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氏起源及歷史

笪姓圖騰_笪氏圖騰

笪姓圖騰(笪氏圖騰)

  笪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得姓源於西漢,改姓所得,讀音為Dá。笪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四百九十七位。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八十七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得姓源於西漢,改姓所得。鎮江句容的笪氏十八世祖重光公的《重修家譜自序》(康熙六年撰)雲:“吾族肇自漢裔,賜姓今姓。”據之可知至少清代的權威說法是認定笪氏源自漢代的劉姓,但是語焉不詳。可見尚待考實。笪氏主要居住在今江蘇句容,安徽,江西等地。清初順治時進士、書畫家兼詩人笪重光,江蘇句容人,其人在當時不僅為四大書畫家之一,而且有“官御史,有直名”之譽稱(參見《中國名人大辭典》)。在清代中後期,有笪重光之孫笪立樞(乾隆五十七年舉人)、孫女笪玘,均為著名的畫家。

  源流二

  出自回族,由回族中的答姓更改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歸在“以氏族 不得其所繫之本”類。又據《認祖歸宗——中國百家姓尋根》稱:“出處無可考。”顯然,這是一個出自少數民族的姓氏。主要分佈在湖北鍾祥、仙桃、襄樊、襄陽以及河南南陽等地。

  答姓是回族的重要姓氏。答姓四世祖答失蠻於明洪武年間遷居湖北省鍾祥成為湖北迴族答姓的先祖。

  據調查統計,笪姓是九里回族鄉的主要姓氏之一,佔九裡回族人口總數的60%,主要分佈於邊畈、趙廟、李家臺、三岔河、答(笪)家湖等地。笪姓回族人擅長種植、養殖業,如該鄉李家臺村笪風莉、趙廟村笪邦雲、邊畈村笪忠財、笪邦偉等都是種植、養殖業大戶。在九里回族鄉政府現任少數民族幹部中,笪鳳梅、笪婧、笪朝友、笪翠蘭都是回族;笪家聲、笪家繼、笪鳳莉是鄉人大代表。

  此外,鍾祥九里籍、在外地工作的回族笪姓有:荊門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笪邦祥、鍾祥市工商聯笪永松,鍾祥市第一中學笪朝年,武漢市洪山區工商分局笪家泉,北京西門子公司笪俊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笪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四百九十七位。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八十七位。

  主要分佈在今江蘇句容,安徽,江西,湖北鍾祥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建安郡:今福建省建甌,東漢末分侯官縣置。孫吳分 會稽郡置建安郡,以建安縣為治所。福建與浙江分治始此。以後建安郡漸縮小為今在福建省西北部。隋唐以閩州、建州為建安郡。

  堂號

  笪姓堂號有行素堂,協一堂,長慶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竹林多雅趣;

  旦夕俱悠閒。

  ——佚名撰笪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笪姓之“笪”字的析字聯。

  畫筌饒古意;

  書筏有遺香。

  ——佚名撰笪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代進士、御史、詩書畫家笪重光,字在辛,句容人。號江上外史。精古文辭,著有《書筏》、《畫筌》。

  六言通用聯

  外史曾工書畫;

  文人應掇巍科。

  ——佚名撰笪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句容人笪重光,字在辛,號江上外史、鬱岡掃葉道人。順治年間進士,官御史,以正直聞名,因彈劾權臣明珠而棄官。工書畫,詩也清新剛健。著有《書筏》、《畫筌》。下聯典指宋代人笪琛,自幼聰明,博學多聞,考進士時名列前茅。

  特毓建平秀氣;

  醉吟上苑春風。

  ——佚名撰笪姓宗祠通用聯

  建平進士門第;

  句容文人世家。

  ——佚名撰笪姓宗祠通用聯

  以上兩聯的上聯典指宋代進士笪琛,建平人。下聯典指清代進士、御史、詩書畫家笪重光,句容人。

  【典故軼事】

  笪一順車去留犢

  陽穀縣城中心廣場東南角,有一座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的老石橋,名叫博濟橋,是過去北通東昌、南達壽張、東去張秋的必經之路。可因橋南西數第二塊欄板上雕有一幅“石牛拉石車”的畫面,當地的老百姓於是稱它為“石牛拉石車”橋。“石牛拉石車”石刻正式名稱為“石牛流芳”,這裡面還有一個感人至深的動人故事。

  光緒《陽穀縣志》載有《石牛流芳》詩一首,作者“前人”在序中曰:

  “邑有縣丞笪公,居官清廉,蒞任之時,惟一牝牛駕車而來,及解任日,牝生一犢,公諭令僕人留犢於邑,仍駕一牝牛去。後人思其德,因刻其像於博濟橋上,至今猶存。”

