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姓圖騰(帥氏圖騰)
帥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皆是源於師姓。一是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師咼之後,屬於避諱改姓為氏。奉師咼為得姓始祖。二是出自三國時代師昺,為了要避晉景帝的名諱,就將自己的姓改少一橫,變成了帥氏。帥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七十六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第三百八十七位。
【釋義】帥,佩巾也。甲骨文的“帥”字,像兩手執席形,無巾字在側。金字的“帥”字,才變成形聲字的“帥”。借用為將帥之用字。因“帥”字借用了巾的首飾之義,表示首領之義,“帥”為商周時期的官名,“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稱屬,屬有“長”;十國稱連,連有帥。”帥是古代軍隊的基層幹部,後來提升為一國之帥、一軍之帥。“帥人”當與他們先祖的官職有關,也與帥名、帥城的地名有關。他們以“帥”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加以崇拜,形成“帥”姓。
【得姓始祖】
師咼:晉國大夫,晉景公喜歡自己親自擔任成師之職。“成師”,即晉國王室禁衛軍的統領,出行時銀鎧金盔,威風凜凜,十分神氣。師咼為了要避晉景公的忌諱,就將自己的姓氏字“師”減去一橫,改成帥氏,開創了帥氏家族,世代相傳至今。帥氏族人大多尊奉師咼為得姓始祖。
師昺:晉朝時期官為大司徒、黃門侍郎、右將軍、散騎常侍、兵曹尚書。在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立晉之後,追尊自己的伯父司馬師為晉景皇帝,因晉景皇帝的名字中有“師”字,為了避故君主名諱,師昺就效仿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師咼,也將自己的姓氏字“師”省去一橫,改為“帥”,從此,師昺的以及其他同朝的師氏族人和後裔子孫們即沿襲帥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師咼之後,屬於避諱改姓為氏。
據史籍《廣韻》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師氏原來出自古代掌樂之官,因為古代掌樂之官曰師,故以官為氏而姓了師氏。
傳到春秋時期晉景公姬獳執政時期(一名姬據,“病入膏肓”的主角,公元前599~前581年在位),有一位師咼在晉國任大夫。晉景公喜歡自己親自擔任成師之職。“成師”,即晉國王室禁衛軍的統領,出行時銀鎧金盔,威風凜凜,十分神氣。師咼為了要避晉景公的忌諱,就將自己的姓氏字“師”減去一橫,改成帥氏,開創了帥氏家族,世代相傳至今。
帥氏族人大多尊奉師咼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師帥,是西周軍制官職稱謂。西周時期,軍下設師,每師兩千五百兵,周王室擁有六師軍隊,而在各諸侯國中,除了齊國姜太公擁有五師以外,其他的侯爵國擁有三師,伯爵國擁有二師,子爵國擁有一師,郡侯無師。至春秋以後,周王室疲弱,各諸侯國逐漸自大,無視周禮典制,各自紛紛擴軍,如晉國、秦國、楚國、齊國、宋國、魯國等大國皆擴軍至六師。到了戰國時期,師的建制已達萬人,七雄皆各自擁兵數十師,周王室根本就無可奈何。兩週時期,師的最高軍事長官稱“師帥”,後細分有中軍帥、上軍帥、下軍帥、左軍帥、右軍帥、後軍帥等等。
在師帥、中軍帥、上軍帥、下軍帥、左軍帥、右軍帥、後軍帥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帥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晉朝時期大司徒師昺之後,屬於避諱改姓為氏。
在三國時期,曹魏政權中有一位著名將領師纂,公元?~264年待考,他原為司馬懿的次子、大將軍司馬昭的主簿,後被派遣到太尉鄧艾軍中擔任督軍司馬,隨鄧艾參與了滅蜀漢政權的一系列戰役。平定蜀漢國後,師纂擔任了益州刺史。後鄧艾被鍾會誣告,司馬昭下令把鄧艾、鄧忠父子以檻車押回,師纂也隨同返回,與鄧艾父子一起被害。按史籍《三國志》的記載,師纂的後代叫師昺,在晉朝時期官為大司徒、黃門侍郎、右將軍、散騎常侍、兵曹尚書。在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立晉之後,追尊自己的伯父司馬師為晉景皇帝,因晉景皇帝的名字中有“師”字,為了避故君主名諱,師昺就效仿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師咼,也將自己的姓氏字“師”省去一橫,改為“帥”,從此,師昺的以及其他同朝的師氏族人和後裔子孫們即沿襲帥氏。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只有在晉朝任職的師氏族人更改為帥氏,而黎民百姓中的師氏並未改變姓氏,仍然大有師氏族人存在。避諱只是暫時的,西晉王朝的歷史只有四十二年,因而許多帥氏後裔後來又恢復師氏。由此,後世許學者皆認為師氏、帥氏本是一姓。師昺依靠司馬氏家族飛黃騰達,但西晉壽短,晉武帝死後,子侄們爭權奪位,兄弟鬩牆,爆發了箸名的“八王之亂”,結果帥氏一族家破人亡,後裔淪落四方。
