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姓圖騰(闞氏圖騰)
闞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國大夫姜止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城為氏。闞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位,現今人口約二十萬,排在第三百二十六位。
【釋義】闞本義為望,倚門眺望。金文的“闞”字,就是在一個大紅的門裡面,一個女人伸著頭,捂著耳朵,在四處張望。
【得姓始祖】
闞止:根據《尚友錄》的記載,闞氏是春秋時期齊國卿士闞止的後代,望族出於會稽。《姓氏考略》記載,闞是春秋時代魯國的一個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東省汶上縣西南的南旺湖中,也有古籍中所指“齊闞在汶”,非指魯西南的汶上,而是指齊魯腹地的新汶地區。闞止在春秋末期被封之闞邑,當在新汶一帶。新汶之地在柴汶河畔,原來曾為杞國之地,後為齊國奪佔,一直屬於齊國防禦魯國的要地,齊簡公為振興自己的君權,分封寵臣於要害之地,“新汶”之名並非是在1960年才有的,而是在魯闞歸齊之後,田和就已經改原齊闞之地為“新汶”了。新汶今與新泰縣合併,建立了新泰市。這個地方,正是中國闞氏家族的發源地,他們的祖先“以地為氏”而姓了闞。《春秋》三傳記載,魯桓公十一年,桓公便曾與宋文公會於闞地。當地的居民有人以地名為自己的姓氏。闞氏後人奉闞止為闞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姞姓,出自黃帝姞姓子孫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這十二個姓氏後來衍化出了許許多多的姓氏。姞姓就是其中一個氏族群體比較龐大的姓氏,皆出自黃帝之子姞光(吉光)的後裔。
歷史上,姞姓族人建立有許多方國,諸如唐堯時期姞伯鯈建立的古南燕國、姞雍父建立的古雍國,夏王朝時期姞崇禹建立的古鄂國,商王朝時期姞密建立的古密須國、姞闞建立的古闞國,以及周王朝時期的古光國、古杞國等等。
闞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一帶,是黃帝后裔姞姓子孫在商王朝時期的封國,首任國君因地在闞,因稱姞闞、闞伯、闞侯等,世代相傳。
在周武王姬發滅了商紂之後,闞國亦隨之消亡。其國貴族以及後裔子孫所居之地仍然被周王朝稱作“闞”,周武王將其地分封給了弟弟周公姬旦所屬的魯國。
闞國滅亡之後,闞國人皆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闞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闞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闞是魯國的一個地名,即第一個淵源中提到的古闞國之地。
這在史籍《左傳·桓公十一年》中也有記載,周桓王姬林二十年(魯桓公姬允十一年,公元前700年)農曆5月,鄭莊公姬寤生逝世。到了農曆9月,宋文公子鮑扣押了鄭國來訪的執政上卿祭仲,逼迫他扶持鄭莊公的小兒子姬突繼鄭國君位,是為鄭厲公。為了此事,魯桓公曾力圖阻止衛、蔡、曹等國興師問罪,與宋文公子鮑多次會晤,在農曆12月,魯桓公曾再次與宋文公在闞邑協商。
