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氏起源及歷史

辛姓圖騰_辛氏圖騰

辛姓圖騰(辛氏圖騰)

  辛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以地為氏,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據《元和姓篡》記載:“姒姓,夏後啟別封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辛姓在宋版《百家姓》行中位於第三百七十九位,當今人口約為一百二十多萬,排名在一百五十三位。

  【釋義】辛為天干的第八位。按照五行學說,辛屬金。與“五方”之西、“四季”之秋、“五味”之辛相配。秋時萬物生長成熟,但因味辛,故有的果實有辛辣之味。

【得姓始祖】

  啟:父大禹,母塗山氏。夏朝開國君主。相傳禹晚年曾根據以前的先例,做禪讓的姿態,並推舉東夷族的伯益做繼承人,但暗中卻為傳子做準備,竭力為子培養羽翼勢力。大禹薨後,啟不負父望,興兵奪權,一舉攻殺伯益。不久,又興兵滅掉了不服自己,妄圖蠢蠢欲動的同姓有扈氏。剪除異己後,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禪讓制一去不返,世襲制度從此確立。啟建國後,封庶子於莘,其後以封地為氏,因莘辛在古時同音,後去掉草頭,稱辛姓,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

  各地始祖

  辛棄疾:澧縣辛氏 始祖,世隸江西,歷數世至金南公第五子慶遠公,於宋末自江西萬載遷居湖南長沙,又五傳至善寶公,明永樂間由長沙遷居澧州之馳馬山。子孫散居澧州、石門、慈利、臨澧四縣。祖祠位於臨澧縣東關外姚家洲,建於清乾隆56年(1791)。支祠一在澧縣糧山拱背橋,一在石門滿天星,一在慈利辛家嶺。1941年四修族譜。派字:(自第十八世始)家本崇先業,繼序寶在書,象賢昭前代,作哲裕生初,懋勉敦恆有,忠良秉敬如,由來多法則,源流自延譽。

  高林公:新化辛氏始祖,五傳至及智公,乳名萃四,字仰聰,明嘉靖7年(1582)由江西豐城遷楚,始居上梅青崗山,二遷古塘夾州,傳三世再遷白地。派衍五大房:學孔、學孟、學詩、學書、學禮。族譜始修於清乾隆56年(1740),光緒34年(1908)續修。班次:高傳必添及,學一予朝昌,宏開功顯烈,蘭桂允勝芳。續班次:江右來支遠,梅城繼世長,貽謀瞻燕冀,祖澤久垂揚。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裔高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相傳黃帝之後裔中有高辛氏。

  高辛氏,就是遠古帝王帝嚳,名姬俊,亦稱高陽氏,號亡斤,他是黃帝的曾孫,少昊金天氏的孫子,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315年,逝世於公元前2213年,在位七十年。

  查青銅權銘:“黃帝初祖在虞,虞帝始祖在辛,高辛元年,歲在大梁。”據專家們的考證,公元前2278年確為十二次野中的“大梁”。

  高辛氏的曾祖父軒轅黃帝娶西陵女,而生昌意和玄囂。他的祖父是青陽氏玄囂。父親名叫橋極,母親是陳鋒氏人,名叫握裒。那時帝嚳的父親橋極去世又早,帝嚳生長在偏僻的地方,可以算上是一個鄉下野孩子。但由於他天性聰明,許多事情一學即會,尤其是他歡喜聽老人講的神話故事,因此對天文地理知識特別感興趣。

  傳說高辛氏的一個鄰居叫柏昭,知識豐富,學問極深,本來也是橋極的一個老朋友。只是因為性情孤僻,不喜歡做官,所以就長居鄉下。高辛氏見他是個能人,就拜他為師,遇到想不通或是不理解的問題,常常去請教他,柏昭也非常喜愛這樣謙虛好學的學生,儘量滿足他的要求,因此高辛氏的學習進步飛快,當他長到十二、三歲時候,居然已是遠近聞名的大名人了。

