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姓圖騰(督氏圖騰)
督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戴公之孫華督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督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四十四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二千一百八十二位。
【得姓始祖】
華督:督姓出自古代春秋時期有個風雲人物,宋戴公的孫子名督,字華父,又叫華督,華督的後代中,有的以其字姓華,有的以其名姓督,都為了紀念華督這位先祖。故督氏後人奉華督為督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地方官吏仉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的記載:古時有仉督氏複姓,後分為仉氏、督氏,今已無此複姓。
“仉”,就是“掌”的古體字,“仉督”也就是“掌督”,其官本名叫“黨正”,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官位,主管指定區域內的行政事務,後稱黨督,演變為掌督、仉督,其職能一樣。
西周時期的行政區劃,主要以“州”為本,每一州按東、南、西、北、中分為五黨,每一黨分為五族,每一族擁有一百家(戶),構成一個基層的行政單位。每黨的行政長官就稱作“黨正”,負責掌管本黨之內五百家(戶)的政令行使、民眾教化之事,戰時則負責從每家抽一丁,五百丁為一師,編入軍制以供中央王朝驅策。黨正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
這在典籍《周禮·地官》中有記載:“黨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黨正之職在南北朝的北周時期官秩正一命,即正九品。
古代,“黨”、“掌”、“仉”三字同音通義,可以互假,因此,“仉督”是“黨正”的化稱。
在仉督(黨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仉督氏,後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仉氏、督氏、黨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督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戴公之孫華督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宋戴公子撝有一個孫子名叫子督,字華父,因此又稱“華督”,為宋國貴族、太宰。他的父親就是著名的賢臣正考父,輔佐了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國君,地位愈高,行為愈檢點,廉潔到“饘粥以餬口”。
宋宣公子力在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宋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29年)逝世的時候,把君位讓給了弟弟子和,是為宋穆公。宋穆公執政時期,政通人和,孔子的祖先孔父嘉時任大司馬。
