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氏起源及歷史

鄢姓圖騰_鄢氏圖騰

鄢姓圖騰(鄢氏圖騰)

  鄢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妘姓,出自遠古顓頊帝的玄孫陸終第四子求言,屬於以國名為氏。根據史籍記載,陸終的第四個兒子叫求言,封在鄶國,又稱會人,會人的後裔,西周時封於鄢,春秋時被鄭國所滅,子孫以鄢為氏。鄢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六十三位,人口約二十萬,現今排在第三百二十九位。

  【釋義】鄢,由“焉”和“邑”組成,“焉”的本義是鳥,即焉鳥。“鄢”本身表示“焉人”居住的地方。

【得姓始祖】

  求言:相傳帝顓頊的元孫陸終的第四個兒子名求言,封在鄶國,今河南省新鄭縣西北的一地,當地居名時稱會人。會人中有後代在西周時被封在鄢(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建立鄢國。春秋時鄢國被鄭國滅掉,鄢君的子孫仍以國名為姓氏,稱為鄢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鄢氏正宗。

  各支始祖

  鄢燧武:號邵南,生唐憲宗元和丙戍年正月十六日辰時。幼失父母,好學篤志,抱雄才大略,不較小節。唐垂拱初拜潭州節度使,以軍功轉湖南節度使尋升安武公。嶺南蠻叛,鄢燧武奉詔討平之。歸過清江鎮時遂隠於洪州。唐宣宗念其不置詔徵不起,尋封安武王,其時鄢燧武已薨。唐大中年間,再表其門日大德,敕封福惠真人。夫人餘氏同葬於鎮之凌雲峰。是為洪州(今江西南昌)鄢氏始祖。

  鄢榮泰:鄢燧武第五世孫,公元927年7月19日生,來自湖南循州龍潭九曲巷,後裔子孫分佈於吉水燕坊、丁江、螺田鄢家、白沙城上(螽斯堂)、烏江石獅頭、興國鄢屋、方太圩、吉安北門、泰和冠朝社下文水(敷德堂)等地。是為江西吉水北溪、湖北天門、湖南華容鄢氏始祖。

  鄢希禹:博通五經,朝庭三徵而不就,攜妻子居江西豐城黃金灘。至十四世克文,明成化間訪遊荊楚,圍湖造田,名曰荷花垸(今屬監利汴河鎮),尊為監利、沔陽、華容等地始祖。1948年,因堤垸失修,荷花垸潰口,三十一世列文率家人遷居華容楊林所,以漁樵為生,現人丁分居城關、插旗、江洲、整合等地。

  鄢行幹:生叔麟、本聰,生興、軾、珠,分南北中三分,南分所在地鄢港(今湖北江陵)、譚彩剅(今湖北江陵)屬江陵縣秦市鄉,位於洪(今湖北洪湖)、沙(今湖北沙市)公路中段,西接普濟(今湖北江陵),下通監利(今湖北監利),南分還包括石首市(湖北)繡林。中分包括鄢公堂(今湖北江陵沙崗公議村八組)、鄢家凹(今湖北江陵沙崗公議村九組)、香草湖(今湖北江陵)、江家岸、鄢家河、斗笠灣。北分包括蓮花堤(今湖北江陵)、落水洞(今湖北建始縣紅巖寺鎮)、咸池壩(今湖北建始縣紅巖寺鎮)、塘壩子村(今湖北建始縣高坪鎮)。是為湖北江陵、監利、公安鄢氏始祖。

  鄢樂媚:隨漢高祖起兵,食採鄢陵縣。傳五世孫鄢燧文遷福建;鄢燧武遷江西清江樟樹鎮。鄢燧武之裔十世鄢曜,居豐城白馬泉塘,鄢曜居豐城金盆,鄢曜魒居北湖白富。裔十八世鄢九震、鄢繼仿、鄢繼傑兄弟三人遷楚南龍陽(今湖南漢壽)羅家衝馬頭山,又遷五寶山,分遷石板灘、蒼港。鄢魒裔二十五世鄢開源,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江西豐城遷居湖南益陽。鄢開源生鄢導幹、鄢導經,鄢導幹生鄢盈基、鄢盈寶,鄢盈基遷清泉縣八方,鄢盈寶生鄢公祿,明萬曆間遷湘潭十七總錢家塘鄢家巷柞樹園、烏石鄢家衝,又分遷劍峰等處。導經生四子:鄢盈槐、鄢盈棟遷益陽;鄢盈林子鄢致民,遷沅江;鄢盈梓遷桃源、武陵。是為湖南湘潭鄢氏。