當然,在四年後的周莊王姬佗元年(公元前696年),鄭厲公還是被鄭莊公的長子姬忽所推翻,在其舅舅衛國君主衛黔牟姬留的扶持下登上了鄭國君位,是為鄭昭公。
在闞邑的魯國住民中,多有人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闞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國勇士姜止,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周靈王姬洩心五年(齊靈公姜環十五年,公元前567年)農曆11月,齊靈公悍然出兵征伐萊國,到了農曆12月萊國基本上被滅亡,齊國因此佔有了萊國自今山東省平度縣以西的大片領士。此事件引起其他諸侯國君主們的不滿。當時莒國、魯國、晉國當時準備聯軍討伐齊國,要為萊國君主萊公“討個說法”。
齊靈公趕緊備戰,國內人心惶惶不安。到了周靈王八年(齊靈公姜環十八年,公元前564年),齊國有一大勇士姜止,他為了表達對君王齊靈公的赤膽忠心,鼓勵國人,就在宮門當著百官之面果敢自殺捐軀。
齊靈公及以下百官對姜止的義舉極為震驚,隨即感動萬分,此人壯舉鼓舞了齊國上下。莒國、魯國、晉國見齊國人悍不畏死,遂放棄了攻齊計劃。萊公自認倒黴,被迫遷至黃縣,重新定都於歸城(今山東龍口歸城姜家附近),史稱東萊。
為此,齊靈公特賜“闞”字為姓給這位勇士的子孫們,並賜封邑於柴汶河畔,稱闞邑。
“闞”字之“門”指大門,“敢”指勇敢的義舉,合起就是“闞”,意為在大門裡親目看到的義舉何等壯烈!意欲褒獎該勇士剛直不阿的精神,激勵其子孫繼承先人意志,為捍衛國家的獨立和家族的和睦安康,不受外強凌侮,敢於獻身的精神。
從此,這位齊國勇士姜止的後裔子孫便世代改以君王賜姓為氏,稱闞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國大夫姜止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城為氏。
據史籍《尚友錄》的記載,闞氏是齊國卿士闞止的後代,源出姜姓。但該姜姓源自遠古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的蚩尤一族,非炎帝之族。這在史籍《續夷堅志》中有記載:“華州界在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闞姓。”
春秋末期,齊國有一個卿士名也叫姜止,被齊簡公姜壬封於闞邑(今山東泰安新泰),世人因此稱其為“闞止”。這位姜止的先封地在監邑(今山東德州監邑),因此也稱“監止”。
周敬王姬丐三十六年(齊簡公元年,公元前484年)齊簡公即位後,分別起用田恆(陳成子)和闞止二人為左、右國相。闞止舉止穩重,得寵於齊簡公,田恆因此而非常嫉妒。
大夫鞅見狀後,曾建議齊簡公擇用闞止,藉此除去田恆,以消減田氏家族的勢力。
到了周敬王三十九年(齊簡公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季,闞止在上朝途中遇到田氏族人田逆胡亂殺人,便將其拘捕,後來田逆又被田恆救出去了。闞止由此深切感到田氏勢力的可怕,便準備在齊簡公的支援下驅逐田氏家族。
不料,闡止的家僕陳豹就是田氏家族的人,他及時將闡止與齊簡公之謀告知了田恆。田恆隨即當機立斷,在當年的農曆5月先發制人,搶先率軍攻入王宮,劫持了齊簡公。闞止倉促率軍反攻,卻被田氏家族所擊敗,只好倉皇出逃。田氏家軍在後面窮追不捨,闞止在情急之下迷了路,反而誤入田氏之邑豐丘,結果在郭門被田氏家軍追上殺死。
