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氏起源及歷史

冷姓圖騰_冷氏圖騰

冷姓圖騰(冷氏圖騰)

  冷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相傳黃帝時有個樂官名叫伶倫,他制定了中國古代的樂律,並同榮將一起鑄造了12口編鐘,演奏黃帝親自創作的《咸池》樂。黃帝為表彰伶倫的功勞,便賜他為伶姓。此後,“伶”成為宮廷掌管宮廷音樂舞蹈的官員,後成為演員的代稱。而因為當時造字過程並沒結束,且伶的古音與冷相同。所以伶氏又為冷氏。又一說,冷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後人,有被封地於冷水(今陝西省內),後人即以封地名為姓,稱為冷姓。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七十七位。當今中國大陸約有冷姓人口五十七萬,排在第二百零八位。在臺灣沒有進入前一百位。

 【釋義】冷,同泠,即“伶”。伶人,是自幼習文熟練擺弄樂器專門從事舞蹈和戲曲表演的“專業人士”。

【得姓始祖】

  泠(伶)倫:黃帝的樂官,他制定了中國古代的樂律,並同榮將一起鑄造了12口編鐘,演奏黃帝親自創作的《咸池》樂。黃帝為表彰伶倫的功勞,便賜他為伶姓。此後,“伶”成為宮廷掌管宮廷音樂舞蹈的官員,後成為演員的代稱。而因為當時造字過程並沒結束,伶的古音與冷相同。所以伶氏又為冷氏。後世尊泠(伶)倫為得姓始祖。

  衛康叔(姬封):康叔名封,開始被封於康,所以歷史上也有將他稱為康叔封的。武庚叛亂被平反以後,周國公把原來商朝的土地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的後代有被封於冷水的,他們用封地作為姓氏,並尊康叔為始祖。

  泠州鳩:是西周時期王室的大夫,他的後裔子孫以先名字為姓氏,稱泠州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泠氏、州氏,其泠氏後有稱冷氏者,世代相傳。

  博爾津·色冷:後金政權建立初期率部歸附佟·努爾哈赤,授二等輕車都尉,為滿洲正白旗佐領,其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有以先名字末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冷氏,世代相傳。這是滿族冷氏始祖。

  各支始祖

  冷志高:原系江西南昌府南昌縣泰平鄉二十八都大灣生長生終末詳,葬寓寧洲奉鄉十九都烏石坪。妣:唐氏,夫婦同山合塚,生一子:冷俊。是為寧洲冷氏始。

  冷達成:字復美,號茂遠,明洪武二年自江西高安縣梅溪遷居益陽千家洲白泥湖。是為益陽冷氏始遷。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樂官泠(伶)倫,屬於以技藝為氏。

  相傳黃帝有一個樂官叫做泠倫,是我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命令泠倫制定音律,他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到崑崙山北,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適宜於做律管的竹子,他採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然後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崑崙山下,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說,雄鳳能鳴叫出六種聲調,雌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調,這十二種聲調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韻相同。泠倫就將十二樂律的奇數音稱作“律”,偶數音稱作“呂”,合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呂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接著,泠倫又製作了是二口編鐘,使他們同宮、商、角、徵、羽相配合。這些完成以後,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泠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咸池》。黃帝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典樂,並賜他以名為姓,稱泠氏。古代“泠”字又寫做“伶”,所以世世代代掌管宮廷樂舞的人又稱作“伶人”,後來成為專職演藝者的通稱。

  在泠倫的後裔子孫中,原來世稱為泠氏,後來簡筆為“冷”,稱冷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衛國開國君主康叔的後代,屬於以封邑名為氏。

  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八弟,生於豐邑(今陝西長安豐水西岸),長於鎬京(今陝西西安豐水東岸)。開始被封於康(今河南禹州西北部,一說今陝西宗周京畿內),因此世稱康叔封,簡稱“康叔”。