  那時候中原部落聯盟首領是軒轅黃帝的孫子、少昊金天氏的侄兒,名叫顓頊,是高陽氏人,生於公元前2378年。史書說他“降生若水,實處空桑”,就是說他出生在四川省的雅礱江,長大後工作在山東曲阜。他的父親叫昌意,論起輩份來,他還是高辛氏的堂房伯父。此時顓頊己做了幾十年的君主,天下基本太平,四方諸侯也平安無事。只是由於自己年老歲數已大,經常掛念想著將來這個君位該傳給什麼人才好,能夠叫人放心,人民滿意。

  恰巧在這時聽得從家鄉來的人說,他的侄兒高辛氏年紀雖小,竟有如此德性,不禁喜出望外,隨即就派人到家鄉去把他們母子接到京城首都,以便任用。高辛氏母子倆聽到這好訊息,當然也興奮不已。很快就收拾好行李,告別了老師柏昭,跟隨顓頊派來的人千里超超來到首都,面見伯父顓頊。

  顓頊見高辛氏長得端正,儀表非凡,心中就有說不出到高興,當知其只有十五歲,同當初自己輔助少昊帝時一樣歲數,就更加歡喜。於是便在公元前2300年下詔書封高辛氏為諸侯,賜有辛國君,但不必到其國,而是留在朝中幫助顓頊管理政事。從此高辛氏就長住在首都,直到公元前2281年前顓頊去世。

  顓頊逝世後,論資格年齡最有資格能接君位的只有崇伯鯀的父親、大禹的祖父禹祖最為適宜,於是大家就立他做了君主,在歷史文獻中,禹祖被稱作孺帝,那知這禹祖無福,沒幾天就因病一命嗚呼了。

  國家連遭喪事,老百姓也非常恐慌,生怕國家出亂。於是在朝在野有聲望的人士便彙集一起開會商量討論,最後一致意見是推選高辛氏出來做君主,其中最大理由當然是高辛氏才德出眾,二則又是皇親國戚,其三便是高辛氏曾輔政顓頊十多年,既有經驗又有功績。再說顓頊生前早有此意,只是不便明說而己。

  高辛氏也不想違背眾人善意和信任,名正言順地做了君主,就是帝嚳。此年為公元前2280年。帝嚳上任以後,一切大小官員依然照舊各司其職,只是將國都另選在嵩山之北亳邑,命令金正、木正官先行去進行營造。等顓頊帝、孺帝兩人落葬於帝丘城外(今河南商丘濮陽),三年喪事完成之後,便遷都到亳邑。因為他最初被顓頊封於辛地的原故,故改國號為高辛氏。此後中國歷史便進入帝嚳時代。

  帝嚳三十歲當上了君主,如其祖先黃帝一樣,最初也娶了四個妃子:

  第一位愛妃名叫姜嫄,是炎帝神農氏之後裔,為后稷的母親,原是有邰國國君的女兒,性情清靜專一,端莊樸實,從小就非常歡喜農耕養蠶種桑等農事。古曰:“姜源生棄”。姬棄,為周人初祖,也就是說是唐堯虞舜夏禹殷商時周侯的第一代。因為姬棄是大司農,負責國家的農業生產,又對農業的進步發展有大功,故人們都又稱其為后稷,是將其與前人神農氏之子柱相比擬。

  第二位妃子名叫簡狄,是有狄國國君的女兒,非常愛管人事,樂於施惠,關心別人,對別人也非常仁慈而有禮貌。而且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個非常聰明仁厚的女子。詩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簡狄生契,契為商祖”,即指子契為唐堯虞舜夏禹時的第一代商侯。

  第三位妃子與帝嚳的母親一樣,同是陳鋒氏人,名叫慶都,是後來堯帝的母親。剛生下來時,便被父母遺棄在山野路邊,幸被陳鋒氏看見收養,陳鋒氏因年老病終後成為孤兒,後被伊長孺收養。因為長得非常漂亮,而且又非常聰明賢惠,被認為是天上仙女下凡。

  第四位妃子是諏訾氏國君的女兒,諏訾氏又名有娀氏、訾陬氏,名叫常儀,是帝摯的母親。

  遠古時期常以帝王封地為氏號,帝堯陶唐氏,就是因為他開始是被封為陶侯,後來又改封為山西晉地的唐侯。後來帝嚳為尋師柏昭子而浮海東渡,經顓頊帝伯服三世子稱,即顓頊國國王的介紹,取了羲和國女回國,後為帝嚳生十子。其中一子名為厭越,成為後來東北三省之諸侯。