  鄢箕輝、鄢仲澄、鄢寶廷、鄢邦政、鄢曜魁:鄢燧武后嗣。鄢曜魁生鄢元興、鄢元世、鄢元盛、鄢元偉,傳至鄢季叔,生鄢德山、鄢關山、鄢靜山。鄢關山生鄢永英,鄢永英生鄢和厚,為大房祖。鄢德山生鄢朝英、鄢邦英、鄢國英,鄢邦英生鄢和政、鄢和制,鄢和政為二房祖,鄢和製為四房祖。鄢朝英生鄢和貴,為三房祖。鄢國英生鄢和遜,為五房祖。鄢和貴傳至鄢艮、鄢覽,兄弟徙居益陽汾湖洲灣塘西林。是為湖南益陽鄢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妘姓,出自遠古顓頊帝的玄孫陸終第四子求言,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帝顓頊的玄孫名陸終,生有六子,第四子名叫求言。

  在夏王朝時期,求言的後人被封在鄶(今河南新鄭西北部),當時其族人被稱作鄶人,建有鄶國,國君稱“鄶侯”。

  到了殷商末期,鄶侯率領族人參加了周武王姬發的滅商戰役,因此在西周初期,鄶侯被周武王重新封在比原鄶國更南部的鄢地(今河南鄢陵),晉升為侯爵,時稱“鄢侯”,他重新建立了鄢國,一般史書稱其為“鄢君”,但魯國太史左丘明在《春秋左氏傳》中仍記載其為“會國”。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二年(鄭武公姬滑突二年,公元前769年),鄢國被東遷而來急於擴充地盤、穩固國體的鄭武公率軍吞滅,其地成為鄭國的鄢邑,史書記載這個過程為“鄭滅鄶”。

  鄢國滅亡後,在鄢君的後裔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鄢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鄢氏正宗。鄢陵地區以盛產臘梅著稱,為國寶四花之一。

  源流二

  源於伊祁氏,出自遠古堯帝后裔喦,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該支鄢氏源於堯帝之後,有一個人名叫“喦”(喦,即“巖”的古體漢字),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勇士。

  在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鄭莊公姬寤生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著名的“鄭攻周之戰”中,因喦曾竭力輔佐鄭莊公在擊敗周王室軍隊時戰功顯赫,鄭莊公特按其名“喦”之諧音賜姓為“鄢”,稱鄢喦,並封賞其居於故鄢國之地鄢邑。鄢喦死後,就殯葬於鄢邑,故而後來的史家將鄢邑稱作“鄢陵”,即今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境內。

  在鄢喦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帝王賜姓相傳,皆稱鄢氏,世代相傳至今。由於該支鄢氏是由鄭莊公所賜,邑地又為鄭莊公所封,故源其宗為“鄭邑氏”。該支鄢氏族人自秦、漢以後世代居於四川北部地區,故自謂“川北鄭邑氏鄢氏族裔”。

  源流三

  源於高陽氏,出自遠古顓頊帝后裔祝融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遠古火正祝融氏的後裔子孫,有在西周初期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者,建有羅國。

  羅國在周桓王二十一年(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楚國發動的“攻羅、鄢之戰”中遭受沉重打擊後,即一蹶不振,基本上已無力再與強大的楚國對抗。

  到了周莊王姬佗七年(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羅國最終被楚國所滅。楚武王隨後於故羅國之地另置了一個鄢邑,安置依附於楚國的原鄢國貴族及其族人,因稱鄢國,是楚國的傀儡國。

  當時的羅國殘餘貴族被迫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流域(今湖北枝江),至東周末期又南遷至湖南長沙地區,之後以故國名為姓氏,稱羅氏;而留居在新鄢國的原羅國人則成為了鄢國之民,其中後來有以國名為姓氏者,亦稱鄢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鄢縣尹,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鄢國被鄭國所滅,之後鄢國成為鄭國的附庸國。

  周桓王二十一年(楚武王熊通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楚武王發動了著名的“攻羅、鄢之戰”,附庸於鄭國的鄢國被強悍的楚國所吞併,其地被設定為楚國的鄢縣。

  後來,楚國有個貴族大夫擔任了鄢縣令尹,負責管理鄢縣之地,時稱其為鄢將師,在他的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管轄之地名為姓氏者,亦稱鄢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奭之後裔,出自遠古顓頊帝后裔祝融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西漢文帝時,鄢希巽“易燕為鄢”,為鄢姓來源提供了另一種源流。

  據文獻《范陽鄢氏重修族譜·安州城伋公世系·一世祖燕伋公》中的記載:“鄢希巽公為燕伋公卅五世孫”。

  該譜書中所記載的“安州城燕伋公”,就是孔子門下七十二賢弟子中排名在第十四位的的燕伋。

  燕伋,字子思,為燕山人,即今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縣城西關水溝鎮燕家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賢之一。

