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氏起源及歷史

阿姓圖騰_阿氏圖騰

阿姓圖騰(阿氏圖騰)

  阿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阿姓發音源有三,分別讀作kē(ㄎㄜ),ē(ㄜ)、ā(ㄚ)。阿姓現今人口約二十六萬,排在姓氏排行榜第二百八十四位。

  【釋義】阿,本義是大陵,即大土山。但是,阿作為姓,多出與歷史上少數民族的漢譯姓的第一音。與阿的大陵、大山的本義無關。

【得姓始祖】

  伊尹:伊尹,名摯,是有莘氏在桑樹林拾到的棄兒,因其養母住在伊水邊上,所以以水為氏。雖然伊尹身材短小,面龐不出眾,但足智多謀,聰明異常,志向遠大。當時夏王桀暴虐殘忍,濫用民力,魚肉百姓,田地荒蕪,民不聊生。伊尹看出夏朝氣數已盡,於是用自己高超的烹調手藝,接近商湯勸他高舉義旗取夏桀之位而代之。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覺相見恨晚,當即命伊尹為“阿衡”(宰相)。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想進攻夏桀。伊尹建議商湯停止向夏桀進貢,看夏桀如何動作,以探測夏桀的實力。夏桀果然非常憤怒,徵調九夷的兵力,要來伐商。伊尹當即勸商湯說:夏桀還能調動兵力,我們伐他的時機還未成熟。於是,商湯又向夏桀進貢。當伊尹看到時機成熟時,又一次停止向夏桀進貢,但因為夏桀的暴行,這次,他未能調動軍隊了,於是伊尹就向商湯建議起兵。商湯很快就打敗了夏桀的軍隊,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諸侯一舉擁戴賢德的商商湯為“天子”建立商朝。商湯和伊尹緊密合作,勵精圖治,愛護百姓。受到百姓的愛戴。商湯逝世後,伊尹輔佐他的後代,直至商湯的孫子太甲為商王時,太甲暴虐亂德。三年以後,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親自攝政,接受諸侯的朝拜。帝太甲在桐工住了三年後,悔過自責,改惡從善,於是伊尹把太甲接出來,還政給他,自己告老還鄉,太甲返位後,發揚商湯的德政,勤儉愛民,史諸侯歸附,社會安寧。伊尹逝世後,帝沃丁(太甲的兒子)以天子之禮葬之。伊尹支孫有的以祖上“阿衡”官職為榮,遂以阿字為姓,稱為阿氏。故伊尹就是阿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商代伊尹之後,以官名為氏。據《管子·地數》稱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於高下徐疾之□”。他輔佐商湯先後滅掉葛、韋、顧、昆吾等方國,最後一舉滅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湯尊為“阿衡”(相當於宰相)。其支孫有的以祖上官職為榮,遂以阿字為姓,稱為阿氏。這支阿姓讀音為ē(ㄜ)。

  源流二

  出自南北朝時鮮卑族複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阿賀氏、阿伏幹氏,入中原後隨漢俗改為阿氏。據《魏書·官氏志》載:“阿伏於氏,後改為阿氏。”這是孝文帝十 九年(495年)遷都洛陽後的事。在孝文帝正式下詔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於(或稱阿伏幹)這一少數民族姓氏就自行簡化作阿了。這種簡化便成了後來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據。這支阿姓讀音為ē(ㄜ)。

  源流三

  源自蒙古族,大部分在青海省境內,姓取自以阿開頭為名的祖先,本來生活在內蒙草原,後輾轉遷至寧夏,南京等地,最終於明萬曆年間隨柴國柱(柴總兵)遷至西寧衛境內(今青海省大通縣)。由於當時是阿氏兩個兄弟在為柴總兵負責管理馬匹糧草等物資,所以柴總兵讓其分開駐紮在兩個地方。一個離柴總兵駐所(大通縣柴家堡村)近(即大通縣黃家寨鎮阿家臺村),而另一個相對較遠一些(即大通縣朔北鄉阿家堡村)。經過四百多年的繁衍,兩兄弟的後人已經成為兩個單獨的村落,即大通縣朔北鄉阿家堡村和大通縣黃家寨鎮阿家臺村。而到今天青海省境內很多地方都能找到阿姓後人,如大通縣黃家寨鎮下陶村和湟中縣上五莊村等地。這支阿姓讀音為ā(ㄚ)。