此次事件最終引發了著名的“田代姜齊”之齊國曆史鉅變。
在闞止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闞氏,世代相傳至今。闞氏族人大多尊奉闞止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是出自蚩尤,《皇覽·冢墓記》記載,蚩尤冢高七丈,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因而說蚩尤姓闞,其後代亦姓闞,並於每年十月祭祀蚩尤。《續夷堅志》記載,華州有蚩尤城。相傳蚩尤闞姓,所以叫做闞蚩尤城,周圍闞姓比較多。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今山東陽穀縣境內)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亙天,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鉅野縣(今濟寧市)重聚,大小與闞冢等.這一記載與《史記》是一致的。(待考)
【遷徙分佈】
遷徙
根據《姓氏考略》記載:闞,音瞰。齊邑,魯昭公在乾侯取闞是也。齊大夫食採者氏焉。
“闞”是地名,歷史上有兩個地方稱“闞”,皆在山東境內:一為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一帶,原為魯國之地;一為今山東省新泰市西南端,過去稱新汶,為齊國之地。
闞氏的先人,追溯上去就是姜太公,即輔助周文王、周武王的姜尚。姜尚是齊國的建立人,所以闞氏是源自姜姓的。而姜姓始祖正是神農炎帝,炎帝出生於陝西歧山西南的姜水之濱,就以姜為姓,闞止正是炎帝的傳人。
闞止的後裔中有一支闞氏族人後來沿京杭運河南遷至眙盱,揚州,江浙,閩臺。還有一小支闞氏族人後來從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於淮河兩岸。另一支於元朝大德年間外遷蒙陰下東門村。
到明朝洪武年間,又有闞氏族人分遷到蒙陰寨子(今鋼城區)、萊蕪丈八丘、泰安西莊、泰安汶口東崔村(今寧陽)、沂源草埠官莊(今魯村官莊)、益都(今青州)、沂水界湖(今沂南)、沂水埠口、新泰放城闞家莊、泗水賀莊及東北、口外(張家口)、山西臨汾鄉寧縣古山莊、山西屯留縣蘇村、河南洛寧王範莊等地。還有一支闞氏族人於明朝末年隨軍駐紮北京南口鎮,因屢立戰功,朝廷降旨家族墳地可種四十五棵萬年松,現後人多居於昌平區南口鎮北虎峪村,約有二百餘人
民國年間,一支闞氏族人北上遷徙到北京地區,現散居於北京通州區,又以通州區胡各莊鄉黎辛莊居多,約有一百六十餘人,之後有部分闞氏族人外分之唐山樂亭、灤縣、遷西等地居多,約三千餘人。此外山東境內闞氏族人還分佈在荷澤、濟寧、棗莊、德州、聊城、濟南、章丘、博山、淄川、周村、辛店、臨沂、日照、平陰、青島、煙臺、高密、萊州等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有部分闞氏族人外遷之東北及山西一帶。河南闞氏族人的一支隨國民黨軍遷至臺灣省桃源縣散居,安徽闞氏族人的一支則隨國民黨軍遷至臺灣省嘉義市散居。
分佈
闞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位,現今人口約二十萬,排在第三百二十六位。