  在周姬旦平定了武庚的叛亂之後,在黃河和淇水之間的商朝故墟朝歌建立了衛國(今河南淇縣朝歌),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改封給康叔封,其目的是由康叔來監管商王朝的遺族遺民,因此他又稱衛康叔。在衛康叔赴任時,周公旦特作《康誥》、《酒誥》、《梓材》三篇著名的誥,告誡他要愛護人民。之後,周以周成王姬誦之命在鎬京為康叔舉行了授土授民儀式,史稱“授土於周室”。衛康叔於周成王二年(公元前1062年),率八師兵(一師為兩千五百兵)來到朝歌。衛康叔選殷墟定昌(今河南淇縣東街)興建王宮,修城垣,治國家。衛康叔治國有方,元前1066~前?年在位。他首先釋放了所有的奴隸,按周朝規制分給耕地,鼓勵“開闢私田”等。隨後在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積極發展,又將城北桑園擴大,擴建城東鍊鐵、制骨作坊,採取措施調動“百工”積極性。在婚姻方面,他按照“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在喪葬方面,他廢除了商王朝使用活人殉葬、殺人祭祀的殘酷作法,改用草人、草馬、土車代之。由於“康叔治國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悅”,因此深受淇人敬仰,衛國很快出現“各業興旺”局面,迅速強大起來。以至於後來“成王帝用事,舉康叔為司寇,賜衛寶祭器,以彰有德”。

  後來,衛康叔的後代有人被封於泠水一帶(今陝西臨潼東零河),其後裔子孫就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泠氏,後簡筆為冷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王室大夫泠州鳩,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泠州氏,左傳周泠州鳩之後。

  泠州鳩,是西周時期王室的大夫,他的後裔子孫以先名字為姓氏,稱泠州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泠氏、州氏,其泠氏後有稱冷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輝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輝特氏,是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輝特部族人的姓氏,以部為氏,包括伊克明安氏,青海輝特部扎薩克圖汗部厄魯特一旗都以此為氏,世居準噶爾地區(今新疆準噶爾盆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Ikminga Hala。輝特部曾遊牧於雅地區(今新疆塔城附近),明朝時期列入瓦喇部,是明朝最頭疼的一個驍悍的蒙古部落。在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瓦喇部首領綽羅斯·也先被部下阿剌知院等刺殺之後,瓦剌部落迅速分散,逐漸衰落。明末清初,瓦剌各部最後歸併為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輝特部附牧於杜爾伯特部。其後逐漸向西北地區額爾齊斯河中游、鄂畢河以及哈薩克草原移動,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進,東南向青海遷徙。當時準噶爾部遊牧於額爾齊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薩里山一帶,後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杜爾伯特部則遊牧於額爾齊斯河沿岸。土爾扈特部原遊牧於塔爾巴哈臺及其以北,西徙後,輝特部居之。和碩特部遊牧於額敏河兩岸至烏魯木齊地區。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屬。另設一鬆散的議事機構丘爾幹(會盟),即定期的領主代表會議,作為協調各部關係,加強封建統治,以及抵禦外侮的臨時組織。元十七世紀二十年代後,準噶爾部取代了和碩特部成為實際上的蒙古盟主。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厄魯特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封建主會盟於塔爾巴哈臺,制定了著名的《蒙古-衛拉特法典》,確定以喇嘛教為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魯特蒙古原採用回鶻式蒙古文字,元1648年後使用託忒文。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土爾扈特首領和鄂爾勒克率其部,聯合和碩特、杜爾伯特的一部分徙牧額濟勒河(今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十年前後,和碩特顧實汗等也率所部遷移到青海一帶。而當時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屬眾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漸形成以準噶爾部為核心、聯合厄魯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強大政權。故清朝史籍往往把厄魯特也統稱為準噶爾。準噶爾部地方政權與中原地區的王朝政府在政治、經濟上聯絡甚為密切。元十七世紀七十年代噶爾丹稱汗之後,伊犁地區成為準噶爾部的政治中心和各部會宗地,除統治天山南北外,其勢力曾遠及塔什干、費爾干納、撒馬爾罕等地。元十八世紀前半葉,策妄阿拉布坦和噶爾丹策零]統治時期,畜牧業、農業、手工業均有所發展。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噶爾丹·策零病故,準噶爾統治集團汗位之爭十分激烈。清乾隆二十~二十二年(公元1755~1757年),乾隆大帝乘機出兵平定了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割據勢力,統一了西北地區。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渥巴錫率眾從伏爾加河萬里返歸國,滿清政府在厄魯特蒙古族聚居區先後實行盟旗制度,編置佐領,以札薩克領之。在此之後,原準噶爾部之從部輝特部的後裔仍普遍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一帶地區,分佈廣泛。

