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姓圖騰(仉氏圖騰)
仉(Zhǎng)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原本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後。古代黨姓的黨,讀音(Zhǎng)掌,故黨姓中有一支以音為姓,衍出成為另一支掌姓。後掌姓中又衍分出以音為姓的仉姓,稱仉氏。如孟子的母親即為仉氏,以擇鄰教子名世。仉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四十三位,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七十一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地方官吏仉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的記載:古時有仉督氏複姓,後分為仉氏、督氏,今已無此複姓。“仉”,就是“掌”的古體字,“仉督”也就是“掌督”,其官本名叫“黨正”,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官位,主管指定區域內的行政事務,後稱黨督,演變為掌督、仉督,其職能一樣。
西周時期的行政區劃,主要以“州”為本,每一州按東、南、西、北、中分為五黨,每一黨分為五族,每一族擁有一百家(戶),構成一個基層的行政單位。每黨的行政長官就稱作“黨正”,負責掌管本黨之內五百家(戶)的政令行使、民眾教化之事,戰時則負責從每家抽一丁,五百丁為一師,編入軍制以供中央王朝驅策。黨正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這在典籍《周禮·地官》中有記載:“黨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黨正之職在南北朝的北周時期官秩正一命,即正九品。古代,“黨”、“掌”、“仉”三字同音通義,可以互假,因此,“仉督”是“黨正”的化稱。
在仉督(黨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仉督氏,後省文簡改分衍為單姓仉氏、督氏、黨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仉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後,屬於以音訛改字為氏。
據傳說,仉氏主要出自春秋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後。古代黨氏的“黨”字讀zhǎng(ㄓㄤˇ)音,故黨氏中有一支以zhǎng(ㄓㄤˇ)為姓氏,成為後來的掌氏。後掌氏族人中又分衍出以zhǎng(ㄓㄤˇ)音為姓氏的仉氏,即仉氏起源於黨氏。著名“亞聖”孟子的母親即為仉氏,以擇鄰教子出名。今山東省沂水縣楊莊鎮黨家山村距傳說中的孟母村僅四公里之遙,黨家山村的東面三公里處為即仉林村。
不過,據歷史文獻《孟子世家族譜·世譜》中記載:“亞聖祖系出自魯桓公允,允生莊公同,同有弟三:長慶父為孟孫氏,慶父四傳莊子速,速七傳激,字公宜,激娶仉氏,魏公子仉啟女,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軻,字子車、又字子輿。”因此,有學者認為孟母仉氏乃魏公子仉啟的女兒,雖然關於魏國公子仉啟無考,但推測仉氏是山西幷州人。
源流三
源於回族,出自唐宋時期西域穆斯林“蕃客”仉仉沙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仉氏,源出元朝詩人仉仉沙的後裔。據中國伊斯蘭教史學家金吉堂在《回教民族說》中的記載:仉仉沙,字大用,祖籍大食國,著名元朝詩人。
據史籍《舊唐書·西域傳》的記載,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國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公元644~656年在位)首次譴使來華,之後中阿兩國正式締交,大食國使節和“貢使”便來中國不斷,有時一年一次,有時一年兩次。見於史書記載者,唐朝時期大食國使臣來華次數達三十七次之多,一批批的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傳教士更是絡繹不絕。他們來華後,多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杭州等地,後逐漸深入中原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主要從事香料、象牙、珠寶藥材和犀角等類物品的販賣,並帶回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其它商品。由於以經商為主,中國人稱他們為、“蕃商”和“胡商”等。
大食國的各族人來華通商貿易,一般多在冬季歸國。但由於商業頻繁,有利可圖,加上唐、宋時期中央政府鼓勵商業貿易,因而有不少人便留居中國不歸,歷史上稱之為“住唐”,這是當時中阿兩國友好往來的顯著特點,同時也是早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遷居中國的原因所在。
