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姓圖騰(年氏圖騰)
年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襄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九十八位。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三十三位。
【得姓始祖】
姜小白: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齊釐公子,齊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齊襄公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國內怨聲載道,人人憤恨。姜小白進宮勸諫,齊襄公不聽。他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出奔到莒國。公元前685年,齊襄公的族弟以公孫無知與大臣連稱、管至父串通發動政變,殺了齊襄公,篡奪了王位。一個多月後,雍廩、高傒諸大夫又殺了公孫無知等,準備迎接出奔在魯國的姜小白哥公子糾回國即位。而國內高氏、國氏等貴族支援姜小白繼位。姜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齊都臨淄,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齊桓公認為父親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這是一個凶兆,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為姓,稱年氏,世代相傳。齊桓公重用鮑叔牙,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把國家大家事委託於管仲,讓其一展才華。管仲確實是一個匡世濟時的良才。他認為君主要建立霸業,首先要能識賢、用賢,要防止小人的滲入。他建議齊桓公起用隰朋,甯越等五個人,同時懸榜國門,號召國人獻計獻策,招納四方誌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後稱霸尊奠定了基礎。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佔領了魯國的遂邑。後又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願和他同盟,使他的聲譽鵲起。齊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了周天子的歡心。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後又在幽地與宋、魚、衛曹等八國歃血為盟,齊國稱霸的局面終於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故年氏後人奉姜小白為年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年遇春:本姓嚴,元末嚴家避難之懷遠,居縣北許家河柘塘村。明初佔籍,以鄉音訛“嚴”為“年”,稱年遇春,為年氏之始。明朝戶部尚書年富、清朝漢族大將軍年羹堯即出此族。是為安徽懷遠始年氏一世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襄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齊太公後有年氏。”
上古西周初期,周族軍師太公姜尚助周武王姬發建立周王朝後,受封而建立了齊國,所以又稱之為齊太公。
齊國傳至春秋時期,齊國的君主齊襄公姜諸兒(公元前697~前687年在位),是位昏庸荒淫之君,在他當太子時,就跟親妹妹艾姜私通。後來,艾姜嫁給魯桓公姬允(姬軌)為妻,不久,魯桓公到齊國省親,這時齊襄公已經繼位,他利用這個機會又跟艾姜在宮中淫亂。後來,這件事被魯桓公察覺,齊襄公怕醜事敗露,就暗殺了魯桓公,但這事還是被齊國大夫、齊襄公的叔父姜夷仲年知道了。
