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姓圖騰(尉遲氏圖騰)
尉遲姓是中華複姓之一,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時期苻堅攻滅鮮卑拓跋部族,滅亡代國。後來拓跋邽復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與此同時,鮮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遲部落,號尉遲部,如同中華之諸侯國。後來尉遲部隨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遲為姓,稱尉遲氏。尉遲氏是于闐國尉遲王朝的國姓,先後出過三十八位國王,國祚長達一千二百三十八年,如尉遲僧烏波、尉遲蘇拉。《後漢書·西域傳》所載於闐王名“位侍”,可能就是尉遲的異譯。《新唐書·西域傳》記載於闐“自漢武帝以來,中國詔書符節,其王傳以相授”。親歷于闐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敘述于闐建國後說:“自茲已降,奕世相承,傳國君臨,不失其緒”。可知尉遲氏家族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基本上控制著于闐政權。據研究,尉遲本不是姓氏,而是最初的于闐國名前的頭銜,其意是征服者、勝利者,自第三代于闐王起,用這一頭銜作為姓氏。尉遲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四百九十一位,當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名在第一千五百六十五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塞種人,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尉遲氏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距今一千六百餘年前,西北地區有一個氏族部落號“尉遲”,其祖先是中亞胡人的一個分支,即後世的“于闐人”,就是今稱的塞種人,使用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的于闐語即于闐塞語,其族首領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漢譯音為“尉遲”,是冠在從漢朝時期開始立國的于闐國名前的頭銜,其意是“征服者”、“勝利者”。尉遲一族後與鮮卑拓拔部聯合,被稱作“西方尉遲氏”,後逐漸崛起成為一支部落,被鮮卑拓拔部大人稱之為“尉遲部”。之後,尉遲部一直跟隨拓跋部稱霸於北方地區。經過長時期的東征西戰,鮮卑拓跋氏終於建立了北魏政權,當上了中國北方皇帝,而尉遲部也就跟著身價百倍,成為北魏皇室中的世代貴族,也是北魏勳臣八姓之一。後來,北魏孝文帝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折服,在北魏太和十七年至二十年間(493年―496年)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連皇帝的姓氏都由原來的拓跋氏改為漢姓元氏,同時還下令其餘的鮮卑族人也一律改漢姓。鮮卑尉遲氏部落族人便是在這種情形下,以部落名稱的諧音漢字“尉遲”為姓氏,稱尉遲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之中。在隋朝時期,整個尉遲氏家族又進行了第二次漢化過程,許多貴族稱單姓尉氏,後來還有尉遲氏被隋文帝賜改為楊氏者,如隋朝末期著名的將領楊義臣就是。楊義臣的父親就是隋朝的開國大將尉遲崇,後來在戰場上犧牲,隋文帝出於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楊義臣在皇族的輩份。
源流二
源自鮮卑君主的賜姓。
《周書·文帝下》: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穿鮮卑服裝。 由於宇文家族實行鮮卑化政策,賜姓其勢力下的漢人將領和望族,其部將家族和家僕也要跟從改姓,其中改姓尉遲的有陳忻等,他們成為了漢族尉遲姓的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尉遲,本來是南北朝時來華的鮮卑族部落的名稱。距今1600年前,這個部落隨同同族的拓跋氏跑到中原來打天下,經過長時期的東征西戰,拓跋氏終於當上了皇帝,於是尉遲部也就身價百倍,成了北魏皇室的一個諸侯。後來,北魏皇帝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折服,極力推行中華文化,學習漢俗,連皇帝的姓氏都由原來的拓跋氏改為元氏,同時還下令其族人也一律改為漢姓,尉遲氏便是在這種情形下,以部落的名稱作了家族的姓氏,而稱尉遲氏。尉遲複姓望族居太原,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山西省太原市。
分佈
尉遲氏是典型的源出北方少數民族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四百九十一位,當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名在第一千五百六十五位。
今雲南省的昭通市、昆明市、玉溪市,上海市的寶山區,江蘇省的南京市,浙江省的紹興市,山西省的朔州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滄州市,臺灣省的臺北市等地,均有尉遲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鏑餘堂、忠武堂:唐朝時有鄂國公尉遲敬德,戰功累累。有奸臣說他要造反,太宗問他,他回答說:“臣從陛下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我隨陛下身經百戰,如今留下的,是槍刀弓箭裡面撿回來的一條剩下的命。如今天下已定,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嗎?)說罷,就脫光衣服往地下一扔,要太宗數數他身上的傷疤,太宗留著淚撫摩著,安慰他。他卒後諡忠武。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太原;