  在帝嚳之時期,共工氏不肯臣服。原來共工氏的人強悍好亂,又經康回、孟翼等圖謀霸權思想的感染,總想稱雄九州。現在又聽說顓頊帝駕崩,帝嚳新即位時,他們又以為有機可乘,便又蠢動起來。又因為前兩次的失敗,所以時終沒有人敢出來大鬧一番,雖然也有一些亂,但並不是十厲害。為了防患於未然,帝嚳還是派了吳回之兄,火正官重黎前去征討。臨行前帝嚳反覆囑咐:“你這次前去,一定要根本解決,不可再留餘孽。”

  重黎領命,率領大軍直攻冀州。那些烏合之眾哪裡打得過重黎之師,不到一月,早已蕩平。可是重和黎是個心慈手軟的人,時終難下狠心,處置共工氏餘黨不免有所姑息。哪知等到重和黎班師回來,那共工氏的信徒們又紛紛作起亂來。帝嚳聽了大怒,選了一個庚寅日,將重黎殺死,以正他們誤國害民之罪。一面就叫重黎的胞弟吳回代做火正祝融之官,並叫他帶了大兵再去討伐。

  吳回認為兄長重黎之死都是因為那些亂民而造成的,所以替兄報仇的心情就非常急切,加以帝命嚴厲,所以更不容情,一到那邊就用火攻,竟將那些亂民焚戮淨盡。這也可算是共工氏空前的的大劫難了。等到吳回班師歸來,帝嚳嘆息道:“我非不仁,下此絕手也是出於不得已!”

  共工氏雖然被平定,但是帝嚳還是放心不下,意欲出外巡狩,以考察四方的動靜。正要起身,正值常儀生了一個兒子,這也是帝嚳第一個兒子,當然非常高興。過了三天,便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作摯,恰恰和他的曾祖父少昊氏同名。由此可見在上古時,並沒有避諱的一事。又過了幾天,帝嚳決定出巡,帶了姜嫄同行,而朝中的事情暫由金、木、水、火、土五位大臣共同維持。這次出巡的地點是東、北兩個方向,所以先向東走。繞過了菏澤,到了曲阜,順便又到少昊氏朱宣墳上去進行了拜祭。

  公事既完,帝嚳就和姜嫄同上泰山,並在山上游玩了兩天,剛從泰山的北面下山,遠遠一望,只見山下莽莽一片盡是平原,從那平原之中又隆起一個孤阜。當下帝嚳就問那隨行的人說:“那是什麼地方?”隨從說道:“那裡叫章丘。”帝嚳吩咐道:“就到那上面去休息一下吧。”行不多遠,兩旁盡是田坎土坡,大車無法通行,帝嚳便命車停下,對姜嫄說:“我們一起走過去,你看行嗎?”姜嫄答應,便一齊下了車,相偕而行,隨從們便在後面緊緊跟著。

  雖然姜嫄是個后妃之尊,卻是非常喜愛農事的人,以前在亳邑都城的時候,她就在城西北地方劃出出幾百畝土地,僱了十幾個幫手,栽桑種稻,播谷分秧,有的時候還經常前往親自動手,參加其中的經營管理和指點教導,這些地方簡直就是她的農業實驗場。因此象這種有田坎的路都是她平時走慣了的,所以行走起來並不感到吃力勞累。那時正是三春天氣,一路平疇綠野,高低參差不齊,麥浪迎風,桃花初露,更是分外有趣。那些農夫,也正稀稀落落地低著頭在那裡耕作,忽然抬頭看見這麼多人走過,也覺驚奇,有的荷鋤而觀,有的輯耕而望,都不知道帝嚳等是些什麼人,為什麼事而來。不一會,帝嚳等到了章丘之上,只見無數人家環繞而居,雖然都是茅草房,卻是非常整潔。

