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氏起源及歷史

佘姓圖騰_佘氏圖騰

佘姓圖騰(佘氏圖騰)

  佘姓是中國姓氏之一,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由余之後,屬於姓氏音變轉化為氏。古字有餘無佘,餘轉韻為遮切,音蛇。漢朝以前,並沒有佘氏這一姓氏,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也都沒有佘氏一族的記載。後來的“佘”字是從“餘”字音變後轉化而來。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八十九位。現今人口約二十六萬,排在第二百八十二位。

 【釋義】佘,出自蛇。因蛇的形象不好,人們用“佘”代替“蛇”。佘專作地名和姓氏之用。

【得姓始祖】

  由余:春秋時秦國的大夫,擔任宰相後,助秦穆公滅掉十二國,拓地千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的富強以及後來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以其字“餘“為姓氏,並尊他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人皇氏,出自遠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據1995年《邵東佘氏五修族譜》所記載的“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說:“據舊譜殘卷相與考訂,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為氏(稱人氏)。後為黃帝作合宮接萬靈,黃帝使主祀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古以示為氏,因以示為氏(稱示氏)。及夏後時失官,遂與不窟同於戒翟之間,聚族而謀曰:‘吾欲仍以人為氏,則以遠而忘君,仍以示為氏,又恐以遠而意親,不如合人與示而一之,庶君親兩無背乎。’於是遂合‘人’與‘示’為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由此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長子姬泰伯,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佘”字,本意為山陽之貌,是始於夏商之世居於今江浙之地的一個氏族,社會生活為刀耕火種,華夏稱之為“化外之民”,故又曰“畲”。商杼中興之時,該氏族族人積極義助,苛鉞涉江,故又稱之為越。

  姬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古公亶父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姬泰伯,次子姬虞仲,三子姬季歷。

  姬季歷的兒子就是著名的姬昌、後來的周文王,深受古公亶父的喜愛。後古公亶父病臥在床,即將去世,王位必須下傳,心裡想傳給季歷,於是將三個兒子叫來,對他們說:“我生了這種病,不可能痊癒了,繼承我而發展壯大的,恐怕是姬昌吧。”

  姬泰伯見周太王想將王位傳給三弟姬季歷,於是和姬虞仲主動離開故國,斷髮文身,改變外貌,藉口是為周太王採藥。後來聽說古公亶父去世,才回來奔喪,在門外痛哭,以示自己是夷狄之人,不得進入王庭,以這種方法將繼承大統的位置讓給季歷。

  姬季歷說:“泰伯是長子,應當立為國君,為何不就位?”

  姬泰伯答道:“太王活著時,我不能奉養;入殮時,我沒在他口中放飯;哭泣時,我沒有靠近棺材;這都是不孝之子之舉,怎麼能夠繼承父位呢?我現在斷髮文身,這是犯罪獲赦的人的形象,是戎狄之民。三者除去,怎麼還可以擔任君王?”

  姬季歷垂淚一再挽留兄長,但姬泰伯始終不肯留下,最後脫身走了。

  此後,姬季歷創作了著名的追念兄長泰伯的哀慕之歌:“先王既徂,長隕異都。哀喪傷心,未寫中懷。追念伯仲,我季如何?梧桐萋萋,生於道口。宮館徘徊,臺閣既除。何為遠去,使此空虛?支骨離別,垂思南隅。瞻望荊越,涕淚雙流。伯兮仲兮,逝肯來遊,自非二人,誰訴此憂?”

  姬泰伯後來一直到了江海的邊際,吟詠優遊,仰覽俯觀,尋求肥沃的地方。後來又到了虞越之地,故又曰“虞”,至戰國後期始改稱“吳”。

  姬泰伯在當地以仁義為表率,用道德作政令,在佘地(今江蘇江陰)建立起佘城,為後世吳國最早的城池,以作教化荊越民眾、移風易俗、成就韶夏之樂、模仿中國氣派之所,當地民眾遂有以佘城之名為姓氏者,稱佘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由余之後,屬於姓氏音變轉化為氏。