帥氏家族由今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興起,迄今一千七百餘年,堪稱《帥氏家譜》扉頁題字所述:“岢嵐遺風,源遠流長。”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官吏帥都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帥都督,是南北朝時期西魏政權設定的軍制官位,與大都督、都督一樣,皆統領鄉兵,即地方武裝的長官,後逐漸成為散官階名。北周時期沿襲續置,官秩正七命(從六品上)。隋朝時期成為勳名,後廢黜,歸入都督系列。
在帥都督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帥督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帥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南宋朝時期官吏帥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帥司,是宋朝時期設定的一種官職,即安撫司的最高行政長官,仿隋朝時期的安撫大使之稱,在宋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設定,長官稱安撫使,白稱“帥司”,有安撫副使、同勾為副長官,屬下還有帥機、帥守等官員。 宋朝時期,一方地區稱“路”,帥司則統領一路兵政,後兼領各路軍務以及治安之事,必要時可由知州、知府兼攝。這種官職一直沿用至民國初期。帥機,專職負責機宜文字,也就是機要秘書、機要參謀之類的官員;帥守,就是當知州、知府兼攝安撫使時給予的稱謂。
在帥司(安撫使)、副帥司(安撫副使、同勾)、帥機、帥守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帥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帥姓出自西晉,當時晉國定都洛陽,後遷長安,因此河南洛陽、陝西長安一帶即為帥姓發源之地,也是早期繁衍發展之地。
南北朝至唐宋期間,逐漸向周邊地區及江南一帶擴充套件,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陽郡、范陽郡、平原郡為郡望。
分佈
宋朝時期,帥姓人口稀少,僅僅出現在四川地區。
明朝時期,帥姓人口激增,大約有1萬6千人,在全國主要分佈在江西、四川、湖北、浙江、安徽、貴州、湖南等地,江西是帥姓的第一大省,集中了大約全國帥姓人口的32%。
當代帥姓的人口大約13萬,為第三百八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0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帥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四川、重慶、江蘇、浙江、貴州等省市,江西居住了帥姓總人口的27%,為帥姓第一大省。
帥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贛閩、廣東東北、湘鄂大部、河南東南、皖蘇大部、浙滬、川渝黔雲大部、廣西西北,帥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3%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9.7%,居住了大約73%的帥姓人群。
今江蘇省的揚州市、南通市、江都市、泰州市、淮安市,重慶市的合川區、雲陽縣、巫溪縣、奉節縣、綦江區,湖北省的武漢市江夏區、十堰市、開江縣、天門市、紅安縣、宜昌市、孝感市、松滋市、谷城縣、浠水縣、大悟縣、黃梅縣、襄陽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新建縣、安義縣、九江市、奉新縣、吉安市永豐縣、撫州市臨川縣、進賢縣、銅鼓縣,河北省的保定市、文安縣,山東省的菏澤市單縣、濰坊市、日照市、濰坊市安丘市、諸城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漢壽縣、益陽市、新晃縣,廣東省的佛山市南海區,貴州省的安順市、銅仁市,山西省的原平市、定襄縣河邊鎮青石村、朔州市應縣大臨河村、繁峙,陝西省的西安市楊凌區、商洛市丹風縣,四川樂山市、四川青神縣、西充縣、南部縣、犍為縣、宜賓市珙縣、都江堰市,遼寧省的西豐縣,福建省的建寧縣,浙江省的杭州市,雲南省的曲靖市、鹽津縣等地,均有帥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靈石縣:舊屬介休,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庚戌,公元590年),隋文帝巡幸途經此地,挖河開道時掘出巨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並有“大道永吉”四字,以為祥瑞,稱之為靈石,並以此名置縣。這塊靈石如今被儲存在舊城北端的天石公園內,據考察,實為一塊含鐵量較高的隕石。靈石縣縣城是山西最小的縣城之一,一千多年來,歸屬雖然多變,縣名基本未變。1958年曾於孝義、介休合併稱介休縣,1961年恢復靈石縣。