姜夷仲年是齊釐公姜祿甫(姜祿父,公元前730~前698年在位)的弟弟,雖然同樣是齊釐公之後,卻只能稱自己的哥哥為君,他卻並無半點怨言,為了國家的事情任勞任怨、四處奔走,堪稱齊國賢臣,卻結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只留下一個兒子姜無知(公孫無知)。當時夷仲年長嘆道:“兄妹淫亂,已無廉恥,今後齊國必有大亂。”於是他辭去大夫之職,回到自己的封地隱居起來,不再過問世事。
過了不久,齊襄公果然被大夫連稱等人謀亂殺死,之後立姜夷仲年的兒子姜無知為國君,即齊釐公。可嘆齊釐公繼位僅一個月,又被殺了,再次引起了齊國的內亂。
幸好,在周莊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搶先繼位的齊釐公之子姜小白非常英明,在管仲、鮑叔牙、召忽等一批賢臣的輔佐下使齊國轉危為安,並迅速強大起來。姜小白就是後來的第一位春秋霸主齊桓公。
傳說,齊桓公認為齊釐公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是一個凶兆,為了辟邪,就以前朝賢臣、祖父姜夷仲年名字中的“年”字為後代的姓氏,稱年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年氏正宗。
年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小白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契丹族,出自唐朝時期契丹族遙輦氏部落聯盟,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唐朝時期,契丹民族中有一遙輦氏部落。
契丹民族原來是東部鮮卑的一支。公元344年,由鮮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政權攻破宇文部,契丹遂從鮮卑民族中分裂出來,後遊牧與潢河與土河一帶。
在北朝時期,契丹分為八部,隋、唐時期又分成十部。在唐朝初年,契丹族人中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當時北方草原突厥稱雄,契丹酋長就輾轉臣服於唐朝和突厥之間。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一朝以後,大賀氏聯盟酋長窟哥率部內屬,唐太宗置松漠都督府,其各部分置十州,授窟哥為使持節十州諸軍事松漠都督,並賜姓李氏。
大賀氏聯盟瓦解後,契丹族人又建立了親突厥的遙輦氏部落聯盟,首領開始稱可汗,依附於後突厥汗國。一直到(公元745年),後突厥汗國為回紇民族所滅,此後百年間,契丹族人一直為回紇汗國所統治。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執政時期,當時可突於殺邵固後立屈列烈為主,屈列即史籍《遼史》中的窪可汗,是遙輦氏部落聯盟時期的開始。但遙輦氏盟主地位的穩定是經過了一場激烈的鬥爭形成的,也即當時親唐的大賀氏勢力與親後突厥的遙輦氏兩個貴族集團之間進行了一場嚴酷較量。邵固被殺後,邵固之妻東華公主逃奔唐王朝的平盧軍(治所在營州,今遼寧朝陽),可突於率部並“脅奚眾”共降後突厥。
唐玄宗得知後,下詔幽州長史趙含章等統八總管兵討之,可突於不能抗,只得遁逃。次年,可突於在突厥援助下,再次集中部族侵擾唐朝邊境,時為幽州長史的薛楚玉率萬騎往擊,結果折將兩員,萬人被殺。唐玄宗聞之後大怒,擢善將張守珪為幽州長史,可突於知後驚恐,退卻西北。原為松漠都督府“衙官”的李過折,時與可突於“分掌兵馬”,屬於大賀氏勢力一派的人物,守珪暗派人結之,過折乘可突於兵敗之際,夜斬可突於、屈列及其黨羽數十人降於唐王朝。
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唐玄宗拜過折為北平郡王、命為松漠府都督,權位又歸於大賀氏集團手裡。可是過折等人得不到契丹各部的支援,同年又被可突於的餘黨涅裡(泥禮或雅裡、涅禮,即後世的遼國始祖)所殺,涅裡立迪輦俎裡(李懷秀)為阻午可汗,遙輦氏又奪回權位。旋涅裡等也不復親靠後突厥,於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轉而附唐,唐玄宗即拜李懷秀為松漠都督,封崇順王,以宗室出女獨孤為靜樂公主妻之。在李懷秀為契丹可汗後,遙輦氏為契丹各部盟主的地位才穩定下來。
