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氏起源及歷史

牟姓圖騰_牟氏圖騰

牟姓圖騰(牟氏圖騰)

  牟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姬姓,出自周朝給火神祝融之後的封地,稱為牟子國,因戰亂被齊國吞滅,亡國後子孫以國為姓稱為牟氏,史稱牟氏正宗。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八十八位,現今人口約一百萬,排在第一百六十九位。

【釋義】牟,牛叫也,牟的本義是牛的叫聲。屬會意字。

【得姓始祖】

  祝融、陸終:周朝給火神祝融之後的封地,稱為牟子國。到春秋末期,牟子國被齊國吞滅,之後稱牟子國被滅時的國都為“牟平”。亡國之後的子孫後代,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牟氏,史稱牟氏正宗。後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的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牟辛,在史籍《後漢·牟融傳》中記載的東漢時期的重臣、經學家、北海安丘人牟長,都是牟子國的王族後裔。顯然,在賓牟賈的後裔子孫中,肯定沿襲先祖的姓氏,稱賓牟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賓氏、牟氏,世代相傳至今,但賓牟氏複姓反而消失了。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陸終為得姓始祖。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各支始祖

  遼寧大連牟氏始祖

  牟東美:清朝時期,牟東美攜夫人王氏由山東棲霞始遷關外,居於今大連市金州區。牟東美落戶大連市金州區後,是否回到原籍抄寫家譜,牟東美是否還有同胞兄弟,均已無據可查,牟東美為遼寧大連牟氏始祖。

  台州牟氏始祖

  牟 俸:字伯祿,生於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在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王均之亂時,由蜀陵陽中峰南遷至浙江台州黃岩畲川。是為浙江台州牟氏始祖。

  四川合江牟氏始祖

  相傳張獻忠屠川,然後湖廣填四川,湖北桃源牟姓4兄弟入四川,然而四兄弟遷徙戰火之中,為了防止走失後後代不能相認,所以兄弟四人把鏡子一塊,碎為四塊,各執其一,四塊鏡子背後依次有風·雷·雲·雨,四個字,以後找到安身之所,各一手持鏡子上的字開頭,形成字輩,執雷字的人來到合江,所以合江牟姓以“雷尚可學應”開頭。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給火神祝融之後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記載:“牟子國,祝融之後,後因氏焉。”

  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任。祝融又稱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績,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名為祝融。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后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火正之職,亦稱祝融。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將祝融之後封在牟(今山東萊蕪辛莊鎮趙家泉村),為西周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子爵,因稱牟子國。

  春秋時期,齊國強盛,與西部的強鄰魯國不斷髮生摩擦,牟子國夾在大國之間深受其害,被迫不斷向東北方向遷徙。

  至周靈王姬洩心五年(齊靈公姜環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在東擊滅萊國(今山東龍口一帶)、今煙臺地區皆入齊國勢力範圍以後,齊國掉頭西擴,不斷攻擊魯國北鄙(北部邊境地區),齊、魯之間持續爆發了一系列的“城之戰”、“防之戰”、“崔杼攻魯”等戰爭。

  為了攻擊魯國並抗擊與魯國聯盟的吳國,掃清山東半島中部戰場的障礙,齊靈公在周靈王十四~二十四年期間(公元前558~前548年),將已經向東北遷至營丘邊緣地帶(今山東淄博臨淄)的牟子國再東遷至今山東省煙臺市的牟平區、福山區一帶,史籍《路史》中記載為“牟逼近臨淄,乃遷於東海。”

  然而,東遷也未能挽救最終滅國的命運。到春秋末期,龜縮在膠東半島一角的牟子國仍然被強大的齊國吞滅,之後稱牟子國被滅時的國都為“牟平”。

  在亡國之後的牟子國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牟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牟氏正宗。

  後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的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牟辛,在史籍《後漢·牟融傳》中記載的東漢時期的重臣、經學家、北海安丘人牟長,都是牟子國的王族後裔。

  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陸終為得姓始祖。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岑牟,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儀仗隊中鼓角士身著的甲冑。

  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軍樂隊,身著岑牟後,甲冑鮮明,威風凜凜,好不神氣,因此也就俗稱其為“岑牟”。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記載:“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俗稱為姓氏者,稱岑牟氏,後省文簡改分衍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晚期賓牟賈,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賓牟氏,是上古時期一個氏族的複姓。在典籍《廣韻》中記載:“賓牟,複姓,三氏,<禮記>有賓牟賈。”

  賓牟賈,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與孔子是同一時代人。

  由於賓牟賈非常精通樂禮,孔子曾與他一起探討有關樂禮方面的問題。在典籍《禮記·樂記》中,記載了賓牟賈到魯國作客,帶去了一個歌舞樂隊,之後孔子與賓牟賈一起觀賞這支歌舞樂隊表演《大武之樂》時的一段對話:

  賓牟賈在孔子身邊陪坐,孔子和他談到樂舞,說:“<大武之樂>表演開始前,要長時間地擊鼓做準備工作,這是什麼原因呢?”

  賓牟賈答道:“這是象徵周武王伐紂時擔心得不到眾人的支援。”

  孔子接著問:“<大武之樂>開始時聲調漫長,連綿不絕,這是什麼原因呢?”

  賓牟賈答道:“這是象徵周武王恐怕伐紂事情不能取得成功。”

  孔子問道:“舞蹈一開始就手舞足蹈,這是什麼原因呢?”

  賓牟賈答道:“這是象徵周武王及時採取伐紂的行動。”

  孔子問道:“<大武之樂>中舞蹈者右膝跪地,左腳伸開的動作,這是什麼原因呢?”

  賓牟賈答道:“咦,那不是<武>舞蹈中應當跪的姿態吧。”

  孔子問道:“<大武之樂>中好象夾雜著很多商音,這是什麼原因呢?”