  燕伋一生有三次赴魯國跟隨孔子學習,共有十七年。業就歸裡後,他在千陽西關裴家臺設教授徒,傳播孔子思想。在設教期間,燕伋因非常思念恩師孔子,便每日去學堂的後面登高望遠,他嫌立足不夠高,看得不夠遠,便每天都用衣襟撩土墊足,日復一日持續了十八年,日積月累,在其立足之處形成了一座高達十米、底徑三十來米的巨大土臺,史稱其為“燕伋望魯臺”,被後世人們尊稱為“中華尊師第一臺”。

  據歷史文獻《鄢氏流源總世傳·希巽公世傳》中的記載:

  鄢希巽,本名燕希巽,字德鳳,為子思的第三十五世孫。文獻記載他身高七尺有奇,才識深沉,精通太公陰符及黃石三略。在西漢文帝執政時期,太傅賈誼推薦燕希巽於朝,領兵出擊匈奴有大功,以是承恩賜姓氏錫嘉名,並拜為太原將軍,從此改稱鄢希巽。鄢希巽的大兒子子名叫鄢南雲,字景祥,其性聰敏,精通韜略,在漢元狩中期拜武職,亦繼承父親之業,領兵攻擊匈奴,一直打過焉支山、祁連山,皆獲大捷,蒙恩置邵,賜爵為鄢陵侯。

  在鄢希巽、鄢南雲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帝王賜姓相傳,皆稱鄢氏。該支鄢氏族人早期居於江西吉水地區,後有遷至臺灣省高雄市,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完顏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完顏氏,以部為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大金國之後,成為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謂之為“王甲部”,滿語為WanggiyaHala,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蒙古氏、錫伯族以為姓氏,其實乃金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清朝中葉以後,完顏氏族人多冠漢姓為鄢氏、汪氏、王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鄢札氏,滿語為Yangia Hala,原為女真鄢札氏部落,世居長白山區,後在明朝末期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時,在長白山區頑強對抗了一年多,終因勢孤力單而歸降後金政權,該部族長被佟·努爾哈赤敕封為將軍,其後代直到清乾隆年間皆駐守在吉林地區,以原部落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改冠漢姓為鄢氏,今子孫後代大多仍在吉林省境內。

  源流七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鄢氏,出自歷史上的西域民族,在宋朝時期有改為漢姓鄢氏者,其源紛說不一,因此詳實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今寧夏、雲南這兩地多有回族鄢氏族人分佈。

【遷徙分佈】

  遷徙

  鄢氏家族,是來自西周初的鄢國,他們的得姓源流大約有2000多年的歷史。鄢氏是由周朝時期以國為氏而得姓,他們的發祥地,就是現在的河南省鄢陵縣。根據史籍記載,陸終的第四個兒子叫求言,封在鄶國,又稱會人,會人的後裔,西周時封於鄢,春秋時被鄭國所滅,子孫以鄢為氏。有關鄢氏早期活動的情形,古籍上很少記述。但鄢姓的人物,在上古、中古時代都沒有見記載於史書的,直到明朝,一下子出了好幾個名人,如鄢高、鄢桂枝、鄢鼎臣等,都是著名的好官。鄢姓望居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縣、房山縣一帶)、太原郡(秦置,漢為太原國,後又改為太原郡,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鄢姓還有一支流源,現寧夏涇源縣惠臺鄉,大約有佰來戶人家,據悉在1871~1875年間從今陝西省彬縣某地因戰亂來此,此地代表人物鄢正國(約1980年左右任寧夏涇源縣縣長)。

  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 年),鄢氏五十五(章房後裔)太澄公,屢試不第,遨遊至閩綏安北(今福建省建寧縣)溪口鎮黃溪堡上查源,見龍峰秀拔,風景如畫,就擇地定居之,成為鄢氏開閩始祖。後因上查源地方小,沒有發展餘地,後裔紛紛遷往他鄉。綏安鄢氏七世吉郎公遷本縣西區裡心鎮雙溪村和德坊,惠郎公遷楓源;仲郎公遷江右南豐玉田(今江西省南豐縣玉田鄉)唯乙郎公念先祖墳墓在此而不忍離去,至九世寶珊公始卜居藍田溪楓村(距離上查源僅1.5 公里路,上查源又分裡上查源和外上查源,祖居地為外上查源,至今裡,外上查源的田地均還是鄢氏後裔耕種)。