周平王五十一年(宋穆公九年,公元前720年)農曆閏3月,宋穆公病重,召見大司馬孔父嘉,囑咐要把君位還給宋宣公的兒子子與夷:“先君舍與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靈,得保首領以沒,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孔父嘉回答:“群臣都願意奉公子馮繼為君。”宋穆公拒絕道:“不可。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豈曰能賢?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務乎?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之後命令使臣將公子馮送到了鄭國。當年農曆8月庚辰,宋穆公病逝,孔父嘉按遺囑擁立子與夷繼位,是為宋殤公。
宋殤公在周桓王姬林元年(宋殤公元年,公元前719年)初立的時候,鄭莊公姬寤生已經平定了國內之亂,開始向周王室的權威挑戰,先是侵割周王領地內的莊稼,到後來甚至擊敗王師,檢傷周桓王,其勢之盛,莫可當也。
後來衛國發生“州籲之亂”的時候,州籲為了立威,要送鄭國的公子段回國,他就派人對宋殤公說:“公子馮在鄭國恐怕對宋殤公不利”,請宋殤公和他一起伐鄭,當時宋殤公同意了州籲的請求。但是州籲恨快就被鎮壓了,送公子段回國為君的目的並沒有達到,宋國反而因此與鄭國結上了怨恨,於是兩國連年征戰不休,百姓疲敝。按史書《左傳》上的記載,宋殤公在位十年,共打了十一次仗,國力消耗巨大,引起了宋國貴族和人民的強烈不滿。
眼見鄭國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宋國太宰華督便想改善宋國與鄭國的關係,同時乘機在國內攫取大權。但是,華督一直沒有得到宋殤公的支援,其中的關鍵,就是大司馬孔父嘉把持朝政,是一道很難逾越的障礙。而且,孔父嘉的妻子魏氏非常美麗,華督有一次在路上遇見了孔父嘉之妻,“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貪佔之心言溢於表,所以華督動了殺機。
周桓王十年(宋殤公十年,公元前710年)農曆閏1月戊申,華督利用國人對戰爭頻繁的不滿情緒,煽動國人說:“這些戰爭都是大司馬孔父嘉的挑起的,全是他的過錯”,由此聳動國人忿起圍攻殺害了孔父嘉,攻滅了孔氏家族,並奪取了孔父嘉之妻魏氏。
由於宋穆公臨死前將宋殤公託付給了孔父嘉,孔父嘉算得是宋殤公的保護人,因此華督擅殺司馬孔父嘉的行為引起了宋殤公的震怒,於是華督一不做二不休,將宋殤公也軾殺了,然後從鄭國接回了公子馮,立為宋莊公。之後,然後華督盡出財寶分賂各諸侯國,各國見財眼開,無不受納。之後齊釐公(齊僖公)姜祿甫、魯桓公姬允、鄭莊公姬寤生、晉哀侯姬驕等同會於稷(今山西稷山),確認了宋莊公之位的正統性,任命華督為宋國國相。自此,華督權勢沖天,一族皆旺。
孔父嘉止有一子,名孔鈢父,年齡尚幼,由其家臣抱之逃奔魯國,以字為氏,曰孔氏。後來著名的孔子仲尼,即孔鈢父的第五世孫。華督決沒有料到自己差一點就戮絕了未來的一代聖儒。
在華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華氏,亦有以先祖之名為姓氏者,稱督氏,形成了督氏、華氏二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子姓督氏、華氏同宗同源,皆尊奉華督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燕國督亢之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戰國時期,燕國有一地名為叫督亢,為燕國的富饒之地,史稱該地區為“膏腴之地”,其地域範圍以今河北省涿州市東南督亢陂為中心,圈括定興縣﹑新城縣﹑固安縣、高碑店市一帶的淶水流域平衍之區。
督亢地區原為韓國之地,先秦時期的秦王贏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滅亡之後,燕國趁秦王忙於應付魏、趙、楚三國之時奪佔了該地區。
督亢地區很早即由韓國人民建有的著名督亢渠,其灌溉系統的發達使得督亢地區豐田萬頃,被稱為“膏腴之地”。
對督亢地區,在典籍《詩經·韓奕》中有這樣的描述:“……莫如韓樂,孔樂韓土,川澤吁吁,魴鱮甫甫……”