  賓牟賈答道:“那恐怕也不是<大武之樂>中應有的聲音吧?”

  孔子問道:“那若不是<大武之樂>中應有的聲音,又是什麼聲音呢?”

  賓牟賈答道:“這大概是樂官們在傳授過程中出了差錯,如果不是樂官傳授出現的差錯,那就是周武王的意志已經迷亂了。”

  孔子說道:“對啊,我從周王室大夫萇弘那兒聽說的,也是和你說的一樣。”

  賓牟賈站起身,離開坐席向孔子躬身請教說:“關於<大武之樂>開始前要長時間地擊鼓作準備的問題,我的看法您已同意了。那麼請問:<大武之樂>的表演過程那麼長是什麼原因呢?”

  孔子答道:“你坐下,我告訴你:樂,是象徵事業取得成功的。舞蹈將要開始時,手拿盾牌的舞蹈者像山一樣站立不動,這象徵著周武王將有大的行動。舞者奮發威武,揚手頓足,這象徵著太公高昂的意志。<大武之樂>舞尾聲時舞者全部跪下,這象徵著周公和召公將在天下實行文治。再說<大武之樂>舞開始,第一段舞者向北行進,象徵周武王開始出兵向北討伐;第二段象徵滅掉了殷商;第三段象徵周武王又向南出兵;第四段象徵周武王征服了南方各國,使南方各國成為周朝的疆土;第五段舞者分為兩隊,象徵周公、召公一左一右輔佐周王朝;第六段,舞者又回覆到開始時的原位,象徵著對天子的尊崇。舞者振動金鐸,做出向四面出擊動作,顯示周王朝在中國範圍強大的威力,舞者分為兩隊行進,表示討伐的戰事早獲成功。舞者長時間地站立在自己的位置上,這是象徵周武王在等待諸侯們的到來。”

  由於賓牟賈精通樂禮,因此孔子曾稱呼賓牟賈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兒子”、“我的晚輩”的意思,而是春秋時期士大夫們對對方十分尊敬的一種尊稱,也是學生對老師的一種敬稱。

  在賓牟賈之前,史籍中未見有此複姓的記載。

  顯然,在賓牟賈的後裔子孫中,肯定沿襲先祖的姓氏,稱賓牟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賓氏、牟氏,世代相傳至今,但賓牟氏複姓反而消失了。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根牟國,屬於以國名家氏合姓為氏。

  在史籍《東萊先賢傳》中,記載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時期的平昌人、兗州刺史曹牟君卿。

  春秋時期,魯國的鄰邊有一根牟國,傳說為顓頊的後裔,是姬姓曹氏小國,子爵,境不過五十里方圓,國都在根牟(今山東沂南東南部)。

  周定王姬瑜七年(魯宣公姬餒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國被魯宣公發兵吞滅。

  在亡國後的根牟國王族子孫中,有以國姓加國名為姓氏者,稱曹牟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曹氏、牟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五

  源於東夷族,出自商賈時期鮮牟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鮮牟,是上古東夷民族中的一個古國,傳說為祝融的後裔。

  在西周初期,有東夷民族建立的鮮牟國,當時的鮮牟國在山東半島之南,其國東面臨海,莒國在北,魯國在西,三個諸侯國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勢。

  在周成王姬誦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開始親政,他在宗周的岐陽(今陝西寶雞岐山南部)召集諸侯們會盟,以樹立自己親政之威。當時楚國、鮮牟國也都參與了會盟會議。由於鮮牟國人是火正祝融之後,就負責職守庭燎祭神的火堆。

  但是,周成王認為楚國和鮮牟國皆屬於蠻夷小國,無法與帝王世系的親叔子侄之後、列侯們相比,因此拒絕與他們結盟。這在典籍《國語·晉語》中有記載:“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牟守燎,故不與盟。”

  鮮牟國後為己姓莒國所滅,具體被滅的時間在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春秋初期,莒國從計地(今山東濰坊青州)遷莒地(今山東日照莒縣),國勢漸強,不斷與齊、魯、晉等大國會盟,還對周圍小國持續發動戰爭,吞併了一些小諸侯國,鮮牟國當為此際遭到滅頂之災。

  在鮮牟國滅亡之後,有王族子孫以及國民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鮮牟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鮮氏、牟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杞國牟婁、根牟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牟婁、根牟,是春秋時期杞國的兩個邑地,先後被莒國奪佔。在史籍《春秋·隱公四年》中記載:“莒人伐杞,取牟婁。”又在《左傳·宣公九年》中記載:“莒取根牟。”

  牟婁,在今山東濰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東沭河上游,殷商時期屬於古牟國,西周時期則為杞國之地。

  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執政的莒國出兵佔據了牟婁之地,之後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併了根牟。

  失去國邑的杞國國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稱為姓氏,稱牟婁氏、根牟氏,如六國時賢者根牟子,著書七篇。牟婁氏、根牟氏後又省文簡改為單姓牟氏、婁氏、根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本書疑其與第四個淵源有關聯。(待考)

  源流七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彌牟氏家族,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彌牟氏,是從楚國貴族羋氏族群中分衍出來的複姓,與若敖氏同時誕生,因封居於彌牟(今四川成都),其後代中皆沿稱彌牟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牟氏者。但其詳實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八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司馬彌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地方叫鄔(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晉頃公姬棄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晉頃公派大夫司馬彌牟去治理鄔邑。

  在司馬彌牟的後裔子孫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為姓氏,稱鄔氏;還有一部分庶支則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彌牟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牟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九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靈公之孫子南彌牟,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子南彌牟,字子之,又名木,是衛靈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兒子。

  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擁立侄子姬輒(太子蒯聵之子)為國君,是為衛出公。公子郢的兒子彌牟後來以父親之字為姓氏,稱子南氏,因稱子南彌牟。