現今分佈較廣,尤以江蘇、山東等省多此姓,2省闞姓約佔全國闞姓人口55%。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會稽堂:以望立堂。
孝謹堂:安徽闞氏堂號。
存仁堂:江蘇闞氏堂號。
秘書堂:湖北江西闞氏堂號。
齊魯堂:山東闞氏堂號。
字輩
山東日照闞氏字輩:“京廣永興常保全,忠孝道德先,吉祥方為貴,文明義宗傳”。
山東東蒙闞氏字輩(包括蒙陰、沂水、萊蕪、新泰、沂源、沂南、泰安、寧陽、肥城、費縣、平邑、蘭陵、 博山、臨淄、莒縣、臨朐、泗水及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河南、新疆、東北等部分地區):“中之大思有 文 德宗 懷敬修成兆士吉 洪光緒振志清昌 興家立業錫恩久 道懋心傳繼善長” 。
山東蒼山北營子闞氏字輩:毓學秉金俊榮 偉寶樂同安 經典煥知權 揚耀欣崇先 長望承軒遠
山東無棣闞氏字輩:鴻(文)汝(景)樹(清) 玉德功闞 同勝周全 太平眾民 富貴吉祥
山東章丘刁鎮闞氏字輩: 大德喜玉繼 鑫志樂名增 題卿尊緒祖
山東即墨闞氏字輩:鹹文保沛 正允其昌 聖承臣桂 明乃兆初 先善祚元
山東青州闞氏字輩:文闞登有闞懷闞希闞大闞雲闞炳西(東)德景
山東高唐李官屯闞氏字輩:邦成光夢(永)恆仁章汝(法)振大(化)東春玉(洪)清(士)中海(池)文(傳)家寶
山東高唐闞牌闞氏字輩: 德風清聖賢 天子重英豪 澤旭東方起 智慧恩憑義
山東濰坊武蘭闞氏字輩:亭闞財元允闞克丕闞心 少傳清在世 吉發生瑞茂
山東萊州闞氏字輩:應起永宗天世法大闞文夢(齡、子)清玉瑞(宏)世昌成大器
山東聊城茌平闞氏字輩:文迎大起士立懷連長金保學玉 忠誠茂業興 德存瑞祥明
山東濟南濟陽闞氏字輩: 國文守闞永闞持(克)萬繼玉富田光明振
山東濟南興隆闞氏字輩:成敬緒士汝廷文秉慶
安徽合肥闞氏:興萬重盛 文思世大 從天仲應 國士恩榮 宗功培毓 家道延宏 永承先業 光昭明廷 孝友載啟 裕 爾新元 希賢建樹 令德是崇 懋修緒統 慶兆祥隆同昌法治有尚斯傳
安徽明光闞氏字輩:“時維廷事應啟文昌克開乃緒廣德成家鴻儒學步明道守先善傳福兆瑞錫榮懷贊襄仁義志念 方剛松竹長茂耀祖安邦”。
安徽含山闞氏字輩:洪其有德應 仕成闞廷萬 崇正宇斯以 敬興家永大 祖業宜長述 宗恩慶廣全
安徽碭山闞氏字輩:恩伯臣士法統鐵振新傳世 瑞光生輝 和厚迎祥
雲南通海闞氏字輩:邦登我應兆揆洽自培欽春席昌 映鍾海恆瑞和祥慶明恩祖聖福
雲南可渡闞氏字輩(源自山東濟南府):汝以朝之登興遵時繼必 紹祥世永慶 維應啟連文 大德恆遠振 萬鍾裕 光明
貴州畢節闞氏字輩:飛方世文玉 永振盛昌隆 元大光明 繼緒書香 廣宣道德 學璧雲天
貴州(遵義務川、銅仁沿河)、重慶(南川、武隆、彭水、涪陵、秀山)闞氏字輩:
本公金永興 祖應登洪朝 修德乾坤鎮 隆慶百萬載 世澤榮邦國 明俊顯光華 清高舒才錦 維綱啟獻常 文武昌宗遠 廷俸肇家聲
四川東坡闞氏字輩: 秀枝自有純正永 世玉國朝萬代新 鴻隆昌達榮華茂 富厚長盟慶嘉昇
四川宜賓、南溪闞氏字輩:“根天匊水禹 應懋金邦學 良永汝朝中 與思文道國 集德光宗遠 世代昌恩澤”。
四川雅安一支字輩:“應登士文成.攀廷有玉英.朝宗連險達.定國用揚名”
四川仁壽闞氏字輩:紫章燦嗚純 文國星啟榮 雲華多吉慶 宏福學從林
安徽合肥闞氏字輩:“宗功培毓家道延宏永承先業”。
山東高密闞氏字輩:“金玉志相成”。
江蘇徐州闞山闞氏字輩:海文京倫華鳳周宗延世久家聲
江蘇常州毗陵闞氏字輩:如國簣明永儀廷裕興佩丁國祥建志(子)