  正走之間,帝嚳遠遠望見東南角上有一座山,山上有許多樹林,林中隱隱約約好像有一所房屋,非常高大,就問老百姓:“那邊又是什麼地方?”百姓道:“那邊是盤龍山,山上有一個閒宮。”帝嚳問:“為什麼要叫它閒宮?”百姓道:“它是個廟宇,我們除了祭祀之外,或者有什麼重大的事情大家要聚會商量,才去開開這個廟門,其餘日子它總是關著的,所以才叫它作閒宮,也有人叫它悶宮。”

  帝嚳聽後直朝盤龍山而去。到了山上,卻見那閒宮的方向是朝南的,後面一帶盡是花草樹木,前面卻緊對泰山,原來這蹯龍山就是泰山腳下的一個小土崗。當下嚳帝、后妃二人下了車,準備一起進廟。剛走到離廟門口不遠,好像看見路旁爛泥地上有一非常大的野人腳印,五個腳趾也非常清楚,足有好幾寸長,就是那個大腳趾也比平常人大得很多,再看它的方向,足跟在後,五趾朝著廟門,看來是走進廟去的時候所留下的,此後,便有了姜嫄踏野人巨足,生姬棄之故事。

  在帝嚳時代國號為高辛,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國號衛姓氏者,稱高辛氏,逐漸形成一個部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辛氏、高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有辛氏,出自遠古時期有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

  遠古時期,有辛氏部族居住在今山東省曹縣一帶,在該部族的後裔子孫中,就有輔佐商湯南征北戰,最後推翻了夏桀王朝、在南亳(今河南虞城谷熟鎮)建立了商都的重臣伊尹。

  在有辛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人簡改為單姓辛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啟之庶子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廣韻》等記載,大禹之子叫啟,母塗山氏。

  相傳,禹晚年曾根據以前的先例,做出禪讓的姿態,並推舉東夷族的伯益做繼承人,但暗中卻為傳子做準備,竭力為其兒子啟培養羽翼勢力。大禹薨後,啟不負父望,興兵奪權,一舉攻殺了伯益。不久,又興兵滅掉了不服自己、妄圖蠢蠢欲動的同姓有扈氏。

  剪除異己後,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從此廢除了禪讓制,世襲制度從此確立。夏啟建國後,封自己的一個庶子於莘地(今陝西合陽),他建立了莘國,史稱莘伯。

  在莘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國之名為姓氏者,稱莘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辛氏即莘氏也。”即莘氏後人由於“莘”與“辛”陝音相近,遂去“艹”偏旁簡改為“辛”,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莘氏與辛氏同宗同源,二而一。莘氏、辛氏族人大多尊奉夏啟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於改姓,出自南北朝時期故楚國後裔中項氏,屬於帝王賜改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周閔帝宇文覺賜改故楚國後裔中的項氏為辛氏,其後裔中有沿稱辛氏者,後該支辛氏族人顯貴於唐朝時期,史稱其為天水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五代初期,後梁政權中有天水辛氏族人辛鏡,在新羅國第五十三代君主神德王樸景輝執政時期(公元912~917年在位),被後梁太祖朱晃派遣出使新羅國,後被神德王挽留定居,還被分封在靈山(今韓國釜山),辛鏡的後代遂在朝鮮半島生息繁衍,朝鮮史稱其為“靈山辛氏”。

