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氏起源及歷史

居姓圖騰_居氏圖騰

居姓圖騰(居氏圖騰)

  居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先且居,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四十六位。現今人口大約十萬,列在中國大陸姓氏的四百三十六位。在臺灣排名第365位。主要生活在沿海城市。

【釋義】居,本義是蹲,雙足在地,臀部下移,膝蓋彎曲,股頸相依。今本義廢,“居”引申為居住、居所、佔據之義。

【得姓始祖】

  先且居:居氏源出於先氏。春秋時期,晉國的先軫和先且居父子曾先後擔任晉國的中軍元帥。分別在崤山和彭衙打敗了奏軍。為晉國立下赫赫戰功。先且居的子孫因祖上的業績而感榮耀,便以他的名字為姓氏,稱為居氏。故居氏的得姓始祖就是先且居。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少昊思的後裔倍伐,屬於以先祖封邑名稱為氏。

  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少昊元妃生倍伐,帝欲傳位高陽,先降處長子於絹淵(今地待考),其後有居氏、倍氏。”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先且居,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相傳,春秋初期,周王室大夫杜伯的兒子在晉國作官,被封在先邑(今山東臨邑),他的子孫有以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先氏。

  周惠王姬閬二十一年(晉獻公姬佹諸二十年,公元前656年)冬季,晉獻公派兵討伐自己的兒子公子重耳所鎮守的蒲地(今山西臨汾),姬重耳被迫流亡,先氏家族中的先軫與趙衰、狐偃、賈佗、魏犨等人跟隨姬重耳一起流亡在外,忠心耿耿。

  到了周襄王姬鄭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姬重耳執政,提拔先軫為中軍元帥,職掌國政。

  周襄王二十五年(晉襄公姬歡元年,公元前627年),先軫率領晉軍在崤山一帶(今河南陝縣)打敗了強大的秦軍,就是著名的“崤之戰”,受到晉襄公的嘉獎,作為軍事統帥,先軫為晉國霸業立下不世功勳,但不久即病逝了。

  先軫逝世後,他兒子先且居繼位中軍元帥,在周襄王二十七年(晉襄公三年,公元前625年),先且居率領晉軍在彭衙(今陝西白水)再一次擊敗秦軍,並奪取了秦國彭邑(今四川彭城)、汪邑(今陝西澄城),為晉國立下赫赫戰功,被封於霍邑(今山西霍縣),因此又稱“霍伯”。

  先且居在當時很有名望,可惜先且居非常珍愛自己的父親,一直為父親去世而痛心不已,結果憂傷過度,在周襄王三十年(晉襄公六年,公元前622年)即過早去世了。

  在先且居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居氏,也有以先祖封邑為姓氏者,稱霍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大夫香居,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香居,亦稱香車,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齊國王族大夫,仕從齊宣王田闢疆。

  在史籍《姓苑》中記載:“戰國時齊大夫有香車,諫齊宣王。”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記載:“一作香居,今廣東、廣西有香氏。”在史籍《印藪》中也記載:“漢有香隆。”

  齊宣王田闢疆即位之初,貪於酒色而不重視人才,以至於齊國人才外流。而當時魏國的梁惠王用重金厚禮在各國招納賢士,知名的學者如鄒衍、淳于髡、孟子等人都到了魏國。香居為此勸諫齊宣王應重視人才:“才乃國之本精”。

  在香居的後裔子孫中,分衍有三支姓氏,皆以先祖名字為氏,稱居氏、香氏、車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西夜國,出自古代西域地區的羌族分支悉居人,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悉居人,是古代西域地區的羌族人分支。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悉居,古西夜國人。”

  西夜國,是古代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個小國,又名漂沙國,位置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葉城縣境,一說葉城縣城西南的烏夏爾巴什即其國都所在地。

  西漢時期,其國王城建在呼犍谷(今新疆于闐西部),國人有四千餘人,三百五十餘戶,養兵一千來人,經濟以遊牧為主,地產玉石。

  東漢初期,西夜國曾為莎車所破,東漢末年被疏勒部所吞併,到了東漢末期,西夜國人口已經達到萬餘人,增至兩千五百戶,養兵達三千人,國分為西夜、子合兩個部分。

  北魏時期,西夜國改名稱為“悉居半”,到了唐朝時期則被稱為“朱俱波、朱居盤、朱居泮”,歸屬西突厥五俟斤哥舒部,後屬於寘,國力且有發展,曾一度併吞帕米爾高原上的蒲犁國、德若國、依耐國、西夜、烏秅等小國,于寘之下仍有戎盧、拘彌、渠勒、皮山,精絕諸小國,國都在葉城縣,其王族為疏勒族人,語言與于闐語(回鶻語亞支)大同小異。