源自鮮卑。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尉遲姓的郡望和源流。
如皋城築;
益州碑留。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舊日如皋城磚上有“尉遲敬德造”字樣。今靈威觀即當年尉遲敬德行轅。下聯典指北魏·尉遲迥都督益州,政績卓著,州人立碑頌德。
五言通用聯
兄弟雙公爵,
父子兩畫家。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蜀公尉遲迥及其從兄吳國公尉遲綱。下聯典指唐代畫家尉遲乙僧與其父跋質那(畫家)皆以善畫聞名,有大小尉遲之稱。
六言通用聯
鄂國表凌煙閣;
益州留頌德碑。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大將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人,隋末跟從劉武周,後降唐,曾擊敗王世充軍,並參與鎮壓竇建德。武德年間玄武門之變中,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官涇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封鄂國公,圖形繪於凌煙閣。下聯典指南北朝時北周代地人尉遲迥,字薄居羅,孝閔帝時,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駐益州。
七言通用聯
益土頌恩威並濟;
凌煙表山嶽不移。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周·尉遲迥,有大志,好施愛士。以平蜀功封蜀公。下聯典指唐·尉遲恭,佐太宗中興有功,其圖形繪於凌煙閣。
八言通用聯
富不易妻,願辭帝女;
情甘讓國,留待唐廷。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太宗欲以女妻尉遲恭,尉遲恭以“富不易妻”辭之。下聯典指于闐國王長子尉遲勝天寶中來朝,官至驃騎大將軍,請以該國王位讓弟,自己留唐宿衛。
九言通用聯
智勇兼全,累功見忠武;
恩威並濟,刻石頌姓名。
——佚名撰尉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初大將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省朔縣)人。因戰功卓著,是李世民親信之一。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涇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太宗欲妻以女,敬德曰:“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之所願也。”帝乃止,以功累封鄂國公。卒諡忠武。下聯典指北周蜀公尉遲迥,字薄居,有大志。好施愛士。為是夫銘碑頌之。
【祠堂古蹟】
尉遲村
在今山西省沁水縣的東部邊陲有一個著名的尉遲村,古老的沁河水由北而南從當地經過,造化生神秀,大自然賦予了尉遲村一塊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的河川平地。尉遲村雖然地域狹小,但交通便利、人流密集。在古代,那裡是著名的商賈要道,南來北往的商人們都會在尉遲村停留駐腳。
尉遲村與唐朝大將尉遲恭有著說不盡的淵源。此外,她還是著名現代作家趙樹理的故鄉,家喻戶曉的“山藥蛋派”著作《三里灣》等,其題材就取自於這個小村莊。
尉遲村原名叫呂窯村,這裡的村民早先都姓呂,是姜太公的後裔子孫,而且世代都居住在土窯洞裡,故名呂窯,村民們古往今來就以憨厚仁慈聞名天下,對過往行人從來都是以禮相待。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尉遲恭(字敬德)被秦王李世民收服。在歸順李世民後,尉遲恭忠心不二,曾三次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尤其是在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立下了頭等大功,安定了天下,輔佐李世民登上了皇位。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後,特封尉遲恭為右武侯大將軍,賜爵鄂國公。這位鄂國公,為人耿直,執法嚴明,以懲治貪官著稱。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尉遲恭為了給百姓除害,一怒之下,親手殺死了一個魚肉百姓的大貪官,之後怕唐太宗責怪他,便逃出京城到了呂窯村。
逃到呂窯村後,尉遲恭對受到村民們的熱情相待,便對呂窯村備感親切,於是就決定在此永久居住。村民對他視為親人,同食同作。為了回報村民,尉遲恭把自己以前從事過的絕活“編簸箕”的手藝傳授給了呂窯村民。著名的“尉遲簸箕”便由此而來。呂窯村也曾因此一度被稱作“簸箕村”。
後來唐太宗得知尉遲恭殺官逃匿後,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更加思念這個忠義之臣,於是詔令文武大臣四處尋找尉遲恭的下落。經過探訪,終於在呂窯村找到了他。群臣設壇恭請鄂國公返京,但尉遲恭堅持要還鄉為民,不再復出。唐太宗只好降旨,封尉遲恭為開國公,准許他告老還鄉頤養天年。之後,尉遲恭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呂窯村民,在文武大臣們的護擁下返回了老家朔縣(今山西朔州)。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尉遲恭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尉遲恭離開以後,呂窯村民非常懷念他。為了紀念這位開國公,村民們把呂窯村改名為尉遲村,併為他修建了敬德廟、敬德閣,儲存至今。
