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圖騰(百氏圖騰)
百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起源分三支:一是出自上古,始祖為黃帝后人百倏。二是源於戰國,始祖為著名道家列禦寇的弟子百豐。三是古高麗八姓之一,為百姓又一支。百姓發跡之處為河南南陽,現主要分佈於北京、浙江、湖南、四川和重慶等地。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六十五位,在臺灣名列在第九百二十九位,屬於稀有姓氏。
【得姓始祖】
百里傒:周朝時期秦國大夫。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賜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兒子虞仲的子孫在虞國(今山西平陸),稱虞候。到了春秋時期,虞仲有個後人叫傒,曾出遊諸國。他曾至齊國,遭棄用,又至周王室,仍不為用。後入虞國,官為大夫,以佐虞侯,因其家居於虞國百里鄉(今山西平陸),稱其為“百里傒”,簡稱“百里奚”,字裡,又字井百、子明,亦稱百里子或百里。相傳,百里傒逝世後,秦國“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以示對他尊重和哀悼。後世子孫敬先祖百里傒之德,就沿用他的出生地虞國百里鄉為姓氏,稱百里氏。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記載:“秦大夫百里傒之後,其先虞人,家於百里,因氏焉。”百里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百氏、里氏、奚氏者,亦有有以先祖之字為井氏、明氏者,皆世代相傳至此。但該支百氏的姓氏讀音仍為古秦音,讀作bó(ㄅㄛˊ)。百里氏以及分衍之百氏、里氏、奚氏、井氏、明氏族人皆尊奉百里傒為得姓始祖。
伯益:是傳說中少典氏的第十六代孫、黃帝第五代孫。其支庶分封於大敖後,有伯氏、聖氏、梁氏、敖氏、百氏、蟲氏、蒼氏、舒氏、龐氏、叔氏、仲氏等。百氏,即以伯益的稱號“百蟲將軍”為姓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讀音作bǎi(ㄅㄞˇ)。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栢皇氏,出自遠古帝王栢皇氏,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
在中國古代傳說歷史中,從赫胥氏到周文王的世系各有差異,但其中皆記有上古帝王栢皇。直到宋朝史學家羅泌所纂的《路史》前紀第一~九卷記載中,亦記有栢皇。例如:
按史籍《梁書》的記載,古帝王世系為:赫胥→燧人→伏羲→女媧→大庭→栢皇→中央→慄陸→麗連→尊盧→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髙辛→堯→舜→禹→湯→周文王。
按史籍《莊子》的記載,古帝王世系為:容成→大庭→栢皇→中央→慄陸→麗連→軒轅→赫胥→尊盧→祝融→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髙辛→堯→舜→禹→湯→周文王。
按史籍《六韜》的記載,古帝王世系為:栢皇→慄陸→黎連→軒轅→共工→尊盧→祝融→庸成→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髙辛→堯→舜→禹→湯→周文王。
按史籍《遁甲開山圖》的記載,古帝王世系為:伏羲→女媧→栢皇→中央→慄陸→驪連→赫胥→尊盧→祝融→混沌→昊英→有巢→葛天→陰康→朱襄→無懷→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髙辛→堯→舜→禹→湯→周文王。
按史籍《帝王世紀》的記載,古帝王世系為:伏羲→女媧→大庭→栢皇→中央→慄陸→驪連→赫胥→尊盧→渾混→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髙辛→堯→舜→禹→湯→周文王。
栢皇氏的支庶子孫有以“栢皇”為姓氏者,稱栢皇氏,後改“栢”為“佰”,省文為佰氏,再後簡文為百氏,讀音作bǎi(ㄅㄞˇ)。
源流二
源於戰國,始祖為著名道家列禦寇的弟子百豐。
源流三
唐代高麗人有百姓,為高麗八姓之一。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上古黃帝第五代孫伯益,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
據史籍《水經注·益廟碑》中記載:伯益,字隤敳,輔佐舜帝澤虞,他擅長訓飼百獸,被號為“百蟲將軍”。後又輔佐大禹治水,被封於大敖(今江西上高)。大禹曾讓以位,伯益辭焉,年逾二百歲而終。伯益,是傳說中少典氏的第十六代孫、黃帝第五代孫。其支庶分封於大敖後,有伯氏、聖氏、梁氏、敖氏、百氏、蟲氏、蒼氏、舒氏、龐氏、叔氏、仲氏等。
