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氏起源及歷史

戈姓圖騰_戈氏圖騰

戈姓圖騰(戈氏圖騰)

  戈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一是源於有窮氏,出自夏王朝早期東夷族的有窮氏之臣寒浞,屬於以國名為氏。二是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時期王族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戈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四十一位,現今人口約十七萬,排在第三百四十九位。

【釋義】戈,古代的一種兵器,長柄橫刃,盛行於殷周。甲骨文的“戈”字就如一兵器狀。“戈人”應是擅長製作此類兵器的氏族,也是為國戍邊、使用戈衛國的將士及其後裔,他們以“戈”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加以崇拜,引以為榮,繁衍生息,最終形成“戈姓”。

【得姓始祖】

  寒浞、寒封:寒浞是伯明氏後代,其祖先為黃帝的車正哀,因哀有功於黃帝朝,黃帝將他封於寒(今山東濰坊市一帶),其屬地稱為寒國(也稱伯明國),其族人後來便以寒為姓。他殺死後羿當了國君,篡奪了夏朝政權,自立為王,封他的一個兒子澆在過國,另一個兒子封在戈國(位於宋、鄭之間),為夏王朝附庸國。後來,少康中興,滅掉戈國。原戈國後代子孫遂以國名命姓,乃稱戈氏。

  姒杼:寒浞篡夏以後,少康經過努力,終於復國。少康的兒子杼滅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國,分封夏朝同姓人於戈。仍為諸侯方國,其後人亦為戈姓。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有窮氏,出自夏王朝早期東夷族的有窮氏之臣寒浞,屬於以國名為氏。

  原始社會末期,生活在山東地區的東夷族與從中原地區東遷的夏族,結成了龐大的部落聯盟。因大禹治水有功,舜將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讓給了大禹。大禹後來建立了夏王朝,當時東夷族的另兩個首領皋陶、伯益曾輔佐大禹,在大禹年老的時候,選定了皋陶作為繼承人。因皋陶早死,大禹又把職位傳給伯益。

  但大禹的兒子啟在夏部落貴族的支援下,破壞了禪讓制,殺死伯益,奪得了王位。夏啟當上國王以後,對大臣的非議,充耳不聞;對諸侯王的反叛,也只是匆匆鎮壓下去了事,整天無憂無慮,飲酒作樂,過著荒淫無度的日子。由此僅坐了九年王位,就一命嗚呼了,把一個危機四伏的王朝留給了他的長子太康。太康即位後,也跟他父親一樣,不理朝政,十分昏庸,整日外出狩獵,吃喝玩樂,有時竟百日不歸。

  在東夷各國中,有個著名的有窮氏國(今山東德州德城區),勢力發展最快,其國君就是射擊技術精湛無比的神箭手后羿。

  后羿,紜姓,善射。傳說他五歲開始學射,為古史上有名的射擊能手,憑著勇猛過人的膽略和蓋世無雙的射技,很快就成了一方諸侯之王。因為他又是東夷族的首領,亦稱夷羿。因國名為“有窮氏國”,歷史上又稱有窮后羿。

  后羿箭法嫻熟,在他的影響和帶領下,部落中的青年人也都喜射好武,而且還把鄰國的不少青年招引到有窮國來,有窮國漸漸強大起來,許多東夷人,也都把復仇以雪先人(伯孟)被殺恥辱的希望寄託到了后羿身上。

  一年秋天,太康帶著自己的弟弟仲康和一幫大臣離開王都到山林打獵去了,有窮部落的首領后羿看到這正是奪取夏王權力的好機會,於是帶兵把守在洛水。等太康攜獵物迴歸行至洛水邊時,看到洛水對岸皆是后羿的軍隊,太康此刻後悔已經晚了。無奈只好在洛水之濱的荒郊野外過起流亡生活,“太康盤遊田洛十旬弗反,羿因民怨距於河”。

  后羿雖奪取了太康的權力,但未敢自稱為王,遂“立其弟仲康而相之”,控制著實權。在仲康繼位的十三年間,東方有個叫伯封的是夏王朝的友邦,拒不向夏納貢。后羿率重兵衝進伯封的封邑,射死伯封,搶佔了伯封的母親玄妻為妻,並下令將伯封的屍肉切碎,煮成一鼎肉羹,派使臣送給仲康,仲康當即憤而氣絕身亡。