到了宋仁宗趙禎慶曆三年(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涅刺部族人肖韓家奴上遼聖宗耶律·隆緒疏中雲:“臣聞先世遙輦可汗窪之後,國祚中絕;自夷離堇雅裡立阻午,大位始定”。
遙輦氏掌控契丹民族時期,契丹社會內部仍分為八部,幾經改組,前後名稱幾乎全異。在《遼史》中記載載遙輦時,有遙輦氏八部、遙輦阻午可汗二十部,實則遙輦氏聯盟時的部落前後均只有八個。這是由於遙輦氏後又附突厥,《遼史》作者未將部落、氏族或顯貴家族區分清楚所致。
遙輦氏八部,是在李萬榮“營州之亂”失敗後,契丹內部互相殘殺,使“部落凋散”,族眾耗減,“僅存五部”的基礎上改組的。其名號為:旦利皆部、乙室活部、實活部、納尾部、頻沒部、納會雞部、集解部、奚嗢部,是為前八部,存在時間短,只有時餘年;後又再次改組的八部為後八部,曰迭刺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烏隗部、突品不部、捏刺部、突舉部。從名號上看,前八部與後八部除乙室活部與乙室部名稱接近,可能為同一部外,其餘從名稱上找不出任何聯絡。
遙輦時期契丹族人的居住區域,前後差別很大。前期區域似未超出大賀氏時期的範圍,延續約一百年。到了公元九世紀下半葉(唐鹹通~光啟年間),勢力範圍在北、南、西三面皆比前有擴大,北達嫩江下游的洮兒河一帶,南迄幽、薊地區,西控奚人而役使之。《遼史·地理志》稱其“迨於五代,闢地東西三千里”,比大賀氏時期的“地方二千里”,顯然大多了。
史書記載,“契丹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挽強射生,以給日用”,說明遙輦氏執政時期的契丹畜牧業生產有很大發展,同時狩獵業仍是社會生產的一個部門。自公元九世紀中葉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祖父勻德實“相地利以教民耕”,是契丹族人有農業生產的開始。手工業生產也迅速發展起來,史稱阿保機父撒拉的開始置鐵冶,“教民鼓鑄”。叔父述瀾接替撤拉的“執政柄”後,開始教民種桑麻,習紡織,“興板築,置城邑”。當時契丹社會內有原始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的門類在逐漸增多,則是事實。這不僅與契丹族人在不久後建立國家,符合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與前述契丹族人在公元九世紀中葉以後有實力拓展疆土,北征於厥、室韋,南略易(今河北易縣)、定(今河北定縣)二州,西定奚、雷二族,及此後社會有迅速發展相一致。
這一時期,遙輦氏部落組織還存在,但國家機制的許多因素已在萌芽,體現在三個主要方面:
第一,部落聯盟的酋長(可汗)和軍事首領,已為顯貴家族專有。聯盟可汗一職,雖然史載常推一大人建鼓旗以統八部,歲久,或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鼓旗立其次而代之,被代替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爭,實際上、自窪可汗至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取代痕德堇為契丹可汗的一百六十多年間,已知的窪、阻午、胡刺、蘇、鮮質、昭古、耶瀾、巴刺、痕德堇九汗,不僅未出迭刺部,且多屬遙輦氏家族。又軍事首領一職,從涅裡至耶律·阿保機,也未出迭刺部,且又為耶律家族擔任。耶律氏家族還世為迭刺部部長。事實表明,這一時期契丹社會內實際存在的是一種向階級社會世襲制過渡的世選制度。
第二,職官、刑獄開始出現。契丹社會職官的產生,始於公元七世紀中葉唐王朝封其部酋、可汗為刺史、都督之時。到了遙輦時期,“聞河北藩鎮受唐官名,於是太師、太保、司徒、司空施幹部族”,即契丹族人自己亦設官制署了。草創階段的官職可能還有名無實,但高居於部族民眾之上的顯貴集團已在形成。刑罰、牢獄出現在阻午可汗時,如阻午可汗知涅裡“賢”,使“掌刑辟”,涅裡受命後,為懲治不法者,“穴地為牢”。又如肖敵魯家族,其五世祖胡母裡,“世為決獄官”。契丹民族當時尚無文字,“刻木為契”,無疑是依據不成文的習慣法,然由專人司其職,又以監獄來關押違法者,一種新制度已應時而生。