河南信陽闞氏字輩:“萬世文長金富貴繼千秋”。
河南南陽闞氏字輩:“萬銀金清龍”。
河南商城闞氏字輩:大希光世繼 維承啟盛時 國正天興順 官清民自安
河南光山闞氏字輩:得有應耀廷 文學克繼敦 全宗明以大 立志士維成 正守傳家法 先從忠孝行 天恩洪錫汝 百世本支存
湖北陽新闞氏字輩:“盛時昌龍鴻遠細顯”。
湖北大悟闞氏字輩:德新傳世遠 福道久延長 文明光祖國 善治耀宗邦齊修宏泰運 普發大忠良 安樂紹先緒 華榮正萬昌
湖北荊門闞氏字輩:榮商聰星列 洪淵新克撫 臣文碧朝德 思志添友玉 如大希光世 繼維承啟盛 時昌隆鴻遠 緒顯耀立功
遼寧遼陽闞氏字輩( 清順治八年自河北遷安外遷):
永守志立世 興學維宗玉 振啟厭有成 德思繼福惠 家國兆景祥 廣大希爾泰 克乃定春天 恩擇多延祚奎久紹名全
吉林榆樹闞氏字輩:(清道光元年 自河北遷安外遷吉林榆樹)
利闞德闞 長明連仲佔 榮耀煥門庭 樹恩憲政會 修道慶景平洪彥維俊海 永殿喜治興
江蘇淮安闞氏字輩:“會學華仁義道德”。
黑龍江賓縣闞氏字輩:“朝貴洪星英友學”。
北京昌平闞氏字輩:尚芝思進宗永成 來恆玉世紹純洪 寶禹希光庭吉慶 普祿兆壽炳文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陌刀無敵;
朝議輒諮。
——佚名撰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闞稜,善用陌刀,長丈餘,臨陣無敵。下聯典指三國吳·闞澤,官中書令,朝中之議,有疑輒訪之。
五言通用聯
擅經傳之學;
決廷議之疑。
——佚名撰闞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敦煌人闞駰,字玄陰,聰敏過人,博通經、傳,過目成誦,曾注王朗的《易傳》,另撰有十三部州志。北涼王沮渠蒙遜很看重他,任他為秘書考課郎中,負責點校經籍,勘定了諸子百家三千餘卷,後官尚書。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山陰人闞澤,字德潤,家中貧困,以教書為生,博覽群書,兼通曆數。舉孝廉後,歷官錢塘長、中書令、侍中、太子太傅,封都鄉侯。朝中每次言論大事,有關經典的疑問,往往都向他諮詢。
【祠堂古蹟】
肥東闞氏宗祠
肥東闞氏宗祠,位於石塘鎮闞東社群和闞集社群。在祠堂內的石碑上記錄著闞氏的來歷:“闞氏一族,系始祖興二公於元末自江蘇句容遷至合肥東鄉落地生根……600多年來,興二公後人艱苦創業,厚德傳家,久盛不衰,子孫遍於五洲四海,人才濟濟,蔚為望族……”
祠堂內的“家訓”十分惹眼。“孝敬父母、千古倫常。閤家合睦,平安吉祥。生兒育女,盡心教養。科學致富,百業興旺。勤儉持家,美德弘揚……”
闞氏家譜。十多年前的建祠修譜,已是闞氏族人第五次修家譜。曾經四次修譜時間分別是康熙36年、道光7年(成書於道光12年)、光緒5年、民國7年(成書於民國10年)。
【典故軼事】
闞澤傭書
闞澤(?-243年),字德潤,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他們家族世代務農,闞澤卻非常喜愛學習。因為家境貧困沒有錢上學,經常被僱傭替別人抄書,卻能因此隨便使用紙筆。他寫完後就能誦讀,摘抄老師所講,博覽群書,並且通曉曆法,因此很是出名。
闞澤成年後被察舉為孝廉,出任錢塘縣縣長,不久升任郴縣縣令。孫權任命他為驃騎將軍,徵辟增補為西曹掾。孫權稱帝后,任命闞澤為尚書。嘉禾中期,闞澤任中書令,加侍中。242年,他被拜為太子太傅,依舊領中書。