  源流四

  出自回族,以經名為氏。在中國回族中,以“阿”音起頭的經名很多,這是形成阿姓的來源之一。如在元代的官員中就有阿刺淺、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蘭、阿葩實、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馬等幾十人。在明代,還有回回天文學家阿答兀丁、阿都刺等。一些回回人將與阿無關的經名改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內務府回回人海里瑪,後改阿姓,遂成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這支阿姓讀音為ā(ㄚ)。

  源流五

  姓出自滿族姓氏:在中國滿族中,也有很多以“阿”音起頭的姓,在改漢姓(幾乎沒有滿族人用滿姓了)的時候大多直接改為阿,改為阿姓的滿族老姓包括:巴爾拉氏、烏扎庫氏、阿哈覺羅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爾布氏、阿賚氏,以及加入滿族的阿其格查依爾氏(鄂倫春族)、阿爾丹氏(達斡爾族)等。這支阿姓讀音為ā(ㄚ)。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王室輔弼大夫阿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阿者,亦稱可者,是西周時期所設定的內宮官職,類似如今的幼兒園老師。“阿”、“可”二字在上古時期讀音相同。在典籍《禮記·內則》中記載:“阿者,王族保育孺子,需從‘諸母’、‘阿者’中選出‘慈母’、‘保姆’來充任。”后王族以長老來教養監護王室弟子,所選教師皆稱之為“阿”,學識淵博、嚴慈兼備,負責服侍、教育王族貴胄的子弟。以後,“阿”作為從政治上監護君王的長老,就成為君王的特別輔弼大夫,遂成官稱。

  在阿者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阿氏,這支阿姓讀音為kē(ㄎㄜ)。

  源流七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衛國之邑阿澤,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阿澤,亦稱柯澤,最初為春秋時期衛國柯邑的一個地名,在今山東省東阿縣西南部,是一個大湖,因在衛國的柯邑,所以衛國人稱其作“柯澤”,後被齊國奪去。到戰國時期,齊國人改稱其為“阿澤”。

  據史籍《左傳·襄公十四年》中記載:“衛獻公戒孫文子、甯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鴻於囿。二子従之,不釋皮冠而與之言。二子怒。孫文子如戚,孫蒯入使。公飲之酒,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大師辭,師曹請為之。初,獻公有嬖妾,使師曹誨之琴,師曹鞭之。獻公怒,鞭師曹三百。故師曹欲歌之,以怒孫子以報公。獻公使歌之,遂誦之。蒯懼,告文子。文子曰:‘君忌我矣,弗先。必死。’並帑於戚而入,見蘧伯玉曰:‘君之暴虐,子所知也。大懼社稷之傾覆,將若之何?’對曰:‘君制其國,臣敢奸之?雖奸之,庸如愈乎?’遂行,従近關出。獻公使子蟜、子伯、子皮與孫子盟於丘宮,孫子皆殺之。四月己未,子展奔齊。獻公如鄄,使子行於孫子,孫子又殺之。獻公出奔齊,孫氏追之,敗公徒於阿澤。鄄人執之。”衛獻公姬衎是衛成公姬鄭的曾孫,這個人昏庸無道,不講情理。衛獻公邀請他的大臣孫文子(孫林父)、甯惠子(姬殖)吃飯。這兩個人很早就前去等候,但是兩人從早晨一直等到太陽落山,也沒有見到衛獻公的影子。這時候一個隨從走過來告訴他們說衛獻公自己到苑囿中打獵去了,孫文子、甯惠子知道後非常生氣,但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便只好跟隨他去苑囿面見衛獻公。衛獻公聽說他們兩人來了,竟然連衣服都不換,直接穿著打獵時的裝束去接見他們,按照當時的禮節,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孫文子、甯惠子兩人被這樣不禮貌的舉動徹底激怒了,他們二話沒說,轉身就走,隨後帶著自己的家人逃亡到了宿這個地方。