這些“住唐”在中國娶妻生子,學習漢語,逐漸融入中國社會。同時,為了自己宗教生活的需要,在居住區修建禮拜寺,並建有墓地,保持了獨特的文化個性。應該說,這一時期的“蕃客”還是屬於僑居的性質,也沒有被稱作“回回”,更沒有構成中國境內的一個民族。一直到了元朝,由於大量回族人的東遷,他們才開始有了身份上的改變,而被稱為“回回蕃客”、“南蕃回回”,最終成為回回民族來源的組成部分之一。
元朝詩人仉仉沙就是大食國“住唐”的後裔,家世出自元朝陪都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外城的回回街,具體家族身世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在仉仉沙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化為單字漢姓者,稱仉氏,世代相傳至今。據文獻《西域文化名人志》的記載,仉氏回族主要分佈在北京、天津、唐山一帶,以及山東地區。
【遷徙分佈】
遷徙
漢族仉氏起源於黨氏,為掌氏所衍改。古代“黨”的讀音為zhǎng。春秋時期魯國就有大夫黨氏,是周王族的旁支之後,其後人就有一支以其讀音成為掌氏,掌氏的後人又有一支以其讀音衍變成為仉氏。戰國時期“亞聖”孟子的母親就是仉氏族人之女。
回族仉氏的起源實際上是多方面的,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時期在華僑居的穆斯林“蕃客”。
在元朝時期,回族人泛指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突厥語族各族人及西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回族人的東遷,是與當時中國北方蒙古汗國的興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重大政治、軍事和社會變動密切聯絡在一起的。南宋末年,蒙古汗國興起,在歸附蔥嶺東西的畏兀兒、哈刺魯諸族和攻滅西遼的基礎上,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對外西征,在近半個世紀內,征服了中亞和西亞廣大地區,包括蔥嶺以西、黑海以東和以南信仰伊斯蘭教的各個國家和民族。前面談到,蒙古西征中,每克一城一地都照例要括取工匠和俘掠婦孺為奴,並簽發徵調青壯年充軍。這樣,隨著每次戰爭的勝利,一批批中亞突厥語族的各族人和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作為戰俘而被遷徙到東方來,參加南下的戰爭。其中有被簽發的軍士、工匠和被俘掠的婦孺,也有一些學術人士和上層社會人士,總數大約在幾十萬之多。同時,由於蒙古西征,中西交通大開,自願而來的商人盛於空前。這些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使用著各自不同語言文字的伊斯蘭教信仰者,在“回回”這個共同名稱下,以駐軍屯牧和以工匠、商人、官吏、學者、掌教等不同社會身分,散處在黃河上下、長城內外以及大江南北各地。
在這個時期,回回的社會活動以戰爭和農耕佔重要地位。在元朝建立之前的近半個世紀內,入居回回的大多數被分別編入“諸道回回軍”或“西域親軍”,還有以族籍見稱的“哈刺魯軍”、“阿兒渾軍”,等等。他們從成吉思汗西征結束時起,就不斷被簽發南下,參加滅西夏、金朝和南宋的戰爭,轉戰各地。這時,戰爭在回回的社會生活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但他們在不作戰的時候,也在鎮戍之地進行墾牧。這種“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的兵農合一的生活,使回回逐漸納入當地社會生活的行程,成為當地居民。
元朝建立以後,回回的社會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全國相對的安定局面,為他們在各個方面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社會環境。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詔令各種戍軍“隨地入社,與編民等”。大約從此以後,大批迴回軍士在社的編制下,進行農耕,取得普通農民的身份。但同時還有一部分仍過著兵農合一的生活,一面屯田,一面參加地方的戍衛,即所謂“屯戍”人口。屯戍人口是聚居的,入社編民可以是聚居的,也可以和別的民族雜居。立社的本意在於勸農,一般是五十家為一社,並設社長專督農業生產。這是農村社會基層單位,可以說是後來回回營、回回村或聚居的某家營、某家村的開始。而“屯聚”與“牧養”的聯絡,也可以說是後來的回回農戶多以放牧牛、羊為副業的開端。