  到“子相立時,權歸后羿。”結果相被后羿趕到帝丘(今河南濮陽),後又投奔到斟灌氏(今山東壽光東北部)、斟尋氏(山東濰坊西南部)兩個同姓諸侯。

  滅掉了伯封,逼走了夏相,“羿因夏民,以代夏政”,自立為王,仍稱有窮氏國,號令天下。

  但是后羿只是個粗魯無文之輩,只懂射箭,不修民事,淫於原獸。他不重用好人,卻非常重用手下的小人,在史籍《左傳·襄公四年》中記載,他“棄武羅、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

  寒浞本是伯益所屬伯明氏部落的子弟,伯明氏部落又稱寒國,故史稱寒浞。寒浞最初輔佐其父,但由於他生性奸狡,專愛在部落裡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結果被父親伯明氏驅逐出部落。當他正在四處漂泊之際,恰逢后羿率軍西征,便憑著自己的巧嘴利舌,成了后羿的心腹。寒浞完全摸透了后羿的脾性,常“行媚於內,施賂於外”。久而久之便產生了篡謀之心。他利用后羿外出打獵的機會,經常到後宮向玄妻獻媚,在討得玄妻歡喜後,便在整個王宮中攏絡大臣,同玄妻密謀殺害后羿。

  一日,后羿獲獵甚多,心中高興,晚上又逢夜晴月圓,便邀玄妻飲酒賞月。夜已很深,大殿中散發著酒香肉味,濃抹豔裝的宮女們在歌舞,嬌滴滴的玄妻陪著后羿,蜜語柔情;已經醉醺醺的后羿,仍不肯放下酒杯,最後就癱軟在酒宴上。寒浞見狀,一聲令下,從殿外竄進十幾條大漢,揮斧掄刀將后羿殺死。

  據典籍《孟子·離婁下》記載,玄妻知道后羿的前妻曾生有一個兒子在其封地窮門,便學著當年后羿殺伯封的辦法,下令把后羿煮成肉粥,讓使者送到窮門“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殺於窮門。浞自立。”

  寒浞篡奪王位後,霸佔了后羿的妻子玄妻,仍襲用后羿的有窮國號,之後擅封他的一個兒子寒澆在過國,將另一個兒子寒封在戈國(位於宋、鄭之間),為寒氏夏王朝的附庸國。

  後來,少康中興,其兒子姒杼率軍分別滅掉了戈國、過國,殺死寒浞,重建夏王朝。原戈國後代子孫遂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戈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有窮氏戈氏正確讀音作guò(ㄍㄨㄛˋ)。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時期王族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寒浞篡夏以後,少康經過努力,終於復國。

  少康的兒子姒杼滅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國,之後分封夏朝同姓人於戈國,仍為諸侯方國,其後人國民亦稱戈氏。

  為與有窮氏戈氏有所區別,該支姒姓戈氏正確讀音作gē(ㄍㄜ)。

  源流三

  源於職業,出自商末周初工匠戈工,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戈工,就是制戈的工匠,為固定職業的軍職工匠,一如今天的軍工企業職工。

  戈,原來是短小的工具,就是現在的鐮刀,用以收穫農作物和掘取塊根類植物,後逐漸成為爭戰的兵器。商王朝末期之戈,“直刃長八寸,橫刃彎長六寸,刃下接柄處長四寸,闊二寸,用以鉤害人”。

  到了西周時期,宋微子啟將制戈的圖紙交給周公旦後,稍有改進,在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中記載:“戈柲六尺有六寸。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就是將彎刃改為比較直的刃,增加了劈的功能。

  在戈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戈工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戈氏,世代相傳至今。

  春秋戰國時期,戈氏族人大多從事兵器製造,因此“戈氏”成為軍工製造者的代稱,不僅制戈,還制劍、斧、盾、槍、弓、箭、車等等。

  該支戈氏正確讀音作gē(ㄍㄜ)。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司戈,屬於以職業或官職稱謂為氏。

  司戈,是唐朝武則天天授年間設定的武官職稱,官秩從八品,主要用來授予置閒的武將,需要起用時,另授實職。

  武則天不願意李唐擁有眾多軍隊,但又不敢放各軍將領歸鄉而造成無法控制,因此授一虛銜將之掛起,由朝廷養者,同時兼有監督之便。當時,官任“司戈者”人數相當多,有許多人終生沒有實職、實權。