  據史籍《姓氏尋源》中的記載:“古有餘無佘,餘轉韻為遮切,音蛇。”漢朝以前,在姓氏群體中並沒有佘氏這一姓氏,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也都沒有佘氏一族的記載。後來的“佘”字是從“餘”字音變後轉化而來,亦或筆訛隨賒音而來。實際上,佘氏大多就是一些餘氏的後人因其上述兩種緣故,逐漸形成佘氏。而這些餘氏族人多是春秋時期秦國大夫由余的後裔子孫。

  由余,公元前?~前623年,亦稱繇餘,媯姓,春秋時期著名的秦國的大夫、政治家、軍事家。由余的祖先原為晉國人,父親叫姬郄,後因避亂逃亡入西戎(氐羌)。由余起初在西戎任職,後奉命出使秦國,覲見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賢德大度,欽佩景仰之下,便留在秦國為相,很得秦穆公的信任。當時,秦國作為諸侯國之一,社會地位並不顯要。但自從由余成為秦國上卿之後,果不出秦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了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從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在歷史上最早提出了“仁義治國”之說,早於孔子一個世紀。

  周襄王二十九年(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由余病歿,秦穆公為此悲痛萬分,輟朝一日以示哀悼,又為他分別建造墳墓四座:在陝西雍州、武功郡丁山、西安建三座,又在江南淮安府武功山建一座。由余因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皆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稱餘氏、由氏,並尊其為餘氏的得姓始祖。

  按史籍《姓氏尋源》的說法,佘氏的得姓始祖當同餘氏一樣,既為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奠定基礎的秦相由余。

  源流四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東海荼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漢朝時期,東海濱岸地區有個地名叫荼山(今上海青浦),居住在荼山周圍的住民,原本為淮夷民族,西周時期與周王室相爭失敗後,東遷至荼山地區,後來就以山名為姓氏,稱荼氏。到了漢朝時期以後,一部份人隨餘字演變為“佘”,遂稱佘氏,荼山也就變成了“佘山”。

  據古書記載,後來該支佘氏族人大多遷居於豫章地區(今江西南昌)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著名的清朝史學家、漢學家錢大昕對此的解釋為:“佘氏音蛇,即漢書荼恬之荼,省文。”錢大昕所提到的“荼恬”,是漢朝時期一個人的名字,其“荼”字原本讀音作yán(ㄧㄢˊ),是古越國人的讀音,後隨周王室之官吏“掌荼”的讀音轉為周人之官音,即xú(ㄒㄩˊ),再後北方轉音為yǘ(ㄩˊ)、江浙轉音為tú(ㄊㄨˊ)。掌荼,是西周時期的一種內宮官吏之稱,就是專職為君王貴胄們製茶之官,當時主要是炮製茶湯,以使君王精力充沛,身心舒暢,其時藥用價值比文化、飲料價值更高。掌荼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

  該支佘氏族人的來源實際上屬於以居邑名稱變音形成的,有明顯的“順官”痕跡。

  源流五

  源於媯姓,出自東晉時期遠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該支佘氏出自夏禹王之後,一說是三子少康,一說八子罕,皆名罕,被封於餘地(餘杭,今浙江杭州),為餘侯,賜餘為姓。據該支佘氏宗譜記載,自國邑中失之後,歷秦漢,世居江蘇之下邳。到了漢順帝劉保時期,傳有嫡孫餘襢舉孝廉,拜郎中。上溯餘侯,世次缺略,牒譜自餘襢始。餘襢生餘無頗,餘無頗生餘德浦,餘德浦待制,鴻都門學,尋自免歸。

  漢獻帝劉協初期的初平元年庚午歲(公元190年),餘德浦避兵挈家南渡,徒于丹陽,後又遷歙州之南境。餘德浦生餘純,餘純生餘美,餘美生餘法,餘法生餘肇,餘肇生餘諷。餘諷,字藎臣,乃改封佘姓之始祖。餘諷在東漢末期為避兵亂,舉族遷至南昌。東晉明帝司馬紹太寧初乙酉歲(公元325年,實際上是晉成帝司馬衍元年,未改司馬紹年號),餘諷歷官都尉,兼經筵講官,聞望日隆。後他以奏事見上,晉成帝曰:“餘者,我也;諷者,譏也,卿欲為朕之敵人乎?”因賜改姓為“佘”,蓋即餘而少異之。餘諷深喻上意,當即自請改名為頑,稱“佘頑”。南昌佘氏自此開始。

