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氏起源及歷史

融姓圖騰_融氏圖騰

融姓圖騰(融氏圖騰)

融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起源於上古,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顓頊的後代有祝融氏,帝嚳為部落首領時,祝融為五行神之一的火正,後世尊為火神。祝融部族原居於中原,後遷江南,與少數民族雜居,其中有羋姓,後來建立楚國,祝融氏後人分為祝姓和融姓兩支,故史稱“祝、融二姓同宗。”融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七十六位,現今人口約十五萬,排在第三百五十四位。

【得姓始祖】

  祝融:遠古時候有個部族首領叫祝融,祝融的後代,形成祝姓和融姓兩大支。祝融在古時也被封為金、木、水、土五行神中一神,為火神。而祝融的先祖是黃帝,是黃帝孫子顓頊這一支的後代。黃帝有許多兒子,其中二十五個最有出息,都分別得到一個姓。二十五個兒子中有一位叫昌意,昌意的兒子中以顓頊最出色,部族昌盛。黃帝族的部落強盛後,活動的領域更為廣泛,祝融部族原來居住在中原,後來遷往江南。當時江南不如中原先進,祝融部族到南方的,與當地人雜居。自古以來,融姓的名門望族多半出在江西,古時那裡曾稱為南康郡。祝融作為火神的威望,也延傳千古,後來被尊為灶神,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偉大神靈。故融氏後人奉祝融為融氏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高陽氏,出自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祝融,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祝融作為火神的象徵延傳千古,歷來就被民間尊為灶神,是一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偉大神靈,因此關於祝融的來歷有許多傳說。在史籍《山海經·海內經》一書中關於他的出生作了以下敘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由此可見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玄孫。而在《海內經》中又稱:“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在《大荒西經》中還補敘為:“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這樣一說祝融又成了黃帝之後了。不過,上古時期黃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所以傳說中的祝融時而是炎帝之孫,時而又是黃帝的後代也就不奇怪了。

  遠古顓頊帝有個兒子叫老童,老童有兩個兒子,一叫重黎,一叫吳回,皆為縉雲氏,昃字輩,出生於鄶(今河南密縣曲梁鄉大樊莊村古城寨)。

  吳回,一名黎,亦名夫黎。在帝嚳(高辛氏)為部落首領時,因其兄長重黎鎮壓共工氏叛亂不利,被帝嚳論罪誅殺,吳回被任命為火正,接替重黎。吳回則成功地完成了擊敗共工氏的任務。古史稱他“淳耀天明地德,光四海”,故名“祝融”。

  關於祝融的長像,在史籍《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可見祝融是一位人獸合體的怪人。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則描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員,祝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職。

  祝融被後世尊為五行神之一,稱為火神,其後代族人被稱作祝融氏。

  祝融喜歡乘龍從北方到南方出遊。伏羲在紫金頂劃八卦,定極向,神農設壇祭天神的事他耳熟能詳,所以一心想乘駕青龍雲遊四方。一天他來到青龍山巔,瞬間一股青嵐散紫的氣流穿身而過,剎時成為青龍,祝融一把將其抓住,興高采烈地乘坐上去揮著手馳向南方。青龍飛起現身之處出現了一個平臺,被後人稱為“祝融臺”。

  祝融臺在今河南省焦作市白松嶺神農仙壇以北二百三十米處。後來祝融從南方回來,又落在祝融臺,不過他又多抓到了一條赤龍,回來時乘駕的是青龍和赤龍兩條龍。赤龍是他在南方抓到的,結果他把南方炎熱的氣候也帶到了白松嶺。祝融臺一直保留至今,在海拔上千米高的山巒中,祝融臺那奇特的“嚴冬不結冰,白松伴青藤”的亞熱帶生態現象,會讓所有的人皆注目驚歎不已。

  據說,祝融還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他經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揚動聽、感人肺腑的樂曲,使黎民百姓聽了以後精神振奮,情緒高昂,對生活充滿無限的熱愛。

  祝融氏部族原居於中原地區,後逐漸遷居至江南衡陽一帶,與當地土著民族雜居,相互融合。人們傳說祝融活了一百二十歲,逝世後被安葬在衡山之陽,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南嶽衡山的最高峰稱為“祝融峰”,一直流傳至今。