當時的督亢地區已經是一個十分富庶而有盛名的地方,一直為秦王嬴政所垂涎。因此,燕國公子丹在秦王贏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派遣大刺客荊軻去刺殺秦王時,在“圖窮匕現”中所展示的地圖,用的就是“督亢肢圖”。結果,不但沒有刺殺了秦王,反而激怒秦王暫時放棄攻擊齊國的打算,提前發動了滅燕之戰。
秦王贏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軍攻破燕國上都薊(今河北薊縣),燕王姬喜被迫遷都於遼東地區,督亢地區自然歸入秦國版圖。秦王贏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在吞滅了趙國的殘餘勢力代國之後,大將王賁率勝軍乘勢攻擊遼東,一舉攻滅了苟延殘喘的燕國。
在督亢地區的古代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其地名為姓氏者,稱督氏、亢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督氏姓源繁複,或晉國人、或韓國人、或燕國人、或秦國人,不可一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督姓出自古代春秋時期有個風雲人物叫華督,華督的後代中,有的姓華,有的姓督,都為了紀念華督這位先祖。華督原來是宋國的貴族,他搶了孔父嘉的妻子,娶來做自己的妻室,而孔父嘉是孔子的祖父,因為娶了個年輕美麗動人的妻子,而被華督看作眼中釘了。後來,華督又借勢廢去了宋國原來的國君宋殤公,擁立新君為王,自己就當上了宰相。督姓還有另一支,是由以地名為姓形成的,時期大約也在春秋戰國。那時有個燕國,燕國有個富饒的地方叫督亢。燕國的王子請一位勇士去刺殺秦王,這位勇士叫荊軻,荊軻假裝將督亢的“督亢肢圖”的地圖獻給秦始皇,意思是願意幫秦始皇取得這個富饒的地方,而其實地圖中藏了匕首,是用來殺死秦始皇的,結果事敗被殺。居住在督亢地的居民,有的以地名督字為姓,稱督氏。
分佈
督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四十四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第二千一百八十二位。督姓望居巴郡(今四川省)。
今江西之奉新、山西之忻州及呂梁地區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巴 郡:亦稱巴州,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後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後期為楚州,隋朝時期改為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為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巴州成為重慶市巴南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為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
堂號
巴郡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春秋;
源承宋國。
——全聯典指督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宗開華父;
望出巴西。
——全聯典指督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六言通用聯
漢代五原著績;
明朝歸善留名。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五原太守督瓚,為人正義,有才德,政績頗顯。儘管宦海沉浮,為官甚是清廉。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全州人督仲美,明嘉靖年間任歸善縣丞。
七言通用聯