  佘頑生佘昭元,字君章,由進士官至鎮海大將軍節度使,征討有功,敕封雁門之地,此後,該支佘氏族人因以為郡號,稱“雁門衍派”,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改姓,出自明朝時期吳氏後裔吳萬邦,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據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編纂的《石門佘姓氏族源流》中記載:該支佘氏基祖叫吳萬邦,他於明季由湖廣武昌府通城縣因苦於長吏苛求無厭遷徙石門縣花藪鄉阜邱山東麓,其裔孫散衍花藪鄉的太平崗、巖子崗、上五通,桑植縣及湖北鶴峰縣沙道溝等處。至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遞傳十八代,男女丁口四百餘人。在《石門佘姓氏族源流》中記載: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編纂的《吳佘族譜源流總序》中稱:吳屬渤海,系出於姬周章胙土,其後以國為氏。遠溯者亦荒遠莫可考。始祖吳萬邦自湖廣武昌府通城縣遷居石門縣之花藪鄉,是為始遷祖。

  吳萬邦生有二子:長子吳顯為長、二、三房分支之祖;次子吳興為老二房分支之祖。自吳顯、吳興始,自改為佘氏,意為韜跡晦聲,自此該支佘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賜姓,由皇帝敕賜而來。

  西晉(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馬炎手下有一員驍勇善戰的大將叫餘昭元,他東征西伐,南征北戰,屢建奇功。餘昭元隨武帝率軍攻下雁門關(今山西省雁門關)後,司馬炎大喜,對餘昭元說:汝功勳蓋世,不在人下,封鎮海大將軍,敕賜姓佘。這支佘姓至今已經1700年。

【遷徙分佈】

  遷徙

  佘氏在雁門得姓後繁衍成名門望族。西晉以後,佘氏播遷到陝西、河北、甘肅等地,望居新蔡(今河南省境內)、新鄭(今河南鄭州),興盛銅陵、歙州、新安(今安徽銅陵市大通、歙縣)、南昌,其後分別又衍傳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並逐至全國以到世界各地。

  唐宋年間,余姓佘姓先後進入莆田、仙遊、泉州等八閩大地,江西、江蘇、湖南、廣東也留下他們遷徙足跡。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門衍派”字樣,說明他們源於山西地區。

  當佘氏族脈傳至四十二始祖天奇、天富兩公時,於元末明初天奇由休寧遷至原東流縣張溪鎮,天富遷至東流黃石磯,擇水而居。

  分佈

  明朝時期,佘姓大約有5萬餘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廣西、福建、湖北、河北、湖南等地。安徽為佘姓第一大省,約佔佘姓總人口的一半。

  當代佘姓的人口大約有26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8%,為第二百八十二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佘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安徽、四川,這三省佘姓大約佔佘姓總人口的53%,其次分佈於重慶、湖北、湖南、貴州、陝西等省市。廣東居住了佘姓總人口的24%,為佘姓第一大省。

  佘姓在人群中分佈在粵桂瓊、雲貴大部、重慶、四川東部和南端、陝西南部、湖北西南和東部、湖南西段和南部、江西南部和北段、福建南部、安徽大部、河南東南,佘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最高可達0.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8.6%,居住了大約69%的佘姓人群。

