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氏起源及歷史

汝姓圖騰_汝氏圖騰

汝姓圖騰(汝氏圖騰)

  汝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來源有三,一是源於姒姓,出自商代汝鳩、汝方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東周平王幼子之封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源於地名,出自東周時期王畿汝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汝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六十二位,現今人口約六萬,排在四百八十九位。

【得姓始祖】

  汝鳩:汝氏出自以地名為氏,周朝時,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現稱之為汝河),住在汝水之濱的居民中,就有以這條河流為姓的,可能是出於對此河的感激之意,他們就是汝姓的始祖。相傳周朝遷都洛陽後,周平王把最小的兒子封在汝川(今河南省南部),官為侯爵,人稱汝侯。汝侯的後代就以封邑的地名為姓氏,稱為汝氏。另外,在商朝時,有賢士汝鳩、汝方,曾位居高官,後來子孫就隨之為汝氏,世代相傳。據《姓氏考源》載,周平王少子封於汝川,其後有汝氏。又《元和姓纂》載,殷賢人尚書汝鳩之後。汝氏後人奉汝鳩為汝姓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商代汝鳩、汝方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的記載,“<尚書>有汝九鳥,汝方。”

  在殷商王朝時期,有賢人汝鳩,還有一個汝方,皆為高官。這兩人傳說是大禹的後代,皆為商湯執政時期的賢大夫。這在典籍《尚書·亡篇》中有記載:“有汝鳩、汝方,湯之賢臣。”

  在汝鳩、汝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汝氏,世代相傳至今。

  汝氏族人大多尊奉汝鳩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東周平王幼子之封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源》的記載,周平王少子封於汝川,其後有汝氏。

  古代時,中原有一條河叫汝川,就在現今河南省南部,至今仍叫汝河,汝氏的先祖,就生活在汝河兩岸。

  兩週之際,周平王姬宜臼將國都從鎬京(宗周)遷到洛陽(成周),開始了東周的王朝。之後周平王將功臣和王族分封為各地的首領,其中有他最小的兒子姬武封於淮河北岸主要支流之一的汝川流域(今河南汝陽、汝州一帶,抵至寶豐),同時封其為侯爵,時人稱之為“汝侯”。

  在汝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或爵號為姓氏者,稱汝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東周時期王畿汝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汝邑,在東周時期為王畿之地,後在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鄭莊公姬寤生二十四年,公元前720年)著名的“鄭攻周之戰”後成為鄭國之地,建有古臨汝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汝洲市的臨汝鎮。

  在周釐王姬胡齊四年(鄭厲公姬突復二年,楚文王熊貲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發動了著名的“楚攻鄭之戰”,汝邑又一度成為楚國之地,改稱梁,又改稱霍。

  到了漢朝時期,在汝邑之地設梁縣。到了曹魏時期,其地隸屬於汝北郡。

  隋朝時期,隋文帝楊堅將汝北郡的郡治移到陸渾縣北部(今河南嵩縣東北部),改稱汝州。

  在汝州之地的古代住民,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汝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河南的汝河流域是汝氏族人的發源地。周平王繼承王位以後,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封於各地,讓其自立門戶為諸侯。當時他最小的一個兒子被封於汝川,即現在的汝河。後來汝侯的子孫,就“以國為氏”而姓了汝,並且從此綿延不斷地繁衍流傳下來。

  目前,也有些學者認為汝氏的出現要比周平王更早,因為在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了汝氏名人,這在史籍《尚書》上記載有一位賢人汝鳩,這在史籍《元和姓纂》上也有記載:“尚書有汝鳩、汝方。”顯然,汝河流域早就有人群居住,以地名為姓氏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

  汝氏族人早期主要的河南地區生息繁衍,至宋、元時期,汝氏族人大舉遷徙南方,自元朝時期富有膽識的汝尚質之後,僅江蘇蘇州吳江東南部的黎裡村,汝氏族人中就出了四名進士、五名舉人、八名貢生。