第三,階級分化日趨激烈,在大賀氏時已開始,李萬榮為唐兵所敗,率家奴宵遁時,又為家奴所殺,說明家庭奴隸已經出現。當時奴隸數目不多。到了遙輦時期特別在後期,奴隸制迅速發展起來。從兩方面看出:一是向鄰近民族掠奪牲畜、財物時,亦掠奪人口。如在鮮質可汗時,耶律·阿保機之父撒刺的(德祖)徵乏奚族,將奚王府的七百部曲“徙於饒樂之清河”,以供役使;二是契丹族人犯罪者的家屬因連坐而淪為奴隸。如在痕德堇可汗時已有“籍沒之法”。蒲只姑等三族雖為貴族,但因謀害耶律·阿保機的叔父耶律·釋魯(耶律·述瀾),家屬等亦均被沒入“瓦里”服勞役。
從此以後,遙輦氏部落聯盟的契丹社會形式從原始氏族制度解體,大量的漢族文化開始進入契丹民族的文化體系,統治機構形式、規章法典制度、文化禮法典制等等多仿照漢族封建體制建立,當時其族人中即有以“遙輦”的諧音漢字“年”為漢化姓氏者,稱年氏、輦氏等,在宋朝時期逐漸融入漢族、土族、蒙古族、女真族等其他民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元末名初年遇春,屬於音訛改姓為氏。
年遇春,本姓嚴,其父為元朝一名武官,元末鎮守滁陽,與起義軍對抗中殉職。年遇春遂避難至安徽懷遠縣,隱居在縣北許家河柘塘村。明朝初期佔籍,遂以當地鄉音訛“嚴”為“年”,為懷遠年氏之始祖。
該支年氏一族的代表人物,有後來明朝時期著名的的戶部尚書年富、清朝時期著名的撫遠大將軍年羹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名的人民英雄年四旺等。
年富,公元?~公元1465年待考,字大有,安徽懷遠人。據史籍《明史·年富傳》上的記載:“年富,本姓嚴,訛為年。”
明朝永樂年間,年富考試中榜,當了縣官,他清廉而正義,做事認真積極,於是歷官給吏科事中、陝西左參政、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撫、兵部右侍郎、山東巡撫、累升為戶部尚書。
年富為人廉正強直,始終不渝,遇事果敢有為,權勢莫能撓,與王翱同稱大明名臣。但是他“生性好疑,尤惡幹請。屬吏黠者,故反其意嘗之。欲事行,故言不可,即不行,故言可。”不過,正是因為如此,時朝堂上的奸佞貪官反而摸不著頭腦,屢被年富或彈劾、或治罪,卻莫可奈何。
年富一生歷經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六朝,為明朝一代名臣,其後裔子孫繁衍昌盛,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年氏家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年尼雅氏,亦稱尼揚尼雅氏,源出遼國時期契丹族遙輦氏,遼國被金、宋聯手所滅之後,部分族人被裹脅入女真部落,逐漸融入女真族,滿語為Niyangniya Hala,漢義“馬箭”,世居費達木村(今遼寧新賓)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年氏、白氏、楊氏等。
⑵.滿族扎拉哩氏,亦稱查拉里氏、賈拉喇氏,源出元朝時期舊姓“扎剌兒”,以部為氏,滿語為Jalari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區、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年氏、張氏、詹氏、白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姜夷仲年是齊釐公姜祿甫(姜祿父,公元前730~前698年在位)的弟弟,雖然同樣是齊釐公之後,卻只能稱自己的哥哥為君,他卻並無半點怨言,為了國家的事情任勞任怨、四處奔走,堪稱齊國賢臣,卻結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傳說,齊桓公認為齊釐公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是一個凶兆,為了辟邪,就以前朝賢臣、祖父姜夷仲年名字中的“年”字為後代的姓氏,稱年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年氏正宗。明朝時期,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年氏又有新的血液加入。這新的血液,就出自嚴姓。年姓的望族居懷遠郡。據《明史·年富傳》記載,“年姓本姓嚴,後訛為年。”