  清朝中葉以後,輝特部族人多冠漢姓為冷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博爾津氏,亦稱波羅軍氏,滿語為Borjin Hala,漢義“波浪”,世居阿布海克勒倫(今內蒙古克魯倫河流域),所冠漢姓為冷氏。

  該支冷氏的鼻為博爾津·色冷,後金政權建立初期率部歸附佟·努爾哈赤,授二等輕車都尉,為滿洲正白旗佐領,其後裔子孫在清朝中葉,有以先名字末音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冷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羌族、苗族、土家族、彝族、藏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冷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冷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春秋時有冷州鳩、冷至分別仕於周(都今洛陽)和秦,表明先秦時冷姓已在豫陝一帶繁衍。

  兩漢之際,冷姓人在今河南新蔡、陝西西安一帶形成大的聚落。西漢末鴻嘉元年冷廣被封為駟望忠侯,食邑一千八百戶,冷廣死後,其子冷何齊承襲,到新莽時失去爵位,子孫在今陝西西安附近散居開來。東漢時冷姓名人有尚書侍郎冷宏以及漢末與華佗同時代的冷壽光,因為後者有一套獨特的健身方法,而享壽一百五六十歲,最後死於江陵(今屬湖北),冷壽光當為較早徙居江南的冷姓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冷姓在今河南新蔡,陝西西安一帶發展興旺,並最終昌盛為冷姓新蔡郡望和京兆郡望。東晉時,上述郡望之冷姓有遷居江東者,其中一支在今浙江杭州一帶定居,經數代繁衍,至隋唐時昌盛為冷姓歷史上的第三大郡望——臨安。

  隋唐時,冷姓除繼續繁衍於陝西、河南、浙江外,還在今北方之山西、河北、山東,南方之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定居。宋元時,冷姓居住地進一步擴大,今福建、廣東、廣西均有冷姓人入遷。

  明初,山西冷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寧夏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河北、山東等地之冷姓遷居關外。明末張獻忠屠川,致川地冷姓避居雲貴,此後的湖廣填四川,又使兩湖之冷姓入遷今四川、重慶。

  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有冀魯豫地之百姓闖關東謀生。

  分佈

  兩漢之際,冷姓人在今河南新蔡、陝西西安一帶形成大的聚落。西漢末鴻嘉元年冷廣被封為駟望忠侯,食邑一千八百戶,冷廣死後,其子冷何齊承襲,到新莽時失去爵位,子孫在今陝西西安附近散居開來。

  隋唐時期,冷姓除繼續繁衍於陝西、河南、浙江外,還在今北方之山西、河北、山東,南方之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定居。

  宋朝時期,冷姓大約有1萬1千人,主要分佈於江西、江蘇等地。

  明朝時期,冷姓大約有1萬7千人,當時四川為冷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冷姓總人口的32%。其次分佈於山東、湖北、江西、貴州、河北等地。

  當代冷姓的人口大約有57萬,為第二百零八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4%。自宋朝以來1000年中,冷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湖南是冷姓的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冷姓人口的17%。全國冷姓主要分佈在湖南、山東、遼寧、四川、貴州、江蘇、河南,這七省大約佔冷姓總人口的74%;其次分佈在湖北、重慶、黑龍江等地。

  冷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湖南大部、渝黔、四川大部、雲南東北、廣西北部、江西西端、湖北南部、江蘇東北、山東東部、遼寧大部、黑吉、內蒙古東部,冷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6%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2%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1.4%,居住了大約63%的冷姓人群。在雲桂粵贛大部、湖南南部、福建西部、浙江北部、上海、江蘇大部、安徽、鄂豫魯大部、陝甘南部、青海東南、四川西段和北端、河北東部、遼寧西端,冷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2%—0.06%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2.2%,居住了大約31%的冷姓人群。