  衛獻公有一個小妾,非常喜好音樂,於是衛獻公就請了一個曹國的著名樂師教她彈琴。那位樂師教課非常嚴厲,當衛獻公的小妾琴彈得不好的時候,他就用鞭子打她,以示懲戒。而那位小妾不但不懂樂師的良苦用心,反而對他的懲罰懷恨在心,一心想找機會進行報復。於是,她就依仗衛獻公對自己的寵愛,在衛獻公面前用惡語讒毀曹樂師說:“大王,曹樂師這個人性格非常暴戾,奴婢練琴時稍有不慎,他就用鞭子抽打我,打得我是遍體鱗傷。”衛獻公就聽信了愛妾的讒言,對曹樂師的無禮感到非常憤怒,於是就將派人將曹樂師抽打了三百鞭。孫文子的兒子曾經多次侍候衛獻公喝酒,所以與曹樂師很熟悉,並且關係十分要好。他看出父親對衛獻公非常憤怒,就一直想讓自己的父親起兵造反,但又不敢直言,於是就想了辦法,邀請曹樂師到孫文子的府上去演唱《巧言》這首詩歌的末章,想以此來激怒父親,去報復衛獻公;而曹樂師因為怨恨衛獻公曾經鞭打他,一直也心有不滿,所以便同意去演唱,並且唱得很投入。孫文子果然被激怒了,於是就準備起兵造反。為了慎重起見,他先是去向蘧伯玉徵求意見,蘧伯玉認為這件事事關重大,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便沒有明確表態。孫文子見蘧伯玉態度如此不堅決,怕他洩露秘密,便下定決心立即行動。結果衛獻公連夜逃跑,孫文子一直追到柯澤,在其地打敗衛獻公的護衛,衛獻公卻逃到了齊國。齊景公姜杵臼收留了衛獻公並把他安置在了聚地。然後孫文子、甯惠子共同擁立了衛獻公的叔父姬秋繼承了王位,這就是衛殤公。衛殤公繼位以後,分封了孫文子。後來,孫文子居功自傲、飛揚跋扈,絲毫不把衛殤公放在眼裡,逐漸威脅到衛殤公的統治。這時候,孫文子正好與另一個權臣寧喜(甯惠子的兒子)因為爭寵而互相憎惡,於是衛殤公便利用這一點,暗裡支援寧喜去攻打孫文子。在衛殤公的幫助下,寧喜最終打敗了孫文子,孫文子只好逃到晉國避難。為了報復衛殤公,孫文子就請求晉平公姬彪護送衛國原來的國君衛獻公回國去取代衛殤公的統治。齊景公聽到這個訊息以後,便和衛獻公一同會見晉平公謀求幫助。晉平公在他們的勸說下,決定討伐衛國。為了便於討伐順利進行,就要先把衛殤公給捉住,因此,晉平公便誘騙衛國說兩國要訂立盟約,要衛殤公前來商談具體的合作事宜。

  由於晉國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強國,所以衛殤公得知晉平公要與自己合作訂立盟約的訊息以後非常高興,絲毫沒有多想便馬不停蹄地前去會見晉平公。晉平公就暗地裡派人逮捕了衛殤公和寧喜,然後,又發兵護送衛獻公回國。在流亡十二年以後,衛獻公終於回國復位了。復了位的衛獻公不忘自己曾在柯澤被敗的恥恨,將孫文子、甯惠子之族改姓為“柯”氏,然後驅逐出衛國。

  到戰國時期,柯氏一族因“柯澤”改稱為“阿澤”,因此有人隨之改稱阿氏者,這支阿姓讀音為kē(ㄎㄜ)。著名的香港影視明星“小黑子”柯受良,就是該族後裔。

  源流八

  源於官位,出自兩漢之際新朝官吏阿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阿輔,是兩漢之際王莽成功篡滅西漢後,仿周制所設定的一種官稱,專職負責教導太子,是太子“四師四友”之一,官秩如同大夫。

  四師是:師疑、傅丞、阿輔、保拂。當時,王莽以大司徒馬宮為師疑,少府宗伯鳳為傅丞,博士袁聖為阿輔,京兆尹王嘉為保拂,是為四師。這四個人學識淵博、為人老成,因此被王莽指定為太子王臨的輔弼大臣。