分佈
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九十八位。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三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002%。在臺灣省名列第六百一十二位,望居懷遠郡(治所懷遠縣,在今安徽省北部懷遠縣境內;年富墓葬於懷遠縣境內,其後族人一直居住此地至今)。
今安徽省的蚌埠市懷遠縣,寧夏的鹽池市,遼寧省的瀋陽市,河北省的保定市,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松江區,青海省的西寧市,香港特別行政區,陝西,臺灣省等地,均有年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懷遠郡:即懷遠縣。歷史上的懷遠縣有二:①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北周建德三年(甲午,公元574年),在原漢朝飲汗城置懷遠郡、懷遠縣(今寧夏銀川掌政鄉窪路村),隸靈州管轄,此為銀川設治之始。唐高宗儀鳳二年(丁丑,公元677年),懷遠縣城遭黃河水患沖毀。第二年(戊寅,公元678年),在舊懷遠縣城西唐徠渠東側(今寧夏銀川)築懷遠新城,為後來銀川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②在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早在唐虞時代,懷遠就是塗山氏國的聚居地,為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南宋寶祐五年(丁巳,公元1257年)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均屬淮南西路;南宋鹹淳七年(辛未,公元1271年)置淮安軍及五河縣,轄今五河縣,屬淮南東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鍾離縣,均屬安豐路濠州;今固鎮縣屬宿州,五河縣屬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367年),濠州升為臨濠府。明朝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宿州、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鳳陽縣。臨濠府先後改為中立府、鳳陽府、宿州及懷遠、靈璧縣、五河、鳳陽各縣均屬鳳陽府所轄。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後屬安徽省淮泗道,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五河、懷遠、鳳陽五縣分領。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將宿縣地區懷遠、固鎮、五河三縣劃歸蚌埠市管轄。
堂號
懷遠堂:以望立堂。
恭定堂:年富諡號為恭定。
兵嚴堂:年羹堯治軍以軍紀嚴明為最,族人因以為耀,因稱“兵嚴堂”,後避年氏之禍,族人有改陳氏、連氏者。
字輩
安徽懷遠年氏字輩十六——三十五世班輩:“長延銘界嗣,福履慶同宗。志在誠為善,心存厚積公”。
三十六——五十五世班輩:“蘭桂芳香恆,松柏青茂榮。孝悌傳家寶,意正路廣平。”
安徽年氏兵嚴堂字輩:“有寶德慶安康”。
濟南市年氏字輩:國振景萬文之三一山光(松)祖宏儉
青島市年氏字輩:登汝邦存國紹永廷懷秀乃之延盛興賢好友