  祝融的後裔子孫分為祝氏和融氏兩個大支。祝氏一支至今繁衍融融,人丁興旺,而融氏人口在今卻極為稀少,史稱“祝、融二氏同宗”,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從祝融的孫輩起,祝氏、融氏兩支的後裔子孫又分衍為若干支較大的主幹姓氏:己姓、禿姓、彭姓、姜姓、妘(嬗)姓、曹姓、斯(斟)姓、羋姓、莘姓,以此為幹,後又再派分出數百個單姓和複姓。

  融氏、祝氏族人大多尊奉祝融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姮姓,出自黃帝之孫融吾,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姮姓氏族,就是西周至春秋時期史籍中記載的“白狄”民族,在春秋時期被稱作“犬戎”,又稱作“牝牡”、“白狄”、“北狄”等,他們實際上是黃帝之孫融吾的後裔子孫。

  在史籍《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後有牝牡,是為犬戎。”白狄民族源出姮姓,也稱作媨姓,而姮姓是遠古少昊屬下東夷有窮氏部落(今山東日照)的後裔羿的後代,本源還是姬姓。

  商、周時期史書上記載的鬼方、獫狁等民族,皆屬於白狄民族,史稱羌戎族系。他們南面與諸夏往來,接受商、周及春秋時期諸夏的文化影響,在其過程中固然不斷華化,也有一些諸夏貴族與人眾融入其中,成為白狄的一種來源。

  另一方面,陰山以北的青銅文化具有明顯的商文化影響,而且與陝北、山西、河北等地的戎狄青銅文化有較多的共同因素,說明春秋時期的白狄與山戎、東胡及陰山以北的胡人也存在交往和彼此吸收的關係。戰國時期胡人大批南下,陝北、山西、河北等地的白狄有相當多的部分已被同化於胡人之中。因此,春秋時期的白狄與胡人、東胡族系既有區別,也有聯絡。

  白狄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建立有著名的鼓國、鮮虞國、中山國,皆與諸夏關係密切,戰爭頻乃,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相互交融。

  在白狄民族中,主流姓氏多為融氏、祁氏、肥氏、彭氏、鮮虞氏、仇由氏、無終氏等,其融氏就是融吾的嫡系族人,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族姓氏,其重要分支為融狄,或稱狄融,春秋時期的勢力範圍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區。春秋中期,晉國公子重耳從蒲邑出奔於白狄,曾與融狄的君主在渭水附近進行田獵,後來還幫助融狄向赤狄的廧咎如氏部落進攻,掠取其二女叔隗、季隗。

  史書上正式記載“白狄”,見於《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晉襄公姬歡元年,公元前627年)。到了周簡王姬夷八年(晉厲公姬壽曼三年,公元前578年),晉厲公命呂相為使致信秦桓公贏榮,在著名的《絕秦書》中說:“白狄與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婚姻也……”,說明當時白狄與秦國都在雍州地區,其最初的分佈區域在今陝北及陝西洛水流域,後來鮮虞國、鼓國、肥國等部分別建國,已經都在今河北省境內,表明了白狄向東方遷移,已越過太行山向東發展了。

  到了春秋時期的晚葉,史籍中已不再見“白狄”的名稱,而以“鮮虞”包括了白狄各部。在史籍《左傳·昭公十二年》中,記述了晉國滅肥;在《左傳·昭公十五年》中又記載了晉師圍鼓。這說明到了春秋晚期,白狄民族中的鮮虞、肥、鼓等各部,雖有部名自立,實際上皆受鮮虞國的控制。

  白狄中的肥氏,在東遷後分布在今山西省昔陽縣一帶。周景王十五年(晉昭公姬夷二年,公元前530年),“晉伐鮮虞……遂入昔陽,滅肥”。肥國被吞滅以後,餘眾有一部分越過太行山,遷到了今河北省藁城縣境,以後白狄鼓氏再被晉國滅亡,肥氏餘眾一部分逃奔今河北省盧龍西北,一部分逃到今山東省肥城縣境,以後都相繼華化了。