  今江西省的武寧市、九江市,湖南省的道縣、益陽市、邵陽市新寧縣、瀏陽市、岳陽市,遼寧省的大連市、阜新市、丹東市、岫巖縣、膠南縣、本溪市、鞍山市、瀋陽市、旅順市、莊河市、海城市、蓋州市,山東省的東明市、膠州市、煙臺市招遠縣、濰坊市高密市、青島市、龍口市、海陽縣、榮成市、蓬萊市、長清縣、嘉祥縣、長島縣、平度縣、蒼山縣、臨沂市,江西省的上高縣、宜豐縣、奉新縣、修水縣、高安縣、蒼山縣、武寧縣,河南省的新鄉市、光山縣、周口市,重慶市的墊江縣、江津縣,貴州省黔西南、貞豐縣,廣東省,吉林省的吉林市、長春市、通化市,河北省的滄州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安縣、襄樊市谷城縣、孝感市,江蘇省的鎮江市、丹陽市、揚州市、鹽城市阜寧縣、丹徒市、蘇州市、儀徵市、宿遷市、淮安市,四川省的雙流市、達縣、瀘州市、資州市,眉山市、安嶽縣、樂至縣、遂寧市、成都市、華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安徽省的阜陽市、太和縣、安慶市,貴州省的鳳岡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庫車市等地,均有冷氏族人分佈。

  【各地冷氏】

  雲南冷氏

  古云南縣,漢武帝應改正為倉州郡,縣氏懷舊,稱小云南,即今天的雲南省祥雲縣為冷氏聖地。祥雲縣位於雲嶺山和點蒼山兩山脈東麓,大理三年海東南附近,兩山脈南北向,均為高峰,冰凌雲霧終年繚繞,時星彩雲,詩人就山嶺現境題詩:彩雲見冰崕,縣在其南。於是雲南得名。在史籍《中國帝王六傳·漢武帝劉澈》中記載: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大軍臨逼湞境(今雲南昆明),湞王歸附,漢武帝在湞改設益鄭州郡,並賜給“湞王之印”,漢武帝在西南夷改設了七個郡,雲南一帶為嶲地,當時的昆明約在今雲南洱海以南保山至楚雄一帶,由此推論漢武帝把嶲和昆明改設倉州郡是可信的。

  黃陂冷氏

  祥雲冷氏遷徙湖北黃陂縣。北宋初年,小云南冷氏族群由其北疆金沙江流域,經長江上游,沿江東下徙之湖北省黃陂縣野雀口村和江西南昌地區定居。當年的野雀口村,即今之黃陂縣環城鎮沙畈鄉冷村。黃陂冷氏在野雀口村立宗傳世,創業經營一百餘年,繁族興業雙豐收,人才輩出,官宦士紳日眾,始有湖北江西文武世家之隆譽。野雀口村首建於冷氏祠,並聘任湖北的膠州進士冷宏玉為祠堂撰書。

  益都冷氏

  南宋初年,湖北黃陂的冷氏,再沿長江、運河、黃河三大流域,遷徙至青州益都棗行村,這次遷徙群中有部分冷氏後裔沿途留居於安徽、浙江、江蘇、河南、河北等諸省就是山東的其它各地。青州益都冷氏經歷宋、元兩朝,至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時已近二百四十餘年。末代元順帝於公元1333年即位,到公元1368年攜眷北逃,在位三十五年。期間,益都棗行村冷氏族群中,有三兄弟:冷忠、冷恕、冷超巖。其三兄弟冷超巖善於繪畫,元順帝曾約為其繪容,承旨:賜繹衣,擢秘書監,賜號“一手先生”並賜膠州東關皇埠陵地若干傾,三兄弟隨從益都棗行村遷徙膠州皇埠嶺定居。推其時也,至今已六百餘年!

  膠州冷氏

  三兄弟分遷之舉。元末明初,山東地區是戰亂的重點災區,直至洪武年間,戰亂慘象仍很嚴重,山東地廣人稀,到處留存。其時皇埠嶺冷氏三兄弟也嫌其地少,不足養家餬口,其長兄、二兄隨分遷。長兄冷忠遷徙平度冷戈莊,二兄冷恕遷徙高密紫嵐莊。

