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氏起源及歷史

公羊姓圖騰_公羊氏圖騰

公羊姓圖騰(公羊氏圖騰)

  公羊姓是中華複姓之一,源於姬姓,出自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二十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一十六位。屬於十分罕見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公孫羊孺:古代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望很高,才學出眾的人物,叫公孫羊孺。公孫羊孺的子孫,取祖上姓名中的公羊兩字為姓,世代相傳。可是到了後來,有一部分公羊姓的族人,就簡化成公姓了。公姓是由許多姓如公良、公建、公明、公孫、公羊等簡化來的,他們多是王公貴族的後代。故公羊氏的始祖就是公孫羊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姬姓,出自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尚友錄》上記載,公羊氏家族是先秦時期魯國的公孫羊孺之後,“以王父字為氏”而得姓。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望很高、才學出眾的人物,叫公孫羊孺。

  在公孫羊孺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上姓名中的“公、羊”二字為姓氏者,稱公羊氏、公孫氏、羊孺氏等。

  使公羊氏為姓氏人,是戰國時期的公羊高,相傳他是著名的《春秋公羊傳》作者。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起初只是口頭流傳,到西漢景帝執政時期才由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和齊國人胡毋生(字子都)將其“著於竹帛”而成書流傳後世。

  後來,有一部分公羊氏族人與其他冠有“公”字的複姓如公良氏、公建氏、公明氏、公孫氏等等省文簡改為單姓公氏,這些複姓多是王公貴族的後代。

  公羊氏族人除了簡改為單姓公氏以外,還有孫氏、羊氏、孺氏等單姓,皆世代相傳至今。

  公羊氏族人皆尊奉公孫羊孺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公羊氏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二十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一十六位。屬於十分罕見姓氏之一。

  公羊氏源出姬姓,其當時的繁衍中心是在頓丘郡,即今河南省清豐縣西南一帶。今大陸北方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曾廢黜。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堂號

  頓丘堂:以望立堂。

  春秋堂:戰國時期,齊國人公羊高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學生,他鑽研《春秋》,著作了《春秋公羊傳》。他的玄孫公羊壽與弟子都祿把書稿整理出版成書。至漢朝時期,何休又作了《解詁》,使《公羊春秋》一書得以大傳。公羊氏族人遂以“春秋”為堂號。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承系姬姓;

  望出頓丘。

  ——上聯典指周朝時期魯國公孫羊孺之後,因以公羊為氏。下聯典指公羊氏的望族居頓丘郡。

  祀崇異代;

  傳詁聖經。

  ——全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齊國人公羊高,相傳是子夏(春秋時期晉國人,孔子弟子)的弟子。所作《春秋公羊傳》,開始為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其玄孫公羊壽,與弟子胡母生把它記錄成書,何休為之作《解詁》,才得以廣泛流傳。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下詔書,公羊高得以從祀文廟。

  五言通用聯

  聖門列高弟;

  賢裔成春秋。

  ——上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齊國名儒公羊高,為子夏高弟。下聯典指公羊高玄孫公羊壽。

  六言通用聯

  傳春秋以遺世;

  與左谷而齊名。

  ——全聯典指戰國時期的齊國名儒公羊高作《春秋傳》,四傳至其玄孫壽,與弟子胡毋子都有錄為書,漢何休作解詁,其書遂大傳。與左傳、穀梁傳齊名。

  羽麟經之正脈;

  開虎觀之專家。

  ——同上。

  七言通用聯

  源自周代祖脈遠;

  望出頓丘苗裔多。

  ——全聯典指公羊氏的得姓源流和郡望。

  【典故軼事】

  公羊學派

  公羊學派無形中對公羊的姓氏起到了宣傳作用。公羊姓因公羊學派而名聲大震。

  公羊學派是儒家經學中專門研究和傳承《春秋公羊傳》的一個學說,它屬於今經學內部最重要的一個分支學派。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訖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分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春秋公羊傳》

