班子載歌載舞。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競相施捨金帛,數量相當可觀。這次迎奉佛骨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唐僖宗即位後才把佛骨送歸法門寺。

  唐懿宗如此堅決地迎奉佛骨真身舍利,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為百姓祈福”,實際上他是為給自己帶來福氣,是為了“聖壽萬春”,也就是為自己祈求平安。然而,佛骨真身舍利並沒有給這個李唐皇帝帶來什麼福廕。佛骨迎入京師後的農曆6月,唐懿宗又一次病重。在農曆7月16日唐懿宗就已經“疾大漸”,到了無力迴天的地步。難怪舊時有史家尖銳地評價說:“佛骨才入應門,龍已泣於蒼野。”意思是說唐懿宗迎奉的佛骨剛剛進門,那載著他靈柩的喪車就已伴著眾人的哭泣到了墓地。

  在唐武宗的大規模滅佛事件中,許多被迫還俗的佛教信徒,為了不忘佛本,紛紛取“般若”中的“般”為姓氏,稱般氏,世代相傳至今。要注意的是:只有該支般氏的正確讀音作bō(ㄆㄛ)。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般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九百七十八位,在臺灣則沒有,望出魯郡。

  今福建省的泉州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遼寧省的阜新市,雲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江蘇省的徐州市、常州市溧陽,甘肅省的蘭州市,澳門特別行政區等地,有極其稀少的般氏族人零星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東魯郡。西漢朝初期,漢高祖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以及晉朝時期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又改其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也有個魯州魯郡,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治所在兗州。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雖然轄有曲阜,治所亦在兗州,而將原魯國郡治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今山東德州陵縣滋鎮)。

  堂號

  魯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東魯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