  平度冷氏

  始冷忠繁族興業史,據族老傳聞,冷忠始遷於仁兆村後八家嵐南沙頂子東北冷家嶺之地為定居點,後建村於冷戈莊、冷東莊。先是膠州伊妻,其父因不能拾女同行,則淺飲而別至冷戈莊後與院西村女子結為秦晉之好。冷忠及其後裔建村於冷戈莊和冷東莊兩個自然村達上萬口冷氏人家,六百多年來,冷氏子孫以勤勞為本,人材輩出,繁族興業雙豐收,為便於紀念先祖,冷氏子孫建組祠,修《冷氏族譜》,慎終追遠不忘本,為便於理清支系,分為三甲、六甲、九甲。其中冷戈莊村為三甲和六甲,冷東莊村為九甲。近年來,按輩序已經有二十九代後裔,東西兩村已有上萬口冷氏人家,相鄰十幾個村莊都有冷氏後裔。本地區冷氏後裔在全國是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冷戈莊和冷東莊冷氏後裔的遷徙情況

  據《冷氏族譜》記載,冷氏後裔遷徙於外地外村的共計有一百五十餘處,於此摘記少部分:

  冷富三甲南支二分支,起始九世冷鑑,他的十三世孫彥遷徙海陽乳山寨,其子冷震遷徙海陽井子,冷彥為海陽冷氏之,其後裔分徙於海陽各地,乳山寨、河東井子、蒲蘭河村、河北冷家村、草島嘴村等很多地方有冷氏後裔。

  冷貴六甲次支,原居住戴家莊,起自第九世冷連,至第十四世冷萃和遷徙招遠冷家莊,傳至第二十一世冷元瑞,有五子,其三子為名人冷鼎亨。

  冷寬九甲北支,第十四世冷輔德遷徙蓬萊長島縣北長山後店子村,清同治四年農曆11月其後輩冷益煜曾攜譜回冷戈莊、冷東莊認祖。

  其它冷氏

  萊陽西夏格莊、札子、黃埠、闖臺鋪、陝西、山西、山前、固山等很多村鎮,外地有外地東北、新疆、北京、天津、廣州、上海等國各地很多很多,也湧現了很多很多有才能的後輩。冷氏正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生根發芽,發揚光大,家族旺盛,如日東昇。

  冷戈莊冷氏族群的輩序,始是冷忠,從第二世到第十七世,多數支系沒有名誌記載,這是很遺憾的事情,原因何在?十九世冷一敬在《始修族譜序》中記自居此以來,非無書鄉,乃多不留心於此,至今莫尋其源流,於是遍尋族老,搜尋遺蹟,族老稱:青州益都棗行村是故里!今膠州東關皇埠嶺與高密紫嵐莊是同族同來者!至今輩序猶井然。

【郡望堂號】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臨安府:亦稱臨安郡、臨安縣。在中國歷史歷史上臨安府有兩處:①古縣名,隸屬秦朝餘杭縣地境。晉武帝時改為臨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帶地區。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元1129年)升浙江杭州為臨安府。②元朝時期將原治於通海(今雲南通海)的南路,改名為忽必烈諭言所用的“臨安”二字作路名,管轄通海以南至邊徼的大片政區,路治同樣在通海。直到明朝初期才徙治於建水(今雲南建水)。

  堂號

  臨安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化民堂:宋朝的時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進士,都任縣令。世光彈劾大臣,無所顧忌。被升為殿中御使,人稱“冷麵御使”。世修注重教化。有兄弟互相起訴,使修教育他們說:“骨肉相爭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們其中一個法辦了,就會永遠不得團圓的。”兄弟感激的回家了。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處,互相謙讓,安居樂業。世修被升遷為和州通判。

  另外冷姓的堂號還有“忠義堂”等。

  字輩

  江西修水冷姓九十世派系輩份(字輩)如下:

  “謨巽昱嘉海 馨澈罐澍忠 庭惟季應叔 先公允紹守 公化安一可 曰學成大儒名世忠輔德 述清芬文崇 家修恆念典廷獻自光宗 功烈輝唐宋 心傳衍孝廉詩書綿統緒 禮樂懋淵源 民生祈福祚 國運慶熙隆 京兆垂芳遠 佑啟漢英賢”

  說明:

  1,這是公元1306年,江西修水冷姓由冷敬先、冷復先、冷巽先、冷臨先等人策劃和操辦編修第一屆家譜 (至公元1994年,江西修水冷姓已共修家譜九屆)時,確定下來的九十世派系字輩(江西修水冷姓);