  綏安鄢氏十一世識幾公、又名識,字知幾(仲亨公之子),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中舉人、任四川榮縣縣令,後升浙江金單知府、敕封奉議大夫。時遇倭寇(日本侵略者亦稱海盜)騷擾鄰地,帝以為公不濟而究其責,謫戍閩延津(今福建省南平市)。後經查實、非公之過、分清了責任、官復原職。順其時公已年邁,請辭。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公奉紅牌移民,挈夫人杜淑真宜人,兒子清真公,舍孫公、清春公遷居閩永福利洋(今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大洋鎮麟陽村),墾田30畝,建房於限柄坊(今麟陽鄢氏宗祠所在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二修的《綏安鄢氏宗譜》序中明確記載:“仲亨公之子識幾公復遷棺誠永福縣麟陽。”2003年3月25 日至30日、撼海、禮或,行勉、國週四人一行到建寧訪祖,影印回光儲年間五修的《綏安鄢氏宗譜》第二卷末頁是爾圖中清楚記載:“識幾公於明樂年間遷閩者福州永福縣”。

  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麟陽鄢氏二世清真公夥同明星張氏和有尤乾戴氏建高蓋山腳下的“名山院”辦學,並聘男拳發源地“ 蕭連寺”的武道士為鄢氏子孫及鄉民傳授南拳武藝。此乃全國最早的“文武學校”(至明宗禎十七年正畿公領導反清復明舉義之後、遂被冠名為“南少林名山院”)。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因公與當地顧家爭奪名山院的施主權,清真公被誣陷造反罪,遭滅門之災。有幸舍孫公的長子璇公夫婦及其子侄等6人得以逃匿,免於難。數年後,平反昭雪,璇公等6人才返回利洋。復興家園,繁衍後代,如今已發展成近萬人的旺族。璇公字仲章、對吾麟陽鄢氏有再造之功。璇公本為二房,其侄鈺公乃長房,時鈺公僅五虛些,是璇公將其撫養成人,鈺公為感恩璇公,尊璇公的後裔為書之東房,自退居詩之西房。從此吾麟陽鄢氏這種敬老扶幼、互相禮讓和知恩圖報的優良傳統鄉民傳為佳話。詩之西房的後裔曾送“重振祖基”的牌匾給書之東房作紀念。至今這快牌匾還掛在祠堂廳堂內。

  分佈

  宋朝時期,鄢姓人口很少,主要集中在江西地區。

  明朝時期,鄢姓大約有7千人,全國鄢姓主要集中於四川、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等地,四川為鄢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鄢姓總人口的26%。

  當代鄢姓的人口大約有20萬,為第三百二十九位姓氏,約佔全國人口的0.014%。自宋朝以來的1000年中,鄢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目前鄢姓的第一大省為湖北,大約佔全國鄢姓人口的56%,其次分佈在江西、貴州、湖南,這三省又集中了鄢姓人口的31%。全國形成了以湖北為中心的鄢姓分佈區。

  鄢姓在人群中主要分佈表明:在鄂皖大部、江西、河南東南、福建西部、湖南東部、廣東北段、貴州西南、廣西西部、雲南東部、甘寧大部、陝西西段、內蒙古東北、黑龍江大部大約為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4%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6%,居住了大約55%的鄢姓人群。在粵桂湘大部、海南、雲貴川大部、重慶、福建東部、浙江西部、安徽東端、山東南端和北段、河南中部、湖北西部、陝西大部、寧夏北端、甘肅中部、青海東部、內蒙古中西部、黑龍江南部、遼吉大部,鄢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4%—0.08%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6.5%,居住了大約33%的鄢姓人群。

  此外在今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湖北省的恩施市、宜昌市、仙桃市、監利縣、鄂州市、天門市、鍾祥市、紅安縣、老河口市、房縣、黃岡市黃梅縣,河南省的駐馬店市正陽縣、南陽市鎮平縣、桐柏縣、信陽市、扶溝縣、光山縣,湖南省的常德市鼎城區、臨澧縣、新化縣、衡陽市、邵陽市新寧縣橫橋村,河北省的南皮縣、滄州市,山東省的鄒平縣、泰安市、濰坊市、威海市、乳山市,江西省的萬安縣、贛州市、吉安市、吉水縣、豐城縣、寧都市、廣豐縣、上饒縣、興國縣、臨川縣、高安市、渝水縣,福建省的三明市建寧縣、福州市永泰縣,安徽省的合肥市、望江縣、懷遠市、蕪湖市、東至縣,遼寧省的瀋陽市新民縣,四川省的巴中市、井研縣、樂山市、瀘州市、合江縣、簡陽市、營山縣,汶川縣,都江堰,重慶市的九龍坡區、梁平縣、大足縣,浙江省的建德市、湖州市、武義市、麗水市慶元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涇源縣,臺灣省的高雄市、臺中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來賓縣,陝西省的漢中市、安康市,貴州省的遵義市、甕安縣,雲南省的昭通市、鎮雄市,黑龍江省的雙鴨山市,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日本等地,均有鄢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范陽堂:以望立堂。

