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氏起源及歷史

暨姓圖騰_暨氏圖騰

暨姓圖騰(暨氏圖騰)

  暨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彭祖的後裔。根據《姓考》及《姓氏考略》等古籍的考證,兩部古籍是這樣記載的,大彭的後裔被封於暨,子孫因此就“因地命氏”以暨為姓氏。大彭,指的就是活了800歲的仙人彭祖,是上古的五帝之一。暨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五位,現今人口約八萬,排在四百七十一位。

【得姓始祖】

  彭祖(籛鏗、大彭、彭伯):彭祖的後裔子孫在商王朝時期為伯爵,世代稱彭伯,被封在暨地(今江蘇張家港市暨陽區,一說今江蘇江陰莫鄉城一帶,一說今江蘇揚州常熟),其後裔子孫就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暨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顓頂帝顓頊帝曾孫吳回之子陸終之子籛鏗的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考》、《姓氏考略》等的記載:“大彭之後封於暨,子孫因地命氏。”

  籛鏗,就是大彭,因封地在彭(今江蘇徐州),因此稱彭祖,也就是傳說活了有八百多歲的壽星彭祖。彭祖的後裔子孫在商王朝時期為伯爵,世代稱彭伯,被封在暨地(今江蘇張家港市暨陽區,一說今江蘇江陰莫鄉城一帶,一說今江蘇揚州常熟),其後裔子孫就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暨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諸暨郢,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春秋時期,越國就有位大夫名叫諸暨郢,是一個著名的謀略家。

  周敬王二十四年(越王勾踐元年,吳王闔閭年十七年,公元前496年),吳、越兩國大戰,吳軍被越軍所敗,後吳王闔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周敬王二十五年(越王勾踐二年,吳王夫差元年,公元前495年),越王乘吳國舉喪之機進攻吳國,在夫椒山(今江蘇吳縣)與吳軍發生激戰,吳軍同仇敵愾,結果越軍大敗,越王率不足五千殘兵退至會稽山(今浙江紹興)。為了儲存力量,越王採用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向吳王稱臣乞和,所派使臣就是諸暨郢。

  在典籍《國語·吳語·諸暨郢行成於吳》和《國語·吳語·吳越荒成不盟》這兩篇對比強烈的文章中,皆敘述了諸暨郢出使吳國的經過。

  在《國語·吳語·諸暨郢行成於吳》中,敘述了越王勾踐採用大夫文種的建議,派諸暨郢卑辭厚禮地向吳王夫差求和,諸暨郢到了吳國後,非常巧滑地先解釋了勾踐“起師逆之江”是“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的結果,然後表示願為臣妾、春秋朝貢,以次來迎合吳王夫差的虛榮心;最後諸暨郢又巧妙地指出:如果吳滅了越,就會使四方諸侯不再信任吳國。處處顯示出諸暨郢在替吳國著想,實際是為越國謀利,巧妙堂皇,十足地表現了越國君臣的陰謀手段。

  在《國語·吳語·吳越荒成不盟》中,則敘述了吳王夫差為了稱霸諸侯,準備以霸主形象允許越國的請和,但伍子胥尖銳地分析了厲害關係,揭穿了勾踐的陰謀,指出:諸暨郢的卑辭厚禮,實在是“婉約其辭以逸其志,使淫樂於諸夏之國以自傷,使吾甲兵頓弊,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然後安受吾燼”,但是吳王夫差驕橫昏庸,令利智昏,聽不進忠言,不僅上了勾踐的大當,允許了越國的求和,而且還是空白地允許,連傳統的歃血盟誓都放棄了,“荒成不盟”,使越國終於獲得了一個有利的政治、外交的地位。

  諸暨郢的出使,為後來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取得了充裕的時間。

  在諸暨郢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名字為姓氏,後又分衍為暨氏、諸氏、郢氏這三個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弟弟夫概,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有個弟弟叫夫概,是姬仲虞的二十世孫、吳王諸樊的次子,其支庶子以先父名字為姓氏,稱概氏。

  在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國。在吳國滅亡之際,概氏家族子孫為避國難以及仇殺,改姓氏為暨氏,世代相傳至今。

  在古代,“概”、“既”、“暨”三字通假,因此其後裔子孫中有概氏、暨氏、既氏,還有堂溪氏、夫餘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暨原在上古時的一個地名的一字,這稱為諸暨的地方,如今是在江蘇省江陰縣。後來有貴族受封於諸暨,他的子孫便以封地為姓,簡稱為暨姓。黃帝的後代中有一個叫彭祖。商朝時,彭祖的後代為爵士,而且受封於諸暨。開初時因為以封地為姓,形成暨氏,另外一說,春秋時越國就有位大夫名叫諸暨郢。在他的子孫中,這個複姓又有分化成諸姓和暨姓兩個單姓的,一部分就成了暨姓。還有一說,春秋時,有吳王名夫概,他的子孫中有以概為姓,後來因躲避仇殺被迫改為他姓,其中有的為既姓。而“既”與“暨”兩字互為通假,經常混用,所以既氏又可為暨氏。

  分佈

  暨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五位,現今人口約八萬,排在四百七十一位。

  今浙江杭州、台州、溫州等,湖南瀏陽,山西太原,江西新幹,福建浦城、邵武等地尚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餘杭郡:本來是秦朝的會稽郡所管轄的餘杭縣。東漢的時候又隸屬於吳郡。南朝陳國在此設定錢溏郡,隋朝的時候改名為餘杭郡。其時轄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內杭山一帶,有餘杭山,地近太湖。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餘杭堂:以望立堂。

  關內堂:晉朝時期的暨遜,被封在關內,稱為關內侯。他很孝敬父母,於是朝廷為了表揚他的孝行,在他的門前立了一塊牌坊旌,所以又叫做“旌孝堂”。

  旌孝堂:同關內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選曹真鑑;

  關內孝行。

  ——佚名撰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吳國吳郡人暨豔,字子休,由同鄉張溫(官至太子太傅)推薦入朝,歷官選曹郎、尚書。性格急躁,好議論,見郎署很多人不稱職,就區別彈劾;又稽核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官員,降了一些人的職。因此積怨很深,被人誣陷專用私情而自殺,張溫也受到牽連而罷官。下聯典指東晉餘杭人暨遜,字茂言,官廣昌長,封關內侯。以孝行聞名,鹹康年間受到朝廷旌表。

  選曹真鑑;

  長史清聲。

  ——佚名撰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吳·暨豔,官選曹郎,有知人之鑑。下聯典指漢·暨良為南安長史,以清正忠直聞。

  十言通用聯

  彈射百僚,選部獨高畫質議;

  元豐甲第,粹夫首佔巍科。

  ——佚名撰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吳·暨豔,好為清議,見部署多非其人,彈射百僚。下聯典指宋·暨陶,元豐進士第一,長於聲律,以賦知名。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