  已駕牛車子母分,犢鳴悲切不堪聞。

  石橋遺蹟今猶在,耆老指談如見君。

  縣丞笪(da)公叫笪一順,江西德興人,明萬曆年間來陽穀任縣丞,駕一牛車來到陽穀。在任數年,清廉儉樸,政有惠德。卸任之日,牛生下一犢,亦留在陽穀不復帶去。他說:小牛犢是在陽穀生的,吃的是陽穀的草料,應該是陽穀的財產,我怎麼能據為私有呢?兩袖清風,一車簡素,感人至深,使陽穀人不能忘懷。

  博濟橋由橋基、橋身兩部分組成。下有石砌拱券式橋洞三個,上有兩排浮雕石欄,每塊石欄板上均雕塑有山水、人物及鳥獸圖案,如“八仙過海”、“壽星下棋”、“柴王推車”、“天馬行空”、“鐵杵磨針”、“農夫開山”等神話故事或民間傳說,而在橋南側西數第二塊欄板上,雕有“石牛流芳”:

  畫面中,笪公駕車而去,老農牽犢而回,駕車人、牽犢人、母牛、小牛犢均回頭相望,難捨難分。

  “石牛流芳”石雕是珍貴的,整個博濟橋也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但是,筆者認為,它的珍貴不僅是工藝精巧形態逼真,石橋的雕刻,皆刀法蒼勁有力,古拙素樸,浮雕畫面主題突出,情節生動,人物造型惟妙惟肖,更重要的是,它感人的內容,透出了一股撼人心魂的力量。此石刻成為陽穀一處標誌性的建築,倡導清正廉潔的一座豐碑。因為“刻其像於博濟橋上”,寄託了人民對清官的讚譽和思念。笪公駕車遠去,小牛留下了,一條韁繩栓在了陽穀人的心上。由明代、經清代、民國,直至現在,其間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經過了一代又一代,“車去留犢”這個真實的故事,代代流傳民間。看過之後,人們不僅對笪公清正廉潔的精神所感動。“車去留犢” 的故事堪稱廉潔自律、執政為民的經典之舉。

  400多年來的風雨滄桑,博濟橋仍儲存基本完好,見證了城市的歷史變遷與發展,它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陽穀縣舊城改造,東關西部規劃為廣場,橋保留在廣場東南角,遂在旁樹立標誌牌。2004年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縣政府將廣場命名為博濟橋廣場。後來,陽穀縣城區劃分三個辦事處,所在在因此橋命名為博濟橋辦事處。

  據聊城傳統文化研究會的張長城先生介紹:最近發現了一塊斷碑,共190個字,其中依稀可辨的有“疆場威聲播鄰國”、“漢室猶存,靈徹今古”等。落款是“縣丞笪一順、教諭馬羲祥、主薄……,督工善人壽官董憲章同立 王大秋(刻石) 。可見,這塊斷碑是笪一順等主持,由董憲章捐資立,是陽穀關帝廟的碑,關帝廟也有可能是董老先生捐建的。另據瞭解,陽穀縣南關董村董氏家族還保留有縣丞笪一順為老鄉賢董憲章撰寫的碑文。

  康熙五十五年《陽穀縣志》載:

  “傅道重,直隸滄州人,萬曆二十二年以舉人任,有修學功,見藝文韓學信《修學記》。”

  此志中韓學信《重修廟學記》撰於“明萬曆二十五年”,文中說“是役也,邑丞孫君杜、主簿楊君國聘……”,說明當時的縣丞還不是笪一順而是“孫杜”,孫是萬曆二十二年任縣丞。而博濟橋也建於萬曆二十五年,此時笪一順很可能已經離開陽穀,為感其高風,於橋上雕刻了“石牛流芳”。

  同時,對照上面縣丞任職表可發現,楊鶴徵任職是萬曆十八年,笪在楊之後,任職時間似應是楊之後,孫之前。換句話說,孫有可能就是笪的前任。又參考他們都與董熟悉交往的情況判斷,笪任職似應為萬曆十九年至二十二年間。由此推論,笪一順應比知縣傅道重早來陽穀三四年,但均與鄉賢董憲章翻番。

  從歷史上看來,笪一順來陽穀任縣丞時,明朝的腐敗已是十分普遍,一個突出的事實是:神宗萬曆皇帝為滿足自己的窮奢極侈的慾望,派出大批親信宦官到民間搜刮民脂民膏。宦官貪贓漁利,地方官員也競相魚肉百姓。就在這種背景下,笪公趕著一頭牝牛,駕著一輛牛車,從江西來陽穀,任滿後又從陽穀回江西。可想而知,一路千里迢迢,沐雨櫛風,笪一順要走多少日子,路上會遇到多少騎馬坐轎的達官貴人呀!傲視無數官宦輕蔑的目光,自身泰然處之,昂然而去。

  笪一順車去留犢,留給了我們許多思考。“石牛流芳”,雖不是他的本意,卻值得我們永遠敬仰。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