  白狄中的鼓氏,分佈在今河北省晉縣以西,周景王十八年(晉昭公姬夷五年,公元前527年),“晉荀吳帥師伐鮮虞,圍鼓……克鼓而反,以鼓子䳒鞮歸”。晉軍攻克鼓城以後,獻俘於宗廟,卻把鼓子䳒鞮放歸,使他叛鮮虞而附晉國,在肥氏故地昔陽復立。周悼王姬猛元年(晉頃公姬棄疾六年,公元前520年),“晉荀吳略東陽,使師偽糴者,負甲以息於昔陽之門外,遂襲鼓,滅之”。此外,白狄有仇由氏主要分佈於今山西省盂縣境內,是鮮虞的附屬國,滅於趙國。

  白狄中的無終氏,所建立的叫作代國,亦稱代狄或代戎,位置在太行山北部今河北省蔚縣一帶。戰國初期的周貞定王姬介十二年(趙襄子趙毋恤元年,公元前457年),趙國的創始人趙襄子先出兵吞滅了殘餘的中山國,再以自己的妹妹嫁給代國君主無終氏,然後假惺惺地邀請這位妹婿來趙國飲宴歡舞,在宴席上以伏兵殺之,由此滅了代國。趙襄子在吞滅了代國、中山國兩個白狄族人建立的國家之後,北與燕國為鄰,又與林胡、樓煩、匈奴相接,中國北方民族的歷史也揭開了新的一頁。

  “鮮虞”的名稱最早見於典籍《國語》。周幽王姬宮湦八年(公元前774年),鄭桓公姬友問史伯何處才能得到安居,史伯說,在洛陽王城以北除有燕、衛等諸侯,此外還有“狄、鮮虞、潞、洛、泉、徐、蒲”。所提到的狄諸部落,除鮮虞屬白狄,其餘大體都屬赤狄,所以史伯所說鮮虞實際上是代表了白狄。在史伯這一次提到以後,直到周景王姬貴十五年(公元前530年)鮮虞才再度出現於史冊,其間有二百四十四年之久,說明該部並非不存在,只是被包括在北戎、狄、白狄等統稱當中了。

  鮮虞東遷遷到了河北省正定縣一帶後,仍不能得到寧居,肥、鼓兩部先後被晉國滅亡,而鮮虞雖屢經攻擊,卻於周敬王姬丐十三年(晉定公姬午五年,公元前507年)反而主動向晉國進攻,擊敗晉軍於平中(今地待考),還俘獲了晉軍大將觀虎。在取得平中戰役勝利之後的第二年,鮮虞即以中山國的名稱出現於史冊中,並遷居中山城(今河北唐縣),“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鮮虞之所以從今河北正定北遷百餘里,大概是為了避免晉國的報復,因此遷到有險可守的地方以自固。以後晉國雖屢次伐、圍中山國,終於未能達到兼併中山國的目的,相反,在周敬王二十三~二十九年(晉定公十五~二十一年,公元前497~前491年),在晉國強族智、韓、趙、魏四氏聯合起來兼滅範氏、中行氏的鬥爭中,中山國卻應齊、衛等國的要求,出兵救範氏、中行氏,從中可見當時中山國儼然以諸侯的姿態與齊、衛等國並列了。在範氏、中行氏既亡之後,晉國趙氏、智氏都曾出兵攻中山國。周敬王三十一年(晉定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89年)“晉趙鞅率師伐鮮虞”,此後直到周威烈王姬午十二年(趙獻子趙浣十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約有三十餘年後,中山國最終被趙國打散,雖未完全滅亡,也已非常殘破,勢力大衰了。

  在周威烈王十二年(中山武公元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以當地諸侯中最高爵位者再次自立,遷都於顧(今河定縣),其後繼者中山桓公再遷都於靈壽(今河北平山),又一次從太行山東側的交通要衝遷入山地。當時的中山國可以說是在鄰近趙國的腹心地區,與北面燕國相距也不甚遠,中山武公稱公而燕、趙之君都稱侯,引起戰國初期強大魏國的極端不滿。周威烈王十八年(魏文侯魏斯三十九年,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樂羊假道趙國進攻中山,用了三年時間才於周威烈王二十年(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6年)攻克靈壽。當時中山國是中山桓公在位,他是一位年青的國君,充分利用了險要地勢和軍民一起頑強守衛,與戰國初期最強大的魏國抗爭了三年之久。中山國自公元前506~前406年曆時整整一個世紀。