臨沂市年氏字輩:始遷祖重興起興子大成
濟寧市年氏字輩:家道恆守倫,德茂文化公,應明仁俊興,世長正國中
菏澤市年氏字輩:宏新清廣玉純德慶金漢
煙臺市年氏字輩:本貴才方茂家修業子常
淄博市年氏字輩:世家宗光興遇明良培植祖德萬年永昌
泰安市年氏字輩:茂章寬志國
濰坊市年氏字輩:宗庭傳新學,家澤兆朝邦有文光世訓,志昭祖榮昌
日照市年氏字輩:天貴月宗廷日雲輝天錫汝樹炤在;鏡清樂炳坤;欽潤模榮基;鎮泮楷煥均
【楹聯典故】
六言通用聯
父子雙封公爵;
兄弟齊任顯官。
——佚名撰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康熙湖廣巡撫年遐齡,原任兵部主事,雍正初,以次子羹堯功,加太傅一等公。他的次子年羹堯,康熙進士,累官四川總督、定西將軍。平西藏,授川陝總督。平青海,授撫遠大將軍,並封一等公,晉太保。下聯典指清代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與其兄年希堯,均在清廷任過要職(年希堯官至工部右侍郎)。
七言通用聯
對數廣運通中外;
演算法總綱煥古今。
——佚名撰年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工部右侍郎年希堯,精於數學,著有《對數廣運》、《演算法纂要總綱》等多種。
十言通用聯
剛正朴忠,固超出乎士類;
氣節才識,尤絕遠於名流。
——佚名撰年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名臣年富。年富,字在有,懷遠人。永樂中,以會試副榜授德平訓導。歷官戶部尚書。他廉正強直,始終不渝,時號名臣。
【典故軼事】
年羹堯後代改姓連的過程
在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博物館儲存著一副金銀線繡制的盔甲,外有鉚釘,內無甲片。據專家查考有關資料,這種盔甲系皇帝國所賜武官上朝時穿戴的禮服,不是真正用於戰場的鎧甲。這副盔甲的主人是清雍正皇帝之心腹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盔甲的出處又與金塔連姓人有關。年羹堯是清漢軍鑲黃旗人,後因功高權重,為清雍正皇帝所猜忌,於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農曆4月22日被貶為杭州將軍,同年農曆9月28日被下獄治罪,農曆12月10日賜其自盡,終年四十七歲。皇帝詔“令年羹堯自裁,其父年遐齡,兄年希堯革職,子年富,斬立決,其餘十五歲以上之子發遣廣西、雲南、貴州極邊煙瘴之地充軍,嫡系子孫將來長至十五歲,皆次弟照例發遣,永不赦免。”在封建時代,刑罰極其殘酷,發配極邊之地看似一條活路,其實生不如死。年羹堯給兒子們聘請的教書先生叫嶽鍾舉,為人剛正講義氣,極受年羹堯信賴。年羹堯及長子年富被處死後,嶽鍾舉冒著被朝庭通輯殺頭的危險,帶上年氏鍾愛的小兒子年忠和年羹堯的一副盔甲倉惶出逃。他們首先逃到嶽的山西老家,此時山西正遭水患,百姓流離失所兩人無依無靠。無奈之下,嶽鍾舉想到年羹堯的五個老婆中有一個是甘肅武威一帶的人,年羹堯在時對其家看顧頗多,且河西地曠人稀,遠離京城,易於避難,於是就帶著年忠來到了甘肅鎮番(今甘肅民勤)。逃難途中,為了應付官府的盤查,將“年”姓以諧音謊稱為“連”,自此年忠就成了“連忠”。嶽鍾舉將連忠安置在鎮番以做小買賣維持生計。清乾隆元年(公元1735年)由鎮番懋遷(邊做生意邊遷移)到金塔落腳,如今連忠的後人大多居住金塔鄉紅光村三、四組。他們在金塔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二百七十餘年,約四十餘戶,十代傳人。嶽鍾舉冒著生命危險救下了年羹堯的一個兒子。他在金塔為連忠娶妻蓋房,維持生活多年,自己一生卻沒有留下一個後人。他去世後,連忠將他埋葬在自己的田地邊。每逢年頭節下,連家子孫都要先給他燒紙,這個習慣一直延續至今,“先有岳家墳,後有連家人”的歌謠也在紅光村世代流傳下來。岳家墳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被平整成耕地,這塊地的名字現在仍叫“岳家墳地”,由紅光四組村民連成富承包耕種。嶽鍾舉和連忠帶來的年羹堯盔甲,被連家視為傳家寶,代代承襲下來。