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氏起源及歷史

福姓圖騰_福氏圖騰

福姓圖騰(福氏圖騰)

  福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出有三:一是出自春秋時齊國大夫福子丹之後,以祖名為氏。二是出自唐代百濟國福富順氏所改。三是出自明朝大臣張福時所改,其後世代相傳姓福氏。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最後一位也就是五百零四位,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六百八十六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九百六十四位。

【得姓始祖】

  福子丹: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認為福姓的始祖是春秋時期齊大夫福子丹。另一說是他姓改成的。其中《唐書·突厥傳》一書認為,福氏是唐代百濟八姓之一。後來百濟國遭滅國後,子孫疏散各地後,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順氏的,跑到了中原地區落戶,依照漢人的習慣,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福氏,從而成為我國福氏的一支組成分子。而福氏的另一支來自明代的張福時。嘉靖年間,世宗皇曾御口親贊他“清不過福時,勇不過馬芳”。所以張福時就改以福為姓,以顯皇恩榮譽。福姓又新增了新的血液。福氏後人多奉福子丹為福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福子丹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春秋齊大夫有福子丹。”在典籍《國語》中又說明:“當為福氏之始。”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名叫福子丹,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名字中的“福”字為姓氏,稱為福氏。

  福氏後人大多尊奉福子丹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朝鮮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福富順氏、福當氏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漢、唐時期,朝鮮半島上有百濟國。

  百濟,又稱南扶余,存在於公元前18~660年,是古代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國家。在朝鮮半島地區,百濟、高句麗、新羅一起被稱為“三國”。

  百濟國,是高句麗創始者朱蒙的第三個兒子溫祚王於西漢成帝劉驁鴻嘉三年(公元前18年)在朝鮮半島的漢江南岸(今韓國河南)建立的,國祚長達六百七十八年。在百濟國的鼎盛時期,疆土涵括西朝鮮(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絕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當時的百濟國是北海地區的強國,透過海路與中國和倭奴國進行政治和貿易往來,並與北海島國倭奴國關係親暱。

  百濟國與新羅國有隙,在倭奴國、高句麗國的挑唆與支援下不斷黷武於新羅國,新羅國屢戰屢敗,遂向大唐王朝求援。

  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派遣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率唐軍水陸並進出兵朝鮮半島,聯合新羅國軍聯合攻擊百濟國,百濟國在強大的唐軍連續攻擊下,首都泗沘(今韓國扶余郡)很快破陷。之後,百濟國土被新羅國吞併,百濟國的末代君主義慈王扶余義慈和大多數兒子們、貴族們、官吏們皆被流放中國,一批百濟貴族則逃往倭奴國。

  百濟國被滅後,一些脫逃的貴族曾試圖重建百濟。原百濟家將軍鬼室福信親自到倭奴國,擁立早先在倭奴國為人質的百濟王子扶余豐為新王,並向倭奴國求助。倭奴國當即支援扶余豐攜五千軍隊從倭奴國返回朝鮮半島。

  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扶余豐的百濟軍與倭奴軍聯合在海上與唐朝和新羅的聯軍開戰,史稱“白村江之戰”。經過五次交戰,百濟與倭奴聯軍慘敗,扶余豐逃往高句麗,從此朝鮮半島上再無“百濟”之國稱。

  百濟國滅亡之際,有不少人或逃難到中原,或被唐軍裹脅遷入中原,其中就有百濟福富順氏、福當氏這兩個氏族,且為百濟貴族,其中的福當氏族人後來有相當的一部分在倭奴國生息繁衍,成為今日本國福當氏巨族大姓。福富順氏、福當氏在進入中原地區定居之後,依照漢族的習俗把姓氏簡改為單姓,形成了福氏一族,後大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蒙古民族,早期有父名子姓的習俗,即父親的名字就成為子孫的姓氏,如圖門寶音·恩和、吉日格勒·葛爾圖、烏力吉·薩仁等等,就是圖門寶音家的恩和、吉日格勒家的葛爾圖、烏力吉家的薩仁的意思,其成為後代姓氏,蒙語“圖門寶音”、“吉日格勒”、“烏力吉”等,漢義都是“萬壽萬福”、“幸福”、“福瑞”等吉祥的名稱,後有以漢義為漢化姓氏者,多稱福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改姓,出自明朝大臣張福時,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明朝時期,有一位總領漕務的大臣名叫張福時。