  今安徽省的蕪湖市、銅陵市、安慶市樅陽、巢湖市和縣、含山縣、明光市,四川省的安嶽市、西昌市、儀隴市、遂寧市、南江縣,重慶市南川區、萬州區,北京市,廣東省的汕頭市、潮州市、順德區、普寧市、陽江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宜昌市、恩施市、隨州市、孝感市大悟縣、黃岡市、咸寧市,貴州省的安龍縣,江蘇省的南通市、揚州市、江陰市、如皋市、連雲港市、贛榆市,湖南省的望城縣、邵東縣、長沙市長沙縣、懷化市會同縣、益陽市南縣、桃源縣、張家界市桑植縣、湘西州龍山縣,遼寧省的瀋陽市,吉林省的九臺市,河北省的邯鄲市、定興縣,山東省的萊陽市、日照市,雲南省的昆明市、麗江市寧蒗縣、紅河州石屏縣,河南省的長垣縣、信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福建省的莆田市仙遊縣、漳州市、石獅市、廈門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彭陽縣,陝西省的安康市、渭南市、西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越南、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臺南市等地,均有佘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新鄭郡:即今河南省的新鄭市。(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姬友于鄭(今陝西華縣),曰鄭桓公,此鄭建國之始。東周初鄭武公遷都於此,曰新鄭(今河南新鄭,距鄭州市三十八公里),以別於原陝西省之鄭地。戰國韓國滅鄭嘗都於此,當時為韓哀侯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秦過置新鄭縣,又分置苑陵縣,同屬河南郡。晉省新鄭入苑陵郡地。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復置新鄭縣,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省苑陵入新鄭,後不復變。唐、宋諸朝以來或屬鄭州、或屬開封府、或屬鈞州,時有變動。明、清兩朝時期隸屬關係亦多有變動,自清朝乾隆六年(辛酉,公元1741年)又改屬開封府,後直至清朝末期不再變。民國初期,新鄭縣屬開封道,以後撤道,直屬省轄。

  堂號

  雁門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新鄭堂:以望立堂。

  此外還有慰忠堂、佑啟堂等。

  字輩

  黑龍江大慶佘氏字輩:“國政廣順慶福祿泰海安...... ”

  重慶涪陵佘氏字輩:“顯筆榮宋寬福慶安仁定國佐朝廷盛永泰德崇興”。

  重慶長壽佘氏字輩:“仕貴多榮顯中功孟吉祥傳家發達遠華國慶恩長”。

  重慶巫溪、巫山佘氏字輩:“德慶隆鳴(宣)定(文)添堂仕欣顯克國日啟朝昌世錫榮光翼貽名揚大開運祚福應發祥義以作述永著馨香”。

  重慶豐都佘氏字輩:“政文必玉庭希應國合知士世大兆起元濃耀盛時開華成本立發象慶新基忠孝傳家遠聲名著鼎彝”。

  湖北荊州佘氏字輩:“應啟國以興文明似必成世代高顯祖永遠定(正)乾坤”。

  湖北十堰佘氏家譜:“騰及必逢學懷國林澤立文仕振乾坤朝廷先步登桂開枝南秀正君為中龍”。

  湖北大悟佘氏字輩:“有大榮茂維心起信世必之光長髮其祥德遵忠厚學貴純誠時逢景運輔相朝廷”。

  安徽蕪湖佘氏字輩:“之敦祥培宗”。

  安徽樅陽佘氏字輩:“家發方德綿延”

  安徽太和、越南新鄭堂佘氏字輩:“祥龍玉洪朝遠天有金培德顯祖先清誠敬義光前緒瑞慶昭明世澤延”。

  湖南懷化佘氏字輩:“德映乾萬邦朝廷”。

  湖南邵陵佘氏字輩:“輔永如元必義應友再克廷興大邦顯祖榮宗寬福慶安仁定國佐乾綱孝忠世守芳型懋德禮承先繼緒長彝訓欽崇同寶鑑賢親樂利萃嘉祥”。

  湖南桃源佘氏字輩:“大宗紹緒上協高曾其子孝友丕家光庭學尚詩禮成章曰文體乃元善存良則仁材崇作用品如珍金希賢為志秉道正君忠必定邦治自安民澤愈山水時逢昌榮日獻萬言洪猷永升”。

  四川儀隴佘氏字輩:“開元大到洪思書維邦起”。

  四川遂寧佘氏字輩:“定國佐朝光宗”。

  雲南大關佘氏字輩:“應學忠才龍從朝獻瑞光祖德傳芳遠禮義振家邦鍾靈顯富貴宗功世澤長克紹書香永毓秀髮文章吉祥天星順元亨萬代昌福壽榮華美定國慶鴻恩仁修啟智信賢孝見太平安全保位鼎明君守佐廷繼統友俊英騰達培尚京顏曾思孟訓江淮海漢清”。