華父開宗垂福澤;
五原著績衍家聲。
——上聯典指宋國大夫華父督,宋戴公的孫子。華督的子孫中有一支取祖名督字為姓,稱督氏;下聯典指漢朝五原太守督瓚。
先民衍派巴西郡;
勇士刀藏督亢圖。
——全聯典指在春秋戰國時燕國,有個富饒的地方叫督亢。燕國的王子請勇士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假裝將督亢的的地圖獻給秦始皇,意思是願意幫秦始皇取得這個富饒的地方,而其實地圖中藏了匕首,是用來殺死秦始皇的,結果事敗被殺。居住在督亢地的居民,有的以地名督字為姓,稱督氏。督氏望居巴西。
【典故軼事】
大力士督戎
戰國初期,晉國發生了君權旁落、六卿內鬥的悲哀局面,對中原的控制也就因此走向頹勢。從此諸侯間的戰事消停了。其實早在晉景公、晉厲公執政時期就已出現了這個苗頭。晉景公滅趙氏,晉厲公滅三閭,就是維護君權的舉措,但沒觸動分封制的根本。卿大夫家族勢力的膨脹,不是靠幾次滅族,就能打壓下去的。
周天子分封了諸侯,諸侯又分封了卿大夫。國君封給自己太子以外的子嗣一些封地,就形成了卿大夫家族。另外,國君派卿大夫帶兵出去兼併一個鄰居小國,得手以後,國君一定要把新得土地的一部分或者本土的一些良田,封給卿大夫作為嘉獎。於是,這些受封者越來越多,各自擁有大片土地和土地上的軍隊,就成為所謂的卿大夫家族。有的家族思想進步,實行新式的實物地租,這比國君一族沿用傳統的“勞役地租”(井田制)更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因為農民很容易忽視公田,盡力於自己的自留地,而讓公田荒蕪。
勞役地租制的使用以及其他一些好的用人措施,使得卿大夫家族經濟發展很快,可以養出更多的家族軍隊,獨霸一方,擁兵作亂。但是國君又要靠這些家族保衛社稷、管理地方,所以也不能盡滅卿大夫家族。於是卿大夫家族與諸侯國君(公族)之間的衝突就多起來了。卿大夫家族向上侵蝕國君權力,國君也進行了殘酷反撲,就發生了晉景公時期的“趙氏滅族案”、晉厲公時期的“三滅”等血案。
晉景公、晉厲公時期還有能力反撲,誅滅了趙氏以維護君權。到了晉悼公,鑑於晉厲公自己也未得好死,就不得不主動讓一些利益給卿大夫家族,善待卿大夫家族,這是不得已的。當晉悼公死後,把位置傳給了兒子晉平公,卻沒把權力傳下來,權力都滯留在卿大夫家族(六卿)手裡了。卿大夫家族累代積累,羽翼十分豐滿,晉平公無論如何只能等著受氣了。
後來晉平公的廷堂成了大臣們打架的戰場,根本不拿君主當回事。有一次叔向跟不同政見者吵起來了,撩起衣服就要動手,還在在殿堂上拔劍。晉平公還挺樂:“臣子為國事如此認真,責心蠻強嘛!”謀臣師曠在旁邊冷笑說:“敢當著您的面在這麼神聖的朝堂上打架,恐怕您要靠邊站了。大臣們不是鬥智而是鬥力,六卿之間就要內訌了。”師曠說的不錯,晉平公正在失去駕馭各大家族的權柄與威嚴,大家族不但要打他,而且家族之間的內訌,也拉開了帷幕。
在晉平公時期,卿大夫家族之間的鬥毆是怎麼開始的呢?晉國的各卿大夫家族之間勢力並不平衡,其中某一家族的首腦會出任晉國整個三軍的元帥兼執政官。晉國執政官從克、欒書、韓厥、智瑩、中行偃、範一路下來,各領風騷五年上下,大家輪流坐莊,不搞幹部終身制,這種好傳統保障了晉國國力一直很強,但“輪班制”靠的是各大家族之間的默契而不是依據憲法,所以打破了默契,窩裡鬥是遲早的事情。如範氏與欒氏就在晉平公時期發生了生死之搏,借用孔子的話,叫做“禍起蕭牆之內”。
關於範氏和欒氏之間是如何結怨的,需要回顧從前的一次對秦國的戰役“遷延之戰”。當時晉兵越過黃河,進入陝西去教訓秦國人(因為秦國人曾協同楚國出征,幫助楚人對付晉人發起的三駕之戰,還把閨女嫁給楚國),不料“西毒秦景公”在涇水上油投毒,晉軍人馬在涇水兩岸中毒腹瀉,鬥志低靡。元帥中行偃沒辦法,向士兵發出指令:“明天起早點兒啊,雞鳴而駕,惟餘馬首是瞻!”
欒姓家族的欒氏聽了以後一撇嘴:“這算什麼命令,到底是打還是不打?一點兒作戰計劃都沒有。什麼叫惟你馬首是瞻,跟著你的馬頭亂走?你算什嗎東西!我的馬頭偏要向東。”說完,欒帶了自己的軍隊,撥轉車轅開回晉國老家去了。三軍看欒撤了,更洩氣了,車馬轟隆轟隆都掉頭回家了。