  清朝時期,靈山辛氏族人有入滿洲正白旗者,時稱高麗包衣辛氏,世居遼寧錦州一帶,成為今朝鮮族辛氏一族的主流。今天,在中國的朝鮮族辛氏尊奉天水為本貫,在韓國的朝鮮族辛氏則尊奉靈山為本貫。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扎拉哩氏,亦稱查拉里氏、賈拉喇氏,滿語為Jalari Hala,源出元朝時期女真扎剌兒部,以部為氏,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張氏、詹氏、年氏、白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扎拉哩·辛泰,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後金將領扎拉哩·西特庫的弟弟,為滿洲正藍旗人,世居瓦爾喀。當時扎拉哩·西特庫由護軍參領圍攻錦州有功,後在從徵四川時陣亡,加世職騎都尉,由弟弟扎拉哩·辛泰承襲騎都尉之職。在扎拉哩·辛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覺爾察氏,滿語為Giorca Hala,是滿族大姓之一,以地為氏,族人眾多。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覺爾察(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溫家窯)、長白山區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後裔,後被革退、系紫帶子者,沿用祖名覺爾察為氏的。所冠漢姓為趙氏、肇氏、孫氏、常氏、陳氏、艾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覺爾察·阿巴泰,為著名的後金開國十紮爾固齊之一,滿洲正白旗人,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區),從額亦都招撫東海四部,覺爾察·阿巴泰累官至纛章京,加授遊擊世職,後在攻取雅蘭路時陣亡。其子覺爾察·辛泰承襲遊擊之職,以護軍統領、三等輕車都尉從徵明朝時也陣亡,加世職三等男。在覺爾察·辛泰發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甘肅碾伯土司朵力癿,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明朝初期,甘肅碾伯縣(今青海樂都)有個土司名叫朵力癿,為西寧州土人(蒙古族)。

  史書記載: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朵力癿率部歸附明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授百戶之職,任西寧衛土指揮僉事。後其子七十狗承襲其職,成為當地有名的土司。

  朵力癿在世時將自己的孫子改漢姓為“辛”,叫“莊奴”,其世家始以辛為氏。辛莊奴及其後裔子孫皆為著名的碾伯辛土司世家,隨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碾伯辛土司世家世系為:朵力癿→七十狗→辛莊奴→辛榮→辛政→辛海→辛寶→辛威→辛世安→辛方略→辛偉鼎→辛振邦→辛朗→辛必正→辛廣賢→辛長壽→辛德成→辛裕後。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辛偉鼎率部歸附滿清政府,授百戶之職,任西寧衛土指揮僉事。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青海、甘肅地區回民起義,湟中大亂,堡塞俱在戰火中被毀,辛德成挈其子辛裕後避居於西藏地區。

  一直到了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辛德成才歸回故里王家堡,由兒子辛裕後襲其職,仍為碾伯土司,任西寧衛土指揮僉事。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辛氏最早發源於今陝西合陽地區,為夏王朝時期諸侯,夏傳至桀時滅亡。

  商朝時期,辛氏族人於史書鮮見,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時受封於長子(今山西長子),其子孫遂開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國都(今河南洛陽)有辛有,魯國有辛櫟,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際已播遷於今河南、山東境內。

  兩漢之際,辛氏族人在隴西(今甘肅臨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別是辛慶忌家族世代顯貴,更為後世辛氏隴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此際還有趙人(今河北)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經遍佈北方。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隴西繁衍的辛氏已經族大人眾,枝繁葉茂,而且高官不斷,數量眾多,辛氏隴西郡望已經形成。另外,在雁門一帶的辛氏族人也勢頭很猛,並形成了辛氏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門郡。此際,由於隴西郡望的帶動,辛氏族人在今甘肅蘭州也形成大的聚落。並且頗為輝煌。另外,辛氏族人在河南也繁衍地頗為興旺,並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會稽(今浙江紹興),當為辛氏族人入遷江南第一人。

  隋、唐時期,隴西仍是辛氏族人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勢頭不減,並出現了辛氏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將。

  五代十國至兩宋時期,辛氏族人發展出現了新特點,隴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陝、晉、豫、冀、魯等地辛氏族人發展迅速,尤其在今山東境內,辛氏族人繁衍的尤為興盛。隨著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現了更多的辛氏人家,並且已有辛氏族人入閩。

  元朝時期,有辛氏族人遷居新疆。

  明朝初期,山西辛氏族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等地。明朝以後,辛氏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山東辛氏繁衍最勝。

  清朝康乾年間以後,河南、河北、山東之辛氏族人闖關東者甚眾,其中山東辛氏為中堅力量。

  分佈

  先秦時期,辛人活動於陝西,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秦漢時期,辛姓已經基本分佈於長江以北廣大地區。

  進入唐宋,辛姓在長江以南都有了分佈。宋朝時期,辛姓大約近9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四位。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西、山東、河南,這三省辛姓大約佔辛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湖北、廣東、安徽、四川、福建。山西為辛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辛姓總人口的35%。全國基本形成了以華北為主的辛姓聚集帶。