  雲南麗江佘氏字輩:“安仁定國佐朝綱”。

  江蘇如皋佘氏字輩:“祖恩明德遠步雲發兆宏大業富為本先繼可昌隆”。

  陝西榆林、橫山佘氏字輩:“萬玉嬋養子應廣旺德高文武昌興家振國強富貴永安詳”。

  廣東潮汕佘氏字輩:“伯仲叔季經邦勉宜克紹瓊桂維延齊登忠順永昭貽翼肅忝世廷顯名曰仁義禮智信綱常振古如新斯良秉彝之德天道元亨利貞”。

  山東沂南佘氏字輩:“翔鳳德增寶雲貴富金良宗永玉明久沛宏士來守”。

  佘氏一支字輩:“濟富方善永世克孝安和思成”。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泉山詩酒;

  父子丹青。

  ——李文鄭撰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銅陵人佘應龍,終日沉湎於典籍中,以古人自許。後隱居泉山,以詩酒自娛,著有《泉山集》。下聯典指清代佘熙璋、佘觀國父子,祖籍楊州,居宛平,均善畫,佘觀國又長於篆刻。

  闔門聚義;

  博士成名。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佘起闔族一千三百餘人聚於一門。下聯典指唐·佘欽為太學博士。

  五言通用聯

  雁門綿世澤;

  豸府振家聲。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銅陵縣大通鎮佘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北宋佘太君夫楊繼業曾率楊家將鎮守雁門關、抗擊契丹入侵。後來楊門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領陣禦敵,傳為一時美談。下聯典指佘氏為當地望族,“豸府”,指官府。宋代有佘起,一門聚義一千三百餘口,子孫以科第顯名;明代有佘可材,人稱“佘天官”。

  七言通用聯

  三朝元老賢丞相;

  開閩金科第一人。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石獅市石獅港邊村佘氏宗祠聯。上聯失考。下聯典指明代福建閩南佘姓之祖佘梅江,尊稱梅江公,大明年代,南京吾金衛(可能相當現在的軍長級別)。

  【宗祠古蹟】

  漕川佘氏祠堂

  漕川佘氏祠堂位於馬鞍山市含山縣運漕鎮漕川社群上大街43號。 佘氏祠堂建於清代,坐東朝西,原為三進,一進在“文革”中被拆毀。現二、三進儲存完好,尤以二進建築考究,氣勢恢宏,其樑柱有鏤雕、浮雕、彩繪人物、花草、禽獸、纏枝、祥雲等圖案,雕刻細膩精美,形象栩栩如生,該祠堂是徽派建築文化和江北建築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它為研究這一時期南北文化交融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佘氏祠堂其建築宏大壯觀,結構嚴謹科學,反映出古代高超的建築技術。在其樑柱大多刻有人物故事、草蟲花鳥、珍禽瑞獸等圖案,雕刻採用鏤雕、圓雕、浮雕等工藝,其雕刻細膩、工藝精湛,反映了古代工匠極高的藝術水平,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和文化價值。

  大通佘氏宗祠

  宗祠位於安徽省銅陵市大通古鎮。

  大通佘氏系北宋楊家將中佘老太君家族的後人,楊家將自北宋兵敗之後,這楊氏和佘氏也都隨北宋朝廷節節敗退南下,其中佘氏的一支便在大通落戶了。明朝初期,佘氏一族將祠堂建在長龍山腳下的祠堂河邊,就量希望祠堂前的這條河流,能源源不斷地為家族聚攏財福。眾所周知,古人建房子都講究風水,這佘家也不例外。他們覺得這佘氏祠堂的大門對著這條河很好,這叫“祠前西水向東流,佘家世代出諸侯”。因為在受徽文化浸潤的大通,人們都認為“水”代表著“財”,既然這河水流向祠堂大門方向,就表明是財運流向佘家了,因此他們希望佘氏族人在這裡建祠堂,要引領後代在此安居要越來越興旺。這本是佘氏祖先希望在此建祠能為子孫積福的一種期盼,讓人奇怪的是這佘家自此之後竟真的出現佘(可才)天官在朝為官(任四品吏部侍郎),之後族中又有多位後生陸續考中進士。其中佘敬中、佘毅中、佘閤中三兄弟更是全部考中進士,名動天下,轟動朝野。