百氏,即以伯益的稱號“百蟲將軍”為姓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讀音作bǎi(ㄅㄞˇ)。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秦國大夫百里傒,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賜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兒子虞仲的子孫在虞國(今山西平陸),稱虞候。到了春秋時期,虞仲有個後人叫傒,曾出遊諸國。他曾至齊國,遭棄用,又至周王室,仍不為用。後入虞國,官為大夫,以佐虞侯,因其家居於虞國百里鄉(今山西平陸),稱其為“百里傒”,簡稱“百里奚”,字裡,又字井百、子明,亦稱百里子或百里。相傳,百里傒逝世後,秦國“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以示對他尊重和哀悼。後世子孫敬先祖百里傒之德,就沿用他的出生地虞國百里鄉為姓氏,稱百里氏。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記載:“秦大夫百里傒之後,其先虞人,家於百里,因氏焉。”
百里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百氏、里氏、奚氏者,亦有有以先祖之字為井氏、明氏者,皆世代相傳至此。但該支百氏的姓氏讀音仍為古秦音,讀作bó(ㄅㄛˊ)。百里氏以及分衍之百氏、里氏、奚氏、井氏、明氏族人皆尊奉百里傒為得姓始祖。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蒙古族召·額日氏,亦稱召阿兒氏,“召”為“百”之義,“額日”為“男子漢”之義。“召·額日”可漢釋為“百條勇士”。在明朝時期著名學者葉向高撰著的《四夷考·北虜考》中,將召·額日氏記載為“召阿兒氏”。
蒙古族召·額日氏在明朝時期,即有以姓氏漢義漢化為百氏者,世代相傳至此。
源流七
源於回族,出自回族中的擺氏,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回族中的擺氏,早期見於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進入中國,在長安(西安)縣子午巷(化覺巷)任掌教的西域回部人擺都而的。及至元朝時期的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定遠大將軍、貴赤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的明安,就是擺都而的的後裔,他的便取漢姓為擺氏,名叫擺言太。
元末明初,擺氏一族為躲避明軍的殘酷追殺,分散四處,其中有族人為避禍而改以諧音漢字“百”為姓氏,稱百氏,世代相傳至此。
源流八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唐古氏,亦稱湯務氏、陶古渾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唐括部,以部為氏,滿語為Tanggu Hala,漢義“百”,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唐古氏多冠漢姓為唐氏、陶氏、百氏等,世代相傳至此。
【遷徙分佈】
遷徙
早期主要活動於今河南,山東一帶,漢唐之際在河南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陽郡為郡望。
分佈
百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六十五位,在臺灣名列在第九百二十九位。望居南陽(河南省的南陽地區)。
今主要分佈於北京市、浙江省、河南省、湖南省、四川省、重慶市北碚區、臺灣等地區。
【郡望堂號】
郡望
南陽郡:秦置,為今河南舊南陽府、湖北舊襄陽府之地,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漢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陽縣治),晉為南陽國,南朝宋仍曰南陽郡,隋郡廢,尋復置,稱移治穰縣(在今河南鄧縣東南),金廢。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堂號
南陽堂:以郡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稱廣寧堂、蔡州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軒轅;
望出南陽。
——指百姓源流和郡望。
五言通用聯
學士留文集;
提督建武功。
——上聯:清朝百齡,官兩江總督,有《除邪紀略》、《守意龕集》等。下聯:清朝百祥,官至甘州提督。
赫赫都元帥;
炳炳上將軍。
——上聯:元朝百家奴,官至鎮國將軍都元帥。
八言通用聯
追根尋源,軒轅乃祖;
求學問道,列子為師。
——上聯:指百姓得姓源流。下聯:戰國時百豐,為列子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