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良氏起源及歷史

公良姓圖騰_公良氏圖騰

公良姓圖騰(公良氏圖騰)

  公良姓是中華複姓之一,源流單純,出自周朝公子良後代,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載,上古周代,陳國公子名良,人稱公子良,其後人就以他的爵位與名合稱得“公良”為姓氏。公良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五十三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七百一十四位。

【得姓始祖】

  公子良: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上古西周時期,陳國公子名良,人稱公子良,其後人就以他的爵位與名字合稱得“公良”為姓氏,稱公良氏。公子良的後代公良儒去魯國向孔子求學,作為孔子的學生受人尊重,後人就以公良為姓。得姓始祖是公子良。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子良之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子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上古西周時期,陳國公子名良,人稱公子良,其後人就以他的爵位與名字合稱得“公良”為姓氏,稱公良氏。

  到了春秋晚期,公子良有個後代叫公良孺,去魯國向孔子求學,成為孔門弟子,並受人尊重。他不僅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還曾在孔子周遊列國時在蒲地(今河南長垣)救過孔子的性命,之後,公良氏一族名聲大振。

  公良氏族人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公氏、良氏、梁氏者,亦有維繫公良氏複姓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公良氏族人皆尊奉公子良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公良氏族人早期活動於河南省的淮陽地區,漢朝以後在河南省開封一帶形成望族,以陳留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史籍中已鮮見公良氏族人的蹤跡。

  分佈

  公良氏複姓是古老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五十三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七百一十四位。現今主要分佈在河南省東至民權、寧陵,西至開封、尉氏,北至延津、長垣,南至杞縣、雎縣一帶地區。

  今河南省的商丘市民權縣、寧陵縣、開封市尉氏縣、延津縣、長垣縣、杞縣、雎縣一帶地區,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臺灣省島內,以及越南等地,均有少量公良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東 郡:東郡始建於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國之地置東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一帶地區。西漢時期因之,治所在濮陽縣(今河南濮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南部僕陽縣及山東省東西部一帶地區。東漢初其平中嘗治武陽,臧洪為太守,又治東武陽。西晉朝時期廢黜,東晉朝復置,在今河南滑縣東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臺(今河南滑縣),隋朝初期廢黜,後曾以兗州為東郡,此兗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縣)改名而成,並非今山東省之兗州。南朝宋國再置東郡,在河南陳州府境。

  堂號

  陳留堂:以望立堂。

  東郡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公僕公德;

  良知良能。

  ——佚名撰公良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重字鑲嵌公良複姓之“公良”二字的嵌字聯。

  聖門高弟;

  公卿人家。

  ——佚名撰公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孔子的得意弟子公良孺及其先人公子良,出自陳國公卿貴族人家。

  文承孔聖;

  武懾蒲人。

  ——佚名撰公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孔子的弟子公良孺,一次,孔子游陳國,帶著公良孺一起到陳國蒲地去會見一個姓公叔的人。因為孔子說出了自己的政見,得罪許多權貴,被一些人圍攻。在情況非常危急時,公良孺號召他的族人來幫助孔子。公良孺站在眾人的最前面,舉劍高呼,寧可戰死,也要讓孔子突圍,蒲人見公良孺威風凜凜,氣衝鬥年,一個個都被嚇跑了。

  七言通用聯

  魯地成名享譽遠;

  陳國啟隆源流長。

  ——佚名撰公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陳國公子良的後代子孫公良孺,從開國到魯國孔子門下求學,成為孔子門知名的得意門生。

  負笈迢迢學儒道;

  挺劍赳赳解蒲危。

  ——佚名撰公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孔子的弟子公良孺。

  【典故軼事】

  公良孺勇救孔子

  春秋晚期,陳國貴族公子良有個後代叫公良孺,去魯國向孔子求學,成為孔門弟子,並受人尊重。

  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魯定公姬宋十四年,衛靈公姬元三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五十六歲即周遊列國的第二年,孔子離開衛國繼續遊歷,公良孺、子貢、子路隨行。一行路過匡城(今河南睢縣匡城鄉)時,因為被誤認為是曾經騷擾過匡地的魯國季氏家臣陽虎一夥,因為孔子與陽虎長相貌似,結果被當地人圍困了五日。一場虛驚過後,晉國大夫範氏﹑中行氏的家臣佛肸來召,孔子欲往,便離開匡邑想去晉國。

  孔子一行還沒離開衛國,剛到了蒲地(今河南長垣),就遇上了衛國貴族公叔戌發動叛亂之事。

  公叔戌是前衛國大夫公叔文子的兒子,公叔文子死後,公孫戌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公叔文子在世時,在衛國聲望極高,“富而能臣”、“富而不驕”,可是他的這個兒子公叔戌卻既富且驕,衛靈公姬元很煩他。於是公叔戌與他的同夥一起密謀,準備除掉衛靈公夫人南子及同黨,不料被南子發現,於是衛靈公驅逐了公叔戌及其同黨。公叔戌先逃到他的采邑蒲地,企圖與國君對抗,恰在此時遇見了孔子一行。

  由於孔子一貫反對臣子悖君之舉,因此其政見明顯與公叔戌的觀念相左,由此得罪了公叔戌,結果被其挑唆自己封邑之眾人圍攻。

  在情況非常危急時,公良孺號召他的族人救護孔子,雖然當時只有五乘車的人馬,公良孺把韁繩甩給子貢,自己跳下車去,和子路站在眾人的最前面。他拔出寶劍怒聲高呼:“劃吾從夫子遇難於國,今又遇難於此,吾與夫子又再罹難,寧我鬥死!”也就是寧可戰死,也要保護孔子突圍,其族人也一起大呼躍躍。

  那些蒲地人等見公良孺威風凜凜,氣沖斗牛,一個個都被嚇跑了,退縮回城裡,孔子因此脫險。

  此事件之後,公良氏一族名聲大振。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壤駟
下一姓氏: 拓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