  張福時是順天府東安人(今北京)。史稱其善騎射,諳韜略,文武全才。

  明嘉靖中期(公元1544年左右),張福時歷官漕運參將,後晉升為掛印總兵、總領漕務的大臣。他為人正直廉潔,身居要職卻一直兩袖清風,受到世人的稱讚和尊敬。因此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2~1566年在位)在當年曾讚歎曰:“清不過富時,勇不過馬芳!”張福時因此被世人羨慕地稱為“福時”。

  張福時後被言官論去。但因明世宗賜之手敕,其後裔子孫為紀念大明皇帝這種特殊的賞賜,皆名而不氏,即改“張”為“福”,皆稱福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寧古塔氏,滿語為Ningguta Hala,漢義“六”,即“清六祖”的世居地(滿清六祖指建州女真先祖佟·福滿,共生有六個兒子:長子佟·德世庫、次子佟·劉闡、三子佟·索常阿、四子佟·覺昌安、五子佟·包郎阿、六子佟·費實,這兄弟六人分居六處,內稱“六王”,對佟·努爾哈赤來說,就是“六祖”,寧古塔氏是第六祖佟·費實的後裔子孫),以居地為氏,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琿春(今吉林琿春)、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南部)等地,所冠漢姓為寧氏、劉氏、艾氏、文氏、福氏等。該支福氏始祖為寧古塔·齊爾喀申,滿洲鑲白旗人,世居寧古塔,後金初期偕兄寧古塔·納林率眾來歸,初為佐領,累官至福陵總管,加世職三等男爵。在寧古塔·齊爾喀申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名稱為漢化姓氏者,稱福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罕扎氏,滿語為Hanja Hala,漢義“廉潔、清潔”,世居巴顏和羅地方(今內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後多冠漢姓為韓氏、福氏。該支福氏始祖為罕扎·臺弼圖,滿洲包衣鑲藍旗人,世居瀋陽福中(今遼寧瀋陽和平區),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特旨授遊擊,從徵吳三桂,加副將銜,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罕扎·臺弼圖在隨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征討隨明末山西大同守將姜瓖一起造反的王輔臣(西路馬鷂子)時陣亡,追贈雲騎尉。在罕扎·臺弼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世居地名“福中”漢化為福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⑶.滿族福錫氏,滿語為Fusi Hala,漢義“撫(順)西”,世居福山(今黑龍江下游左岸普爾薩西北焯絡河西原菲森屯),後多冠漢姓為福氏。

  ⑷.滿族瑚圖哩氏,滿語為Huturi Hala,漢義“福”,世居黑龍江兩岸,後多冠漢姓為福氏。

  ⑸.滿族弼嚕氏,亦稱碧魯氏、必祿氏,滿語為Biru Hala,滿族姓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何氏、異氏、鄭氏、福氏等。該支福氏始祖為弼嚕·福濟,滿洲鑲白旗人,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進士,累官至成都將軍氏、雲貴總督氏、烏里雅蘇臺將軍。在弼嚕·福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化為福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⑹.滿族傅佳氏,滿語為F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福寧額(今黑龍江虎林)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傅氏、福氏。

  ⑺.滿族福塔氏,亦稱付哈氏,滿語為Futa Hala,漢義“繩子”,世居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福氏、傅氏等。

  ⑻.滿族南福祿氏,滿語為Nanfulu Hala,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所冠漢姓中有南氏、福氏等。

  源流六

  源於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

  斡爾族鄂諾氏,亦稱俄嫩氏、鄂內氏、鄂訥氏、斡難氏,為斡爾族著姓,世居鄂嫩河(今黑龍江上游北岸支流斡難河流域)、黑龍江北境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no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鄂氏、敖氏、吳氏、福氏等。

  該支福氏的始祖為鄂諾·福克精阿,滿洲鑲黃旗人,世居黑龍江兩岸,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從徵伊犁、小金川,因功賜號巴圖魯,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在臺灣島鎮壓起義軍時陣亡,追贈雲騎尉。