  子南彌牟作為公孫,一直擔任衛國的將軍,在衛悼公姬黔執政時期(公元前455~前450年)還擔任了國相。

  子南彌牟逝世後,得諡號為“文”,在史籍《大戴禮記》中記錄了他和孔子的賢弟子子貢的一段著名對話,被後世稱之為“衛將軍文子”。他的孫子,就是衛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稱“候”的衛平侯姬郢(子南勁,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後任君主自降為“君”,即衛懷君。

  在子南彌牟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彌牟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彌氏、牟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毛忽來氏,亦稱牟乎來氏,源出蒙古扎剌亦爾部首領木華黎的後裔子孫,即木華黎的蒙語讀音。

  扎剌亦爾·木華黎,公元1170~1223年,奴隸出身,蒙古民族的偉大英雄,他為人沉毅多智略,又驍勇善戰,在輔佐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的過程中戰功卓著,被譽稱為孛兒只斤·鐵木真屬下“四駿”開國元勳之一。孛兒只斤·鐵木真被眾人推立為成吉思汗後,敕封扎剌亦爾·木華黎為左萬戶,並賜誓券金印,後來還是攻滅金國的蒙古大軍的最高統帥,爵至體仁開國輔世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逝世後賜諡“忠武”。

  扎剌亦爾·木華黎的後裔子孫皆以其名字為姓氏,稱毛忽來氏,人數眾多,世居位於蒙古高原西南部的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那就是扎剌亦爾·木華黎的封地,原境包括今伊克昭盟的大部地區,明朝成化年間改稱“鄂爾多斯”,今有著名的“沙響灣”。

  明朝中葉以後,毛忽來氏族部落多以先祖名字的諧音分別改冠漢姓為牟氏、何氏、李氏等。蒙古族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一

  源於改姓,出自明朝時期李氏家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該支牟氏,是在明朝初期從湖北麻城的李氏家族一支所改。

  傳說,該支牟氏的祖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九世嫡孫、元朝末期湖北江陵元帥李黼的後人李原誠,因組織反元之事敗露,被元朝廷發現,要抄滅其家,當時逃出五兄弟,被元兵緊緊追逼,臨到一條大河過不去,眼看追兵殺來,萬分危機之時,天降神佛,派一黑虎下凡將兄弟五人一舉背過大河,由此隔斷追兵,逃出生天。

  之後,這兄弟五人有感佛德,遂取釋迦牟尼佛之牟字為姓氏,改李為牟,稱牟氏,世代相傳至今。今主要分佈在重慶市萬州區一帶,以及四川部分地區。

  注意:只有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óu(ㄇㄡˊ)。

  源流十二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土家族、朝鮮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牟氏,世代相傳至今。

  按:

  第一,關於牟氏的正確讀音:

  “牟”字,本意為牛叫的聲音,是象形與形聲的合字。牛在古代為重要的農耕動力,亦是取食物件、祭祀主犧,因此被人們列為六畜之首。由於人類在牛的身上攫取甚多,因此“牟”字後演變為謀求、獲取之意。在這種情形下,“牟”字正確讀音為móu(ㄇㄡˊ),形聲,仿牛鳴聲。

  但“牟”字作為姓氏用字,則主要源出古代地名,與上述字本義沒有任何直接關係。牟地(邑)為山東半島古東夷民族的世居地,包括後來的河南中牟地區。作為姓氏字的承襲,只能以源出為準,即東夷民族對該字的原本讀音,正確讀音僅作mù(ㄇㄨˋ),不可讀作móu(ㄇㄡˊ)。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研究所編纂出版的《新華字典》一類國典中,標註“牟”字作姓氏的讀音為móu(ㄇㄡˊ),這是嚴重錯誤的,此為南音北讀的痼誤,實不可取!

  牟氏族人當注意:除了本書所列第十一個淵源的“李改牟”這一有歷史背景的特例讀音作móu(ㄇㄡˊ)之外,皆應讀作mù(ㄇㄨˋ),更無例外,當刻記於此。

  第二,關於滿族中有無牟氏:

  在由愛新覺羅·弘晝、西林覺羅·鄂爾泰、富察·福敏、徐元夢編纂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記載:滿族中有世居南大門、易州、開城府等地之人,後改漢字單姓為“牟”者。

  由此,近有人認為在滿族同胞中亦有牟氏族人分佈。

  據考證,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所記載的“滿族牟氏”,在由嵇璜、劉墉編纂的《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旗分內尼堪姓》中明確指出其依然是漢族,隸屬於滿洲漢軍正白旗。

  另外,還有少部分“滿洲牟氏”,則出自朝鮮族洪氏,後有改稱牟氏者。該支牟氏鼻祖為牟易金,是自己改的一個非常卑躬的名字。他在明朝末期後金政權建立之初歸附佟·努爾哈赤,被佟·努爾哈赤任命為頭等侍衛,抬入旗籍,直接成為滿洲正白旗人,其後裔子孫因姓牟氏。

  該支朝鮮族洪氏源出唐朝時期的大臣洪殷悅,被派遣至新羅國出使的文化交流使節,後被挽留定居在朝鮮半島南陽郡(今朝鮮南陽),從第十二代孫開始分為十三派。牟易金為洪殷悅後裔分衍的平山本貫一派,始祖叫洪誌慶,追溯其淵源還是漢族,屬於“唐洪”,不屬於“土洪”。在朝鮮、韓國,“土洪”人數非常少,其洪氏主流皆“唐洪”。

  “抬入旗籍”就成為“在旗”,具有滿洲“旗籍”身份,在政治、經濟待遇上有很大的提高。但“旗籍”絕不是“滿籍”,二者之間有著嚴格的民族界線,非“滿籍”的“旗籍”官吏,不論官品大小,面對滿清皇帝連自稱“奴才”的資格都沒有,尤其是尼堪。因此,絕不能混為一談!