闞澤認為古代的經傳過多,很難讀盡,於是斟酌百家學說,節選《三禮》之文以及註解,教授給孫和與孫霸兩宮。他還制定了規範出入以及約見來賓禮儀,又修訂了乾象曆。每次朝廷討論重要事項,凡是有經典中疑惑不解的,都由他提供諮詢。闞澤因為勤於學習,被封為都鄉侯。
闞澤為人謙虛謹慎,就連宮府中的小吏,他都見面彬彬有禮地打招呼詢問。至於議論人前人後長短,指責有些人的生理缺陷,則從沒有聽說過闞澤參與過這類事情。在魏文帝曹丕即位後,孫權曾經詢問群臣:“曹丕壯年即位,恐怕我趕不上他。你們大家認為是不是這樣?”群臣中沒有人敢應答,只有闞澤起身回答道:“我看曹丕活不了十年,大王根本不用擔心他。”孫權奇怪地問闞澤:“你怎麼知道這事?”闞澤回答:“我從名字上能推測出來的。不十為丕,所以知道。”結果曹丕竟然真的在七年後去世。
呂壹是三國東吳時期孫權的寵臣,官至中書典校郎,但他為人陰險,曾經誣陷宰相顧雍、左將軍朱據等人,後來事發而被逮捕。當時有些官員就建議對他處以極刑,甚至要加上火燒、車裂等酷刑,殺雞儆猴、以儆效尤。孫權也拿不定主意,於是詢問闞澤。闞澤認為盛明的朝代是不應該有這種極刑、酷刑的,於是孫權採納了他的意見。
243年,闞澤去世,孫權十分痛惜悲傷,好幾天都沒有吃飯。闞澤的同郡、前輩丹楊人唐固,也修身好學,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儒者。他著有《國語》《公羊傳》《穀梁傳》等書的註釋,經常有幾十人聽他講授。孫權任吳王時,任命唐固為議郎,陸遜、張溫、駱統等人拜他為師。225年,唐固擔任尚書僕射,去世時七十多歲。
【家訓格言】
固陵堂闞氏族規
從來國家原屬一理,家國本無二致。國本在家,家齊國治,輕傳所載,彰彰可考,然欲國祚緜遠,必須建立國法。族有族規,族規與國法並重,更無能軒輕於其間也。況族規之原質須至公而至正,一載與譜牒,期可而久可遵,非一人之私意所訂,必集眾之共謀,鹹成於是,遍訪族正,磋商合族,議妥盡善,方定為族規,私淑顏陳之遺意,爰作闞氏之家法。
一、宗譜者紀帶世系之所自來,詳支派之所由分親疏,有別嫁聚,有稽墓墳可考,尊卑可序,誠足以傳諸後世而不紊,歷遍全族而不亂也。然而人事滄桑,變幻莫測,譜不建修,必貼忘祖之飲恨,故清例必三十年一修,我闞氏則而效之,方可以垂永久想。譜牒即成之後而譜中所載者先祖先妣之姓氏尤宜必敬必恭,慎重而寶藏,切不準信守翻閱,私借於人,一遇春秋祭祀之時呈祠驗對,稍有損汙蟲齒,共同議罰。
二、凡我闞氏子孫必要繼承先祖勤勞家風。勤者能補人之拙,儉者可助我之廉,尚勤尚儉,未有不興,不勤不儉,未有不敗,而勤儉實為興家立業之正軌,族人謹守,是所厚望。然勤儉雖為美德亦不可過於吝嗇,近於刻薄素立而行為方為適宜。
三、自古以來,兄弟和睦,外侮不侵,全族和睦,外患必免。設或雙方各持所見互相爭執,本人必詳細說明報族長族正代為處理調解,既已調解之後,必須和好如初,勿念淵源。一本之意,同宗共祖之情,溯而上之原屬一人,不許各逞私忿,持械拼鬥,更不許未經調處,遂與訟端。遍告我族,要知訟者終兇,實為敗家破產之謀。好勇鬥狠原屬殺身滅亡之兆,訟鬥為人人所必戒,和睦當家,家而法守。
四、正業者,先人之家傳,祖上之遺風,人格品行之所從出,衣食生活之所以依賴,無正業定必入於下流之遊民。凡我闞氏務要習耕習讀,學商學工,亦不必拘於一途,切不可為匪為盜,誤入下流,致受國法之徵治,有傷正大之家風。
闞氏族規三不準
一、不準族內通婚。
凡我族闞氏子孫,不論分支遠近,一律不準相互通婚。
二、不準另起字派。