  在鄂諾·福克精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化為福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土家族、傣族、白族、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福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福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據《姓氏考略》載,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有個貴族叫福子丹,他的後代形成了福姓的一支。到了唐唐代,又有一支福姓形成。據《唐書·突厥傳》載,那是唐代時朝鮮半島上有一個百濟國,他們與新羅國有糾紛,新羅國就請唐朝幫忙,把百濟國並了。而百濟國的王族後代有一支來到中原定居,並起了個適應中原文化的福姓。又到了明朝時,福姓出現了第三支。明朝有個大臣叫張福時,文武雙全,朝廷委託他運糧,他絲毫不貪汙,皇帝誇獎他:“清不過福時。”因為皇帝親切地叫他福時,他的子孫引以為榮就改姓了福。

  分佈

  福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五百零四位,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六百八十六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九百六十四位,望出百濟郡(管轄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朝鮮半島)。

  今內蒙古鄂托克、浙江江山、河北樂亭、河南林縣、山西汾陽、臺灣、江蘇鎮江、貴州興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百濟郡:百濟,古人稱之為東夷,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東夷原有三個韓國: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弁韓、辰韓各有十二國,馬韓有五十四國。大國萬餘家,小國數千家,總十餘萬戶,百濟即其中之一。東漢末年,尉仇臺統治百濟,名為夫餘王。晉朝時期句麗據有遼東,百濟則據有遼西、晉平二郡(今柳城、北平之間)。自晉朝以後,百濟國併吞了其他諸國,據有馬韓故地,自置百濟郡,其時轄地在今朝鮮半島。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平陵郡:即今山西呂梁地區文水縣,因境內有文峪河水而得名。春秋時期屬晉國,稱平陵縣。戰國時期為大陵。西漢時期設大陵縣,別置平陶縣。北魏時期廢大陵縣置受陽縣,平陶縣徙往今山西平遙。隋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受陽為文水縣,唐天授元年(庚寅,公元690年)因文水是武則天故里,改名為武興縣;唐神龍元年(乙巳,公元705年)改稱文水縣。1958年併入汾陽縣,1959年復置文水縣一直至今。

  堂號

  百濟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平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武興堂、文水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齊國;

  源於春秋。

  ——全聯典指福姓得姓源流。

  元廷忠臣;

  明朝教官。

  ——上聯說元朝時期的唐兀人福壽,由長寧寺少卿累官同知樞密院事,至正年間遷江南行臺御史大夫。明兵圍攻集慶,福壽數次督兵出戰,城破百官都逃命去了,有人也勸他逃走。他說:“我為國家重臣,城存則生,城破則死。”城破被害。下聯說朝時期的徐聞人福生,明正統年間任雩都縣學訓導。

  五言通用聯

  福自禍中得;

  壽隨德厚增。

  ——此聯為鑲嵌福姓之哲理聯。

  七言通用聯

  福至心靈功效好;

  時來運轉事業興。

  ——此聯為鑲嵌明朝時期的大臣張福時“福時”二字嵌字聯。福時,明順天府東安人,本姓張,名福時。善騎射,諳韜略。明嘉靖中歷官漕運參將,晉掛印總兵,總漕務。明世宗以“清不過福時、勇不過馬芳”稱之。後被言官論去。因世宗賜之手敕,皆名而不氏,故改姓福氏,其後代相傳姓福。

  東安參將總漕務;

  嵩嶽高僧封國公。

  ——上聯典指朝嘉靖時期的漕運參將福時:順天府東安人,本姓張,善騎射,諳韜略,掛印總兵,總漕務。明世宗以“清不過福時、勇不過馬芳”稱之。下聯典指元朝初期的嵩山少林寺高僧福裕,主持少林時,建立鐘樓、鼓樓,增修廊廡庫廚,金碧輝煌,僧徒雲集演武禮佛,“眾常兩千”。福裕圓寂後,元朝皇帝追封其為“晉國公”,他是少林寺歷史上唯一被封為“國公”的漢族僧人。

  八言以上通用聯

  元朝忠肅文風遺範;

  明代教官德政傳聲。

  ——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名臣福壽,官至同知樞密院事、江南臺御史大夫,對朝廷非常忠誠。他文武雙全,打仗時奮勇當先,死後皇帝追封為“忠肅”。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徐聞人福生。明正統年間任雩都縣學訓導。

  派衍春秋,源承齊國;

  望居百濟,宗啟子丹。

  ——全聯典指福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康安將軍,功載史冊;

  龍翰學士,名揚神州。

  ——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福康安,曾官盛京將軍。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康熙年間進士福敏。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