  “滿旗”中有牟氏,“滿族”中無牟氏!

【遷徙分佈】

  遷徙

  牟氏在得姓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牟氏族人一直以山東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並以此為中心,緩慢地向周邊省份遷衍。

  漢朝以前,山東大地仍是牟氏族人之主要繁衍地,其中著有《尚書章句》的牟長,因其對於《尚書》的輝煌貢獻,為牟氏爭取了應有的社會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為研究《尚書》者奉為重要依據。

  魏、晉、南北朝時期,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藩鎮割據等政治紛爭,出現了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民眾大流亡的社會景象。偏安於山東半島的牟氏族人亦遭受衝擊,顛沛流離,徙奔異鄉勢在必行。

  據史籍《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牟氏郡望有三:鉅鹿郡、平陽郡、滎陽郡,表明至隋、唐兩朝時期,在今河北鉅鹿、山西臨汾、河南滎陽一帶,牟氏族人為當地名門望族,而且人口繁衍興盛,社會地位尊貴。

  唐朝末期,唐僖宗李儇執政時期閹宦當權,災旱連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員盤剝沉重,終於導致王仙芝、黃巢揭杆而起。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黃巢率起義軍攻陷長安(今陝西西安),唐僖宗狼狽逃亡入蜀,時陝、豫之牟氏族人多有隨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氏族人順漢水南下,進入湖北地區。

  兩宋之際,由於川地山關阻隔,交通閒塞,戰火難至,故川地之牟氏族人發展較快。南宋偏安江南杭州之後,有大批北方牟氏族人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氏族人因仕宦或其它原因進入當時的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附近,如牟獻由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徙居至吳興(今浙江湖州)。

  明朝初期,山西牟氏族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

  清朝朝康、乾年間及以後,有冀、魯、豫地之牟氏族人闖關東到東北三省。

  分佈

  先秦時,牟姓主要活動於山東地區。漢晉時,由於四川地區獽人的加入,牟姓在西南發展很快。

  宋朝時期,牟姓大約有4萬4千人,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6%,排在第一百九十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北、浙江、河南、福建等。四川為牟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牟姓總人口的61%。

  明朝時期,牟姓大約有3萬5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4%,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四川、浙江等。山東為牟姓第一大省,約佔牟姓總人口的41%。

  當代牟姓的人口大約有10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1%,排在第一百六十九位。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牟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四川、遼寧、山東,這三省大約佔牟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佈於浙江、重慶、河南、吉林、貴州這五省的牟姓又集中了27%。四川居住了牟姓總人口的29%,為牟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國形成以西部川渝黔、東北渤海灣為中心的兩塊牟姓分佈區。

  牟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川渝、雲黔大部、桂湘鄂西段、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山東東部、遼寧大部、黑吉西部、內蒙古東部,牟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4%以上,最高可達0.7%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2.4%,居住了大約62%的牟姓人群。在寧夏、甘肅中部、陝西中南、鄂湘桂中西部、貴州東端、雲南西南、浙江東部、山東中部、河北東北、遼寧西段、黑吉東部,牟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7%—0.14%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5.2%,居住了大約17%的牟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鉅鹿郡:亦稱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鉅鹿(今河北平鄉),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地大破秦朝軍隊主力。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窪以南,南運河以西,高陽、寧晉任縣以東,平鄉、威縣以北,山東德州、高唐、河北館陶之間地。漢朝至北魏因襲沿用。漢朝以後轄地在今河北省平鄉縣以北及晉縣一帶。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滎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縣。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堂號

  鉅鹿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滎陽堂:以望立堂。

  另有三弄堂、清風堂、陵陽堂、田明堂等。

  字輩

  四川宜賓、柏溪、冠英、天池、橫江、屏山大乘、鴨池、福延、清涼、中都、糧草壩、芭蕉灣、雲南綏江、新市、副官、珙縣羅渡、高縣正州、筠連樂義等地金河一支牟氏字輩:“尚堯應道養,廣際正長元,學立本同玉,澤新世永傳,代有文宗起,家榮樹大勳,光朝培德守,多士漢之清,根雲徵煥昱,瑞著景宏昌,慎敏乘時用,承先輔國強”。

  四川宜賓縣、柏溪、蕨溪三塊石、龍角池、楊柳坂、橫山新房子、真溪、泥溪、泥南十字路、平橋、犁轅沱、雅安、雷波、犍為縣朝陽壩、崩土坎、馮家崖、清溪、孝姑、沐川縣牟家山、九杼田、三寶石、屏山縣五指山、馬邊縣、雲南鎮雄縣、商州新華、萬龍山、牟家巖、樂山、箭板、碾子灣等地府河一支牟氏字輩:“興登玉宗汝, 廷啟再家修,長成大國學, 永世正安從,陵陽昭聖續,繼祖貴維芳,龍奉麒欽肇,彰曾總富強,恆聯科第煥, 孔孟師教端,克聿明榮信,詩書紹華堂,漢邦舉茂才,徽英處仕寬,京倫希攸立,鼎祉祚賢良,崇儒敦斯禮,至道守其昌,懷仁培先緒,忠孝祐禎祥,嘉聲著利景,弘元澤恩光,天開紫瑞相,順遂德寧康,乾坤毓敏秀,日月耀輝煌,海宇鹹昇平,一如應江山,百代展雄圖,千秋偉業揚,昆心衍和慶,萬載振朝綱,是吾倧支,普同供養。

  四川雅安牟氏字輩:“天國永紹世”。

  四川南充儀隴牟氏字輩:“世本先榮正,達遇明長青,文運元恪守,忠業顯朝廷。”(聽祖輩口書,來自平陽縣,古今地名變化大,今平陽縣在浙江,古有平陽郡在山西臨汾可能性大。)

  四川達州牟氏字輩:“以如運昌必達家邦”。

  四川巴中平昌牟氏字輩:“祥光朝萬天明如少三元有德能弘道太白攀高懸?”