  唐高宗李治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農曆閏1月21日,唐高宗任命右屯衛將軍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率率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指揮唐軍,經過一年的戰爭滅了西突厥,悉居人(朱俱波、朱居盤、朱居泮)被遷至龜茲(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至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西域吐火羅款塞歸附唐王朝。唐高宗任命“王名遠為吐火羅道置州縣使,自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以其屬部為州縣。凡州八十八,縣百一十,軍、府百二十六”。十六個新設立的都督府,也隸屬唐朝安西大部護府。

  此後,悉居人中有取諧音漢字漢化為姓氏者,稱居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據《元和姓纂》記載:“晉大夫先且居之後,以王父字為氏”,“今錢塘多此姓”。先且居的父親先軫在晉國為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先軫曾率晉軍在崤山一帶打敗秦軍。先且居後來繼位中軍元帥,在彭衙再一次打敗秦軍。先且居的後人便有以父名中的“居”為姓,稱居氏。出自河北境內的居氏家族,後來卻成長於長江流域的江蘇沛縣居大莊、高郵、江陰、句容一帶,另外湖北省也有不少姓居的人,這種情形,從古代已經開始。《姓氏考略》記載:“望出渤海、信都,今江蘇之高郵、江陰、句容及湖北多此姓。”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滄縣)。興化居氏家族自蘇州遷入。據《居氏族譜》記載,明永樂三年(1405年),“高堰水災,江北淹沒,奉旨分丁遷徙”,出身世家大族的居士宸與表兄弟蔣姓攜家從蘇州閶門遷居興化東鄉墾荒,逐漸形成村落,以姓氏命名為蔣居莊。不久,蔣姓失傳,改名居家莊(今合陳鎮張居村)。

  分佈

  居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四十六位。現今人口大約十萬,列在中國大陸姓氏的四百三十六位。在臺灣排名第365位。主要生活在沿海城市。

  今北京市,重慶市,天津市,江蘇省的徐州市沛縣居大莊(渤海堂,約1000人)、南京市、揚州市儀徵區、常州市武進區、泰興市、崑山市、東臺市、高郵市、興化市、寶應縣、鹽城市建湖縣、海安縣、蘇州市、連雲港市、宿遷市、南通市、靖江市、江都縣,山東省的濟南市、濰坊市、濟寧市、曲阜市、臨沂市、棗莊市、青島市萊西縣,陝西省的西安市,湖北省的武穴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衡水市故城縣、棗強縣、秦皇島市昌黎縣,甘肅省的蘭州市,山西省的繁峙縣和代縣,安徽省利辛縣,滁州市、馬鞍山市的和縣與當塗縣湖陽鎮,浙江省的嘉興市,貴州省的遵義市、畢節市,四川省的綿陽市、遂寧縣,河南省的新鄉市、鄢陵縣、信陽市,雲南省的邱北縣、建水縣,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臺灣省,義大利等地,均有居氏族人分佈。

  【入閩遷徙】

  據《元和姓纂》記載:"晉大夫先且居之後,以王父字為氏","今錢塘多此姓"。先且居的父親先軫在晉國為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先軫曾率晉軍在崤山一帶打敗秦軍。先且居後來繼位中軍元帥,在彭衙再一次打敗秦軍。先且居的後人便有以父名中的"居"為姓,稱居氏。出自河北境內的居氏家族,後來卻成長於長江流域的江蘇沛縣居大莊、高郵、江陰、句容一帶,另外湖北省也有不少姓居的人,這種情形,從古代已經開始。《姓氏考略》記載:"望出渤海、信都,今江蘇之高郵、江陰、句容及湖北多此姓。"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滄縣)。

  宋、元時期,居氏遷入寧化,以後又陸續外遷,其中一支西遷江西寧都。寧化居氏,現主要居住在翠江鎮。

  臺灣居氏人口來自福建以及全國各省,主要散居臺北、基隆以及各市縣。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西漢的時候置郡。地址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一帶。

  信都郡:是戰國時期的趙地。漢宣帝時改為信都國。故城在今天的河北省棗強縣東北。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信都堂:以望立堂。

  湘侯堂:漢代居翁,時任南越桂林監,當他聽到漢兵攻破了番禺,於是他趁機策動歐駝氏40多萬人投降漢,因為這件事情被封為湘成侯。

  瞻盦堂:明代的居仁,他的學問很精深,行為也很端正。洪武初年,朝廷因為他的品行徵他出來作官,他不去。在家隱居,種竹子,成天讀書度日。晚年的時候,他自號“瞻盦”。這個號的寓意為看著綠色的竹子自得其樂。