  終於,佘家在此後的明清時期,成為當地頗具影響的名門望族。


  楓溪佘氏家廟

  家廟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楓溪區。佘氏祠堂,保留了最古老的宗祠建築特色。一池兩花巷、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典型佈局,雕樑畫棟古韻十足,還有那栩栩如生的木雕石刻,演繹著潮汕民間深厚的祠堂文化與傳統工藝的傳承與驚豔。

  【典故軼事】

  佘太君改姓

  楊家將一門英烈。佘太君的丈夫和幾個兒子、女兒楊八姐都為國戰死沙場。她為了兒孫們出征不再夭折,將自己認為不太吉利的“折”姓毅然改為與折同音的“佘”,意在子孫福祿有餘,由她一人撐著一片天,一人承受外來之災,從此歷史上的折太君便成了佘太君了。至今,佘太君墓所在地山西保德縣折窩村和陝西白鹿縣佘家坡頭村的佘姓後裔對此都津津樂道。

【家訓格言】

  《佘氏家訓》

  心訓

  第一 立心

  為人要道 先在立心 立心一正 神聖公欽

  至性可復 外誘不侵 淑身淑世 此其方緘

  第二 愛親

  堂前父母 這叫雙親 生我養我 萬苦千辛

  承歡膝下 孺慕須真 徒進衣食 孝猶未純

  第三 敬長

  年長即長 不分輩行 祖和伯叔 悉敬以將

  納履授杖 追隨不遑 兄尤手足 怎敢鬩牆

  第四 尊師

  人類有師 先我知覺 勿論何業 茲既受學

  出入門下 澤沾優渥 分同嚴父 尊之惟數

  第五 慎交

  世有損友 多壞心田 道難與義 惡不求悛

  倘同聲氣 即墜諸崖 援手先事 端在慎

  第六 慈幼

  幼子固幼 口口口口 口口口木 方長欣欣

  人無異視 甘必平分 一體鍾愛 和氣氤氳

  第七 存仁

  人之於人 猶果之核 人若無仁 人性終沒

  果若無核 果汁將竭 存養之功 匪惟日月

  第八知恥

  羞先於惡 乃義端倪 此即謂恥 人鮮能知

  蓋有不為 而後有為 若顏之厚 建白難期

  第九 盡忠

  中心為忠 義甚正矣 能盡其道 事事可理

  真實無妄 慎終如始 外不負入 內不負己

  第十 節慾

  飲食男女 在在是欲 飲食猶次 男女最酷

  苟縱不接 命難免促 其餘獲利 亦貴知足

  第十一 有恆

  恆者常也 持久有法 必恆於心 始恆於業

  一日終身 精力浹洽 若其無之 縱勇反怯

  第十二 好善惡惡

  人之好惡 用情每偏 明是善惡 好惡漠然

  明非善惡 好惡反專 好惡如此 善惡徒傳

  第十叄 事神

  明則為人 幽則為神 神之與人 一體相因

  焚香炳燭 宗教聊遵 至誠必感 多福永應

  第十四 奉先

  先人雖沒 奉如神明 四時致祭 疏食萊奠

  或遠或近 悉以意迎 母日虛誕 不盡其誠

  第十五 恭敬

  不慢曰恭 不怠曰敬 恭為外榮 敬為內行

  循規蹈矩 若出於性 存發無乖 威義由盛

  第十六 尊君

  君王為君 民主總統 名稱雖異 天位則共

  吾儕小人 其始僕從 雲贍日就 盍各尊重

  言訓

  第一 謹言

  言以宣意 不可不有 但輕吐茹 怎能無咎

  故言之謹 古已行久 周朝金人 三緘其口

  第二 守信

  信於吾人 第二之母 欲其勿失 道在謹守

  必誠於心 始見諸口 若不由中 信亦偽有

  第三 諫親

  日月且食 況於親子 當其有過 幾諫在吾

  諫即弗納 色亦惟愉 君心若非 直諫此殊

  第四 課子孫