  在司戈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為姓氏者,稱司戈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戈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戈氏正確讀音作guò(ㄍㄨㄛˋ)。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格晉氏,滿語為Gegin Hala,漢義“戈”,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後有鄂倫春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鄂倫春族格晉氏所冠漢姓即為戈氏,讀音皆作gē(ㄍㄜ)。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戈氏是距今4000多年前一個以戈為名的古國的後裔,《姓氏考略》載:“戈氏,禹之後,分封於戈,以國為姓,望出臨海。”上古夏朝時候,有個東夷族建立的戈國,是夏王朝的附庸國。後來戈國公族的後代,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而戈國這個國名,原來也是取自地名。在夏朝的少康帝使夏朝盛以後,少康的兒子“杼”,就併合了戈國,那裡不再稱戈國,還是稱為戈地。而杼又將王族中的人分封到戈地去。隨後,受封戈地的王族又形成一支以地名為姓戈姓。

  分佈

  戈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四十一位,現今人口約十七萬,排在第三百四十九位。

  今江西省的新幹縣,湖北省的荊州市、武漢市江夏區,上海市,遼寧省的義縣,山東省的濟寧市任城區,江蘇省的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鹽城市、浙江省的杭州市、臨海市,安徽省的合肥市、黃山市、蚌埠市,宣城市,其中廣德縣一脈旺盛時有戈氏族人過萬,縣誌上記載“廣德曾有72戈村”,後因太平天國戰亂,人口漸少。現存約2000人。河北省的石家莊市無極縣、東光縣、滄州市、邢臺市清河縣,新疆維族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吉林省的敦化市,江西省的新幹縣,湖南省的婁底市、衡陽市,雲南省文山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戈家泉和戈家村,河北張家口尚義縣大西溝村、戈家村,張北縣,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閆集鎮許營村田廟等地,均有戈氏族人分佈。

  常州戈姓先世源於臨海戈氏。目前江西新幹縣贛江東岸有戈姓人口約2000餘人。常州地區約有戈姓人口1300餘人,佔全市人口的0.064%。歷史上常州戈姓也出現了許多傑出人才。山東濟寧中區唐口戈戶村約有戈姓人口3000人左右!在江西上高徐家渡白土村有戈姓3000左右!在石家莊市無極縣小呂村有1500人左右!

【郡望堂號】

  郡望

  臨海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太平二年(丁丑,公元257年)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以南一帶地區。

  景州:古景州即今河北省東光縣、景縣一帶。秦朝時期置縣,歷代轄境多變,但景州之名一直續至明朝時期。元朝時期移治景州,州縣並存;明朝初期,省縣入州。民國二年改稱景縣。遠古的景州之地由古黃河、漳河衝擊而成,林木蒼莽,水草豐盛。堯舜之時就有先民在此聚集生息。聞名全省的景州舍利塔始建於北魏時期,宏偉挺拔,巍巍壯觀,盤旋而登,一州之景盡收眼底;著名的西漢名將太尉條侯周亞夫墓高大雄偉,綿延十數里的高氏墓群和俗稱“十八亂冢”的封氏墓群,掩埋著光耀北朝的兩大望族;境東有大運河,境內有溫城、廣川、安陵、大董故莊等古城古村遺蹟。在明朝時期,景州戈氏人才輩出。

  堂號

  臨海堂:以望立堂。

  景州堂:以望立堂,亦稱東光堂。

  平寇堂:明朝時候,饒平縣知縣戈尚有,執法平允。饒平距海甚近,海盜常登岸騷擾。戈尚有不發兵剿。縣內有一種毒草能殺人,百姓常用它做壞事。戈尚有把這些犯罪的集合來,宣佈“禁止用毒草。已經犯罪的暫不處理,要你們每天拔毒草繳給衙門贖。”大家不知要幹什麼,為了贖罪都踴躍去拔,很快把毒草拔光。戈尚有差人把毒草投到沿海各個井裡,一村留一井不投,供民飲用。海盜突然登岸,在沿海井裡提水解渴,所有海盜全都中毒而死。從此海盜平了,毒草也拔光了,奸民想利用毒草做壞事也沒法做到了。皇帝知道了,提升戈尚有為刑部主事。

  平允堂:同平寇堂。

  此外還有文新堂等堂號。

  字輩

  北京市朝陽區戈氏字輩:金銀進城富衍繁兆啟宏

  北京市海淀區戈氏字輩:東國大禮長懷慈得以次朝庭

  北京市通州區戈氏字輩:世泰治隆盛時和惠澤新紹先宏繼序昭代啟文明承訓忠良孝傅家佑吉祥裕後登蘭桂科衛顯榮光...