在尉遲村,古建築儲存至今的還有敬德廟、敬德閣和趙樹理學堂。
敬德廟為一進兩院,東西兩頭各有一鐘鼓樓。正殿為玉皇殿,兩側為鄂國公殿和岳飛殿。正殿裡完整地保留著清朝時期繪製的精美壁畫二百餘平方米,非常難得。
敬德閣,下為石拱門洞,上為三層樓閣,上下共五層,意為暗窨(地窨),也就是當年尉遲·恭傳授編簸箕技藝的地下室,現在還保留有八處。這一建築形式與柳製品編織手藝在全國都是少見,已屬於珍貴的文化遺產。
據說,尉遲村現在還有八個身懷“編簸箕”絕技的老人,儲存著編制器具四十餘套,每套有三十多種,可算得是珍貴的文物了。
目前,敬德閣下半邊牆壁已經倒塌,還沒有進行修復。這些印證了歷史痕跡的建築大部分已殘敗不堪,目前,村委會正在全力組織進行搶修,可惜資金嚴重不足。
【典故軼事】
尉遲公門神
舊時風俗,歲朝吉慶,不但要掛春聯,而且還要在大門口張貼門神畫,目的是為了避邪。《白毛女·扎紅頭繩》歌詞中有“門神門神掛起來,大鬼小鬼莫進來”,就是這個意思。最常見的門神畫,有《鍾旭》、《趙公明》等,再就是《尉遲恭手執鋼鞭圖》。尉遲恭(585一658)唐朝開國大將軍,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縣)人。隋代末年從劉武周為將,後降唐。戰功顯赫。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後以功累遷鄂國公,卒諡“忠武”。史稱尉遲恭驍勇善戰,“善避槊”。常常單騎突人敵陣,許多人圍住用長矛刺他不能刺中,尉遲恭反而能奪下對方手中的長矛,將他們刺下馬來。號稱“勇鷙無雙”的齊王李元吉,跟他比試也輸了,《隋唐演義》對此曾作過繪聲繪色的描寫。在唐代歷史中最輝煌的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但在民間最有風采的卻不是他,而是他手下兩員大將。他們就是現在在農村仍然能經常見到的門神爺,從門外面對兩扇大門,左邊門扇上的是秦叔寶,右邊門扇上的就是尉遲恭。千載之下,當年的皇帝早已不知去哪裡轉世投胎,而這兩員大將卻一直留在人間,在千家萬戶佔一席之地,這種紀念臣子卻忘卻皇帝的作風似乎與中國傳統禮教不太協調。不過這種事也不是門神爺一家的專利,劉備君臣的待遇也是相同。蜀漢群臣中,關羽被尊為武聖,關帝廟曾廣受世人香火;張飛則是閬中山神,張飛廟留存至今;趙雲雖然沒聽說有廟,但“長阪雄風”四字名傳天下;諸葛亮就更不用說了,武侯祠可不止一處,至今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還在爭當諸葛故里。再看身為君主的劉備,他的待遇可淒涼多了,據說成都武侯祠原本是紀念劉備的先主廟,結果後人也不管什麼君臣倫常,竟公然讓諸葛坐了正殿,倒把先主請出去了。那未,尉遲恭這個歷史人物怎麼會成了門神呢?傳說唐太宗晚上睡覺,半夜聽到有奇怪的聲響,害怕極了,次日告訴群臣。大將秦叔寶奏曰:“願同尉遲將軍一起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無事。因此命畫工畫兩人圖形全裝,掛在宮掖的左右門。後來兩人都賜葬昭陵,死後也為唐大宗守陵。這樣,手執鋼鞭的尉遲恭和舉著寶劍的秦叔寶,被民間尊為一對門神。原尉遲恭廟,俗稱“景雲大王廟”,在崑山東北二十里蔚州村(今周市鎮城隍潭廟前村)。《縣誌》載:“相傳尉遲恭生此,故祀之,或雲:敬德封吳國公,故廟食於此”前一說無據,以後一說為是。武德九年玄武門之役)尉遲敬德論功第一,升右武侯大將軍,賜封“吳國公”,食祿一千三百戶。這裡是他的受封之地,故建廟祀之。
富不易妻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維護家庭關係的和睦穩定對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十分重要。“夫婦之道,人道之大倫也。”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對待夫妻關係的態度,是衡量一個人乃至一個社會倫理道德的重要標準。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家庭關係一直是“夫權制”,丈夫可以將妻子“休”掉,也可以擁有三妻四妾。許多男子在“金榜題名”後,拋棄了患難與共的結髮之妻而另攀高門,成為“乘龍快婿”。但即便在封建社會里,也有許多忠於愛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東漢時期的宋弘、唐代的尉遲恭,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難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為千古佳話。在當代,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同志相濡以沫,忠貞不渝,兩人“互學、互愛、互信、互勉、互幫、互讓、互諒、互慰”,堪稱夫妻關係的典範。尉遲恭因為幫助李世民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唐太宗李世民想招贅他為駙馬。尉遲恭辭謝說:“我的妻子雖不好看,一起過苦日子多年倒也恩愛。我沒有文化,但聽古人說‘糟糠之妻不下堂’,不能因富貴變心。招駙馬的事兒實在不敢當。”太宗聽了覺得有理,也就作罷了。“富不易妻”,也是我國優良的道德傳統之一。現在,時代雖然變了,但人們卻仍然把“偕老白頭”看作是最理想的婚姻,恐怕還沒有人敢說“富而易妻”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