解放初期,因各種政治運動頻繁,連家後代恐儲存盔甲招致不測,決定將其交由政府保管。因當時金塔尚無文物管理部門,他們也不願在當地張揚此事,就把盔甲交給了酒泉縣文化館。據原酒泉市文化館副館長郭儀講,盔甲確實是一個三十多歲的金塔男子送來的,用一個木製箱子盛放著,是他親自接收的,來人不願透露姓名。確切時間是1955年,地點是鐘鼓樓。據高正剛先生(原酒泉市文化館館長、文化局副局長,現已退休)講,1955年他剛參加工作,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往鐘鼓樓上搬送文物,他親眼見到了那副裝在箱子裡的盔甲,因出於新鮮好奇還試穿過。金塔鄉紅光村連步春保管的家譜證實,他們的祖先連忠確實是從鎮番遷到金塔安家落戶的。金塔縣縣誌辦幹部趙發理講,過去,“連”就讀作“年”,金塔連氏是年羹堯後代這一說法,在他剛寫縣誌時就聽說了。當時很多人證明,早在民國初期,連家供桌上就供著年羹堯和嶽鍾舉二人的畫像。還有人見到連家有半截劍,半截玉帶,據稱都是年羹堯用過的舊物。紅光村村民連步勤家珍藏的象牙筷子、象牙碗、玉帶扣、眼鏡盒子等,也是年羹堯留給後人的遺物。紅光村四組村民連得元稱:他們連家祖墳內有昭穆碑一個,上書“年羹堯”三字。早年歸併墳時,他見到的昭穆碑原來是一塊用城磚大小的東西做成的,用紅布包裹後裝在穀草筐裡埋入墳內。高永花證實她見過一塊昭穆碑。筆者查了連步春保管的連氏家譜,內中也有“昭穆”一詞。現年七十多歲的紅光村三組村民連步芳說,她小時候家裡有一個用樹皮做成的盒子,盒內放著一頂紅纓大帽,大人不在家時她還戴在頭上玩耍過,帽子的樣式就跟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官員戴的一樣,以後她嫁人,這頂帽子的去向就不清楚了。至於把盔甲送交酒泉的人到底是誰,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據金塔鄉中學教師連成軍說:“送交盔甲的人十有八九是連中傑(已去世),因為解放初期他是大隊幹部,又當過兵,政治嗅覺靈敏,選擇交盔甲而不露姓名的做法是很有可能的。
西寧年氏之迷
今青海省西寧市有一支年氏族人,分為兩家。如今誰也說不清其來源,眾說紛紜,其中一說是年羹堯的後裔。
年羹堯戎馬一生,屢立戰功。然而,功高過搖,風雲驟變,彈劾奏章連篇累牘,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奪爵,賜自盡,留給人們一個千古之謎。在大清王朝,威名舉國皆知的“年大將軍”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族中任官者一律被革職,嫡親子孫被髮配遣邊充軍。曾經叱吒風雲的年大將軍,落此下場,令人扼腕嘆息。
傳說,在“門源永安城”,年大將軍的兩位如夫人葬在了青海、西寧年家是年羹堯的後裔……很久以來,青海人都有這樣的說法。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初,年羹堯下令諸將“分道深入,搗其巢穴”。各路兵馬遂頂風冒雪、晝夜兼進,迅猛橫掃敵軍殘部。在這突如其來的猛攻面前,敵軍土崩瓦解。這次戰役歷時十五天,大軍縱橫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敵營,大獲全勝。“年大將軍”的威名也從此震懾西陲,享譽朝野。
這一段歷史對於許多青海人來說並不陌生,年大將軍也在青海大地上留下了許多蹤跡,門源永安城就是其中的一處。現在的永安城已經沒有了的史書中記載的模樣,但從殘存的城牆中我們仍可看到它當年的宏偉和堅固。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一座古城巋然屹立,吹來的微風中彷彿還有當年的煙火味,站在城頭,好像還能聽到當年的金戈鐵馬聲。據當地人說,永安城裡埋葬了年羹堯的兩位如夫人,有些人從這裡挖出了銅元、印章一類的東西。
根據這一史料可以肯定,年羹堯曾經率部到過青海。那麼假設一下:年大將軍在離開青海時,出於對這片土地的眷戀,是不是留下了本家族的一些人?或者他出事後,家族受到牽連,有人千里迢迢來到青海,在這裡生活了下來?還有一種可能是當地的一些人家,仰慕年將軍的威名,改姓為年?或者說是從外地一些年姓人家遷徙來到高原,他們與年羹堯沒有任何家族關係?