  四川合江牟氏字輩:“雷尚可學應,家修元世鴻。文光廷成大,登鳳還其身”。

  四川眉山牟氏字輩:“應文萬尚永澤玉登正常大德成佳世光明昔紹忠”。

  四川資中牟氏字輩:“廷應之世祖天中正國家元亨利禎吉仁義禮智信長享富貴祿孝悌福春芳澤爾懷登學宗朝儒大昌”。

  四川遂寧、射洪牟氏字輩:“弘昌朝仲金揚忠少啟成修文行永開山東懷多宇乙丙太運興”。

  四川宣漢牟氏字輩:“元秉正光必達加邦丕承先志代立賢良英明瑞啟道顯才長能恆作事統緒綱常”。

  四川瀘州、納溪、重慶、山東棲霞牟氏字輩:“天開盛德鴻萬邦良元忠國君師興振永維在中同”,納溪:(政)(啟)國澤紹,崇文仕德方,(炬)烈懷(新)志,(弘)興永世昌

  山東城陽牟氏字輩:“仁義禮智忠信孝悌”。

  山東即墨以南(嶗山區牟家村、惜福鎮牟家村、李滄區宋哥莊,流亭鎮趙村等)牟氏字輩:“天思友一(奉)文(尚)甲宏(先)廷永仁義禮智忠信孝悌(敬慈)葆善蘊光作述丕顯繼承乃(克)昌”

  山東濰坊、日照、臺灣台北牟氏字輩:“希如慶衍家乃敦善宗晉洪昌肇貢林立錫秉其方敬族嚴諭史書崇尚翰墨騰飛龍鳳呈祥文武連生鐵堅豪強英才俊傑星海繁廣壯志凌雲登高軒昂博愛中華清明開章亙古殿奎選真發揚勁繪景圖大展輝煌衛國恩民通舟順航山峨靈瑞松翠柏蒼梅蘭竹菊君子品良學德修身樂平泰康香苑春秋富貴安邦納來本氏信和聚堂群定世續久作庭綱千年吉慶萬代興旺”。

  山東煙臺、廣東珠海牟氏字輩:“啟恕元學民文功洪信先”。

  山東煙臺牟氏字輩:“承先廣遠繼世永昌”。

  山東高密牟氏字輩:“伯希家乃敦”。

  陝西寧強牟氏字輩:“國太萬全守發開永成明”。

  陝西山陽牟氏字輩:“起振有星青風明和德永正慶豔龍仁義禮智信孝景”。

  重慶萬州、湖北利川牟氏字輩::“茂仲季鳳華都德景永正文海世大登承天秀維奇遺秉來方倫聯仁孝定國安邦心全如意鍾毓懷康志肇光裕明啟賢良希存宏學體立用長性複本真慶雲朝綱”。

  重慶梁平、忠州牟氏字輩:“茂仲季鳳華都德景永正文海世大登承天秀維奇遺秉來方倫聯仁孝定國安邦心全如意鍾毓懷康志肇光裕明啟賢良希存宏學體立用長性複本真慶雲朝綱”。

  重慶石柱三星牟氏字輩:“天庭都繼大 正應鼎先單 宗德輝洪緒 世代普顯榮 弟傳忠孝節 定國安邦賢 人和文興順 永遠振乾坤 ”

  湖北牟氏通用字輩:“茂仲季鳳華都得景永正文海世大登承天(元)秀維奇遺秉來(傳芝)方倫聯仁孝定國安邦心全如一鍾毓懷康志肇光裕明啟賢良希存宏學體立用長性複本真慶雲朝綱龍數高照欽賜材祥紫氣升騰萬代傳揚”。

  湖北建始牟氏字輩:“天秀唯奇一秉來方倫年仁孝定國安邦”。

  遼寧普蘭店牟氏字輩:“德學元長有義春喜”。

  遼寧大連牟氏字輩:“昌元大世延長喜春”。

  貴州牟氏一支字輩:“大道光明遠榮安萬世清”。

  貴州牟氏一支字輩:“齡毓清光(庭)臨世景慶爭思永朝官換柄”。

  浙江台州牟氏字輩:“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仄從尚克寅存養處公世守顯德仁則維同永錫宣哲天家望隆行善再樂邦國欽崇允紹祖訓心端表正敬武修文竹茂松盛佐嗣廉直匡時恂信任重道遠旭日東昇”。

  湖南南縣牟氏字輩:“開國啟文運興家道正隆”。

  河北故城牟氏字輩:“朝京振延洪廣煩傳德繼昌鑫久健文英偉興安祥永”。

  廣東珠海牟氏字輩:“作承先廣遠繼世永昌”。

  吉林牟氏一支字輩:“振魁春清永”。

  牟氏一支字輩:“守賢慶澤長守富全吉善永昌傳家有道榮華繁衍”。

  牟氏一支字輩:“成學士朝廷孟在元”。

  牟氏一支字輩:“呈先廣遠繼世詠昌”。

  牟氏一支字輩(遼寧大連金州):“禮(仁義)德清連金廣永寶福”。

  廣西玉林牟氏第十八代到第二十四代.高山上序支是:懋 啟 甲 科 光 政 輔;韋村上正支是;端 崇 詩 禮 繼 儒 修。第二十五代到第三十一代.高山上序支是:忠 厚傳家 存 美 德;韋村上正支是:經 綸 濟 世 育 英 才。它們是對聯形式的。