  中山國滅亡後,魏文侯先封兒子魏摯於中山,後改封太子魏擊為中山君,並以著名的政治家李克(李悝)治理中山,還封著名戰將樂羊駐紮在靈壽以鎮攝中山國餘眾。

  白狄民族融合於諸華夏之後,族人中多有以“融狄”、“狄融”為名號者,皆盡融吾的嫡系族人融狄之後,世代以融氏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苗族,出自隋朝時期古融州,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融州,隋朝時期設定的古州名。在典籍《韻會》中有記載:“隋置融州,屬桂林郡。”

  古融州,就是今天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以大苗山為中心從南北朝蕭齊時期建縣迄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正式設融州,隸屬於桂林郡,爾後融州被隋煬帝楊廣撤銷。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太祖李淵復設融州,轄義熙、武陽、黃水、安修四縣。北宋太宗趙炅(趙匡義)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融州為融水郡。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融水縣併入融州,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降州為縣,稱為融縣,屬柳州府,一直沿用。

  從隋朝時期開始,在隋煬帝大力推行“混一戎夏”、“好遠略”、“多方引致諸番”、“啖以厚利”的開放式積極政策影響下,融州地區的百越民族受到一定程度的漢化;在隨後唐太宗李世民主張“混一戎夏”的政策下,先進行了一系列的統一戰爭,之後積極推行羈糜府州、藩屬國等形式,在桂林郡地區於經濟上減免邊疆四夷的賦役,減輕對各族的壓迫和剝削,加強朝貢、互市等貿易活動,同時籠絡、優待四夷首領,重用蕃將,隨時採用宣慰、安撫、侍子、賞賜、封爵、和親等方式加強與四夷的關係,掌握四夷之上層,並在一定程度上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等。

  此後,在歷朝歷代的羈糜政策、改土歸流運動實施過程中,有一些融州地區土著酋領逐漸流改以州名為漢姓,今融水苗族自治縣中苗族融氏族人即由此而來,世代相傳至今。

  不過,據融達西老人介紹,在融水縣苗族中只有男子稱融氏,長大結婚有子嗣之後,稱融×西,“西”是作為父親特有的名字字尾,而女子一旦嫁人後則再無融氏之姓。他們有自己的文字“坡拉字母苗文”,在每年開春的農曆1月3~17日這段時間內還有其他苗族地區所沒有的古老而獨特的“苗族系列坡會群”,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遷徙分佈】

  遷徙

  古祝融部族原居於中原地區,他的後代中就有以他的名為姓,稱為融氏。由於祝融部曾拓展新領地而南遷,因此自古以來,融姓的名門望族多半出在江西,而那裡被稱為南康郡。

  分佈

  融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七十六位,現今人口約十五萬,排在第三百五十四位。

  今北京市,河北省的廊坊市,江西省的南康縣、贛縣,湖南省會同縣,河南省南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水苗族自治縣,陝西省的西安市等地,均有融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南康郡:南康郡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治所在雩都縣(今江西于都),東晉移治贛縣,相當今江西省南康、贛縣、興國、寧都以南地。唐朝時又改為虔州。

  高陽郡:戰國時期為高陽邑,東漢桓帝時期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北魏時期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廢黜。

  融州:以融江起名,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融安縣一帶,位於廣西北部,今屬柳州市所轄。南連柳城縣,西與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南與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接壤,北與貴州省從江縣,東北與三江侗族自治縣毗鄰,行政區域面積四千六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地融水鎮,著名的融江過其境。融州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為百越之地。秦朝時期屬鬱林郡。西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稱潭中縣,屬桂林郡。南齊建元三年(辛酉,公元481年)置齊熙縣,同時又置齊熙郡,郡縣治所均在今融水鎮。南梁大同元年(乙卯,公元535年)在今融水鎮對岸水東村置東寧州,此時州治與郡治隔江相望。隋朝初初撤銷齊熙郡,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將東寧州改為融州,齊熙縣改為義熙縣;隋煬帝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復撤融州,將義熙縣併入始安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復設融州,轄義熙、武陽、黃水、安修四縣;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改義熙縣為融水縣,為融水得名之始;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融水縣為融水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複稱為融州。此後五代十國時期沿襲融州,轄融水縣。北宋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改融州為融水郡,宋崇寧年間升格為軍州,置清遠軍節度使;宋大觀元年(丁亥,公元1107年)為乾南路帥府;宋大觀三年(己丑,公元1109年)為下都督府。元朝時期置為安撫司;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置融州路總管府,元至元二十二年(乙酉,公元1285年)降為散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融水縣併入融州,明洪武十年(丁巳,公元1377年)降州為縣,稱為融縣,屬柳州府。清朝融縣名稱不變,屬柳州府。民國時期仍稱融縣,先後隸屬柳州府(壬子,公元1912年)、柳江道(癸丑,公元1913年)、柳江區行政監察委員會(丙寅,公元1926年)、柳州民團區(庚午,公元1930年)、柳州行政監督區(甲戌,公元1934年)、第四行政區(庚辰,公元1940年)、第二行政區(壬午,公元1942年)、第十五行政區(己丑,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年至1952年7月融縣隸屬柳州專區。此間,1951年7月,融縣人民政府從融水鎮遷至長安鎮,於次年9月成立融安縣;1952年11月,以原融縣中區為主,先後從羅城縣、融安縣、三江縣和貴州省的從江縣各劃出一部分地區,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屬宜山專區;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更名為“大苗山苗族自治縣”,至1958年改屬柳州地區;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縣改名為“融水苗族自治縣”,至2002年12月改屬柳州市。