  2,江西修水冷姓第一屆修家譜(1306年)時,沒有將江西高安、上高、武寧等地的冷姓統一修入,也沒有將從修水遷往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陝西以及江西其他縣的冷姓人統一修入,因而,江西高安、上高、武寧等地的冷姓,還有從修水遷往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陝西以及江西其他縣的冷姓的派系輩份(字輩),與江西修水冷姓這九十世派系輩份(字輩)就不一定是相同的,而於全國冷姓派系輩份(字輩)來說,就更有不同了;

  3,江西修水冷姓這九十世派系輩份(字輩)第一句“謨巽昱嘉海”中的“謨”,是指冷謨(又叫冷雲湖)這一輩,冷謨(又叫冷雲湖)是江西冷姓的始祖,“巽” 是指冷謨的兒子冷以順這一輩,其餘以此類推;

  4,全國各地的冷姓人可以對照“江西修水冷姓九十世派系輩份(字輩)”與“冷姓遷徙(江西省----修水縣)的歷程”、“江西省冷姓始祖冷謨的前二十八代世系表”,理清各自在冷姓中的派系輩份(字輩)。

  山東冷氏字輩

  山東日照海曲冷氏字輩:“振錫惟秉躋,鴻徽懷肇元。丞吉祥存傳,世興茂衍年。”

  山東蒼山、臨沂冷氏字輩:“保玉相承嚴家傳何及出遼月有圓志付從此連遠爾十起義目後人然”。

  山東招遠冷氏字輩:“玉元發春樹(世)學有治安永萬喜振吉暢”。

  山東蓬萊冷氏字輩:“天易順紹述傳基厚”。

  山東平度冷戈莊字輩:

  雲南湖北盡同傳,復至青齊億萬年。

  敦敘三支聯遠邇,熙和雍睦久無遷。

  (共28字,自22世始)

  山東高密芝蘭莊字輩:

  寶吾相繼延家傳,合乃初來曰有年。

  惇敘從茲聯遠爾,時其彌睦後人然。慎旃。

  (共30字,自21世始)

  山東膠州黃埠嶺字輩:

  昶恩詔宣榮光綿亙古清。

  (共10字,自22世始)

  山東長島字輩:

  進延守和聖,春天偉益順。

  紹述傳基厚,憲承燕翼鈞。

  睦堂崇篤敘,兆載尚徵倫。

  湖南益陽冷氏字輩:

  成泰燮熙朝 春芝應克超

  光耀逢源本 詩書世德昭

  漢壽派語:

  錦漢春和陽 時應以宏大

  光明士忠良 國永昭德化

  合族後新派語:

  懋修崇敬典 啟裕必開先

  文采嘉名盛 端方正範傳

  40字派語:

  廣惠增榮譽 深仁有福緣

  建邦齊家業 賢傑煥新天

  寧靜冰潔清 勤儉學貴真

  鵬志凌碧雲 力行定昌興

  說明:

  1924年湖南嶽陽《冷氏族譜》"序"稱"謨公自李唐僖宗朝封西江忠義侯,食筠州,累葉襲封,遂家焉。"傳至徹,時際後周由武寧遷分寧,其曾孫又遷西坪鄉之泰清,再傳至瓊公,生四子,長子欽公,字得彰,謨公二十五世孫,明代由江右分寧泰清遷巴邑。

  (派語):

  公省安一欽 日學成大行

  名世忠輔德 述清芬文崇 家修恆念典。

  1912年湖南益陽《冷氏族譜》載《曹家河大宗祠堂記》雲:始遷祖茂遠,諱達成,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高安縣梅溪,後世裔孫派衍益陽、安鄉、石門、沅江、南縣、湘潭等地。

  廣東省冷氏字輩

  河源市冷氏字輩:

  怡維文子茂,世啟超群耀。宗德應其昌,光遠徵蓄厚。

  肇慶市冷氏字輩:

  報勳兆禧運,功業敖化均。本原克昭著,經理資贊臣。訓貽憲章裕,掄秀多士伸。

  遼寧丹東冷氏字輩:“紹述傳基厚憲(顯)承(呈)燕翼(益)鈞(均)睦堂崇篤叔兆載尚徵倫”。

  遼寧旅順冷氏字輩:“學科寶延萬世長”。

  遼寧海城冷氏字輩:“克振仁義禮智信”。

  遼寧大連冷氏字輩:“春樹學有志”。

  四川地區冷氏字輩:

  梧桐寺長房支派:“鳴仕春登王陽天映洪國華蔚起載錫其光克贊武立達芳馨慶際良明昇平昭”;

  梧桐寺二房支派:“鳴仕春登乾之修化成君仁守義大儒高超克全德性積久銘際慶遇榮顯英俊昭”;

  梧桐寺三房支派:“鳴仕春登元世懷朝正大華蔚起載錫其光克贊武立達芳馨慶際良明昇平昭”;

  安嶽、樂至、遂寧支派:“國興啟宏綱臣忠頂禎祥君政維嘉兆世代永榮昌”;

  良翼支派:“萬年春忠孝傳家政禎祥君全維嘉兆世代永榮昌”;

  石羊支派:“慶庚自光天開文運宗紹吉祥世有仁德淑衍澤長其承傳繼克明大常鹹新斯宇福壽榮昌”;

  成都、華陽支派:“鳴仕世登賢山萬映洪國春蔚起載錫其光克贊武立達芳馨慶際良明昇平昭”;

  北斗鎮支派:“正金春應世於登洪學成善行天汝文章光克紹堯舜範列彝納慶著邦家儀代昭”;

  興隆支派:“士兩崎曰紹興召登年春國正之時順俊秀世代光思念重逢啟文開勝吉昌榮華再通泰學道廣安邦”;

  天寶支派:“啟光朝仕玉,正大佔文明,世代登顯耀,福壽用康寧”;

  合族共議續派:“佑烈乾坤上萬書發蕙強和睦續富貴能高育賢才功勳頌佳錦英雄尉孝彰勤儉值金銀帆船馳三江喜樂旭平寬謙哲廉輝煌秉節凱建偉勇言恆義龐秦晉守信卓升賓皆玉堂思厚柱武豪先利雪芳香松柏青鮮茂曉煥族全旺”。

  四川達縣冷氏字輩:“始智春長美朝宗冷隸芳時天希世德國志景文祥”。

  四川德陽冷氏字輩:“紅光時濟遠文永”。

  四川遂寧冷氏字輩:“愛方依學見文維四可同舉開登勝茂朝廷紹熙隆”。

  四川德陽中江縣輯慶片區冷氏字輩五言詩:春陽開兆正,世德茂宏光,時濟衍文永,邦安建澤長,紹延居盛大,繼志載榮昌,贊善希懷裕,含康顧汝良,元調思化瑞,泰復定聯章,士懋延年起,才華鍾秀芳。

  湖北武漢冷氏字輩:“宗庭開大道元善裕承先”。

  湖北谷城冷氏一支字輩:“德永尚修太承選楚善公”。

  湖北谷城冷氏一支字輩:“大啟元貞廣積善祥克守先志永遠榮昌”。

  湖南瀏陽冷氏字輩:“家興正大光清小”。

  湖南冷氏一支字輩:“金思孟仲聖進仕必昌隆班位先榮顯朝宗合向東德立賢相佑名高道自崇紹修千載上發達啟家風”。

  安徽太和冷氏字輩:“寶清真友永從志懷榮本尚一繼正朝邦家聲炳挺世德啟宏昌文明開運景良善紹先賢純修端士品”。

  安徽阜陽冷氏字輩:“ 廣, 培, 進(金)(全)。 東(金)(初)(賀)(振)(大)。 新(雨)(付)(大)。

  重慶墊江冷氏字輩:“英兆登年春國正天心順官清明自安”。

  重慶大足冷氏支派:“學天仕國遠經濟其德長耀光宗大傳家世澤芳”。

  吉林長春冷氏字輩:“煥顯興榮俊福德兆佩祥廣昭英永延洪慶有元光”。

  貴州鳳岡冷氏字輩:“登從碧新金朝勝文開鳳在廷明良喜啟仕萬國慶平成春雲昭極泰青河發光全”。

  江蘇鹽城冷氏字輩:“松日正長……”