如今已經是八十三歲高齡的年烜說,關於我族溯源,已經很難找到文字史料,傳說則有二:一是說我先祖在清嘉慶年間由安徽巢湖移居到西寧,與西寧另一年家不是同族,是武功世家。二是說:我族系清代年羹堯將軍後裔。先祖年光漢曾說“西寧年氏一族是大將軍年羹堯遺留在蘭州的幼子年壽一支的後裔。”長兄年炳在遺稿中寫道:“我西寧年氏,相傳為清康熙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後裔,隨軍留在湟濱之裔。其後遭遇雍王朝變故,子孫蒙難,遂隱姓埋名,藏身四方,至嘉慶朝,恢復原姓,始乃定居西寧。故我等以前所見家譜牒庚,最早為嘉慶朝先世,以上朝代湮沒焉。”但是,由於年代久遠,這個家族的譜系在那個年代被燒燬了,尋本溯源很難有定論,非常遺憾。
年煜說,從《西寧府續志》中可以看出,我們年姓人家在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800年),就定居西寧城內宏覺寺街,雖然家境清貧,但不氣餒,自強自立,以孝悌忠信仁義道德的傳統古訓教育子女,耕讀傳家讀書明理。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家老宅門前有兩棵大榆樹,而且還很大,看樣子年代非常久遠了。所以,先祖常常以“雙榆主人”或“雙榆草堂”自居。那時候,祖屋中藏有一紅綢中堂,用金粉寫就先祖陣亡過程,每逢年節懸掛於上屋,讓兒孫誦讀瞻仰。
年靖海告訴記者,聽祖上說,年家的墳塋遷過幾次。年家的老墳原在西寧南灘,因為洪水氾濫,先祖年光漢和族人一起將墳塋遷到了西寧東郊曹家寨。事後深感家業興旺,但無系統譜牒記載,先祖創業之艱辛有遺忘之虞,愧對先祖,便經過多年努力後修成了《年氏家譜》。譜籍原來存放在宏覺寺街祖屋宗龕內,逢婚喪嫁娶生兒育女時,及時在家譜上填寫,我們小時候曾經看見過。1987年,年家的墳塋又從南灘遷到了大堡子。在遷墳的過程中,我看到規模非常大,還有許多陪葬品,耳環等首飾很多,衣物雖然已經腐爛了,但有些地方還是能看出色彩豔麗、做工精美。
對於年家的人來說,年氏家譜消亡使得他們失去了一切關於家族淵源的文獻記錄,現在他們只能根據先輩的口頭傳說和其它史料來尋找相關線索。但是,欣喜的是年氏族人保留了一些珍貴的先祖墨寶,其中雙榆主人年兆亨的《詩品二十四則》讓記者大開眼界。
年福海說,先祖年兆亨自幼苦讀四書五經,諳熟韜略,文武兼備,決心步其父輩鴻鵠之志,投筆從戎。承恩襲職雲騎尉,在清代時任哈拉庫圖營守備及西寧鎮標中營守備,因功授朝庭牒文並赴北京覲見大清皇帝。《西寧府續志》記載任哈拉庫圖營守備,據現存的親筆書寫的扇面可以知曉,當時是在宣統元年。後來,他堅持“耕讀傳家”的家風培育後代,在南大街經營雜貨鋪為業。從這本詩集可以看出他的敬業齊家的精神。
青海地方史學者靳育德說,據《路史》記載,上古時,姜太公幫助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受封而建立了諸侯國齊國,所以姜太公又稱齊太公。有一本叫《路史》的古書裡說:“齊太公後有年氏。”也就是說,姜太公的後代中有一支姓年。到了明朝時期,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年氏又有新的血液加入。這新的血液,就出自嚴姓。年姓的望族居懷遠郡。據《明史·年富傳》記載,“年姓本姓嚴,後訛為年。”年氏望出懷遠,即今安徽懷遠縣。明代永樂戶部尚書年富,即懷遠人,原本姓嚴後改為年。
由於年氏家譜的不存在,許多地方史學者對西寧的年家是否與年羹堯有淵源不敢下結論。但是,年氏族人不是土著,而是遷入青海的,他們在高原上與眾多民族共同生活,是青海的建設者,是高原歷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氏家族的變遷,也是高原民族融合史的見證。
總之,該支年氏族人的真實淵源目前還是無法確定,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