凡我族闞氏子孫均實行統一字派,按“九德先思書,文獻振家聲。崇儒世澤遠,本立定榮宗。金玉祥雲聚,天賜洪福恩。”三十字排輩,不準另起字派的分裂現象發生,也不得顛倒輩分亂起名諱。若三十字派即將用完,應由族中文化水平較高者合議,再續字派。
三、不準亂起名諱。
凡我族自今以後出生的闞氏子孫起名,最好用三字名,字派放中不放後,以免造成混亂和誤解,亦可用二字名,但不準與先人名諱同音同字。
闞氏族規十二條
一、敦孝悌
人倫以孝為先,子孫務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長幼有次,勿逆天倫。兄弟甚屬一體而分,應該和睦相處。
二、重忠信
人生應該以忠信為本,凡能忠於祖國、取信於人,則家道興隆、族威日振。
三、明禮義
禮義為處世之本,凡待人接物,要嚴以責己,寬以待人,恭讓為先,一視同仁。
四、守法紀
遵紀守法乃是人之天職,凡事要三思而行,以法紀為準繩,不可損人利己,違紀犯法。
五、振書香
讀書乃天下至高之事,子孫務要力學成才,勿以家貧而棄可造之質,勿以處富而廢有用之才,勿以務農而屏誦讀之事,將相本無種,男兒自當強。
六、知廉恥
廉恥為人品之重。人要知廉恥,自尊自重,如若寡廉鮮恥,好逸惡勞,嫖賭消遙,不成體面,父兄要嚴加教訓,逆子不得反抗。
七、務正業
正業為養生之上計。子孫要以正業為本,各行各業務要殷勤儉樸,不許懶惰驕奢,不許行竊偷盜,不許辱及先祖有玷家風。
八、講團結
團結為強國之本,宗族團結、則民族團結。子孫不可挑撥是非,損壞宗族利益。倘有胡作亂為,不講團結之輩,要嚴加訓斥。
九、重婚姻
婚姻是人生終身大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本是人之不常情,但要雙方自願。法律所允,一旦成家立室,務要互敬互愛,不可無理取鬧,於家不寧。
十、禁賭博
賭博乃萬惡之源,創業艱難,守業更難。勿因賭博傾家蕩產。若有賭博之輩,父兄要嚴加管教,責其改邪歸正。
十一、重宗祠
宗祠為嗣孫尊祖祀宗之場所。正肅幽元,以妥祖靈,是嗣子賢孫的神聖職責。春秋祭祀,梵香禮拜,均要班班有序,嚴肅有禮。
十二、惜譜牒
譜牒是尋根問祖、承先啟後的傳家珍寶,要倍加珍惜。倘若譜牒失傳,則世系不明、綱常失墮。如有盜賣或毀壞譜牒者要嚴懲不貸。
中華闞氏家訓
敢入門,一家人;蚩尤祖,是宗親。齊王封,闞止君;
千年史,忠烈門。史為鏡,重祖訓。
愛國家,忠勇仁;武蓋世,文過人。善耕讀,家族魂;
講誠信,族之本。要做事,先做人。
少者孝,長者尊;妯娌和,兄弟親。鄰里處,心比心;
同事間,多關心。萬事通,人敬人。
重婚配,講健康;家族病,要嚴防。妻身健,兒孫壯;
品行端,後代良。優生育,切莫忘。
過日子,儉為上;勤持家,莫鋪張。對子女,莫慣養;
勸家人,守法章。講禮儀,重修養。
不沾毒,不迷網;遠菸酒,不近黃。按時睡,不戀床;
學知識,有力量。好習慣,從小養。
有抱負,樹理想;創第一,奪頭榜。千里行,足下強;
爭朝夕,建輝煌。十年材,定成梁。
國與家,國為上;國強盛,家興旺。手相牽,心相向;
興偉業,寫華章。中國夢,“闞”擔當。
河南固陵堂闞氏家訓
闞氏子孫 恪守家訓 立身之本 尚德守法
舉止文明 談吐儒雅 善學明理 育才興家
嚴於律己 寬以待人 文明和諧 弘揚正氣
扶弱濟貧 慎言敏行 溫良恭儉 耕讀治家
與人為善 光明磊落 做官清廉 為民正直
夫妻恩愛 兄弟融洽 妯娌和睦 善鄰友邦
尊師重教 勤學文化 求實創新 開拓進取
愛國敬業 誠信友善 團結互助 艱苦奮鬥
忠孝為本 仁義傳家 闞氏門族 萬世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