  此外還有悠遠堂、聚慶堂、永慶堂、言遠堂、崇本堂、千秋堂、興順堂等。

  字輩

  江西豐城泉港鄢氏字輩:“燧輝仲廷政曜德宏名閏禮仁彥文紹和雲茂大安守孟子雯方世慶啟元映儒明顯揚邦治國輔佐良純靜徽音遠皇恩道範長綿延家聲振克敬永隆昌”。

  江西豐城尚莊鄢氏字輩:“金登門顯揚洪範定成章光祖資其德開祥起善良育全方見貴”。

  江西豐城鄢氏一支字輩:“趙祖禮敬長奇功千古賢偉計萬年方”。

  江西鄢家坊鄢氏一支字輩:“國鳳大曰紹啟祥寶和昌惠吉”。

  江西鄢家坊鄢氏一支字輩:“如鴻飛騰定國安邦昌惠吉”。

  江西贛州鄢氏字輩:“金春士懋佳永傳先紹遠丕揚日月漢吉”。

  江西吉安鄢氏字輩:“雲士嘉承光大宗世楊名顯新忠”。

  江西折桂鄢氏字輩:“毓才仁鍚昌定發興”。

  江西吉水鄢氏字輩:“先德清泰文明耀儒雅振”。

  江西七星凹鄢氏字輩:“興仁宗義禮智信振家”。

  江西萬安鄢氏字輩:“培品欽俊……”。

  江西上饒鄢氏字輩:“萬善全於慶由(油)……”。

  江西合水派、石獅頭派鄢氏字輩:“洪運接□財徵寶”。

  江西聚慶堂、永慶堂鄢氏字輩:“明元廷日祥定開洪運先紹”。

  江西鄢氏一支字輩:“德學同遵崇興賢定作宗永遠豐存繪光武紀昌龍”。

  江西鄢氏一支字輩:“上承樂肇福蕙傳芳維嗣忠義繁衍綿長”。

  四川巴中鄢氏字輩:“長法永興盛明”。

  四川瀘州、合江鄢氏字輩:“祭登京新世國毓士光昭克紹書香永名傳萬善高”。

  四川簡陽鄢氏字輩(現居汶川映秀都江堰一帶):“世可守宏重申國先正文永定章成燦榮華戰瑞昌。”

  四川簡陽鄢氏字輩:“維先碧德紫富貴定發家”。

  四川冕寧鄢氏字輩:“弘九如正應國文朝啟君成良德懷玉紹志文忠新光耀祖澤東聖賢臣”

  重慶九龍坡鄢氏字輩:“明蕭文奎玉德哨華光宗仁義理智信福壽永昌隆”。

  重慶梁平鄢氏字輩:“宗正承啟大文朝廷永遠昌隆家振洪開安定邦國長髮其祥”。

  重慶鄢氏一支字輩:“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

  湖北恩施鄢氏字輩:“輝仲廷政曜昌秉敏子文裡伯志大仕可賢孟德成宏時景和吉家鹹聚豐道澤高廣盛楚書維善同希賢興隆本發業美克松敦厚必睦孝修齊貴恩功”。

  湖北天門、鍾祥鄢氏字輩:“國知至天元洪烈來盛(聖)奉先思(師)孝”。

  湖北紅安鄢氏字輩:“應祚永延安世泰 本宗發達吉祥亨 德文啟佑芳名顯 昭穆和怡遠有興”。

  湖南新化鄢氏字輩:“世澤承周大宗功自漢隆”。

  湖南衡陽鄢氏字輩:“必政榮詩君萬代永興隆一定安邦國紹燻華祖宗入道先刻志立德在城鎮休齊與治平大學調木順”。

  湖南華容鄢氏字輩:“真君應國家修正誠知致天元洪烈來盛奉先思孝繼述維良作德錫慶為善克昌尊經樂道敦本立方文遠蔚起世澤延長”。

  湖南湘潭鄢氏字輩:“公秀正奇昆世裔廣昌明紹起文光顯永遠慶宗宏蘭桂騰芳茂麟螽英蔚生丕承昭穆序萬代繼興榮”。

  山東鄒平鄢氏字輩:“桂□雲良昌洪郢清明大盛承守宗德榮慶國恩繼緒萬景允毓鴻春”。

  山東濰坊鄢氏字輩:“泰嶽梁莫柱肇祖禮敬長”。

  四川營山鄢氏字輩:“世澤承周大宗功代盛傳嗣昌隆益遠”。

  浙江湖州鄢氏字輩:“承澤國志懋本思學明光崇厚”。

  遼寧新民鄢氏字輩:“成義興周士啟玉廣齡景如德常守國昭明繼永良嘉廷榮久有維文自吉祥顯俊鴻錫福積善萬年芳”。

  福建永泰鄢氏字輩:“子可體則秉禮行仁繼(桂)世為職天必汝昌永顯家國”。

  鄢氏一支字輩:“宏仁興正國幹忠德禎祥禮義傳富貴榮華詩文章”。

  浙江慶元鄢氏字輩:“士子以榮登,萬善全餘慶,由來祥瑞呈,學能崇道蘊,自可振鴻名,積厚英華髮,飛騰定有聲,根深枝葉茂”。

  貴州畢節一支鄢氏字輩:“世朝邑大 文武全才 光宗守祖 永安定貴”