  四友是:胥附、奔走、先後、禦侮。當時,王莽以尚書令唐林為胥附,博士李充為奔走,諫大夫趙襄為先後,中郎將廉丹為禦侮,是為四友。這四個人文武全才、機巧靈活,因此被王莽指定為太子王臨的隨身侍從。

  新地皇四年(漢更始元年,公元23年)農曆10月3日,王莽在漸臺被殺,屬官四散,在博士袁聖的後裔子孫中,有避災難而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改稱阿氏、輔氏。後在漢更始二年(公元24年)農曆2月,更始帝劉玄到長安,下詔大赦:“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因此,大多數袁聖的後裔族人又改回為袁氏,但仍有遷逃於北地燒當羌族政權中以避國難的族人,仍稱阿氏,世代相傳至今,這支阿姓讀音為kē(ㄎㄜ)。

【遷徙分佈】

  (暫缺)

  在青海省大通縣的阿(a)家堡、阿(a)家臺、下陶村等地的阿氏,祖先均系蒙古族,因為和漢族聚居多年,被當地的風俗習慣同化,但經過追根尋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更正民族,改漢為蒙。而這些家族都繼承父輩民族,統一以蒙古族填報後代民族。而河北磁縣高臾鎮的阿氏,均系漢族。阿姓望居河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

  ①河南地,秦漢指內蒙古河套黃河以南。

  ②戰國時稱周雒邑王城為河南,漢置河南縣。

  ③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④唐又有河南道,為大行政區,轄河以南、淮以北的廣大地區,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開元時從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葉以後又有河南節度使。

  堂號

      (暫缺)

  字輩

  蘇州市阿氏字輩:國、泰、玉、明,初、孔、白、夢,正、宗、德、儀,永、春,啟、元,士、英、子、寧,林、考、嶽、恩,生、秉、禮、義,仕、名、朝、庭,克、米、爾、祖,萬、世、永、盛

  徐州市阿氏字輩:敦、本、思、敬,紹、廷、克、光。榮、培、希、守,世、澤、延、長

  鹽城市阿氏字輩: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無錫市阿氏字輩:佑、重、叔、賢、甫、師、元、承、子、嘉、迪、曰、春、龍、堯、克

  南京市阿氏字輩:佑、重、叔、賢、甫、師、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

  南通市阿氏字輩:永、宗、用、促、彥、希、寬、奇、見、先、誠、有、望、積、德、在、宗、賢、訓、迪、惟、崇

  連雲港市阿氏字輩:武、昌、翊、朝、積、興、應、廣、天、開、大、運、啟、定、吉、祥、孚、嘉、允

  常州市阿氏字輩:厚、松、柏、樟、竹、彌、致、高、難、度、僶、巨、景、文、庭、仕、冠、聖、得、人、德、各、慶、好、施、感、受、發、添、興

  鎮江市阿氏字輩:烏、郎、法、璉、應、開、紀、象、崇、永、朝、開、紀、昌、文、字、子、傳、兆、志

  揚州市阿氏字輩:守、真、希、書,近、儒、臨、端,崇、正、顯、微,世、毓、慶、觀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爨書留著;

  紫閣圖形。

  ——佚名撰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說唐代馬龍州人阿[田可],隱居在今雲南省東部山區,收集整理古代爨(Cuàn音竄)族文字,兩年共撰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個,號為“韙書”。下聯典指清代滿洲正白旗人阿桂,章佳氏,字廣庭,乾隆年間舉人,歷任伊犁將軍、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宰相)。為高宗所倚重,曾參與平定準噶爾部和天山南路小和卓木的叛亂,後屢任統帥,用兵大、小金川,鎮壓西北迴民起義。封誠謀英勇公,影象繪製於紫光閣。

  韙書留世;

  殊勳寫真。

  ——佚名撰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阿[田可],隱居山林,撰爨字如蝌蚪,成字一千八百四十,號曰韙書,留傳後世。下聯典指清·阿桂,定伊犁、討緬甸、平兩金川皆有功,繪圖形於紫光閣。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