  此外還有樹德堂等堂號。

  字輩

  江蘇高郵居氏字輩:“永春瑞長……”;“文章教爾朝唯有讀書高”。

  江蘇寶應居氏三支一派字輩:如鳳福雲乃繼家法 世式其言 克昭樹建 惟以永年

  江蘇建湖居氏字輩:“兆步登雲會相春水月華”。江蘇連雲港居氏字輩:“德有修培世業忠厚傳家”。

  江蘇居氏一支字輩:“居誠孟本伯中均厚及由聰和平行令式明良必建功”。

  山東濰坊居氏字輩:“學全立本思興同慶福大志守文名”。

  河北故城居氏字輩:“進明德堂舒雙福桂”。

  居氏一支字輩:“兆步登雲會香”。

  湖北武穴居氏輩分:“銘泰樹偉基錦治植”

  重慶奉節居氏字輩:仕榮承先德傳金耀祖光名揚世其久家國致隆昌存財留備用聖朝廣仲良學徒文章美萬代富貴長

  安徽利辛居氏字輩:建成勇冠玉傳多文德化志科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先軫華胄;

  渤海名宗。

  ——佚名撰居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居姓的源流和郡望。

  元稱幹濟;

  漢重東城。

  ——佚名撰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居理貞,襲父蔭官平定州同知,有幹濟(治國濟世)才,為人稱道。至正年間監管州,善政更為顯著,百姓為他立《去思碑》。下聯典指西漢人居股,因功封東城侯。

  元稱幹濟;

  漢重元功。

  ——佚名撰居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姓承晉國;

  源出於先。

  ——全聯典指居姓的源流。

  五言通用聯

  望居渤海郡;

  譽自湘侯堂。

  ——全聯典指居姓的郡望和堂號。

  六言通用聯

  父子皆是元帥;

  姊妹俱為畫家。

  ——佚名撰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居姓始祖先且居與他的父親先軫,都任過中軍元帥,打敗過秦軍。下聯典指清代畫家居仁長女居慶、次女居玉徵姊妹二人,繼承家學,以工花卉聞名。

  晉代中軍元帥;

  清朝巾幗畫家。

  ——上聯典指晉代居姓始祖先且居與他的父親先軫,都任過中軍元帥,打敗過秦軍。下聯典指清代畫家居仁長女居慶、次女居玉徵姊妹二人,繼承家學,以工花卉聞名。

  七言通用聯

  望出渤海芳聲遠;

  姓啟且居德惠深。

  ——佚名撰居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居姓的源流和郡望。

  承先啟後源流遠;

  來軫方遒發展長。

  ——此聯為以燕頷格(第二言)鑲嵌晉代中軍元帥先軫(居姓始祖)“先軫”二字的嵌字聯。

  管邑監元稱幹濟;

  東城侯漢重元功。

  ——上聯典指元代居理貞,襲父蔭官平定州同知,有幹濟(治國濟世)才,為人稱道。至正年間監管州,善政更為顯著,百姓為他立《去思碑》。下聯典指西漢人居股,因功封東城侯。

  【祠堂古蹟】

  常州東村居氏宗祠

  東村行政村東自宋劍湖青城橋,南至建設圩大堤、新312國道。西連遙觀鎮的建設路、政和路。北到宋劍湖濱。全境面積1點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0畝。4個自然村(東村、田舍頭村、楊岸頭村、張家頭村)有666戶,2046人。

  東村自然村,是居氏聚居地。居氏東村建祠,原來在村東頭和村西各有居氏宗祠共兩座。在60年代前頹廢,堂號:樹德堂。現在的居氏宗祠是2008年在村西原有的舊址上重建。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氏族家譜是記錄本氏族起源行徒,繁衍和興衰榮辱的檔案。家譜又稱族譜,家乘和宗譜具有傳承文明、正史䃼遺宣揚名人、聚宗睦親等功能。據考證,明以前唯士大夫階級和名門望族方可撰修宗譜以傳世。自明代起,民間俢譜始興,各地建有譜局,專司指導各族創修宗譜各宗族追根溯源,一代代延續修撰。

  毘陵(常州)東村居氏樹德堂宗譜始修明朝天啟五年(乙丑年)公元1625年。距始遷祖定居東村(明洪武元年)257年。

  東村居氏,始祖為晉大夫且居。三世後,人以其名為姓。至明代高公,字行廣,號立本。初舉孝廉,後任錦衣衛都指揮使,加授光祿大夫,由浙之杭遷毘陵(常州)東郊築村定居。距今已有700多年了。東村位於遙觀鎮東,故謂:東村。

  祠堂大廳畫像中間為始遷祖高公,兩旁是其:整、齊、嚴、肅四子。

  後分支逐漸散遷於本省內的:高墅橋、塘門橋、洛陽、丁家橋、江陰馬圩、雲亭等地。

  散遷至外地的東村居氏據統計有5000人左右。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