  安徽望江鄢氏字輩:“國運從家計,萬世振邦仁”。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青山遁跡;

  白簡遭彈。

  ——上聯典指明朝末期福建永福人鄢正畿,字德都,明朝滅亡後,他面向北方慟哭,幾乎氣絕;從此遁跡深山,也不應科舉考試,常寫詩作文表明心跡,自號亦必道人,後自盡而死。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南昌人鄢懋卿,明嘉靖年間進士,官左副都御史,後由奸相嚴嵩推薦,總理兩浙、兩淮、長蘆、河東鹽政。其任貪婪以極,所到之處,賣權受賄,每年都向嚴嵩及其他權貴送厚禮。他的生活也極為奢侈,用文錦鋪廁所中的坐床,用白金裝飾小便器;每次出行都帶上妻子,特製五彩輿,讓十二個女子抬著。後官至刑部右侍郎。嚴嵩被撤職後,他遭彈劾流放戍邊。白簡,彈劾官員時用的奏章。

  青雲有路;

  簿糈犒英。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鄢發,舉中進士入仕。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鄢鼎臣,志行卓越,捐簿糈以犒勇士。

  十三言通用聯

  祠宇恰龍磐,地屬金家,水環玉帶;

  堂門臨虎踞,池瞻綵鳳,燕織春風。

  ——佚名撰鄢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鄢氏祠堂聯(無典故堂景聯)。

  【祠堂古蹟】

  麟陽鄢氏祠堂

  麟陽鄢氏祠堂,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坐落於永泰縣大洋鎮麟陽村,臥牛山麓,佔地面積三畝多(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整個建築物分上下院落,上落正廳左右各有廂房三直、半井扛梁大廳(在當時,廳有全井為州府以上官銜,半井為縣官官職);下落有上下大埕,上埕建有東西內外書院,祠前還有祠埕和門樓。祠堂瓦頂翹脊,迴廊環通,全木結構,體現明代建築風格。祠後古松修竹,鬱鬱蔥蔥,彰顯鄢氏家族繁榮昌盛的景象。

  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祠堂被火毀,成化十年(1474年)三世祖仲章公重建六直五間大廈。1700年前後,由十二世祖道羲公組織,合族僉謀重修祖祠。擴建東西八扇廂房、及下落左右廊院。1966—1976年,文革期間遭受嚴重破壞。1994—1999年理事會集巨資,大規模修繕宗祠。朽木改磚砌、擴建圍牆、堅固棟樑基瓦、油漆樑柱,重上12幅楹聯,重掛牌匾26面,開闢宗功祖德陳劉室、張掛功德名人畫像,讓鄢氏祠堂舊貌換新顏。2004年,紀念遷樟600週年慶典前夕,理事會再次集資整修宗祠。2010—2012年整修正面圍牆,“鄢氏宗祠”上金鉑,擴修馬路。經過歷代的重修擴建才有了今天的規模。

  祠堂的大廳廊院上懸掛著幾十面“進士”、“文魁”、“武魁”、“文章節義”、“忠義”、“博士”等牌匾。正廳主掛兩道“聖旨”桶、“五馬開基”和“中興祖業”匾額。“五馬開基”是紀念始祖識公任金華知府時,坐車用五匹馬拉的故稱。“中興祖業”是紀念三世祖仲章公重振祖業的。柱上掛有歷代名人撰寫的楹聯12副。屏柱祠聯句:“溯源自贛入閩始創宏基流傳幾十代家聲丕振,繼武由微致顯中興偉業發展數百年世澤綿長”,是家族歷史概括。廳內門柱聯:“義勇作干城逐倭安民一段英風彌百里,忠貞報王室整冠仗劍滿腔正氣貫千秋”,為清乾隆年間知縣王綱撰。洞門聯:“捨身成仁全萬命登民長敬仰,感天動地濟眾生史志永流芳”,為登封縣令張壎撰,贊東橋公、廷誨公、正畿公三人“忠義”。出廊柱聯:“五馬家聲遠,三忠世澤長”,彰顯我族光輝和品德。大門柱聯:“麟峰毓秀綿舊德,卞水儲英繼流光”,為清代名臣陳若霖所撰。