  四川宜賓長寧牟氏一支字輩:“應啟文水先,仕大(汝)金(天),宗元成世澤,正定永思賢”。

  四川彭州牟氏:“正連懷治登幫谷安定永克全”。

  大連牟氏世系:

  第一世:牟東美,妻王氏

  第二世:牟思海,妻曲包氏;牟思玉,妻劉氏;牟思榮,妻趙氏

  第三世:牟協,妻於氏;牟韶,妻張逄氏;牟觔,妻孫氏;牟勣,妻張氏;牟勲,妻李氏;牟勝;牟劼

  第四世:牟朝柱,妻滕氏;牟朝檳,妻王氏;牟朝相,妻張氏

  第五世:牟仁,妻于都氏;牟義,妻孫氏;牟興,妻劉氏;牟發,妻劉崔氏;牟恆,妻楊氏;牟榮,妻範氏;牟禮,妻梁氏

  第六世:牟德祿,妻夏氏;牟德興,妻張氏;牟德龍,妻張氏;牟德奎,妻張氏;牟德禎,妻侯氏;牟德元,妻閆吳氏;牟德章,妻王氏

  第七世:牟乾,妻張氏;牟坤,妻劉氏;牟溫;牟彬,妻劉國氏

  第八世:牟廷思,妻劉氏

  第九世:牟雲鎬,妻周氏;牟雲升,妻梁氏;牟雲路,妻趙氏;牟雲祥,妻李唐氏

  第十世:牟維藩,妻於蔡氏;牟維玉,妻蔡氏;牟維有,妻孫氏

  第十一世:牟喜平,妻李氏

  第十二世:牟存志,妻王氏;牟存厚,妻楊氏

  第十三世:牟瑞芳,妻王氏;牟瑞忱,妻王氏;牟瑞章,妻魏氏;牟瑞和,妻冷氏;牟瑞環,妻寧氏

  第十四世:牟玉勳,妻李氏;牟玉濤,妻姜氏

  第十五世:牟大鵬、牟贇鵬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鹽亭四柱;

  隆山六經。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鹽亭人牟袞四子皆仕,時號“一門四柱”。下聯典指牟應龍宋亡後隱居不仕,人稱“隆山先生”。

  五言通用聯

  父子兩博士;

  祖孫三才人。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中散大夫牟長及其子牟紆,均為博士。下聯典指宋代禮部尚書牟子才、其子大理少卿牟鄖、其孫元代進士、定城尉牟應龍,祖孫三人皆為學者,有文名。

  六言通用聯

  鹽亭曾推四柱;

  隆山詳說六經。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鹽亭人牟袞,進士出身。其後人用中、積中、學先、義先兄弟都做官,號稱“一門四柱”。下聯典指元初井研人牟應龍,字伯成,南宋末鹹淳年間進士,因對策忤逆了奸相賈似道,被調任定城尉。宋亡後不再做官,與父親牟巘自為師友,研討經學,於六經都有成就。學者稱其為“隆山先生”。

  七言通用聯

  文章政事追先達;

  冠蓋聲華羨昔賢。

  ——唐·牟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貞元、元和間詩人牟融《贈浙西李相公》詩句聯。

  高山流水琴三弄;

  明月清風酒一樽。

  ——唐·牟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貞元、元和間詩人牟融《寫意二首》詩(之一)聯句。

  八言通用聯

  學有淵源,諸生悉來講業;

  事多舉止,百僚曷敢為非。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河內太守牟長,字君高,臨濟人。習歐陽尚書,建武初拜博士,從講者常千餘人。後拜中散大夫。下聯典指東漢司空牟融,字子優,安丘人。少博學,以大夏侯尚書教授。門徒數百人,名稱州里。明帝時舉茂才,永平中拜司空,舉動方重,甚得大臣節。百僚,指百官。

  閱元明以成序,別派分支,已歷二十一世;

  合齊蜀而同宗,敦詩說禮,至今五百餘年。

  ——任郿佑撰牟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公安縣牟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本支牟氏的發展情況。下聯典指本支牟氏的遷徙、分佈過程。

  【祠堂古蹟】

  小蓮牟氏祠堂

  小蓮牟氏祠堂位於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香河街道小蓮村。

  祠堂現存三間房屋,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東西長13米,南北寬7.8米;青磚灰瓦,色澤典雅大方,透著莊嚴的氣質;牆線錯落有致,西牆厚約50厘米;房簷及屋脊部分磚瓦已經破損,簷口處有壓印紋飾的下垂圓尖形滴水瓦;簷廊內有兩根斑駁發黃的楹柱,透著沉甸甸的歷史記憶。據村民說,現存的祠堂只是牟氏祠堂群的一隅,為一牟氏宗支祠堂。

  牟氏祠堂群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六年,即1707年;主體是老祠堂、十世祖祠堂及各支祠堂,建築豪華,雕樑畫棟,巍然屹立。各支堂皆為磚木結構,青磚古瓦,屋頂隆起,有的是兩頭龍頭戲金珠,形象逼真,活龍活現。在一段時期內,這處祠堂成為牟氏祭祖的重要場所。

  祠堂的大門由木門框和兩扇大門、一道木門檻、兩塊磚石構成,這樣的一種設計,幾百年來在古代建築還是普通民居當中,都普遍運用,但是它和普通民居的不同之處在於,門梁之上有四塊蓮花座。

  磚石又叫抱鼓石或門當,具有固定的作用,但更多的是身份象徵意義,戶對即置於門楣上或門楣兩側的磚雕、木雕。在建築上,有門當,必須有戶對,後引喻為現在所說的成語門當戶對。而小蓮村牟氏祠堂的門當戶對具有獨特的村居特色。

  祠堂屋內頂部為木板結構,由於受腐蝕、蟲蛀等影響,木板及瓦片部分缺失,部分屋頂已經露著天。

  細看祠堂內部大門栓、橫樑、門窗等建築的每個部件,都非常講究,凝聚著民間高超工藝,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體現了牟氏族人對祖先的特殊崇敬。