  明朝時期,辛姓大約近5萬1幹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6%,排在第一百九十位以後。全國辛姓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約佔辛姓總人口的45%,為辛姓第一大省。其次分佈於河南、河北、江西、山西,這四省辛姓大約又佔45%。這一時期,辛姓的遷移主要向東、東北、南方,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渤海灣為中心的辛姓分佈區。

  當代辛姓的人口約一百二十多萬,為全國第一百五十三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8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辛姓人口的增長率呈∨形的態勢。全國辛姓目前主要集中於吉林、山東、遼寧、黑龍江,這四省中的辛姓佔辛姓總人口的53%。其次分佈於河北、陝西、河南、山西,這四省中的辛姓又集中了23%。全國形成了以東北為重心,南牽華北,環繞渤海灣的辛姓分佈區。

  辛姓在人群中分佈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陝西大部、山西西段、甘肅東端,辛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7%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6.3%,居住了大約49%的辛姓人群。在冀晉大部、京津、內蒙古大部、山東西部、河南、皖蘇北部、湖北大部、川渝北段、雲南中部、廣西西部、陝西西南和東南、寧夏、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辛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8%—0.1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6%,居住了大約32%的辛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中東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漢水流域,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臨夏州一帶。漢承秦制,三國時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3]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雙貞堂: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操。官侍中,跟著皇帝到了平陽。劉聰以毒酒逼其叛晉歸劉。辛勉堅決拒絕。劉聰佩服他的貞節,給他築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晉人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幹,後為河南太守。羌姚興攻陷河南,辛恭靖被俘,嚴辭拒絕羌姚興封官後被囚禁三年,後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操,拜他為諮議參軍。

  環州堂:明朝的時候,辛野開始做儒學的訓導,後來升任為棗陽縣知縣。他作官體貼百姓,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愛戴,被認為是好官。著有《環州集》。

  棗強堂:同環州堂。

  孝友堂:明朝時期無錫人辛銘,字敬齋,其後人所建堂號。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號。