  江西九江冷氏字輩:“明宋府德十清分文叢家興衡念典宋登文昌世廷思正春天大明崇禎碧光風立忠繼清朝福堂子新德萬年”。

  天津武清冷氏字輩:“安有寶(茂)聚如學”。

  河北青竹冷氏字輩:“東單繼養明殿朝寶(自茂)玉(吾)相(元素)繼(承建)延家(甲)傳何乃出遼月有圓志付從此連遠爾十其義目後人然慎瞻”。注:該字輩迴圈使用。

  雲南景東冷氏字輩:“祖宗生德大君子世其昌”。

  河南信陽冷氏字輩:五字輩排行:德繼宗傳廣,恩全仕克昌。永居仁正世,安泰定承光。漢業根榮茂,源遠惠澤長。和恭廉禮讓,忠義自留芳。

  冷氏一支字輩:“佰金永天萬全本立守”。

  冷氏一支字輩:“安有寶聚如學”。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新蔡;

  源自伶人。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融姓源流和郡望。

  宗開泠水;

  秀毓長安。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下聯“長安”,指冷姓的望族居京兆(今陝西省長安東)。

  五言通用聯

  兄弟雙進士;

  明清兩畫家。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有冷世光、冷世修兄弟二人,俱舉紹興時士。下聯典指冷姓在明、清兩代中著名的兩位畫家冷謙、冷枚。冷謙,洪武初,武陵人,一作嘉興。學啟敬,一作起敬。號龍陽子。在元至元中,壽己百歲,世傳其畫門入瓶隱壁仙遊。清代畫家冷枚,字吉臣,膠州人。善畫人物,尤精士女。康熙間,供奉內廷,辛卯,畫萬壽盛典圖。說者謂其畫法工中帶寫,生動有致,筆墨潔淨,賦色韶秀,頗得師傳。

  玉律傳佳節;

  青陽應此辰。

  ——唐·冷朝陽撰冷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大曆進士冷朝陽《立春》詩句聯。

  七言通用聯

  光祿卿智多於發;

  侍御史面冷如冰。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人冷廷叟,官光祿卿,多智謀。好酒能詩,與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為友。下聯典指南宋常熟人冷世光,字賓王,紹興年間進士,歷官寧國、龍游知縣,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彈劾無所避諱,人稱“冷麵御史”。著有《奏議彈章》、《東堂類稿》等。

  八言通用聯

  賑濟通行,陽春有腳;

  彈劾不避,冷麵無私。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冷玉事典。下聯典指明代洪武間御史冷曦,字景暘,新易人。剛正不阿,劾都御史劉觀並各道壞法御史,百司震恐。人稱之為“冷鐵面”。

  益陽派語:

  成泰燮熙朝 春芝應克超

  光耀逢源本 詩書世德昭

  漢壽派語:

  錦漢春和陽 時應以宏大

  光明士忠良 國永昭德化

  合族後新派語:

  懋修崇敬典 啟裕必開先

  文采嘉名盛 端方正範傳

  40字派語:

  廣惠增榮譽 深仁有福緣

  建邦齊家業 賢傑煥新天

  寧靜冰潔清 勤儉學貴真

  鵬志凌碧雲 力行定昌興

  【祠堂古蹟】

       冷氏宗祠

  冷氏宗祠位於桂林七星區朝陽鄉合心村冷家屯南面村頭,是桂林市郊現存罕見的規模宏大的古祠堂。村人奉直大夫冷時松於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造,至今已有254年矣。在清朝年間,冷家村出了進士一人,舉人四人,其中一人為武舉,歲貢、亞元、經元、文魁、優貢各一人。主祠共四進,每進三開間,全深47米,寬14米,高約7米。磚木結構,青磚灰瓦,門樓立石柱,內楹木柱石礎。每進間有天井。逐進門頭上曾懸掛“皇恩旌表”、“文魁”、“亞元”、“進士”、“源遠流長”、“錫類堂”等牌匾和孔子牌位,後進安放祖宗牌位。第三進橫樑上書“大清乾隆貳拾陸年歲次辛巳嘉平月穀旦建”。牆壁間嵌有建祠主持人冷時松碑刻一件。

  主祠左側為文昌祠,右側為福壽祠,主祠現存,左右祠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僅存遺址。宗祠南面有冷時松墓。冷氏宗祠是桂林市規模較大、儲存較完整的一座宗祠。1986年進行了整修。1984年公佈為桂林市文物保護單位。

【家訓格言】

  《冷氏家訓》

  行大道、反小術、借天勢,悟土、觀行、自省;

  精誠忠、純正孝、盡友善,顧鄰、齊鄉、興邦。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