  湖南石壁戈氏字輩:世泰治隆盛時和惠澤新紹先宏繼序昭代啟文明承訓忠良孝傅家佑吉祥裕後登蘭桂科衛顯榮光。

  遼寧義縣戈氏字輩:廉太國朝福興邦永平安盡忠常報效萬士富青天。

  山東濟寧戈氏字輩:克大兆懷長振樹文成化慶祝廣電仁。

  吉林敦化戈氏字輩:長東西成龍鳳永星玉恩華。

  安徽省壽縣戈姓輩分:中元才克仁道徳士金誠十輩,今亦有人擴充輩分延續使用,但也有將十輩迴圈使用,其中有些輩分也延伸使用,如善、家與道平輩。

  湖北省襄陽市老河口市戈姓輩分:天上日月星地下水金國內忠良將家庭孝子孫二十輩,天字上一輩為開字輩。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臨海;

  源自戈國。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戈姓的源流和郡望。

  民稱召父;

  畫得宋風。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保山人戈允禮,天啟年間進士,官麻城知縣,有惠政,百姓把他比作“召父”(參見召氏聯)。後官至工部侍郎。下聯典指明代常熟人戈汕,字莊樂,善畫,鉤染細密,得北宋人畫風。又能詩,兼善篆籀書。

  文風丕變;

  都監有名。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戈毅提倡明正文學,文風為之改變。下聯典指宋戈顏為池州兵馬都監。

  五言通用聯

  一門雙進士;

  兩朝四畫家。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戈濤、戈源兄弟二人皆舉進士。獻縣人。下聯典指明、清兩朝,戈姓有四人為著名畫家。明代有戈訕,常熟人;清代有戈文,蘇州人;戈載、戈宙琦,吳縣人。

  七言通用聯

  臨危不懼稱勇者;

  海量豁達號傑人。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戈姓望族居住地“臨海”二字的嵌字聯。

  公諸同好增友誼;

  振筆直書表誠心。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新聞學家戈公振(1890-1935)“公振”二字的嵌字聯。戈公振,名紹發,江蘇東臺人。著有《中國報學史》等。

  都監著千城之績;

  提舉倡正學之風。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戈顏為池州兵馬都監。下聯典指南朝戈毅提倡明正文學,文風為之改變。

  十言通用聯

  歸附興朝,武略三建名郡;

  昌明正學,文風一新太康。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人戈預事典。下聯典指元代學者戈毅事典。

  【祠堂古蹟】

  常州武進戈氏宗祠

  常州武進洛陽戈家頭村的戈氏宗祠三進院落五間平房。是常州市的文物保護單位。祠堂座北朝南,門前廣場寬闊,廣場前有一個池塘。沿池塘有石圍欄。氣勢恢弘,祠堂高大敞亮裝修得金碧輝煌!

  二侯祠

  萊州城東大基山(古稱東萊山)道士谷的南端,有一座過、戈二侯祠。這座祠初建於夏代帝相—少康年間(約前20世紀末—前十九世紀初),夏、商和西周初期,此處不斷有祭祀活動,祠貌一直保持完好。秦始皇三十五年暨宋朝紹興初年有過兩次重修。二○○三年,萊州市東北隅村根據舊有資料的記載,在其遺址上重修了這座祠,並以舊制重修了過、戈二侯墓、刺血亭和暴寒亭等。

  《東萊山銘》中載有一個悲壯的故事,據查閱《中國上古史》及“地方誌史”等已得以證實。其大意是: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夏帝大禹封本族人邰的長子灌為過國君,封其次子為戈國君。古人以國為姓,這是過、戈二姓的起源。

  灌在今萊州城北三十里處建都立國。這是歷史上膠東大地第一個封國。

  夏王朝傳到太康時,東夷族逐漸強盛,其中有窮氏首領后羿攻進夏都。后羿荒於治國,被家臣寒浞謀殺,寒浞奪取了夏政權,令其長子澆和次子分別攻打保衛帝相的過、戈二國。戈國先被攻破,引敗軍逃到過國。澆和合力攻破過國並縱兵屠城。灌和率領族人逃入離過國都城五十餘里的東萊山中,二位君主怕被俘受辱,在山谷之南自殺了。

  灌的兒子悻和的兒子巋,同族人埋葬了二位君主的屍體,築一石屋,立靈牌祭拜(此為二侯祠基礎)。為了避開寒浞的追殺,讓大家各自改換姓氏,刺血記住寒浞屠城的暴行,藏好封國金券,各自逃生前,約好復國後再回來為二君主重修墳墓。

  四十年後,帝相的遺腹子少康在悻和巋及夏朝眾遺臣幫助下,消滅了寒浞的勢力。少康復國後,悻和巋約了族人回到東萊山,他們重修了灌和的墳墓,重新建造“二侯祠”,立碑刻銘,還建了刺血亭和暴寒亭來記住這段歷史。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