這一時期,回回除主要參加農業生產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從事手工業生產。其原因是:蒙古統治階級比較重視各類工匠。在西征國,對工匠多是俘而不殺,把他們挑選出來遷徙到東方,從事軍需品和日用品的生產;戰爭停止後又採取拘括辦法,把各族工匠集中起來進行手工業生產。東遷的回回工匠,在數量上當然要比簽發的回回軍士少,但總數也相當可觀。回回工匠到中國後,許多人被編入元朝政府及諸王貴族所屬的官手工業局,從事建築、紡織、武器、皮革、制氈、金銀器皿及釀造等業的勞作,也有的被分配給后妃、勳戚為奴,作為私屬人口,稱之為“怯恰口”,專為領主服役。
據史籍《元史·哈散納傳》記載,窩闊臺汗即位後,哈散納統率阿兒渾軍,並回族人匠三千戶,駐於尋麻幹(今河北張家口),設局織造名曰“納失失”(波斯文Nasij的譯文)的絲織品,同時還在弘州(今河北陽原)設納失失局,領有西域織綺紋工三百餘戶,教習從中原各地籤括來的各族工匠織造納失失。納失失是西錦的一種,嵌有金線和珍珠,顏色鮮豔,樣式新穎,被視為珍品,是元朝宮庭皇室縫製宴禮服“只孫服”的必需原料。元初,官手工業局工部系統,專設有撒答刺欺提舉司,由回族人扎馬刺丁率領工匠織造撒答刺欺。撒答刺欺同為西錦的一種,多用犬、兔之毛仿西域絲織品而成,極為精美。回回工匠也擅長織造氈製品,從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到元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的三十年間,諸路諸色人匠總管府為上都皇室宮殿、斡耳朵、皇帝影堂織造的地毯有十三種之多。其中“回回剪絨氈”被列為上等品。
在兵器業生產中,回回佔有特殊地位,如“回回炮”的製造和使用就仰仗回族人。元朝政府非常重視回回軍匠和炮手的訓練,還專門設立官署即回回炮手總管府領其事。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調集兩淮造回回炮的新附軍六百人及蒙古、回回、漢、新附人能造炮者至大都,設定回回炮手都元帥府,後來又改為回回炮手軍匠上萬戶府,正三品。元至正三年(公元1321年),又追回回炮手赴汝寧(今河南汝南)、新蔡(今河南新蔡)教習炮法。明朝初期,大將徐達攻蘇州城時仍沿用回回炮,說明這種炮在元朝是大量製造的。
回回工匠對漠北城市及宮庭建築也有突出貢獻。窩闊臺汗時期,建造以萬安閣為中心的和林城(亦稱“哈刺和林”,故址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游哈爾和林),就有不少回回工匠參加其事。據目擊者法國使臣盧布魯克所記,當年的和林城是一個宏偉壯觀的建築群。城內除富麗的宮殿外,還建造了許多官邸、倉庫;並建有兩個市區,一為回回市區,一為漢人市區,是商人、手工業者聚居營造之地,有各種宗教建築,其中有回回禮拜寺兩座。和林城的建築役使各族工匠一千五百多人,歷時十餘年,其中回回工匠五百多人。另外,窩闊臺還役使回回工匠又在和林以北的迦堅茶寒湖建造另一宮殿,名曰掃鄰城,作為春獵行宮;在和林城南建圖蘇湖城(迎駕殿),是從冬營之地翁金河返回和林的駐蹕之地。蒙哥汗時代,忽必烈受命漠南漢地軍國遮事,在桓州東灤水北修築城廓宮室,名曰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成為後來元朝的陪都。開平城建築可謂薈萃了當時國內各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規模宏大、雄偉。外城街市區的回回街,是從事建築的回回工匠或商人的聚居之地,區內回回寺是他們聚禮等宗教活動的場所。
對元朝大都的建設,回族人的貢獻尤為突出。回回著名的建築家也黑迭兒丁(公元?~1312年),是元大都宮殿和宮城的設計者和工程組織者。他在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奏請修瓊華島(今北京北海公園),經過三年時間,瓊華島廣寒宮竣工。元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也黑迭兒丁被任命為迭兒局諸色人匠總管府達魯花赤兼領監宮殿,同張柔、段天佑同行工部事,負責修建宮城。也黑迭兒丁對大都宮殿建築群做出了整體的規劃,諸如皇帝和百官理政的宮殿、祭奠用的親堂、嬪妃起居遊賞的樓閣、園林池塘,以及宿衛、掌衣食具車馬等侍臣的居住之室等,都-一籌劃在內。也黑迭兒丁領導和設計的元大都宮闕的建築工程,對明清北京故宮和整個北京的城市建築和發展,都發揮了積極的影響。也黑迭兒丁是阿拉伯人,當時阿拉伯工匠藝人遷入中國的不少,他們以“戶饒良匠”見稱,是和林、上都和大都建築的主要參加者之一。這一時期與官手工業並存的是和個體農業經濟相結合的家庭手工業。這種手工業生產應該說遍及回族人聚居區,主要是為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製作一些農業生產的工具、日常生活用品。與此同時,從事畜牧業經營者也製作簡單的牧業生產工具,有的從事皮毛製品。總的來說,這一時期回回的家庭手工業,在官手工業的影響下還是有一定的發展。
目前,回族仉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透過多種因素逐漸形為一箇中國特有的民族,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還保留了少量的古阿位伯語和古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分佈