但是欒氏的一個弟弟有志氣,說我們晉國人從來沒有無功而返過,於是叫上范家的範鞅,領著部屬冒死向秦人進攻,由於寡不敵眾而死。範鞅沒有他那麼死心眼,逃了條命回來,被失去弟弟、為人霸道的欒氏堵住了大罵:“我弟弟本來不想打仗,都是你慫恿他一起去打秦國人。結果你把他弄死了,自己活著回來,我今天非……”嚇得範鞅抱頭鼠竄去了外國,從此范家與欒家結下怨恨。
範鞅的父親是範宣子(曾在鄢陵之戰中雄心勃勃地叫囂“平灶填井,擴大作戰迴旋餘地”的範),看見兒子範鞅被逐國外不得回來,心中憤怒。後來,範宣子成為晉國三軍元帥兼執政官,在寫完一部知名的刑法之後,範宣子開始利用職權來打擊欒氏一家。
蠻橫自用的欒氏此時已經死了,打擊不了,但是他的兒子欒盈是欒氏的首腦。與父親不同的是,欒盈天真純淨,肩負著拯救蒼生的責任,不惜破費家資賙濟落魄士子,很多缺吃少穿的俠客和才子都來投奔他,成為他家的食客。因此,勤於公益、樂善好施的欒盈成了名人,知名度趕上範宣子了。
本來兩家就結了怨,現在兩家更加敵對了。範宣子為了維護本家族的利益,避免被欒氏壓倒乃至侵吞,就不管什麼國家利益了,立刻跑去找晉平公(晉悼公的兒子)造謠,說:“雪呀,一片一片在天空靜靜繽紛,眼看春天就要來了,而我也將不再生存。”
晉平公嚇了一跳:“愛卿,不至於吧,我看你挺硬朗呀。”
範宣子說:“不是。我聽說欒盈到處收買人心,樂善好施,豢養大俠,早晚不利於國君您啊。很多人都去給欒盈捧腳,欒家人指高氣昂,危及您也危及我,我們趕緊想對策吧。人多少都有些壞習慣,今天這樣,明天那樣,怎麼辦?我建議,殺一儆百,不懲罰懲罰欒家,大家都想弒君啦。咱給欒盈來個調虎離山吧,讓他到外地組織築城施工去吧。”範宣子說的這些東西,有真有假,欒盈樂善好施是真的,但沒有反心也是真的。
晉平公平時就無主見,都是六卿說了算。既然執政官範宣子是這個意見,晉平公也樂得看這些卿大夫們之間互相仇殺,自己坐山觀虎鬥,沒準君權還能趁機強大起來。心想,你們願意互相打架消耗,就消耗去吧。晉平公於是把欒盈調往外地修城。
欒盈前腳剛走,範宣子就宣佈欒家罪大惡極,派出三百名甲士捕殺欒氏黨人。一夜之間,欒盈手下的家臣箕遺、黃淵、羊舌虎等十一人遭受突襲,都給殺死了。範宣子將其腦袋掛在新絳城的城門上,乾枯以後,吸引很多野鳥跑來築巢。
此時的欒盈還不知道發生的事,正在外地指揮修築城牆,卻看見野鳥從空中銜來好多自己家人的腦袋。他沒轍了,準備往楚國尋求政治避難。但是爺爺欒書曾指揮國鄢陵大戰,砍掉過好多楚國人的腦袋,現在自己跑過去,不等於送腦袋嗎?他只好橫穿華北大平原,往齊國逃跑。當他路過周天子的洛陽時,洛陽郊區的一夥強盜還把他給搶了。欒盈慷慨陳詞了半天,說自己是壞蛋,你們搶壞蛋的東西,是更壞的壞蛋。周天子聽說了,趕緊追繳失物,搶東西是不對,特別是搶你這樣壞蛋的東西就更是“效尤”。效尤這個詞,就這麼來的。欒盈說自己是壞蛋,乃激憤之語。因為晉國驅逐了他,視他為壞蛋,故而也自稱壞蛋。其實他不壞,是個好青年,就是命苦點兒。
周天子派人護送欒盈出境,順利到達齊國。欒盈天天思忖著反攻晉國,陷入深深的抑鬱煎熬中。他在齊國坐立不安、終日不笑。
齊國的女孩兒們都說,我們國家來了一個很酷的山西人。齊國女孩終於有了幫忙的機會。江蘇的吳王諸樊正在選王妃。吳、晉一貫聯手,為了加強兩家關係,自然吳王諸樊定下娶晉平公女兒為夫人,拿媳婦作為兩國關係和橋樑的紐帶。按照慣例,其他諸侯國家也要送去陪嫁,這是春秋的慣例。於是,幾個漂亮的齊國女孩被齊莊公選出來了,坐車前往晉國集合,預備與晉平公的女兒一起,往江南吳國去找吳王諸樊過日子。
齊莊公打算借屍還魂,把欒盈偷著藏在姑娘的車子裡,一路往晉國送過去。齊國最近滅掉了東夷最大的萊國(今山東昌邑),國土擴大一半,胃口隨之大開,又有重做山東霸主之想。齊莊公傾巢出動,大軍遠遠地跟著花車,想讓欒盈當先遣隊,趁欒盈先在晉國鬧起來,自己跟進在後,追上來給晉國致命一擊,最後稱霸北方。
欒盈坐在花車裡,越過中原(今河南),向北登上山西黃土高原,到達晉國曲沃,這裡是欒盈從前的封地。欒盈從花轎裡出來,舒展了幾下坐僵了的腿,立刻召集曲沃城裡的老部下開會。會上先有人發言:“我們願不願跟著欒盈幹?”大家振臂高呼:“願意!願意!我們世受欒家恩德,欒家被姓範的無罪滅族,我們不服,願意跟著他去復仇!”欒盈一看大家還忠於自己,趕緊從幕後轉出來,滿眼含淚:“弟兄們,我現在還活著啊!”