  祠內開設宗史陳列室,列掛曆代功德祖先遺像,還掛有乾隆皇帝賜諡文,贊廷誨公、正畿公“忠義報國”和陳若霖贊文,贊六世祖東橋公、七世祖茂葉公、八世祖炌公他們祖孫三代高義盛德。1994年—1995年及2004年六百週年之際,族人先後兩次集巨資整修祠堂,重新調整,上掛牌便,使祠堂更加壯觀宏麗。

  麟陽鄢氏祠堂歷史悠久,人文內涵豐富,內外景觀壯美,為永邑西山之冠。1999年列入“福州市十邑名祠大觀”,今年被評為“海峽名祠”,且編入《海峽名祠》影冊。


  福州鄢家花廳

  鄢家花廳坐落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安民巷47至48號,是鄢氏太澄公宗祠的附屬建築,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群的八處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坊巷建築群包括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以及南后街、朱紫坊,共有文保單位28處、古建築131處)。

  鄢家花廳興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至1795年之間),距今約200年。清光緒年間及民國年間均有修繕,2011年初整修如故。2005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鄢家花廳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為四周由外牆各向外延伸20米。2006年5月中國國務院公佈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群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鄢家花廳佔地面積4畝多,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南北朝向。東主宅,西花廳,走廊相通。東主宅原是鄢氏太澄公宗祠。內有天井、廳房。天井通闊,連線三面走廊。廳堂“六扇五間排,七柱出遊廊”。 28根大木柱支撐。穿鬥木架,雙坡屋頂,木雕花果垂件。厚長石板鋪地。窗扇鑲有圖案字紋。兩側鞍式山牆。清道光年間曾授湖廣總督、兵部尚書、刑部尚書的陳若霖先生為鄢氏太澄公宗祠提聯“三山毓秀綿舊德,閩水儲英繼流光”。歷任大清海軍統制(總司令)、民國海軍上將總長、民國代理國務總理、民國福建省省長的薩鎮冰先生提聯“事來無求品自高,人能知足心常樂”。西花廳為園林小築,前後兩進。門窗斗拱浮圓透漏雕工絕倫,垂蓮、雀替、斗拱、鋸花造型各異,如意吉祥。花廳軒廊一對大柱基礎青石四面鑿刻蝙蝠展翅。廊下條石鋪地天井。天井西側一株百年洋桃古樹依然勃勃。天井牆角貼一座木構角亭,小巧玲瓏,亭上部翹角簡瓦,如意頭扎口,三個木雕花籃懸鐘美輪美奐。天井內一口水井,石刻南瓜井沿。

  鄢家花廳由福建鄢氏族人興建並居住約兩個世紀之久。作為家族的宗祠和議事之所,這座建築曾經見證家族和國家的運道。一代又一代人,遵從祖訓,從周召公到燕孝王,從姬姓到鄢姓,從燕薊到八閩,從鄉壤到省城,鄢氏家族數代勵精圖治、累世義忠報國。

【家訓格言】

  《鄢氏譜訓》

  譜訓者,先世之遺訓,以為子孫法也。

  一、譜前載序,譜後附跋,至於譜式、先世家訓、原序、記傳、詩文、墓誌,別為一集,子孫宜寶藏之,以傳後人。

  二、子孫安名,不可重冒祖宗之名號及伯叔兄弟行派,重複者以下僭上論,宜速改之。

  三、宗族人無依倚、棄父母家出為僧為道者,不錄。

  四、後子孫無嗣者,宜擇兄弟子姪之賢者,立之。如或不然,擇同姓族人之賢子姪立之,以奉祀,庶免瀆亂宗枝。

  五、本人無子,以女婿與外甥繼嗣者,不錄,直書無傳。

  六、詐冒他人之子,或螟蛉、或過房,皆不宜立異性,凡人家立他人子而絕其祀,則為不孝。

  七、冠禮:凡男女成人,可教以冠禮,男冠女笄,成人之道也。教之以禮,使知長幼尊卑,而無分外之事也。

  八、婚禮。古人重婚,所以成男女之別。男女有別,然後父子親。婚姻,人倫之本。孔子曰:合二姓之好,為宗廟之主。故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夫婦,人倫之本也,可不重乎!故親迎之禮,不可不行也。

  九、喪事。凡居父母之喪者,皆未可食肉飲酒。伊川先生家治喪不用浮屠,在洛亦有一二人家化之。凡人家治喪,切不可用僧道修奉科典,不惟死者無益,而生者重有所損。

  十、葬事,隨其力量之厚薄以葬,仍用碑石以表,庶其子孫有所查考,切不可用夷禮焚化,為大不孝。

  十一、地理之說,不可謂無。必擇水土乾燥者為上,卑溼為下。古者別州而分土。下宅之營葬,卒皆用之,不可盡信術士之說。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大夫三月,庶人踰月而葬,皆古制也,過則違制。凡民之喪,暴露久而不葬,則為不孝。