  棲霞牟氏宗祠

  棲霞牟氏宗祠位於山東省棲霞市桃鎮村肇甲村,是一個牟姓聚居村落。肇甲莊村這座牟氏宗祠的修建年代應在清末,距今大概150年的歷史。

  棲霞有“兩牟”之說,意即兩大支牟姓人,一為鐵口分支,一為名宦公(蛇窩泊、莊園)分支。肇甲莊村牟姓,屬鐵口分支。據棲霞地名資料記載,明萬曆四十七年,趙姓從鐵口遷來(為牟姓看管山林),起名趙家莊;後鐵口牟姓族人來此定居,繁衍壯大,在清代更名肇甲莊。

  走近祠堂正面門匾“牟氏宗祠”四個大字,牟氏宗祠共三間半房屋,宗祠正屋的房梁和房脊,都是當年的木材。因年代久遠,坡頂已經有些透光了。在享堂的西側,是半間小屋,據說是過去祠堂守夜人的住所。宗祠享堂上方的橫匾,題寫“序昭穆也”四個大字,彰顯書法和學問功底。祠內收藏有肇甲莊村牟姓世系的掛譜,每逢節祭就會請到享堂,供族人祭拜。為了儲存好這座村莊歷史記憶的載體,肇甲莊的牟姓人準備在原有基礎上,對古祠堂進行保護性重修,同時進行的,還有該村牟姓族譜的修撰工作,不少熱心族人都參與其中。

  【典故軼事】

  牟氏莊園故事

  牟氏莊園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全國儲存最完整、最具典型特徵的地主莊園。在膠東半島以及東北等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牟氏莊園故事。公元1370年,即明洪武三年,牟氏先祖牟敬祖自公安縣到棲霞出任主簿入棲霞籍。十一世牟之儀時,在棲霞城區北部建立了牟氏莊園。興盛時期的牟氏莊園主要包括六大家主人的住宅,油坊、粉坊等各種作坊,以及草園、菜園、場園、花園以及古鎮都與邢家疃兩個佃戶村,佔地面積近30萬平方米。同時還擁有六萬畝土地,十二萬畝山巒。

  除了豐厚的資產,牟氏家族在歷史上還出了幾位非常有名氣的人物,有代替康熙皇帝巡視過大江南北的“代天巡狩”牟恆,被雍正皇帝褒獎為江南第一清官的武進縣知縣牟愨,為嘉慶皇帝排憂解難的漕運總督、帝師牟昌裕,還有大學者牟庭、牟應震,大書法家牟所,牟墨林更是一位儒家財主。期間,圍繞牟氏家族資產、牟氏家族成員的眾多牟氏莊園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

  目前,牟氏莊園故事單有書籍記載的就有近百個,口頭傳承的還有幾十個。其代表性的故事如《責罰縣令》、《名士考縣官》、《走不出牟家的地》、《買“小凳”》、《與丁百萬鬥富》等都膾炙人口。在棲霞,家喻戶曉的故事當屬《走不出牟家的地》,講述的是:

  咸豐年間的一天,一個外地討飯的漢子來到古鎮都牟墨林(人稱“牟二黑”)家的大門前,心想,遇上這樣氣派的人家,吃上頓飽飯是有把握了。

  “可憐可憐給點飯吃吧!”討飯的站在門前開了腔。這個外地人嗓門又高又亮,口音還有點怪。門裡邊的管家本來心情就不大好,又看不起要飯的,當那要飯的叫到第三遍時,他猛地拉開大門,衝要飯的說:“吆喝什麼?”這要飯的看慣了人家的臉色,也不計較,說:“爺,可憐可憐給點乾糧吧!”

  “走開!什麼樣的人也能找上門來。”管家沒好氣地衝著他吼。

  這討飯的一聽,心想:我沒傷你,沒惹你,你兇什麼?於是和管家吵起來。兩個人越吵越兇,眼看就要動武,這時牟墨林從院子裡走出來,不緊不慢地衝管家喊了一句:“吵什麼?”兩人霎時都被鎮住了。牟墨林一看是個討飯的,回過身對一個老媽子說:“去!多拿點乾糧來!”接著教訓這個管家說:“要飯的奔個門容易嗎?怎能這樣對待人家?”臨轉身,見管家心裡還憋著氣,又開導他說:“再說,人家吃了咱的飯,拉屎也拉在咱的地裡。”要飯的聽了最後這句話心裡挺不服氣,別的權力我沒有,拉屎拉在誰家地裡可是我說了算。

  他賭氣離開古鎮都,腳不沾地朝西南奔,非走出牟二黑的地界再拉屎不可。從上午走到傍晚,他有點憋不住了,問路邊一個鋤地的老漢:“大爺,這是誰家的地啊?”“古鎮都牟二黑家的。”

  他賭氣又走了一程,再問,還是“牟二黑家的”,一直走到傍晚,估計離開古鎮都有八九十里地了,他實在憋不住了,趕快又問,回答還是“古鎮都牟二黑家的地”。他長長嘆了一口氣:“牟二黑啊牟二黑,你的地到哪裡是個邊呢,今天算輸給你啦!”