  堂號

  南康堂:以望立堂。

  高陽堂:以望立堂。

  融江堂:以望立堂

  古皇堂:《白虎闢儒通義》中,以伏羲、神農、祝融為三皇,早於黃帝,故融姓又稱“古皇”。 因以立堂。

  此外還有三省堂等堂號。

  字輩

  湖南會同融氏字輩:“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克復振家聲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世錫緒昌”。注:融氏字輩與連山姒姓字輩完全相同。

  附:連山祝融世系

  有家譜記錄的第一代祖先到炎帝神農氏石年共五代人,神農用同母弟勖其,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勖其九傳至黃帝的父親啟昆,到黃帝為第十四代,到文命(大禹)為第二十代,到少康的兒子鄫曲烈為第二十五代。到曾巫為第七十四代,到曾參為第七十八代。

  時有祝融者,次州荊沅人(今湖南會同連山鄉)。曾經遊學於大陸廣壽老人,老人曰:“觀子未有嗜慾,無所造化,當君主天下。而子之後,必有興起焉者。”祝融告退。

  後至弇州(今河北冀州以西),見古木杈丫,百鳥和鳴集,生機勃勃,受到啟發。偶於稠人中歌之,聚聽者忘倦,向之粗浮情性,化為溫柔,相應和者幾千百人。終日唱和為樂,謂之屬續之樂。移風易俗,而人多壽。故號曰:祝融、祝誦、祝和,以其歌誦,能使景象融和也。遇人民有疾苦莫識,為其祝說病由,又曰:祝由。時軒轅氏治世已久,欲尋賢能者讓之。聞祝融得民情之和,乃以軒轅之車召之,遜以大位。軒轅遂退入深巖(古軒轅之丘,有熊國之南隅,黃帝出生於此。今河南新鄭)。

  祝融不得已,乃治都於鄶,(公元前約2115年前後,根據帝王的代數,和已知周朝二十代王,平均約四百三十七年推算,誤差一般不超過三十年。鄶,今河南省新密市東南曲梁鄉大樊莊村古城寨)。築土城環居,以盛君民。自軒轅以下,為禪通紀,言其讓禪之德,通乎天道。時三綱正,九疇敘,天下冾和,萬物鹹若。

  祝融常患毒蟲惡獸,藏於草莽林木間,民或卒逢其害。乃教民與燥烈之時,舉火焚之,遍處延及,兇惡之物,逃匿遠竄,不敢逼人矣。祝融又患軒轅氏將五金冶鑄為器,性脆易敗,乃教民煅煉成熟,用鉗錘打就物件。民從之,果覺更為堅利。因其以火施化功多,又號:赤帝,以火為紀。

  臨終,召臣民曰:“主治天下,非庸俗所能。爾等宜擇有德者歸之。”乃令子孫避居於南之烈山(今湖北隨州厲山鎮烈山),配合火德。其後世為火官。遺命葬衡山之陽,是以謂祝融峰。