  據舊時經學家的一般觀點,公羊學派始自戰國時的齊人公羊高,以後又長期在公羊家族中傳承,故得名。公羊學派從戰國至西漢初的傳授系統,據唐代徐彥在《公羊傳疏》中引戴宏序雲:“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共弟子胡毋子都著於竹帛。”從這則材料來看可知兩點。其一,公羊學派自孔子弟子子夏傳統後開始形成的,其戰國初至漢初的傳承系統是: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壽→胡毋子都(生);其二,公羊學派對《春秋》的研究,開始僅口說流傳,至漢景帝時公羊壽與弟子胡毋生(子都)“著於竹帛”才使《公羊傳》成書。對這一傳統的說法,近人崔適表示懷疑,他在《春秋復始》中指出:“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孔子生於襄公二十一年,則子夏生於定公二年。下迄景帝之初三百四十餘年。自子夏至公羊壽,甫及五傳,則公羊世世相去六十餘年;又必父享耄年,子皆夙慧,乃能及之,其可信乎?”崔適的懷疑是頗有見地的。根據《公羊傳》的內容來看,其中明文有引“子沈子”、“子司馬子”、“子女子”、“子北宮子”、“魯子”、“高子”等六人遺說,可證明“公羊學”的早期傳授決非限於公羊氏家族內部。一般說來,古代的經傳,不是積累而成,就是經過後人的增刪,“公羊學”同樣不能例外。西漢景帝時期,立治《春秋》“公羊學”的博士胡毋生、董仲舒(當時的博士還不是專經的博士)。漢武帝立五經博士,其中的《春秋》博士就是公羊學派,而傳授系統就是胡毋生和董種舒兩條線索,其中胡毋生的傳授系統更清晰一些。在石渠閣會議以前,《春秋》學專指“公羊學”。漢宣帝始立《榖梁》博士,“榖梁學”得與“公羊學”並立為官學,“《公羊》善於讖,《榖梁》善於經。”(鄭玄《六藝論》)西漢晚期,讖緯之學風行,《公羊》學受到高度重視,東漢光武帝置今文十四博士時,把《榖梁》博士取消了。然而,東漢一代,古文學興盛起來,學習《左氏春秋》成了熱點。“公羊學”而臨著日趨衰微的嚴峻形勢,不斷地遭到古文學家的批評。同時,公羊學派的學者本身也有不少弊病,如只貴文章,不重義理,至有倍經任意,反傳違戾者,其勢是以講誦言至於百萬,猶有不解”。這些“俗儒”研習《公羊》,“授引他經,失其句讀,以無為有,甚可閔笑者。”這就為反對“公羊學”的人提供了可乘之隙。至東漢末年,“以為《公羊》可奪,《左氏》可興”的呼聲甚囂塵上。這時,公羊學派中出現了何休這個大師。何休,是漢初胡毋生、董仲舒以後最大的《公羊》學者。他“雅有心思,精研《六經》,世儒無及者。”曾為太傅陳蕃召用,參與政事,後受到黨錮事件的牽連,廢官而居,他決心繼承沒初以業“公羊學”的事業,花了十七年心血,撰成《春秋公羊解詁》,“略依胡毋生條例,多得其正,括使就繩墨焉”(《公羊解詁》自敘)。《公羊解詁》是兩漢“公羊學”的集大成著作,它博採眾家精華。何休自序雲遵照胡毋生的“條例”,他還鑽研過“公羊學”大師董仲舒的學說(參見《東塾讀書記》)。此外,還兼取《嚴氏春秋》和《顏氏春秋》,以及東漢今文學博士李育和博士羊弼的學說。何休在總彙前輩《公羊》學基礎上,進一步“自設條例”(孔廣森《公羊通義》)。所謂“條例”,就是根據孔子“寓入”經典中的“微言大義”,加以疏通,並提了一系列待人處事的行為準則。綜觀何休《公羊解詁》,“條例”大約有三類:一是承襲先師的版權務例,二是串解疏通經文後提出的條例,三是何休自設的條例。透過這些“條例”,使《公羊傳》成為一部更有系統的今文學經典,反映了何休企圖重振“公羊學”的努力。《春秋公羊解詁》一直流傳至今,完整地保留於《十三經注疏》中。為了反擊古文經學家的攻擊,何休還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廢疾》三書,言《公羊傳》義理深遠,不可駁難應當“墨守”,即如墨子之守城。所謂“膏肓”、“廢疾”,則喻《左氏傳》和《榖梁傳》之疾不可為也。漢代之後,公羊學派沒有大的發展。唐代出現了一個徐彥,為何休的《公羊解詁》作了疏義。

  公羊學派的重振要到清代中後期,十八世紀中晚期,常州學派的出現,標誌著“公羊學”的重新崛起。莊存與、孔廣森、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屬於清代公羊學派中有影響的人物。公羊學派在晚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當時中國學術中的主流學派。鴉片戰爭爆發前後,龔自珍、魏源打出“公羊學”旗號,探究何休所謂《公羊傳》中的“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借經學議政事、改風俗、思人才、正學術,把“公羊學”研究與經世、救亡、圖存的政治目的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近代的公羊學派大多繼承龔、魏的傳統,其中的精銳者更成為新思潮的弄潮兒,康有為、梁啟超等就是利用“公羊學”的“三世”、“託古改制”等學說,作為其維新變法的理論依據。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尉遲
下一姓氏: 澹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