  十二、祭祀之說,有始祖祭、先祖祭、彌祭、時祭、墓祭、夫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水若禮之不足而敬有餘也。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孝子之事親終矣。故錄此以為孝子順孫法。

  十三、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是農為治生之要。吾家子孫,凡工商百技,概不可為,舍農無資身策矣。古人帶經而鋤、掛角而讀,何其為士哉!今後耕種、刈獲、簸揚等件,須要躬親,方不負力田之男。

  十四、《書》曰:牝雞之晨,維家之索。《詩》曰:婦有長舌,為鴟為鶚。蓋婦女以治內為事,如《易》所謂|“主中饋,無攸遂”是也。若有干預家外事,凌罵夫主、傲慢翁姑,豈非牝雞之晨、長舌之鴟哉!家道亦從而不振矣!戒之!戒之!

  十五、古者男女不共圊,不共沐浴,所以別嫌也。今人內外筵會,男女共席,互相獻酬,甚者肆為戲謔,有玷風化,大非人理。戒之!戒之!

  十六、仁人之於兄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今世之為兄弟者,分門各戶,一有牴牾,便相嫉仇。初不思父母生我兄弟,一體而分,今兄弟相殘,是戕我父母之體,傷我父母之心,何忍乎?!苟只平心觀理,不聽婦人之言,不徇細人之謗,自是釋然矣!

  十七、處家處鄉,凡百事要須含忍,切不可便興訟端。即使官司公明,尚不當爭訟,況官行關節,吏取賄賂,或官司雖無心,而其人闇弱不明,為吏所使,亦何所不至。有是而後悔,固無及矣!況鄉里間所訟,不過侵佔地界、逋欠租錢,及兇悖凌犯耳,故徐徐以理論之,亦自開解,何必訟之於官?若能犯而不較,尤見德量之寬。

  十八、今人只是利心閉錮,便無所不至。不問尊卑親疏,有一毫利處,便壞了心術。侵損他人,求為便己。故孟子指出教人當重仁義而輕利。曰: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凡我子孫,務要以仁義存心,不可孳孳為利。有一分利己之心,便自家損一分德;有一分利人之心,便自家受一分福。故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此之謂也。

  《鄢氏家訓》

  一、敬祖宗: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對待已故的先人應該抱著一顆敬畏心和恭敬心緬懷前輩。把前輩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發揚光大。

  二、孝父母:

  1)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2)哥哥要愛護弟弟,弟弟要尊敬哥哥。兄弟和睦、妯娌友善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3)對家族女性來說對父母最大的孝就是潔身自好,因為女孩的身體是完美無瑕,跟玉一樣是是無價的,一旦破損就好似一個精雕細琢的整玉立刻就變成沒有價值的碎玉了,所以女性要懂得金有價,玉無價,玉身損,不可復,整玉貴,碎玉賤的道理。所以女性要學會保護自己守身如玉。

  三、睦宗族:

  族人之間應廣結善緣,而非結怨。所以應以“心”“信”相交,方能彰顯我鄢氏之團結。對待族人忌生冷、尖酸、刻薄、欺詐、妄言、挑撥之能事。對外姓也應如此。

  族人之間如有矛盾當以和為解。

  如有弱殘當以幫扶而助之,而非歧視嘲笑。

  四、夫妻和: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能為夫妻實不易,只願此生守護你。一個高質量的婚姻家庭,夫妻雙方應該做到志同道合、風雨同舟、忠貞不渝、平等相處、相互信任、互敬互愛、相互謙讓唯有如此才是維持家庭和睦穩定的長久之計。

  五、友兄弟:

  天下鄢姓皆為兄弟,

  六、教子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生活和工作中,父母希望子女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因材施教是恆古不變的教子原則。

  父親講道理而不強勢,母親重感情而不溺愛。是做父母的基本要求。父親是給子女指明生活原則和方向的人。母親是給子女提供生活勇氣和動力的人。

  七、睦鄰處:

  鄰里多友善,平日多關懷,和睦共相處,遇難總關情。

  八、勤讀書:

  書到用時方恨少,當下正是讀書時

  莫道今日讀書苦,待到用時悔恨遲。

  九、敬本業:

  立足本崗位是自己的特長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發揮,讓自己的價值在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

  十、慎婚姻:

  婚姻乃家族生命延續只開始,子孫之終身大事不可不視。擇婿嫁女均需從善處之,遇人品不好、性情暴躁、不明辨是非、刁鑽蠻橫、偷奸耍滑者均可棄之。談婚論嫁要輕彩禮,重人品。輕情緒,重內涵。輕低俗,重志向。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