  子子孫孫 骨肉一門 賢與不肖 昏屬後昆

  耕雲讀雪 首課本根 身心端正 亦所必論

  第五 勸善規過

  朋友之交 倫居第五 其有善也 則勸進取

  其有過也 則規勿帖 莫說外人 於我無補

  第六 寧譽勿毀

  他人事實 請置莫管 然寧譽之 以揚其滿

  慎勿毀之 以道其短 無德無怨 禍胎自散

  第七 重然諾

  諾重千金 古有季布 應之如鄉 濟之如渡

  事業所存 肝膽相赴 不然便欺 人誤我誤

  第八 勿戲談

  談雖足尚 當談始談 若出於戲 情將何堪

  其太甚者 論女評男 名節闌傑 謀毋庸參

  第九 戒浮言

  立言之下 浮者虛無 人心煽惑 天命矯誣

  信口妄道 法可逃乎 成周管蔡 所以見誅

  行訓

  第一 慎行

  行之曰行 所行曰行 善惡無門 自我為政

  一念萌芽 可狂可聖 慎之慎之 舉止勿輕

  第二 明禮義

  禮之言履 天禮不違 義之言宜 人事惟依

  果明乎此 道其庶幾 否則潰亂 所為皆非

  第三 廉讓

  廉則不貪 一介奚為 讓則不爭 千乘如遺

  廉也讓也 惟德之基 古有行者 仲子伯夷

  第四 立品

  人品之重 不亞賈玖 有則大夫 無則妾婦

  所聞甚大 須立毋苟 正心為先 修身其後

  第五 禁非為

  做奸行險 是謂非為 武斷搶讓 已益人戲

  心術既壞 品望亦卑 告爾同姓 尚厭禁之

  第六 動儉

  不惰為勤 不奢為儉 勤則忘勞 儉則思斂

  富貴生機 衣食起點 反是困難 自奉必歉

  第七 釋鴆忿

  父恣兄忿 報固難已 若出已私 何必爾爾

  冰釋有人 便可許理 匿怨而友 聖賢所恥

  第八 毋亂倫

  首惡惟淫 犯之何可 況於親屬 敢熾慾火

  倘亂其倫 罪必坐我 刑法嚴加 沒好結果

  第九 營業

  農工商賈 實業專名 頭頭是道 不阻人行

  營之果篤 力竭心傾 滾滾財力 自然發生

  第十 擇藝術

  實業而外 藝亦可投 但事非一 有絀有憂

  倘若擇取 不把其尤 術既淺近 財將馬求

  第十一 習勞

  習勞一事 得而無失 運甓於齊 古行堪述

  日起有功 難勞仍逸 手足常動 且少其疾

  第十二 睦鄰

  比廬而居 非親即友 交鄰有道 惟睦始久

  禮尚往來 用情孔厚 好惡與同 廉讓共守

  第十三 息爭訟

  訟何以起 因爭故逢 彼曲我直 亦不可從

  若弗忍息 終必罹兇 公廷法律 怎能稍容

  第十四 宜室

  男女居室 久倫在茲 美醜不較 惟賢是期

  果蔬廚膳 賴其治之 既成夫婦 反目奚為

  第十五 除四害

  酒色財氣 害在其中 酒亂我性 色戟我躬

  財生外孽 氣召內訌 力能除此 繞算豪雄

  第十六 遠五毒

  蜂辭之毒 五者兼該 嫖喪其德 賭耗其財

  嚼為過數 滌為禍胎 洋菸貧弱 盍悉遠哉

  第十七 治家

  治家之道 首燻無私 如是經紀 庶得尊卑

  飲食衣服 費毋濫支 量入為出 古訓昭垂

  第十八 道德

  所行為道 路以善通 所得為德 心與善容

  道明有自 德進無窮 到這地步 人格始崇

  結語

  家訓說

  右列家訓總計四十三條,前十六條繫心項之訓,中九條系言項之訓,後十八條系行項之訓,祖述先哲甯章前王詞嚴義正 法戒備垂 凡我同宗 無論智愚 應恪守餘 如莘莘總角 一班子弟情實窒甫 辟易納於邪是 又在為父 兄者殷勤 教告藉以 育其德馬可也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