  公元前2093年,傳二世。時祝融氏二世去世,人民無主,皆願立以為君,太昊伏羲推遜不得。以風為姓,名方牙。公元前2056年即位。時有臣倉頡,姓侯岡,改進了文字,在圖畫、符號文字的基礎上發展了蝌蚪文字。改進了簡策,以竹削為方策,火薰出汗,謂之殺肖。以木枝,蘸煙煤書之,始成字跡,畫文像蝦蟆子,形如水蟲,故名蝌蚪,為字之祖。

  第一世:祝融,公元前約2115年都於鄶(今河南密縣曲梁鄉大樊莊村古城寨)。

  第二世:祝融氏、鄶氏,公元前約2093年,分衍為祝氏、融氏。

  第三世:典(太典)、烈山氏,遷今密縣隨州烈山,後遷厲山(今山西厲山),稱厲山氏,分衍為烈氏、列氏、厲氏、歷氏

  第四世:少典,妣有蟜氏姲登為妃,又曰任姒、厲山氏,姜姓,再遷姜水(今陝西岐山、寶雞之間),長子用(炎帝神農氏,公元前2027年),次子少典公孫氏。

  第五世:石年,奔水氏聽為妃,尊盧氏之女為妾,神農用同母弟勖其,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少典勖其九傳至軒轅黃帝的父親少典啟昆。

  第六世:臨魁、臨魁、堇、權、不浩、端、女娃、邛、柱、起我、巨駓。

  第七世:承雲、伊、宛、陳倉、神農、耆、慶甲、衡、芒昧。

  第八世:明氏、監、夷慄。

  第九世:宜(越南開國之君)、谷氏、伯堅、節。

  第十世:來、赫胡。

  第十一世:裹、封胥。

  第十二世:節莖、依盧。

  第十三世:戲、克、啟昆。

  第十四世:器(小帝)、榆罔(參盧)、蚩尤、荼(黃帝)。

  第十五世:伯陵、祝庸、封鉅、方雷、鄒屠氏、昌意。

  第十六世:術囂、顓頊

  第十七世:條(勾龍,土正)、薦、駱明。

  第十八世:垂、信(三苗頭領)、郎(饕餮)、祝融、白馬。

  第十九世:伯夷、誇(胯)、危氏、崇鯀。

  第二十世:呂氏、文命(大禹)。

  傳說,炎帝神農氏名叫石年(公元前2086~前2009年),是祝融的第五代玄孫,亦傳其姓姜,名軌,字石年,號神農氏,又曰魁愧氏。

  石年生於姜水(今陝西岐山西南部),後遷伊陰、谷城、伊水、耆田,又為伊耆氏。甲戌年(公元前2027年)建都陳倉,後遷宛丘、再遷曲阜,七十八歲死於衡山,擇地建陵而葬,於茶陵縣東部景陽山之野,又名茶山,故名茶陵。癸巳年(公元前2008年),母后命臨魁嗣為炎帝。

  石年令子柱居守谷城(今湖北漢水中游),教民耕稼,堇於伊水(今河南伊河),邛於耆田(今陝西寶雞),端於築水(今陝西漢中房縣漢水支流南河、馬蘭河、神農架),不浩於陳倉(今陝西寶雞),權於宛丘(今河南淮陽)。臨魁封少弟起我建國於南(今湖南茶陵)。

  在炎帝的後裔子孫中,有姜、農、稷、伊、耆、谷、倉、衡、溫,後來又分衍出謝、呂、許、高、於、丁、盧、方、孔、崔、邱、雷、賀、龔、文、章、蘆、鄒、屠、申等二百多氏,以及多數苗族人皆為炎帝的後代,佔中國人口總數的9%左右。

  第五代:勖其,妣扶胥氏。

  第六代:巨駓,妣蜀山氏。

  第七代:芒昧,妣逿伊氏。

  第八代:夷慄,妣女儀氏

  第九代:節,妣鉅閭氏;伯堅,妣赤水氏。

  第十代:赫胡,妣摩利氏。

  第十一代:封胥,妣女娥氏。

  第十二代:依盧,妣九方氏。

  第十三代:啟昆,妣有蟜氏附寶,北遷於有熊(今河南熊耳山一帶)。

  第十四代:黃帝,元妃西陵氏嫘祖,二妃方雷氏女節。黃帝,公元前1906~前1826年,祝融第十四代孫。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荼,號曰軒轅,後改姓姬,字曰玄律。生於古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因號軒轅,有熊國之南隅。甲子年(公元前1857年),邑於涿鹿之北(今河北),八十一歲崩於洛陽,葬防山壽陵(今河南洛寧,另有都城西南、中條之北靠陵、洛陽翟道、北道子午山四處紀念地,有黃帝的衣、冠、劍、鞋五具,五陵皆曰橋山)。在目前中國八千多個姓氏中,黃帝的後代姒、媯、妘、祁、姬、子、嬴、任等姓以及分衍的三千多氏,佔中國人口總數的90%左右,在全球有數十億人,包括朝雲之國、中國、西國、北國、狄國。