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四十三位,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七十一位。望居魯郡(西漢初置魯國,三國魏及晉代改為魯郡,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琅邪郡(秦始皇置郡,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敦煌郡(漢武帝置,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今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金寨縣、山東省的新泰市、壽光市、平度市、濟南市商河縣、德州市夏津縣、武城縣、濱州市、青島市膠南縣、市南區、昌邑縣、鄒平市、沂南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滄州市鹽山縣、黃驊市、衡水市、棗強縣、秦皇島市、承德市、唐山市,吉林省的長春市、榆樹市,江蘇省的鹽城市、阜寧縣、連雲港市東海縣、蘇州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饒河市,遼寧省的丹東市,本溪市,瀋陽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均有仉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敦煌郡:西漢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將敦煌郡從酒泉郡分出來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其時下轄敦煌縣、龍勒縣、效谷縣、廣至縣、淵泉縣、冥安縣等六個縣,是為敦煌設治之始。敦煌郡據有陽關、玉門關,與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並稱河西四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連結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敦煌成為商旅必經的絲路重鎮和通往西方的三條線路的交匯點,並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
堂號
魯郡堂:以望立堂。
琅玡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字輩
山東新泰仉氏字輩:“傳俊學興元義,仁和世彥廷,振篤慶新榮,保證安樂長……”。
山東平原仉氏字輩:“柯維秉續元繼志萬立長青”。
山東壽光仉氏字輩:“連永佃明……”
黑龍江、吉林榆樹仉氏一支字輩:“金國風玉喜(宏)”。
江蘇連雲港仉氏字輩:“立加傳孝道”。
江蘇鹽城仉氏字輩:“必有餘(於)慶子承大”。
山東平度大澤山仉氏字輩:“瑞雲豐登……”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黨氏;
成名鄒邑。
——上聯典指仉姓為春秋時期的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後。下聯典指孟子的母親仉氏,在鄒邑教子成名,被譽為亞聖之母。成語“孟母三遷”本此。
擇鄰教子;
善誘成名。
——全聯典指孟母仉氏。
源承黨姓;
望出雁門。
——全聯典指仉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六言通用聯
孟母擇鄰教子;
仉公謀政忘私。
——上聯典指孟子的母親仉氏,知書識禮,有“斷機教子”、“三遷擇鄰”等歷史佳話。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河南道御史仉經,對百姓有愛心,寬厚待人政績好,永樂年間,他被降職到常山縣去當縣官了,把常山縣治理得很好。
七言通用聯
敦煌郡豐田毓秀;
琅琊堂泰業錫光。
——全聯典指仉姓的郡望和堂號。
父官御史有惠政;
子為貢生留芳名。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河南道御史仉經,明洪武年間由本縣簿授訓導,歷任開封、太原知府,因為官清廉、有能力而升任河南道御史。永樂初年因上疏言事,被貶為常山知縣,把常山縣治理得很好。下聯典指仉經仉經的兒子仉一豪,為明朝時期的貢生。
洪武御史有惠政;
南朝貴族傳芳名。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河南道御史仉經,高苑人,有惠政。下聯典指南朝梁國四公子之一姓仉。
人幼年輕當奮進;
几淨窗明好攻書。
——此聯為仉姓“仉”字析字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
魯國大夫,功垂萬古;
孟門仉氏,績耀千秋。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黨氏。其後人就有一支以其讀音成為掌氏,掌氏的後人又有一支以其讀音衍變成為仉氏。下聯典指孟子的母親仉氏。
【祠堂古蹟】
孟母故里——西仉村