弟兄們都嚇了一跳,十分激動。
“我們欒家歷代對晉國有大功,範宣子無故驅逐我們,我死如何能瞑目。如果能得到各位相助,重入新絳城,剷除朝廷壞人,死我也瞑目啦。”
大家非常感動,踴躍參軍,湊出曲沃的幾百輛兵車,約期出發。欒盈的隊伍浩浩蕩蕩向西北一百里外晉南明珠新絳。戰馬的屁股上烙著“欒”的字眼。
欒盈比秦檜強多了,他在新絳城裡有個朋友,就是魏舒(魏絳之子,魏國先人)。魏舒受過欒家恩惠,所以兩家關係好,支援欒盈。魏舒現掌管新絳防衛,於是他撤掉城門守禦,掩護欒盈族人在大白天輕而易舉進城,並向範宣子家前進。
範宣子聽說欒家武裝盔明甲亮,正往這裡來呢,立刻懵了,在院子裡大呼小叫。家臣說:“趕緊挾持國君以令其他大夫啊。”他明白過來,飛跑進了王宮,把晉平公撈在手裡,帶往一個叫固宮的臺殿“保護”起來,給自己墊背。
這個固宮,是重耳時代為防備恐怖分子而留下的,顧名思義,它建築在一個高臺上面,臺上起宮殿,修得異常堅硬,固若金湯,記憶體三年糧食和全套守城工具。範宣子把各家大夫糾集到固宮裡邊,關上大門,既是保護他們,又是防範通敵。範宣子又派兒子範鞅,單車趕奔魏家,深入虎穴,揪拿魏舒,避免魏舒跟欒盈糾結一起。
範鞅風馳電掣趕到魏家,魏舒的私甲車隊已經列陣待發,準備響應欒盈共同向範氏發難。魏舒打仗很厲害,搞過有名的“魏舒五陣”。院子裡兵器寒光閃爍,魏舒站在院中,忽聽外邊一陣嘈雜,有人大呼:“欒盈造反,主公走避固宮。奉主公命,請魏舒過去!”
呼聲未落,範鞅右手執劍搶身而入,大踏步跳在近前,揪起魏舒的腰帶,不由分說,拉著他分群而出,登車叱馬,絕塵而去。整個過程不到一瞬,只剩下一幫目瞪口呆的魏家兵將,省不過味兒來。魏舒就這麼糊里糊塗被繳了械,光身兒一人被劫到固宮,戰戰兢兢,不敢多嘴。範宣子趕緊安撫,許諾把欒盈的曲沃給他——等滅掉欒盈以後。魏舒本來愛貪小便宜,一聽說給個大便宜,旋即背叛欒盈,改當範宣子的手下了。
欒盈在空蕩蕩的大街上亂跑一氣,到處找仇人範宣子,範宣子已經轉移到固宮了。除了雞飛狗叫的聲音,街上什麼都沒有。欒盈找“內應”魏舒,但怎麼也找不到了。雖說孤掌難鳴,但欒盈不準備從虎背上下來,他要做生死一搏。根據訊息線索,欒盈迅速摸到固宮,將車馬聚在固宮臺子下面。他把自己樂善好施時期收容的大力士督戎叫來,感慨地說:“你的武力獨掃千軍。聽你的名字,國人無不戰慄,今天我們的成敗性命,就係在你一人身上了。”說完,撫摩著督戎的後背。督戎眼睛溼潤:“主人放心,督戎絕不獨活!”說完,登車率兵攻打固宮。
督戎有萬夫不擋之勇,彷彿斑斕猛虎一樣,固宮下面的守禦早聞其名,嚇得四散奔逃。有倆將官前來過招,被督戎揮戟斷喝,一戟一個拍死了。
固宮上邊各家大夫,範宣子、晉平公等人,嚇得縮在堞牆後面不敢出去。督戎威風凜凜站在戰車上,橫戟指畫,教士卒抬土推石,填充壕溝,躍溝進到固宮臺下。然後製作仰攻雲梯,一邊吶喊著讓範宣子出來投降。範宣子嚇得四肢發麻,可是手下誰也不敢下去,正發慌呢。這時他家一個叫斐豹的官奴,請求出戰。