  第十五代:黃帝長子昌意、玄囂(龍苗)、休、清。

  第十六代:昌意長子乾荒(朝雲之國),次子顓頊(中國),三子安(西國),四子始均(北國),少子悃(北狄)、蟜極、犬戎(狄國)、魁。

  第十七代:長子伯稱、駱明、窮蟬、嚳。

  第十八代:卷章、白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摯、堯、大業。

  第十九代:黎、吳回、鯀、敬、苟、舜、象、皋陶。

  第二十代:黎、陸終、文命(大禹)、伯益、仲甄、理。

  第二十一代:彭鏗、啟、餘罕、大廉、若木、甄氏。

  第二十二代:大彭、太康、仲康、鬲能、祭(計)、過弘、華觀。

  第二十三代:相、鄧。

  第二十四代:少康。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火正;

  望出南康。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融姓源流和郡望。

  高陽世澤;

  火正家聲。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世有令德;德流去思。

  ——清末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給南充果松祿的題聯。

  六言通用聯

  炎帝神明之胄;

  祝融留裔之遺。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融氏的來源。祝融,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相傳為炎帝的後人,高辛氏帝嚳時曾任火正,因光明四海被稱為祝融,被後世奉為火神。共工作亂時,他奉命前去誅殺共工。據《白虎通義》記載,他與伏羲氏、神農氏並稱為上古“三皇”。此聯另一版本下聯末僅易一字(見下)。

  炎帝神明之胄;

  祝融留裔之支。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融氏起源於上古,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顓頊之後有祝融氏,帝嚳為部落首領時,祝融為五行神之一的火正,後世尊為火神。祝融氏後人分為祝姓和融姓兩支。

  七言通用聯

  火熱心腸勤國事;

  正確思想為人民。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融姓的始祖“火正”二字的嵌字聯。

  當官思於物有濟,凡事求其心所安。

  ——清末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給南充果松祿的題聯。

  十一言通用聯

  位列南方,誠文物光明之象;

  職司夏政,實衣冠禮樂之鄉。

  ——佚名撰融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指祝融部族遷居江南繁盛文明之地。

  【典故軼事】

  祝融的傳說

  祝融是長期以來在我國廣泛祭祀的火神。據羅泌《路史·前紀》卷八中說:“祝誦氏,一曰祝龢,是為祝融氏……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謂。”《史記·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傳說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發現了擊石取火的方法,還發明瞭火攻戰法。

  祝融原名叫黎,傳說他誕生在氏族社會,是氏族首領的兒子。黎從小就特別喜歡火,那時,燧人氏剛發明了鑽木取火,人們對儲存和使用火的知識很缺乏。有一次,他隨父親進行氏族長途遷徙,因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他只帶了鑽木取火的石頭。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卻無論如何取不出火,頓時氣得他將取火的石頭向山上扔去,不料石頭落下來濺起了幾顆火星。聰明的黎見了靈機一動,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辦法。他採來曬乾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連敲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再輕輕一吹就冒起了火苗。這就是後來的擊石取火方法。擊石取火比鑽木取火省力多了,更不用千方百計儲存火種,因此,當時中原的黃帝封他為火正官,並賜名祝融。

  火攻戰法傳說也是祝融最早發明的。當時南方有個氏族,首領叫蚩尤,經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討伐。蚩尤人多勢眾,非常強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個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處放火,把蚩尤的隊伍燒得焦頭爛額,蒼皇潰敗,他們乘勝追擊,終於打敗了蚩尤,立了大功。為此,黃帝重賞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鎮守南山。祝融是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不但發明了新的取火方法和火攻戰法,他還教人們如何用火把食物燒熟了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驅除瘴氣和蚊蟲,防止鬧病。祝融以火施化,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們就稱他為“赤帝”,每年秋後都向他朝拜。在科學文化落後的年代裡,人們對火的認識還僅僅是表面的,認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祝融用火為人們造福,所以,後人把他尊為火神,每年都要進行隆重的祭祀,以表達人們對祝融的感激和紀念。