堂號
平原堂:以望立堂。
靈石堂:以望立堂。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彈琴,春秋時期,魯國樂師師襄善彈琴,孔子曾拜他為師學琴。
字輩
湖北雲夢帥氏字輩:“元亨利貞永樹家升”。
湖北浠水帥氏字輩:“啟世登科第皇都德意懷國安邦”。
湖北宜昌帥氏字輩:“總振維榮芳開先啟秀良文章昭祖德”。
四川樂山、合江帥氏字輩:“大地文德宣樹仕希培月淑公共佑世”。
四川宜賓帥氏字輩:“友成文已(玉)元自昌國正先開邦崇祖澤超瓊應世賢兆懋廷如步宗子仕明天”。
四川珙縣帥氏字輩:“崇天元有朝宏正國文達至中增培祖德子孝家興賢聖光榮”。
四川南充市南部縣水音鄉陳橋村帥家灣字輩:“榮鼎允美廷司元正文仕德時丕承大家能子修其天爵從之”
重慶合川帥氏字輩:“光昌兆遠大”。
重慶綦江、壁山帥氏字輩:“應欽秉源年正永洪大澤世代朝先志文華光尚國”。
重慶市綦江區永新鎮帥氏字輩:一芝應永洪、山國定玉登、文明光毓秀、紹學治邦廷。
江蘇淮安帥氏字輩:“冠正順建……”
貴州安順帥氏字輩:“士學國瑞起”。
浙江豐茶帥氏字輩:“尚木世應宗國家逢全治封建正光昌大經思永振安定啟民良”。
雲南鹽津帥氏字輩:“其大廷應喜安光忠世永福壽樂太平久遠同時正”。
江西奉新帥氏字輩:“式如珠玉品德道樂傳芳”。
江西奉新鎖石後村帥氏字輩:“大道能經國,康祺再起歌。”
江西銅鼓縣帥氏字輩:“世尚明新學,家傳禮義淳。文章資善治,令德慶長春。”
山東菏澤帥氏字輩:“惟盡忠孝廉,宗訓智仁勇... ...。”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晉國;
源於樂師。
——指帥姓得姓源流。
五言通用聯
兄弟雙進士;
父子四名家。
——上聯:清代雍正進士帥念祖及其弟、康熙進士帥光祖。下聯:清代舉人、詩書畫家帥我與其子仍祖(詩人)、念祖(進士、畫家)、光祖(進士、文學家),父子四人皆為名家。
六言通用聯
方伯指繪成畫;
子連尸解為仙。
——上聯:清代帥念祖,善用手指醮墨作畫,山水花草,栩栩如生。下聯:宋代人帥子連,形貌奇偉,膂力超人,獨住南嶽三十年,傳說太平興國年間尸解成仙。
七言通用聯
功勳永垂西晉史,
淵源遙溯尚書郎。
——指帥姓得姓源流。
十言通用聯
名利都捐,芳蹤忽見關右;
廉靜不擾,音容永祀江南。
——上聯:帥子連。下聯:宋代進士帥範,靈石人。調岢嵐軍政,兵民感慕。後督理江南茶稅,廉靜不擾,民影象祀之。
【典故軼事】
師變帥
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司馬昭生了個兒子叫做司馬炎,建立了西晉王朝。坐了龍椅之後,司馬炎叫做“晉武帝”。
這個晉武帝很孝順,雖然篡了曹魏皇帝的位,卻還知道實際是老爹的功勞,便急急給司馬昭追贈了帝號晉文帝。後來想想,光憑爹爹一個人的陰謀也不能成事,伯父司馬師拼鬥了大半生,不好抹滅他篡位的功績,於是也尊之為皇帝,稱作“晉景帝”。
這一下,事情鬧出來了!
這日來了個倒楣鬼尚書!巧不巧地上了一份奏章,晉武帝一看署名,赫然見到了“師昺”兩個字,龍顏大怒之下,將這師昺喚到了龍庭,厲聲道:“師愛卿!朕想借你的頭一用!”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師昺頓時淚如雨下。不過,此人大有祖宗遺風,當下便如竹林七賢般哼了幾哼,算是替自己奏起哀歌。
晉武帝皺起龍眉,道:“別忙著哭,你腦袋都要給人摘了,難道不想知道自己為何惹禍麼?”
師昺垂淚道:“臣一向愚魯,叩請聖天子賜教。”
“師愛卿……”晉武帝幽幽嘆息,“你的姓名不好。”
“這……臣的姓名不好……”師昺急急思量,霎時一拍雙手!顫聲道:“可是這個昺字麼?臣辦事不力,日日拿大丙……”
“去!管你甲乙丙,朕煩惱的是你這個師字。”
師昺驚疑不定,慌道:“聖上是嫌臣師心自用、師出無名、師其故智,不求長進,所以要砍臣的頭?”
“你扯遠了!” 晉武帝哈哈大笑起來,他站起身來,拍了拍師昺的腦門:“知道朕的伯父叫做什麼名字麼?”
師昺恍然大悟,方知緣故,喃喃便道:“聖上的伯父是……是司馬、司馬……”那個“師”字還沒說出,已聽得龍鼻噴出兩道重重的龍吟,當場震得師昺魂飛魄散。
沒法子,帝名廟號須迴避,“司馬師”當上晉景帝,師字便成一家專用,李世民做天子,觀世音菩薩還得減字改名做觀音。連神明都要回避了,何況是你個凡夫俗子小老師?
可憐師昺淚眼汪汪!人雖然留了腦袋下來,姓卻給砍頭了。
為了此事,日後史家留了這麼一段記載下來:“晉有尚書師昺,避晉諱,改為帥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