斐豹以前是個囚犯,因而判為奴隸。他主動向範宣子請纓,出宮跟督戎單戰。範宣子打量了一下這個孔武有力的傢伙,隨即應諾:既然他曾是囚犯,武功應該了不得。俗話說,錘棍之將不可力敵,說明使錘的人力大無比。斐豹沒經過軍事訓練,最簡單的長錘就是他的武器。這類砸擊型的兵器是鈍器,對付身披犀牛甲、甲片上釘有青銅片的大力士督戎最是好用。
大力士督戎的皮甲上繪有彩畫,像馬蜂那樣色澤耀眼,都是怪獸,令人心顫。
格鬥雙方呼呼怪叫,一個力比大猩猩,一個輕捷似猿猴,聲聲高亢的嘯叫刺人雙耳,兵器的猛烈撞擊更是揪心震膽。雙方把千鈞錘、巨戟運轉如飛。
督戎兩膀一晃,兩隻手戟轉動如輪,吼叫連連,聲震屋瓦。
範宣子的奴隸裴豹毫不示弱,一弛一驟,騰挪推擋,鬥得酣暢淋漓。
幾十回合以後,奴隸斐豹畢竟無名,有力氣卻不會使,被督戎的戟翅上下翻飛,颳得渾身是傷,血流滿全身。斐豹看看不行,乾脆撒開兩腿,一瘸一拐就跑。大力士督戎殺氣騰騰,一聲長嘯,撇下戰馬長嘶的後隊,單身追趕。追到一堵斷牆後面,裴豹不見了。督戎左扭脖子右扭脖子找不著他。人哪去了?出來!正說著呢,忽覺後脖頸冷風習習,一隻大錘掄圓了,“砰”的一聲悶在了他的腦袋上。
督戎眼花繚亂,身子左搖右晃,大戟咣噹掉地上了,人卻還站著,捂著腦袋。奴隸斐豹從短牆後轉出來,又上去“砰…砰砰……”掄圓了長錘補了五十多下,督戎終於軟軟地旋轉著倒下去了,砸起了很多塵土,就像放倒了一棵大樹。斐豹把督戎的腦袋割下來,發現已經被大錘給“砰”癟了。
固宮上邊一看欒盈所倚仗的驍將督戎已死,齊聲歡呼,士氣大振,拼命向下面的欒盈武裝射擊。
欒盈家軍殊死進攻。族人欒樂單手執盾,攀登雲梯,率先登上高臺,跳進去殺出一條血路,又順臺階下去從裡邊開啟宮門。範鞅帶領士卒趕緊阻擊,欒樂畢竟人少,硬被從宮門攆了出去。
欒樂返身再攻,固宮裡邊大隊兵甲一擁而出,迫使欒盈家軍節節敗退。欒樂沒辦法,也乾脆上車,且戰且走,往後撤退。但他光顧了瞄準放箭,車輪卻撞在了大樹根上,胳膊跌得骨折,被範鞅帶領士卒用大戟扎死。
欒盈被殘兵敗將裹著退回曲沃,一夕三驚,終於被範鞅帶領士卒攻破曲沃。欒盈被俘。欒盈的族人、黨人,全部在曲沃掉了腦袋。
其實欒盈犯了什麼罪?什麼罪也沒犯,只是威脅到了範氏家族罷了。他本是個優秀人物,樂善好施,但命運一直追逐捉弄著他。欒氏就此絕戶了,如今只剩“欒書銅缶”這麼一件精美文物。
“欒書銅缶”出土於晉國國都的侯馬地區,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具有錯金工藝的青銅器,即在青銅器表面以金絲、銀絲打造圖案,這個技術據說失傳了,後來的景泰藍工藝有點接近它。
“欒書銅缶”的主人就是欒盈的祖父欒書,曾擔任過晉國的三軍元帥,指揮了著名的“鄢陵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