  火神祝融的傳說,帶有神話色彩,但它反映了人類同火災作鬥爭的一種希冀,寄希望於火神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驅除邪惡,消災免禍。然而,要真正預防火災,避免火災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祭神求佛是無濟於事的,只有依靠科學,依靠人類的智慧戰勝火災。今天,人類對火已有了科學的認識,再不用訖求火神保護了,但火種祝融以火造福人類的形象卻將作為美好的傳說繼續流傳下去。

  祝融擊火的傳說

  傳說從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後,到了黃帝時期,人類已開始用火燒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驅趕毒蟲猛獸,用火打仗。可是在那時,人們只知道用火,卻不會儲存火種,這對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遊獵生活的人們來說很不方便。他們必須經常帶火種行路,每到一個地方,頭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種燃火燒飯,燒過飯後又得把火種小心地儲存起來。

  有一年,黃帝帶著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轉移。中途忽然遇到暴雨,山洪暴發,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澆得像落湯雞。祝融負責管理火種,他隨身帶的火種也被暴雨撲滅了。人們又冷又餓,孩子們哭叫不停。黃帝命令大家在一個大石洞裡暫住下來,等待天晴之後再走。誰知,老天好像故意與人們作對,一連幾天,雨一直不停地下著。人們住在山上石洞裡飢寒難忍。但因失去了火種,無法生火做飯取暖。餓得實在支援不住了,大人便開始吃生肉,老人和小孩也只得用冷水泡蘑菇吃。 祝融著急萬分,想用鑽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帶來的木柴全是溼的,鑽了很長時間,也未鑽出火星。眼看天黑了,祝融累得滿頭大汗,毫無效果,一氣之下,便把手裡的鑽頭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鑽頭碰擊在石洞的岩石上,濺出的火星更多。祝融心裡頓時由憂變喜,他忘記了疲勞,找來好多巖塊,用力互相碰擊,只見火星不斷飛濺。可是,怎樣才能使火星燃燒呢?這又成了一個難題。黃帝走過來對祝融說:“你不要太急,從石頭上能擊出火星,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麼辦,需要多找些人來共同商量。”黃帝的這番鼓勵,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來常先、大鴻、力牧、嫘祖等人一同想辦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停,唯有常先一人低著,一句話也不說。大家以為他餓病了,勸告他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往起一站,說了聲:“有辦法了!”說著,把自己纏腰的腰圍解下來,用勁撕開,從容掏出一團花絮,對祝融說:你把這些蘆花絮放在石頭下面,再擊石取火。”祝融按他的建議把蘆花絮擺好,再擊石,火星濺落的越來越多,點燃蘆花絮的聲音越來越大,祝 融用口輕輕一吹,隨著一股濃煙竄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有了火人們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石洞裡的大人小孩無不歡呼跳躍。黃帝專門為祝融舉行了慶功會,給他記了大功,並封他為“火正”(官職)。

  祝融發明的“擊石取火”,使人不再為儲存火種發愁,這就大大方便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因火又是紅色的,所以後世人都把祝融稱為“赤帝”。

  祝融乘青龍的傳說

  祝融是伏羲的後裔,他喜歡乘龍從北方到南方出遊。伏羲在紫金頂劃八卦,定極向,神農設壇祭天神的事他耳熟能詳,所以一心想乘駕青龍雲遊四方。

  一天他來到青龍山巔,瞬間一股青嵐見紫的氣流穿身而過,剎時成為青龍,只見祝融坐在上邊揮著手馳向遠方。青龍去處現出一個平臺,被後人稱為祝融臺,祝融臺在神農仙壇以北230米處。誰知祝融從南方回來,乘駕的是青龍和火龍兩條龍,他把南方炎熱的氣候也帶到了白松嶺。

  神話傳說總有些離奇,但祝融臺一直保留至今。在海拔千米高的大園,“嚴冬不結冰,白松伴青藤”的亞熱帶生態現象也會讓人注目難解。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