西仉村位於山西太谷縣範村北1.5公里處。西南毗鄰榆黃公路,金水河沿村腳而過,屬太行山黃土丘陵區,具有獨特的黃土切割地貌。2010年,全村耕地1100畝,人口200餘人,主導產業以種植業為主,建有旱垣溫室大棚50餘座,種植草莓、油桃、西紅柿、黃瓜、西葫蘆等反季節瓜果蔬菜。
明清時期,屬東賈裡轄,歷史悠久。在村東北,有名為“孟母梁”的旱垣土梁,綿延數里,其中發現遺存有大量夏代陶器殘片,屬上古時期人類聚落址,被文物界命名為“西仉遺址”。據考證:戰國時期,孟子的母親仉氏便出生在這裡。明清時期,村中心街道名“孟母街”,是重要的聚會活動場所。孟母街街口遺存有三官廟,對面遺存過街戲臺,兩側儲存千年古槐樹兩株和部分古建築民居。過街戲臺南側曾建有“孟母廟”一座(1947年被閻錫山軍拆毀,用於修建軍事工事),內塑孟母像,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村民向孟母廟鮮花(男性獻黃花,女性獻紅花),以表達對孟母的尊敬和崇拜。
相傳,孟母曾經在孟母梁耕種土地,辛勤勞作,此道土梁後來就被命名為“孟母梁”。據西仉村《太谷縣農村土地承包臺賬》(1995年,太谷縣農經中心印製)記錄:“牛滿洞,孟母樑上,面積10畝,畝產300公斤”,“牛代狗,孟母梁中,面積4.4畝,畝產180公斤”,“牛恩達,孟母梁下,面積2.9畝,畝產100公斤”。在孟母樑上,曾經有名為“獨立院”的房屋建築,傳說孟母在丈夫孟激去世後,孟母便帶著三歲的孟子居住在孃家。逢年過節,孟母便離開孃家,在獨立院暫住。
【典故軼事】
斷機教子
孟母仉氏(有的或稱為李氏,誤),為戰國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女,有賢德,是一位頗有見地,善於教子的女性,居我國曆史上三位偉大的母親(另兩位是:岳飛之母姚氏,孔鯉之母丌官氏*)之首。《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孟母的“斷機教子”、“三遷擇鄰”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孟子早年家境貧寒,相傳孟母仉氏靠紡線織布維持生活。孟子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仉氏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孟子問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軻,學習就像織布,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孟軻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三遷擇鄰
孟子出生於現在鄒城市北二十五華里的鳧村(今屬於山東省曲阜市)。《列女傳》記載,孟子最初住處靠近墓地,遊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他們模仿送葬的,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遊戲。孟母仉氏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於是毅然帶孟軻遷居到廟戶營村。廟戶營村位於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裡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又玩起做生意的遊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仉氏覺得這裡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又一次搬遷了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於現在鄒縣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曾是孔子之孫孔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後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後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孟子故里在書院之右。)孟仉氏母子搬遷到這兒後,孟軻被書院裡的琅琅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裡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仉氏覺得終於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定居下來。後來孟母仉氏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最終成就了二代大儒。這就是孟母仉氏“三遷擇鄰”或曰“孟母三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