  分佈

  汝氏是古老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六十二位,現今人口約六萬,排在四百八十九位。望居天水郡(西漢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渤海郡(西漢置郡。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今河南省的信陽市固始縣、汝南縣,安徽省的利辛縣、淮北市,甘肅省的天水市、平涼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陝西省的富平縣,北京市,黑龍江省的七臺河市、雞西市、哈爾濱市、大興安嶺地區,江蘇省的蘇州市、常州市、吳江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興市,山東省的濟南市平陰縣、聊城市東阿縣,河北省的邯鄲市,湖北省的武漢市,雲南省的普洱市(思茅市)寧洱縣(普洱縣)、陸良縣,非洲奈及利亞等地,均有汝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字輩

  江蘇蘇州汝氏字輩:“欽承先祖德佑啟後人賢孝友家聲著書詩教澤綿”。注:該支字輩迴圈使用。

  甘肅平涼汝氏字輩:

  大房支派:“自應寶恆登文養”;

  小房支派:“森順(自)廷宗新文”。

  山東濟南、東阿、安徽利辛汝氏字輩:

  文興振傳永 紹承繼緒常 懷發崇善澤 培毓慶景廣

  天國朝萬代 君政伯仕良 恆建蘭運海 金寶財吉祥

  洪瑞殿中印 春美得秀清 甲位立東亞 守京利泰平

  世系

  河南睢陽汝氏世系:

  汝梓材:汝洲之子。後裔未續。注:傳至六世汝延秀,自曲江徙居下灣。後裔未詳待考。

  汝僓世系:

  汝壽:汝秉口之長子。新建亮山支。後裔未續。注:汝壽分遷雙領支祖。

  汝福:汝秉口之次子。新建亮山支。後裔未續。注:汝壽分遷雙領支祖。

  汝瑞:汝秉章之長子。新建議頭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玉:汝秉章之次子。新建議頭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爾:汝秉章之三子。新建議頭支。後裔未詳待考。注:汝爾生汝文炳,遷居南昌桑林支祖。

  汝珍:汝秉章之四子。新建議頭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琅:汝秉章之五子。新建頭議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口:汝秉章之五子。新建議頭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穢:汝秉轍之子。三江口觀下支。後裔未詳待考。橫江譜:汝穢遷塘頭之基祖。

  汝演:汝秉海之子。三江口觀下支。後裔未詳待考。橫江譜:汝演遷東岸之基祖。

  汝富:汝秉淋之子。新建蓮橫支。後裔未詳待考。橫江譜:汝富蓮塘之基祖。

  汝國:汝秉富之子。新建三橫支。生子一:汝文瀾。徙弋陽泰王鎮。

  汝魁:汝秉元之長子。更樓大房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華:汝秉元之次子。更樓大房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唱:汝秉元之三子。更樓大房支。字近塘。娶皮氏。生子三:長汝文翰缺、次汝文富缺、汝文信。

  汝鬱:汝秉元之四子。更樓大房支。徙安徽。後裔未詳待考。

  汝燦:汝秉正之之子。更樓大房支。字輝光。娶熊氏。生子三:長汝文顯徙四川、次汝文濟徙四川、三汝文達。

  汝口:汝秉口之之子。子玉公之孫。更樓大房支。生子一:汝文富居羅山。

  汝明海:汝德鼎之子。南菜坊支。娶陳氏。生子三:長汝清桃、次汝清柳、三汝清李。

  汝大郎:坤名,汝十三郎長子。明洪武丁丑1397年。汝大郎與賴八郎、襲六郎同治社妖,衛民功績昭著。妣劉氏,粵譜加沈氏。公葬賴坊村石巖頭背塘坑山窩,癸山丁向,曰“寒婆夾傘”形。生子四:長汝小四郎、次汝小五郎、三汝小六郎、四汝小匕郎。

  汝小大郎:坤名,汝十三郎次子。妣張十娘。後裔未詳待考。

  汝貴世系:

  汝謨:汝蒿長子。汝謨生於致和戊辰1328年七月二十六日戌時,歿洪武已巳1389年二月三十日申時,葬西邊坐北向南。娶萬氏,生致和丙寅1326年五月初五卯時,歿洪武乙丑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時。合葬夫墳。生子二:長汝震、次汝坤。

  汝諫:汝嶽長子。後裔未詳待考。

  汝論:汝嶽次子。生至順壬申1332年二月十八日,歿洪武戊午137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時。娶陳氏,生元統癸酉1333年二月三十日申時。歿洪武巳未1379年五月初五日卯時。生子一:汝雲翔。

  汝則銘:汝正長子。行壽六,字曰新,元至順壬申1332年生,明建文已卯1399年歿,葬黃墓坑西岸山向樓前,娶林氏,葬刁林岡。生子六:長汝思宇、次汝思誠、三汝思敬、四汝思俊、五汝思齊、六汝思顯。

  汝則仁:汝正次子。行二,葬秧坑口席陂山,娶黃氏,繼娶饒氏,俱葬鐵爐樟山上。後裔未詳待考。

  汝則埠:汝正三子。行三,字則華,葬秧坑進思臺。娶蔡氏,葬攸陂竹山上。後裔未詳待考。

  汝則誠:汝正四子。行四,號誠,字君寶。元至正已亥1359年生,明永樂甲辰1424年歿,娶黃氏,生子一:汝松。居塗家腦。則汝誠傳四世汝天堯,居黃皂岡。

  汝晃世系:

  汝文簡:汝自詔長子。諱輝,號默齊。新建牛闌三橫支範出。娶高氏。繼娶徐氏。生子三:長汝維棟、次汝維梁、三汝維貳,徐出徙居湖廣荊蠻。

  汝文炳:汝自詔次子。諱篪。新建牛闌三橫支。娶廖氏。生子三:長汝賢、次汝先、三汝崇。

  汝文泮:汝自詔三子。諱泮。新建牛闌三橫支。汝楊出。行十五。生子一:汝維演。

  汝文玉:汝自讓長子。諱玉。新建牛闌三橫支。汝繼黃出,兄弟徙居遼海。後裔未詳待考。

  汝文素:汝自讓次子。諱滸。新建牛闌三橫支萬出。娶黃氏。生子二:長汝維昌、次汝維玉。注:汝文素同子而五徒湖廣石牌。

  汝文起:汝自讓三子。諱勇。號聖萬。新建牛闌三橫支。汝萬出。娶楊氏。生子二:長汝維穎、次汝維錦。

  汝文大:汝自讓四子。諱泗,號質庵,別號荊湖。娶胡氏。生子二:長汝維善、汝次維新,陳出。

  汝文黃:汝自讓五子。諱黃。新建牛闌三橫支。與兄汝文玉徙居遼海。

  汝仲才:汝順財之子。號棠士,字秀亭,明洪武庚戌1370年。平五月初一日子時生,由西賓入贅黃氏,岡前支祖。生洪武丁已。八月十六日未時。生子四:長思敬、次孟敬、三以敬、四彥敬

  汝侃如:汝順長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言如:汝順次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恂如:汝資長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翊如:汝資次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純如:汝資三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怡如:汝論長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應如:汝論次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謙如:汝論三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皋如:汝論四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泰如:汝淵長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復如:汝淵次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恆如:汝淵三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觀如:汝淵四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豫如:汝沛之子。新建城東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壽:汝維洵長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行:汝維洵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泰:汝維洵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仁:汝維洵四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通:汝維洵五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履:汝澄長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益:汝澄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書:汝澄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恭:汝維洌長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康:汝維洌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達:汝維洌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恆:汝維直長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和:汝維直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敬:汝維傑長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信:汝維傑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顯:汝維傑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榮:汝維傑四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忠:汝維潤長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富:汝維潤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華:汝維潤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安彰:汝維湛之子。新城菜元港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朗世系:

  汝秉鉉:汝文裕長子。豐城流溪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秉鋥:汝文裕次子。豐城流溪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秉鍅:汝文彬長子。豐城流溪支。幼子汝國原遷。其他子未詳。

  汝秉鹿:汝文彬次子。豐城流溪支。

  汝秉錫:汝文彬三子。豐城流溪支。幼子汝國卿遷。其他子未詳。

  汝偉福:汝守恭之子。豐城流溪支。後裔未詳待考。遷居港邊。

  汝偉嶽:汝守楠之子。豐城流溪支。生子一:汝懷全。

  汝光世系:

  汝維嶽:汝士沂長子。居馮川上巷支祖。娶徐氏。夫婦歿葬小坑裡,寅申向。生子二:長汝希安、次汝希邦。

  汝維嵐:汝士沂次子。居馮川下巷支祖。娶吳氏。夫婦歿葬小裡岡。生子二:長汝希明、次汝希均。

  汝維崧:汝士沂三子。居洪田中巷支祖。號如山。娶蕭氏。夫婦歿葬小裡岡,寅申向。生子三:長汝希聖、次汝希賢、三汝希仁。

  汝大麟:汝資深之子。奉新掃墩支。生子一:汝煌。

  汝八世系:

  汝居敬:汝意之子。生子一:汝近環。

  汝居仁:汝忠之子。生子一:汝近正。注:汝忠受業於西澗先生,屯田員外郎,宋崇寧二年癸末科(公元1103年)進士。授奉正大夫,開封府少尹,升都轉運使。

  汝洪朔世系:

  汝立寶:汝文茂長子。奉新甘棠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立安:汝文茂次子。奉新甘棠支。後裔未詳待考。

  汝邦縉:汝元祥長子。後裔未詳待考。

  汝邦興:汝元祥次子。後裔未詳待考。

  汝榮璋:汝必通之子。後裔未詳待考。

  汝守採:汝志遂之子。後裔未詳待考。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渤海望族;

  商湯賢臣。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汝姓族居渤海郡。下聯典指商代賢士汝鳩、汝方為湯之賢臣。

  晉卿知禮;

  商代名賢。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晉國大夫汝叔齊,位列九卿,《左傳》載,君子說他“於是乎知禮。”下聯典指商代汝鳩、汝方,同為知名賢人。

  五言通用聯

  凜凜斥賊勇;

  拳拳報國心。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常州訓導汝可起,行間,宿韓生家,寇數騎突入,眾散走。惟可起整衣危坐,罵賊不屈,寇砍殺之。下聯典指南宋刺史汝為,豐縣人。赤心愛國,立志滅金。建炎中,致書宋朝判臣劉豫忘祖。後入臨安,獻恢復中原功略,又上丞相書三要,激怒秦檜。秦椴欲將他押送金國,他遂改名換姓入蜀。

  七言通用聯

  叔異宰相施恩化;

  可起知府善德行。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魯相汝鬱,以德化人,流民歸者甚眾。下聯典指明代汀州知府汝訥,吳江人。善政,威惠大行,後補安南。

  十言通用聯

  魯相以德化育,萬民安集;

  宋臣有志恢復,三要臚陳。

  ——佚名撰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陳國人汝鬱,字叔異,和帝時由侍中賈逵推薦,官至魯相,以德化民,流亡外地的百姓歸家八九千戶。下聯典指南宋豐縣人汝為,建炎年間曾上書發表對邊防的看法,以開洲刺史的身份出使金國,又致書劉豫(金人冊立的傀儡政權“齊”國皇帝),劉豫要挽留也做官,他暗中逃回南方。後又向朝中獻《恢復方略》、《上丞相書三要》。“臚陳”,謂陳述。

  【祠堂古蹟】

  黎裡汝氏大宅

  黎裡古鎮,始自宋元,繁盛於明清,居民上萬,殷實之家眾多,其中不乏名門望族,他們大多建有大宅大院,那號稱八大家的“周陳李蒯汝陸徐蔡”,家家都有響噹噹的古宅遺留。

  統觀黎裡那些名門望族的宅院遺留,有標示榮耀及發跡淵源的,有顯示自身品德操守的,更多的則是為激勵家族興旺而留存的家風……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黎裡汝氏。