  字輩

  江蘇連贛榆辛家沙:佩作公崇本全在義方餘澤可衍傳世明良敬脩吉慶統聚勝升堂

  江西撫州:積厚淵源盛,純和器宇高。詩書綿世澤,富貴產英豪

  山東萊陽姜疃鎮西路格莊村:連志其鳳奎

  山東臨沭:開會玉從城鍾洪

  山東德州:洪光玉家泰秉興建電同

  山東平度店子鎮棘子嶂:德為福明書吉華永良

  山東濰坊:會淑光保

  山東日照:作公崇本全仕有方於澤克延後世永昌

  山東濟陽:移守東天開科俸祿孝才雲鳳文光玉慶祝萬年春

  山東蓬萊:守氏天純業世文字可長茂修國延運積善家餘慶

  山東茌平:樹保梅玉長風雲振之慶宏林世至昌

  山東安丘:文貴建承

  山東海陽:成華明世,鴻德傳家,學士貴人,永立芳勳

  山東即墨:光化吉世,道德傳家,學士貴人,永立芳勳

  山東海陽:立業樹德敏世建公遠燕時在永振家生

  山東乳山:福樹永安泰

  山東諸城:廣雲令鈞善慶

  山東泰安:雲衍培顯成兆玉傳士方

  山東泰安肥城:第十九代開始:允衍丕(pei)顯承,兆毓傳式方,志恆茂勝立,瑞廣德潤常

  山東肥城:邦正德永緒,光明福善增

  山東陽穀:龍保慶賀同休

  山東青島:成兆克若華

  山東高密:長德永有愛

  山東蓬萊:守士天純業世文字可長懋修國延運積善家餘慶,文明德維本

  河南原陽:運文永玉昌 立豎廣成祥世中國太久 培德傳佳長

  江蘇濱海:文成法立道達才全

  江蘇豐縣:大懷廷敬福樹

  江蘇徐州:昭獻慶凡祥,孝敬福樹友

  湖北武漢:佳厚賢良昌正友芳

  湖北襄樊:運文永玉昌立豎廣成祥世中國太久培德傳佳長

  湖北安陸:萬世光明顯達德厚功高

  廣東潮汕:邦欲起元良,廷用大經綸,朝升宰輔才,運會際平康;仕俊承天德,文明盛萬國,位列公卿職,英豪繩燕翼

  江西萬載:金女樹炳基錦源植煥增均洪集熙起錫澤本輝培鎮滋東耀載銘濟材照至鍾漢果燁垂銓清松煒在

  江西南昌:庭世民萬元文子思希仕政慶德原伯道昌榮永廷國應一以正大端方齊家經邦至誠為本安定賢良聖旨頌傳雄哉彥浩兆周杰強驚頂波濤遙廣武姿唐寶微豪神宣華夢石櫓峰貌悟綸赤樂碧雲示高葉茂豐隆宏盛殿考棄邑從鶩樽昆嗚嘯

  四川蓬安:文庠懷今都太然廷學長天開運通景正永茂光樹大世德隆承佳肇榮宗

  四川廣安:思德道學加 朝士自日培;開為有宗本 克大尚守成 安國懷仁澤 致述必良明 建忠傳康景 昭立崇紹廷 敦勤來元秀 其承以錫純

  江西:錦源植煥增

  陝西藍田:世景全中恆清自有佐德善

  陝西寶雞:福世強龍民儉鵬超輝雲

  甘肅康樂:玉兆萬文仲永進

  湖南常德:家本從先業繼緒寶再書

  遼寧大連:廣兆山寶成有德春長在

  遼寧本溪:世存明德志恆思本立生鴻思啟善慶智廣永振興

  吉林九臺:子云中永振國正德學文作士友明玉立志守家廷

  天津:福惠維萬鳳樹永長克明俊德敏

  黑龍江:文明德維

  山東濟寧中區喻屯鎮紅廟屯村:自始遷祖十一世孫輩:軍加有廣俊景鳳永繼懷 善守保國(gui)殿 宗兆連昌玉 學效作存天

  安徽五河申集鎮朱圩村:道文德華玉丙光

  安徽碭山關帝廟鎮石趙廟村:敬井忠厚傳家遠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侯營鎮田莊村:廷孟顯付明昌

  其他地區:振世明玉建國宏業,希永立國元長,承兆克悅華(獻),永明萬世守忠緒百年昌,成兆克若化,來庭光大月向炳英雪志永華,敏世建公遠燕時在永鎮家聲,建招西夢正桐永,曉連雲衍培顯承肇,天永幫常友文祅榮世聽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莘國;

  秀毓隴西。

  ——全聯典指辛氏源流和郡望。

  詩名東漢;

  詞冠宋朝。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詩人辛延年,生平無可考,作品存《羽林郎》一首,為漢詩中優秀之作。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詞人辛棄疾,雅善長短句,縱橫慷慨,與蘇軾並稱。

  免冠悟主;

  息訟安民。

  ——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狄道人辛慶忌。成帝時,歷官光祿勳、執金吾、左將軍。漢成帝要殺張禹時,辛慶忌免冠(去掉官帽)解印綬叩頭求情,張禹得以免死。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狄道人辛公義。開皇初年,官岷州刺史,全境百姓稱他為慈母。後歷官牟州刺史、司隸大夫。此聯另有一版本下聯第三言的“安”字為“寧”字。

  五龍美譽;

  二虎揚名。

  ——上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涼的辛攀,兄弟五人並有才識,時人謂“一門五龍”。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辛武賢為酒泉太守,其子辛慶忌拜左將軍,父子皆以勇武聞,時人謂其父子俱為虎臣。

  文成八字;

  才號五龍。

  ——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辛棄疾。下聯典指隋辛公義。

  六言通用聯

  共仰稼軒道學;

  鹹稱起季直言。

  ——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詞人辛棄疾。下聯典指南宋萊州人辛次膺。

  兄弟得五龍譽;

  父子有二虎名。

  ——上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涼的辛攀兄弟。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辛武賢、辛慶忌父子。

  七言通用聯

  兄弟得五龍之譽;