  牟氏莊園故事傳播區域廣泛、故事鏈條完整,文化內涵豐富,它對現存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牟氏莊園進行了很好的詮釋,為我們瞭解中國北方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樣板,也為各種藝術體裁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2008年,隨著電視連續劇《牟氏莊園》在全國各大電視臺的熱播,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棲霞關注牟氏莊園,瞭解牟氏莊園故事,研究牟氏莊園文化。

【家訓格言】

  牟氏家訓《體恕齋家訓並序》

  論敦倫:地義天經,生民固有。聖人因之,教乃不朽。施愛施敬,惟孝惟友。諮爾小子,敦倫為首。

  訓守身 :守孰為大,寡過省身。以參(領悟)天地,以報君親。書稱思永,銘警日新。諮爾小子,檢點須頻。

  訓篤學:修德立業,史博經明。居今稽古,斯邁斯徵。勿徒溫飽,匪僅功名。諮爾小子,身體力行。

  訓取友:他山攻玉,友重相知。擇賢與處,德重過規。毋從勢力,毋效非為。諮爾小子,主善為師。

  訓謙恭:學行進步,始自謙恭。滿惟招損,怠啟朋從。抑抑善下,恂恂德容。諮爾小子,傲慢無庸。

  訓祛私:養心寡慾,去妄存良。勿為酒亂,勿作色荒。見利思義,懲忿戒狂。諮爾小子,克己用剛。

  訓啟過:人孰無過,憚改非宜。湯稱不吝,孔幸人知。子淵不貳,由喜告之。諮爾小子,猛省勿遲。

  訓宜家:門內有政,身範宜家。褻狎無度,偏僻招譁。恩情宜篤,義則靡差。諮爾小子,中立無斜。

  訓課子:箕裘世及,子肖家昌。愛而不教,非愛實戕。姬公抗撻,竇氏義方。諮爾小子,嚴課無荒。

  訓勤儉:居家善術,勤儉無憂。勤則事治,儉乃用優。無逸緻戒,量入為籌。諮爾小子,開源節流。

  訓輸課:普天率土,義重尊王。惟正有供,國典斯章。曾孫介福,乃理乃疆。諮爾小子,早效輸將。

  訓守法:國有三尺,令甲煌煌。以糾不義,肅若秋霜。智者勿犯,視履考詳。諮爾小子,謹凜王章。

  訓行恕:推行有道,恕可終身。嚴以律己,寬以繩人。不欲勿施,厚德乃臻。諮爾小子,愉怫思均。

  訓修睦:待人處世,惟睦斯親。宗黨族姓,閭里交鄰。接之以讓,施之以仁。諮爾小子,和氣如春。

  訓恤下:小人女子,為下最難。情不上達,勞苦多般。賴我生養,每病飢寒。諮爾小子,御下以寬。

  訓為善:為善最樂,世德堪師。濟人利物,排難扶危。矜言煢獨,衣解食推。諮爾小子,隨分施為。

  訓服官:學思經世,志切匡王。苟有用我,慎乃官常。內思補袞,外保民康。諮爾小子,得志勿忘。

  訓作忠:思皇多士,王國之楨。家修庭獻,為翼聽明。君恩浩大,臣宜忠貞。諮爾小子,報國惟誠。

  《體恕齋牟氏家規》

  一、讀書以修德為本,子侄中有敗德、墮行、虧體、辱親者,主前公同罰跪,重責十板,不拘長幼每犯必懲,斷不姑恕。

  二、子侄十五歲與考者。縣府兩試有同邑同歲名列其先者,公同罰跪,重責三板。

  三、子侄十五歲與考者,正考或有抄錄,幸而入泮,不能爭同類之先,每逢朔望,公同罰跪,重責三板,三次為止。

  四、子侄十六歲以後與考者,縣府兩試不在入泮之列,公同罰跪,重責三板。

  五、子侄十六歲以後與考者,正考不得入泮,公同罰跪,重責三板。

  六、子侄十六歲以後與考者,正考或有抄錄幸而入泮者,雖能爭同類之先,每逢朔望,公同罰跪,重責三板,三次為止,不能爭先,五次為止。

  七、入泮後規避歲考者,朔望公同罰跪,重責三板,三次為止。

  八、考四等以下者,朔望公同罰跪,重責三板,三次為止。

  九、考三等末卷,公同罰跪,重責三板。

  十、入泮十七歲以後,不與科試者,公同罰跪,重責三板。


  岐山故郡牟氏家訓

  1、訓勤謹: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閉門關電,親自檢點。

  2、訓宜家:夫妻和順、尊老教幼。親戚鄰里、宜善宜睦。逢節拜祖,莫忘家風。

  3、訓篤學:讀書益智,博古通今。自身專業,力拔頭籌。行業門內,要做專家。

  4、訓進取:人生在世,不進則退。早晚用功,時時努力。忌靡忌懶,方能建功。

  5、訓立志:立足現實,志存高遠。少年立志,青壯恆志。家國民族,慎念忠貞。

  6、訓禮讓:文明則禮,紳士在讓。語重心長,甚毋爭吵。貪酒暴食,毀在自身。

  7、訓交友:擇賢相處,識善為朋。遠離小人,拒絕邪獰。互勉互幫,相得益彰。

  8、訓啟過:人孰無過,憚改非宜。三省吾身,多聽善言。問過即改,勿遲勿墮。

  9、訓守法:遵紀守法,暢行之道。單位典章,率先履行。國家法制,秋毫不犯。

  《日照牟氏家訓》

  周禮以鄉三物教萬民,是德、行、藝,人所不可斯須去矣!吾家德、行、文學,代不乏人,而詳考內曾不一及者。頌美聽之公評,姱修嚴於自立,果其可敬可師,空谷自有不言之芳也。吾族人其勖諸!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況下此乎!今我族人,即極貧亦思自了,尚無投靠他人及身充衙役之事。倘不自愛,品行不立,於禮義廉恥有虧者,凡我族人公誚讓之,不得入譜。

  家之尊卑長幼,原有定序。世俗之禮,主客易位,上下倒置,試思弟行兄前,侄居叔上,於心忍乎?習而安焉,且生凌長,加大之漸。自今,我族人相值昭穆次第,一如廟中之序,易地皆然。勿以客禮相處,親遜之風其勿替乎?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