  汝氏始祖汝德遠,於南宋建炎初年追隨趙宋南渡,定居江西省,傳至汝尚質。1314年,汝尚質帶領全家遷居黎裡。汝尚質豪爽質樸,心胸寬廣,急公好義,常常為鄉親排難解憂,如鄉里有急難,尚質每每挺身而出,慨然承擔,他的這種美德在汝家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汝氏一族的故事,在黎裡留下了諸多痕跡,至今可尋。

  白牆黑瓦,亭臺流水,清風相伴,鄉音四起。走進汝氏大宅,院牆、門窗、樓廳……處處斑駁,顯示著它歷經滄桑的厚重。

  汝家最早居住地在黎裡鎮上岸的樓下浜至汝家灣堂弄一段。汝氏大院歷經滄桑,已不復當年繁盛,但雕磚門樓仍可見其雕刻的精美。

  古人言:宅以門戶為冠帶。民間則有“無雕不成屋,有刻斯為貴”的說法。

  黎裡的那些明清古宅,大多都建有磚雕門樓,它是古宅的靈魂所在,不僅是建築的藝術表現,也是主人的格調彰顯。

  汝氏磚雕門樓位於梨花街汝家弄2號,門樓建於清乾隆年間,為汝家內宅牆門。磚雕門樓上,用細磚雕刻,工藝比較精細,上部:左右兩側雕刻有“八仙”,中部雕刻有“三英戰呂布”;下部:獅子滾繡球及龍;中部:左右兩邊是和合二仙,有“貽謀燕翼”四字。

  它那獨到的造型、細潤的青磚、高超的雕藝、精緻的圖案、雋永的字牌,無不令人著迷、令人傾倒、令人讚歎不已、令人回味無窮!

  雖歷經興廢,“門第”不再,但磚雕門樓上雕刻的精美猶在,如一位白髮的老人細述著汝家的家風,靜守著黎裡的閒情。

  汝氏的子孫,都秉承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家風,外出為官的都克己奉公,樂於造福一方,在黎裡家居的,也樂於為鄰里百姓做善事。

  汝家最早居住地在黎裡鎮上岸的樓下浜至汝家灣堂弄一段。隨著子孫繁衍,人丁興旺,汝家幾個兄弟移建到下岸造屋居住,隔著一條市河,來往十分不便。

  明英宗正統五年(1440年),汝昊召集眾兄弟,商議建造一座石橋。這裡的市河特別寬闊,如果建造鎮東頭青龍橋那樣的形制,是不行的;與鎮中的進登橋形制一樣,也是不行的。最後決議,建造一座三孔梁式橋,即迎祥橋,又名“汝家橋”。

  造這樣一座大石橋,不僅為汝家兄弟與子孫,更多是方便全鎮民眾。為了建橋,汝昊嘔心瀝血,日夜操勞,半年之後,操勞過度而病倒,臨終將建橋任務交待給他的幾個兄弟,請他們務必不折不扣善始善終,眾兄弟垂淚同聲,堅決一心一德,出錢出力。

  又經過半年的操勞,正統六年(1441年),迎祥橋落成,合鎮讚頌。大家為了紀念汝氏一族的功勞,把迎祥橋叫作“汝家橋”。

  迎祥橋東西兩邊都鐫刻著橋聯,橋東迎著日出的一聯是:“日色照臨迎百福,風光會合集千祥。”每天為古鎮迎臨紅日,為黎裡接來種種祥瑞。橋西一聯是:“東西迎接川流水,南北常通行旅人。”

  此橋建成,方便了千家萬戶,也迎來了四海賓朋。兩副橋聯,滿溢著汝氏一族的文化和教養,更道出了黎裡的繁盛與好客。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