  父子有二虎之名。

  ——上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涼的狄道人辛鑑、辛曠、辛攀、辛寶、辛迅兄弟五人,並有才學,當時人說:“五龍一門,金枝玉昆。”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狄道人辛武賢、辛慶忌父子。

  八言以上通用聯

  美備錢田,稼軒列寵;

  義全子弟,晉史流芳。

  ——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辛棄疾,有二美妾,一曰“錢錢”,一曰“田田”。下聯典指三國時期曹魏的羊耽妻辛憲英有才智,其弟敞與子琇能保身全義,

  功戰奇方,不讓關張獨步;

  慷慨大節,寧輸武穆居先。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大將軍辛京果,由於辛京杲英勇善戰,肅宗召問他是:“黥彭關張之流乎?”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詞人辛棄疾事典。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此聯為郭沫若撰題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公園內辛棄疾祠聯。下聯“美芹”,指辛棄疾有《美芹十論》;“悲黍”,化用辛棄疾詞有“莫望中嘆黍離”句。

  【祠堂古蹟】

  少康城

  少康城在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村,是夏朝“中興之君”少康王居住的地方,屬禹州順店鎮。原本只是一個聚落,後來築牆挖濠就成了邑。在後來少康王重振朝綱,在這裡建立了國都,就成了少康城。如今康城村西,還有夏代少康城夯土城牆數十米,點將臺一座,村東還有少康修建的“禹王功德臺”遺址,臺上樹有禹王功德碑,凡七十七字,記述禹王治水的功德。

  商丘帝嚳陵

  商丘古城南50裡,有一個以帝嚳高辛氏的出生地名字命名的集鎮──高辛鎮。鎮西北不遠,有一座高大的墳塋,這就是帝嚳高辛氏墓,也稱帝嚳陵。

  帝嚳高辛陵

  帝嚳高辛陵位於今陝西省合陽縣洽川鎮莘裡村西。陵墓源遠流長,本有地面建築物,因歷經滄桑,少人修繕,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僅剩一個大冢,高2—3米,圍長數十米。但“聖名靈氣”不絕,當地百姓不忘祖宗,每年都在這裡舉辦熱鬧的廟會。1999——2001年重修陵墓時築起園牆,陵前立石碑一通,上書“帝嚳陵”三字雄勁剛健,被列為洽川一景。帝嚳是帝號,高辛是國號,合稱帝嚳高辛;帝嚳陵也稱“古高辛氏陵”,合稱帝嚳高辛陵。

  莘冢集遺址

  莘冢集遺址位於曹縣縣城西北約10公里,莘冢集公社莘冢集村東。1976年鑽探得知遺址為一南北寬168、東西長192米的緩坡臺地,高出地表約2米。遺址南距百花河約0.1公里,東距菏澤至商丘公路、西距曹縣蘭考公路、北距紅衛河南支各約4.5公里。

  【典故軼事】

  辛謐遺閔書曰:“昔許由辭堯,以天下讓之,全其清高之節。伯夷去國,子推逃賞,皆顯史牒,傳之無窮。此往而不返者。然賢人君子雖居廟堂之上,無異於山林之中,斯窮理盡性之妙,豈有識之者邪?是故不嬰於禍難者,非為避之,但冥心至趣而與吉會耳。謐聞物極則反,冬夏是也;致至則危,累棋是也。君王功已成矣,而久處之,非所以顧萬全遠危亡之禍也。宜因茲大捷,歸身本朝,必有許由伯夷之廉,享松、喬之壽,永世為輔,豈不美哉?”

【家訓格言】

  辛氏家訓以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最為顯目。辛棄疾以詞的形式來教育子弟,別有意境,值得回味:“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閒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這首詞牌名《最高樓》,詞的上闋表達了老人視富貴若浮雲,要求兒子要潔身自愛。詞的下部表達他對田園休閒生活的想象,並告誡兒子,世上許多人對生活貪得無厭,總是不滿足,而實際上誰也無法保持富貴的永久。

  《日照辛氏族譜》家訓:

  孝為先 和為貴,勤為寶 儉為德,誠為本國為家,善為福 仁為壽。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